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郁」的意義——看「身體年輪」的結業演出《一、二…二個半!》

其他 | by  俞若玫 | 2023-11-07

讓長者快樂和讓長者成為舞蹈創作主體,如何成為同一件事?


「不加鎖舞踊館」西貢社區演藝計劃「身體年輪」結業演出《一、二…二個半!》 跟上年的作品《渡度》,大大不同,前者明朗活潑,後者內走沉鬱,美學取態大有差異。


「身體年輪」跟其他社區舞蹈計劃最大的分別是︰蹲點和固定班底,三年間,幾位專業舞者跟同一班長者相處(期間有新舊人出入),和同一個社福基構合作,建立較深厚的關係及信任。跟八或十二堂工作坊為單元的操作很不同,「不加鎖」有了時間作為厚墊,經年的專注,我們可以細看「身體年輪」如何實踐社區舞蹈及為長者帶來怎樣的藝術經驗,作為以後的參考。


「藝術經驗」四個字,真是老問題,而近年經驗經濟 (Experience Economy) 已把經驗化為文化商品, 但除了市場邏輯外,我用上遠古卻仍有參考價值的杜威 (John Dewey) 「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 的理論作為看社區舞蹈的基礎。這位主張經驗自然主義的社會學家,以經驗為他的哲學及美學核心,主張恢復藝術與日常之間的連續性,即是「與普遍承認的構成經驗的日常事件、活動,以及苦難之間的連續性。」(1)他強調當中「受」(undergo) 和 「做」(do) 要交替互通,不斷作用,才是一個整體的經驗,讓生命力得到提升, 活躍跟別人及世界交流,自我得到完滿。


籠統地說,兩次「身體年輪」演出,分別為長者提供: 一個舞台表演的經驗,一個歡快享受舞動的經驗。沒有高低之分,不同取態。


《渡度》顯出美學的野心,不甘述說一個懷舊故事,以泥土色調為主,大膽用上容易被認為危險的木磚,連貫用上拆卸、重建的隱喻,以靜止的舞台,讓觀眾和長者一起細聽足本的《皇后大道中》。即是小劇場的舞台,實踐當代概念藝術的思維,呈現長者的身體及故事。不過,始終,長者是「受」的成份較多。


一年後, 意外地,創作團隊沒有持續發展長者舞動美學,反是一個大轉身,交出完全不一樣的《一、二…二個半!》,改變了如何呈現及呈現長者甚麼。


《一、二…二個半!》在西貢戶外演出,作為觀眾,一邊感受雨後的鮮爽,一邊聽見大樹枝椏間的鳥鳴,看著眼前穿上七彩繽紛夢幻服飾的長者自在地推轉「馬騮架」、跳彈「彩虹圈」,的確是賞心樂事。正如宣傳文字:「當我哋能夠讚歎身體就是身體,...放下某啲假設某啲框架,會更加能夠貼近表演藝術對老友記而言係點樣一回事。 」雖然不太理解身體就是身體的具體意思,而長者的活力、可愛、自在都被清楚看見了,但貪心的我,除了被集體舞動而來的歡樂感染外,更想知道長者透過參與舞蹈表演而來的改變,如創作主體的呈現、身體而來的故事、長者之間的差異。想看見更多身體而不是服飾。


當然,快樂很重要,演出後,即場聽見參與長者說「好放鬆」、「好自在」、「做錯都無所謂」 ,「童年回憶番哂黎」,滿場笑臉,這不已經很重要嗎? 自信地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身體從來不簡單。有趣是,今次演出多「有結構的即興」,如第二段,大量隨機播出斷裂的懷舊金曲,長者用身體即時回應。長者也就「做」自己,誠實地表現出對碎樂不理解、不連結,不知如何處理的身體狀態,他們的確無所謂,因為早就認為這是一場遊戲而不是舞台演出。


三年下來,到底舞動及表演藝術有沒有進入長者的日常生活,成為完滿自己的藝術經驗? 長者有沒有從「受」和「做」之間得到新的活力? 如何可見?我們想啟發誰對長者身體的新視野? 如何衡量讓長者郁動的藝術工作? 這些重要問題都不是本文能力所及,但希望終可找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回答。


(1)見高建平(譯)(2019)。《藝術即經驗》(原作者: John Dewey)。台北:五南圖書。(原作出版年:1934)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

《汪汪夢裡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