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選擇我們的原子彈——讀峠三吉《原爆詩集》

書評 | by  曾詠聰 | 2021-05-06

不如先說一下此刻的時空:晚飯後、書房、手提電腦、酒。詩集是美麗華商務結業捧回來的十七本特價書之一,好像十元,又好像是二十元。我是搜索者,那裡像廢墟,如今是書桌。想造作一點,以背景音樂伴著寫讀後感,Marshall Stockwell 2播放麥浚龍的〈我在切爾諾貝爾等你〉,這一秒剛好播到「如爆炸計時開始了/繼續愛也是某種傳奇」,喝一口白酒,感激或討厭原子彈沒有選中我們,我們仍然在幻想,幻想幅射下的戀愛:蘑菇雲前拖著愛人奔跑,又或是煽情如《鐵達尼號》的老夫婦,抱著一起靜候消亡,而不似詩集中合共出現了三次的畫面:一個女學生被炸得支離破碎,衣服遮掩不了下體,屁股還帶著乾涸的糞便。意象重覆了三遍,很重要吧?還是說構成了目擊者永恆的陰影,夢裡不時跳出來折磨,重播,起來,痛哭,再睡不來或醒不來。峠三吉甚至嘗試重塑屍體主人的故事,寫成〈那一天何時到來〉,讓我們這些早已劇透了結局的讀者,一同感悟女生鬱悶和無知的一天,然後又一同迎來她突然的死亡。真實,卻無法扭轉劇情,女生送不送父親上班、有沒有忍住被責罵的淚水、妹妹的門關好了沒有,原子彈依舊公平地劃過來,巨響、火花,怎樣也逃不掉了:


用懂事的心 在戰爭間細細培育 謹慎壓抑希望的彩虹也燒毀了

活著、工作 不受人特別注目的

溫柔存在

以地球上最慘烈的方法

在這裡 被殺害了

——<那一天何時到來>


我們的幻想說:「世界雖說大/前行和後退也沒慈悲。」


倒帶或快播,死者都必須是死者。誠如自費出版《原爆詩集》兩年後,死於原爆症和冰冷手術檯上的峠三吉,那個飽經創傷、描繪創傷的詩人於跋所言:「無論是誰直面此事,都會痛哭到無法自拔,陷入自己的情緒裡,卻無法全面性地感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種痛感最後就餘下呼告,撇開動機和正義,歷史夾縫裡的人,只可以不住質問,只可以任由痛楚掠過自己,慢慢地,深刻地:


為甚麼非得遭遇這種事不可

為甚麼非得遭遇這種事不可

為甚麼

為了甚麼

而妳們

已經連自己變成怎樣

已經變得不像一個人

都不知道

——<在臨時繃帶所>


日本是個非常壓抑的社會,敬語、儀式、道歉,充斥狹窄小島上,他們內斂,他們若無其事,他們擅長虛偽,他們不打擾別人,為的,可能是不想別人打擾自己。我們讀金子美玲,總想不到她有著如斯悲痛的遭遇,她的童詩可愛,使她的生命更可憐。然而,這種被看成優良的個體民族,往往對於死亡有著深刻探究。他們熟悉死亡,他們善用死亡,大量自殺者選擇跳軌、對他人住所跳樓、衝出馬路等方式,破壞陌生人的生活秩序,尤其白天尖峰時刻,好像死亡是必須有他人參與,必須得到最大關注,一種控訴世界的手段。我並不是要評論生死的重量,當然不是,我要說的是,他們極少直接談及死,甚或是死後的畫面,他們總是以死討論生,諸如《挪威的森林》被遺下的兩位主角,又或者漫畫《自殺島》裡一群被放逐的慣性自殺者,如何從被棄養的島上追求生存的矛盾。


可是,整本《原爆詩集》根本沒有走向正面元素,不會有重生的苗芽,依我看來,可能同樣沒有刻意營造負面情緒,無關輕重。因為那個時空,那個城鎮就是屍橫遍野,就是沒有任何生的意識,只有痛,和看著別人痛。詩很直接,類近我們小時候學過的白描,留下一些線條,沒有質感,不必聯想,亦足以讓人黯然。我想起六歲左右,救世軍社區中心舉辦動畫電影會,不知怎地某天播放的居然是《再見螢火蟲》。試想想:一群十歲不到的小孩,圍著一部「大牛龜」電視,沒開燈,影片開始前照例帶著錄影帶的雪花,開始了,小孩都很期待,屏息靜氣,電視出現一男子,掃地聲,在一個明亮的公共空間,依稀記得是月台,他嘆氣,對著同伴說又一個了,這次眼珠也凸了出來⋯⋯我發誓我沒有重看,往後一次都沒有,只是那些對白的淡然,連帶我辨識到他們所說的是屍體的震撼,矛盾、否認、凝神、抖動。我沒有經歷戰爭,沒有發現過屍體,卻感受到習以為常的冷靜有多陰森。又一個了。麻木的人,好像比身處地獄更似魔鬼。


詩人書寫創傷,不流於原爆那天的即時痛楚,不完全是原爆當刻的畫面,更重要是人,那些倖存下來的行屍,身體殘留著別人的報應,習以為常地在曾經鍾愛的街道,現在的大型地獄中拖行肉身。可能,每天都想死,每天身心也同時死去一片或一遍:


啊 已經

無法再前進

獨自黑暗的深淵

太陽穴的轟鳴聲急速地遠去

啊啊

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何我竟然

躺在馬路邊的這種地方

並從你身旁遠離

死,除了死

難道

沒有別的

活路

嗎?

