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書"

獨立書店在現代社會的傳播意義——回應蔡志浩的「只逛不買」

其他 | by 李達寧 | 2024-03-25

最近一位台灣的「獨立書店訪視員」寫了一篇奇文,說自己不買實體書,業界嘩然。文化部適時回應,即時停止其職務,也是恰如其份。筆者以為,該訪視員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發願不買書,而是行文之間,顯見他根本不懂書,不懂書業,更不懂書及文化的重負。這樣的人物,實在有負民望。

如何說好神的故事?──讀周丹楓《喧嘩的碎片》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4-03-27

神本就奇詭難測,作者應當寫得具體和實在,才能令讀者信服,但「奇」才是作者的焦點,出奇不意吧!在作者筆下,神的出場顯得相當隨意:「我」的母親從草叢撿到一尊彌勒佛。神明隨處可見,不是太離奇嗎?更奇的是,神跡顯現啊,母親左腳韌帶斷裂因此好了,神便更神化了。至此,作者理應抓住這個治療的奇幻之景大肆渲染神,誰不知作者又點到即止,拜神過程、心靈洗滌、還神結局都完全跳過,未能找到一絲神行神跡。這還不夠奇,最終之奇在於,神明顯靈理應繼續供奉,但母親卻請走這尊彌勒神!

【無形・同病相連】重闡本土 讀鍾國強《默讀餘溫》彭依仁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4-03-14

2023年是詩人鍾國強的豐收之年,除了小說集《動物家族》外,還有在中國大陸出版了由其翻譯的《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詩選》及《煙與鋼﹕桑德堡詩選》,然後是去年年底字花出版詩歌評論集《默讀餘溫》,我反覆閱讀當中一些文章,這些文章,或為鍾閱讀詩歌、翻譯外國詩的筆記,或為闡述對本土詩或年輕一代詩歌創作的看法而寫的短文。

四百擊以後,創作就是我一生中的蠢事——訪黃仁逵新書《天一半地一半》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3-11

三個月後,曾繼賢重回上環太平山街的見山書店,也是即將結業的見山書店。適逢繪畫人黃仁逵(阿鬼)於這裡出版散文集《天一半地一半》,告別見山之前,也想好好作個記錄,便邀請阿鬼做新書訪問,阿鬼說慶幸選了在見山會面,其實是滿足了他的儀式感。相約當天是平日,見山旁邊的「郁鍵快餐」人頭湧湧,幾個遊客四處踱步打咭,他在閣樓等著,眺望後方遊樂場的孩子。未幾,黃仁逵叼著香煙徐徐走來,像撤下了氣場,著他坐在門口旁的椅子上,他打趣說忘了帶上啤酒,就此在冷風中展開了訪談。

【文藝Follow Me】在瞬息萬變中記錄書店的一刻——訪《獨立書店似顏繪》Ikey、James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3-10

就在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到西貢一海鮮酒家午宴那天,我約了《獨立書店似顏繪》作者潘德恩(Ikey)及出版社Rolling Books創辦人莊國棟(James)到該海鮮酒家附近的神話書店做訪問。從熱鬧的西貢大街繞入一條清靜小巷,揭起神話書店門口的垂䈴,彷如進入另一個世界。

馬奎斯最後遺作《八月見》出版 首次以女性主角書寫生死愛慾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奎斯(García Márquez)逝世至今十年,在其誕辰3月6日全球同步出版其最後遺作《八月見》(En agosto nos vemos)。書名遙遙呼應與妻子的生死之約,此作更是馬奎斯首次以女性主角書寫生死愛慾,繁體中文版沿用葉淑吟翻譯,由皇冠文化出版。

房子作爲身體的隱喻——韓麗珠《回家》的空間意涵

書評 | by 陳嘉歡 | 2024-03-05

韓麗珠小説裏的空間可以是實踐規訓與權力的場所,同時也可以是個體尋求自主的所在,要分析當中的關係,必須要先解答小説中的身體意象如何隱喻個體的主體性。

【新書】《喧嘩的碎片》序——荒城野境煙波未盡

書序 | by 朗天 | 2024-03-04

是的,讀周丹楓,不斷想起的不是盧梭,不是尼采,而是諾華利斯。是因為書寫者年紀或氣質相若嗎?不,作為解構的讀者,早慣於逼近和迎接文字的不可能性,在那些可以短至一行的文字碎片裡,見證有時甚至真的化為四處散失的單詞,肆意考驗所「置身」的空間,零落如即將被輾碎的花蕾(頁70-71),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作者的思絮。假如我們沒有被那反覆互織的心音餘韻導入歧途,竟妄想尋找某些故事,那我們大抵不難發現從碎言斷語間冉冉升起的,那個近年我們已不想再提起名字的城市,它(她)的剪影,它(她)的暗景,它(她)聽見或聽不見的雜音。

與史俱進的歷史學家:評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到不自由之路》

書評 | by 翁稷安 | 2024-03-04

翁稷安讀提摩希.史奈德的新作《到不自由之路:普丁的極權邏輯與全球民主的危機》,總是忍不住想起昆德拉的「永劫回歸」。書中討論普丁如何打造俄羅斯的極權統制,進而影響世界的著作裡,史奈德從宏觀的視角提出兩個左右當代政治的虛構幻象:「線性必然政治」和「永恆迴圈政治」,來解釋民主在今日世界的挫敗。他認為前往不自由之路已然展開,需要每個人排除雜訊,謙卑而真誠的面對歷史,重新肯定真相的追尋和價值的建立,才有機會懸崖勒馬,替未來的人們在史冊上寫下美好的轉折。

《明周文化》出版三十年今迎來告別號 下期將與娛樂版合併 重返一書一冊模式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26

在《明周文化》第2882期的編者話中,總編輯林栢昌宣布從下期開始,《明周》將取消一書兩冊的模式,即Book A 娛樂版與Book B 文化版合併,然後以全新形象出版,結合《明周》網站、社交媒體和視頻平台的特色,帶來更多獨家內容。《明報周刊》自1995年以一書兩冊模式營運,《明周文化》出版三十年來提供時尚生活美學資訊,組成無數社會文化專題,消息傳出後大眾與文化界人士紛紛道不惜與感謝。

【文藝Follow Me】從傳統中尋找活水 香港藝術館「放懷天地——翟仕堯書法展」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2-26

香港藝術館的書法文字展覽三部曲由「漢字城韻——書法中的詩舞畫樂」、「字由人——漢字創意集」,來到第三部「放懷天地——翟仕堯書法展」,展出香港書法家翟仕堯約百組中國書法及繪畫,並以四種視角引領觀眾走進翟仕堯的書法世界。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表示:「翟先生是香港重要的書法家,尤其是他在書法創作上融和中西,勇於突破的精神。」

【新書】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 〈因為我們很愛香港── 梁樂民〉

專訪 | by 李展鵬、卓男 | 2024-02-19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 出版十年後增訂,加入多個訪問,從梅艷芳的親人、徒弟、好友及工作拍檔的回憶中拼湊出梅姐的演藝人生,也可見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歲月。在此摘錄電影《梅艷芳》的主創人梁樂民的專訪,當中談及他對梅姐的印象,以及創作《梅艷芳》的意念,他說相比關錦鵬、杜琪峯那代導演,像他這種曾經在上海探過一次班,又隔了一代的電影人,要為她拍傳記反而有著剛好的距離。

從個人傳承到浮沙幻影——論潘國靈《寫托邦與消失咒》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4-02-16

自潘國靈發表了其首篇小說〈我到底失去了甚麼〉,疾病、尋找、失落、消散、擬物、愛情等主題均散見於他的結集。2016年,他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在歷近廿年的累積下,潘國靈建構了他那森羅萬象的寫托邦,一方既是沙城裡的寫作療養院,同時也是書寫人沉溺的洞穴和幻影,其中虛實交錯,留給一眾評論者在一切消失前竭力解咒。外界論者主要針對《寫托邦》的人物和不同意象作闡釋,江俊豪嘗試另辟蹊徑,以詮釋學「以經解經」的方法,重新審視潘國靈過去旁及《寫托邦》的創作文本,分析其中的核心敘事結構,並以故事中的三個主要角色:遊幽、悠悠與余心體現潘國靈對文學的傳承與創作《寫托邦》結構間的關係。

《台灣經驗與「南洋」敘述》——劉以鬯的南洋敘事(節錄)

書序 | by 朱崇科 | 2024-02-12

整體而言,有關劉以鬯的研究是相對豐碩的,而若將之置於香港文學研究的平台上則更是如此。但相較而言,對劉以鬯作品著力最多的部分往往是其實驗性,尤其是大家熟知的「娛樂自己」的小說書寫,筆者也忝列其中,曾經寫過長文論述劉以鬯的小說的敘事創新以及香港性(Hongkongness)呈現等。而對其「娛人小說」研究相對較少,究其要因,一方面,人們會想當然認為其水平相對較低,缺乏可以細緻挖掘的空間,而另一方面,因為其數量較多,且往往散居於各地報刊上,不易搜集和閱讀。

王潤華「南洋書寫」中的記憶與空間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4-02-08

王潤華書寫橡膠樹,華人就跟它一樣,在同一個時候被英國人移植到南洋土地上,然後紮根開花結果,為當地帶來文明與經濟繁榮。〈在橡膠王國的西岸〉裡,王潤華描述站在南洋歷史上第一棵橡膠樹下,內容提到一些具體的地點,這些地點往往勾起作家對童年往事和個人社會關係的記憶。這種情形似乎就如巴舍拉所說的把自己放在一個夢的狀態裡去,把自己放在一個日夢的門檻上,把自己棲身在過去的時光裡。也就是說,作家的記憶往往是與地志空間聯繫着的,而且是在生活的事件中存在着情節與人物的關係。因此,當他談論這個地方的時候,他就會唱起關於這個地方的思鄉曲,會寫下渴慕這個地方的詩句,就像一個戀愛中的人。

翻覆波瀾真亦幻 ──《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前言(節錄)

書序 | by 樊善標 | 2024-02-08

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樊善標於見山書店出版《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前言從歷史的角度釐清為何我們總是把散文和小說作比較,而此書各文大部份以散文或非虛構寫作為對象,各篇有其獨立論旨,觸及一些問題:在沒有絕對約束力的紀實文類契約下,讀者可以怎樣披文以入史,可以怎樣看待紀實中的凌虛,作者又曾經怎樣尋求文學性的認證。

【新書】《敘香園往事》〈敘香園飯店——銅鑼灣(1962年–1987年)〉

散文 | by 李恩霖 | 2024-02-05

香港百年餐飲業歷史,少不了一筆寫敍香園。第一間創辦於1926年,屹立於中環德輔道中,是街頭熙來攘往的一抹風景。敍香園先後開辦五間分店,分別位於中環、銅鑼灣、油麻地、尖沙咀和灣仔,是著名的粵菜餐館。敍香園家族後人李恩霖(Roger),透過多年資料篩選及整理,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寫成半自傳式的家族及餐廳故事,平實記錄背後卻有一份動人的溫情。

作品與人品:讀董啟章的《心》有感

書評 | by 高重建 | 2024-01-30

即使你從未讀過 D 的小說,《心》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雖然字數不少,但分成 56 個數千字的章節,既連貫又不妨礙單篇閱讀,除了小量佛偈比較禪,全部以平易近人的筆觸寫成,包含敘事、對話、獨白、寫景等多種文體,卻揉合得流暢自然,毫不突兀。此外,小說的核心隱喻也非常明顯,就連從未受過文學訓練的我都能意會,細聽 D 如何跟心對話,又如何從虛構中虛構出另一位女角安賽(anxiety),從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最終理清到身心不二,讀來驚心動魄,卻又趣味盎然。

【新書】《新亞問學記》〈我所體驗的新亞精神〉

散文 | by 陳萬雄 | 2024-01-29

資深出版人、曾任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的陳萬雄博士,在其求學生涯中,影響最深的是農圃道新亞書院四年的學習生活。《新亞問學記》是作者在不同時期撰寫的關於母校香港新亞書院的文章結集,上篇「承教與問學」,是記述新亞求學時期有緣親炙受教的幾位老師;下篇「新亞生活與新亞精神」,總結出他從四年的求學生活中,體驗到的新亞學風和新亞精神。

【文藝Follow Me】在書海中打書釘 訪「閱讀俱樂部」店主:觀迎大家做自己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1-27

「閱讀俱樂部」店主Melody在一堆書海中挑選出賴香吟的《文青之死》推薦給讀者,賴香吟在書中說:「如今文青當然不是個乾淨字,消費流行與裝腔作態使它討人厭」。恰好Melody與先生Parsons多年前開了一個Facebook專頁叫「文青信箱」,分享他們看過的文學書籍,是個「乾淨」的文青。而「文青信箱」正是「閱讀俱樂部」的起源。

在推理之中看見香港——訪譚劍談《姓司武的都得死》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1-24

譚劍自中學起便創作科幻小說,曾在兩岸三地拿下不同獎項。不過他近年一改筆風,從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轉而創作寫實推理小說。去年他出版首部長篇推理小說《姓司武的都得死》,便在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中榮獲「小說獎」首獎,成為繼陳浩基之後,第二位憑推理小說獲此獎項的香港作家。在創作之外,譚劍又蒐集香港的推理小說書目,為香港推理小說作整理研究。對他而言,推理小說並非只在於解謎與疑團,更是在虛構的謎團之中,蘊藏真實的本地特色,讓讀者看見那些在你我身邊發生的香港故事。

與疾病共存的書寫——與董啟章談《心》

專訪 | by 葉秋弦 | 2024-01-23

早前在〈以最大的熱情灌溉其中——與董啟章談NFT書〉談過《心》以NFT書出版的理由,以及傳統紙本書的局限,比較過兩者分別。回到創作本身,《心》是董啟章一部重要的作品,因為它以真實的血與肉構築而成,是作家談坦率剖開自己的心,讓讀者探入其中。

膜拜「學神」的校園文化,會埋下多少挫敗與憤恨?

書評 | by 楊鎮宇 | 2024-01-18

「怪獸家長」育成學霸小孩,並非香港的獨有現象,但天外有天,中國學生的階級極為分明,竟有「學神」之稱。遙看台灣的楊鎮宇評《學神》,審視北京菁英高中生的「地位體系」,以及他們在求學時代培養的技能如何有助於日後的職場發展,背後涉及到教育階層化、菁英研究、中國發展等研究領域的認識,楊鎮宇因而帶出台灣人為何需要認識中國「學神」的問題,香港又未嘗不可從中借鑒,反思家庭、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新書】《喧嘩的碎片》序——無法再現的他人之臉

書序 | by 謝曉虹 | 2024-02-07

周丹楓出版新書《喧嘩的碎片》,有謝曉虹的專序導讀。謝曉虹以西西的《美麗大廈》和唐睿的《Footnotes》看作追溯這部小說的在地系譜的座標,而當中一句「我們都只是死前的租客」概括了「我」這一代真正「無根」的感受,就如故事傳達了居於此城一種深刻的焦慮:記憶,以及愛之失落——這種深情而哀傷的手勢,可見周丹楓正試圖沿碎片提供的起伏線索,來追溯更完整的生命圖景。

【文藝Follow Me】活著是,除非好好地學習如何與⼿機共⽣死——訪崑南《人間零度醉醉念》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1-12

去年七月,作家崑南出版「手機書寫」系列之二《人間零度醉醉念》,收錄30首他在手機上即「機」揮毫的詩。自20多年前起,崑南已經想寫「天、地、人」三部曲小說,現時「天」有《天堂舞哉足下》;「地」有《地的門》;「人」則醞釀多年仍未寫成,崑南說他寫了三分一,「但都不滿意,」於是在未寫成「人」字小說前,「我就想不如用『人間』代替一下。」

「沒有答案,是為讓更多答案出現」——訪《河邊的錯誤》導演魏書鈞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1-12

身為90後的中國導演魏書鈞,此前已憑短片《延邊少年》、首部長片《野馬分鬃》、2021年的作品《永安鎮故事集》,三度入圍康城影展。而他近日在香港上映,改編自余華同名小說的新作《河邊的錯誤》,同樣成功入圍去年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作為近年在康城最受矚目的中國新生代導演,魏書鈞的電影總是帶著獨有的反叛與荒誕感。正如《河邊的錯誤》看似是一部懸疑、推理電影,電影海報上卻已說明「沒有答案」。觀眾看畢面面相覷,沒有得到答案,反而帶著更多問號,而這正是魏書鈞所追求的。「沒有答案,是為讓更多答案出現。無數的觀眾,無數種看法,共同構築了這部電影。讓它超越了電影本身,我覺得這個過程很奇妙。」

【新書】《史學研究法講義》周佳榮訪問稿

專訪 | by 韓心雨、巫如雯 | 2024-01-12

早前商務印書館新出版歷史學家王德昭先生從未匯集成冊的《史學研究法講義》,由王德昭的學生、同為歷史學家的周佳榮教授將舊手稿整理成書,內容包括史學與史學方法、史料的蒐集,史料的本身鑒定、史料的內容鑒定、史事的綜合、史事的表達幾部分。成書過程複雜,耗時也近十年,所以韓心雨和巫如雯與周佳榮教授特別圍繞此書作了一個筆錄對談。

「去或留肝膽照應」——廖偉棠《詩的隱遁術:香港中青年詩的新變》講座紀要

報導 | by 李盲 | 2024-01-09

早前詩人廖偉棠在深圳飛地書局以《詩的隱遁術》為題設講座,向內地讀者介紹香港近年湧現出來的中青年詩人。之所以題為「隱遁術」,是用以歸納香港詩歌的新變,即在表達空間和資源逐漸萎縮的情況下,所出現的兩種可能:使「隱術」的是那些留下來的人,而使「遁術」的是那些離開的人。但在廖偉棠看來,他們都在堅持寫詩這一項「窮人的事業」,亦由此觀照兩代詩人的寫作。

詩人要如何在俗世中行走、戀愛、老去:記黃燦然《詩合集》新書台北發佈會

報導 | by 陳諾霖 | 2024-01-09

日前,黃燦然的新書《詩合集》發佈會在台北春秋書店舉行,詩人親臨主講,本書責任編輯鄧小樺主持。黃燦然抵台便先後出席金馬影展及讀詩會,行程雖奔波,抵達老宅書店迎見滿屋讀者時,還是雀躍地笑說要與大家一起好好讀詩。當中分享了編輯《詩合集》的軼事、香港詩人與土地的關係,也表示自己到了承擔宿命的年齡,要以詩人的身分繼續承受着時代變遷、家庭壓力、中年孤獨、身體痛苦的各種施壓。

明白美景良辰 原是似煙像雲——訪何秀萍新書《一陣塵煙》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1-08

媒體人何秀萍揣摩著各種人生劇本:「進念二十面體」創團成員、劇場演員、電台節目主持及監製、填詞人、專欄作家,也因在商台節目《妖獸都市》中獲得「母夜叉」一角,而人稱「叉姐」。她繼《一個女人》後再書寫現代女性多重身分的人生,相隔十年推出散文集《一陣塵煙》,時代變遷,她所呈現的面貌也更為多元。我們約定於見山書店訪談,初時眼前的是一日店長,一開始訪問又退回到何秀萍本身,去敘述關於作家身分的她,以及她自己。

為什麼大雄是主角?讀《哆啦A夢》論

書評 | by 張遠 | 2024-01-08

家喻戶曉且充滿趣味的漫畫《哆啦A夢》雖然主要是小學生取向,但其中包含了許多藤子.F.不二雄對於人和世界的理解和想法。「哆啦A夢wiki」創建者杉田俊介的《哆啦A夢論》,將《哆啦A夢》的短篇〈日常生活〉與大長篇(以在異世界為主)結合在一起探討,並輔以藤子.F.不二雄的《SF短篇集》作為佐證,提出了相當深入的詮釋。

《崩末》:抽離作為介入

書評 | by Jia Jia  | 2024-01-04

Jia Jia受到奧威爾的一句引言啟發而寫下了這篇《崩末》書評。他認為《崩末》將讀者帶入一種純粹閱讀的狀態,並將閱讀成為一種儀式或享受,而故事的無情節性擺脫了社會規範、教條、形式和文化符號,在缺乏歷史和社會背景的參照下,虛構的海洋成為故事的一切落腳點,描述一種餘生書寫。同時,他指出勞緯洛的寫作風格在於「抽離」,不讓讀者容易獲得「高潮、共鳴、共識」,反而是種介入。

【新書】《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一九四九年黃飛鴻電影首映〉

其他 | by 張彧 | 2024-01-04

在香港,黃飛鴻的名字幾乎無人不識,這與自1949年以來上映了逾百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不無關係,但他於1925年病逝後,沒有留下任何個人遺物,僅靠後人流傳其傳奇故事。《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透過文字和黃飛鴻相關紙本藏品,包括書籍、電影特刊、戲橋、相片等,分六個章節,將黃飛鴻傳奇的誕生、傳承和演化過程,一一呈現。

【2023・回顧】寒冬中逆風而行——2023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2

2023年的復常與夜繽紛,有沒有為香港文化界帶來歡喜豐收的一年呢?用易經卦象而言,或者近於「或躍在淵」。年末沙田文化博物館或殺館之消息,再回顧2023年文化界大事新聞,不禁令人唏噓。年初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的爭議,引發公眾激烈討論;與此同時,「四字電影」發圍,香港電影業彷似迎來新的生機,然而鮮浪潮等各位培育電影新秀的平台卻面對電檢刪剪問題。今年出現文藝工作香港未能入境香港的新聞,為歷來最多。另一方面,復常通關後港人紛紛北上外遊,嚴重打擊本地餐飲及零售業,包括書業生意也大幅下滑。過去幾年逆巿景氣的香港獨立書店業也屢受打擊,不排除未來將有結業潮;加上香港文學館的撞名爭議,香港文化未來前景頗有如履薄冰之情。然而,今年文化界也有值得慶賀之事,許鞍華拍攝紀錄片《詩》,首次把香港詩人帶到大銀幕;梁朝偉榮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也帶來沖喜效果,而今年衝擊娛樂圈的AI尹光及ChatGPT,也引起科技與藝術的創作討論。未來不可預期,唯有繼續自強,支持並珍惜本地文化創作,讓我們在逆風中同行。

【2023・回顧】新書多珍重——2023年香港文學重點出版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3

自疫情解封後,市民紛紛離港消費,本地經濟持續下滑。根據入境處數字顯示,聖誕四日長假期間,合計逾140萬港人北上及外遊,不但香港零售及餐飲業大受打擊,聖誕檔期電影票房亦錄得20年新低。今年書業亦彷彿迎來寒冬,生意額大不如前,近月獨立書店更屢受打擊。在這時刻,買書除了是精神的滋養,也能給予作者、出版社及書業實際的支持。「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重點文藝書籍,羅列2023年不容錯過的佳作,在新一年,願好書有好報。

【新書】《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前言:在香港讀海洋

書序 | by 黃冠翔 | 2023-12-29

香港島及諸離島星懸海上,與九龍半島對望,九龍則背靠新界諸山,可說整個香港地勢是背山面海,但從文學、文化角度看,香港長期都是背海之城。在城市發展歷史中,尚未出現如西方《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Sea )和《白鯨記》(Moby Dick)一類磅礡的海洋文學名著,甚至在早期,海洋鮮少成為作家投射、想像、稱頌的對象,海洋隱身於陸地之下,被城界排拒於外,海洋在文學作品中佔比偏低。然而,這個現象到了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有了變化,受到本土意識興起的影響,作家們開始看到本地的海洋,一九九〇年代甚至到了千禧年代之後有更顯著的轉變,許多作家開始挖掘香港海洋文化的價值,以海洋意象及想像作為創作主體,「文學海洋」在香港開始受到創作者重視。本書的編輯初衷,便是想喚起讀者和研究者的興趣,去探尋香港文學中「海洋」的面貌,藉此找回這座城市的海洋文化及其意義。

【新書】黎紫書微型小說自選集《余生》:〈窗簾〉、〈我在〉

小說 | by 黎紫書 | 2023-12-29

黎紫書從舊作《簡寫》、《無巧不成書》中挑出47篇微型小說,另從尚未結集的作品中選出24篇,合成這本自選集《余生》,這也是她告別微型小說創作的一次回顧和總結。在僅僅千字的篇幅內,黎紫書以非線性、後設、甚至帶實驗性的多變敘事筆法,寫當代社會、記憶、情感與生死。在此選出〈窗簾〉與〈我在〉,一說出櫃議題,一說家庭照的歷史,故事短小但精幹。

香港作家李怡、譚劍同獲台北國際書展首獎 漫畫家智海奪金蝶獎銀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29

2024台北國際書展將於明年2月底舉行,近日(28日)公佈「國際書展大獎暨金蝶獎得獎名單」,當中香港科幻及推理小說作家譚劍新作《姓司武的都得死》,以及去年逝世的知名作家李怡晚年所寫的自傳《失敗者回憶錄》分別獲頒「小說獎」及「非小說獎」首獎。另一方面,本地漫畫家智海所設計的書籍《觀景窗》成功奪得台灣出版設計大獎「金蝶獎」銀獎。而近年移居英國的本地漫畫家黃照達,其由鄧彧、何萍萍操刀設計的漫畫結集《那城THAT CITY》,亦獲頒「金蝶獎」銅獎。

懷舊的意義——讀潘國靈《原初的彼岸》

書評 | by 張錦泉 | 2023-12-28

自我的變化在《原初的彼岸》一書後半部分的數篇小說中就更加明顯。這變化首先體現在自我內在的分裂,卻以整合新的自我作結。無論是在〈信者與不信者之旅〉中踏上那片以資本和消費為地基的「應許之地」的「我」,還是〈面孔我皺褶〉中一邊撫摸情人一邊喃喃自語的「我」,人物在與他者對話的同時,也是向自身發出詰問,在過程中觸及分裂的自己,造就成長的契機,而這主題在小說集中最後一篇作品〈分裂的人〉中更為突出。可是,分裂在潘國靈的這些小說中都只是過程。人的自我在分裂中尋覓、反思,最後能夠把分裂在各處的東西整合成新的生命狀態,發出全新的自我的聲音或形態,那就是〈分裂的人〉結尾「我」在諸般分裂之後得到的領悟:「我與『你』的並存成為一個生命的鐘擺,我以鐘擺的兩極擺動來提取力量——存在的力量。」作者將鐘擺的意象運用得十分巧妙,它既是物質形態上的「一」,同時也因為運動的緣故,化作成不同時空的「二」,而運動的軌跡正是時間之體現。只看到其中一端的鐘擺是一種錯誤理解,正如只看到成長中處於未來時空的「彼岸」也並不是理想的成長,唯有回望過去,在未來與過去中回蕩,才有機會發現更真實的自我。

【新書】新生代的出走與反抗: 論2022年香港電影

影評 | by 查柏朗 | 2023-12-22

2023年的《年少日記》與《白日之下》,總讓人想起去年的四字電影熱潮。查柏朗在去年的香港電影脈絡中,處處可見兩代在價值觀、文化傳承或權力上的不對等。不論《流水落花》、《正義迴廊》曖昧地與建制共舞,還是《窄路微塵》、《白日青春》、《野草不盡》在不被看見與出走之間兜轉,新生代要找到自己的聲音,要有相應行動支持理念,並建立自己一套影像美學,也在持續地揭露現成體系的不義的同時,寄望能時刻自省權力身位的轉移,不重蹈前人覆轍。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並不認識,存在的感觸 ——周丹楓及《喧嘩的碎片》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4-02-07

要怎麼形容《喧嘩的碎片》呢?理論上,《喧嘩的碎片》主要地理場景是主角「我」成長的黃大仙東頭邨的屋邨,及「我」後來任職金融的工作地點中環,兩者之間的貧富反差,構成小說的最重要成分。縫紉其間的是「我」與母親及其他人的關係,那些被統治與被奴役者對奴役他們的思維與邏輯的臣服,透過家庭關係而對「我」產生難以逃逸的掌控之力;而「我」對於周遭一切,既以精微細緻的鷹眼觀察之,亦同時哲學反省式的思考批判之,更對許多擦身而過、無名的社會底層畸零者,付以同情又距離適切的凝視睇盼。

第三世界的底層文學 ──讀瑪哈綏塔.黛維的〈乳母〉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3-12-15

史碧瓦克透過解讀〈都勞帕蒂〉(別名都帕蒂/黑公主)﹝Draupadi 或作Dopdi﹞和〈乳母〉(“Stanadayini”, ﹝Breast Giver﹞),從比較文學的脈絡指出「世界文學」中的「世界」受限於美國視野,必須通過更多第三世界作品的再現與傳播,人們才能真正認識「其他世界」的存在及其差異的價值觀,而要避免文化霸權及對底層階級造成的壓迫。

訪葉梓誦《斷層路徑》:一個overthinker的溝通指南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3-12-13

年輕作家葉梓誦曾共同創辦本地文藝評論雜誌《SAMPLE樣本》,近來出版了首本個人文集《斷層路徑》。他在書裡寫書信,寫哀悼,寫人際和寵物的離別,夾雜不同的哲學和文化理論,又回過頭寫陳奕迅的〈不來也不去〉;旁徵博引,據說曾讓編輯和校對看到頭昏腦脹。但葉梓誦說,他要講的東西一直都很簡單:「就是一種溝通的慾望,想跨越的慾望,想在叢叢雜訊中找到可以連結對方的可能。」

被曝拖欠書款時隔一月 貳叄書房發道歉啟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2

獨立書店貳叄書房去月被曝拖欠巨款,引起業界迴響,時隔一月,本日(12日)貳叄書房發道歉啟事,承認過往未有清楚釐定與前店長楊喜盈(Joyce)的夥伴關係,並為早前失言「書店從來只有兩個老闆」致歉。除此之外,貳叄書房承認未能妥善處理帳目,導致拖欠書數;曾向朋友借款周轉,亦未在還款期內清還借款。現時,貳叄書房表示已付清Joyce為書店墊支的款項、供應商以及朋友的欠款,並就此事致歉。

那些你不知道與未見過的小王子:記於《小王子》80周年

書評 | by 阮若缺 | 2023-12-11

今年《小王子》80歲了。它是截至目前為止,除《聖經》外發行量最多的書籍,更遑論各類書評、論文、延伸書寫,甚至周邊產品,堪稱「濫情爆點」。然而阮若缺在閱讀《遇見小王子》之後,卻意外獲得更多啟示,越發了解聖修伯里本人及其創作的心路歷程。另兩位作者搜尋了有關聖修伯里或親友散落美、法各地博物館、基金會及私人收藏的珍貴史料、原稿,尤其是對相關繪圖加以研究分析,令《小王子》重生並另賦新意。

【新書】《余生──黎紫書微型小說自選集》張貴興推薦序——七十一顆糖漬無花果

書序 | by 張貴興 | 2023-12-11

黎紫書從舊作《簡寫》、《無巧不成書》中挑出47篇微型小說,另從尚未結集的作品中選出24篇,合成這本自選集《余生》,這也是她告別微型小說創作的一次回顧和總結。在僅僅千字的篇幅內,黎紫書以非線性、後設、甚至帶實驗性的多變敘事筆法,寫當代社會、記憶、情感與生死。旅台馬華作家張貴興為此撰推薦序,形容《余生》是無花果樹,沒有花枝招展,但葉茂果豐,每一個故事都可以繼續發展。

情動身體、哀悼與脆弱政治:試談巴特勒《危脆生命》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12-07

長年關注性別議題的政治哲學知識份子巴特勒在經歷2001年「九一一事件」的衝擊後,寫成《危脆生命》一書,著意探討戰爭、暴力、哀悼與生命的脆弱等主題,放諸今天再讀,並未顯得過時。手民出版社今年推出此書首度繁體中譯,勞緯洛試談一些切入此書的方法,並梳理巴特勒的洞見,尋索其於當今世界意義深重的靈光,思考如何理解戰爭、戰亂中離散失喪的生命。

見山書店宣布於明年3月結業 屢遭神秘人投訴 望不再收檢控信件 「這些日子的厚愛永銘於心,萬物有時」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6

位於上環太平山街的見山書店(Mount Zero)開業五年,昨日(5日)於社交平台宣布將於2024年3月31日結業,帖文中透露書店長期遭受神秘人投訴,以致每周都收到各政府部門的檢控信件;見山也感謝一眾讀者的厚愛,僅望可與顧客們平靜喜樂地過聖誕和新年。

黎海寧「女性三部曲」壓卷之作《女書》再演 沿襲400年女性書寫傳統 糅合黃碧雲、西西當代文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5

由西九文化區與香港舞蹈團合辦,國際著名編舞家黎海寧「女性三部曲」壓卷之作《女書》將於今年12月15日至17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再度上演。

【新書】《星球之歌》:地球上的兄弟情誼

書序 | by Luis Arias Manzo | 2023-12-04

詩人不可以被遺落,正如Vicente Huidobro(比森特·維多夫羅,智利著名詩人)所言︰「詩人是一個小神」,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比凡人更特殊的存在才能夠拯救我們倖免於難。這就是為甚麼我堅信並且不斷重複地指出「詩人必須站在為生命而戰的前線」。際此文明危機的時勢,《星球之歌》的詩人正是為世所需的使者。我們用以書寫的墨水正是我們靈魂的鮮血,此所以詩歌如同一頭渴求公義的狂怒怪物,從靈魂裡面闖出來。

床上讀《單人床》

書評 | by 許迪鏘 | 2023-12-01

《單人床》應該算是一部「社會小說」,十八、九世紀以來,英、法、德、俄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大師已經貢獻了無數經典作品,把一個一個大時代的社會民生呈現在往後世世代代的讀者眼底,讓他們同歌同哭。這類小說講求營造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豐富的細節、生動的筆觸,立刻就讓人意識到那是現實中的某一人,某一處地方,甚至某一個角落。《雙城記》記裡那甘為愛人的愛人步上斷頭台的偉大的青年,在現實中雖然不大可能存在,但他走上斷頭台的每一步都是踏實的,可信的。

在窄路之中編書 做一顆會發光的微塵——訪中華書局編輯葉秋弦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1-30

今年獲得香港出版雙年獎「新晉編輯獎」的中華書局編輯葉秋弦,在成為編輯之前,本身亦是文學作家,曾經著有《綠皮火車》一書。她形容自己平日工作是做書,閒餘的時候便寫字,寫不出來的話便閱讀,尤愛黃碧雲、潘國靈、西西、蘇偉貞、童偉格等的作品。由成為作家,到入行做編輯以至獲獎,一切的起點,是源自她對文學的熱愛。在這個文字、書本愈被輕視的時代裡,她堅持腳踏實地編一本書,因為這是她能夠做到「最卑微的一件事」。

記憶有味:聽王璞講故事

書評 | by 舒非 | 2023-11-27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王璞的故事發生在長沙、上海和香港。她以三個城市為題,寫下超過半輩子的真實故事,那就是她的回憶錄《故城故事》。 王璞的《故城故事》很好看,一翻開,就讓我停不下來。這不僅僅是因為王璞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一向喜愛她的文字書寫,還因為她的回憶錄,除了寫出自己坎坷不平的經歷,還反映了她所處的那個時代,有很深刻的時代印記。

貳叄書房被曝拖欠書款 書店業界出文指證 序言書室:「對整個書業的傷害」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1

由三位90後少女在2019年開辦的獨立書店貳叄書房,近日陷入欠債風波。早在十月初,出版社德慧文化宣佈荃灣書室結業後,一拳書館已曾出帖表示惋惜並指出書業有害群之馬;直到本月7日,一拳書館再發表不點名的限時帖文,透露業界出現騙子。貳叄書房前店長楊喜盈(Joyce)則同日發文釐清已退出書店,並透露書店欠款問題嚴重。貳叄書房在14日發聲明回應,強調書店「從沒做出仼何刻意拖欠書款的行為」,卻在業界引起連串反響。包括一拳書館、獵人書店以及序言書室等獨立書店紛紛發文指貳叄書房長期欠債真有其事,並指貳叄書房的行逕不但影響供應商員工生計,更對整個書業造成傷害。

中文系學者的散文――陳煒舜《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

書評 | by 鄭政恆 | 2023-11-17

陳煒舜作為中大中文系副教授,鄭政恆認為其新作《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者散文集,當中分為師友憶舊、文化隨筆、影劇聲光三輯,幾乎每篇文章都附有古典格律詩,可見其智慧與文化內涵。鄭政恆再指這本書難免是屬於精英小眾的,但無礙其中的文學和文化價值。

【新書】《遇上好時光:書與人的故事》——照我思索 可認識「人」——對沈從文先生的片斷回憶

書序 | by 陳萬雄 | 2023-11-13

一個生長於湖南邊陲之地,整日與大自然打交道的野孩子,青年時代混跡於龍蛇混雜的軍旅;忽然靈光閃動,隻身遠闖人文薈萃的北京,浪跡於文學園地。三十歲後名氣漸顯,奠定在文壇的地位。中年由作家而晉身大學教壇,一身而兼作家、教授和文學刊物主編多職,享譽日隆。1949 年後打入另冊,離開文壇,擔任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講解員,用他的話說,就是「在午門樓上轉了十年,學了十年」。幾十年陰晴不定的政治空氣下,他長時間絕跡於文學界和教壇,苦心孤詣,自甘寂寞,從事文物的研究。這樣曲折的人生過程,這種甜酸苦辣的閱歷,在沈先生的行止容貌上,竟然沒有留下任何應有的世故和滄桑的印記。年過古稀,仍然一派純真,真是不可思議。這種純真,沒摻入一點造作,又不同於長於富貴、少不更事、不通世務的天真。沈從文先生保持着的,原是一顆赤子之心。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詩人有多驕傲,就有多謙卑——訪黃燦然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8

許鞍華的《詩》,黃燦然看了兩次。 黃燦然說,曾有人為他拍攝紀錄片,錄影帶寄來後,他從未打開。後來他受邀出席映後談,卻缺席了放映會,只因「詩人最怕看到自己在銀幕出現,好恐怖。」這次他拍許鞍華的《詩》,初看同樣驚嚇,後來放飛自我豁出去,首映那天他在觀眾席,突然覺得可抽離地觀看這套為詩而拍的紀錄片。問及接拍原因,他輕描淡寫地說:「沒甚麼,拍就拍。許鞍華是有點不同,她是一個藝術家。」

【新書】《一生一事:做書的日子》——楊振寧先生的兩次新書發佈會

書序 | by 李昕 | 2023-11-06

編輯這本書大約用了兩年時間,我們原本希望快一點出書,但因為楊先生對書稿精益求精,翻譯和編輯的過程很長,出版日期便一拖再拖。楊先生的嚴謹和認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只是一本散文隨筆集,但是楊先生完全是以編輯科學論文的態度來工作的。他在每篇稿子上都加上了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科學符號,然後告訴我們,書稿的目錄和次序是他親自編定的,不可以隨意調換。對於文中,某個詞應當如何翻譯,他都曾與翁帆再三討論,反覆斟酌。他交給我們的是一大摞非常清楚、乾淨的列印稿,對我們說,這稿子我們可以複印一份使用,原稿要退還給他。

【以巴詩輯】我們憑甚麼可以書寫,別人千年的仇恨與悽戚?

