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歌之國土》——第一講:民謠詩人的養成與茁壯(1941-1964)(節錄)

書序 | by  馬世芳 | 2025-02-04

巴布.狄倫二○一六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讚詞表揚他「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中創造了嶄新詩意的表述方式」,我們就從這個歌謠傳統說起。


儘管狄倫音樂風格如此多變,他骨子裡始終是一個民謠歌手(folk singer)。要成為一個民謠歌手,並不是單純彈木吉他唱歌就行了。民謠有一個很重要的定義,就是「庶民的歌謠」。民謠緣起於沒有唱片工業的時代,一定是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和普通人的生活樣態、情感密切相關。民謠還有個很有趣的特點,它是口耳相傳的,傳唱過程中內容會變化。二十世紀初期,英國民謠復興之父塞西爾.夏普(Cecil Sharp, 1859-1924)曾提出民謠傳唱機制(folk process)的三大特質:首先是「連續性」(continuity),歌謠在漫長時光中傳唱至今,讓當下與過去產生連結。其次是「多樣性」(variation),民謠在傳唱過程中會不斷變化、衍生許多版本。第三是「甄別性」(selection),某些歌謠通過了群體的淘汰、篩選,得以傳唱下來。


自從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有了唱片、收音機、電視機,人們似乎不再需要口耳相傳的歌謠,口耳相傳的吟遊詩人傳統勢必慢慢消亡。但到了一九四○年代,美國、英國都出現「民謠復興」(folk revival)的風潮。民謠和社會現實可以產生非常緊密的連結,可以作為抗爭的武器、啟蒙的窗口、傳遞庶民的史觀。雖然留聲機、收音機讓走江湖口耳傳唱的民謠日漸式微,但反過來想,這些新科技也可以讓新時代的民謠更有效率地傳播出去,這就是美國四○年代「民謠復興」的中心精神。狄倫在這樣的時代出生、長大,後來也身體力行。甚至可以說,他在自己龐大的作品世界裡,進行屬於他自己版本的「民謠傳唱機制」。


我主編的《巴布.狄倫歌詩集》收錄了一九六一到二○一二年間的三八六首歌詞,繁體中文版的譯者群和出版社都花了極大的功夫。但詩歌從來都難以翻譯,況且就連母語是英語的人,都不見得懂得狄倫在唱什麼。然而換個角度講,詩歌最特殊的魅力,往往就在它無法解釋、只能意會的部分。《巴布.狄倫歌詩集》加了很多譯註,多少希望讓我們克服時代背景和文化差異的隔閡,但許多作品觸動我的那個核心,到現在仍然無法解釋。作者自己口風也很緊,巴布.狄倫是一個非常聰明也狡猾的創作人,你問他「這首歌在寫什麼?」,他從不正面回答。


巴布.狄倫出生於美國最北邊明尼蘇達州一個叫杜魯斯(Duluth)的小鎮,六歲搬到旁邊的小城希濱(Hibbing)。明尼蘇達州冬天嚴寒,主要產業是鐵礦。他的祖父母是分別來自立陶宛和烏克蘭的猶太人,父母也是在當地猶太社區認識、結婚。他的父親和親戚合開一家小小的電器行,所以他算是中產猶太商人的小鎮之子。


二十世紀美國民間音樂的融合和發展,和一條公路有莫大的關係。兩次大戰之間,尤其在二○年代後期經濟大蕭條之後,大量南方黑人移工離鄉背井去芝加哥、底特律、紐約這些北方大都市討生活,其中最重要的遷徙幹線,就是縱貫南北的六十一號公路──它從藍調發源地密西西比三角洲的紐奧良出發,經過孟菲、聖路易,一路往北,最終抵達巴布.狄倫出生的小鎮杜魯斯。後來,狄倫在一九六五年出版的經典專輯就叫《六十一號公路重遊》(Highway 61 Revisited)。


他出生時並不叫巴布.狄倫,而是一個很典型的猶太名字羅伯.艾倫.齊瑪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二○○四年,他在一次訪問中解釋改名的緣由:「你出生了,然而名字不對,父母親也不對,這種事是會發生的。於是你愛叫自己什麼就叫什麼,這裡是自由的土地。」──「巴布.狄倫」是他為自己取的名字,是向威爾斯詩人狄倫.湯姆斯(Dylan Thomas, 1914-1953)致意。一九六二年,他正式在法律上改名為巴布.狄倫,他的兒女也都跟他姓狄倫,放棄了齊瑪曼這個姓氏。


