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度年華.四六】也斯︰游離與對話,是否可能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20

1995年,也斯,46歲。

香港作家也斯,原名梁秉鈞。1949年生於廣東新會,同年遷往香港。14歲,便在《中國學生周報》發表詩作;21歲,從香港浸會學院(現香港浸會大學)外文系畢業,並得到劉以鬯賞識,在《快報》撰寫「我之試寫室」與《書與街道》中的文章;23歲出版第一本著作,散文集《灰鴿早晨的話》;24歲任《中國學生周報》「詩之頁」編輯;26歲與友人一同創辦《大拇指周報》。他亦是70年代引進歐美地下文學、拉丁美洲作品的先鋒——不僅編輯了多本外國小說選集,更常常在1972年創辦的《四季》推介加西亞.馬奎斯。他首本小說集《養龍人師門》,便是最早期一批成功轉化魔幻寫實主義的華文文學作品。

早年的也斯,寫詩時以原名署名,用以區分他寫散文小說時與寫詩時的身份;1978年,他的詩集《雷聲與蟬鳴》面世,書寫本土地景,言志抒情,影響幾代港台作者的寫作語言與態度。王良和以「漫遊者」形容也斯在詩集裡觀照事物的方式,指出他以「無我」的主體省思,營造疏離效果的藝術特色;台灣詩人鴻鴻更讚賞《雷聲與蟬鳴》呈現「詩本該如此」的靈氣。同年,他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修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回港後於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系任教至1997年。

帶著自己的牆走過牆

46歲亦即1995年的時候,也斯一如以往地出書講學。《游離的詩》是他其中一本的新書。此前,已經轉化了漫遊探索的書寫方式,出版了《剪紙》、《山光水影》、《布拉格的明信片》等作;並游戈於不同媒介,涉足舞蹈、攝影、展覽、裝置藝術,如辦〈游詩〉詩畫展、寫出「蓮葉」組詩去探求香港文化的位置,研究「說香港故事」的最好方式。

1989年6月4日晚上發生的事情,對也斯衝擊重大。詩集中收錄了回應六四的〈廣場〉:

抱住自身也不能完全自主

被黑夜驚醒讓我們有新的秩序

想拉開一幅布遮住塗污的肖像

風砂刮起紙屑雷暴劈裂了桌椅

——〈廣場〉

未到九七,突如其來的政治暴力衝擊了也斯那開放寧靜、擁抱自由的理想。就如早年詩作〈冕葉〉「不等我說完,你不耐煩地轉向/他人注視的目光,那些習慣認可的修辭/我想我的話到頭來終會落空」句子呈現的無奈失語一樣。洶湧的六四,撞破了「本土」與「中心權力」可能擁有的「對稱的秩序」、平等溝通的可能。《游離的詩》的就不禁以〈家破〉詰問:「我們要不要離開這個家?⋯⋯ 我們都不願意放棄這一切。」

也斯最後選擇「游離」。但游離不代表移民、不歸,他反是以游走離散的角度,重新去反思與中心、與自我的關係。1992年他出版中英對譯詩集《形象香港》;1995年同年著有評論《香港文化》。而《游離的詩》就反映了他從1989到1994年,對香港這「家」的思考。「家事新寫」裡藉花布街展現拒絕披上「別人圖案花布」的意志;「重畫地圖」裡力圖把「地圖上沒說明的事情告訴大家」,探索邊緣、隱藏事物的可能性;還透過在東歐國家的遊歷,穿透低氣壓情緒。在寫柏林圍牆倒下的〈牆的故事〉中,結尾那句「我們帶著我們的牆走過牆」,隱隱有收拾恐懼、鼓勵大家澄明地通過難關的勉意。

蟬鳴,游離而溫暖

即使「游離」的過程,充滿未知、反覆,卻不一定通往孤獨無明。也斯的詩作,啟發不同地域年代的作者,讓他結交好友。《游離的詩》中的〈青蠔與文化身份〉,就是記念與鴻鴻同遊的詩作。

化學廢料流入河裡 ,令青蠔

變了味道。有些連帶著泥砂

有些盛在銀盤裡 ,用白酒煮

用椒椒炒,肯定適合不同的口味 。

那我們呢 ?

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口味嗎 ?

——〈青蠔與文化身份〉

2011年的台北國際書展,也斯與鴻鴻便在會上jamming,各以粵語、國語朗讀《游離的詩》,結果召來神秘女王夏宇,讀出也斯「寫給自己的詩」來回敬:

哦怎樣想起怎樣

經過這一切阻撓

來到達你

無言的中心

——〈雨之屋〉

1995年,也斯,46歲。距離他離逝,還有18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還有什麼能療癒你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4-10-10

不丹,並不簡單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0-07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