詩歌 | by 飲江、熒惑、李顥謙 | 2023-11-05

以巴衝突,別人的千年仇恨,我們憑何書寫?或許我們只能在世界地圖之上,祈求一分鐘的相擁。

別問出版社和書店為何倒閉

其他 | by 譚劍 | 2023-10-30

現在整個實體書市場不管出版社、發行商、書店都只是在賺微利。 一個讀者買一本書省下幾十塊錢,但出版社用同一價錢賣一刷書(假設二千本)卻少賺幾萬塊錢,那就可能是一個員工的月薪。

【新書】《一生一事:做書的日子》後記

書序 | by 李昕 | 2023-11-06

李昕曾於不同的出版社和大型書店任職高位,此次出版《一生一事:做書的日子》,回顧四十年的編輯生涯,不但述及與諸位名家在編輯過程中的交往,也從編輯層面抒發自己的心得與遺憾,是編書讀書愛書人的必讀之書,亦正如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鄭勇所言:「是傳世可期的當代出版史」。

回首向來蕭瑟處——淺談《尚未劇終》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3-10-25

黃自鴻把在《信報》專欄《優雅的生活》裡的撰文結集,編成這部《尚未劇終》,但這並非一般的文章結集。當中每篇散文都在透過經典的文本和大眾喜愛的流行文化,輔以適切的文哲理論,讓讀者能深入淺出地認識、理解、甚至愛上文學。重編文章的用心處,是作者以論文結構的方式,把原本龐雜的散文以文學的形式、語言、價值、倫理、讀者、形象、心理、身體、生活、評論分成十類,再從這類別中以「文學的價值」作為整本書的問題意識。結構上以文評理論所熟悉的「作者」、「作品與社會功能」與「文本」作為編輯內容的核心,文本以顧城的〈錯過〉、魯迅的〈臉孔〉、端木蕻良的〈爺爺為甚麼不吃高粱米粥〉、白先勇的〈一把青〉、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等作為文本分析例證,讓整部書稿結構分明。心水清的讀者或會發現,在文評理論中欠缺了「讀者」的部分,這從讀者而來的接受美學,正是我們作為讀者,在閱讀本書的經驗過程,同時也是在這無涯之旅中發現文學尚未劇終的原因。

【新書】《林若寧——藏在歌詞後的人》——〈林若寧,作為風格〉

書序 | by 張書瑋 | 2023-10-20

林若寧的風格,是否一種方法,或者說是否一種可以歸類的文學風格,這也許充滿了不確定性。先暫且不討論他早期寫過的音樂劇/舞台劇歌詞,那與流行歌詞的創作重點不盡相同。以林若寧自己的話來說,他明白流行歌詞是要為歌手和旋律服務的,甚至他喜歡旋律給歌詞帶來的限制。正如他以與本名完全無關聯的筆名寫詞,將生活中的自我與作詞者分開,這些都影響了他一直以來的歌詞創作,也融為他早期風格的一部分。他是觀察者和陳述者,講述別人的故事,講述歌手的想像,盡量無悲無喜,可堪是一位「歌詞後的人」。

【虛詞・文學館在他方】村上春樹.圖書館.橙子貓

其他 | by 黃子翔 | 2023-10-18

黃子翔作為村上春樹長期讀者,首次踏足由著名建築師隈研吾操刀設計、2021年落成的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因為村上對圖書館不可思議的描述,令他心生驚奇。遊覽過後沒有另成一章「世界奇妙物語」,但他發現村上春樹圖書館沒有小說世界那麼超現實,卻有叫人一見難忘的建築特色。

詩人化身小說家,寫一個另類武俠世界——訪韓祺疇新書《虛風構雨》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20

詩人寫小說,也許平常不過,但如果詩人寫武俠小說呢?曾拿下台灣金車現代詩獎的「最年輕得主」韓祺疇,於本年的「天行小說賞徵文比賽」獲獎而得以出版其參賽作品《虛風構雨》。與傳統武俠小說不同,這部具有後設元素的武俠小說,不僅以「九流十家」作為派別,更將不入流的「小說家」秦顧設為主人公,連同縱橫家懷玉,兩個末代傳人,對抗儒法大道,足見其破格創新與匠心獨運。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寫字人視角的文學策展:臺灣文學館及其他文學館舍

其他 | by 朱宥勳 | 2023-10-16

​2019年,我接到一個讓我非常興奮的邀約:位於臺南的「國立臺灣文學館」,要更新下一個十年的常設展,邀請我加入策展團隊,負責展覽文字的撰寫。長年以來,我一直是臺灣文學館的擁躉,每到臺南必走一趟;同一時間,我也心知肚明,過往臺灣文學館的策展有強烈的「學院氣息」,難以擴大觀眾群。如果能夠加入團隊,豈不是剛好能為我熱愛的館舍盡一點力?

卡爾維諾誕辰百周年:從經典到科學書寫

書評 | by 艾苦 | 2023-10-16

艾苦續說卡爾維諾,一生傳奇著作之多,其中有為人津津樂道的《看不見的城市》和《樹上的男爵》。在其文學評論的文章中,當提到自己的寫作理念,卡爾維諾往往喜歡從遠古的史詩說起,絮說自己結構主義的思想。但即使不從結構主義的角度思考,卡爾維諾還是鼓勵年輕的一代閱讀經典,寫下了《為何讀經典?》。

「我城我書」2023:以吳煦斌《牛》作嚮導 探索香港邊緣生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16

從2019年起,社區閱讀計劃「我城我書」由香港教育大學的文學及文化學系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推行,繼2020年度的選書《我城》過後,因疫情而停辦一年。如今迎來第四個年頭,挑選了香港作家吳煦斌的短篇小說集《牛》,早前已展開一連串中英雙語、線下線下活動,引發大家想像更多城市之外的空間。

以器物說話 讓故事進入生活 ── 台灣物語「在地作為方法」展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14

《18/22》既是一間文化媒體,同時亦是一家網店。網站主編鄧烱榕(Nico Tang)的目標,是讓讀者從觸手可及的產品之中,感受到真正在地的故事。《18/22》去年曾舉辦「茶物語」展覽,邀請超過20個本地單位,以「茶」為主題,製作出9件全新的「聯乘器物」。今年則在見山書店舉辦的「台灣物語──在地作為方法」展覽,精選了8個「MADE IN TAIWAN」的品牌,以器物呈現出各自的「台灣故事」。

龔萬輝文學的流動記憶與時空概念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3-10-13

龔萬輝終究沒有成為一個職業作家,他在馬來西亞,主要以教畫、參展、賣畫為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也為報章繪製插畫和發表寫生小品,作品廣泛得到認同和受到歡迎。我們看龔萬輝的作品,他的「遺棄美學」(這是鍾文音為龔萬輝2006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隔壁的房間》寫序時直接指出龔氏深受駱以軍風格的影響)仍然是一座時空迷宮,讓他的小說處理最後往往回到記憶或夢中,成為另一場永無目的地的途中。這「記憶或夢中」恍惚成為龔萬輝美文書寫的特色,揮之不去。

【新書】《大埔故事》——〈吐露港〉 (節錄)

書序 | by 孔慧怡 | 2023-10-09

到了1942年底,日本佔領了香港,能夠制止走私嗎?其實日治時期的吐露港情況極為混亂,既有不同的賊幫橫行,也有平民百姓為了生計而做「水客」,被不同的賊幫「抽水」;加上本地人協助中國文化人和英國義勇軍人員偷渡離境,這片海域真的很繁忙。據說當時情況那麽亂七八糟,連賊幫也看不過眼,其中一些受了義氣鼓動,決定要在吐露港維持一定程度的安全。(從集中營逃出來的英軍也見證了匪幫的義氣:他們拿著一張簡陋的地圖,日間躲藏,黑夜上路,希望走到廣東未淪陷的地區,中途遇上劫匪,要把他們僅有的物資搶去。但劫匪弄明白他們是英軍之後,不但物歸原主,而且一直護送他們到達惠州。)

我讀《感世與自適》

書評 | by 黃子程 | 2023-10-06

這本份量不輕的著述,研究著眼於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曹錕四位北洋元首的詩文,這四位長期投身軍旅的「軍閥」――元首,原來對中國傳統的「詩教」非常重視,在他們的詩文中,或憂心時局,或憤懣懷才不遇,或以山水隱逸自適其間,或寄情禪悅、書畫,並在其書寫之中,流露了各自的感世之言、塑造出自我的形象,作者在書中特別論述到他們藉著自己的詩作,多「感世」與「自適」之情,以北洋元首塑造自我形象,並進而透過其詩作影響輿論時局、世道人心。這是否能為幾位亂世元首塑造出一個合乎本人心願的自我形象?

關於表演書寫,三種可能的意圖

散文 | by 雷暐樂 | 2023-10-05

在書寫前,雷暐樂嘗試思考本文的意圖,亦即「關於表演書寫,三種可能的意圖」的意圖。但只要把它書寫下來,這就成為書寫本身,所以書寫的意圖無法說起,因為它可能並不存在。不過我們可以想像活在時間之上,時間因而將我們載往遠方,使一切發生過的事都變得零碎和模糊;那麼作為觀者,書寫非關表演的可能,又是否存在?譬如在記憶裏,蒐集計劃過程中產生的每段書寫,重現表演或表演以外的,也許有一絲可能,得以講述一切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新書】《危脆生命》——〈無限期拘留〉(節錄)

書序 | by 朱迪斯.巴特勒 | 2023-09-29

2002 年3 月21 日,美國國防部與司法部頒佈新的軍事審判機關指導方針,指示美方該如何審判被拘留在美國與關塔那摩灣的囚犯。這些拘留案件中最令人驚訝且持續引起眾人關注的,是大多數戰俘皆無權諮詢法律顧問,也無權參與審判程序。新的軍事審判機關並非阿富汗戰俘有權參與的法庭。某些人會接受審判,而某些人不會。本文書寫之際,美方剛宣佈:650名被拘留超過一年的犯人中,只有六人會接受審判。《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規定的諮詢權、上訴管道與回國受審等,皆不適用於關塔那摩灣的戰俘。而美國雖然主張塔利班亦受《日內瓦公約》保障,但卻同時說道,塔利班就如同關塔那摩灣的囚犯一樣,並不符合戰俘地位。

梁啟超身為祖國的敵人——《梁啟超:亡命》書評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3-09-25

戊戌政變失敗,維新派依然認為光緒總是好的,因此要保皇;平民是聽勸的,因此用盡方法令他們覺醒——維新派搖擺的性格帶來的一大弊端,就是容易軟弱和對事業陷入浪漫而不切實際的想象。譚嗣同行刑前的想法是「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但所謂「去留肝膽兩昆崙」的默契分工,極可能是浪漫的一廂情願,在道德勇氣和行動勇氣的驅使下,決定表演就義,最終換來了甚麼?許知遠寫道:「公開處決是朝廷彰顯權威的一種儀式,它也是一場暴力狂歡,總吸引著圍觀者的雀躍,作為他們單調日常生活的調劑。在一張記錄犯人被砍頭的舊照片上,圍觀者幾乎擁到了受刑者的身前,眼裡並沒有同情或恐懼。」用就義的精彩表演激起清國人的義憤、引起他們不滿專政的共鳴,也是一廂情願,事實上,權力崇拜的傳統極深的清國人,有著令外國人都驚異的極強忍耐能力,清國人但求有一個秉公執法的好政府,「完全沒有流露出打算報復的意思,而是默默地生活,對任何人都彬彬有禮」。福澤諭吉在明治初年引發的強烈迴響,很可惜沒有在另一片土地發生。

【新書】小傳記式的空間詩學——序周漢輝《地納於心》

書序 | by 廖偉棠 | 2023-09-18

周漢輝繼《光隱於塵》以真摯而平實的情感帶來《地納於心》,他特有的生活化書寫,承襲香港詩自也斯、葉輝、鄧阿藍、關夢南等以降的獨特脈絡,廖偉棠認為他不但沒有因為「公權」對詩的不公而停筆,反而越寫越好,以空間詩學彰顯香港公屋,也以小傳紀式寫作為詩作具備時間維度,交出了這本稱得上香港詩之正典的詩集。

【新書】王璞回憶錄《故城故事》——〈大食會上的理論派〉

書序 | by 王璞 | 2023-09-15

後來,當我跟桑穆成為情侶,我才知道,柏拉圖之所以頻繁出現在九二一室,大食會並非唯一的誘因,還有一誘因便是桑穆。那一陣子他與桑穆打得火熱。據柏拉圖自己後來在一篇文章說,他是被桑穆的奇思異想所蠱惑,才像中了邪似地每天一起床就往那個房間跑。桑穆的室友們對此儘管心存疑惑,也漸漸習慣了這道奇異的風景,常常是,桑穆還在蚊帳裡元龍高臥,這夥計就來了,坐在旁邊一邊看書一邊等他起床。

【新書】王璞回憶錄《故城故事》——〈大食會(吃的是才子)〉

書序 | by 王璞 | 2023-09-14

大食會乃香港俗語,意為一班朋友相聚一堂,胡吃海喝。就其生動性而言,比華東師大時代我們口中的「聚餐」,更接地氣。大者,狂也,一幫被那飯堂青菜肉丸大排吃得「口裡淡出鳥來」的學子,將一些胡亂搜羅來的食物聚集一處,以一些也是胡亂搜羅來的鍋盆碗盞煮炒燜拌,海吃海喝。

張愛玲的一貫道——以《雷峰塔》作觀察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3-09-13

在〈童言無忌〉中,張愛玲提過「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可見顯赫的家世雖然不住走下坡,但童年的張愛玲姊弟仍不愁穿吃。當然,坐食山崩的結果自是張愛玲要面對家庭帶來的冷酷:「我不能忘記小時候怎樣向父親要錢去付鋼琴教師的薪水。」這段在《雷峰塔》有相當擴充的篇幅,首先寫後母榮珠嘲弄讓俄國老師教琴是祟洋媚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理據,實質是想僱用收費較廉的中國先生,然後琵琶直問「換個先生一個月能省多少錢?」引發一場金錢衝突,最後以琵琶放棄學習鋼琴告終。

【新書】《馬來姑娘》第七章

書序 | by 劉以鬯 | 2023-09-11

鄭九連忙掏出手電筒來,用電光照射那條大鱷魚,等牠的眼睛轉成紅色時,縱身下樹,敏捷地將獵叉插住牠的長嘴,以為得手了,冷不防給另外一條鱷魚用尾巴掃倒在地上。 幸而鄭九身體茁壯,摔了一跤,沒有暈過去。 際此生死關頭,鄭九立刻在地上打了個滾,滾到大樹底下,閃身樹幹背後,那條用尾巴掃他的鱷魚已經張開長長的大嘴露出一副凶相。

【佬訊專欄】竊書不能算偷,唔還書就是狗

專欄 | by 佬訊 | 2023-09-11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猶記得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的孔乙己,是出自魯迅筆下,而佬訊竟真被朋友竊了書,他甚至否認借書的事實,令佬訊得以用一本書看透了一個人。但他沒打算放棄追問,決定和朋友來個鬥長命的遊戲,對方扮忘記,他也可以扮忘記。

漣漪繁波漾,參差層峰峙 ——許廸鏘 X 張詠梅「筆落言詮:侶倫《向水屋筆語》注釋的意義和價值」講座記錄

報導 | by 林穎茵 | 2023-09-09

在《向水屋筆語》中能看見作品與時代的關係,也能看見作者情感的變化與矛盾。張詠梅提到:「侶倫自身喜歡感傷頹美的東西,又認為自己的創作很嚴肅等,但侶倫整體的文風是很真誠、樸素、溫和的色彩。」許廸鏘對侶倫的戰時日記更是感受深刻:「就算在戰亂途中仍創作不斷,四周寄稿追求發表。令人驚訝的是當時環境混亂、砲火連天,出版社竟然也能將稿費寄到侶倫的手中。」他更笑言:「慚愧自己編了幾十年雜誌連一個仙都沒有給作者。」

【新書】《馬來姑娘》〈代前言:我為甚麼寫馬來姑娘〉

書序 | by 劉以鬯 | 2023-09-04

《馬來姑娘》是劉以鬯未曾結集出版的中篇小說,一九五九年在《星島晚報》連載,現由中華書局出版。當時《馬來姑娘》搬上銀幕時才寫了這篇前言,當中交代了宏大而純正的寫作動機:各民族必須相親相愛,和諧共處,他亦透露了故事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的原因,而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一個馬來少女怎樣忠實於自己感情的故事。

【新書】《同道心影——記憶中的文友》〈顧城的城〉

其他 | by 劉以鬯 | 2023-08-31

香港中華書局今年推出劉以鬯散文集《同道心影》,收錄了〈顧城的城〉一文,又適逢顧城離世三十週年,當年《香港文學》第108期特此設計專輯,劉以鬯為其撰文,說明顧城、謝燁夫妻倆與《香港文學》的緣分與通信內容,由此表達對兩人的不捨哀逝,紀念這名詩人。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結局的意義──讀羅貴祥的《夜行紀錄》

書評 | by Sabrina Yeung | 2023-08-31

Sabrina Yeung在看《夜行紀錄》時,同時也在看《結局的意義》,這樣交錯的閱讀,令她加倍關注《夜行紀錄》那些作品的結局,因為當中的轉折似乎都是發生在結局之中,與古希臘戲劇的「突轉」不相符。故此,她思考這些發生在結局的轉折開啟了甚麼意義,呈現出怎樣的藏在事件背後的現實。

【新書】《閱讀新聞-專業價值和媒體批判》導言

其他 | by 李立峯 | 2023-08-23

李立峯作為一位在大學新聞與傳播院系任教的老師,在少了學生讀新聞系的情況下出版《閱讀新聞-專業價值和媒體批判》,並深信其價值。導言中談到新聞的本質與功能,也許只是一些理念,卻不無現實意義。然而,一旦回到現實層面,又受到傳播媒介和社會文化價值等因素影響,故此新書中談論了很多關於新聞的有趣現象,為讀者建立一種關於新聞、新聞工作,和新聞媒體的立體理解。

【新書】《港島吾愛》——〈港島吾愛〉

書序 | by 西西 | 2023-08-21

你總是在那個車站上,穿一件白色的制服,漿得硬硬的領,配着銀色的銅扣。你說,車子該開了,車就開了。於是我從一個火車停泊的場所過來,我們就在那邊的座位上舐雪糕。這是尖沙咀,這是九龍,這是香港。我們怎麼會來到這裏﹖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短篇小說:因為短而產生無限可能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3-08-18

短篇小說作為較親近日常生活的文學類型,到底是如何興起?又有何特徵使然?鄧小樺在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一一拆解,徵引中西作品,疏理其發展脈絡,指出短篇小說的核心在於結構和人物,但是作品的短小不能規限其詩意、深度及時間跨度。

讀「神來之筆」,聽「弦外之音」——評惟得《戲謔麥加芬》

影評 | by 陳廣隆 | 2023-08-18

惟得對於電影的涉獵,無所不包,從不偏食,更曾出版影評集《戲謔麥加芬》,而陳廣隆評論此影評集,認為他比對不同大師級導演的鏡頭、引用配樂的源頭,以及自信地賞析劇本,皆是源於其觀察之細膩、而其文筆予人溫柔敦厚、義正詞嚴、細密美文的感覺,更展示了他對電影真摰的熱誠。

樹木之美──西西〈土瓜灣敘事〉的自然書寫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3-08-17

在西西作品的研究中,《我城》、《美麗大廈》的城市書寫,《哀悼乳房》的身體書寫等,都是熱門的課題,但較少人關注西西作品中的自然書寫。雖然《縫熊志》、《動物嘉年華》的動物形象已為論者留意,但自然書寫的範圍頗廣泛,除了動物,還有山嶺、海洋、植物等生態環境與生物,都屬於自然書寫一類,而西西作品中的植物,尤其是樹木,暫時還未有深入討論,葉嘉詠以〈土瓜灣敘事〉為例,嘗試為西西研究提供另一角度,展現西西作品中自然書寫的特色和價值。

【新書】《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序——杜煥.南音.榮鴻曾.吳瑞卿.古箏

書序 | by 冼玉儀 | 2023-08-16

從研究香港史的角度看,我認為杜煥的南音對香港文化具獨特的意義。2000年代初,榮鴻曾送了他製作的《失明人杜煥憶往》光碟給我,是杜煥憶述自己生平的歌曲——是他的回憶錄!我感到很震撼。除了動人的曲詞外,它還是一套很有研究價值的原始資料,勾畫出香港不同時代的社會面目,他以第一身的經歷唱出來,十分真實,也十分真摯。最令我佩服的是一個失明人,怎麼能「寫」出這樣的歌詞來?普通人要寫一篇這樣又長又有條理,內容充實豐富的「文章」也不容易!而杜煥唱出來的時候,有板有眼,一字不漏。對我來說,這個無法先把歌詞用筆墨寫出來的作詞人,竟能完成這神奇的創作工程,簡直是不可思議,教我怎不五體投地?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訪陳慧《弟弟》:當我想穿牆時,我就會寫作

專訪 | by 張欣怡 | 2023-08-14

還有呼喚弟弟的人。小說敘事者譚可意自弟弟可樂誕生便陪伴在側,這個姊姊強悍如石。父母吵架,十三歲少女抱走襁褓中的弟弟離家出走,逃得毫無眷戀。「因為那是必須的。你甚麼都沒有,唯一有的就是反叛,你有的就僅是跟整個世界過不去。」拒絕「現在的年輕人…」式說教,陳慧把矛頭對準大人們。「所以假如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突然說要反叛,省省吧。」彷彿可意在面前譏諷,「簡直討厭!你已經甚麼都有了,還說要反叛。」

【新書】《左手之思》編者序——重讀西西的詩(節錄)

書序 | by 何福仁 | 2023-08-14

西西的創作,始於詩也終於詩。2023年中華書局出版由何福仁主編的詩集《左手之思》,當中收錄了西西未曾結集的七十二首詩作,記錄其寫作生涯的原點、軌跡與終點,書末更附詩論九篇,是西西少見的談詩之作,反映她形成於青年時代、成熟而周延的詩觀,讓我們得以更貼近西西的步伐。何福仁形容西西對詩有自己一貫的看法,所以若要評價她的詩,則必須重新閱讀,重新認識像她這麼一個詩作者。

如何譜寫黑暗時代之歌?——「書寫災異的時間」勞緯洛、葉梓誦對談《崩末》紀錄

報導 | by 陸景揚 | 2023-08-16

早前文學館邀請到小說《崩末》作者勞緯洛與《字花》執行編輯葉梓誦對談,以「書寫災異的時間」為題,圍繞這本以災異為題的新出版小說,顯現勞緯洛思考黑暗時代的歌如何唱的歷程路徑,也分享兩人平時在文學創作的思考歷程,以及對於當代文學方向和災異書寫的看法。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加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那樣巨大的孤獨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3-08-09

在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鄧小樺從經典名著《百年孤寂》說起,談到書中令人神魂顛倒的孤獨形態、魔幻和現實之間的關係,以及此書之於現今世代的意義。不論古今,原來在壓抑的時代,我們總可以憑藉想像力找到自由。

【新書】《異鄉港孩》:三子女教養需要大不同 因材施教超越地域——訪鄧正健

專訪 | by 希望學編輯團隊 | 2023-08-07

由希望學編輯團隊製作的《異鄉港孩》剛剛出版,當中訪談了文化評論人鄧正健一家五口移遷英國的故事,以及他對於兒童教育、身份認同的想法,但他認為自己難以再藉着香港人的身份說話,而是更明確地構成了一種離散的身份,同時亦不欲將香港人的身份強行灌輸到子女身上,因為他們應當擁有選擇自我身份的權利。

【新書】從地誌到樂文──《樂文誌》出版前記

書序 | by 陳智德 | 2023-08-04

本書由三卷形式體制不同的散文組成,卷一從歌曲到文學、從文學到電影、從歌手到樂人和填詞人、從歌詞分析到時代文化與個體生命的抒懷,細述一重又一重的歌曲與文學文本的互涉。卷二書寫音樂與文學與人生的隱然聯繫,以至幾段時代變遷與個人成長的軌跡。卷三從舊唱片和舊書刊的復刻、文學舊作的重寫及「香港字」的文化復刻,展望文藝的前景與可能。

【新書】《我的二十世紀:李歐梵回憶錄》後記——我的香港

書序 | by 李歐梵 | 2023-07-28

為什麼我對香港情有獨鍾?我想離不開兩個因素:它的時空處境,和獨特的通俗文化傳統,前者是我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後者則是我眾多雜文的主題。我寫香港的都市不乏批判,特別對於它的建築,因為我對於「石屎森林」式的高樓大廈密集建築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因為它是人口和空間逼迫下的必然產物。也有美國朋友問我:為什麼我不在美國退休,搬到一個中西部的小城,買一棟房子,享受田園式的生活?我的回答是:這是我作為都市人必須付出的代價。香港的人口密集,然而恰是在這個密集的空間臥虎藏龍,人才濟濟,相互激盪,冒出火花。因此我願意把我的「作家」榮譽拱手讓出,獻給這些深藏於香港中西混雜的文化森林中的各路英雄。最吸引我的當然是港產影片,演藝文化也不遑多讓,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可惜的是,這些都成了歷史遺產。

文學製造了我們的相遇——鍾玲玲、鍾曉陽《雲雀與夜鶯》新書對談紀錄

報導 | by 王瀚樑 | 2023-07-28

鍾玲玲與鍾曉陽,二人都是香港的傳奇女作家,不過寫作風格迥異。鍾曉陽的筆觸細膩動人,其作品在中學教科書中,為人所必讀。鍾玲玲則自言是小眾作家,其文字充滿哲思與實驗色彩。而她們同樣曾沉潛二十年,直至近年又各自重寫舊作。今年她們合寫了一本新書——《雲雀與夜鶯》,透過對話、書信和小說文本,以各自的文字凝練走過的時光,私語她們在寫作路上的心跡。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序——文學的世界:折映人心 時代共振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7-21

你有覺得身邊的世界過度熟悉而變得狹窄嗎?你有覺得自己與主流格格不入而感到孤單嗎?你有覺得人性複雜,耳邊又充斥老生常談的解釋,讓你覺得不可信而加倍煩厭嗎?你有覺得萬物都短暫而傾向幻滅,你缺乏信念與參照嗎?若你遇到以上問題,也許已聽過很多人叫你上網/煲劇/去旅行——但我們相信,你需要的其實是,進入文學那豐繁幽異的世界。

【書展開幕】中小型出版社大減 獨立書店體制內外各尋出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21

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周三(19日)於灣仔會展開幕,是自疫情復常後首個書展,主辦方貿發局預計入場人次會比往年多。今年書展有更多內地展商參展,反之中小型出版社則蹤跡難尋。不過也有書店於今年首次參展,期望令讀者可在書展中發掘獨立出版書籍。而在書展以外,亦有獨立書店及出版商自行舉辦「小型出版銷售場」,為讀者提供接觸本地出版的另類選擇。

訪患癌作家小書——「閱讀拯救了我」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7-20

死亡是一場可以預知的意外,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但當它出現之際,卻總是令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兩年前,小書出版了她的首本散文集,在鬧市之中開辦了書店「小書舍」,獲邀請在電台節目中說書,一下子實現了三個夢想,能做着一切與書相關的工作,她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但就在這一年,她患上了骨癌。在病榻之中,她繼續看書、寫書。她說,是閱讀拯救了她。「當我獨自一人的時候,書本和文字是我最大的安慰」。

【香港書展2023】無秩序編輯室用盡消費券書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19

亂世之下,前路難行,但愈是艱辛的日子,愈要好好閱讀。今年書展舉行期間,適逢第二期消費券剛剛開始發放,就讓我們將彈藥投放在閱讀之上,藉此排解內心的一切鬱結與苦悶。「虛詞編輯部」今年特意精選以下書單,紀念已逝作家的同時,但願也能重新發現城內仍然蘊藏的美好。世界很壞,但我們依然深信,有燈就有人,有書就有光,讀書永遠都有其意義所在。

金盆洗字──讀楊佳嫻《以脆弱冶金》

書評 | by 崔舜華 | 2023-07-19

無可避諱地,楊佳嫻動用大幅互文互映(書中有著那麼多學問的旁徵博引,從詩句到歌詞)的閱讀技法,恍若點石成金的魔術。他書是玉石,等待著像佳嫻這樣的讀者予以鍍煉披金。書名「以脆弱冶金」來自書中第一輯中,評寫年輕詩人李雲顥之詩集《河與童》的同名之篇──「這也許是我的偏見:情詩的奧秘在於脆弱,脆弱然而帶電。……他(雲顥)以脆弱冶金,烏雲金邊裡是隱伏閃電的。」

【悼米蘭昆德拉】笑與忘,輕與重——略談米蘭昆德拉的傳世辯證

其他 | by 朗天 | 2023-07-17

故事與說理,固然屬於兩個層次,把明顯不同的層面置入角色的遭遇、他們之間的衝突、處境的變化發展等,與其說會帶來抽離的效果,鼓吹讀者進行相關主題的思考,時刻意識到敘事的意圖和局限,不如說是一種精心布置的風格。用得好的話,便宛如將邏各斯(logos)和迷思(myth)兩大人類文明的表達式,交叉運用,相互配合,宛如《莊子》所謂的兩行之道。而昆德拉在其創作黃金期(六十至八十年代),庶幾近之。

【新書】《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序——我在這兩三年的二三事

書序 | by 李敬恒 | 2023-07-14

大學哲學講師、《哲學有偈傾》主持李敬恒新作《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內容涵蓋生活、文藝、哲學等不同範疇,同時亦緊貼時事熱話,貼近香港人日常生活經驗,為讀者提供哲學入門路徑,大師兄Roger在書序分享自己這兩三年的二三事,談及本書之所以可能,一切都是由「五夜講場」開始。

學寫如詩的小說,見天地與眾生——鍾逆新書《動物家族》訪問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4

如在〈野豬城〉裡,鍾國強著力描寫野豬和城市的關係,「野豬不喜歡離島,情願冒生命危險走進市區,很多香港人也一樣,情願留在此地。如今大環境改變,我更深感要把這些關係呈現出來,詩的畫面可能讓人有一剎那的觸動,但要說明一些具體的東西,還得依靠故事。」又如在〈家鼠〉裡,一個個「家」便呼應著主角不同處境:主角父親那被迫拆卸的老屋裡,本來只有怕人的家鼠,後來竟引來蝙蝠與蛇寄居;中段主角到廣州影城搭建虛有其表的香港公屋,卻遇到一群目中無人的溝鼠;最後主角受內地客人委託為劏房裝修,只見一隻蒼老瘦小,以垃圾渣滓求存的家鼠。《動》就是這樣,透過種種艱難的生存形相書寫,描劃寓托我城變化。

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13

據捷克圖書館發言人表示,世界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因長期患病,昨天在巴黎離世,享壽94歲。

雨林生態的探索、宇宙星空的揭示──讀張貴興的《鱷眼晨曦》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3-07-12

小說家的想像力具有一種獨特的力量。這種想像力不只能創造,而且能洞見。它是一種強化劑,哪怕是平凡普通的日常事物,一經想像渲染,也具有了力量和特殊的重要性,變得更加真實,更富有內在的現實性。 張貴興的小說就具有獨特的力量,他靠著奇特的想像力,對宇宙星空的揭示投射到人物和婆羅洲雨林穹蒼的處境中。描述金樹在祖父田金虹對逝世愛人方蕪熱切的眼神和追思中,他以自己的天文知識,想像星座和方蕪連成一體,追蹤紅髮少女到灌木叢中祖父生前建造的方蕪堡壘,這是特別鋪設的抵達場景。此時抵達場景充當框定接觸關係和設定其表徵條件的特別有效的場所。金樹的幽靈想像,方蕪和油紙傘上的女子,在堡壘,抑或在婆羅洲「地獄深淵」那兒轉化成了一個更徹底的幽靈:神出鬼沒的紅髮少女露西。然而,無論露西去向何處,她彷彿以彗星核體的狀態存在著。

【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後記——你道是浮花浪蕊,他須是靈根異卉

其他 | by 崔舜華 | 2023-07-07

崔舜華在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的後記,談到自己必須不斷地寫作,直到再無分毫握筆的氣力。寫作十餘年,追尋的文學的誠實與生存的真實,究竟被握在何方神聖的大掌心裡,她感覺自己的身體離這世界很遠很遠,放棄了期盼卻依舊期盼著,自己是那天選的靈根異卉。

昨日世界與動物生活的消逝:讀鍾逆《動物家族》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3-06-29

這些動物有時的確營造了不少像喬伊斯提倡的頓悟(epiphany,或譯「靈光乍現」)效果。所謂「頓悟」源於中世紀阿奎那的觀念,最初在喬伊斯《一個年青藝術家的畫像》原稿《史提芬英雄》中出現,指一些「纖細、飄忽的瞬間感受的具體顯現。」小說主人翁從這瞹間的光照中,瞥見了事物深刻的意義,甚至自身的存在本質。

住即不住,不住即住——論《魑魅人間》的異化觀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3-06-20

開篇〈一宗生意的抉擇〉以身體器官象徵資本主義城市內的醉生夢死。被形容如便秘的高速公路,一到繁忙時間頓成栓塞的血管、中風的經絡,煩囂的城市彷如定格,「發達的光景和美好的前途,互相堆疊成一幅美麗的城市圖畫」,但外表的風光掩蓋不了內部的積疾:「我城的樓宇只得框架般的輪廓」。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我」毫無顧忌指出「賣人賣己是我純粹的想法」,布希亞所批評的商品拜物,把人矮化成商品,正是馬克思理論的幽浮在現代都市具體呈現。殷培基書寫都市人不止甘於異化成物,更要異化成魑魅的怪獸。 「我」的同事劉仔,在燈紅酒綠的鏡像映照下,「張開血盆巨口,噬咬鏡中的我」。那時劉仔終於完全現出真身,「顯露鱷魚和蟒蛇的原形」,是人、非人? 馬克思以物質與階級間的動物性衝突代替人的心性與精神,但人畢竟是追求自由的,〈變鳥〉正是被迫異化的人尋求解脫的故事。只是我城早成樊籠,「我」唯一可以做的,只有離開現實,逃入夢境;但現實早已脫離想像,我唯有再次進行自我異化,成為鳥,飛向遠方,當然,現實最終只會是斷骨殘羽而歸。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獨立自由精神,卻跟牛鬼蛇神的幽靈再次弔詭地重疊。

