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距離

散文 | by  陳子雲 | 2021-06-24

那個遭到槍擊的少年,傷口距離心臟很近。再靠近一些分寸,他的心臟從此就鑲著一顆子彈,即使手術可以拔除子彈,火器的幻影會留在心房,季節變換之際,他會心痛。

未被擊中的話,所有恐懼、痛楚都是想像出來的嗎?那麼幾個月下來,我承受的苦楚又怎麼解釋?十月一日,社區成為不是戰場的戰場,警察是不成人形的國家機器,我定居多年的地方,置於不是戒嚴的戒嚴令當中。那些人刻意讓宣佈、指稱一種狀態的事件缺席,不說而說間,永遠要我們自我退縮,他們愛說「你心知肚明」。

那些指稱與事實之間的距離,可恥而可怕。不要忘記這一年的十月一日,我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與記憶中全然愈走愈遠的社區。以前我常到路德圍消遣,有幾個小學補習社結識的朋友,就讀海壩街官立小學,也就是防暴警推進到最前的位置;至於我的小學外,是示威者一方的防線。上學時,我們在學校外排隊等候,放學則聚在那條行人路聊天,或玩耍。小學生的校服,與那天馬路上的黑衣人交疊一起,當小學生的幻影往福來邨方向走去,黑衣示威者往相反方向,向防暴警推進。他們舉起傘,往往有一兩個特別勇敢的人,走先於防線。我每每見到他們,就想起鬥爭和死亡。

我站在路德圍,猶如置身兩軍對陣之間。很快,世界只餘下槍聲,和散落一地的紅色百歲磚。催淚彈兀自在路面冒煙,磚頭不知被拋擲到哪兒去,只傳來撞擊聲,因此磚頭飛起來的時候,就成為了幻影。記者和催淚彈、磚頭共享著一種距離,雖然說採訪是為了求真,與真相的距離卻是很難保持。

那是兩種在鬥爭的兩種意志,瑣羅亞斯德教的阿胡拉馬茲達代表光明,阿里曼代表黑暗,善惡亙古對立。又說,火是阿胡拉創造的第一名兒子,象徵至善和正義。而我看見火魔法,內心的距離不免動搖,那是極其絕望又極其憤怒的人群,吐露出的心事。磚頭與火,是示威者僅有的反擊武器,記者置身其中,相機是唯一可倚仗的物事。都拍下來,都拍下來,慢慢內心雜亂的思緒,逐項消減,就只存在這一個想法。

一小隊示威者從路德圍的小巷走出,從側翼攻擊警察防線,剎那間,催淚彈大作,而我那一天下來,早已數不清發射了多少枚催淚彈。眼睛刺痛得幾乎睜不開,我退往內街,無意識地大叫,以為這樣做,可以緩減眼內的痛楚。看不見我光顧過的茶餐廳,看不見滿街都是消費的人流的幻影,勉強看到,食店內有員工滿懷憂愁的目光駐視外頭,鐵閘已準備重重落下。有些人從後巷步出,認得出幾個記者,上前遞了一支水。

有人把我拉到一旁,給我沖洗眼睛,樹下我把背包、豬咀、眼罩和頭盔脫下,眼罩是個老問題,眼睛為此無可避免承受刺痛。忽然想起,在金鐘夏愨道,那幾個急救員的眼罩,都受不住催淚煙。

——好似『譚仔大辣』,哈哈。

夏愨道上,急救員邊笑著,邊束緊眼罩,也就是試一試看有沒有用,要是沒用,他們也得繼續留在現場。氣氛緊張,水炮車發射水柱的時候,我跟隨著那幾個急救員,他們為退到後排的傷者急救。事實上急救員又不是示威者,但那些非常臨場、近身的氣息,或目擊示威者的傷口,或站在示威群眾之中,那次採訪,我像是沒有保持距離。

如是,我都在拍攝,當水炮車逐漸逼近,他們都高聲叫喊撤退。記者和急救員都待示威者離開後,才慢慢離開夏愨道。當我經過警察總部後方時,一顆催淚彈就在兩三步外的草地爆開。終於知道自己和示威者的距離有多近,和加身的暴力很近,又和施暴者的距離很遠。我都不知道,是誰開槍打我,他知道我是誰嗎?不會知道,而在開槍的人的心中,一群穿反光衣路過警總的人,是何種存在?

只是槍擊可以打中的物體的存在吧?半秒之間,我和催淚彈的距離不變,身體不聽使喚,意識一片空白,該伏下,還是馬上跑過那個地方?不知道,那時才發現,手持相機,掛記者證的人,甚麼東西都沒採訪到,我和示威者無異,和急救員無異,和任何一個槍口下過日子的人無異。那支槍,槍口怕是仍冒著煙。

我的朋友,在連儂牆下被人斬傷。我的朋友,在油麻地採訪時遇到警察開實彈。我的朋友,被捕後踢保了。我的朋友,在旺角採訪時遇上高空擲物,頭部縫針。我的朋友,有晚向我說起她本來的名字,還附帶她的身份證號碼。

跑到太古廣場外的馬路,我鬆了口氣。

兩星期後的十月一日,我知道大河道的另一端,有個中學生被槍打傷。那時我卻和一些急救員躲在大廈門口,槍聲不停,甚至有輛消防車駛入海壩街,消防員甫下車,數發催淚彈就往消防員招呼去。

那都是一種共同的距離,一種待久了就愈發繃緊和驚懼的距離。正如我想像不到我的好友,每次衝突現場都擕著相機往前衝,夜晚回家,不是失眠,就是作惡夢。

十月一日,將近十月二日,我也作了惡夢。夢中,我身處巴士內,明明該要到海邊去,巴士卻一直往山裡走。到深山去,我決定下車,才知道山中沒有巴士站牌,沒有人和我下車,沒有下一輛巴士抵站。陰鬱的山林,夜幕比平日降臨得更快,而我融入黑暗之中。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陳子雲

陳子雲。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曾任職網媒《獨立媒體》、《香港01》。現自由身寫作,管理Facebook專頁「InsKino」。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虛詞・同病相連】養病神醫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4-03-27

【字遊行.倫敦/巴黎】賞墳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3-27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