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Follow me】「WOMEN我們:女也彳亍」展覽 潘浩欣談女同志的手與性愛:私密、歡愉及創傷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3-19


藝術家潘浩欣(Nicole)以女同志的手作為拍攝對象,展示女同志的性愛,私密、歡愉、創傷,作品名為《In & Out》,在「入」與「出」中間,是否存有第三個空間?


手,一個私密工具


《In & Out》是Nicole在2014年於美國讀書期間開始拍攝的作品,拍攝對象跨越種族,除了有美國的女同志外,還有台灣及香港的女同志,共有約七十人參與。每一個參與者都需要透過手,去呈示她們與伴侶之間的性愛。


Nicole說一切原於一次對自我歷史的探索。在美國學習期間,Nicole想尋找自己的過去與歷史,她的過去在香港,於是她開始看一些關於香港女同志的書籍,發現殖民地時期,香港曾引進一條「雞姦罪」:1991年以前的《刑事罪行條例》規定,任何男子與年齡在21歲以下的男子或女子進行肛交即屬犯罪。「呢條條例只係限制咗異性戀同男男之間的肛交行為,咁女同志呢?女同志的性愛又係點嘅呢?」


手。手對女同志而言比起日常用途,還多了一重私密的意義。在女同志的性愛中,手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工具,撫摸、插入,手取代了其他性器官的角色。手的公共性及私密性讓Nicole看到手的可能性。


她說起年紀最老、一位七十多歲的參與者,她是美國人,參與拍攝時她一手拄著拐杖,另一手擺了一個拈掇起來的手勢,Nicole問她這個動作的意思,她說是她和伴侶之間一個撫摸乳頭的動作。後來Nicole把她拍攝的相片送給這位老人家,她把照片裱起來掛在家裡。「你會知道佢哋其實係好Honor自己隻手。」


有女同志把手握成拳頭,是一個Fisting的動作,直接把手放入陰道;有女同志把兩隻手重疊、放在陰道前、張開,是一個口交的動作;又有人手指微微彎曲,呈包裹狀,是一個撫摸乳頭的動作⋯⋯在「入」與「出」中間,有手所創造的無限可能。


女同志的性愛,歡愉及創傷


「展覽時成日都有人問我,女同志之間係點做愛㗎?」Nicole說,「Lesbian喺主流論述裡面充滿住好多fantasy,有好多男性慾望嘅投射」,有人看Porn,以為她們是用兩隻腳去進行性行為、覺得一定是一個短頭髮一個長頭髮。「我想展現女同志多元的一面,其實佢哋嘅性愛係有獨特性的。」


其中有一張相,參與者擺出一個彎曲手指的撫摸動作,柔和的光線照到她手臂上一條條樣車輛高速駛過的疤痕,這張相片同時展現了她性愛上的歡愉及人生中的創傷。「張相令我好感動,佢呈現咗Lesbian嘅性愛唔單止係大眾媒介裡面所睇到嘅嗰啲比較唯美、充滿Fantasy嘅想像,而係有pleasure及trauma。」


「看這輯相片是需要觀眾加點想像力的。」在白晢、有力量的手背後,Nicole選擇了全黑的背景,去除其他雜訊,把焦點放在手部動作上,同時,背後那股墨黑也是任由觀眾想像、填滿的洞,洞中是甚麼?是陰道、乳頭、大腿?每一個動作都留有一個解密的可能。「 我諗同志嘅身份本身都好marginal,女性的身體經常被大眾媒體消費,我哋應該怎樣去凝視女性的身體呢?所以我影呢輯作品,係想去Challenge觀眾究竟係點樣去睇事物、睇女同志、睇女性嘅身體。」


她說起一次在美國展覽期間,有觀眾看到這輯相,便大聲地在一個公眾地方說:「Than's hand porn!」Nicole既驚又喜,驚是驚訝有人在如此公眾的地方大聲說此如此私密的話,喜是大眾能夠消化她的作品,為黑色填上內容。不過,她說,後來她回到香港擺展覽,發現性又變回一件私密的事了。「香港無論係同志團體或者其他人都比較沉默啲,唔會有人大聲討論,個個都只係耳語咁,嗰刻感受到講性,或者只要牽涉到少少性嘅元素,其實都仲係一個忌愇。」


關於展覽


WMA與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聯合策劃題為「WOMEN我們」的展覽系列,策展人梁凱瑤以「女也彳亍」為題,挑選了六位藝術家的作品,除了有Nicole《In & Out》其中三張相外,還有新加坡導演Madeleine Lim 的紀錄片《三番參巴醬》(1997) ,訴說一群第一代新加坡移民女同性戀者,在遷移和逃難之間如何抓緊家的感覺;台灣藝術家陳漢聲的混合媒介作品《是青春 — 萬年青》(2020) ,透過裝置微細的擺動,思考青春與時間和變革的關係,對屏東「玫瑰少年」葉永鋕和其母親作出溫柔的致敬;等。聚焦各地LGBTQ+的故事及離散情感,「觀眾可以透過作品,去理解我們的世界本質就是酷兒的。」


由於疫情關係,「WOMEN我們:女也彳亍」展覽將不對外開放,有興趣的市民可以WMA網頁上觀看虛擬展覽。按此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