楊牧瘂弦談「登與不登」

散文 | by 楊佳嫻 | 2023-06-23

近日讀過《瘂弦書簡Ⅰ──致楊牧》、《楊牧書簡Ⅰ──致瘂弦》的楊佳嫻,談及兩人往來頻密的信件,內容可驚可感之處甚多,語辭之中流露信賴與關愛,也顯示出兩人性格之南北,其中,並從楊牧與瘂弦往來的幾封書信,談到他們如何對應時勢討論詩作「登與不登」。

會不會我們都活在被修正幸福一點的大洋國?評漫畫版《1984》

書評 | by 李家沂 | 2023-06-20

因為媒介的載體不同,小說《1984》的許多細節與微言大義,很難在漫畫的空間與篇幅限制下全面重現,李家沂評漫畫版《1984》,卻認為它的色彩與構圖,以及其中豐富的象徵,是小說永遠無法再現的。這種時候,不論是小說的文字還是漫畫的圖像,只要願意去讀,都給了我們跳脫「無知即知識」這個迴圈的可能性。

【新書】《耳窩》序——一種脫序的紀事:囚豢窩內,考掘聲音

書序 | by 何映宜 | 2023-06-19

匯集眾多年輕寫作者聽覺記憶的新書《耳窩》,以聲入文,關切的不止聲音本身的事體,書寫聲音,實在是我們如何觀察日常。細讀不同寫作人以年輕作家之姿,納聲紀事,何映宜在這篇書序提到,幻想奇思的夢田在其眼前敞開,最讀進心裡的,卻從來是薄物細故,是日常。

讓我們共在文學裡──2023臺北文學季【讀書俱樂部】特展

報導 | by 崔舜華 | 2023-06-16

臺北文學季於每年的三至五月間舉辦,至今已十多年,曾啟發香港文學人開創「香港文學季」。近年的臺北文學季均設特展,其策展意念與方式,均可讓香港這邊參照。由於特展由有長久歷史的文訊雜誌社舉辦,較諸香港文學季強調文學與視覺藝術溝通對話的核心展覽,臺北文學季的特展的資料與歷史更為豐富;較諸香港各大圖書館所舉辦的文學資料展,又更立體及具有溫度;因此甚具民間特色。虛詞無形特邀臺灣詩人崔舜華撰寫報導,揭露臺北文學季特展【讀書俱樂部】的策展理念及心得,以供香港文學界參考。

在浮城的角落造書 寫母親的愛與掙扎——訪周翊琳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7-04

周翊琳既是作家、畫家,同時是書店店長,但對她而言最重要的身份,是照顧兩個女兒的母親。她的作品總是離不開這兩個女孩子,葉頁和葉安,首兩本著作《日落午睡》和《孩子開的洞》都是以女兒的生活為主要題材。女兒,是她把創作結集成書的原因,她希望能把一些東西留給她們。但她又形容創作是最自私的時間,因為創作的時間就是丟下她們的時候。她的詩句中經常蘊藏着她的愛與掙扎。對女兒而言,母親是她們世界的全部。但母親觀看到的世界,卻盡是無法言說的傷痕與自己的無能為力。

譯者也能牽動國際情勢?!觀賞翻譯繩索上的舞技:評《鋼索上的譯者》

書評 | by 單德興 | 2023-06-09

《鋼索上的譯者》的作者安娜.艾斯蘭揚,以一則則有關譯者(主要是口譯者)的史實、故事、軼聞,以及親身體驗與觀察,生動再現譯者在歷史上扮演的或顯或隱的角色。單德興這篇書評,認為作者穿梭、飛舞於不同時空,以具體事例證明譯者在人類溝通上扮演的關鍵角色,而中譯者也努力隨之共舞,在中英溝通的鋼索上發揮技巧。

《崩末》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09

勞緯洛新書以敘事構築《崩末》的環形迷宮,整部小說建立於「餘生」的體認上,《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作者勞緯洛的專訪、王碧蔚的封面繪畫日記,以及謝曉虹的書序。即使文學指向不在場且無法回應的他者,《崩末》仍然展現出嘗試靠近的姿勢,勞緯洛認為「願意打開自己本身比我說甚麼更加珍貴」。

黃念欣 X 董啟章: 共談書評、散文與《夕拾朝花》的對話性

報導 | by 陳熙 | 2023-06-07

中大中文系教授黃念欣與作家董啟章,早前在突破中心禮堂進行「ChatDKC︰書評、散文與《夕拾朝花》的對話性」對談會,一同探討對話性的重要。由《講話文章》計劃到電台節目「開卷樂」,兩人認識之初亦是由對話展開,對比帶有鮮明立場的文章而言,對話也可被作為發掘思想和反映思想慢慢產生的過程。

沉桴於海,幽道其變——羅貴祥《夜行紀錄》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06-06

在勞緯洛心目中,羅貴祥是位很特別的老師,僅僅是與文學相關的身分,也難以一言界定。當讀到羅貴祥的新書《夜行紀錄》,勞緯洛覺得首次朝他那無法觸摸的睿智與憂傷,與他深藏的意志,都更親近些微了,或許亦是首次和他在小說與小說之間,可以「坐而論道」。

【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序——迤邐.刺青.沉香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6-05

崔崔也必是理解,與我同樣的矛盾:極其痛苦而現實中難以承受的事物,在另一個層次看其實是理想。只是任執一端都好像磨滅了當中的複雜度,於是只能一再迎戰──我發現在書中,崔舜華的特殊成長型態是:能力與困境同時提升。像她有愈來愈強的搬家能力,就搬愈來愈難搬的家。像她喝了酒又服藥,酒量和藥量都一直增加,因為它們互相抵消,無有任何累積。

「寫給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粵語片的情書」——筆訪邁克「一舖清唱」《庵藏不露》

專訪 | by 邁克 | 2023-11-07

將《帝女花》crossover A Cappella,再加上妙筆生花、嬉笑怒罵的邁克,單看這個組合已覺新奇刺激又好玩。成就此事的,正是香港首個專業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yatposingers),這次找來素來關注性別議題,又喜好鑽研戲曲文化的邁克編劇,以粵劇戲寶《帝女花.庵遇》一折為故事骨幹,炮製《庵藏不露》一劇,用現代角度加上瘋狂惹笑的情節玩轉經典,講述全男班粵劇團的當家男花旦突然退團,劇團緊急招募新人卻引來一位女旦,由此引爆關乎性別與人性的有趣思辨。

【新書】《動物家族》序——蝶戀花

書序 | by 張貴興 | 2023-06-06

大海嘯中亡母但鍥而不捨在濁河中追捕鯰魚王的日本學生、清洗糞便時無意看見失智父親私處像鼠窩的青年、昏厥後重遇亡友的少年、在跛子丈夫家暴中虛度青春的女孩、透過流鶯肉體追尋過往戀情的縱火者、聽懂野豬話語的青年學子,作者調動的人間百態,正如他筆下香江不常出現的鳥魚蟲獸,勾勒出人世和一個國際大港逐漸陷入的變遷和絕境。

在變幻之中保存真實——地區出版圖書館「臨時庫存」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6-01

老店倒閉了,街道的招牌變換了,霓虹燈牌拆了下來,整個社區也可以被重建,所有記憶都仿似再無憑藉。當人們每天都在電視裡放聲高呼香港故事,她卻走進富德樓,開辦小小的地區出版圖書館——「臨時庫存」,收藏超過二百本地區出版刊物。在這裡她不談「香港」,只講社區。在這些地區出版中,她看見人在此地生活的真實面貌。

專訪董啟章:為了自主,進入Web3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5-30

元宇宙的興起,加上ChatGPT橫空出世,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科技進步迎來的鉅變,作家董啟章上月選擇以NFT形式,重新出版《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在華文世界的文學出版開創先河。踏入新時代的文學寫作,董啟章說他的所有新嘗試,都為達致完全自主的寫作模式,力求打破舊有傳統的枷鎖限制,與讀者建立真正屬於他們的社群。

【新書】廖偉棠《有托邦〔索隱〕:關於當下、生態與未來的文化想像》代序——致十年後

書序 | by 廖偉棠 | 2023-05-29

廖偉棠最新出版的《有托邦〔索隱〕》,穿梭於文學、影像、藝術等各種文本,反思疫情、自然災害等議題,激勵我們對「有托邦」的想像,廖偉棠亦寫了四篇〈致十年後〉的代序,本文收錄他寫給十年後的兒女、朋友與AI的篇章,讓讀者感受他對未來的希冀與想像。

【新書】《又一個時代》編者序:懷揣無數時代的陳冠中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5-23

陳冠中全新評論集《又一個時代》,收錄其近年的評論隨筆,演示他作為華文界重要知識份子的博學與精準判斷力,編織歷史與當下,鄧小樺撰寫的這篇編者序,談到陳冠中的論述一貫清明理性,但又有一種微妙動人的感性,一如《又一個時代》這個書名,既是一覽眾山小的氣度,又是詩意的感嘆。

閒看「神州」雲起時:《販書追憶》讀後感

書評 | by 陳躬芳 | 2023-05-18

在《販書追憶》書題中,歐陽先生先後用了三年時間斷斷續續書寫從事售賣舊書的歷程及行業裡其他同行的興起與沒落。不僅記載了港島各區的書商、小書店、小人物──「收買佬」等各類市井人物的影跡,也同時讓讀者走進了時光隧道,彷彿聽到太平山街上吆喝聲、看到三角碼頭的帆影、樓梯街旁的街坊忙著四方城戰況的情景。此書用上了「販」字,買賤賣貴者也。本身職業既具有流動性,既市井又高雅,既是經商者,也是愛惜舊物者。在歐陽先生的描述中,看到他心懷感恩,追憶過去香港的社會,生命中的一段又一段知遇之情,並寄望將來循環不止的舊書生命,藉著「環保」之概念,或者正如此前所言:在環保的表皮之下,是那顆愛書、惜書之心,希望延續輪迴舊書的生命。

兆基創意書院首屆雙年展 《缺口長出了尾巴》——讓傷痕得以顯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5

在這幾年間,你過得還好嗎?生活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一道道傷疤?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辦書院舉辦第一屆老虎巖雙年展 —《缺口長出了尾巴》,邀請39位於書院畢業的藝術家,以創作回應「治癒/創傷」這個主題。39位藝術家以不同的手法、媒介展現各自背負的生活和傷痕,以藝術替我們刮開缺口、疏理創傷。

《正在思想》,否則我們就會被整體所吞沒

書評 | by 江祈穎 | 2023-05-10

江祈穎讀朗天新書《正在思想》,認為書中每介紹一位哲思家,都會由一個現代的社會文化現象導入,導引出那位哲思家對這些議題的洞見,並由他的一本著作開始說起,指出他的厲害之處後,再說其實他不止於此,還有更厲害的下一本,然後說到他對時代的影響,讓讀者一個一個思想家去理解,學習哲學理論亦該如此。

在剛強的反面,見證時代的孤獨與連帶:川本三郎談書、生命與創作

報導 | by 李小孟 | 2023-05-08

日本藝文評論家川本三郎早前造訪台灣,出席在紀州庵展開的個人座談會,並由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梁心愉擔綱主持,引介川本的職業生涯及在台出版代表作。持續筆耕逾四十年的他,藉此機會回顧東京生活、與妻子的旅行及飲食回憶,以及311災變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種種。

誠品24小時書店進駐松菸 延續不打烊書店文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05

台灣誠品自1999年開辦「24小時書店」以來,廣受書迷、夜貓子的熱愛,也成為誠品書店的最大特色,令誠品書店在國際揚名。現時24小時營業的誠品信義店將於今年底租約期滿,外界一直關注是否還會有下一家24小時書店。誠品董事長吳旻潔5月4日宣佈,誠品下間24小時書店會進駐松菸。松菸店亦將大幅改裝,圖書量擴增3倍至超過10萬種,以大片落地窗引接松菸園區的天光綠意,打造成一家「看得見天空晨昏雲影」的24小時書店。吳旻潔更承諾,「只要我活著還經營誠品,誠品就一定會有不打烊書店」。

岑朗天x張歷君——「《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新書分享會——為什麼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悠 | 2023-05-04

朗天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不同當代理論家的哲學思想,而在這次的新書分享會中,朗天與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張歷君教授,從不同的角度討論究竟何為理論,現今時代為何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分享他們對於「理論」二字的不同理解和想法。

【新書】一種史詩英雄的征(歸)途——讀勞緯洛的《崩末》

書序 | by 謝曉虹 | 2023-05-03

讀勞緯洛的新書《崩末》,謝曉虹認為它是具野心的文本,其實驗性的文體抗拒被界定,但卻決意把其讀成一部史詩,不僅因為它詩化文字所追求的莊嚴與神聖,也因為其中半人半神的英雄,以及祂/他在自身所連結的文明歷史及其崩壞裡,渴求的救贖與超越。

【文藝Follow Me】像西西與何福仁這樣的一段友誼 何福仁談中文大學「西西藏品展」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4-29

2022年12月15日晚上,何福仁突然接到西西家中印傭的電話,他馬上趕到西西位於土瓜灣的家,把她送去醫院。18日早上,西西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年85歲。

【周末好去處】大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 行為藝術、現場實驗音樂表演創新猷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3-04-28

大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五度歸來,一連四天於賽馬會藝方及 F 倉展廳舉行,今屆更帶來全新項目 「聲書相印」,展現「聲音」和「印刷」可以如何交融契合,特設現場持續音樂表演及行為藝術表演,並設有手製小誌工作坊等一系列精彩的對談和活動,不失為長假期的藝文好去處。

給漫遊者的百年老宅書店——專訪郭怡美書店郭重興與趙偉仁

專訪 | by 陳娉婷 | 2023-04-28

大稻程老街車水馬龍,最喧鬧繁華的迪化街一帶,門牌129號是巴洛克式的三層紅磚建築,去年底進駐「郭怡美書店」,配搭木質古雅洋房裝潢,飄散滿室書香,讓遊人享受一刻恬靜。 這棟百年建築命運曲折,在18世紀是台灣富商郭烏隆的祖厝,後因經營不善而一度易手他人,去年郭烏隆之孫郭重興把它承租下來,重振祖傳老宅之光,商行變成文化氣息濃厚的書店。

在香港逛書店才是正經事 獨立書店清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04

如果閱讀的意義,是為了守護屬於內心的一寸自由。那麼書店的存在,或許是為這侷促的都市,創造出一個可以稱為自由的空間,我們能夠在這裡探索書本,讓思想漫遊。在香港這個變幻不定的城市裡,仍然有書店屹立超過半個世紀,見證時代變遷。有些書店則生於亂世,盼望為這都市中的人提供一片心靈綠洲。《虛詞》編輯部為讀者介紹城中超過二十間獨立書店,遍佈不同地區。若有時間,何妨去書店一遊,也許當我們手中有書,才能夠相信另一個世界,仍然是可能的。

《天工開物》復刻出版NFT書 董啟章盼新模式開出自由之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5

過去一年,NFT、元宇宙的興起,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新的市場和營運模式。NFT能否同樣為文學出版帶來轉變?香港作家董啟章與台灣飛地出版社一同探索這種全新的出版方式,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以NFT書的形式重新出版,讀者可在網上購買限量1000本的NFT書,並在電腦、平板或手機上閱讀。在NFT、區塊鏈、虛擬貨幣的世界上,開始文學出版的一場實驗。

【世界閱讀日】閱讀是個好東西!編輯部精選華文說書頻道PLAYLIST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2

書海茫茫,未必每個人都能在忙碌日常,抽空閱讀各類文學作品,透過影像方式吸收不同書種的精華,由此選擇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書,成為不少人獲取閱讀資訊的途徑。《虛詞》編輯部今年為響應「世界閱讀日」,精選在華文世界透過影像配合內容,鼓勵大眾閱讀的說書頻道,藉著以下這個播放清單,願我們都能在百忙之中,找得一本靜下心來細讀的好書。

【新書】《夜行紀錄》推薦序——夜行者羅貴祥

書序 | by 王德威 | 2023-04-26

香港過去十年的故事該從何說起?作家、學者、詩人羅貴祥最新作品《夜行紀錄》,嘗試將二○一四年與二○一九年連繫思考,王德威撰寫的這篇推薦序,提及小說在異鄉出版,更說明了「夜行」的幽閉性,危機時刻的文學唯有以其「幽光」,傳遞出綿延不輟的能量。

在變幻的空港,我們依然相愛——一筆《變相》展覽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04-20

若〈島相一〉象徵毅然的離開,〈島相二〉卻說明一種牽絆。西西說香港是浮城,一筆也總思考島為何會浮,考證之下才驚覺「除了一些岩礁以外,世界上沒有島是浮的,它們原來都有相連的根,只是被大海遮蓋,所以無法被看見。」故這幅創作便由「島嶼」這一詞組出發,寫出連綿的、手牽手的島嶼,由此呼應「嶼」字「山」「與」與共的連結。這想像亦為看似最混亂、被切割成一截截的〈島相三〉增添了解讀空間,一筆說,「潮汐會把一個島的碎石帶走,也會把別的島的石帶回來,島就這樣在亂序中重組。」

修辭與戀像:評嚴瀚欽詩集《碎與拍打之間》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04-19

近年香港詩集出版頗盛,且尤多青年詩人交出首部結集,勞緯洛認為嚴瀚欽去年出版的《碎與拍打之間》,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其寫作在詩藝上嫻熟並迷人,就詩的觀念本身也有豐富省思。身為詩人的嚴瀚欽,究竟是如何看待詩,以及寫詩?勞緯洛認為《碎》給予讀者的其中一道關鍵提示,就是「修辭」。

【新書】《崩末》封面繪畫日記

其他 | by 王碧蔚 | 2023-04-17

勞緯洛以敘事構築《崩末》的環形迷宮,新書封面找來王碧蔚繪畫,以其直覺決定色調與構圖。在這篇封面繪畫日記,王碧蔚分享自己的落筆過程,在畫作,在書中,醒著行走,唯盼事物皆模糊一瞬,帶霧色溫沉的光度。

網絡書店Book Depository突宣布結業 作者書迷均感不捨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06

亞馬遜旗下網絡書店Book Depository在其網站上宣布將於4月底陸續停止營運。Book Depository指,顧客仍可在4月26日之前在網站上購買書籍。書本送運及支援服務則會運作至6月23日後結束。

為書闢路,堅持專業與廣度——專訪Openbook閱讀誌總編周月英

專訪 | by 陳娉婷 | 2023-04-07

現代人的閱讀能耐正在消減,零散而參差的書評偏佈網絡,令人難以在知識叢林中找到適合深潛的一席之地。2017年誕生的臺灣網絡書評媒體Openbook閱讀誌,以嚴謹的編輯方針為導向,並貫通國際與本土,讓讀者能有更好的指標來翻尋讀物,總編周月英在這篇訪問,分享如何配合多媒體的各種嶄新形式,讓Openbook繼續成為愛書人的探路者。

【文藝Follow Me】文字來自人民——香港藝術館與劉小康策劃「字由人——漢字創意集」看漢字的多重宇宙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4-04

「漢字藝術不一定只有文人才做到。」著名設計師劉小康說,他是香港藝術館「字由人——漢字創意集」展覽的客席策展人。由商朝的甲骨文到今時今日電腦字,漢字經歷數千年歷史變遷,說起漢字,很多人會想起詩詞歌賦、書法,看似文人專屬,實則民間亦創意大爆發。

【藝文短訊】經典應該跟上政治正確嗎?從Roald Dahl童書字詞修改爭議說起

報導 | by Sway、Bambook | 2023-03-31

英國海雀出版(Puffin Books)對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童書原著進行百來處的「字詞修改」,調整關於體重、身心狀況、性別與種族的相關敘述。眾多作家抨擊出版社的作法,本文從Roald Dahl童書字詞修改爭議說起,並收錄幾則與藝文相關的短訊。

自傳與公轉——周蜜蜜《亂世孤魂》的滄桑留痕

書評 | by 吳鈞堯 | 2023-03-30

《亂世孤魂》是周蜜蜜與娘家、夫家的自傳,副標題「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道唐寧街十號」,空間移動跨越香港與倫敦,時間軸上則從出生、成長與茁壯,所面對的各種衝擊,吳鈞堯認為此書帶領讀者重新撫觸歲月的疙瘩,不特別強調經歷過的苦日子,而對不同世代的讀者提問,「你到底要什麼?」

【圖書賤售戰】兩大電商競相削價,超低折扣震盪市場,最終誰得利?

報導 | by 林欣誼 | 2023-03-30

今年3月初,台灣最大網路書店博客來在「三八女神節」系列活動中,未知會出版社,便連續祭出多檔暢銷書折扣促銷,引發出版界的反彈與討論聲浪,一系列關於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折扣戰的論爭,也正在台灣當地持續發酵,如何平衡商業與文化,是產業求生不能迴避面對的問題。

【無形.褲作用】前花園裡的思想回歸——訪朗天《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3-16

活在後真相年代,世界向右轉,世事雜亂紛陳,思想經常缺席,甚至愈來愈多人視思考為苦差,「樂於反智,奢言放空」,研讀觀念與思想哲學多年的朗天,將多年來當代哲學的思想結晶集結成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介述十七加一名哲學大家,在成書的過程中化作記憶的回歸者,讓潛行於思想的讀者們,消化他過去閱讀過的思想精華,轉化成在新時代中自處的一種啟示,在現今全球化、後期資本主義、後現代、後真相文化宰制下覓尋出路。

【第 35 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董啟章獲散文大師獎首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02

第 35 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公布結果,香港著名作家董啟章憑《董啟章隨筆集》摘下散文大師獎首獎,獲得獎金新臺幣 20 萬元正。

苦難中的痛感覺醒:記「無遮之鬼,災難之書——社運後女性書寫」座談會

報導 | by 李紹基 | 2023-02-20

在早前舉行的台北國際書展,謝曉虹和鄧小樺就著「無遮之鬼,災難之書——社運後女性書寫」為題,抒發作為女性作家,在社運之後,如何以當中的觀察為書寫題目,並分享當中虛構與寫實間的平衡處理,並與本次講座主持、也是一位女性作家的楊佳嫻,從橫跨港台兩地的視野,帶出兩地作者在不同的處境中,文學觀點和處理上的差異性。

【文藝Follow Me】從飲食男女到飲食書店 「字字研究所」呂嘉俊:食物不是機器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2-18

富德樓一樓的「字字研究所」是一間書店,也是出版社,特別的是書店琳瑯滿目都是關於飲食的書籍,《香港人食香港菜》、《圖解香港燒賣》、《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米其林精神:執著、堅持、精進》。負責人呂嘉俊說他本來只想開間普通書店,直至有次「七分一書店」店長James對他說:「不如你做飲食書店,全香港沒有飲食書店,而你最熟悉飲食。」讓他下定決心在2021年6月開了「字字研究所」。

【新書】《重回舊地》序——重回(不了)舊地

書序 | by 亞然 | 2023-04-26

亞然在新書《重回舊地》記下來的,除了是書裡面想要記住的內容,更多時候,記下了讀書時的心情起伏和時代背景,變成一種另類的日記。回看這些書稿,彷彿就是重讀那兩三年的日記,這些文字正正記錄了變化的前後,捕捉著城市隕落的一刻。

求同存異,兩地文學人為時代尋找新出路:記「融合理性與感性,交換美好與感傷——香港作品在台灣出版」座談會

報導 | by 李紹基 | 2023-02-15

近年有多本香港作品選擇在台灣出版,這個現象促進了兩地出版界之間的交流融合,同時造就了更多合作上的新契機。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的第一場主題廣場之講座,以「融合理性與感性,交換美好與感傷——香港作品在台灣出版」為題,邀得「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和「2046出版社」總編輯鄧小樺就著香港作品近年在台灣出版的觀察,交換了關於兩地出版業的不同想法與實況分析,並提出展望,同場還有台灣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員會召集人、藝評人謝佩霓擔任主持人。

情人與書——那些年作家們收過贈過的書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25

情人節,你可曾、可會考慮送心上人一本書,表達你複雜的情意?《虛詞》編輯部邀請文藝界友好,包括潘國靈、畢明、黃鈺螢與熒惑,用文字記下曾經收過、送過的書,追憶一些值得記念的關係,一些值得閱讀的好書。

《不存在的書》:在影像與文字中尋找「不存在」的真實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3-02-13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除了想要研究世上存在的一切外,也對許多「不存在」的東西感到著迷,且著迷的程度可能往往還比現實中的事物還要來得巨大。《不存在的書》收錄了二十八篇極短篇小說,雖然這樣說,但翻開後會發現裡頭的每一則故事其實都來自於某本小說的片段,可能是小說的開頭,也可能是其中的某個情節,彷彿在逗弄讀者的心一樣,每則故事的結尾都有一種強烈的懸疑感,讓人很想知道後續。但更吊人胃口的是,作者在這裡面為我們介紹的二十八本小說,都是實際上不存在的書。

選擇的理由:「港文存檔——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二十周年展」觀後感

其他 | by 麥芷琦 | 2023-02-09

去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舉辦的「港文存檔」紀念展,館方向公眾展示這些年間持續搜集整理所得的豐富香港文學藏品,參觀過這個展覽的麥芷琦,認為當中涉及的「選擇」問題與取捨準則,或能反映館方所欲呈現的香港文學面貌,背後理由值得深思。

〈只是恰好重疊〉——散讀曾詠聰散文集《千鳥足》

書評 | by 周漢輝 | 2023-03-24

散讀曾詠聰散文集《千鳥足》,周漢輝認為既然作者有意於不完整,作為讀者又何不以此為樂?千鳥足的醉步在他和曾詠聰的性情、喜好、時差之間,成長軌跡互相交錯又偏離,卻無礙他在書中找尋自己的影子。

【新書】致陳苑珊函兼《演藝之城》序

書序 | by 伍淑賢 | 2023-04-26

陳苑珊新書《演藝之城》在臺出版,伍淑賢在推薦序談及與對方的結緣,認為這本書一如她以往的作品,全盤布局細密有致,思慮周詳,層層揭開男主角淳的天生幸運和自選的不幸,也期望新書這次 在臺出版,除了建立臺灣讀者群,也能讓港人藉此多讀其作品,享受箇中的文字妙趣。

【悼劉紹銘】從《靈台書簡》到《二殘遊記》──劉紹銘的文藝歷程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3-02-02

陳智德形容,雜文是劉紹銘文藝生命的最核心,兼具文人與學者風格,談翻譯、電影、人物、時事、報刊文化、異國生活的文字,在析論以外,時帶幽默、諷喻、警世甚或自嘲筆鋒,融會為夏濟安所讚許的「雋味」。六七十年代,劉紹銘在台、港兩地的報刊發表雜文,其後結集的《靈台書簡》、《二殘雜記》、《傳香火》可說是這雜文寫作階段的總結。

筆訪三青年詩人:李顥謙、枯毫、嚴瀚欽——書寫時代,直面自己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31

香港青年詩人對社會詩事的感觸,屢屢寫出個人化的視角與獨特風格,「虛詞」編輯部邀請去年同樣出版了個人第一本詩集的幾位作者進行筆訪,包括李顥謙(《夢或者無明》)、枯毫(《史後生物》)與嚴瀚欽(《碎與拍打之間》)。有份共同協力完成《史後生物》詩集的Harrison Wong,亦從設計師的角度參與是次筆訪,各自分享出版詩集的意義,也談個人詩作與時代的距離,以及對詩集獎項的一點看法。各位的答案於同一題目下並置,以見參差的對照。

見證之書:繞道與痕跡——評李嘉儀散文集《曝光》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01-20

李嘉儀近來出版散文集《曝光》,勞緯洛認為她寫得簡單、清煉與溫柔,此中大概自有深意。一場場的書寫下來,為的並非純粹展現作者對他方的興趣,《曝光》所曝光的,僅是作者的內心,除此無他,那些繞道外部而得見的風景,因而成為了作者內心最珍視的某份憑據,足以支撐其言說下去、寫作下去和存活下去的憑據。

大會堂腹語——側記成書的日子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3-01-19

匆忙從北角搭地鐵到中環出地鐵站後,先從太子大廈穿過對面馬路,鑽進行人隧道再繞過紀念花園,終於來到正門。隨後半年,這段路我多次折返又重踏,深深淺淺印滿足跡與記憶。項目長達半年時間——製作一本大會堂專書,以是開始。二〇二二,是香港大會堂滿六十周歲的生日,我們想為這棟法定古蹟留下什麼。

村上春樹新書,漫談音樂和文學兩個月亮——《村上私藏——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

報導 | by 陳娉婷 | 2023-01-18

在台北永康街巷弄裡的音樂空間「聲色Sound」,早前舉行了一場村上春樹的新書發佈會,在琳瑯滿目的黑膠唱片跟前,古典音樂評論家、專欄作家焦元溥捧著厚實的隨筆散文集《村上私藏——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偶爾拿起身後的唱片,逐一展示及與書中內文對讀。

口述如何「真實」?——讀何兆武《上學記》與《上班記》

書評 | by 梁世韜 | 2023-01-13

梁世韜讀何兆武的《上學記》與《上班記》,認為這兩本書被稱為最不可或缺的知識份子記錄也絕不為過,即使歷盡苦難,何兆武仍在回溯歷史,直面荒誕,誠實以對,探問在現實政治環境下不宜提出但至關重要的問題,有如耳提面命,警醒我們要免於虛無,免於放棄求真。

走過台灣書店30年,接下來的路在哪?資深書店人的回望

現象 | by 羅玫玲 | 2023-01-12

資深書店人羅玫玲自1991年進入書業工作,經歷了台灣書店最後的黃金時代,見證過此後的風起雲湧。30年行來,儘管有不少書店已急流勇退,但新血仍不斷萌生。透過一手觀察及各項統計數據,羅玫玲細數網路興起普及後書店的流變,涵蓋實體與網路書店,勾勒出數位時代的書店現況與質變。文末並有詳實附錄,彙整自19世紀末以來,百餘年間台灣書業的消長形貌,邀請新舊讀者回望台灣書店與時代的變遷,思索書業的未來契機。

【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二)

其他 | by 周蜜蜜 | 2023-03-30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即將出版的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記述了她於八十年代曾進入亞視任編劇,旁觀香港電視黃金歲月的人情百態與工作情況,也旁觀許多名人巨星的真實面貌;同時間其家翁、著名左派文化人羅孚由統戰領袖一變被指為間諜而遭拘禁,再加之周蜜蜜本身懷上第二胎,是一段驚險跌宕的日子。《虛詞》分成兩篇文章刊載內容,此文承接〈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上篇,讓讀者先睹為快。

【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一)

其他 | by 周蜜蜜 | 2023-03-30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的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記述了她於八十年代曾進入亞視任編劇,旁觀香港電視黃金歲月的人情百態與工作情況,也旁觀許多名人巨星的真實面貌;同時間其家翁、著名左派文化人羅孚由統戰領袖一變被指為間諜而遭拘禁,再加之周蜜蜜本身懷上第二胎,是一段驚險跌宕的日子,《虛詞》將分兩篇文章刊載內容,讓讀者先睹為快。

「北魏真書體」眾籌反應超預期 字體設計師陳濬人:「不斷日常運用,才會有新的生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1

自從2012年起,字體設計師陳濬人(Adon)與團隊開始研究香港北魏和設計,並以香港北魏體為藍本,開發「北魏真書」字體設計企劃,經過多年研究與設計雕琢,這套字體終於在去年12月開放眾籌,短短72小時內已獲逾千人支持。雖然眾籌計劃達到了最初的基礎目標,但「北魏真書體」文字創意總監陳濬人表示,後續仍有更多解鎖目標,希望是次開放至1月17日的眾籌計劃,繼續能得到大眾支持。

《參差杪》作者被忽略的面向

書評 | by 風緣 | 2023-01-06

風緣嘗試用一個比較不傳統的方法切入,談張婉雯的散文集《參差杪》,認為文章調子的幽暗反映作者世界觀的灰霾,但作者的幽默不是嬉笑而是對世界真實的深刻確切認識中找到其荒謬詼諧之處,讓人放心讀下去亦會讀到會心微笑。

【2022・回顧】鄧小樺、楊佳嫻、潘國靈——2022讀過的好書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1

踏入2023年,「虛詞」編輯部邀請了不同單位,分別從音樂、影視、書籍的角度出發,回顧2022並展望來年,繼之前的「給2023的十首歌」、「2022看過的十套戲」,這篇請來作家鄧小樺、楊佳嫻、潘國靈,各自分享他們在2022年讀過的每本好書。

【2022・回顧】起碼我們還有好書,2022年重點文藝書籍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1

要將每篇文章集結成書,一點一滴,統統都是功夫的累積,尤其經歷近年社會環境的改變,來自四方八面的不可抗力,更令每本書的出版變得絲毫不簡單。「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重點文藝書籍,羅列2022年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哪怕世界有很多難過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如何走下去,但起碼我們還有彼此,起碼我們還有好書相伴,暫且忘卻世間煩憂,一解心頭悶氣。

【2022・回顧】林三維——2022年讀過的十本好書

其他 | by 林三維 | 2022-12-31

年尾又是回顧的季節,「虛詞」編輯部邀請了不同單位,分別從音樂、影視、書籍的角度出發,回顧2022年。這篇請來作家林三維,挑選2022讀過的十本中外好書。

【新書】《上班記》序:他的一生,是觀看的

書序 | by 文靖 | 2023-04-26

「歷史學本身沒有意義,它的意義是歷史學家所賦予的。人生本來也沒有意義,它的意義,是你所賦予的。」千萬不要被任何烏托邦的幻想唬住。甭管甚麼宗教、主義,不論它多麼壯闊、多麼的美輪美奐,只要一世俗化就完蛋。包括自由主義,這是我師兄補充的,自由主義也是一種烏托邦。當我讀亨廷頓的書,意識到「普世主義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時候,又一次陷入了恐慌。如今,左派、右派都迷失了,整個人類陷入了信仰危機。但,人生依舊值得追求,人生必須值得追求。

浪淘盡的書

小說 | by 陳智德 | 2022-12-24

二〇二二年八月上旬的週一,咖啡店休息,麗玫托姊姊照顧女兒一會,午飯後自己坐車到了自然科學博物館公車站下車,她沒有固定目的地,只因姊姊曾帶她逛過,認得附近街道。來台只有半年的麗玫,沿著「台灣大道」一直走,她知道這樣走至少不會迷路。麗玫心裡面有點不舒服,但不太知道原因,可能是懷念香港,也可能是擔心香港,此刻,香港風雨飄搖,而她一人走在台中市一條名為「台灣大道」的路上。

評《蒙面騎士》:拿起槍是為了放下槍的革命

書評 | by Louis @ 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 | 2022-12-23

哪怕冷戰以降的群眾運動大多以失敗告終,但是受壓迫者的境況和這些男男女女因不公而生的怒火終究是不會消散的,他們的怒火必將會展現出來,永不消滅,《蒙面騎士》一書正是訴說這個故事,戴錦華先生對薩帕塔運動精神的推崇,對女性主義的渴望和高呼「受夠了就是受夠了」的筆觸,更是教人動容。

【2022聖誕節】擊退空虛寂寞凍!無秩序編輯室孤獨也平安書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23

聖誕佳節,望見街裡愛人一對對,又係考驗單身狗意志力的時候,不過一眾「毒L們」今年有福了,《虛詞》編輯部會跟大家一齊「獨」住過聖誕,為此誠意向各位推薦以下「讀L」書單,以書相伴,一個人過聖誕都唔怕空虛寂寞凍,反正每個人到最後都會孤獨,倒不如趁聖誕連假讀多啲書,就算只有一個人,都要善待自己,好好活著。

【文藝Follow Me】散落四間書店的「香港文學季——水字部:文學X藝術」 黃嘉瀛:在起伏之間掙扎求存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12-19

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主題,流動的水與沉穩的土形成一方水土,我們在這裡札根,沒有「不服」,重要的是「不伏」,不要趴伏,不要伏貼,因為這個城市一點也「不伏」。「水字部:文學X藝術」活動今年如水般灑落深水埗、太子四間獨立書店,旨在蒐集和再現散落四周的人與人之間的回憶、感情和關係。策劃人黃嘉瀛帶大家走一遍,嘗試蒐集這些散落的回憶,「香港與水土環環相扣,很多人到來、離開,但這裡永不會平伏,我們就在起伏之間掙扎求存。」

【新書序】《根莖葉花──花墟的記憶與想像》:生死有時,花語綿長

其他 | by 洪曉嫻 | 2022-12-12

盛夏日子,客廳裡放著的切花一天一天衰敗,本周的瓶花放著朱蕉、鬱金香、桔梗、蠟梅、庭園玫瑰、地榆、小菊、粉雪、胡蘿蔔花、黃花、金合歡與尤加利葉,一大把繁花盛放。我總是以為,一室有花,就能在平凡日子裡平添許些精緻。然而,剪花易謝,鬱金香一晚就凋謝,玫瑰不耐熱,就算每天剪枝換水,還是緩緩垂下了頭,其他的花開到荼靡,散發著濃重的乙烯,一大束花從豔麗到凋謝,不過是幾天之間的事。花瓶從大換到小,一束花慢慢變成一小把,最後剩下幾支最是耐放的,比如菊花,比如乾燥了的尤加利葉。

《煙街》奪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小說組史上最年輕得主 沐羽:願台港繼續站在一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2

2023 台北國際書展於明年 1 月底舉行,國際書展大獎日前(9 日)公布得獎名單,90 後青年作家、「虛詞」編輯沐羽憑首部小說集《煙街》獲頒小說獎首獎,是該組別第一位 30 歲以下的得主。沐羽接受「虛詞」編輯部訪問時表示,現時專注在台北寫作,希望未來寫一本以移民台灣港人為題的小說。

【2022世界盃】以書代波,無秩序編輯室列強書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0

今屆世界盃賽事在卡塔爾進行得如火如荼,淘汰賽階段的連番激戰亦令球迷大呼過癮,每晚捱夜睇波之餘,「虛詞編輯部」亦趁著世界盃熱潮,以書代波,為讀者整合成「2022世界盃書單」,讓球迷靜候最終王者誕生的同時,也可藉此書單了解足球以外的更廣闊世界。

溫婉而頑強的抵抗 —— 《參差杪》書評

書評 | by 謝傲霜 | 2022-12-07

杪,樹枝之末端。樹下抬頭看天,會見到這些參差不齊的幼弱枝葉在編織天空的圖案,又恍如頂著頃將倒塌的天空。如遇疾風暴雨,樹杪能屈能伸,狂亂的舞姿或許讓部分已經走過磨人歲月的殘枝脫飛,但那些新枝嫩芽,卻往往在風雨過後英姿煥發。張婉雯的隨筆集《參差杪》,就是有這種溫婉和頑強,一如作者本人。

【浸大文學院線上演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書寫是在我內在一場無盡的對話」

報導 | by 沐羽 | 2022-11-30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日前(22/11)邀請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Olga Tokarczuk)進行線上演講,這位波蘭作家亦有就其文學創作,與浸大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 Dr. Patrick Holland 作對談,沐羽聽過線上演講就此稍作紀錄。

【網絡熱話】有錢人先去見山?讀書型怪X去晒序言?最常光顧的書店反映你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24

古有十二星座性格測驗,今有十二書店性格分析……網絡廣傳一張網上論壇截圖「法唔法國行開咩書店反映你係咩人?」,網民以十二間香港書店,戲稱十二種最常光顧這些書店的人的特徵。截圖獲不少書店員工和讀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形容「XX個分類都幾岩」。

樂隊per se聯乘各區獨立書店 推末日企劃共組「最終の本」書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22

將於下月舉行成軍十周年演唱會的樂隊per se,最近與全港超過二十間獨立書店聯乘合作,以「末日」作為主題,邀請書店店主與店員各自分享「最終の本」,讓樂迷與讀者藉此從文字出發,想像末日將至面對的抉擇,思考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

嶺大虎地書室結業 指校方收回管理權 違成立原意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17

成立至今有5年歷史,在嶺南大學以自負盈虧方式由學生自主經營的「虎地書室」,早前公佈即將結業。書室在社交媒體上指,結業決定與校方收回空間管理權有關。 虎地書室前身是售賣教科書和大學紀念品的書店,2017年經校友、學生會成員和書室委員爭取下成立由嶺大學生自主經營的獨立書店,除售賣書籍外,亦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連繫校內外不同的社群。

存在的叩問——《帶個腦返學》新書會:楊秀卓對談楊秀卓,火種燃點自我

報導 | by 周子皓 | 2023-04-15

聽着楊秀卓訴說對於自己個人信仰的質疑,腦內正在想像的,卻是他獨自坐在美心快餐店裡面,向窗叩問自己倒影的模樣。作為楊秀卓徒弟以及當日對談的主持陳景輝,一共整合了四個重點,創意書院副校長蔡芷筠亦有作出有關傳承的回應,當日的對話彷如散落於地的拼圖,最後由楊秀卓一塊一塊拼湊出屬於自己完整的圖畫,一切一切,原來源於一個獨自排街症,在等待醫院安排期間觀察旁人苦況,長期浸淫於別人痛苦的小孩。

【已讀不回 S2 #34】黃衍仁|打開讓光進來的缺口:Leonard Cohen《渴望之書》

已讀不回 | by 黃衍仁 | 2022-11-05

Book Channel第二季就嚟嚟到尾聲,今個星期同樣有重量級嘉賓同我哋講書——佢有多重身份,佢係一個獨立音樂人、演員、靚仔,亦有為電影配樂(仲有金馬、金像獎提名!)——有請黃衍仁為我哋介紹傳奇音樂人 Leonard Cohen 詩集《渴望之書》!

