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以上條款」是新時代佃農的賣身契:談《雲端封建時代》

書評 | by  林運鴻 | 2024-08-17

知名的經濟學家瓦魯法克斯(Yanis Varoufakis),成長於地球上仍有「左派」的1960年代。那時,身為化學工程師的父親,下班從工廠帶回各色金屬,陪著年幼兒子在壁爐前燒炙錫塊、融化青銅。因為懷抱社會主義理想的爸爸一向認為,鋼鐵(產品)應該比黃金(利潤)貴重,所謂「使用價值」當然要比「交換價值」更加真實。


許多年過去了,接受「左派」家教的男孩變成希臘的財政部長。但因為他試圖在全球資本的大舉進攻中,抵禦動搖國本的「撙節政策」,於是,瓦魯法克斯丟掉官位,回到學校教書研究。


某個再尋常也不過的日子,經濟學家桌上的筆電,居然自行開機、張口說話——透過溫柔的電子合成聲音,被強制安裝的人工智慧助理,告訴經濟學家它們AI打算「學習新方法,更好的幫助人類」(這是科技公司竊取數位軌跡的標準說詞)。經濟學家眉頭一皺,忍不住想起了過世的父親、想起了父親一輩子都念茲在茲的疑問:人類社會能否克服貪婪的資本主義?


因此,瓦魯法克斯寫下一封充滿感情的長篇家書,也就是這本《雲端封建時代:串流平台與社群媒體背後的經濟學》。瓦魯法克斯自認有種責任,要好好地回答親愛父親:資本主義果然迎向消亡,但其後果只怕與想像中完全不同。在今日,大型科技公司顛覆了市場交換的經濟原理,創造一個宰制更穩固、剝削更極端的高科技封建時代。


當代最值錢的「資本」:構建雲端的機房。(圖源:Taylor Vick / Unsplash

➤倒不倒下,存不存在,雲端平台說了算


在《雲端封建時代》看來,人工智慧或數位經濟意外引發經濟領域的徹底變遷——隨著技術進步,演算法、社群媒體、網路伺服器這些「科技資本」,已經徹底壓制以引擎或煙囪為代表的「產業資本」。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市場經濟發生本質的改變。


18世紀以來,高速成長的資本主義席捲地球。資本家透過掌握土地、原料和工廠,在流水線上製造無數產品。所謂「追尋最大利潤」就是資本經濟的唯一動機。那麼所謂「利潤」來自何處呢?來自盡可能便宜的生產,盡可能高價的賣出。


但是瓦魯法克斯認為,傳統上「販賣商品創造利潤」模式,在數位商業不斷擴張的此刻,重要性直線下降。何以如此斷言?我們只要看2019年新冠病毒爆發,就可發現人類的經濟活動出現重大變化。


肆虐疫情讓人們蝸居家中,服務業、製造業因此遭遇致命萎縮。然而包括Google、Amazon、Meta、Apple、Uber這類專注在控制網路數位平台的「雲端資本」企業,卻紛紛在此期間獲得極為驚人的成長。不肯出門消費,那就只能上網消費。2020年,亞馬遜的市值比起3年前暴增5倍,光是愛爾蘭總部就有超過440億歐元的商業銷售額。


但凡你上網,一定離不開這些「領地」。(圖源:wikipedia)

本書認為,這些專注資訊技術的大型科技公司,開啟了一種嶄新的經濟掠奪。透過販賣汽車或保險來賺大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代最大商機是,只要能夠壟斷「雲端平台」,無論是搜尋引擎、手機商店或者社群媒體,這些通常看似「免費」或非常便宜的數位服務,幾乎就控制了所有的金錢流動。


「正常來說」,產品或服務必須以適當價格出售給消費者,企業才能賺錢,但是21世紀以後情況可能不再如此:如果想要接觸消費者、調查購買偏好、推送品牌廣告……假如沒有雲端平台的上架許可或它們提供的客戶個資,任何企業都沒有機會與消費端發生交集。


在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中倒下一棵樹,如果沒有任何人目睹,這棵倒下的樹無異於「不曾存在」——在虛擬數位領地中,前提是成功的登入雲端資料庫,一件商品才可能真正進入經濟交換。


➤養套殺變成日常


於是,過去兩百年不可一世的產業資本,如今都必須仰賴雲端平台之鼻息。Apple的手機商店,還有最大遊戲平台Steam,都向旗下開發者要求30%的銷售利潤(儘管它們對於線上程式商品的開發,沒有任何貢獻)。在資本主義時代,資本家給付勞動者低薪,用來提高「利潤」,但在雲端經濟時代,平台資本家直接從生產性資本家的手中,提取完全不合理的抽成,這有如封建領主無條件要求臣民納貢——《雲端封建時代》將這種費用稱為「租金」。


上架雲端的「租金」,如今取代了商品交易所賺取的「利潤」。過去被資本主義推崇為「自由市場」的神聖領域,如今只是大型科技公司上下其手的封建領地。



《雲端封建時代》就此勾勒了一條頗為驚悚的歷史敘事。何以本該開放的「雲端」,如今掌握在其少數的大型科技公司手中?


