【文藝Follow Me】「傳導/蛻變——七位香港教學藝術家」展覽 何兆基、林嵐:我們是整理魔術師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8-27


「傳導/蛻變——七位香港教學藝術家」展覽策展人歐陽憲找來七位一邊教書,一邊當藝術家的「教學藝術家」進行聯展,參展人包括何兆基、林嵐、譚偉平、鄧凝姿、謝明莊、黃麗貞及余偉聯。他們七人的身份是明確的,當他們在學校教書,他們被稱為「老師」,但他們舉辦展覽時,就是「藝術家」。是次「傳導/蛻變——七位香港教學藝術家」展覽則特別強調他們的雙重身份。他們又如何兼顧兩者呢?


教學與藝術的邊界,明確又融合


何兆基於1996年始執教鞭,這26年間他輾轉去過多間院校,現時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教學藝術家」(Teaching Artist)這個身份對何兆基而言,是藝術工作的一體兩面,一方面他是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另一方面他教導藝術。這個定義看似理所當然,當中卻牽涉很多衝突。


例如,做創作時個人的喜好判斷是很明確的,但教學時,老師太明確的個人喜好對學生是不好的。因此何兆基在教學時,會嘗試抽離一點,放下自己的個人喜好,盡量開放他對藝術的取向。「這件事對我而言並不容易。」何兆基說,面對學生作品,他要壓制自己的喜好判斷。但正如壓扁的麵包也需要時間彈回來,當他日間完成教學工作,晚上回到工作室從事個人的藝術創作時,他也不能馬上從日間的壓制中解封。「我回到工作室要先Hea下,在那個環境中慢慢進入創作模式,這是我心理上的一個區分。」


「我是(教學與藝術)Blend在一起。」旁邊的林嵐爽朗地笑說。林嵐現時是香港藝術學院學術總監,她從1999年開始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至今23年。她偶爾也會聽別人說她:「你都不是Full-time Artist(全職藝術家)。」林嵐會板起臉糾正他:「我不知你怎樣定義,但我就是一個Full-time Artist」,人可能又問:「你教書、做行政工作的時間又怎樣計?」林嵐覺得:「教學於我而言不是副業,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乎我的很多創作理念都是由教學產生出來的。」通常每開始一個新學期,林嵐也會創作一件作品,到學期結束,林嵐評學生的作品,學生也評林嵐的作品,兩者在互相分享之中共同成長。


手推車,是同也是異


這裡我們可以得知何兆基與林嵐是兩個風格迥然不同的教師及藝術家,一冷一熱、一硬一軟,但兩條分叉路,最終又往往走到一條大道上去。以是次展覽為例,何兆基展出一組兩件作品「移山/填海」,一座木雕的山放在一架手推車上,地下有條紅色虛線把山連去另一邊的水。作品源自「愚公移山」及「精衛填海」兩個故事。這個作品還配有一個表演,何兆基會把山推向海,正如小學教科書常說香港地少人多,於是需要「移山填海」以創造更多土地。


林嵐同樣展出一組兩件作品「站寞/躺寂」,A Piece of Silence。「站寞」打豎,手推車上一塊由遮布拼砌而成的教堂玻璃,「是一個移動教堂,」林嵐說,「熟悉這個社區的人會知道,這個Gallery旁邊就有一座教堂。」而「躺寂」則是一塊橫臥的松木,林嵐塗上一層黑色顏料,在燈光照射下,木紋顯現深淺不一的綠色紋理,像水,靜靜的。林嵐形容這種寧靜是一種等待狀態,「冀盼希望的來臨。」


有沒有發現,何兆基及林嵐都在作品中加入「手推車」元素?林嵐笑說她一知道何兆基打算在作品中用手推車時馬上說:「不要跟我撞橋喎!」何兆基也承認手推車是林嵐先用的,他本來是打算用機械升降台的,後來覺得機械太現代化不切合他所用的兩個神話事故,直至他在逛油麻地時見到運風煤樽的手推車,覺得與他那木雕的山的比例剛剛好,於是決定用手推車,「可能也有受林嵐影響。」何兆基打趣道。雖然「撞橋」,但二人的手推車又截然不同。林嵐特意找來一架扁小的手推車,手柄的高度剛好就在林嵐腰間,「是我身體的延伸,它就是另一個我。」林嵐覺得,她作品中的手推車投放了她的個人感情,而何兆基則側重手推車的實質功能,「何兆基用手推車搬走座山,而我則選擇背起一座教堂,帶著希望到處走。」


你現在處於這個狀態,我也是


七位教學藝術家就有七條路,七種對「教學」與「藝術」之間的關係與衝突的理解。作為教學藝術家,最困難的大概不是如何游走在兩者之間的界線,而是如何在這個時代處理各種情緒:作為一個藝術家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同時作為老師,要去處理學生的情緒。


林嵐常告訴學生:「你現在處於這個狀態,別忘記我也是這個狀態,放下彼此的身份,其實我們都是一個人,只不過我比你年長幾歲,比你多幾年藝術訓練。」林嵐頓道,「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和他們一起整理(情緒)。我們應該叫整理魔術師!」她說罷哈哈大笑。何兆基也認同,尤其他現時任職中大,三年前,他和學生們一起經歷過中大衝突,這件事把他和學生連繫起來,分享共同的情感跌宕。正由於他比學生「多幾年藝術訓練」,他知道面對一個如此洶湧的情緒決堤時藝術從中扮演甚麼角色。「人在最悲哀的時候不能創作到悲劇。當我們經歷了傷痛,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昇華及消化(才能處理)。」何兆基說,「藝術不是悲痛本身,而是悲痛的昇華。」


是次展覽,他們也呈現作為一個藝術家處理情緒時的那種「昇華」。「愚公移山」及「精衛填海」兩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人即使明知不可能,卻仍堅持去做一件事;在現時的社會環境之下,有人站直,像絢爛的教堂玻璃映照希望的光,有人躺臥,像那塊漂洋過來的松木,蕩向遠方⋯⋯


「傳導/蛻變——七位香港教學藝術家」展覽

日期:2022年8月4日至29日(星期日休息)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筲箕灣東大街17號成昌樓2樓,Grotto SKW


(註:展覽名稱為「傳導/蛻變——七位香港教學藝術家」,影片中錯寫成「銳變」,特此更正。)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