悼城市理論家Mike Davis——書寫城市和空間,要有一種態度

其他 | by 黃宇軒 | 2022-12-08

作為全球知名的公共知識份子,Mike Davis寫過十多本有無比影響力的書,揭露有權有勢的力量,如何重塑城市空間、重塑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深深影響著城市研究者黃宇軒,並將繼續提醒著他,書寫城市和空間要有的態度。

【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螢火蟲之墓

影評 | by 黑體文化 | 2022-10-31

黑體文化最近出版的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螢火蟲之墓》揭露了青少年清太如何帶著年幼的妹妹節子,度過戰爭的恐怖及戰後地獄般的日子,不論就動畫還是故事而言都屬上乘藝術;同時它也是有史以來極為悲傷的電影之一。

酷兒文學圖書館首度登陸香港 本地文化人:「城市需要多一點這樣的浪漫pop-up」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31

繼英國、美國和台北後,「酷兒文學圖書館」(Aesop Queer Library)終於首度登陸香港,活動期間精選45本橫跨小說、非小說及詩集等不同類別的作品,以書取代店內產品作陳列,讓大眾接觸來自本地、亞洲與世界各地的LGBTQIA+ 作家與盟友的作品,共同經歷酷兒文學的歷史演變。

【2022諾貝爾文學獎】在至痛摯愛各種之間,我們書寫——論安妮・艾諾的文學風格

散文 | by 白樵 | 2022-12-08

沒有陰道,亦無子宮。我的身體是座荒涼的空城。它未曾等待,與迎接任何事物。它唯一的作用,是排斥。身為創作者,貫穿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作品的最大特質,許是「共感」(l’empathie)。將自我溶解於群體,用串連起的複數經驗感同身受,在不同的生命節點,叩問當時對應的政治經濟,與法律情境。異秀之人必然無比挑惕,有甚至近乎偏執的完美主義。安妮・艾諾此方特質,或反映在她回覆外界評價其作時所貼上的任何標籤分類。

【新書】《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序——中國快槍手(上)

書序 | by 徐敬亞 | 2023-04-26

作為一位縱貫三十多年的詩歌寫作者,孟浪一生清苦、奔波。他素然地把冰與火集於一身。幾十年順從於命運,漂泊的生存,淡漠的寫作……他內心的火焰總是以苛刻的角度噴放。在最近出版的《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常被其黃金句子打動的徐敬亞,以「中國快槍手」為題寫序,《虛詞》將分成上、下兩篇轉載全文,讓讀者藉此了解更多關於孟浪的詩歌美學。

【2022諾貝爾文學獎】書寫是死與生的創造──安妮.艾諾《Happening》

書評 | by 黃柏熹 | 2022-10-07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大熱當選,成為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黃柏熹細讀其半自傳小說《Happening》(L’événement,中譯《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形容小說是以「敘述」(narrative)為目的,讓記憶和回憶的過程──包括所有遲疑和內心掙扎──都得以被赤裸呈現的書寫。赤裸的意思是,它總是分心和分裂的,這邊廂以冷靜的口吻敘述往事,那邊廂在剖析回憶之於自己的意義和其不可能性,突然停頓又重新開始。

【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千與千尋

影評 | by 黑體文化 | 2022-10-03

黑體文化最近出版的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千與千尋》這部電影,正好展現了吉卜力擁有創造令人著迷的世界的獨特能力。

【文藝Follow Me】二手書店「精神書局」的經營日常:賣書、收書、無時間看書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9-24

Sam說他出外收書很少問客人原因,但從他收書的規模中,他感受到移民潮漲得有多高。「因為很多人是全屋的書都不要,甚至會問我要不要把書櫃也收了。真的很多,一個月最少一兩單,每次收書都有六七袋紅白藍膠袋,有時多起上來有三四十袋,以前很少這樣的。」人走了,書也搬家,都去了像精神書局這樣的二手書店,在書海中等待有緣人。

古書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新書發佈會」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默言 | 2022-09-15

資深傳媒人「老總」鄭明仁出版《香港文壇回味錄》,讓港人夕拾鮮為人知的朝花,重溫昔日書店繁花盛放的七八十年代,適逢香港書展以「歷史文化 ‧ 城市書寫」為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憶.寫香港故事」點題,日前書展舉辦了舉辦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的新書發佈會,更邀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樊善標教授任嘉賓講者,與台下一眾老朋友談舊書、舊書店、舊報紙的小故事。

解憂新店進駐大埔藝術中心 店主Phyllis:「第一步要有人閱讀先得」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2-09-01

2016年在大埔寶湖道街市開設的「解憂舊書店」,不經不覺已迎來開業第六年,期間經歷疫情與社會鉅變,店主Phyllis依然堅守陣地,為愛書人提供療癒身心之地。在本地獨立書店愈開愈多之際,「解憂舊書店」月前亦正式進駐大埔藝術中心,對於開設書店的願景,Phyllis的想法從來沒變,只要仍然有人願意閱讀,她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百般文藝——「西西的多重宇宙 小說、新詩、評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吳偉康 | 2022-08-25

西西的著作至今有四十四本,雖已年過八十,但其卻能在2022年出版四部作品——《動物嘉年華》、《石頭與桃花》、《西西看電影》、《欽天監》,月前在書展舉辦的「西西的多重宇宙 小說、新詩、評論」講座,請來講者何福仁,嘉賓黃怡、劉偉成和潘國靈對談,分享個人對西西文學宇宙的看法。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林夕的執著與看破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2-08-25

林夕是香港最重要的詞人之一,他的歌詞曾陪許多人渡過人生許多困難的時刻,難以輕易抹去;他的作品既富文學修養,也極追求新意,情感細微矛盾之處,他寫出了不少人所難及的高度。他對於香港的愛,也是香港人應該銘記於心的。

在黑暗時代閱讀 陳健民X房慧真對談側記

報導 | by 飛地 | 2022-08-25

在黑暗時代寫作,在黑暗時代閱讀。閱讀跟寫作,都是動盪時代下自己能夠掌握的,最小單位的自由。飛地書店主辦的首場沙龍,圍繞著在台出版的《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由來自香港的教授陳健民,及來自台灣的作家房慧真對話。陳健民出獄後,感受到許多在囚者家屬深深的焦慮與不安,他意識到自己的入獄經驗分享能夠協助他們稍稍安頓;因此,他在香港將自己的獄中日記出版,並參與了上百場簽書會,連結關心在囚者的人們,也是自己可以做的「微小而有意義的事情」。

【新書】《黎紫書小小說》前言

其他 | by 鮑國鴻、林惠娟 | 2022-08-19

早前在香港出版的《黎紫書小小說》,收錄著名馬華作家黎紫書的 60 篇微型小說作品,涵蓋「家庭」、「人際」、「情愛」、「抉擇」、「世情」、「理想」、「善性」七大主題。編者鮑國鴻、林惠娟在前言中寫道,黎紫書無意美化現實人生,她筆下的家庭每多矛盾紛爭,人際每多冷漠疏離,情愛每多沉湎執着,雖然顯得灰暗,其中散發的卻是人文關懷的光輝,相信可以提醒讀者積極追求人生的幸福圓滿,以關愛與尊重待人,「止於至善」。

廣東話與客家話填詞的特色與困境:潘源良 X 鍾永豐

報導 | by 飛地書店 | 2022-08-18

飛地活動【香港來的風】來到第三場,請到香港著名作詞人潘源良以及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鍾永豐分享廣東話以及客家話填詞彼此的特色與困境。潘源良以自己的童年記憶出發,講述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流程。鍾永豐則提到客語跟粵語歌曲之間無法等量,主要來自人口分布及傳播能力的問題,客語歌曲一直都處於弱勢,直言羨慕香港創作環境能讓粵語歌能持續現代化成長。

親密的外星人與跨物種的外交家:略談《生之奧義》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2-08-11

去年法國年輕哲學家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的著作《生之奧義》被譯成中文,莫席左在書中直言當今的生態危機就是人類感受力的危機,彭礪青認為此書摒棄了把自然視作神聖或崇高的念頭,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從自然生命而來,也應該回到生物紛繁多變的政治世界裡,而不是自縛在「人類」這個孤獨的身份裡。

【有病自然香】色盲的異色世界:錢鍾書、基斯杜化路蘭、朱克伯格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8-04

根據統計,約 12 名男性中就有一位患有色盲。色盲患者分不清顏色,在駕駛、從事軍事或藝術工作方面比常人遭遇到更多困難。有研究推測梵高可能是紅綠色盲,還有大導演路蘭、作家錢鍾書、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等等,往往能突破視力障礙取得個人成就。因此色盲的世界,也可以很精彩。

【虛詞.書來也書去】教科書沒有教的事

散文 | by 宸詩極 | 2022-07-31

「十五元一本,不能再貴了。賣不賣?」「要不,你們拿去廢紙店賣吧!」教科書每年也改版,即使內容沒太大變動,也總要把封面換一換。改版是二手書販們壓價的慣用藉口。更重要的是,每家書販的回收價也相去不遠,甚至更低。如果家裡的環境沒有這麼擠迫,有那麼一點空間的話,也不必如此賤價把舊書賣出,更不需要,把自己變成沒有議價能力的存在。教科書沒有教的是,當付出與所得之間失去平衡,一條不完整的問題出現在考卷上,答案又該從何寫起?

【無形・書來也書去】書架

小說 | by 陳慧 | 2022-07-28

紙箱來了,一場災難,又像不會醒來的夢。然後木匠又來了,帶著漂流木,在房子最寬廣的一面牆前動工。他說,你媽媽給我看你書架的照片,這漂流木是我為你挑的,你放心,地震都不會倒。書架完工,我又花了兩週的時間,將漂洋過海而來的書本逐一排列到架上。女友上前來,檢視我的排序與擺置,說,對,這就是你。我在書架前,鎮定下來;無論我在哪裡。

【無形・書來也書去】托孤之地禁書指南(組詩選4)

詩歌 | by 廖偉棠 | 2022-07-27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與之作別的,除了這個曾經生活過的城市,一本本呼應自由與開放之靈的舊書,也靜候著藏書者忍痛斷捨離。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書」為題各自創作,廖偉棠則選來四本不同年代的禁書,寫成〈托孤之地禁書指南〉的組詩。

【書展 2022】85萬人入場 參展商:「提早放暑假」影響人流,不旺丁不旺財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27

一連七日的第 32 屆香港書展昨日(26日)下午閉幕,未見掃貨人流,大會錄得 85 萬人次入場,略高於去年的 83 萬;人均消費達 879 元。有參展商認為,受中小學今年提早放暑假、有書商被拒參展等一籃子因素影響,今年人流及生意均未如理想。

愛,是我渴望你繼續存在:讀《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

書評 | by 傅元罄 | 2022-07-26

一個通常是從事物的普遍性或共通性來思考問題的人,會否超出當下的感受、想法、存在狀態,冒著改變和摧毀「我之為我」的風險,依然想要接觸某個不能完全掌控的事物,參與到它的存在之中?傅元罄 讀這本《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認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實例,讓讀者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不要留住風景和自己——讀《碎與拍打之間》輯一

書評 | by 姚慶萬 | 2022-07-26

翻開嚴瀚欽的詩集《碎與拍打之間》之前,姚慶萬就猜想其中會否有壞日記的詩存在。誠如他的詩句所寫,雲中會有甚麼沒人知道,可能有刀,可能會死,選擇將〈四年〉放到這一輯最後來讀,換個角度來想,或許不是作者對愛情的總結,而是其對一場感情的總結。

【新書】《憑空而來》推薦序:伍迪.艾倫的呈堂證供

書序 | by 鴻鴻 | 2023-04-26

伍迪.艾倫本身就是一個傳奇的「現象」。他一生住在紐約,熱愛紐約,電影多以紐約為背景,充滿在地色彩與生活情味,也成為紐約電影的頭號代表人物,直到晚近才遊走倫敦、巴黎、威尼斯、羅馬、巴塞隆納,為這些歷史名城拍片,卻魅力不減。從一九六九年《傻瓜入獄記》入行,平均每年拍出一部作品,以低成本換取創作自由,不受大片廠箝制。他向來自編自導(還經常自演),代表作多不勝數,往往創造風潮。雖然已有諸多傳記及訪談問世,這本由他自己寫作的告白,卻顯得無可取代

【香港書展2022】無秩序編輯室亂世看得開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22

活在2022年的香港,「失去」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亂世之下,難以心安,唯閱讀能夠使人自由,讀書永遠都有意義,「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書單,通過文學與大家直面各種愁緒與黑暗,哪怕身處複雜混沌的世界,仍能存活下來繼續看得開,並信一切付諸的心血都不會白費。

【新書】於不齊處見精神──《參差杪》推薦序

書序 | by 樊善標 | 2023-04-26

樊善標為張婉雯新作《參差杪》撰序,也探討了張婉雯在小說創作和散文上呈現的兩種面貌。畢竟,小說無論怎樣寫實,在虛構這文類契約的作用下,也只是現實世界的平行宇宙。散文卻像一幢房子,總坐落於某處,有一個地址。

【新書】《夕拾朝花》自序

書序 | by 黃念欣 | 2023-04-26

文學館出版的新書《夕拾朝花》,為中大中文系資深副教授黃念欣的《明報》專欄首度結集,封面畫作更是來自香港名作家黃碧雲,極具收藏價值。在新書的自序中,黃念欣提及「限制」給予我們重壓,但與「限制」周旋,未必不能享有樂趣與自由,書裡一字一句,正是她全心全意的所思所想。

【無形・書來也書去】趁在生之年,好好照顧舊書——訪「老總書房」鄭明仁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7-21

對資深傳媒人鄭明仁來說,讀書與藏書的興趣早已融入生活,家裡藏書更多得要另置單位擺放,年前自辦「老總書房」的他,書房,除了想在這個隱秘角落以書會友外,亦因他見盡買賣舊書背後的悲歡離合,明白要趁自己在生仍有餘力時,將手頭上的豐富藏書妥善處理,讓古書珍藏得以一代傳一代。

【無形・書來也書去】書店風景 書展幻象

散文 | by 鄭天儀 | 2022-11-29

書展又來了,鄭天儀卻形容,每年書展,都會想起「活」在書堆中,也「活」在書堆下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羅志華的「二樓書店」精神,猶如其書店之英文名字Evergreen,意義深遠。「開書店」是不少人美好的夢想。但開過書店的人,大抵會告訴你夢想與情懷可不能替你交租。開書店很易,有錢有蠻勁就行;但經營好一間書店,是心力交瘁的事情,守業難過創業,尤其是在消費模式劇變的年代。

【無形・書來也書去】一百一十箱書魂不散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2-07-19

陳智德憶述,去年底執拾家中的藏書、雜物和學校研究室的書本、資料、文件,終於整理成一百一十箱書,寄到台北。搬運工人花一個上午搬走他積聚數十年的藏書,移到一個倉庫。一百一十箱書待命顛渡,像無聲的戰友相隨。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前言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2-07-22

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請來六位本地作家、大學講師、藝術家、劇作家及文化評論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評論及分析古今中外,超過三十位文學大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內容深入且多元,意在給更多讀者帶來知識、啟發與感通,打開更多的眼界。鄧小樺在本書前言分享成書過程,那些曾經灑過的心血,一切都不會是了無痕跡。

極致被動與傾述之愛 ——再談李智良《渡日若渡海》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2-07-19

除了將李智良的作品視為某種越界書寫外,勞緯洛認為值得更進一步思考的是,在這些基礎上,其書寫呈現或隱藏了怎樣的倫理前提。勞緯洛這篇書評,先稍討論語言本身作為暴力的事實,繼而引出《渡日若渡海》頗具中性、匿名與外邊特質的書寫,如何以極致被動的姿態,猶向讀者仰視並交出無盡的信任。

【無形・書來也書去】人移,書移不移

散文 | by 蘇賡哲 | 2022-07-18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蘇賡哲從某位最近移民的朋友說起,「人移書不移」的背後,是因令其著迷的並非書籍內容,而是搶購的氣氛,人移書也移的,都是真正讀書人,那些曾在戰火紛飛中運走藏書的人,更加令他佩服。

業主突指違反條款終止租借 「第一屆香港人書展」被迫取消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3

原定明天(14/7)開始在銅鑼灣Mall Plus商場舉行的「第一屆香港人書展」活動,主辦方之一、山道出版社負責人楊子俊表示,收到業主書面通知,指他們涉違反租約,須即時撤走場內所有物資,主辦單位宣佈「香港人書展」取消舉辦,並會保留民事追究權利,明早十時前再公布替代方案。

【教育侏羅紀】最後一堂圖書館課

教育侏羅紀 | by 熒惑 | 2022-07-12

來年要讓路給 STEAM 課堂,熒惑分享接手教圖書館課的這一年,跟學生談過異想天開背後的人文關懷,也推介過《生命樹》及《永恆與一天》的電影,籠統地用一個字概括,無論是在那兩套電影,抑或在所有的書中,其實都是同一個字︰「緣」。

【無形・書來也書去】前置詞:時代流動,書魂不散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6-30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與之作別的,除了這個曾經生活過的城市,一本本呼應自由與開放之靈的舊書,也靜候著藏書者忍痛斷捨離。適逢七月書展將至,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書」為題,從個人離散的體驗與經歷,分享各自封箱搬運或無法帶走的舊書,並從賣書藏書的角度,談及人與書之間的點滴。

焚不掉的禁書!Margaret Atwood著作《使女的故事》推「不可燒毀」版本 證「文字的強大力量永不滅」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26

企鵝蘭登書屋近日與女作家Margaret Atwood合作,為她其中一本長期被列入禁書名單的《使女的故事》,以防火物料特製「不可燒毀」(Unburnable edition)的版本,藉此抗議當地書籍的審查制度,提高大眾對言論自由的意識,並證明「文字的強大力量永遠不會被滅」。

【文藝Follow Me】給讀不懂外國文學的人 唐睿《異國文學行腳》介紹23位外國作家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6-25

作家唐睿的《異國文學行腳》是一本向讀者介紹外國文學、文藝思潮及歷史的書籍。書中共介紹23位外國著名作家,當中以法國為主線,再輻射至歐洲其他國家的文豪巨著。選擇以法國文學作為中心,一方面是因為法國文學本來就是歐洲文學一大主流,另一方面,也與唐睿本人修讀外國文學的淵源有關。

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歌生產有沒有本土意識?

書評 | by 黃志華 | 2022-06-22

談香港流行樂壇的新書《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最近出版,向來關注粵語流行歌曲的黃志華,讀到書中第一篇講本土意識的文章,想及1974年以前的二十多年漫長歲月,粵語流行歌曲生產會否關乎本土意識,生產粵語流行曲的念頭又是如何閃現?

【新書】散文集《時候》序——多才多藝的文化人陳耀成

書序 | by 李歐梵 | 2023-04-26

陳耀成新書《時候》的內容五花八門,包括他早期和近期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李歐梵為這本散文集寫序,分享自己與作者的相識緣分,藉此向港台讀者介紹這位才華滿溢、身兼多種身分的作家導演。

【無形・夠鐘食藥】聲光轉逝,用新眼光看粵語片——訪楊紫燁主編新書《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6-14

曾獲奧斯卡與金像奬的導演楊紫燁,花耗五年心力,策劃主編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的《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粵語片劇照風華半世紀》,透過四百多幅精挑細選的珍貴劇照,帶領讀者進入粵語片五光十色的世界,在回顧昔日美好的同時,亦希望喚起年輕一代對粵語片的興趣,嘗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經典。

誠品信義旗艦店明年恐結業 「24小時書店」模式或成絕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10

目前為全台灣唯一24小時書店的「誠品信義店」,近日傳出因無法就續約一事與房東達成共識,待明年底租約期滿將面臨「熄燈」命運,不少台灣民眾對此感到可惜,同時關注該店的24小時書店經營模式,會否隨之成為絕唱。

【新書】《文藝星座馬戲團》編者序:那些星座帶你認識的

書序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6

星座和文學藝術有何關係?這大概是個很多人問過的問題。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藝星座馬戲團》,以各個星座的特質作為切入點,探索不同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的性格、創作的觀念與過程,立題輕鬆,但同時深入到星座及文藝的內部。

雄仔叔叔談《鐵行里》︰返鄉下講古,無權者的力量

劇評 | by 雄仔叔叔 | 2022-05-17

「講古佬」雄仔叔叔看過《鐵行里》綵排寫來隨筆。沒有打針無法進場觀演,他由城市空間、人情聯想到權力關係,也在腦海重構九十年代,陳炳釗一台獨腳戲中,等待的一個哈維爾。歷史與記憶在離散,身份在潛行,他信我們總會領略到無權勢者的力量,守護記憶中的原鄉。

《熱帶季風》:紀實漫畫的獨特與意涵

書評 | by 謝愷忻 | 2022-05-13

台灣慢工出版社發起的四期刊物計畫《熱帶季風》,嘗試借紀實漫畫的內容,讓讀者關注文化生活、甚至勞工和環境等社會問題,謝愷忻從刊物的繪畫和編輯風格,探討紀實漫畫的特點和意義,並淺談台灣的文化身分定位。

【無形.防空洞與避難所】Slava Ukraini,出版是我們的武器︰訪兩本烏克蘭戰爭書編者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25

俄烏戰火綿延兩月,獨立廣場的藍黃星海,被蹂躝成一片頹垣敗瓦,怵目驚心的戰爭暴行,令隔岸觀火的台、港人民同仇敵㑶。港人在台灣成立的 1841 出版社,趕編出華文世界首兩本有關烏克蘭戰爭的書籍,並向烏方捐出港幣十萬元。《無形》越洋訪問兩書編者鄧小樺和孔德維,了解成書過程經歷的種種,亦為反抗者的意志留下札記。

【教育侏羅紀】在學校圖書館辦姜濤〈作品的說話〉主題書展,可以嗎?

教育侏羅紀 | by 熒惑 | 2022-05-10

身為學校圖書館主任的詩人熒惑,最近在校內策劃了〈作品的說話〉主題書展,希望由流行歌延伸開去,讓學生看見書架上塵封的,有關戰爭苦難的紀錄和文學書寫。 在學校提起姜濤是否合適?播放 MIRROR 會否惹來誰的不悅?用心佈置的書展會否門可羅雀?還有辦下一次的機會嗎?這正正是當下教師每日要面對的難題。

用盡消費券,見字買書!無秩序編輯室All in購書清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04

得閒時,要看書;動盪時,要看書;覺得無力時,更加要看書。《虛詞》編輯部分享自家購書清單,並邀請浸大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駱頴佳、最近分別出版新書的作家洛楓、李顥謙、本地獨立女歌手Luna Is A Bep聯合推介,與各位讀者一齊用盡消費券,All in 買書!

《舒特拉的名單》紅衣女孩長大 為烏克蘭難民籌款捐書︰再當一次希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7

史提芬史匹堡執導,1993 年上映的經典電影《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講述納粹時期德國商人舒特拉營救數千波蘭猶太人倖免於集中營的感人故事,影迷不會忘記電影海報上一名穿著亮紅色洋裝的小女孩,正正是舒特拉良心發現的轉捩點。時光荏苒,當年等待救援的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三十二歲的奧利維亞.達波絲卡(Oliwia Dabrowska)穿上黃背心現身波蘭與烏克蘭邊境,為戰爭難民安排房屋、籌募人道救援物資和書籍,她表示「小女孩向來是希望的象徵,讓她再來一次。」

【文藝Follow Me】退休後重訪年輕 陳育強個展《天雨粟》:創作熱情需被看見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4-16

「本來我租studio是想用來hea的,但歎下歎走就走了一些不太歎的東西出來。」藝術家陳育強打趣道,他口中那些「不太歎的東西」就包括他最近正在舉辦的展覽「天雨粟」中,一系列糅合中國書法與西方繪畫的作品。

【新書】有緣有幸同半世——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大兄

其他 | by 金耀基 | 2022-04-18

金耀基教授最近出版的新書《有緣有幸同斯世》,收錄教授近三十年來的人物書寫,透過作者感性的筆觸,追憶與故人交往的舊事,這篇書摘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與其相知相交半世紀的金教授,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的幸事,深感「有緣有幸同半世」。

無處可逃的時代——論沐羽《煙街》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2-04-06

沐羽的短篇小說集《煙街》,把逃逸的、被打碎的記憶重組回不同的故事,江俊豪認為在殘存零碎的記憶裡,我們再回頭、重塑,甚至為過去的人和事肆意招魂,才能喚回人的回憶。

英國國家詩歌比賽最年輕冠軍!19歲劍橋港生書寫離散:「能寫這詩是種特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1

2021年「英國國家詩歌比賽」(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公布得獎名單,來自香港、正在劍橋大學修讀經濟系的葉晉瑋(Eric Yip),憑《Fricatives》這首詩作脫穎而出,更以十九歲之齡,成為該獎項自1978年頒發以來,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得主。藉著此詩,Eric希望能審視我城轉變,以及伴隨而来的憤怒、沮喪、離散的內疚情緒。

分成兩半的軌跡:讀《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

書評 | by 雷暐樂 | 2022-03-30

讀畢《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讓雷暐樂意識到自己與對方橫跨三十八年的浪漫聯繫。潘源良的經驗之談,跟余家強文筆相輔相成,但凡對電台、電視、電影、流行音樂、體育評述、文化研究甚或香港史等稍有興致的讀者,拜讀此書自會津津有味。

【新書】談陳韻文《長短句》的編書

其他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陳韻文的《長短句》終印出來,許迪鏘談編書過程的點滴。讀這部書,感受最深的是〈喪了〉,一面讀著一面心上彷彿有一塊大石頭。另一篇〈舊事重提〉,由一件交通意外引發,也令許迪鏘想起另一篇舊報的類似報導。

液態之愛下的流動與追尋——讀黃怡《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書評 | by 張錦泉 | 2022-03-24

黃怡去年出版的《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以「談戀愛」之名,速寫後社會運動與疫症時代下的香港景貌,張錦泉借助波蘭籍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對當代人際關係與愛情的觀點閱讀此書,藉此對小說展現的城市人性愛慾作更深入的思考。

26歲烏克蘭數學家、詩人因戰爭痛苦自殺 遺書表達對基輔與莫斯科的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30

正在俄羅斯求學的烏克蘭數學家奧爾梅佐夫(Konstantin Olmezov),日前因對失去自由感到絕望,在莫斯科自殺身亡,終年26歲。這名喜愛寫詩的數學家在遺書裡表明,自己之所以選擇死亡,是為戰爭的每一方都感到痛苦,對他來說,「不自由比死亡更可怕」。

我自求我道:書寫周耀輝

其他 | by 洛楓 | 2022-03-21

雖以流行曲歌詞為題,但洛楓形容,新著《獨角獸的彳亍:周耀輝的音樂群像》是一本學術味道濃厚的書,既不想做坊間那種所謂「詞評」的短篇文章,同時亦不是想神化周耀輝或做「明星研究」,而是要從音樂、字詞、嗓音、歌手形象、工業體制,到歷史、性別、文化、媒體、文化身份和社會學的分析,借一個詞人研究去建構香港的流行音樂論述。

【新書】第一面世界獎牌——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書摘

其他 | by 李慧詩 | 2022-03-21

在新書《身上的每道傷疤》,李慧詩真情剖白內心的矛盾,談到成為世界級選手之前,自己也曾試過大部分運動員都必經的平台期階段。這篇摘自新書章節〈軀幹之無奈〉的文章,看「牛下女車神」如何成功克服停滯,並攀上更高的水平。

傳奇外的旁觀者——論《小團圓》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2-03-09

對於張愛玲的《小團圓》,不同論者有以成長和疾病書寫作分析,亦有運用佛洛伊德學說作研究,喜歡看戲的江俊豪,則談《小團圓》與短篇小說集《傳奇》的關係,在其小說裡新舊碰撞所造成的不安氛圍,亦如那傳奇封面般旁觀作品裡的眾生。

【新書】原來矛盾,一直在她心中,像車輪滾動——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序

書序 | by 劉偉成 | 2023-04-26

賽場上鏡頭前的「牛下女車神」李慧詩,總是予人冷靜且不失幽默的感覺,在新書《身上的每道傷疤》,Sarah真情剖白內心的矛盾,給她出版這本書的劉偉成,歸納這三年來跟她相處的體會,以及對這本書的讀後感,當作是給香港人走出陰霾、做好本分的小錦囊。

疫症時代,我地有菜——了解蔬菜和農業不可不讀的十本書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疫下百業蕭條,早前更有多個跨境貨車司機確診影響蔬菜進口,令街市菜價水漲船高,菜心翻倍至四、五十元一斤,豆苗更一度飆升到近百元高位。如果不想捱貴中國菜,支持本地菜是一條出路,有小店發起社區共購齊撐本地菜農,將疫市轉化成生機。 疫情之前我們天天吃菜,卻很少探究菜從何來,「虛詞」編輯部精選十本有關蔬菜的書籍,由農業到食譜到詩歌,翻開書頁發掘蔬菜的美好,思索餐桌上的公義,以及香港農業的未來。

【梁實秋文學大師獎】楊渡六四紀實《未燒書》奪散文首獎 董橋、韓麗珠榜上有名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03

台灣文學界盛事,第 34 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在 3 月 1 日公佈獲獎名單。台灣作家楊渡憑六四報導文學作品《未燒書》奪得「​散文大師獎首獎」,香港作家董橋、韓麗珠分別憑《文林回想錄》和《半蝕》​奪得「散文大師獎優選」。

東/西烏克蘭與待讀書

其他 | by 房慧真 | 2022-03-01

戰爭不斷,上一場關於阿富汗的戰事仍記憶猶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又再牽動全球人心。談近代史中烏克蘭與俄國的關聯,必須把波蘭拉進來一起說,房慧真分享她閱讀烏克蘭的書單,一本本與之相關的書籍,如今都因為烏克蘭又再被拿起。

【已讀不回 S2 #1】大師兄Roger:支配自己,超越現實的惡:唐君毅《道德自我的建立》

已讀不回 | by 李敬恒 | 2022-02-22

全新一季「已讀不回BookChannel」,打頭陣的是重量級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這位當代新儒家宗師在著作中強調,人不能僅按照本能和欲望過活,我們應該要運用與生俱來的自覺能力為生活賦予道德價值,從而超越現實的種種限制,達致自主的人生。 鳴謝新亞研究所提供場地。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與愛的距離——評《我們為什麼被霸淩?》

書評 | by 陳海粟 | 2022-02-17

目光所及之處,霸淩無處不在,身受其害的陳海粟,讀過《我們為什麼被霸淩?》這本書,對那些真實的霸淩與被霸淩故事,以及傷痕累累與鮮血淋漓的痛,感覺尤深,並逐漸學會用紙張與電腦,承載被霸淩後的戰慄、憤怒與恐懼。

【潘國靈新書】《總有些時光在路上》自序:旅人,不止一個

其他 | by 潘國靈 | 2022-02-07

疫情改變了當下人們對距離、對旅行的想像。如潘國靈於即將出版的新書《總有些時光在路上》所寫,旅行是身體的流動,是空間的轉移,離開自己所屬或無所屬的棲身地,在離與留之間的暫時過渡。「走遠一點」,是遠方傳來的召喚,其實也是自己的心在作動。但如果歸期無日或歸地不存,那就成了放逐。