今日我們所稱的「網路」,誕生自美蘇冷戰時期。當時,美國政府挹注大量公共資源,建設一個分散的訊息網絡。正如反思金融擴張的《萬物的價值》一書指出,美國政府承擔了網際網路的研發風險與基礎建設,然而隨後的新興科技企業,卻僅僅憑著某些壟斷性的軟體產品,就宣稱自己擁有網路上的無限資訊。


本書將這段過程稱呼為「新圈地運動」——就好比工業革命初期,貴族將公有土地給私有化,並因此取得第一筆在市場中以錢滾錢的商業資金。於是,網際網路這個革命性的公共投資,就此落入私人企業口袋。


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又是另一重要轉折點。當時各國央行為了挽救被投機金融摧毀的市場,大量釋出低利資金,並且輾轉落入科技新貴手中。而這些幾乎是天文數字的美元,被雲端資本家用來購置更多雲端資本,包括伺服器、電纜、人工智慧研發,還有無數碼農(軟體工程師)的微薄薪資(雲端資本當然持續保有壓迫勞動者的傳統結構)。



本書顯然暗示,正由於資本主義內在有一種「贏家全拿」的邏輯,新型態的雲端資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也正因為發展雲端資本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優勢,當前美中冷戰更可以視為兩個「雲端經濟帝國」的商業競爭。


這是本書另一個爭議性的觀點,有些類似《貿易戰就是階級戰》一書所描繪的那種跨國動態——強權國家的富豪菁英透過國際的「貿易戰」,來鞏固自身聚斂財富的機會,儘管貿易戰兩邊的勞工階級都因此更為困頓。瓦魯法克斯用一種諷刺的語調來總結這種失控的趨勢:西方民主國家已然衰弱到無法阻止雲端資本去瓦解正常的市場經濟。與此同時,這個惡性競爭更刺激東亞極權國度也積極發展屬於自己的「科技封建主義」。


➤畢竟我們都「同意以上條款」


讀者或許會疑惑,瓦魯法克斯確實雄辯滔滔,然而「雲端經濟」所開啟的連鎖反應,到底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以後的晚期階段?還是真的創造出一種制度上的質變,「市場經濟倒退為封建領地」,資本主義的滅亡指日可待?


若與近年引起相當迴響的經濟類著作相較,《雲端封建時代》並非《21世紀資本論》那樣強調統計與實證,反而更類似《債的歷史》,是對於資本經濟的核心特質,提出充滿想像力的解剖與洞察。


因此,即便本書花上許多篇幅來定義「科技封建主義」何以截然不同於現行的資本經濟,也試著提出某些(類似基本收入或企業民主的)制度解方,來矯正雲端資本的快速擴張,但是,讀者當然可以不必糾結於這些技術性的討論,而是純粹欣賞本書從事「診斷不平等、診斷權力失衡」這項任務時,所持有的文化視野。


除了身為知名經濟學者,才華洋溢的瓦魯法克斯也寫詩、創作小說,他的跨學科思維顯然觸及了當代經濟關係中不少幽微的面向。


本書提及資本主義經濟的早期成功,是因為廣告行業創造了某種「注意力市場」。生產的另一面是消費,資本經濟之所以能夠誘使我們成為金錢的奴隸,這當然是因為,我們著迷五光十色的購物資訊、欣然奉上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從數位足跡到數位農奴,除了精明演算法透過線上推送來打造「消費人」以外,正如本書所觀察到的,數位經濟的成功確實也迎合我們的心理本能,個人主義的自戀、佔有慾、晉身精英之虛榮……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無論如何,所謂「科技封建主義」大概不是史無前例的事物。早在1933年的納粹德國,資訊傳播科技早就為政治集權提供忠實服務。當時,德國政府用遠低於成本的價格,在全國賣出了數百萬台製作精良的收音機,這與今天手機上的免費app可能出於相似考量。


「所有德國人都聽元首講話!」成為美好時尚、愉快消遣。從街邊酒館到家中起居室,每個角落都迴盪著精心編排的電子訊號。


我們之所以輕易允許世界再次返回「封建時代」,會不會,不完全是雲端科技的錯?反而有此可能:只因我們對科技太少警惕、對民主太少關心。不管資本或獨裁成為人間帝王,搞不好,都來自大眾的默許期待。


(文章授權轉載自「Openbook閱讀誌」,原文連結:https://bit.ly/4cxkpov。)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