狄倫在希濱長大,成長過程平平順順──他不是那種受苦受難、充滿童年創傷的小孩。他從收音機聽了一大堆納許維爾鄉村電台的節目,還有流行歌、爵士樂、節奏藍調和早期搖滾樂。


狄倫小時候功課普普通通,他最著名的事蹟,就是在高中玩的搖滾樂團。我們看他高中畢業紀念冊的照片,還是一個嬰兒肥的小鬼頭。這個羅伯.齊瑪曼組了好幾個團,其中一個叫「黃金和弦」(Golden Chords),翻唱他從收音機聽到的早期搖滾樂。有貓王艾維斯(Elvis Presley, 1935-1977)的歌,也唱小理查(Little Richard, 1932-2020) 的歌, 還有當時一些Doo-wop合唱團體的作品。其中最傳奇的一場,據說是「黃金和弦」高中校園演出,翻唱「丹尼與小弟」(Danny & the Juniors)的〈搖滾長存〉(Rock & Roll is Here to Stay),當時表演的音量太大,校長受不了,就把他們的插頭拔掉了──這個場面彷彿預言了後來在一九六五、六六年發生的事件。


高中畢業紀念冊上,每位畢業生都要寫一句志願或自述,羅伯. 齊瑪曼寫的是「加入小理查(的樂團)」──小理查是一九五○年代橫掃美國青少年的搖滾先驅,可見當時他還是個作著搖滾夢的玩團小鬼。


當年也有一些搖滾歌手會去明尼蘇達州巡迴,少年狄倫看過幾場早期搖滾歌手的演唱會,包括非常重要的創作樂團先驅巴迪.霍利(Buddy Holly, 1936-1959),他也對後來的披頭四(The Beatles)影響極大。巴迪.霍利在墜機事故逝世前四天才剛到杜魯斯演出,當時狄倫十七歲。多年後狄倫說:在演唱會現場,他站在距離舞台非常近的地方,巴迪.霍利忽然和他四目相對,牢牢盯著他看,那個瞬間他毛骨悚然,覺得靈魂有什麼東西灌了進來,彷彿被加持了。


高中畢業,他來到大城市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讀大學,接觸到民謠。當時明尼蘇達州有所謂「丁奇鎮」(Dinkytown)的民謠圈子,狄倫在那裡認識了一群唱民謠的朋友,進入民謠的世界,發現那是與搖滾樂和流行歌曲完全不同的另一片天地。


傳統民謠帶給狄倫的震撼,遠大於搖滾樂那種高分貝、荷爾蒙過剩、青少年衝動的刺激感。古老民謠傳唱的歌詞有著對土地與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人世間種種背叛、嫉妒、憤怒與心碎,包括個人面對大環境那種無能為力的牽絆。前人居然可以用如此簡單的語言與重複的旋律唱出這麼深刻的主題,讓少年時代的狄倫大受震驚。他接觸到後來被他奉為精神導師的伍迪.葛瑟瑞(Woody Guthrie, 1912-1967)的作品。伍迪.葛瑟瑞如今已被尊為美國當代民謠之父,狄倫在大學時代讀了他的自傳《奔向光榮》(Bound for Glory),聽了所有他能找到的葛瑟瑞作品,從此脫胎換骨,原本玩團的搖滾小子立志要成為民謠歌手。


(以上節錄自《歌之國土:馬世芳的巴布‧狄倫六講》,馬世芳著,新經典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編輯推介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

精衛(讀讀山海經其二)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2-02

誰是大英雄

散文 | by 李昭駿 | 2025-02-01

2025年文人春遊推薦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9

橫渡

散文 | by 余婉蘭 | 2025-01-29

致鍾玲玲的信

其他 | by 黎哲舜 | 2025-01-29

有時風勢很大

小說 | by 徐焯賢 | 2025-01-28

另類風景

散文 | by 言水 | 2025-01-25

周冠威開辦電影課程 透過恐怖片探討人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5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