讀古蒼梧的《書想戲夢》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2-01-27

踏入2022年初,驚聞噩耗,重讀古蒼梧的文集《書想戲夢》,百般滋味在心頭。古蒼梧的仙逝,在媒體裡外的寂靜,或許正說明了工具性的知識跟真善美等永恆價值難以協調。唸著他的無題詩,以為祭文。

【文藝Follow me】來自靈魂的呼喚,寫一本流淚的書——訪董啟章《香港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1-22

董啟章站在香港版畫工作室的鉛鑄字粒櫃前,托著黑框眼鏡,瞇起眼睛吃力地搜索字粒,良久,他才用指尖把小鉛柱挑出來,放在眼前近距離檢視。他挑出的四隻字粒,拼起來是「愛者不懼」,是他去年底推出的新書《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中,黎幸兒自盡前留給戴復生的最後遺言,出自委辦本《新約全書》,英文是「There is no fear in love」,即是「在愛中沒有恐懼」。

「本土」不復存在,人類主宰自然——評拉圖《著陸何處》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2-01-19

法國哲學家暨科學人類學家拉圖的近作《著陸何處》,主要針對特朗普退出氣候體制的決定,抨擊這種不負責任、只顧躲在牆內幻想自己偉大起來的態度,彭礪青這篇書評認為,比起各種政治意識形態的針鋒相對,拉圖希望人類打開腦袋的窗口,終止批判。

蛭子的前世今生——論董啟章的《香港字》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2-01-11

董啟章的小說《香港字》,以主角賴晨輝書寫遺書尋找失去的記憶為經,透過靈魂經歷 「活字降靈」和重寫祖宗的《復生六記》為緯,書寫城市與個體的靈肉相連。江俊豪形容,字靈,或者說是香港字本身,其實也是香港故事的縮影。字既等於故事,也是世界。

【新書序】一種少數文學的逃逸——讀沐羽的《煙街》

其他 | by 謝曉虹 | 2022-01-06

沐羽新作《煙街》邀來謝曉虹撰序,在這本關於逃逸的書,逃逸不僅是主題,沐羽非常清楚,寫作本身就是組織逃逸路線。文學的使命是要在主要的語言裡構成少數,脫離疆域。時局急劇變化,不少香港人已成了流亡族群。生活在台灣的沐羽,說自己連廣東話也歪掉的他,對於作為語言的少數,顯然有更複雜的體會。

【2021・回顧】無力時更要看書,2021本土重點出版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06

讀書永遠都有意義,覺得無力時,更加要看書。「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本土重點出版,羅列2021年面世的人文藝術佳作,藉著好書的分享與推介,讓各位在亂世中為自己好好裝備。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編者序、潘源良序、余家強跋

書序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3-04-26

關於創作,潘源良有過很根本不同的態度與做法。資深傳媒人余家強,訪問曾涉足多種媒介的創作人潘源良,寫成十八篇文章;每篇再附一篇「潘記」,成就這本《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光陰作證,讓不懂變懂,也讓我們透過書與記憶來連結。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序:那裡缺少的在那裡補上

書序 | by 廖偉棠 | 2023-04-26

香港只有一個,黃金時代也只有一個嗎?廖偉棠為潘源良的新書寫序,今天我們去到世上所有地方繼續自由的追尋,潘源良的方式,除了歌詞,就是這樣一本如他的歌詞一樣坦蕩自剖的回憶錄,剖析他自己,也就是剖析他那一代的香港。

現代「思舊賦」——白先勇《臺北人》新論(下)

書評 | by 蔡益懷 | 2021-12-17

延續上篇對白先勇《臺北人》的評論,蔡益懷認為這部作品集,沿續了中國文學的感時傷懷抒情傳統,如一曲現代版的「思舊賦」,與文學史上一篇篇弔古傷懷的經典形成古今合鳴。

現代「思舊賦」——白先勇《臺北人》新論(上)

書評 | by 蔡益懷 | 2021-12-17

人生如夢的佛老思想,是白先勇《臺北人》的主題基調,蔡益懷認為這位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文學大家,展現了大時代摺頁下眾生蝨子般的人生本相,讓讀者意識到,生命中有種熱鬧之後的落寞,繁華之後的凋萎,一種無可奈何的萬古悵恨。

尋根究柢,種菜無國界?香港文學季《親蔬遠近—本地菜與異地菜》講座記錄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今年度香港文學季帶領我們游走於城市和阡陌之間,親近蔬菜,親近香港農業,親近吾土。 拾起鋤頭深耕細作的農務達人 #周思中、與孩子歸園田居的詩人洪曉嫻,以及穿梭街市的煮飯婆、文字編輯饒雙宜,12月4日在一拳書館舉行《親蔬遠近》講座,深究本地菜及異地菜的源流命脈。

與《樹心邊.新蒲崗》對話:一個跨時空、跨文化和跨文類的閱讀報告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1-12-17

《樹心邊.新蒲崗》中的創作結合植物與社區,探討植物、社區、人的連結之可能,葉嘉詠以三個「跨」來評價這本書,多種語言的直接入文,既能生動地表現香港語言的混雜和多元,也為香港的文化歷史保留珍貴的一章。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吐露思潮、潘記(就是讀了中大囉)

其他 | by 余家強、潘源良 | 2022-03-31

詞人潘源良一生浪子生涯,前《壹週刊》副總編輯余家強以訪談形式記錄,配以潘源良撰寫回應文章,爬梳交織出一生傳記,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更收錄多張珍貴圖片,以及潘源良未曾發表的詞作,以下文章可讓讀者先睹為快。

愈見珍貴的公眾討論——《時代的行動者》分享會

報導 | by Yoyo Chan | 2021-12-06

2021年立冬前夕,見山書店邀得李立峯、劉偉聰、區家麟,還有特別嘉賓譚蕙芸,舉行《時代的行動者》分享會,與眾書友乘著午後秋風對話。有觀眾感概,移民潮不息,加上公民社會組織相繼停運,行動者的流散,似是為一個時代畫上句號。

革命、刺殺、正義與大愛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1-11-15

最近幾年間,卡繆著作的台灣譯本再版、重譯紛現,或者亦反映了這個政治動盪的「極端年代」。彭礪青認為,一般論者討論卡繆著作的思想軌跡時,會談到荒謬和反抗,但同時卡繆畢生也在思考殺人和被殺背後的合理性,探討透過謀殺實現革命正義的矛盾。卡繆並沒有提供一套教條,他看重的是每個人在這些困境中如何取捨。也許最後陪伴你的只是絞刑架,眾人都嘲笑你,你的革命正義、你的大愛也只能由上帝或者你自己來欣賞,明明希望懸民於水火但這些「民」卻無法明白,歷史也沒有因此而改變。真正的正義必然是矛盾而孤獨的,革命也是矛盾而孤獨的。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以樹洞為家——石濤的故事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11-01

何福仁早前接受電台節目「開卷樂」訪問,談到《愛在瘟疫時》裡〈樹洞〉一詩,奈何時間匆促,只能說個大概,透過這期專欄,何福仁由此引申,分享該詩的創作緣由,以及自己對石濤這麼一幅畫,所引發的種種感受與聯想。

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9

蘇苑姍以信念、毅力和堅持,完成了《一個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的六萬多字文稿,處處透出對生命深沉的思考與堅持。這個小輯收錄律銘與江俊豪的書評,以及劉平專訪蘇苑姍的文章,願我們都不會被絕望逼死,有天能夠為她搣開一個更好的世界。

看見歐美在封城期間的故事——《大疫年代十日談》29篇短篇小說讓我們前往他方

書評 | by 沐羽 | 2021-11-05

《大疫年代十日談》啟發自距今七百多年前的意大利故事集《十日談》,找來近三十名作家書寫疫情下的故事,沐羽這篇書評,覺得小說合集所換取的,是在這個年代裡,讓閱讀故事這種娛樂能夠在其中透一線光,領我們進入文學最核心的意義。

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相信生命與文字的可能

書評 | by 律銘 | 2021-10-28

律銘讀蘇苑姍的新書,起初沒怎樣,愈讀到後來愈扎心,書中有些句子亦特別觸動到他。以為書名的「一個人可以活下去」,會是另一本正能量心靈雞湯,然而卻非如此,書名起得很好,也很差,但生命和文字,本就充滿著不同可能。

【港史Backspace.2】觀塘工廈書店歎「Last Minute 香城史」,發一場五四的未竟之夢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鍵盤上的空白鍵,除了留白,亦有檢字、選字的功能。 歷史研究專頁「 Last Minute 香城史 」最近從鍵盤一躍到紙上,出版《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為被遺忘的港史補白。他們早前在觀塘工廈書店 #夕拾x閒社 舉辦分享會,共看官研讀五四新思潮的啟示,再思前人種下的香港藍圖。

【港史Backspace.1】旺角唐樓歎「港識多史」,記一段教科書不會教的性別史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歷史研究專頁「港識多史」最近出版《教科書不會教的 36 個香港歷史人物》,舉辦新書分享會,慢讀歷史課本遺忘的一段段女性與性別史,就像在唐四樓吃一份西多士,奶油配糖膠糖份滿爆:她愈叫你不要食,你就愈想入非非。

【新書《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夜香.鴛鴦.深水埗》:本土年代的世界主義旅程

影評 | by 林瀚光 | 2021-10-05

多年後回顧2020年香港電影,我們會記得甚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近出版的《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收錄多篇影評人研究香港電影的文章,包括林瀚光這篇對《夜香.鴛鴦.深水埗》的評論,談及電影如何締造出香港人獨有的特殊身份。

村上春樹圖書館10.1開幕!男神的文學、音樂、咖啡和學運回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10月1日除了是剛過去的悠長假期的開端,更迎來廣大村上春樹迷的福音!設於村上母校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村上春樹圖書館已經開幕!日本民眾只要預約,便可免費參觀。不過受疫情影響,在港的迷妹迷仔就可能要多等一會,唯有繼續埋首書山飲啡… 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小編表示不想再得個「等」字,不想日日返香港的文學館,很想馬上就飛去東京的國際文學館,還要日日和男神讀愛,哀哉!

【文藝Follow me】一間書店 七位店長 七個主題 訪「七份一書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01

每個人都有一個書店夢,在自己的書店賣自己愛看的書,文學、心理、建築、攝影⋯⋯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要擁有一間自己的書店,真的需要很多金。James(莊國棟)於是開了「七份一書店」,讓那些有書店夢的人成為書店七份一的持有人,把自己家裏的書櫃搬出來,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愛書。

至道從來不遠人:評《女仔館興衰: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

書評 | by 陳躬芳 | 2021-09-29

由陳煒舜(主筆)和方頴聰(蒐集材料及審核文稿)所著的《女仔館興衰: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最近引起文化界廣泛的關注。到底「女仔館」(Female Diocesan School)是一所怎樣的女校?而1860年至1869年間,香港女性接受教育有何困境?在華洋社會文化衝突中,「女仔館」又何努力推動本地女子教育之發展?

回應當下,超越時間限制的書寫——鄧小樺 X 何雪瑩「斑駁療傷,理論日常」讀書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香港文學生活館早前與獨立出版迷你書展主辦「斑駁療傷,理論日常」讀書會,作者鄧小樺與城巿研究者何雪瑩,在評論人江祈穎的主持下,跟一眾讀者相聚富德樓,漫談在書寫中如何讓昔日與當下對話,亂世之下怎樣面對挫折與療傷。

【新書】《樹心邊.新蒲崗》編者序:社區樹木,植物啟德

其他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10-11

樹與地方的關係本來密切,而我們值得向植物借鑑更多。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新書《樹心邊.新蒲崗》,收錄作家創作與街坊訪談,也有來自公開的社區徵集文章,藉此喚起讀者對於樹木、自然的愛護與認識之興趣,更了解新蒲崗這棵大樹的年輪。

《匠人》:「勞動之獸」的教導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1

鄂蘭在《人的條件》中,將人的行動生活分為沒有創造性的勞役、有創造性的技藝和公共參與,然而,曾為鄂蘭學生的社會學家桑內特,在《匠人》一書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如此將「勞動」與「工作」劃分,也許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微妙關係,無視知識往往是由不斷重複的勞動實踐積累而成的,而創見或創造,都必須由上述兩者積累而成,或有兩者作為基礎發生意外的「質變」。《匠人》從大量觀察各種匠人的過程中,看出「勞動之獸」的思考,說明作為勞動者的匠人,與創造性的藝術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交集。

讀黃凱德《豹變》:雖逝猶存的民間社會,將臨未臨的美好新世界

書評 | by 丁珍珍 | 2023-03-06

黃凱德的《豹變》,是一部從逝去年月裏的新聞故事,編織出光怪陸離、但又緊貼新加坡市民社會的短篇小說。作者通過對舊報紙的翻閲,找回那個隨著阿公輩而逝去的鮮活豐富、怪誕粗鄙、雜亂詭譎、但又野性難馴的民間生活。市井小民對當時新加坡種種政治經濟上的巨大變化,雖不甚了了,但卻不是無知無感,反而借用男性對性無能的焦慮,展現了一種集體恐慌的共感。

讀胡利歐.雅馬薩雷斯《黃雨》:亡靈的敘事與淋濕存在的「混濁感」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1-09-16

黃色,在今日香港成為某種禁忌的代名詞,但在西班牙作家胡利歐.雅馬薩雷斯的小說《黃雨》,如藍玉雍所形容,黃色是死亡的色調,但不單純是肉體慢慢凋零而緩緩出現的顏色,而是當人的記憶慢慢因為失去而變得混濁、腐爛時,於心裡所呈現的感覺。同時,黃色在書中也有黯淡的意象,出現在主角那些死去的親人發黃的眼神裡。故事以當時西班牙鄉村人口不停流失的社會議題為背景,老人安德烈斯不願離開人們紛紛搬離的農村,最後孤獨一人生活在廢墟裡慢慢死亡的蒼涼故事。雖然整本故事摻雜著城鄉議題的探討,但讀者讀下來,會發現胡利歐真正想描寫的,其實更像是人的孤獨、死亡與回憶的孤寂。

坂元裕二指名推介:今日文青,必讀今村夏子《紫色裙子的女人》

書評 | by 紅眼 | 2021-09-08

當今日本文青讀什麼小說?村上春樹?太宰治?夏目漱石?但在今年炙手可熱的文青電影《她和他的戀愛花期》裡,以上文豪大名全數落榜,連一個都沒有提及。編劇坂元裕二涉獵甚廣,對近十年來的電影、音樂、漫畫、文學,甚至電玩遊戲,博聞而有獨到眼光,準確捕捉了日本藝文界的潮流。故事裡面,芸芸新生代文壇寫手之中,經常提起的一個名字,就是今村夏子。

入口們:讀謝曉虹《無遮鬼》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作為謝曉虹2020年出版的第二本書,《無遮鬼》的面世不由自主地披上了危急的意味,賴展堂在這篇書評提到,如果要問文學在亂世有什麼意義,那幾乎是毫無意義,但因為文學是鬼,它與人間的關係必須、也只能在某個當下的交感與頓悟中微弱地顯露。

【文藝Follow me】收集長者舊時舊物成書:訪《在鐵盒上抹一把塵》編輯胡敏儀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8-29

從一個展覽到集結成一本書,當中包含著許多香港老一輩珍藏的舊物,以及他們寄存在物件的回憶。翻開《在鐵盒上抹一把塵》,是二十四位老人的故事,際此變幻不定的城市景觀,要問留取故物舊憶何用,編輯胡敏儀說,這是她嘗試紀錄香港的第一步,而非一面倒懷舊。本書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圖文書類別)。

【新書《牛眼和我》】後記

其他 | by 何福仁 | 2021-08-26

西西的《牛眼和我》最近出版,何福仁在這篇後記,提到接到陳鳳珍女士的來郵,說張景熊原來保存了一套剪報,景熊離世後,她整理其遺物,看到「牛眼和我」的剪報,雖沒記下日期,確實年月還待有心人追跡考訂,但共一百四十六篇卻保存得很好,此書的出版也是對他的懷念。

真實幾多錢一斤?——並讀巴迪歐與阿甘本兩本討論真實的著作

書評 | by 朗天 | 2021-08-25

當人們選擇相信自己情願相信的東西,「後真相」(post-truth)文化以幾何級數的方式急速發展,朗天並讀兩本討論真實的著作,從巴迪歐的《追尋消失的真實》書末,建議的三個具體舉措緊抓,見證,同時促成真實的「消失」,再讀阿甘本的《什麼是真實》,對此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新書序】《販書追憶》:在行人語

書序 | by 小思 | 2023-04-26

神州舊書店1966年開業,歷經多次搬舖、經營方向轉變,老闆歐陽文利開拓、守業、傳承,至今逾半世紀。新著《販書追憶》回溯神州舊書店歷史,並見證六七十年代新文學著作的重印及流通情況。小思亦為此書寫序,形容書的來去聚散,雖然有定數,有緣份,但在神州舊書店,「我買到極多珍貴的好書刊及有用資料,更神交了無數專業的藏書、讀書、用書人。」

【教育侏羅紀】中學生看甚麼書?從校本評核說起(翻譯文學篇)

教育侏羅紀 | by 陳志堅 | 2021-08-03

說中學生不好閱讀,大概不是新鮮事,但不少語文老師以為要讓中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必先閱讀貼近中學生的校園書寫、直白式故事或具備明確價值觀的作品,至於經典,就留待對文學有特殊愛好的學生來讀吧。陳志堅覺得這顯然是種剝削,反而局限了中學生的閱讀視野和眼界。

【新書】靈光與魅影:後佔領時代的文藝後青年 —— 讀紅眼的《伽藍號角》

書評 | by 謝曉虹 | 2021-08-02

謝曉虹讀罷《伽藍號角》,形容比紅眼過去的作品更為深沉而婉轉,也流露出對書寫更曲折的思考。小說從不同面向切入近年的社會運動,其中最動人的描寫,幾乎總是和文藝青年的理想形象重疊起來。在文藝(後)青年與社運新世代裡,紅眼似乎同樣看到一股不計成敗、不屈從現實邏輯的抵抗力量。如果「伽藍號角」吹響的是一座城市的備戰/求救訊號,誰是這裡最後的守護者?

台灣兩片入圍威尼斯影展 本地影迷期待「蔡導寫給香港的情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30

台灣導演蔡明亮2019年來港拍下的紀錄短片《良夜不能留》,最近入圍第78屆威尼斯影展的「非競賽單元」,連同另一台灣導演鍾孟宏的新作《瀑布》,本屆威尼斯影展將有兩部來自台灣的電影,同時也令種種關於香港的討論,延續康城影展後的話題性。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藏書二事

散文 | by 佬訊 | 2021-07-29

買書回來不讀,對很多人來說是件很浪費的事情,甚至覺得膚淺。但佬編認為只買不讀是出於珍惜舊書,是一種愛的表現。尤其是那些保養得宜,裝訂良好的舊書,就更加不捨得讀。只有無法按下躁動的時候,才會去觸碰它們。讀的時候一手托好那柔滑的書脊,另一手用gentle的手指磨蹭書頁,再慢慢用少於80度角打開,確保不會弄壞了那仍然緊密的縫隙。那純粹是一種物理性的歡愉享受。

【新書】《伽藍號角》推薦序:緊緻的慾望——虛擬的文學美容論

書序 | by 董啟章 | 2023-04-26

讀完紅眼最新小說集《伽藍號角》,董啟章寫下推薦序,形容其文字無論關於社會題材,還是個人生活,都有一種欲蓋彌彰的性感,而這種性感不涉賣弄,是天生的,半模糊半清晰地融入文字之中,形成了張力。「初看上去平平無奇,很尋常的一張臉,但看著看著,漸漸就看出趣味,看出魅力,然後開始教人迷醉。可是看到最後,出其不意又露出了些許不協調,或者些許瑕疵,甚至是扭曲。然後瑕疵突然變大,吞噬了整張臉。紅眼的小說幾乎都有這種由尋常變驚奇的效果,但前提是那張緊緻的素顏。緊緻到一個程度,扯破臉皮。」

人類學的滋味:讀《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

書評 | by K.L Pang | 2021-07-26

學院知識走入民間,是出版產業的一大趨勢。在台灣,人類學已成為出版新寵,近來香港亦趕上台灣的潮流,出版了第一本面向大眾的人類學讀物,由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合撰的《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K.L Pang形容,書中涉及的主體廣泛,讀者能感受到人類學作為知識生產的洞見和旨趣。

《我香港,我街道2》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25

香港文學館的《我香港,我街道》今年出版續集《我香港,我街道2》,加上副題「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邀請不同作家書寫他們親密而熟悉的街道生態,織出香港社區複雜多元的藍圖,而多位評者如鄭政恆、葉嘉詠、崔舜華等,都從書中篇章回望自身對這一座城市的想像。過去一年,香港社會以至全球或已改變甚多,但作為離散的共同體,各地的華文寫作者都有著某種精神維繫,節同時異,初衷不改。

【文藝Follow me】華文作家共書香港街巷 香港文學出口轉內銷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24

不以地區,以街道作為單位,邀請不同作家書寫他們親密而熟悉的街道生態,織出香港社區複雜多元的藍圖。香港文學館的《我香港・我街道》今年出版續集,加上副題「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顧名思義,是不單單由本地作家掏出其對街道的雜憶,更具創意地要求作家找出記憶中同名異地的街道,把香港的印象疊印到世界裡去。

【虛詞.書有價書無價】〈問我價格有幾高?〉——兼記我的老師們

散文 | by 驚雷 | 2021-07-22

不尊重文字的人,也不值得領受文字的尊重。如果書有價,也斷然不是一頓快餐的價錢可以比擬;書無價,因為當中密藏無盡的情感。曾經聽說不少千奇百怪的賣書形式:「一百蚊一袋」有之、「買一送一」有之、「斷斤秤」有之,各種文字被秤來秤去、被貼上各種不匹配的價錢標貼。究竟文字是甚麼?文學又是否只是賣不去的叉燒?

《保育黃霑》與粵語歌歷史/創作

書評 | by 黃志華 | 2021-10-07

期待多年的《保育黃霑》套裝書終於出版。緣起於2004年底黃霑去世,翌年吳俊雄等幾位文化人組成「黃霑書房」,努力搜集黃霑生前的專欄文章、學術論文、手稿、樂譜、傳真、信件等文獻,並公諸於世。《保育黃霑》有三大冊主菜,兩大冊附錄,主菜分別是《黃霑看黃霑》、《黃霑與港式流行》和《流行音樂物語》。黃志華形容,《霑看霑》是黃霑少年至青年時代的傳奇人生紀錄,《港式流行》是黃霑流行曲創作的《九陰真經》,至於《物語》,則是讓讀者從不同角度去了解黃霑的創作思想以及音樂世界。

【虛詞.書有價書無價】饅頭與磚頭

散文 | by 黃仲廷 | 2021-07-16

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書本報刊不再是接觸資訊的唯一途徑,相較起來互聯網更加方便快捷,如黃仲廷所指,吃慣快餐的人,會覺得細意品嚐法國大餐很多餘一樣。書籍曾被視為精神食糧,閱讀就如飲水呼吸般的日常。但世界越轉越快,無論新聞、娛樂等各種資訊都追求速食的21世紀,花時間去讀完一本書竟變得奢侈。在不知不覺間人們開始失去專注與耐性,也漸漸不會去欣賞書。

一天醒來,台灣人與古巴人全部對調位置——從未來回首的黃崇凱新作《新寶島》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7-16

台灣作家黃崇凱的新作《新寶島》,潛藏著的是近半世紀以來的國際關係角力,沐羽這篇書評形容它是成熟的野心之作,凝視著百年來受壓迫的原住民、白色恐怖時期、以及政黨輪替的歷史,並將之置入虛構的未來,讓人在一個更客觀的遠方思考過往的問題,設定跟概念都是華文小說裡難得一見的題材。

「我」與「香港」——讀《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書評 | by 淑清 | 2021-07-16

雖說漂泊是港人長久的精神狀態,但「離散」一詞,還是教人很難習慣。以此心情來讀《我香港,我街道2》,淑清認為它不論書名還是輯名,當中的「我」是以「香港人」為自我符號的象徵,熟悉又陌生的情緒,所及之事物都藏著記憶中的香港,港人之根,由此而生。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賣舊書那些事兒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1-07-14

書是一種特別的商品,它在某些人心目中會有驚人的價值,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只是廢紙。近年香港舊書炒風熾熱,文學館一年會有幾度舊書傾銷,鄧小樺形容除了是收入來源,但其中也每每展現賣書人與炒家的愛恨交纏。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談香港兩次舊書熱

散文 | by 蘇賡哲 | 2021-07-14

蘇賡哲談香港兩次舊書熱潮,第一次是文革時期,大陸禁了幾乎所有出版物,書店只有馬恩列斯毛和魯迅著作。台灣當年也禁大陸書,全球想了解中國的漢學界學者和圖書館都擠來香港搶書。而近幾年香港的舊書再次被炒得紅火,但又會否只是塘水滾塘魚式的炒賣?兩個年代,其文化層次的差別顯而易見。

【香港書展2021】無秩序編輯室香港自肥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14

去年書展因為疫情停辦,一年轉眼過去,但我們的口罩還是要繼續戴,可幸今年終於有返書展,「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的自肥新書清單,讓大家以好書尋得心靈歸宿。

不是書評──《欽天監》的一些閱讀角度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7-13

西西作品之難,是由她的「創新」開始。想讀好西西的作品,江俊豪認為最好能參考不同的評論,並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跟有心閱讀西西小說的朋友,分享一些切入《欽天監》的角度。當老作家把話說白了,作為讀者,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有更加努力。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書無價?書有價!

其他 | by 鄭明仁  | 2021-07-13

香港出版界流行一句話:出書容易賣書難。有人出書之後無法銷售,幾百本新書當作廢紙賣掉,卻又有不少舊書,曾在拍賣場以「天價」易手。香港舊書的炒賣活動早已有之,鄭明仁分享幾個親歷其境的故事,真人真事,書有時真的很有價。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書,有價有市?

散文 | by Phyllis Chan | 2021-07-08

一般傳統舊書店會把近代出版的書以書價五折定價,珍本古書就另計。解憂舊書店店主Phyllis Chan沒有收集古書的興趣,最初賣的就是自己的藏書和朋輩饋贈的書,所以都隨心按書本品相以平宜近人的價錢吸引讀者,而近年越來越多人加入獵書行動,運氣好,可能比炒股票還好賺。但她始終認為無形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去衡量。

【新書】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編者前言、序、後記

書序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3-04-26

在病情反覆有時惡化的狀況下,蘇苑姍以信念、毅力和堅持,完成了《一個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的六萬多字文稿,文字平實而精煉,處處透出對生命深沉的思考與堅持。生命委實不易,出版這本小書,願它可以成為一點「過後」的力量,在困難當下互相支撐,莫失,莫忘。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專訪阮兆輝、黃詠詩《魂遊記》——凝聚三魂七魄,一切都話唔埋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7-07

傳統說唱音樂南音與粵語流行曲,兩者風格截然不同,但在粵劇老倌阮兆輝牽線下,由他與張敬軒合唱的《魂遊記》,卻找到融合它們的演繹方式,配合劇作家黃詠詩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離魂故事,讓我們擁抱生命中的無奈之餘,也在亂世裡尋回游離的三魂七魄。

【文藝Follow me】手揭漫畫的浪漫 人氣FB專頁 「紙本分格」進擊開實體店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03

曾經每個香港年青人書不離手——漫畫,又名「公仔書」,既有漫畫店,屋邨商場或街市紙有幾間租書店,揭開一本漫畫,看完借別人看,是紙本分格裡的青春印記。人氣FB專頁「紙本分格」由線上進擊到線下,今年3月開設實體店。

雨衣和它背後你不會知道的事

其他 | by 呂永佳 | 2021-07-02

呂永佳新書《於是送你透明雨衣》,是他個人第三本散文集,成書過程,是一個個與好人相遇的緣分。這種遇見,讓人確信世界真的還有美好的一面,藉著這本小集子,作者希望讓拿起它的人,有一點安慰,有一點共鳴,長路漫漫,從不相識,卻有同行的感覺。

走近而並非走進現代詩的分岔小徑——讀廖偉棠新書《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6-30

廖偉棠的演講集《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是一部賞析現代詩的文集,原本是三年前的一個現代詩課程「詩意:關於新詩的三十種註腳」,後來擴寫結集成書。本書的副標題是「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四十篇文章,如四十條現代詩的小徑,沐羽形容「走近」這個詞很精準,它是近而未至的,就像要回答文學是甚麼這個問題時,我們都會選擇圍繞、擦過、走近,讓範圍縮小而非直接判斷。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前置詞:書炒熱了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30

港版文學書在古書巿場的價格突然飆升,青文牛津兩大出版社的固然高企,一些巿面還可買到的,都會被炒到三四位數字,是個新奇景象。新亞書店的蘇賡哲老闆為文述說,他是舊書拍賣第一人老行尊,娓娓道來香港兩次舊書熱,都與大陸的禁書和炒書風潮有關,還有新舊之比。鄭明仁先生近年開設老總書房,也是舊書界一名KOL,他的梳理便充滿了臨場感的歡快,沙場爭戰幾人回。余家強談九十年代在大陸雲南舊書攤極低價購入的《林彪同志語錄》,一本書裡有人、有歷史,今昔的對照是多元的。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視覺之書——《我香港,我街道2》

書評 | by 鄭政恆 | 2021-06-29

鄭政恆評《我香港,我街道2》,除了是文字之書,也是一部視覺之書,編輯策劃的痕跡歷歷在目。來到續集,天地更廣闊了,今昔之間、街巷之間,還有無窮故事,只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幸好有書與文學,提醒我們路是怎樣走過來。

劉學成 x 葉梓誦 x Ren Wan@執嘢 x 鄧小樺——方圓讀書會:執.拾.斷捨離(不了)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25

收拾,一個尋常不過的動作,卻總會觸及收拾者內在的部分。一張褪色單據、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時代、一段回憶,在囤積與清空的過程中,總會讓人回看及整理自身。香港文學館第七期文學及文化專刊《方圓》以「收拾」為題,於日前舉辦了讀書會「執.拾.斷捨離(不了)」,邀得劉學成、葉梓誦、Ren Wan及鄧小樺作嘉賓,分享收藏整理的軼事,以及與「收拾」相關的書籍。

【已讀不回#52】貳叄書房:香港路牌話你知:邱益彰《香港道路探索》

已讀不回 | by 貳叄書房 | 2021-06-25

邱益彰的《香港道路探索》從路牌的歷史說起,探討香港街道路牌的設計,以及字型和字體風格的由來。究竟路牌係邊個設計?字型又點解咁特別?今集繼續有貳叄書房,同大家講道路研究社邱益彰嘅《香港道路探索》,記得睇喇!

瘟疫時代詩歌的逃逸線路——讀何福仁先生《愛在瘟疫時》

書評 | by 嚴瀚欽 | 2023-05-19

疫難當頭,寫作的力量似乎微乎其微,何福仁卻嘗試各種寫法,表現「瘟疫」這個主題,嚴瀚欽評何福仁的新詩集《愛在瘟疫時》,認為它讓所書寫的主要對象與更多他者產生聯繫,在詩歌寫作的路上探索更多的逃逸路線。

【文藝Follow me】濁水漂流,何以為家?——專訪李駿碩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21

走入深水埗夜流裡的李駿碩,穿過每檔散落於北河街、大南街、桂林街、海檀街的夜攤,發現通州街公園對出、通往富昌邨方向的天橋竟然拆了,大呼難以置信,跑到以前的橋底位置。「那條橋一直是街友聚居的地方,《東張西望》也報道過,說市民都怕了上這條天橋橫過馬路。」

【已讀不回#51】貳叄書房:恐怖漫畫與日本文化:伊藤潤二《富江》

已讀不回 | by 貳叄書房 | 2021-06-18

怪談史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一部份,日本人對恐怖故事的喜愛正是源於恐懼,伊藤潤二其中一本經典作《富江》,年輕美少女富江這角色,既描寫了伊藤潤二自己年輕時對女性的恐懼,也是超脫了受害者的悲慘女性形象,變成復仇的象徵。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繼續請來貳叄書房三位腦細,講大家期待已久嘅伊藤潤二《富江》,記得睇喇!

除了「you」,還可怎麼稱呼「你」?(多國語言情書版)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06-16

閩、粵諸語中沒有「您」字,可是「您」字畢竟是書面文字中不可或缺的用語,到底「你」和「您」該如何區分?陳煒舜提到一個常見謬誤:看到「您」字從心部,誤以為表示親愛,而不知其為敬語,竟在情書中以「您」來稱呼對方,其實弄巧成拙。熱戀時以「你」相稱才是真愛呀。

閱讀《我香港,我街道2》的兩個關鍵詞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1-06-15

2020年出版的《我香港,我街道》,書中作者都是香港作家,名符其實屬於「香港」的書,不過,一年後《我香港,我街道2》出版,眼界開闊了,不論是香港還是外地的作家,只要熱愛香港,誰都可以寫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發生的事。葉嘉詠從書名的兩個關鍵詞:「街道」和「香港」,細談此書,並了解由「街道」組成的「香港」,再進而了解香港的故事和歷史。

【已讀不回#50】貳叄書房:鬼要追尋香港:李碧華《胭脂扣》

已讀不回 | by 貳叄書房 | 2021-06-11

文青書店貳叄書房的三位少女腦細,將在已讀不回連續說書三星期!頭炮係文青必讀、香港文學之寶,李碧華的《胭脂扣》!作為香港文學經典,《胭脂扣》的癡情女鬼故事令人低迴,更代表了香港人的身份迷離之夢,據聞每間大學都有教《胭脂扣》的課程,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大家要save低喇!

【新書序】呂永佳散文集《於是送你透明雨衣》:隱藏的狐步

書序 | by 朱少璋 | 2023-04-26

在呂永佳的散文中,那優美而富節奏感的狐步和拍子,或液化或霧化或氣化,步履徐徐疾疾,朱少璋覺得在其活像散文的人生路上,步姿從容,踽踽獨行。這篇收錄於呂永佳新書的序,讀者不妨先睹為快。

【文藝Follow me】香港首間紀錄片概念店「Since Concept Store」 走入社區的導演——訪黃肇邦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05

黃肇邦拍紀錄片拍了十年,三部長片《子非魚》、《伴生》、《3cm》走入香港的基層及邊緣群體,紀錄片然後反映出他們面對的困難。2020年香港遭受疫情、國安法夾擊,經濟不景氣,人們情緒都不好過。

《我香港,我街道2》——街盡處

書評 | by 崔舜華 | 2021-05-26

即使是他方,雨針織身之時,也是亂水朦朧瞥不清的。如今普世皆離散之人,崔舜華評《我香港,我街道2》,走過的港街都是電影裡學步而來,在每一條不動之街的日常動靜之中,她看見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具體而微的微縮膠片皮影戲。

【文藝follow me】一個女人的關係、生活與詩——訪Milo《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22

訪問Milo(謝曉陽)新出版的詩集《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本來以為會聽到很多女性主義詞彙、身體自主等的理論,沒想到她這樣的一個女子,其人如其詩直率坦誠。現代香港女子日常,她選擇以詩把潛藏許多日常語言或經歷裡壓迫,或親密關係,或街上偶遇,一一毫不保留地以詩道出。

寫信稱兄道弟的禮數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05-17

現代人不懂寫信,除了抬頭格式經常失禮,陳煒舜提到,另一問題是稱謂運用不當。無可否認,有些人際關係的親疏很難拿捏,而不分長幼「稱兄道弟」可謂通病,有時是謙遜,但有時則可能令對方感到冒犯。

【已讀不回#45】盧鎮業:用想像力顛覆世界:寺山修司《扔掉書本上街去》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5-07

寺山修司,一位行前左咗半個世紀Slash,做過詩人、劇場人、導演,主要嘅職責就係顛覆傳統,挑戰禁忌。喺佢呢本隨筆集《扔掉書本上街去》中,處處展現出佢瘋癲嘅人生觀,想知呢位怪才點解會成為咁多大師嘅偶像,記得唔好錯過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啦!