——<死>


幾天前我請學生作文。理所當然,他們所能聯想的最大難關,是親人的離開。我曾讀到一個女生的作品,她把自己一家都「抹殺掉」,留下自己在最後兩段痛哭,倉促地學會珍惜眼前人接著立即MOVE ON,繼續人生,大團圓。這次我剛好任教這女生的胞弟,他相較仁慈,只弒去自己父親,無獨有偶地學懂了甚麼。派發作文當天,我重提他們一家巧合的悲劇,笑說他們應是姓「宇智波」,心狠手辣多點,很快就可以得到「萬花筒寫輪眼」。哄堂大笑。然後我想起,我一直未敢觸碰親密的人的死,沒有寫出來的衝動,生怕消化不良的自己會在上吐下瀉的情況下,將別人的生死寫得過於輕易。兩年來我都惦記著那葬身火海的好友,她救了父親,躲避不及,就這樣給活活燒死。我總是想,天真、樂觀的她,肇事前還說想念跟我放肆聊天的她,人生最後一分鐘,被火舌包圍,熟悉的房間裡,火竄到書桌、電腦,最鍾愛的擺設,到腳上、身上,可能是臉了⋯⋯這種畫面有多絕望?


有人笑了。我參與編寫的舞台劇其中一幕,以巨響代表角色自殺。砰。笑,一個人笑了,幾個人也笑了。我是後來才聽到別人說:人會在無法處理情緒時,本能地笑出來。我不接受這解釋。三十萬次巨響,廣島有人會笑嗎?峠三吉說:「只是,回憶的過程夾雜著歎息與放棄的色彩,每日浮動的生活、倖存者的肩上所背負的重擔不斷地加入新的血淚、不斷淌血的性質,還有原爆極度殘酷的經驗及其所引發的恐怖,這些完全改變了人們對於戰爭的既定印象,所帶來的不安與洞察、乾涸的淚、凝血、凹凸不平地在肌膚裡層那樣特殊的深處存在著。」


是的,戰爭,我們未能及時體會的經歷。我們讀辛波絲卡,我們讀阿多利斯,我們讀聶魯達但我們,寫生活感的詩,聽著原爆卻談論愛情的歌。這次我同樣不是要批評甚麼,我甚至仍只能書寫自己的生活,只能在網絡分享日用飲食,不談別人和自己的債。因為我不懂,也不能夠懂。生活和規條裡,我們瘦成自己的未亡人,有些創傷不宜高談闊論,只得用白描,峠三吉一樣用凝結的血謄默視覺,不談感受。其實當個不理解情感的學生,書寫逝世卻只得片字隻語,無病呻吟,草草收結,佯裝學會一切,亦是一種單純的幸福。沒有選中我們的原子彈,太平洋某處沉沒,傷痛就無法編成一冊小小詩集,沒人讀到,就不會有共鳴或相似的痛,血液裡游走,扭曲,改變一些基因,仍然快樂和懵懂。


誠如詩人所說:「我想要在此重申一點,我只是作希求和平的詩而已,只是在人類不得不被剝奪基本自由的時代下,選擇了背道而馳。我這樣的文學活動,已經造成我個人生存上毫無立足之地,有形無形的壓迫與日俱增,而且愈來愈嚴重。這是日本的政治現狀無視於人民的意志,而不斷妄想著重蹈戰爭覆轍的最有力證明。」以戰爭詩求和平,用一具具屍體陳列的畫面,塑造生命的可貴,那已不止是珍惜眼前人或MOVE ON可以定義得到。文章接近尾聲,我想多說一件怪事,補完那位好友的離開。前女友最近告訴我,她夢到了我們這位共同朋友,她笑著說要裝修房間,天馬行空,把超現實的設計都畫出來,被人理性勸阻,她一貫和善地說:不要緊!反正全都燒掉了,重頭來過吧! 這是我對渺小的我們的鼓勵。之於戰爭方,我還是語音輸入峠三吉<炎>的最後幾句,你們聽不到,但對我來說,讀出來還是有力氣些許:


這一夜

廣島的火光

映照在人類的寢床上

歷史終究

等待著伏擊

所有像神的東西 ——<炎>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