書信抬頭怎麼寫?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05-17

現代人較少寫信,逐漸變得「唔識規矩」,寫一封信,最難莫過於「抬頭」應該用何措辭,有時弄巧反拙,不夠得體之餘,反面失禮。陳煒舜則對「抬頭」詳細考究,原來「台啟」與「敬啟」,意義差天共地。

眼看他樓塌了——施叔青《約伯的末裔》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5-03

作家早期出道的作品不免青澀,名作家的出品卻總有例外。江俊豪評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把現代性中男女的情愛與性慾,以近乎先知啟示式地進行白描,其現代性的筆觸,也為香港風情留下她獨特的魅影。

告別生活書社

散文 | by 王証恒 | 2021-04-24

位於元朗「雞地」的生活書社,曾經賣文學書、社科書、哲學書,也賣元朗醬油,但最終都守不住了,五月起,生活書社將停業,王証恒引Penelope Fitzgerald的小說《書店》悼念,開書店或注定是個悲劇,但悲劇的意義不在於失敗,而是明知失敗,仍去行動。

文學館「度身訂書」計劃 以心理測驗為你尋找「真命天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25

每次行入書店,係咪都有一種想買書而又唔知買咩書的感覺?文學、藝術、行商、雜誌⋯⋯書藉種類如此之多,如何在芸芸書本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實在不容易,不過唔使驚!文學館幫到你。香港文學館新近推出「度身訂書」計劃,通過心理測驗為你選配合適的神秘書籍!

讀石黑一雄新作《克拉拉與太陽》:談機械人和未來書寫

書評 | by 艾苦 | 2021-04-22

石黑一雄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克拉拉與太陽》,一個太陽能機械人的故事,引起了文壇的廣泛討論。機械人可以成為人類嗎?石黑一雄並沒有回避這些問題,但同時,他亦沒有想要以科學和理性的角度回答這類問題。小說以有人類長相的機械人克拉拉為主體視覺,小說有趣的地方是,它正好提供了「機械人書寫」的實驗。

【文藝follow me】如何了解一條街?陳苑珊、陳芷盈、黃思朗寫軒尼詩道故事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09

由香港文學館策劃嘅《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相信唔少人已經拎到啦﹗今次文藝follow me 邀請咗結集入面訪問上海三六九的思朗,訪問報紙檔嘅芷盈,同埋作家陳苑珊同大家分享背後故事,唔好錯過呀! #軒尼詩道 #香港文學館 #陳苑珊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 #街道 #書寫 #訪問 #上海三六九 #報紙檔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訪《耳蝸裡有隻象》導聽演出Alain 真象、假象,那頭象是真實嗎?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4-05

在有圖都無真相的年代,有圖或者有聲音都唔代表有真相。在眼看未為實,耳聽未為真的時代中,就連睇一張圖,聽下聲音,都要諗清諗楚,到底看到的、聽到的是否真實。而「我到底聽到啲咩?」正正是即將在兆基創意書院上演的《耳蝸裡有隻象》(Truth within Earshot?)希望觀眾思考的問題。

【董橋新書】《文林回想錄》書摘:〈一段因緣〉

散文 | by 董橋 | 2021-04-07

董橋新作《文林回想錄》共五十五篇散文,寫其回憶中的七八十位文林舊交前輩。〈一段因緣〉一文,則提起當年主編《明報月刊》那段日子的幾位舊友。轉眼三十多年了,正是「交往不多,友情不渝」。

岸政彥《片斷人間》:無法成為故事的事物,是如何存在在這個世界的?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1-04-01

現今的社會相當強調「故事」的重要性(尤其是這種力量的商業用途),這或許也是在這時代裡閱讀《片斷人間》的重要性。因為正是這種不停強調故事有多重要的「故事暴力」,正在讓我們忽視各種存在自身、也存在社會中不和諧的片斷性,並且製造大量同一卻自以為獨特的個體與同溫層。

【董橋新書】《文林回想錄》書摘:〈我的朋友余英時〉

其他 | by 董橋 | 2021-03-26

董橋2021最新作品《文林回想錄》現已於各大書店有售,其中一篇談及他的朋友余英時,在此讓讀者先睹為快。與余先生結交通信匆匆相見,是機緣的湊泊平生的樂事,在董橋心中,余英時永遠是自己的老師。

【佬訊專欄】讀《飲食魔幻錄》——看到開頭,估不到結尾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3-18

讀杜杜的《飲食魔幻錄》,佬編第一層享受是滿足好奇心,吸收各種奇怪的知識,没有關聯的事物都被作者串連起來,這是第二層樂趣。魔幻當中有現實,現實卻又陌生如魔幻,唯有從身邊小事開始,好好守護我們的日常。

緬甸詩人抗爭遇害 生前獄中書簡:「倘若流氓無法管治,要政府來做甚麼?」 香港詩人寫詩紀念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11

緬甸的公民抗命行動持續進行,當地軍警的鎮壓亦愈趨強硬。在蒙育瓦被槍擊身亡的詩人作家祈宅榮,生前曾因撰寫批判政府的詩作,以及參與學生運動而被捕,言肇生將其獄中詩作翻譯成中文,本地詩人淮遠、熒惑、廖偉棠亦寫詩悼念。

吳煦斌《牛》:四十年前,香港與世界的側面

書評 | by 廖偉棠 | 2021-02-16

吳煦斌似乎天生擁有如此出世的心和文字,但也有跡可尋。她的山野靈氣氤氳,其實來自彼時香港青年(也包括其父親)的朝氣,在其同代作家西西的名作《我城》與也是她的伴侶梁秉鈞(也斯)《雷聲與蟬鳴》《山水人物》等詩文中可得知,他們常常結伴探索香港的郊外與離島;同時,他們關心社會改革與文學嬗遞,致力於建設香港的精神自我。

【文藝follow me】理解情緒不是練習,而是體驗。——訪問馬傑偉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馬傑偉出版嘅《七情上面:苦難時代的情緒自覺》,入面輯錄咗馬傑偉同唔同有情緒問題嘅人交流。睇呢本書,會理解到每個人生活面對嘅困難,以及發現自己未知嘅領域。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馬傑偉 #七情上面 #苦難時代的情緒自覺 #情感 #潛意識 #書寫 #榮格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無形.忘不鳥】記憶與和解:從食物到城市的博物志──讀杜杜的《飲食魔幻錄》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1-02-10

最初出版於2005年,去年由香港文學館復刻再版的杜杜經典文集《飲食魔幻錄》,勞緯洛形容,此書不但是一部有關地方飲食的博物志,同時也是一部活化城市記憶的召喚書。故物重現,並體現在日常飲食中,是一份不想記起、卻又未敢忘記的深幽情緒,對於這座城市的一種奇特的愛。

在浴缸閱讀日讀《讀愛》:以閱讀對抗罪惡與羞恥

散文 | by 艾苦 | 2021-02-09

每年的二月九日是在浴缸閱讀日(Read In The Bathtub Day)。在人類文明,沐浴不只是每天的習慣,還昇華成一種文化和享受。可以說,自有浴場和浴缸起,人類就必然建立了在沐浴時閱讀的習慣。在浴缸閱讀總會讓我想到電影《讀愛》(The Reader)裡,少年與女人在浴缸閱讀的一幕。這或許是出於琦.溫斯莉(Kate Winslet)的精湛演出;又或許,是這一幕展現了人性對知識的飢渴。

【文藝follow me】美好的東西需要照顧——訪問大業藝術書店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位於中環嘅大業藝術書店,原來已經有46年歷史,易手之後,擔任店長嘅Tinny 係好細個已經係大業到打書釘。呢位愛書人,成日不惜工本都要搵好書俾讀者,想了解更多,就要睇吓今集文藝follow me嘅訪問啦! #大業藝術書店​ #獨立書店​ #藝術書​ #中環​ #書店​ #藝術​ 大業藝術書店 地址: 香港中環士丹利街34-38號, 金禾大廈3樓2室(陸羽茶室旁) 開放時間:Mon - Sun 11:30 - 19:00 查詢:(+852)25245963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穿Prada的詩人Amanda Gorman 2021年要出三本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0

Amanda Gorman在第59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表演廣受好評,令她聲名大噪。在2021年,她幾會推出3本書,當中包括在就職典禮上的作品《The Hill We Climb》。

恰如其分的書寫——孔慧怡《尋找聲音》

書評 | by 陳芷盈 | 2021-01-27

坊間關於「如何寫小說」的公式很多,無論是「用英雄旅途來開頭」還是「劇情發展到死胡同怎麼辦」,由情節、對話、處境、人物、氣氛、伏線、主題到如何尋找靈感,每個環節都無所不包,無遠弗屆。孔慧怡的短篇小說集《尋找聲音》卻反其道而行,她的寫作工具只有一個——聲音。

紀念新加坡小說家英培安先生 與遺留的新加坡人文風景——草根書室

散文 | by 許通元 | 2021-01-21

新加坡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英培安,突逝於華文文學黯然的天空,馬華文學館主任許通元撰文悼念,分享與英培安相聚的時光,以及有關草根書室的點滴。

2021台北書展停辦 讀者積極才能救書業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1-21

原定下周二開始舉行的「2021台北國際書展」,因應當地疫情變化被叫停,文化界和出版界人士,對此反應不一,身於台灣的香港作家廖偉棠則覺得,停辦書展,是長痛不如短痛的做法。

悼念新加坡文人英培安先生

散文 | by 沈旭暉 | 2021-01-15

新加坡文壇前輩英培安日前病逝,沈旭暉回想與故人的數面之緣,以及造訪其創辦的草根書店獵奇搜書之事。原來英培安之所以在新加坡開設獨立書店,是由於旅居香港期間,受本地「二樓書店」文化的啟發,惟書室一直經營艱難,英培安甚至以稿費和出版社兼職收入補貼,才能勉強維持。

【佬訊專欄】執書櫃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1-13

人人都話買書,唔通人人都有睇書咩?佬編亦坦言自己睇書不勤力,多年下來,書櫃未睇過的書起碼佔七成。執書櫃不但是個沉重的負擔,當中亦有一套「時間管理學」。

時代的文體與書寫困境——李智良、郭詩詠、張歷君談《渡日若渡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1-18

早前九龍城書節夥拍香港文學生活館在網上舉辦了講座「時代的文體與書寫困境」,邀請了李智良、郭詩詠、張歷君就《渡日若渡海》作出了深入的討論,同時也探討了當中的引文、主客體等議題,讀者可以透過講座更了解到作者寫作時的心路歷程。

【2020.回顧】書就是信念,2020香港文學十二星宿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13

城內局勢本已動盪紛擾,年初降臨的疫情為這城更添愁緒,在此亂世當前,猶幸尚有書能慰藉心靈,「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文學出版書單,羅列2020年出版的十二大文學佳作,但願能以好書與每位同路的香港人共勉。

【無形.占緊你卜緊你】前置詞:卜卜(書)齋,卜人卜時代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12-29

聽說很多人希望2020年從未發生,新年伊始,命運的迷霧與社會的低氣壓,會否令你對命運更多提問?《無形》在去年九月曾做過一期「如果,命運能選擇」,主要聚焦以選擇面對命運的主動性;而今期則以占卜為題,著眼命運不可迴避、人被動迎接的一面;在「不可抗力」愈益強大的今天,也許有更多人從心底共鳴。

【文藝follow me】一年開心又嚟貳叄——訪問貳叄書房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提起貳叄書房,大家會諗起乜?我就會諗起最近佢地養嘅刺蝟姨媽啦!呢三位後生仔未畢業先創業,係呢一年來有咩辛酸回憶呢?等貳叄老闆同大家分享吓開書店咩感覺啦!難得三位同框做訪問,唔係唔睇吓話? #貳叄書房 #JisaamBooks #創業 #文青 #獨立書店 #刺蝟 #香港90後 #書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謝曉虹新書】《無遮鬼》編者前言及後記--抓住、接過並認出那熟悉的事物

其他 | by 謝曉虹 | 2020-12-22

謝曉虹第二本短篇小說集《無遮鬼》,秉持她一向的魔幻寫實風格,而觸發點多與時事新聞有關。拜讀謝曉虹的新書前,不妨先看編者前言與後記,了解這本書出現的緣起。

《黑日》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獎」首獎 韓麗珠:感謝讓這裡長出根的人

其他 | by 韓麗珠 | 2020-12-21

「第14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日前公布結果,香港作家韓麗珠書寫反修例運動以來的散文結集《黑日》,獲「非小說獎」首獎。韓麗珠撰文發表得獎感受,感恩在書的出版過程中,得到的許多幫助、理解和善意。

從棄樹到鐘聲,或一場風暴的來臨——評陳李才詩集《漫長的霧.黝黑的光》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0-12-21

詩人陳李才將他在這兩年寫成的詩,輯錄成第二部詩集《漫長的霧‧黝黑的光》。彭礪青評陳李才的詩集,題材來自對現實的觀察,直截了當地道出他的感覺。如果詩歌在這場拗手瓜的競賽中能夠戰勝速度,那麼詩就是我們延續下去的希望。

【無形.澳門時間】書卷多情似故人——記澳門兩間獨立書店

專訪 | by 李懿 | 2020-12-19

儘管澳門是個以賭業見稱的城市,「書」跟此地似不吉利,然而獨立書店依舊頑強在這麼一個小巧而昂貴的城市存在著。李懿走訪十多年後在連勝街重新開業的「边度有書」,以及位於聖祿杞街、緊挨著「瘋堂斜巷」的「井井三一繪本書屋」,擺脫旅遊景點的頭銜之後,道阻且長,它們仍逐步朝著社區書店的方向繼續前進。

專訪陳健民:不繫之舟,如浪隨緣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12-10

監獄裡沒有時鐘,久而久之,陳健民也學懂放開時間的概念,放鬆身段,想像自己在大海裡漂浮,化身成「不繫之舟」靜待埋岸。將自己在獄中所寫的書簡結集出版,也是提醒香港人不要被當前的處境摧毀自己。

【文藝follow me】書寫《幻愛》之後——訪問蔣曉薇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人氣小說作家蔣曉薇繼《幻愛》之後再推力作《秋鯨擱淺》!今集文藝follow me 有曉薇同大家分享創作心得,講下自身思考身份既經驗。想睇曉薇既甜美笑容就記住睇今集文藝follow me啦﹗ #蔣曉薇 #秋鯨擱淺 #幻愛 #小說 #劇本 #家 #新移民 #書寫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書寫時代,文學的回音——訪問李智良(下)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1-02-22

李智良的小說會引用唔少資料,呢樣係關於佢寫作既道德思考。呢種「open source」既精神值得人尊敬。作家如何以文學回應社會、文學在社會扮演甚麼角色呢? 如果大家想知智良點答,就唔好錯過啦﹗ #李智良 #渡日若渡海 #文學 #疫症 #精神危機 #城市 #香港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打書釘讀晒黃碧雲《附件三》

其他 | by 吳芷寧 | 2020-11-23

「有禁制就有禁制下的自由」,吳芷寧讀過黃碧雲的《附件三》,望見那二十本手造書,覺得如此私密又粗糙的形式,在一個審查和禁制的年代,是很有趣也概念完整的出版實驗。

【黃碧雲新作《附件三》】文學與政治,和反抗形式:覆鄧正健

時評 | by 李薇婷 | 2020-11-16

鄧正健早前就黃碧雲的手造書《附件三》撰文,指作品反公共及冷眼政治,李薇婷對此卻有所質疑,在此回應中再談文學與政治的關係。

中文系廢J的奇幻旅程

小說 | by 黃戈 | 2021-03-15

小說裡的主角讀中文系,卻不以中文人自稱。黃戈以此寫成故事,廢J者,以示其非學有所成,乃系中至弱之輩,所以一切行事,不能以此否認中文系的價值。系中自有能人,捍衛其尊嚴。

【已讀不回#19】董啟章:準備變禁書的描寫極權小說——喬治.歐威爾嘅《一九八四》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1-06

如果要揀一本香港人而家一定要睇嘅小說,一定係喬治.歐威爾嘅《一九八四》。美國大選邁向熾熱巔峰,為咗唔好令個post比facebook del咗,就唔講點解咁講啦!而更加重要嘅係,一係就快啲睇咗條片佢,一係就快啲睇咗條片再買埋本書返屋企。你問點解?唔知啊,但係我可以話比你知,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想知前面嗰句講緊咩,咁就要大家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等董生同你一齊睇啦。 #董啟章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喬治歐威爾 #一九八四 #共產主義 #二加二等於五 #動物農莊 #極權社會 #政治小說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韓國、朝鮮文學講座:由古到今 從書籍到電影了解韓國

報導 | by 姚嘉敏 | 2020-11-04

2020年香港文學季在9月27日正式開幕,在10月10日,「虛詞.無形」舉辦了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 香港文學季.遊移字得徵文比賽頒獎典禮以及講座:與朝鮮/韓國文學相遇,並請來主持鄭政恆以及嘉賓陳成軍、范永聰,一者從古、一者從今去解構朝鮮/韓國文學。

【文藝follow me】蜂鳥出版開書店:「希望給人一個寧靜的空間」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12-23

香港搞出版從來唔容易,呢一間獨立出版仲可以上樓開書店添﹗今次邀請到蜂鳥負責人Yannes分享下蜂鳥既理想,點解仲要出書呢?提提大家,佢地係今年六月已經開始係PMQ有限定書店,想支持吓既書迷唔好錯過啦! #蜂鳥出版 #香港出版 #書店 #獨立出版 #PMQ #藝術 #創作 #書寫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邁克新書《花債》摘錄】淪落巴黎街頭

其他 | by 邁克 | 2020-10-16

以浪跡天涯為樂的背包客,如果非常年輕而且具備起碼姿色,蓬頭垢面不會有太多人介意,然而一過二十一二歲,此項優惠已經失效,廉航可以照搭青年旅舍可以照住,各類活動豐儉由人,儀容卻不能不打點打點。爛身爛勢的老好日子,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千萬不要苦苦留戀,舊相簿如果有毀壞市容的鐵證,不妨當作茶餘飯後談資,「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未嘗不是好事。

【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後記--樂觀的悲劇.悲觀的喜劇

其他 | by 董啟章 | 2020-10-15

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寫的是新加坡,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心在香港。或者,因為世間正在經歷的悲劇,而更加需要喜劇去相沖。這篇沒有收錄在書內的後記,可讓讀者了解更多關於董啟章的創作理念。

【駱頴佳新書摘錄】自由之夏的良知覺醒:《情感資本主義》後記

其他 | by 駱頴佳 | 2020-10-14

駱頴佳的新書《情感資本主義》,書寫過程經歷兩件巨大的「情感事件」,社會運動與肺炎疫情,都觸動香港人的情緒。未來的路難行,作者透過這本新書,望能刺激更多的人,對情感政治作進一步的思考。

書海尋鯨,斷崖栽花 —— 訪蔣曉薇

專訪 | by 紅眼 | 2020-10-13

愁城坐困,疫境亂世,潛心寫作愈見艱難,要順利出版著作則更不容易。然而,香港作家蔣曉薇身上,卻是另一番崖上開花的景象。皆因蔣曉薇近月接連出版兩書,其一是香港電影同名小說《幻愛》,其二是在台灣出版的長篇小說《秋鯨擱淺》。詳談下來,蔣曉薇可能有種屯門人獨具的不爭和泰然,自言是邊緣人,離群索居不愛熱鬧,市區太遠,生活狹窄,唯有寫作與書海讓她感到寬躺自在,於紛擾日常裡獲得淡靜獨處的小時光。故事之中,她們曾經離開這個城市,流亡尋鯨,然後回來了。人在邊緣,就留在危城的邊緣,在斷崖灌溉,「如果你愛一個地方,你總會找到一些東西。」

【文藝follow me】一拳書館:深水埗的賣菜書店—— 訪問龐一鳴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有冇聽過賣菜送書既書店呢?仲要係深水埗呀!佢就係一拳書館啦!老細係一個好熱心既香港人,仲同一拳超人既埼玉一樣咁孔武有力!快啲睇吓佢既訪問啦!

李智良就是這麼annoying

書評 | by Melody Chan | 2021-01-21

所有你小心翼翼蓋好不要溢出來的對地球的不滿、對生活的厭惡,所有你努力維持著光潔的門面,他都要翻開放大,他都要叫你看看自家的後巷和灶底:你睇下你? 你睇下你?你聽唔聽到呀?

【佬訊專欄】深水埗獵書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3-16

深水埗乜都有,除了鴨記的電器電話卡,或是大南街基隆街的cafe和小店,對佬編來說,深水埗也是個不錯的獵書之地。

【郭柏年新書摘錄】《定見之外》:〈原諒我不記得忘記?〉

散文 | by 郭柏年 | 2020-10-06

中大哲學系出身的郭柏年,新書《定見之外:生活日常的哲學短篇》以簡煉活潑之文筆,借生活常見話題談「定見」,即人生中各種早已習以為常、看似理所當然的論斷。作為哲學入門,書中意在質疑,而不給予定案,希望讀者能透過反省生活定見,加深對自我的理解。「不論記憶或遺忘,往往都是一種意志。有些回憶, 需要守護;有些往事,最好忘記。人生之難,就在當中的取捨。」

【董啟章新書摘錄】《後人間喜劇》第一章〈虛無的理性主義者〉

小說 | by 董啟章 | 2020-10-06

董啟章的寓言式幻想新作《後人間喜劇》,在語言上試圖更加貼近大眾,在寓意上從香港的現況,面向未來,希望往後的人類能過著真正的和平,這篇摘錄讓讀者先睹為快。

【二十一世紀極權】《暴政史》書摘

其他 | by 轉載 | 2020-09-25

由於缺乏約束,專制政府權力會不可避免地愈來愈自我膨脹,這也一定會在警察權力和秘密行為的擴張上顯示出來。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你出來後,一定是個更好的人——給鄧建華的書和信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0-09-23

距離鄧建華入獄已經半個月,鄧小樺給他寫了一封公開信,並為獄中的他送來有關東南亞、移工、反殖民的書目。

《致莎瑪:敘利亞家書》:拍攝紀錄片可以訴諸個人情感嗎?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9-22

一般來說,新聞或紀錄片都會盡量減少個人色彩,《致莎瑪》顯然不是這種紀錄片,電影名稱本來就是帶有濃厚個人感情色彩的標示,觀眾更似是在讀一封導演寫給尚未長大的女兒的信,無可避免被溢出的情感捲進去。

【文藝follow me】書寫城巿:疫症時期的精神危機——訪問李智良(上)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9-18

李智良的文字將城市生活的壓迫焦慮剖開,讓人直視瑣碎重覆的日常中的暴力,它引起共鳴,因為和我們的經驗如此接近。在疫症之下,我們被逼接受一種新日常,智良認為,在新秩序下原有的社群感似乎漸漸萎縮……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明白,你可以的

散文 | by 米哈 | 2020-09-15

我要跟其他疑似個案同車?其實,我可以自己開車到隔離中心的,就像到警署自首一樣。

抉心自食,其慰者誰:李智良《渡日若渡海》閱讀手札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0-09-08

文學本身的產生也是尤關政治的,甚至以更敏感的樣式。從來你所書寫的,便是都市人的自然情緒反應及其壓抑。

【廖偉棠新書】反抗之詩的重複﹕評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6-24

廖偉棠不斷在詩中書寫香港,但他抗拒成為香港文學的一員。

【文藝follow me】心頭交戰的舊書經濟學——香港文學館「我哋真係好鍾意舊書」

文藝Follow Me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9-04

香港文學生活館2014年成立而來,每年都會辦幾次賣舊書活動,收入支撐文學館日常運作。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指,賣舊書活動向來反應熱烈,吸引城中不少作家、愛書人參與,每次都有人提早幾個鐘頭排隊。

在榕果跳舞的季節看「見山」

散文 | by 蔣曉薇 | 2020-09-02

簽書的時間很快便過去,到人流漸少時,我終於有時間看看窗外的風光,然後給老闆娘和實習店長寫幾句留念的話。陽光溫柔的爬進小屋,我右邊有《紅樓夢》研究叢書,腳下有一套三本《葉靈鳳日記》,身後有顏鈍鈎的《血雨華年》,還有美術專書、無形、聯合文學、Breakazine 等雜誌。窗外,其實沒有山,樓下只有豆大的人;但看著玻璃,我隱約看見了自己,如對鏡自省。或看見山,或不見山,或再看便見山,原來尋幽探勝不一定是向外求索,有時也可以向內尋找。只要生活有足夠的藝術氛圍和養分,青山密林,鳥語花香,隨時都在自己心裡。

【復刻出版】強悍的虛擬世界──再談崑南《天堂舞哉足下》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0-08-27

鄭政恆曾評論《天堂》道:「從倒置中,在破壞傳統與擺脫命運的同時,人便得到一個嶄新的境界與視域。」我認為此話是準確的。正如崑南在書裡明示:「我在我思或我思我在,最後應是我變了另一個從未思維過從未存在過的我。」《天堂》裡展現出其強悍的書寫意志,是為了積極地尋求逃亡路線(ligne de fuite),始終以書寫持行流動變向的姿態,而奮力抗衡於現實社會結構與文化常態的惘惘威脅。故此,何游始終否定他是在逃避,而是在尋覓新的可能,猶如尋覓新的武器對抗時間的壓迫。的確,時間的焦慮亦是《天堂》的一大命題。正如德勒茲指出的,存有緊握其生之本能,則非直面時間不可,時間有兩面:一面是現存之活,一面是預定之死。而所謂的活跟死並非作為按線性時間先後發生的獨立事件,而是在活的時間啟動之際,它就共時地包含並揭開了(另一個)死的時間。如此,何游/何戲的精神分裂狀態,似乎就是在對應多個時間流同時並存的(嶄新的)可能性。

【法蘭岑】從愛鳥說起一位小說家的現實關懷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0-08-26

當你深愛一個人的時候,你會切實地關心甚麼才是對他好,甚麼會毀了他,而愛鳥或愛動物亦應基於同樣原理。

【教育侏羅紀】圖書館主任自白——功成不必在我

教育侏羅紀 | by 鄭文傑 | 2020-08-25

讓不讀書的學生讀書,喜歡讀書的讀更深的書,更上一層樓,博學而篤志,也是極有成就感和意義的事。

【新書】《文學單身動物園》:男作家都是愛情寫信師,珍奧斯汀卻說別相信情信

書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20

讀《文學單身動物園》這本書,看古今中外不同名人如何在情感關係中跌盪或自強,或者不禁輕嘆:在愛情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人。

【文藝follow me】好青年荼毒室新書《大時代的哲學》:「思考給予我們勇氣」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8-21

好青年荼毒室又有新搞作,就是豬文直播打fallguys……唔係,係出新書才對,「好青年哲學讀本」系列推出第三冊《大時代的哲學》,上一本講「小日常」(《小日常的哲學》),今次講「大時代」,驟聽和今日我們面對的處境不無關係,人人都說我們活在大時代,但其實這定位早於去年六月已經決定,原定去年七月出版,只是受社會氣氛影響計劃一直延後,到今年七月才面世。

【新書】物的復活:讀吳煦斌《看牛集》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神話會成為吳煦斌文本的另一個關鍵詞並非偶然,在小說中它埋下超越性的向度,讓魔幻的筆法水到渠成。

【虛詞・偷】偷並不是一件對的事

散文 | by 吳煥燊 | 2020-08-14

上課時偷看書是一個很奇妙的體驗。譬如我在桌底下翻了一整個星期,張無忌還在光明頂上。

【無形・偷】偷渡之勇

散文 | by 鄭政恆 | 2020-08-13

上一代的人偷渡來香港,許多是為了求生存,有人是為了自由,但或者更多人是為了兩餐。

【無形・偷】重返現場

散文 | by 淮遠 | 2020-08-10

就像偵探片的偵探常說的「罪犯總愛回到現場」那樣,第二天我重訪書店,主要是想看看老頭可曾發覺失了一本書。

【百科全書之父】狄德羅——令人討厭的懷疑論者

歷史 | by 李海燕 | 2020-08-07

可是,蝨子是環境的產物,環境不變的話,蝨子總會在。

辰衝結業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07

百年英文書店辰衝結業,本以為會引來大眾懷緬,誰料一些文化人卻並未留戀,反認為辰衝早應走進歷史。彭依仁指出辰衝營銷策略無法與時並進,難以吸引年輕讀者;茹國烈則記下年輕時「拜訪」辰衝的經驗,講述那時曾經尋獲的好書;虛詞編輯部則在辰衝結業當天,為書店最後一天作紀錄。

【辰衝書店】辰衝最後一天,懷緬的是甚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06

辰衝結業,有人視之「一個時代的結束」,在沒有網絡、中文翻譯匱乏的年代,辰衝就是他們接觸外國文化與藝術的一扇窗;但亦有人強調不必留戀,因為辰衝經營不善,售書質素每況愈下,與時代脫節,早已衰亡。雙方各有執見,究其所以,辰衝值不值得懷緬?

聽一聽,書的聲音——訪「書聲」發起人陳志堅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8-06

疫情讓大眾變得疏離,閱讀是療癒身心的方法之一。讀書以外,跟隨有聲書平台「書聲」的步伐,以聲音感受文字,進入作家的文學世界之餘,不忘繼續好好生活下去。

【辰衝書店】辰衝不是我的書店,但謝謝它

散文 | by 茹國烈 | 2020-08-06

人生匆匆,買書可以無限,能讀的書其實不多。

【無形・偷】前置詞:這時候,讓我們鑿壁偷光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08-01

在絕壁般的現實前,文學就是我們的鑿壁偷光,心領神會。

【辰衝書店】談一間英文書店的結業或轉型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20-07-31

辰衝早在十多二十年前就已經萎縮成植物人了,換句話說,辰衝早就應該進入歷史故紙堆裡。

【虛詞.讀】讀

小說 | by 貓與大海 | 2020-07-30

在潛意識裡,我們是否有帶著彼此去走那一趟旅行呢(或者說,是對方讓我們出走得了呢)?如果有的話,兩本書的世界,便通過兩具軀殻相連結,文字走進我們的身體,故事便源源不絕地從我們觸碰著的位置魚貫通過。那個讀著書的情境後來成了一幅畫,那條時光隧道再沒有接通過。

【虛詞.讀】請替我挑選一本書

散文 | by 盧卓倫 | 2020-07-27

「一小時後,我們在收銀處再聚。在再見面時,我們要替對方挑選一本書。」這是故事主角的戀愛習慣,看看對方是否合適的交往對象。然而,讀完一本書是幾天的事,找一個合宜的人卻是一輩子的事。急不著。

無咗書展,讀得更多——2020年夏季無秩序編輯室推薦書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24

疫情高峰,今年書展果然搞唔成,出版社的網絡書展卻仍搞得熱烈,證實人們不須書展才讀書。在看不到疫情何時會終結的當下,《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十三本好書,與讀者共同以書抗逆,療癒身心。

【無形・讀L】匱乏之書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0-07-24

他是一個說謊者,一個偽造的人——而他能到達最深的剖白是:「寫作是因為恐懼世上沒有一個人愛我。」

路翎的「落後書寫」: 讀宋玉雯的《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

書評 | by 張歷君 | 2020-07-21

研究路翎,縱然是個難度很大的題目,但張歷君的這篇書評,卻認為宋玉雯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研究報告,推進了學界對胡風和路翎的既有研究,並嘗試大膽建立一種另類的現實主義文學觀。

《讀胡適》獲香港書獎 董橋得獎感言:「我們都要有所執著」

其他 | by 董橋 | 2020-07-17

《讀胡適》獲得「第十三屆香港書獎」,董橋分享他的得獎感言,談當初寫這本書的原因,也談他眼中的理想世界,值得細讀。

鴛鴦終成六七四,紅花亭上誰行先?——讀馬家輝《鴛鴦六七四》

書評 | by 廖偉棠 | 2020-07-16

從《龍頭鳳尾》的血氣方剛,進入《鴛鴦六七四》的中年困境,是其時也——既是江湖定數,也是作者挽迎時代的投射。後者風格沉鬱低迴,迥異於前者的風流迭宕,呼應的也是香港曾有的起落。

【新書】《文學單身動物園》編者序

書序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6

我們感覺到單身在今時今日愈來愈普遍;在日本甚至發展出「超單身社會」的文化,一人燒肉、一人卡拉OK等等不一而足。「單身動物園」的名字甚至來自年前的一齣電影《Lobster》的香港譯名。回到五四以至幾百年前,「單身」可能是為人所詬病或側目的「罪過」;而隨時間過去,「單身」所遭受的外在壓力是否有減少?有沒有更能逃脫他人的目光?「單身動物園」的文章有時不避偏鋒,語帶偏激,因為我們覺得,獨身與否,似乎仍是一個會攪拌起情緒的問題。

【新書序】觀我你妳他她之苦:讀李智良的《渡日若渡海》

書序 | by 謝曉虹 | 2023-04-26

這種不住溢出自己,接近他者的欲望,在《渡日若渡海》成為了一種更確切的文學實踐。在智良筆下,那些近在咫尺卻猶如千里以外的我/你/妳,每一個孤獨如被城市放逐,抽著紙菸的他,或她,如果不是在擁擠的路上,便總是在受盡瑣碎事務與雜音折騰的斗室裡,頸椎受損、疲憊無言,無言卻有著相似的身影,沉默迴環應答如鏡。

【教育侏羅紀】學校圖書館的紅線

教育侏羅紀 | by 冰點 | 2020-07-14

香港公共圖書館日前將陳雲、黃之鋒、陳淑莊的部分或全部書籍下架進行覆檢,觸動全港學校圖書館主任的神經。從事圖書館專業的冰點,坦言自己並不喜歡陳雲,卻從未想過有天竟要將他的書籍囚禁起來,甚至毀屍滅跡。

【虛詞.讀】讀書,讀我

散文 | by 月餅 | 2020-07-10

人大了,懶得對抗四周的浪潮,偶爾想起從前那個沉醉在文字世界的自己。久違與紙本再會,最初的感動與單純的心不再,書也沒因為情懷而變得好看,但它的價值卻遠比內容重。

【復刻出版】崑南《天堂舞哉足下》新版序:崑崙懸圃 其尻安在

書序 | by 崑南 | 2023-04-26

時間證實了一切,香港確實變了香港錯體版,回歸後的香港再不是本體的香港。

【無形・讀L】偏心女同志小說書單

書評 | by 林三維 | 2020-07-09

以女同志、性別流動為主體的小說,盡量呈現不同的女同志面貌,既有純文學、愛情、也有犯罪、懸疑,脫下標籤、類型後,大抵都是人的故事。

【無形・讀L】「歷史本身何曾有逗號句號」——筆訪陳冠中《北京零公里》

專訪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03-15

總之要填補心虛,對自己說我在北京住了超過二十年了,該可以合格領取書寫北京的入門證了。

自由社運記者,蕭雲的書包

其他 | by 蕭雲 | 2020-07-03

自由社運記者蕭雲,背囊總是揹著漢彌爾頓的傳記,還有許多對他影響深遠的書籍。背負這本超越「磚頭」而達「枕頭」級的傳記,成為自己的包袱走啊走,也許一切終將會變得更好,這就是希望帶給他的救贖。

新書《民現》重探雨傘現場 中大教授彭麗君:最重要是不要講死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彭麗君在新書《民現:在後佔領時代思考城市民主》(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裡說:「傘運可能是幼稚,但不等於今天香港的選擇只有勝或敗,攬炒或投降,而再沒有討論、靜候和共生共榮。」作為學者,彭麗君希望傘運不只得一種說法,而是有其潛在的能量。這些能量,或許能在六年後的今日,為我們帶來啟發。

【無形・讀L】前置詞:正是小眾才讀書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07-01

壞時代也可以生產好事物,正如戰爭時期可能有很好的葡萄收成,成為酒史上值得記住的一年。

廢墟探索者「香港隅地」:探索/保育兩難全?

專訪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0-08-03

黎寧(Alex)本身只是個跟普通香港人一樣喜歡旅遊的青年,但外遊總有厭倦的時候,三年前參加了一個廢墟探索的活動,始發覺香港原來都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地方,自始投身到虛墟探索者的行列,在臉書開創了名為「香港隅地」的專頁,分享探索廢墟時拍的照片,亦會附加這些建築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等資料,意外獲得不少回響。

抗爭如何把我們搞得這樣疲憊——《暴力拓樸學》的十段讀書筆記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9-24

這本捕捉到當代人心理的書,一下子就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越洋過海來到我們這邊也是一樣。

為何有精神病?問題喺個資本主義制度!——讀《精神疾病製造商》

書評 | by 黃柏熹 | 2020-05-27

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為何受精神疾病所困的人卻在不斷增加,甚至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精神疾病製造商》的作者伊恩.弗格森答你:問題喺個資本主義制度。

霜雪松栢:在台灣重啟的銅鑼灣書店

報導 | by 謝雪浩 | 2021-09-24

走進店裡,細心看,地板上還有點點滴滴紅漆的痕跡,是當日林老闆遇襲後回到書店時留下的。他此刻在收銀桌旁正應接不暇,頭髮上仍殘留著些許乾透的紅色,在此時此地,也成為另一種隱喻。

方梓《誰是葛里歐》書寫花蓮風貌——台灣女子收集的夢剪貼簿

書評 | by 沐羽 | 2020-05-08

細描也許是一種老套的方法,甚至可以馬上使人聯想到無聊與瑣碎,但在《誰是葛里歐》裡卻能變化出另外一種味道,那是意外之喜。

韓麗珠新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比起血的苦難,墨的書寫似乎過於輕易。然而亂世有書,香港作家韓麗珠出版小說集《人皮刺繡》及反修例運動以來的散文結集《黑日》,兩本書的關聯是,它們都帶有傷害的痕跡,那是不同層面的傷害和痛苦,即使難以書寫,但我們仍可無限迫近,因著對不可能的承擔而可能。為此,虛詞編輯部特意製作小輯,當中有書評,亦有作者專訪,作為血與墨的時代紀錄。

愛是不可能,沉默的女性:讀韓麗珠《人皮刺繡》

書評 | by 黃臻而 | 2020-04-27

香港作家韓麗珠新近出版的小說集《人皮刺繡》,是尺寸如日本文庫本、可以藏進口袋裡的輕巧小書。故事所承載的重量卻與之相反,由開篇〈種植上帝〉開始,到同題作〈人皮刺繡〉,關係所換來的傷害始終環繞著角色,如書中所言,「身上被一團灰霧似的影子所籠罩」。

《沈燕謀日記節鈔及其他》--編書始末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20-04-24

從八十年代在農圃道新亞研究所讀書,翻閱材料讀到一些提及「沈燕謀」的筆記及信札,到數十年後尋找出版社合作編著新書《沈燕謀日記節鈔及其他》,朱少璋在這篇前言分享了整理內容的始末。

【時代抗疫】永劫隔離 窩居戰線:第N波疫症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4-20

因應疫情,拉長戰線消耗時間,不夠耐看的書盞漇錢;所以「虛詞」編輯部為大家挑選了十本與疫病和醫療有關的深度好書,種類多元,包含文學、歷史、理論等多種選擇。抗疫要贏,最好的辦法還是讀書,身體和心靈都要強壯呀。

《你看港街招牌》:燈熄了會更發現你存在

報導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1-09-24

招牌是構成街道風景重要一環。近年招牌愈拆愈少,而講招牌的書就愈出愈多。是否「燈熄了才更發現你存在」?密集的霓虹招牌曾經是香港街道的特色,甚至啟發了日本九十年代cyber punk裡各種異色風格美學,著名的《攻殼機動隊》亦可見以香港街道為藍本的空間,時至今日,那種滿街霓虹的輝煌景象可能已經不再,但我們仍能從舊照片與書籍中瞥見那時代的一鱗半爪。暫且撇下懷舊的視角,放眼今天的街道,只要我們細心觀看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點。招牌識得睇,都可以好好睇。

關於韓國「N號房事件」 我們推薦你讀的N本書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韓國早前爆出「N號房事件」,男犯人涉嫌威逼女性攝製淫穢影像,並以匿名方式在社交媒體軟件 Telegram 招收近26萬會員付費觀看。虛詞編輯部挑選相關書籍,作者來自不同國家,種類橫跨文學、理論,藉書本與知識深化讀者對各地性暴力和女性處境的了解。

【無形・有人喜歡黃】另類抗爭——黃色經濟圈

其他 | by 貳叄書房 | 2021-09-27

與其說抗爭者杯葛藍店,我更相信這是自由市場會發生的常事,一間公司滿足不到大眾的期望,消費者自然拒絕在該店消費,就如TVB沒有根據事實報導新聞,自然在自由市場的機制下沒落。

發現地景與民俗建構——從《我香港,我街道》的地區書寫說起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20-03-04

從策劃的概念開始,《我香港,我街道》的作者群便有意從地區「發現」風景,書內共十六篇小說過半數提及香港的房屋,大量掌故、歷史、風俗的添加,小說的敘事雖然容易受到阻礙,但這種有意為之的資料的充實,卻使這些作品擁有強烈的建立民俗志的意味,將「發現」的風景進一步脈絡化與歷史化。

五大接龍缺一不可 推理小說集《筷》港、台、日作品各顯神通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9-27

畫一條橫線做比例尺,假如最左方是日常用語,純文學就會拼命往右逃越遠越好,因為純文學就是要做語言實驗,就是要到達遠方,挑戰日常,這就是純文學的使命。但類型的挑戰並非跑得越遠越好,它們的比例是不一樣的,類型會在某個地方停下來,改頭換面,扭轉日常,刺激思考。恐怖小說突出日常的不可知,推理小說帶來細節觀察,愛情小說帶來日常不可能發生的愛情(當然可能只是我沒經歷過)。

一個獨立發行商的告別式:里人文化LAST DAY

報導 | by 陳芷盈 | 2020-03-04

「即使清倉,也不等於做特賣場,買賣書籍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或許一間書店就應如此,在最後一天既要帶給讀者一趟有生命力的歷程,也要讓書本有尊嚴地離開 。

崑南帶入行 扮鄧小平寫日記 新亞書店蘇賡哲「被共諜」的專欄奇聞

散文 | by 蘇賡哲 | 2021-09-27

「王朝日記」是我寫得最興奮的專欄,以鄧小平的身份寫日記,在六四剛過去不久當然很解氣。在加拿大難民聆訊庭上,三位聯席法官一聽有此奇事,忙叫翻譯一兩篇來聽,結果是笑得全趴在桌上。

【虛詞.和你親】斷絕書

散文 | by 火龍果 | 2021-09-23

既然那麼多年青人死去,你們還說他們是抵死的,到底還需要被名為「孝順、父慈子孝、我們是為你好」的情緒勒索來綁架回家?火龍果這篇給父母的斷絕書,有種即使跟父母斷絕關係也不帶愧疚的覺悟。爸、媽,祝你們身體健康。女兒也希望平平安安哩。

白雙全《噩夢牆紙》新書發佈專訪:打破輿論世界 找抗爭與藝術之間的平衡

專訪 | by 忤尚 | 2020-01-09

白雙全的新書《噩夢牆紙》,雜亂和檔案式的呈現相互交錯,秩序若隱若現,就如創作者本身的精神狀態一樣。經過多年掙扎,他現在已非常清楚自己藝術的價值。面對將社運相關的藝術視為「消費」的這種聲音,白雙全並不置可否。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的自信,也是他對整體社會的信心。

寫實還是大書特書?——《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影評 | by 區皓棕 | 2020-01-09

Netflix電影《婚姻故事》上架後瞬即受到大眾讚賞,特別是關於電影在描寫離婚愛侶經歷的「真實」性,令觀眾產生共鳴,不少更對故事有很深的感受。然而,坊間大讚從電影中看到的好「到肉」、赤祼、真實的關係破裂情節,卻令影評人區皓棕疑惑是否值得觀眾同情。

電影女書:《浴火的少女畫像》

影評 | by 魏時煜 | 2020-01-22

故事設定在比小說更久遠的十八世紀的法國西部,電影《浴火的少女畫像》卻似乎更加直面今天的性別困境。法國女導演Céline Sciamma的電影語言精準,風格卻是極簡主義。看懂了的人會覺得刻骨銘心,誤入的人會覺得導演處理太過簡單。的確,這部電影並非以往康城影展,甚至藝術院線常見的類型,然而,女人看得懂女人。

【2019・回顧】狂讀書、狂睇文:虛詞年度十大文章 & 編輯部精心推薦

2019.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02

2019 年對香港來說,無疑是異常艱辛的一年(至少也有半年吧)。為了秉承「狂讀書、狂做嘢」的抗爭意志,讓來年的自己繼續進化,不妨跟「虛詞」一起回顧 2019 年收視率最高、最受讀者歡迎的十五篇文章,重溫這一年大家都在看的好文、好文、好文!

Rolling Books 莊國棟 把圖畫書帶給視障人士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文字或載體,閱讀也是都市人不可或缺的習慣,但對視障人士來說,要「看」得清楚一字一句,卻非理所當然的事。「Make reading accessible to all」,是愛書之人莊國棟(James)的最大願望,由他創辦的小型社企Rolling Books,最近與香港口述影像協會合作,計劃出版結合圖像、口述影像及觸感設計的共融繪本,希望讓大家留意到不只健視人士,才有閱讀的需要。

意大利作家新書揭露KGB殺害卡繆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19-12-12

當卡繆被認定是因普通交通意外而死亡,意大利作家焦萬尼.卡泰利(Giovanni Catelli)的新書,卻揭露卡繆是被蘇聯KGB特工暗殺,以報復他自1956年秋公開表態支持匈牙利起義,並強烈批評蘇聯入侵行動等反蘇言辭。卡泰利在全書結尾表示,希望該書能在「過往曾在海沙上留下的脆弱痕跡,被時間之浪徹底沖刷之前」,將更多證據保留下來。

時代的流亡者——談《卷施》中的救贖觀

書評 | by 謝家誠 | 2019-12-06

生於亂世,我們也許都曾質問生存的意義。讀勞緯洛的《卷施》,也在關注人類永恆的命題-救贖。謝家誠在這篇書評寫到,《卷施》包含著詩化的文字、人稱互換、互文、意識流、曲式結構和對印象派繪畫的描摹,當中貫穿並串連整部作品的是救贖的主題,亦是詩小說的形式。正因為先天人性的缺陷,才能產生對世人的憐憫。救贖並不是屬於個人,乃是普世的。

專訪貳叄書房:趁青春,結伴開書店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2-05

今年就讀人文學科 final year 的大學生 Sherry 和 Joyce 卻決定不甘平凡,聯同已畢業一年、兼職教結他的阿翹,在油麻地一幢商業大廈的12樓開設以文史哲書籍為主的二手書店——「貳叄書房」。

兒子,就是中年維特的煩惱——董啟章《命子》台北新書發佈會

報導 | by 沐羽 | 2019-11-28

廖偉棠說,「我們兩人都是古怪的父親」,這是指他們都身為作家,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與人生軌跡。但他們對於子女的成長,還是像一般人那樣擔心東擔心西,這也許就可以稱為中年維特的煩惱,少年時期的激情與對於世界的浪漫想像,都收束為對於家庭與後代的擔憂。

馬列主義的壓迫:評《壓迫與自由》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以《壓迫與自由》(Oppression et Liberté)所輯錄文章寫成的年代(上世紀三十年代)而言,竟比大多數左翼思想家更早體察到布爾什維克政權的真實本質,如此充滿洞見不禁令人配服。

京都白川通上的舊書店

字遊行 | by 陳韻紅 | 2019-09-13

銀林堂是位於白川通上的一家舊書店,它沒有文青書店惠文社那種精緻的裝潢和典雅的格調,它的氣質更接近道上的雜貨店與庶民食店。

與唐滌生井邊重會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19-09-11

《井邊重會——唐滌生《白兔會》賞析》內容分為兩卷。上卷主要通過文本對讀,整理出唐先生改編南戲《白兔記》的種種取捨考慮與承傳心思,並兼論《白兔會》與《三娘汲水》(「寶華粵劇團」版本)的關係。下卷則主要為讀者展示《白兔會》劇本開山首演時的原貌,並對唱詞對白作基本、必要的校訂整理,再略加注釋。

弛滯,重組碎散——記拔萃男書院罷課

散文 | by 陳諾諺 | 2021-09-23

我們知道,我們要重新開始——不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繼續溫習;而是當一切無法在「正常」下去,我們必須弛滯,讓記憶鑲嵌在歷史的一方,傷口慢慢癒合。我們知道,無法再讓齒輪撕扯橫放在地面的血肉,拋開一切歷史,重新運轉,建構抽空的敍述。

現實持續發夢.方圓共同出神——記《方圓》創刊號發佈會

報導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資源人力稿件空間四面楚歌、漏夜開會埋馬不停蹄……版在紙本蕭條的年代,要創建一本全新的實體雜誌,聽起來是「膽大妄為」。何況今年六月飄搖動蕩,《方圓》書誌立足於香港而創刊,可謂逆勢而行。更可貴的是,這本書誌有一特點——專門收錄四千至二萬字的長篇創作、評論,還在論文部分設下匿名評審機制,力圖填補民間與學院的間隙、達成真正的自由書寫,要達成以上種種,著實不易。

專訪智海:關於那個一間房一張檯就能做的夢

專訪 | by 忤尚 | 2019-08-27

看智海的漫畫,像看一面藍鯨在太平洋中心掠過。因為在他的書裡,鯨魚大概是一面面的,而大海不會爭論。

關於書的散文或情書——評鄧小樺《恍惚書》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8-26

今年盛夏,小樺新作《恍惚書》在台灣時報出版,封面是鮮豔的鮭紅,加上海軍藍的腰封,很是搶眼,也令人忍不住翻開看一看。事情前我沒有刻意去看介紹,根據我對小樺的瞭解,已知道這是一本散文集,台灣作家胡晴舫在推薦語寫道:這是一本「寫給『書』的情書」。印象中,小樺出版上一本散本集《若無其事》,已是多年前的事了,那本散文集的內容還算比較個人化,有穿插於學術和生活之間的思考,有關於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界限,有成長的回憶,也有一些比較實驗性的散文……

專訪陳浩基:人其實喜歡被騙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陳浩基很忙,剛做完講座,簽完書,又要接受訪問,一個接一個,連飯局都推卻了,說想要早點回家休息。不過,那一場集合五位本地推理、科幻作家的圓桌會議,是他再忙也要做的講座,「希望介紹些後生的類型小說作家給大家認識。」一個書展四場講座,雖然忙,但臉上依然掛住笑容,今年書展以科幻及推理小說為主題,談到推理小說,畢竟他是主角。

愛比恨更深,認識社運中的情緒︰《情動於中》新書會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剛出版以情緒哲學為題的新書《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在香港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任職助理教授的黃沐恩,早前舉辦新書會,討論到反修例運動發展至今,「黃絲」、「藍絲」和警察的不同情緒。黃認為,認識情緒,追問它的意義和價值,有助解釋、理解人們的行為,尤其在社會運動的浪尖上。他又說,情緒愈極端,當中能夠包含的理智就愈低,反思爆發開來的情緒,是當下所需。

宇宙輪迴,善惡有報——「倪匡與衛斯理的科幻世界」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22-03-01

身為香港的科幻小說名家,倪匡到底是怎樣憑著超凡的想像力,寫出一部部以虛喻實,跨越年代限制,膾灸人口的作品?月前在書展舉辦的「無限時空中追尋無限未來──倪匡與衛斯理的科幻世界」講座,就請得倪匡本人現身,談笑風生,讓他幽默而睿智地,表達對創作、科幻小說、社會甚至人生的看法。

閰連科 X 蔣方舟︰我在困境與虛無繼續寫作

報導 | by 李日朗 | 2019-08-14

在困境中如何活著是人類永久的課題。在這個夏天,香港人就像西西弗斯般,在困境中不斷掙扎。而在香港貿發局主辦第三十屆書展中,正好以「在無盡的困境中活著與寫作」為題,邀請到閻連科及蔣方舟,大談「困境」、「活著」和「寫作」。

黑與警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6

7月21日,大批來自元朗圍村的白衫人聚集在元朗西鐵站,無差別打人的行徑震驚香港。次日,黑社會幫派於大西北吹雞群鬥的消息傳遍社交媒體,人心惶惶。沒人會想到,在2019年的香港,竟然要集體發出這樣的叩問︰「而家係咪黑社會治港?」其實各式幫會在香港早已發展成重要的次文化,江湖與政治的勾結也是歷來小說與電影的主題,以下的書單或者可以幫你認識幫會文化與歷史,理解現象背後的成因,至少找回一點浪漫,療癒當下的憤怒與痛苦。

黑暗時代與黃金風景——周保松《我們的黃金時代》與漢娜.鄂蘭《黑暗時代群像》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自古以來,關於人類社會的變化,有以不同質素的時代劃分的。比如古希臘神話,將其劃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和黑鐵時代,當中以黃金時代諸神素質為最高,黑鐵時代凡人素質為最低。然而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再相信這種劃分時代的觀念,而通常以人的價值素質或以公共領域的素質來審視時代本質。城市理論家珍‧雅各認為,高級文明之所以墮入黑暗時代,是源於自身的潰爛,其中最關鍵的是人們對文化和技術的集體遺忘。

韓松 X 伊格言 X 譚劍︰科幻小說作為預言書?

報導 | by 李日朗 | 2019-08-07

科幻是人們對未來的想像。既然是想像,就必然是虛構,需要和現實對立。但歷史的走勢卻不似預期,踏入今年七月,虛構和現實的界線變得模糊,時局變得「科幻」。而時值香港貿發局主辦第三十屆書展,正好以「科幻及推理文學」為年度主題,並定「從香港閱讀世界—疑真疑幻.幻夢成真」為題,舉辦不同文化活動。透過重量級講座「虛實之間與想像未來——華語科幻的不同面相」,邀請三地科幻小說作家,韓松、伊格言及譚劍,為讀者一講各自的創作靈感、方法,以及人類科技發展的可能性。

世俗趣味的意義︰讀陳麗芬《華語文學與文化政治》

書評 | by 日月 | 2019-08-02

《華語文學與文化政治》於2016年由天地圖書出版,作者陳麗芬退休前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是一個比較文學的學者。這本書分開了兩部分,集結了十篇寫於2001-2011年間有關中港台及海外不同創作者的文字和影像作品,以及有關華文世界裏文學現象的學術論文。第一部分名為「作家與書寫」,由七篇文章組成,主要探討七位創作者的書寫/創作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作家分別為台灣的黃國竣、廖鴻基及白先勇主、海外的張愛玲、香港的黃碧雲及導演許鞍華,還有中國的姜戎。第二部分名為「理論與文化政治」,有三篇文章,焦點則從分析文學創作轉移到探討文學批評的學者如何利用文學理論,改寫政治、社會,及文化生態和觀念。

幽默的淒涼——漫談卡爾維諾小說情節的推動力,以〈糕點店的盜竊案〉、〈黑羊〉為例

書評 | by 余龍傑 | 2019-07-27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1923-1985)的短篇小說〈糕點店的盜竊案〉寫了一個故事,故事發生於戰爭中的意大利,德里托、傑蘇班比諾和沃拉沃拉三位賊人結夥盜竊。

燈滅背後是有光——讀李維菁《人魚紀》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7-22

「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假如不寫,是否會活不下去?」讀《人魚紀》之前腦中自動響起里爾克這句話,我想知道,一個寫作者在生命最後階段傾盡心力想要完成的,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李維菁選擇了再造人魚公主的寓言。這本最後遺作在她身後才出版,帶著這樣的背景去讀,會實感到一種艱難。

致青春的遺書——談《無聊戲》

理論 | by 鄧志堅 | 2020-05-15

《無聊戲》是部想要觀眾感受多於理解的電影。導演歐陽永鋒透過攝影與燈光,營造頹廢氛圍技術上乘。從喝酒後飛車、爬樹、被送急診室、躺在馬路上到隔天宿醉等行為,電影(尤其前段)利用頗多手持鏡頭帶來搖晃感,強化主角們「今朝有酒今晚醉」的寫實感。

【香港書展2019】無秩序編輯室香港書展高汁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7-18

繼寵物展被強行取消之後,一度擔心香港書展也會遭逢相同命運。慶幸沒有,也因為沒有,更突顯知識與文學在流離亂世裡的價值,我們何妨把握機會多讀書、多準備,利用知識改變命運,亦利用知識堵塞歪理,同時以文學撫摸受傷、憂慮、悲憤、失望的心靈?綜觀今年書展,大書、一線書闕如,正好讓路給其他好書上位,「虛詞」便為大家搜羅了多本好書,本本高汁、本本精彩,不信?睇過你就知!

大業藝術書店︰文藝復興,光復心靈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7-08

整個六月像坐過山車,情緒如窗外的天氣一樣時晴時雨,有時自夢中醒來,臉上更已濕了一片。鬱悶,整個城市的人,大概都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在中環上班的人尤甚,每天衝鋒陷陣似的,難得午飯時間小休,有人選擇走上金禾大廈三樓「蛇一蛇」,有時候見到鄭天儀坐鎮就聊上幾句,見不到就逕自埋首書中,從三星堆考古、敦煌壁畫、景德鎮瓷器一路睇到法國畫家米勒、德加、莫奈,古往今來的藝術世界如宇宙大爆炸一樣在眼前展開,震撼人心,也撫慰失落的靈魂。這個中環「蛇竇」,它的名字叫「大業」。

抗爭者書單:公民抗爭與蒙面時代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6-30

要問今次反送中抗爭裡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話是甚麼?想必十個有九個會脫口而出:「不分化,不割蓆,不篤灰」。社會運動找到了「無大台」的新路向,也全賴參與者們即時而清晰地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無論是衝擊、後援還是唱聖經、整文宣,目標明確,各司其職。唯當局忽視民意,抗爭仍在繼續,「虛詞」為此整理了一張抗爭者書單,涵蓋抗爭中攻守一體兩面——每一主題都有兩本推薦書,一本是蒙面者衝擊指南,一本是給和理非公民的抗爭讀物,但願能給前線、後線、網線上的你,提供些許「精神彈藥」。

或撤或留?關於自由意志

時評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今次反修例運動的特點之一是沒有大台。「沒有大台」的其中一個含義是沒有人或組織能夠號召及領導參與者撤或留,參與者要自行判斷撤或留,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風險和責任。反之,如果有大台,大台就需要承擔相關責任。

名著隨時變禁書!資中筠著作成「政治敏感」,林榮基:「稍為開明都要被禁」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2019年6月17日,有中國網友表示,因在網店「微商」購買了兩本著名自由派學者資中筠先生所寫的書《老生常談》和《美國十講》,而被當局約談三小時。當局稱這兩本書是「政治敏感書」,不僅收繳了讀物、更取出了讀者與賣家的全部聊天記錄,並跨省追查拘捕了書商。

亂世文人的內心OS——葉靈鳳三冊《讀書隨筆》書介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9-06-24

羅孚編訂的「葉靈鳳香港史系列」--《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錄》和《香島滄桑錄》,迄今仍是研究香港掌故、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讀物;那麼保留了羅孚編輯特色,輯錄的繁體版《讀書隨筆》,又有甚麼值得我們細讀的地方?

沉重,寫就香港的歷史——記「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9-06-21

香港電台及香港出版總會主辦的「第十二屆香港書獎」頒獎禮今天(6月20日)於香港電台廣播大廈舉辦,十一本獲獎書籍包括《西西研究資料》(一至四冊)、黃碧雲《盧麒之死》、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等。 綜觀獲獎書籍,大部分都與不同範疇的香港歷史有關,包括文學、政治、足球、霓虹燈等。著書立說,除了說明香港有著豐富的歷史,也是為當下建造更厚實的基礎。因為歷史仍在發生,我們都活在歷史裡。

《根著我城:戰後至二千年代的香港文學》自序

其他 | by 陳智德 | 2019-06-20

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正如本書在〈導論一:本土及其背面〉提出:「本土不等於與他者割離,亦不等於對自身的完全肯定」;〈導論二:流動與根著〉一再提出對「無根」的認清以及「根著」的無力,然而,「在種種負面因素以外,流動,某程度也作為根著不可能之時的出路,或流動本身也是根著所創造出的新可能:我們何妨自停留的一點上出發,承接香港文化既有的前衛、多元,自由往復,也許終可接近『根著』的真正可能」,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回顧、論述戰後至二千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時間之書》: 在倥傯與永恆之間,人類何為?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6-02

為哲學家尼采和海德格作傳的德國哲學家薩弗蘭斯基,最近寫成了《時間之書》,似乎不單要用婦嫗可解的文字解說海德格《存在與時間》中的概念,也要爬梳德國哲學、文學、史學和社會學中的時間 概念。

語言的外在與視差的反思:香港文學和香港文學批評的外邊思維

理論 | by 張歷君 | 2019-05-30

是次「書寫城市的虛實軌跡」研討會請來唐睿博士、張詠梅博士和關詩珮教授等三位學者,分別從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葉靈鳳和李察梅遜(Richard Mason)的作品和翻譯入手,帶領我們探討三種不同的書寫和想像城市的方法。

難道現代主義及不上現實主義嗎?──評李陀小說《無名指》

書評 | by 鄧正健 | 2019-05-19

《無名指》是一次對上述現代主義文學狀況的逆向實驗,李陀三番四次表示過,要繞過以普魯斯特、喬伊斯和吳爾芙等現代主義文學名家為代表的心理描寫套路,回歸以「對白」呈現人物為小說手段的偉大傳統。李陀列出來的標竿是曹雪芹和托爾斯泰,我們也輕易感受到他在小說創作上的復古態度。

臨終之前,汪曾祺終於有了自己的書房

歷史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關於貧窮與侷促,汪曾祺體會得太多了,以至於直到人生末年,他才真正住進了一個像樣的居所。1996年二月,汪老舉家搬入虎坊橋福州館前街一幢嶄新的大樓,內裡寬敞舒適,而一直伏在雜物堆、飯桌上寫作的大作家,終於在人生的最後一年裡,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書房。

記「黑書眾」2019──出版之必要

報導 | by 忤尚 | 2019-05-15

「黑書眾」的氛圍親密,前來的人彷彿在交流以前已就各類社會議題早有共識。繼2017年首次舉辦後,「黑書眾」於今年勞動節前夕進入第二屆,仍以「紛雜眾色」、無所不納的黑色為主題,志在成為為所有階級、種族、性別人士──所有人而設的書展,以擺賣小誌、小書(chapbook)等形式的獨立出版物為主,參展者來自香港、廣州、武漢、峇里島、首爾、倫敦等地,足見小誌相關的活動節早已不是英美各大城市的專利,近年於東南亞地區更是愈趨盛行。

命運、悲劇和善的脆弱性——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劇評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紅爆一時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月播出大結局,其中應思聰因拒絕吃藥而發病,哭著問宋喬平︰「為甚麼是我?」宋喬平眼泛淚光答︰「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吧。」這段情節逼哭了許多觀眾。飾演宋喬平的林予晞更在臉書透露,這段對話原來不在劇本之內,是兩人臨場反應,令原本感人的畫面更增添幾分真實的人情味。然而,喬平這句暖回,細想後會發現有些情理不通,畢竟為何思聰比較勇敢就需要承受疾病折磨?這是他活該的嗎?又,為何我們會為這句話而感動?在本文裡,我將從美學和哲學角度拆解這些問題背後關於命運、悲劇和善(Goodness)的脆弱性。

無所不X──讀杜家祁《我在/我不在》

書評 | by 洪慧 | 2019-05-17

《我在/我不在》是杜家祁迄今為止唯一一本散文集,於1999年出版。其詩〈女巫之歌〉,風格凌厲,孤高決絕,絕對是香港詩歌裡極為優秀的作品。杜家祁的散文亦非常出色,作品收於《香港後青年散文集合》。其散文同樣風格凌厲,對各種不公不平之事,時而橫眉鄙夷,時而怒目瞪視,極具個性,其文章亦時時透露出她對語言文字極為敏感巧妙的理解。《我在/我不在》,恰如《女巫之歌》,亦未見有評論詳加分析。當然,杜家祁可能是不太在乎的。

【五四百年小輯】五四書單:一百年之後,還有甚麼可以說?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6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五四內部複雜紛紜,一方面,它被視為新思想萌芽的時刻——批判儒家傳統,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提倡白話文、自由戀愛;另一方面,又被視為一場愛國運動——抵制日貨、「外爭國權,內除國賊」……一百年過去了,這股曾經在中國造成文化與思想衝擊的浪潮,時至今日仍然是不少學者的研究對象。今年,不少大型老牌出版社紛紛出版五四相關書籍,作為展示實力的機會,雖然新論述貴精不貴多,但在今天重溫五四精神亦未嘗不可。虛詞編輯部將這些書大致分為四類。

讓動物帶我們重獲希望——讀吳明益《苦雨之地》

書評 | by 沐羽 | 2019-04-25

繼承著過往的自然書寫脈絡,吳明益的新書在這段楔子裡已經預示了他將進行的工作:自然—文學—夢。如果說這三項元素在過往作品裡都反覆出現過了,《苦雨之地》的自然書寫讓讀者更明確感受到動物的在場,牠們佔據了極其重要的敍事位置。

道德之舞︰作為姿態的超越——阿甘本《Karman》中的超卓洞見

書評 | by 朗天 | 2019-04-24

《Karman》直譯就是《業》。書中阿甘本把karman和crimen(crime)並置,這對東方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罪業或罪孽並稱,我們一向耳熟能詳。有婦之夫偷情,是種下惡業,這業,既指行動本身,也指行動的後果。種惡業便是會帶來不好的後果,產生壞的影響。世界由業的法則組成,這法則就是因果法則,善業就是善因業果,反之,惡業則為惡因惡果,統稱業報。

織巢,飛起來——評西西《織巢》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生命歷程向著一個方向流逝,彷彿縮成直線:過去,現在,未來。但《織巢》虛實交錯,包含多個時間進程。而鳥,將不同的時間維度一下概括起來,像一種意象的力量,把難以言傳的存在之謎變得可感可見。即便如此,我們任誰都不能叫停一隻鳥,叫停時間。

痛並快樂著一一九十後世代故事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9-04-26

由九十後記者,蔡寶賢編寫的訪談集《海浪裏的鹽——香港90後世代訪談故事》(下稱:海浪裏的鹽),沒有將這一世代的焦點放在政治名人、運動員或明星身上;她關注的,是最細微的普通人,那些「沒有光環」的素人,如何在社會的夾縫裡,反覆糾結地生活。

【世界閱讀日】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3

自1995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希望藉此能夠推廣閱讀與寫作,並推廣版權意識。但關於世界閱讀日,還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冷知識呢?今個世界閱讀日,你又是否趁著假期在家好好讀書了呢?

【世界閱讀日專題】流動書攤「我不閱讀」:不容許自己做一個無知的人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4-23

賣藝、賣手作,在尖沙咀隧道應該不少見,賣書可能罕有一點,但「我不閱讀」不止賣書,更邀請你一齊坐低睇書。「我不閱讀」是流動二手書攤,可以買,可以揭,可以讀,還可以跟攤主討論。攤主叫ET,她不是外星人,只是個愛書人,半年前從柬埔寨回港,開始在尖沙咀隧道擺檔「讀」書。

【無形.愚】愚人讀書雜憶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19-04-20

談到「愚」,魯迅該是這方面的專家或權威。在創作上,他筆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華老栓,無一不愚,而且愚得非常經典;此外,他出資印行過一部影響深遠的小書,此書絕對夠得上是「以愚攻愚」的經典。

切切倒有一大盤——嚼著乳頭片讀《異色世界史大全》

書評 | by 陳韻紅 | 2019-04-18

以獵奇、情色、誇張、超現實風格著稱的奇想漫畫家駕籠真太郎,熱衷於各式瘋狂的大尺度人體改造,在他的世界中,人與物幾乎沒有區分界線,任由其豐富想像力將之扭曲、折疊、黏合、切割、縮小、放大成新奇的形態,肢體橫陳帶來的視覺刺激,配以黑色幽默敍事風格,對於大腦疲憊麻木的都巿人來說,實為一道相當可口的提振小吃。

讀書、讀戲、讀人——重讀黃愛玲《戲緣》

書評 | by 羅展鳳 | 2019-04-19

2000年春季,我在中文大學上愛玲的「認識電影」課,是她的學生之一。同年,相若時分,她的《戲緣》出版。課餘捧著她的書讀,如斯珍貴,小心翼翼,當時鮮見如此精緻格調的白色小書,書名與作者名字燙上啞色銀字,低調雅氣,有著宋朝極簡美學的古樸素質。今天小書已添時間歷練,素白封套漸變淡黃,暴露空氣最多的書脊,更形成深深黃銅色,抹上一份不由人的蒼蒼——像愛玲,突然不動聲色離開。

【無形.虛擬關係】讀《大裂》:讓導演胡波相形失色的小說家胡遷

書評 | by 忤尚 | 2019-04-14

我和多數人一樣,因胡波的死亡而認識他;但在認識其作品以後,卻從此忌諱提起他的死亡,因為如果讓死訊壓壞死者優秀的作品,是大不敬。我先讀其中短篇小說集《大裂》,後才去看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於我而言,以胡遷之名寫的這本書,比電影更高一籌。

【教育侏羅紀・伯裘書院】好老師,需要好校長

教育侏羅紀 | by 陳燕遐 | 2019-04-09

大專畢業後,我在元朗著名的私校伯裘書院教書,一教就是五年。   說伯裘「著名」,自然因為它是新界少數的私校之一,而且頗具規模,全盛時期分校多達五所,甚至擴展至九龍美孚新邨。在義務教育還只到初中的時代,它是中三評核試成績夠不上升高中又想(或家長想)繼續升學的同學僅有的出路,也是小學放牛班學生的「收容所」。因此這也是它出名的另一個原因:這些無法適應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來這裡還是要接受一式一樣的教學內容,與無法做太大改變的教學方法,於是各種各樣課室秩序問題、行為問題層出不窮出現。

空間化的歷史詩學——再談《盧麒之死》

書評 | by 楊焯灃 | 2019-04-03

這次想談的是黃碧雲《盧麒之死》的、我姑且稱之為「空間化的歷史詩學」。如何不以時間而以空間為主軸去思考歷史書寫?

閱讀作為抗體?——潘國靈與白雙全的「圖書館療養院」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3

潘國靈與白雙全合作的項目「閱讀感染:圖書館療養院」是「疫症都市」計劃一部分,「疫症都市」於大館設展,以藝術探討香港的疫症歷史,離開大館,潘國靈與白雙全則在油街建了一個異象圖書館,以秘密結社的形式進行活動。除了生理上的疾症,都市人的精神和心靈上還面對多少疾病,閱讀又能否為他們提供抗體?

【無形.虛擬關係】黃麗群︰我喜歡走路,但不喜歡出門——奇觀香港及靜止台北

專訪 | by 沐羽 | 2019-03-27

我記得黃麗群寫過不喜歡出門,但沒想過到香港接受訪問時,還是會把場地拉到自己的房間。她說她今天應該不會離開旅館,如此堅決,我完全被這股不出門的決心所打動。出版了小說集《海邊的房間》、散文集《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的她,曾任媒體編輯,現為自由工作者。

如何浪漫地離「家」出走?——段義孚《浪漫主義地理學︰探索崇高卓越的景觀》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3-27

德國思想家暨尼采及海德格傳記作者薩弗蘭斯基,在其著作《榮耀與醜聞︰思考德國浪漫主義》中,發現浪漫可以是對一個新開端的激情,如盧梭去萬塞納途中,在路邊樹下經歷靈感迸發的時刻;也可以是重建精神的盼望,如浪漫主義思想家赫爾德;它可以對於瞬間、恐懼和決斷的崇拜,如海德格、齊克果,甚至曾批判浪漫派的卡爾.施米特,都強調決斷的重要;它也強調超越,如十九世紀德國畫家弗利德里希一幅最著名的畫作,就是一人登上山頂觀看雲海的景色。

傷害:細節的織布——讀梁莉姿《明媚如是》

書評 | by 沐羽 | 2019-03-19

這部作品所探討的議題其實香港人早已經麻木習慣:學童自殺、家庭暴力、基層困苦、意識形態分歧……甚至可以說是,看到生厭,誰會願意空暇時候還去分擔他人的痛苦?我們連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但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明媚如是》如何拆解、重組、上色、佈置這些「他人之痛苦」與「個人之體驗」,敲出外殼,擰緊每顆螺絲,讓香港的悲哀面目以小說呈現?

春分書單︰從情困到養生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3-19

春天來了,你有無「春困」的感覺?懨懨欲睡的慵懶,似乎若有啟示,好像帶著甚麼訊息。這時,正好讀點書,解情困,啟動力,也養生,陪你渡過春分以至整個春天。

看書也是很有型——訪Book B胡卓斌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3-13

13年搞出版,15年搞書店,由深水埗Book B到灣仔Mosses,Book B先後經歷三次搬遷,今年三月正式進駐荃灣南豐紗廠。書店創辦人之一胡卓斌說,他們的本質無變,仍然是做alternative books,「所謂小眾,我覺得一點都不小,大眾反而只是大餅裡的一小塊,另外有五六成是你看不見的。」

【教育侏羅紀】悼林老師——圖書館主任之死

教育侏羅紀 | by 謝傲霜 | 2019-03-13

其實這不一定關乎她是否一位圖書館主任,而應更關乎尊重、體諒,和權力,不過碰巧,她確實是一位圖書館主任,而因為這個職位,她更容易不被尊重,也更不被體諒,尤其在盲目的當權者面前。

自然與德國人的土地情意結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3-01

大衛.布拉克伯恩的《征服自然》中,就將德國在這二百五十多年間,政府人民以開闢自然為名與河川、地表進行的鬥爭,還有當中所付出的代價,極為生動地描繪出來。這並非單純從科技史、自然開發史及自然變化(如水文、地貌、氣候)去剖析問題的專題著作,而是更像一部德國政府與大自然搏鬥,或試圖改變自然的集體傳記。

心靈就是外在——台北書展董啟章講座「心身如何融合」

報導 | by 沐羽 | 2019-03-01

多年沒有出席台北書展的董啟章,今年終於帶同《愛妻》現身台北世貿,事緣此書榮獲2019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小說首獎,同獲此獎的有張貴興《野豬渡河》及駱以軍《匡超人》。書展舉辦連串講座宣傳得獎書本,其中《愛妻》一書亦為重點推薦,於2月16日就由聯經出版總編輯胡金倫主持,董啟章主講《愛妻》。

寂寞大西北——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結業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3-01

書業氣氛不景,連鎖書店如Page one、突破書廊、還有專營教科書的齡記都相繼結業;最近,坐落於元朗青山公路的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下稱「生活薈」)亦在Facebook專頁上宣佈租約期滿,將在3月4日終止店務營運的消息。

風起雲湧,冷眼觀世——像金宇澄那樣回望

書評 | by 黃潤宇 | 2019-02-21

每次返鄉,見電視機裡播放的無非是抗日、間諜、地道戰(還有著名鏡頭——手榴彈打飛機),狗血淋漓的偽歷史劇讓人看了不僅雞皮大作,更懷疑起自己的歷史認知來。究竟看慣了這些自瀆式的「歷史」片段,到底大家還有多少勇氣,可以有意識地、莊重地做出這個動作——回望?

斑斕與變體——讀潘力《浮世繪的故事》

書評 | by 陳韻紅 | 2019-02-15

佔據潘力《浮世繪的故事》封面左上角的素淡裙裾,宛如復疊著各式紋樣的粗壯老樹基底,把立體的情境扭結成連綴的平面色塊:左邊的袖子上滿園白櫻下散佈遊人;右面的腰帶上有暗銅色的飛禽降於黑夜;透亮的天被束成垂帶流著雲朵。是多個時空混雜共生的有機體,就如江戶大眾文化的豐富多樣。掀開斑斕的皺摺,便會發現通往浮世繪藝術世界的幽微小徑。

與誌訣別書——離職《號外》主編感言

如是我聞 | by nico tang | 2019-02-15

也致仍在《號外》的戰友們,很抱歉這次我要捨你們先去,請你們再一次包容我的任性,這應該是最後一次了。也請你們繼續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盡力去成為你自己所嚮往的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一個人。哪怕將來雜誌的路會愈來愈艱難,哪怕那個自己並不是太完美。

【失眠書單】有位醫師,叫博爾赫斯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2-13

聽說失眠症也分幾種類型,有人因為工作壓力、人際關係而失眠;有人因為負面情緒太多而失眠;亦有人因為正面情緒太少而失眠。太深奧的精神醫學理論我也不懂,無論如何,我們對失眠總不會太過陌生,半夜裡的煎熬大概也沒人想經歷多次,但有時就是會陷入泥淖中不能自拔。那時候什麼能拉你一把?如果吃藥太傷,喝熱鮮奶不奏效,數綿羊嫌太單調,不妨看書。

自發作創意DIY書展:DIY 的不止是書,還有自己

報導 | by 張煒森 | 2019-02-09

凡事總有始有終,十年也彷佛成為一個年代與階段的代名詞,2005 年由 Sandy山地於 YMCArts 創辦「自發作書展」也不例外,一晃十年,「自發作創意DIY書展2019」也將會是自發作的最後一屆。二十位年輕的參與者真正自主發聲,集作者、編輯、設計、出版於一身,由去年9月開始透過大聚會與Tutorials,在短短幾個月便從無到有,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作。在第二站的尖沙咀商務展出過後,便要等到四月在灣仔艺鵠展出歷屆實體書創作,然後便會將所有書交給「香港迷你書協會」存檔接力,會寫上句號還是遍地開花?還是拭目以待。

Booska古本屋:前方高能!書癡狂歡私竇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1-30

週末下午,沿北角五洲大廈通道走到底,Booska古本屋就在眼前——你未必會特別留意,但絕不會錯過它。彼時書店還沒開門,透過老商鋪暗沉的光線,隱隱見到《小流氓》和《Persona》的海報,昭示了書店主打電影、漫畫類書籍。店鋪空間不大,密密匝匝的書籍在暗中依偎,卻絲毫不覺混亂。

【丁穎茵專欄︰繆思思妙】日裔美國人國家博物館︰如何書寫歷史的創痛?

專欄 | by 丁穎茵 | 2019-01-28

日裔美國人國家博物館(Japanese American National Museum)其常設展「同一陣地︰社群之心」(Common Ground: The Heart of Community)串連尋常舊物、口述歷史訪談與政府檔案,描述困乏與白眼煎熬之下,個人如何安整頓起居作息、一針一線重頭編織出守望相助的社區網絡。

家仍在遠方——專訪韓麗珠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1-29

2010年,韓麗珠開設facebook帳戶,開始在facebook寫作。本來只是遊戲,是伸展運動,正如坐得太久也要舒展一下筋骨,好讓自己從高密度、緊繃的小說寫作狀態中抽離、歇息,她說寫散文用的是另一組肌肉。直到後來新界東北、反國教、雨傘,一浪接一浪,她一邊在facebook上寫,開始覺得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許可以以觀察者的角色參與社會,參與生活。

年輕作者自發作 寫下消失事物誌

其他 | by 夏利絲 | 2019-01-25

當一個百年城市,幾代人的生活文化都將被消失被抹去,回憶在現今社會變得沒有意義和價值,三位年輕作者透過詩集、畫作和文字,以及各自親手製作的紙本書,記錄一些被遺忘或消失中的事物。

人類世界的可能性——讀《如果這是一個人》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1-24

另一部不被出版社接受的集中營文學,就是與《夜》以及《安妮.法蘭克日記》並列為猶太大屠殺三大經典,意大利作家普里摩.李維(Primo Levi)的《如果這是一個人》。與《夜》和《安妮.法蘭克日記》相比,《如果這是一個人》中譯本甚至姍姍來遲,然而它比羅塞特或維瑟爾的著名作品更早出版(1947年),當時意大利左翼作家帕韋澤(Cesare Pavese)和娜塔莉亞.金斯堡(Natalia Ginzburg)曾經建議作者延後出版這本書,但本書出版後,立即獲另一位左翼作家卡爾維諾為作者撰寫書介。

【字遊行.新加坡】人文獅城閒蕩日記

字遊行 | by 王千瑞 | 2019-01-18

珍貴的事情宜於筆端記下,似珠子穿起來掛一掛,有心時拿出來賞玩。古岡州,今新會,無意中走到其會館,漫行數小時。四層樓,有議事大廳,亦有講武堂,戲舞台,拜神拜佛處。橫批來自張之洞筆書,也曾出如名人梁思成,梁思禮,陳垣等我亦知之者。而其會館曾大力作為互助庇護處,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薪也令人讚歎。

跑野馬——從《暗飛》到《發射火箭》

書評 | by 朱少璋 | 2019-01-15

《發射火箭》,重燃了當年讀《暗飛》的好些感覺,理性與感性上都得到無限支援,感覺上一點都不孤單。畢竟,我和樊兄共同關注的人和事特別多,讀他的文章,處處都起共鳴。

憑什麼自我審查?梁文道要求順豐回應

報導 | by 凝蹄玉 | 2019-01-14

梁文道日前在蘋果日報專欄「普通讀者」中撰文述及,他自台灣寄書回港,受到順豐快遞審查而有三本書遞送不果。此事馬上引起關注,令人憂慮香港的物流及出版業是否存在不知名的審查而自由受限。梁文道要求順豐回應。

《沒有大路》就走小徑︰壞畫者馬尼尼為

書評 | by 子凡 | 2019-01-11

馬尼尼為的筆尖將傷口掰開來不斷地戳。那被劃破的原生傷口愈張愈大。她用「離經叛道」的句子,說母親壞話、批評父親、怨恨母職、仇視孩子的爸、專事無意義的事情、表揚廢物……一筆筆畫壞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戳破世俗偽裝和平的假象。

開書店,唔識死?——柴灣義守書社

如是我聞 | by 李顥謙 | 2019-01-05

開業不足四個月的義守書社(Stay within Bookspace),座落在人流不多的樂翠臺商場。書社設計以簡約素白為主。走進通明遼闊的長廊,便會看到「終有一死」與「身不由己」兩個書區。四位店主都是90後,來自中文大學的不同學系,是書店業初哥。就讀統計四年級的Ken形容書店的理念:「從議題出發,希望令讀者從死看生,以閱讀思考活下去的意義。」

發射火箭(代序)

其他 | by 樊善標 | 2019-01-04

火箭的構造很簡單,只是把火藥塞進一根圓管裡,尾部伸出一條引線。不過發射需要一定的技巧,我們分兩階段點燃引線,第一次點燃後,讓火箭飛一段距離,接著第二次點燃,才能成功發射。關鍵是怎樣確保第一次點燃後,火箭飛到特定的位置,在不容許偏差的時機第二次點燃。

【2018・回顧】2018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2018.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01

彷佛真的不堪回首——2018事多,也死得人多,真係無病無痛是不能入選年度文化大事的……有逝去,有崩壞,有消失,有重建,有創造。回顧是為了甚麼?留低擊傷你的石頭,從錯誤裡吸收。

慷慨一歌淚如瀉——《艤舟集.周棄子渡海前詩文百篇》讀後

書評 | by 陳煒舜 | 2021-05-17

如果詩人並未將作品自行編集,對研究者當然會造成不小障礙。由是觀之,香港浸會大學朱少璋博士新輯《艤舟集.周棄子渡海前詩文百篇》,便是一件嘉惠讀者的美事。

【教育侏羅紀.英華二百】誰消費了英華

教育侏羅紀 | by 黃顯鈞 | 2018-12-26

隨著Morrison Concert的完結,英華書院創校200年一系列慶祝活動正式宣告結束,我也趁這個機會在這裡發表一下個人意見。我不認為英華是一間不好的學校,然而這次皕載慶祝活動卻實在有多項荒謬之處。

【虛度年華.四六】卡繆:第一人,最後一本書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23

1959年,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46歲。

【無形.平安】「?」與「NO」的叛逆基因,中年的bitter taste——讀淮遠《獨行莫戴帽》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獨行莫戴帽》所收文章從未結集,全書分三輯,輯錄了從70年代(第一輯)至2010年後(第二、 三輯)的文章:寫中學時代、親朋戚友、吃飯穿衣、看電影看醫生、旅行移民、潔癖罵人等種種日常。從青年跳接到中年,如讀著一個本色之人依舊如昔的骨架,淮遠的過去到現在。只是人在中年,或人過中年,必然會點染上一份中年情懷。

《你好,之華》:我不好,精緻的平庸,造作的浪漫

影評 | by 紅眼 | 2018-12-18

我們都喜歡過岩井俊二。承認吧,那些年的《情書》、《燕尾蝶》、《青春電幻物語》,甚至是許多人的初戀。20年後,如果你在同學會上再遇到那個牽動過你少年情感的初戀對象,屈指一算,彼此都年紀不輕了,對方已經移居別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將回憶中的畫面與眼前人比對,原來微小的落差都會破相,與其再見,不如不見。

《艤舟集》與《剩山圖》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18-12-11

我把新出版的《艤舟集》放在《未埋庵短書》和《周棄子先生集》之前——由渡海前到渡海後——三本書的詩情文意牽繫得起黃公望筆下富春山水的連綿氣韻與聚散傳奇,神往之餘,一廂情願,總覺得《艤舟集》收錄的渡海前作品,與《剩山圖》一樣:可以傳世,而且會得到讀者的重視。

【虛度年華.四六】楊絳:反右風潮,真假緘默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9

充滿欺騙與撕裂的1957,是中國現代史上無法淡化的年份。從「大鳴大放」到「反右運動」,這一年中共政策變化之劇,令知識分子們陷入了兩難選擇——發聲,抑或沉默。作為時下重要學者,楊絳與錢鍾書夫婦雖然倖免於難,但也無法免於風波。

【教育侏羅紀・英華二百】「甚麼我們欣賞?」

教育侏羅紀 | by 王天仁 | 2018-12-26

12月2日,星期天晚上,英華書院在會展筵開超過二百席。這是香港開埠以來難得一見的校慶盛會。書院由馬禮遜牧師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創辦,後遷到香港營運。擁有如此悠久的歷史,而眾師長和師兄弟能夠聚首一堂,成就此等盛事,實在可喜可賀。小弟因事未能參與,甚為遺憾;然而當看到特首和教育局長作為上賓之時,即使明白屬於既定遊戲規則,仍然不禁心中有氣,不吐不快。

《沉默發條》書評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9

2014年董啟章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他發表題為「必要的沉默」的文章,引起連串討論。事隔數年,《沉默發條》一書輯錄各方論述,再思沉默的可能。小輯收錄Edith So的書序、沐羽和彭依仁對《沉默》的回響。

香港人未驚過!「勁揪體」正式登場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2-07

「勁揪」,廣東話俗語,原指某人功夫了得、能打會踢,引伸為「厲害」;以一套字體來比喻一個社會、一個群體,「勁揪體」除了體現設計師獨特的美學觀,還隱藏著支持、使用這套字體的群體,對理想社會的投射。

自我對抗,文學起航——讀《沉默發條》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8-11-29

2014年,董啟章被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該年香港社會對於佔中抗爭的討論正白熱化,及後發生了雙學佔領金鐘的行動,此時此刻年度作家成為敏感的名稱。議者認為作家既然支持社會抗爭,就應拒絕與建制有關的一切,而董啟章的回應是在書展作家感言裡,大談「沉默」的意義如何被扭曲。根據董的說法,近幾年來社會有個錯覺,認為「沉默」就是負面的,而「發聲」就是正面的……

馬克思都入屋

書評 | by 李達寧 | 2018-11-28

打開萬毓澤的《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就有些耳目一新了。馬克思是甚麼?就是經典!經典就是,法國人類學泰斗李維史陀每次構想新研究定必要重讀的書。作者也直指說本書不是入門、導論,而是要讀出《資本論》的「廣博、深刻與歷久彌新」。這種開門見山,就不怕你不讀的氣概,實在讓我汗顏。

哲學藝術,獨沽兩味——石硤尾Toast書店

如是我聞 | by 洪昊賢 | 2018-11-14

Toast的舖位本身是做冷氣工程的,旁邊的店舖是髮型屋和車房,附近社區很安靜,生活氣息也很重。Jerry本身做設計,兼職在藝術學院教書,對藝術和哲學都有一定的鑽研。Toast書店的名字則來自他多年前關掉的工作室:「其實是想選個不難讀的字。而且書店賣二手書為主,舊書就像多士一樣,經過一些處理,toast也可以解作敬酒,都很夾。」

作為小說家的基礎零件——讀駱以軍《純真的擔憂》

書評 | by 沐羽 | 2018-11-07

關於小說家駱以軍,他的敍事彷彿來來回回,都會回到這些書寫零件上。最近在新的散文集《純真的擔憂》面世時,我又重臨一種好像以前讀過的感覺——déjà vu,既視感。

【《焦尾傳奇》楔子】焦尾傳奇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19-01-03

《焦尾傳奇》算是個人散文創作上的「階段總結」,這趟總結展示了「我寫過這樣的文章」,而並非展示「我寫過這樣好的文章」。

【《大海之眼》自序】尋找生產尊嚴的島嶼——我在現場

小說 | by 夏曼.藍波安 | 2018-10-29

從1967年到1973年,我們認識了356「登陸艇」(軍艦)。356真的是勇猛的鐵殼船,它讓我們大開眼界。它的到來,我們的島嶼變成「國家」的土地、我們民族變成山地山胞,我念大學的身份後來變成邊疆民族。它的到來,帶來了漢族歷史上對少數民族不滅的暴力,阻斷我們海洋民族的對他者的友善……

【虛度年華.廿八】胡適︰半本書震動中國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22

一位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生,在刊物《新青年》發表了一篇影響歷史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就此,「白話文運動」如浪似的捲起整個中國;半年後,這位年青人還以26歲之齡,成為北京大學的教授。他是胡適--一個在歷史洪流裡耀眼奪目的名字。

在人工島來臨前,讓我們再理解自然——記「台北詩歌節」羅貴祥 X 劉克襄講座

報導 | by 沐羽 | 2018-10-19

羅貴祥教授長久以來關注香港經驗,尤其是現代化及亞洲論述等,都有在浸會大學裡開課講授;劉克襄則常於香港踏青,對香港郊野極為熟悉,於是寫成《四分之三的香港》,指出香港除了城市化外,仍有四分之三的面積是郊野。這次講座在紀州庵裡舉辦別有風味——紀州庵作為鬧市裡一座森林般的庭院,其實與講者們提及的香港鄉土概念,有不少可比對之處。那就是,在香港裡,城市與鄉土並非對立的,而是彷彿混為一體。

暴烈雨林,暴烈歷史︰張貴興《野豬渡河》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8-10-19

長居城市的我們鮮有關顧香港的山林,然而對張貴興而言,雨林卻刻有砂拉越的思考方式。我並不是為了東拉西扯騙字數才寫的這種煞有介事的「香港—砂拉越」對比的,從歷史上而言這兩個地方實在是非常相似的,這使我對張貴興的雨林書寫一直有著無比的興趣。在《野豬渡河》之前,張貴興的雨林已有著沉重的歷史幽靈在背後遊蕩。《群象》試著勾出隱匿於砂拉越雨林的地下馬共足跡,《猴杯》細緻地處理殖民者與本地人的混雜關係,在《野豬渡河》之前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沙龍祖母》已經嘗試處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史。可以說,張貴興的長篇小說無一不指向重構砂拉越歷史的企圖。

【無形.寒】如果我沉默,就是當權者的共謀嗎?——讀《沉默發條》

書評 | by 沐羽 | 2021-12-09

那是發聲的時代,是嘲笑與大規模攻擊的時代,如果你還記得「試問誰還未發聲」、還記得後來對於「今天我」的鄙棄,那也可視為一首歌壓倒另一首歌的時期。那也是網絡力量對於「左膠」的壓制,也是對於「沉默的多數」的一次輾壓,在雨傘以後,好像很少看見這兩組詞彙了。我不太理解,好像一切政治口號在事件淡出後都煙消雲散了,可能因為那時我還是個大學生吧。

【單身動物園】林逋:仙氣宅男無愛書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9-01-03

獨身,一個非常現代的概念。對於長期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控制的古人而言,終身不嫁不娶,已經構成了一宗嚴重的罪名。《禮記》道:「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天地萬物陰陽相合,理所當然……

心身如何融合︰談《愛妻》的愛

書評 | by 林雪平 | 2019-01-03

評論《愛妻》,甚至「精神三部曲」,我覺得頗為沉重。循著「精神史三部曲」閱讀的人,可能想看董啟章如何評論文化研究式的文學評論。該方面的研究相當有意義,尤其在於處理由「必要的沉默」引伸的事件與變化。

【教育侏羅紀】焦慮研究生︰讀書是負累

教育侏羅紀 | by 洪昊賢 | 2019-01-03

自從教資會今年推出「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後,兩個研究院的朋友不約而同告訴我:「樂觀地想,每個月可以少給四千元學費,但其實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而且學額並沒有增加。」

搖滾教父的玫瑰花蕾——讀史普林斯汀自傳《生來奔跑》

書評 | by 鄧正健 | 2018-09-21

聽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Live,比聽他的MV好——其實我是從未聽過他的Live,我聽的都是YouTube上的錄像,但其音樂的爆破力已足夠打穿電腦屏幕。

【教育侏羅紀】專訪唐睿︰學習是拒絕安穩的人生

教育侏羅紀 | by 洪昊賢 | 2018-10-13

訪問是六月尾做的,地點是畢業生早已離去的大學校園。專程回去探訪作家唐睿,本來要談的是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前景之類的問題,最後談到的是生命中不斷疊加而無法處理好的焦慮,寫著寫著,稿件不斷延宕,竟然已經是開學的九月⋯⋯

【字遊行.花蓮】經過十個夏天才趕到此

字遊行 | by 黃潤宇 | 2018-09-17

第二次來花蓮時,天氣仍然是陰沉沉的,人心中不禁暗疑:這是受到中央山脈永恆的庇蔭嗎?然而彼時狀況連連,一下子切斷了感動的思緒:我與大熊剛從一家八字不合的旅舍落荒而逃,拖著大包小包站在馬路口,「累累若喪家之狗」,望著工作日下午空曠異常的馬路,才知什麼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別有洞天:歷史、當下與想像的空間

書評 | by 黃潤宇 | 2018-09-10

小時候蹲於廁格之中,也想像一番天地出來:這是住屋、那是籃球場、垃圾桶就是主題公園的巨型滑梯……而如今每天都在各種空間裡穿梭,小到房間、家宅,大至樓宇、社區、都市,不自覺間,卻把觀察空間的好奇心擱在一旁,因而錯失了不少有趣的發現。

沉默的可能

書評 | by Edith So | 2019-01-03

沉默,及作為其相反觀念的發聲、行動,均是文學中長久深遠的話題,其延展面廣闊,涉及不同層次與範疇。沉默,並不只代表無言;它指涉多重層次的思考,反可能凝聚成一股定力,甚至一種反向力量,一種逆反姿態,去制約盲從,令我們不至被社會浪潮推湧失向。沉澱、醞釀、發酵,文學正以其沉思本質,給予我們開闊的視野——於是我們仍可透徹觀察,而又不失行動能量。而當我們在文學中談論沉默,其實是在談論沉默與發聲之間的種種可能。在某些時候,沉默更可能成為焦點,引發諸種不同的聲音與討論。

灣仔艺鵠 ACO:卡夫卡也要新包裝

其他 | by 李顥謙 | 2018-09-02

艺鵠書店的名字,是從英文ACO(全寫是 Art and Culture Outreach)音譯過來,至於為何選用這個「艺」字而非繁體「藝」字,創辦人May Fung 馮美華笑說:「沒甚麼原因,純粹想表現書店的與別不同。」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女神不動搖——專訪吳靄儀

專訪 | by 劉平 | 2018-08-23

《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成書,吳靄儀的自傳,既是立此存照,也記錄了同業所代表的信仰與價值。九七過渡、 捍衛居港權、反「23條」立法、力拒高鐵撥款……風雨飄搖幾世代,泰美斯女神的蒙眼布愈來愈鬆,但吳靄儀在旁監察,沒有放鬆一刻。

美孚橋底漂書空間:居民自發很重要

報導 | by 洪昊賢 | 2018-08-22

美孚萬事達廣場對出橋底一處有上蓋的空間,每日達幾千人次的人流。半年前由中大建築系教授及研究生開始籌辦,在深水埗區議員張永森的協辦下,共用漂書空間終於在近日啟用。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或者消失了,會更發現愛存在——董啟章《愛妻》的黑暗探戈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8-08-23

在讀完董啟章的新作《愛妻》之後,我第一時間想起的不是鍾曉陽的同名舊作,而是Her(港譯:《觸不到的她》 )這齣講述人與人工智能戀愛的電影。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被評不雅事件彙編(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新作《刺殺騎士團長》,今年七月被本港淫褻物品審裁處評為第二類不雅物品,早前更在書展禁售,惹來文化界炮轟。此懶人包嘗試彙整淫審事件的相關報導與後續評論,並分為四部分:一、回顧淫審處公佈評級的相關報導;二、選錄文化界人士的回應;三、整合香港文學館與其他團體發起的聯署及記者會的報導;四、補上長篇的文化評論文章。

樓上書店:不覺得只有殺街和維持現狀兩種可能

空間 | by 黃柏熹 | 2018-08-03

7月29日晚上十時,當街頭表演者陸續拆卸音響裝置,街上的人群緩緩走上兩側的行人通道,位於西洋菜南街的旺角行人專用區隨著聲音消散,漸漸進入「殺街」的命運裡。而且,周遭並沒有太大的反對聲音。自2000年設立以來曾容讓不同種類的活動發生­­的行人專用區,將會回到僅僅讓車輛行駛的功能上。

親手再念一次:鍾玲玲重寫《玫瑰念珠》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8-07-23

今年悄然出版的鍾玲玲新書,說是《玫瑰念珠》的新版。迫不及待讀完後,我再一次被鍾玲玲所言之情震懾。如果「言情」就是「說愛」,本年度「言情」之最,非鍾玲玲莫屬了。

書香人情——記書展裡的舊書店

其他 | by 梁璇筠 | 2018-12-28

書展現場,坐落一小而別緻的神州書店攤位,在一片新書的海洋中,散發古舊而優雅的味道。神州書店的歐陽文利老闆,祥和自若地坐於正中。年前有幸在「九龍城書節」訪問過歐陽老闆,今年神州書店又在書展擺攤了。經營舊書店近五十載的歐陽老闆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大陸解放之初,有一位上海老伯輾轉來到香港,在他的書店中找到一本書,目不轉睛的,不是要買書,又要問及書之來歷?他覺得奇怪,但是還是約了買賣雙方見面——果然老伯和這個賣書的女士就是舊情人,當年因為戰火離散了。

於是,我們翻起第一片土——董啟章、甄拔濤、袁兆昌談《自由如綠》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0

「香港文學是城市的文學。」這種印象或許太過根深柢固,以至當我們想數出一兩本香港書寫自然的作品時,幾乎都會為之語塞,糾纏半天或許只能道出吳煦斌的名字。訪問幾位參與撰寫《自由如綠》的作家,幾乎都不約而同說到,在香港寫植物/自然的作品,不是沒有,但實在少。如此,由廿四位香港作家寫廿四種植物的《自由如綠》就成為了異數,更是史無前例。相較在台灣已經發展得頗蓬勃的自然書寫,香港或許只是剛剛起步,董啟章說這是一本播種插秧的書,而不是收割的書……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 2018-10-04

日前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新作《刺殺騎士團長》,被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判定暫列為第二類不雅物品,在書展要「包膠」方可出售,惹來全城嘩然。淫審處判決的先例一開,恐怕對日後的出版業和文化界造成極負面的影響。虛詞編輯部將繼續關注事態發展,同時邀請大家參與聯署聲明,要求淫審處撤回令香港蒙羞的裁決。

書展遊園︰「愛情文學」糖衣,認真你就輸了

報導 | by 李顯華 | 2018-07-22

整體而言,「文間有情」專題展覽看看就好,認真就輸了。不要期望看展後加深對「愛情文學」的認識,十個作家中,只有張愛玲談的是嚴肅文學,流行文學數量多而雜蕪,很難疏理出「愛情文學」的脈絡。

地方的騎士團長需要包膠——淫審和文學的矛盾對決

其他 | by 沐羽 | 2018-07-30

我們成功報考了淫審處的審裁員,成立一個「淫褻文學」小組,讓村上春樹以外的漏網之魚全部繩之於法,看看會怎樣——絕對嚴格的淫審,對決,絕對自由的文學創作,現在開始。

認識淫審過程!鹹濕可以,核突唔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07-30

對於「鹹濕」、「核突」有限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學閱讀能力,也讓金佩瑋一針見血地提出:「就是這些事件,令香港從一個大都會倒退成回一條小漁村了。

《刺殺騎士團長》遭淫審處刺殺,「不雅」書籍誰說了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07-30

在甚麼情況下你會將村上春樹和《龍虎豹》聯想在一起?7月12日,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下稱:淫審處)發佈公告,宣佈的第二類物品(不雅物品)名單中,赫然見到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下稱《刺》)第一部〈意念顯現篇〉及第二部〈隱喻遷移篇〉。這事件對於文學的發展事關重大,文學創作的自由、對於人性與慾望的探問、甚至是日本文學一直以來對於性關係與現代化進程的探討,彷彿通通都可能被淫審處的這個判決打為「不雅物品」。就此「虛詞」訪問香港著名小說家、詩人等,希望得到多方面的觀點,2014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董啟章就說:「按照這個(淫審處的)標準,我的書也應無法進入書展,而我當年的年度作家資格也應該被褫奪了。」

書展有感:我們的自由與文化在枯竭中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18-07-19

2014年的雨傘運動,肯定是香港書展的分水嶺。變化是如此明顯。教人詫異的,是我見不到有多少媒體和評論人留意這個變化,並作出深入報導。

【無形.噪音】傳奇不再,復仇進場

書評 | by 朗天 | 2018-08-10

鍾曉陽重寫《遺恨傳奇》的消息傳來,難免令人暇想連連。一來因為《遺恨傳奇》是鍾曉陽封筆近二十年前最後一部作品,一度標誌著她無法走出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字陰霾,不得不暫別文壇;如今重寫,對作者本人和一直期待她有新作的讀者來說,都該是一件大事;二來年前她重出江湖續寫《哀歌》(成品《哀傷紀》),被視為延續了某種傳奇(故事裡的,更有故事外,關於作者本人的),這次她擺明車馬,從原作斬去「傳奇」二字,可會有甚麼微言大義?尤其是對於一度被歸類為「張(愛玲)派」的「才女書寫」來說,傳奇退場本身,大抵就有一定程度的詮釋意義。

騎一架單車抵達叢林——閱讀《單車失竊記》的方法

書評 | by 沐羽 | 2018-08-10

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自2015年出版以來,多次再版,在香港不同書店都長期擺放在當眼位置,上架三年,為我們香港讀者拓闊了台灣當代小說的新視野。不是說過往台灣小說沒有拓闊過我們的眼界,往昔白先勇《台北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至於更晚近的李昂、邱妙津、駱以軍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台灣文學風景。而最近三年,吳明益的風潮吹來了。以《單車失竊記》作為一個切入台灣文學近況的例子,我覺得其實是個滿不錯的選擇。

反正搶不到門票我們來看棟篤笑小說吧——讀《一匹馬走進酒吧》

書評 | by 沐羽 | 2018-07-30

如果把棟篤笑和文學結合在一起會生產出甚麼?先別下「棟篤笑就是文學」這類結論,這樣會使我很頭痛,因為這涉及要定義甚麼是文學或文學是甚麼,就好比要解釋一個笑話的意思是甚麼一樣,解釋過後笑話就涼掉了,不好笑了。所以請試想像看看:一個棟篤笑表演者走進第三世界的俱樂部,他五短身材,模樣滑稽,一上表演臺就仆倒了,然後驚惶地說自己搞錯場次了:我居然沒穿防彈衣就來到這裡——觀眾們被他連珠爆發般的笑話和肢體表演逗樂了,他接著開台下觀眾的玩笑:「你的髮型設計師以前是不是專門設計核子反應爐的?」、「他們有說明你們只是暖場觀眾,待會兒正牌的觀眾才要進場嗎?」觀眾大笑、吹口哨和發出噓聲,不知不覺就被吸進去他的表演裡,全神貫注。

書展可以高檔啲?——回應香港書展之惡俗

其他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關於今屆書展的一筆,也真是說來話長。那惡俗的海報並不令人意外,香港官方的設計從來都是話柄或笑柄。十元紙幣、飛龍圖案、特區廿周年標誌,無一不成設計的反面教材。香港文學書刊設計何嘗不是或過或不及,強差人意而已。

上環見山書店Mount Zero:願能養起一個海明威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8-08-24

營業不足一個月的見山書店(Mount Zero),坐落於人流不少的太平山街。店主Sharon沒有做書店的經驗,本著對實體書和對文學藝術的愛好,把原本荒廢的花店買下來,期望能在中西區經營一個有長遠目標的文藝書店。Sharon笑說︰「我只求收支平衡,每日有人來讀書——能夠養起一個海明威就再好不過。」

拱心石之為零——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編後記

其他 | by 劉偉成 | 2018-06-30

《拱心石下》是吳靄儀1995年至2012年18年間,任立法會法律界功能組別議員的心路歷程全紀錄。書中另有詹德隆和陳文敏的序,既熱血又專業,基本上已是水銀瀉地,很難再找到闡述的空間了,所以我曾打退堂鼓,建議取消這一篇編者序,怎料吳大狀如此敲下定音鎚︰「你以編輯角度切入,未嘗不可寫出較當局者更新鮮的觀點和更宏觀的視野。」

【好想藝術】情書湧動南生圍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11

南生圍是香港重要美景,近月多度發生無名火災,美景受到破壞,全城急痛攻心。保護一個地方,是否有憤怒咒罵以外的方法?「Make A Change HK」小組,結合港台「好想藝術」的支援,在臉書組織「寫一封情書給南生圍」活動,呼籲曾經在南生圍拍過情侶照或婚紗照的人一同回到南生圍,以「情書」的方式守護南生圍。寫情書,原來也可以用地景藝術創作的方法。地景藝術家翁志偉、何柏基、兼任「導想員」的藝術家程展緯(「Make A Change HK」成員),帶領參加者,一邊重溫他們昔日在南生圍的記憶,一邊嘗試新的創意表達方式。

「第十一屆香港書獎」:以書寫關懷社會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9-04-23

由香港電台及香港出版總會主辦的「第十一屆香港書獎」頒獎禮已於今天(6月20日)於香港電台廣播大廈舉辦,十一本獲獎書籍包括董啟章的《神》、潘國靈《消失物誌》、張婉雯《微塵記》等文學作品。

佬編談藏書 恰似J的溫柔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1-03

J for Jonathan,大家都叫他「佬編J」,卻不知道「J」字背後的文學淵源。「Jonathan這名字源自《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這本書。」舅父以Jonathan為他命名,也許寄寓他飛得又高又遠,多年之後,Jonathan固然成了時尚界特立獨行的佬編,藏書這業餘嗜好,更讓他像沒有腳的海鷗一樣,一旦開始了就無法停頓下來,注定撞上香港文學這片好風景。

《自由如綠》︰初夏,啜一支鳳仙雪條

書評 | by 劉平 | 2019-01-03

要為《自由如綠》寫一篇書評,著實不容易。全書共二十四篇作品,每位作者就一款植物展開創作,二十四篇作品恍如二十四個大觀園一樣,歷史觀照、內在抒情、記憶重塑、社會輿論等等無所不包,獨立分析還好,如今結集成書,那是「大象無形」,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

閑話「書局街」

其他 | by 關夢南 | 2018-08-08

現在我說的「書局街」位西洋菜南街,現在旺角行人專用區所在地。原因是近五、六十年來,這裡文藝二樓書屋林立,先後有過二十多間。

【無形.鬼】清明夢書——鬼者,歸也

詩歌 | by 廖偉棠 | 2018-06-05

總是在活人都睡去的時候開始寫詩,以為 這就能和死者唱和。 或者,至少驚動一朵花, 在夜露中一顫。

【無形.鬼】為靈魂栽種尊嚴——評韓江《少年來了》

書評 | by 江祈穎 | 2019-01-03

人的尊嚴何在?珍貴的肉身,高貴的靈魂,還是那崇高的理想?電影《華麗的假期》以英雄歷程為視覺,呈現人們面對極權壯烈犧牲,在時代巨輪中從容就義。《少年來了》並不從大敍述中出發,故意刪去背景,以微觀視覺,直面少年們目視的一切,反映出他們最殘酷的體驗,不論在抗爭現場,牢獄中或死後遊魂,韓江都以溫婉而抽離的筆觸描繪,但當肉身在受難,抽離反而更撕心裂肺。

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評《虛構的幸福》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虛構,意味不曾存在。通常指背離現實,憑空編造;但文學中的虛構,卻植根,並超越現實;而幸福,則意味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兩個詞語結合,大概生出一個模糊概念,及一種混沌能量。

合十,祈禱,兩手之間有道裂縫——讀魯西迪《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加起來,剛好一千零一夜。談起《一千零一夜》,重點當然是說故事。跟名作《午夜之子》一樣,魯西迪(Salman Rushdie)再次取其敍事結構,從故事裡生出故事。讀著《兩》,我如在俄羅斯套娃裡,層層旋開後,像一種重現現象似的,將世界的不同影像重現,自己則一層一層縮至極小。

新蒲崗Bleak House 清明堂經營細節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8-07-11

清明堂書店是英文書店,英文名Bleak House取材於狄更斯的《荒涼山莊》(Bleak House)。《荒涼山莊》講的是一宗由訴訟案而起,拖延了二十年的故事,正好與店主Albert本來的職業互相呼應。略顯古風的中文名「清明堂」也與法律有關:「問過一些歷史教授說中國朝代裡,有哪些朝代的法律系統最特別,他的回答是『明』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