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廣東說唱「南音」,首先正視廣東南音並不是福建南音。廣東南音是歌謠體,造句與拍子的處理與板腔體相近,而福建南音則百分百是曲牌體。有說福建南音從南戲、南詞而來,也有說從南管而來。不管從何而來,福建南音確實是曲牌體,與我們的廣東南音絕不同源。
近二百年裡,廣東人一直都視南音為地道的產品。有趣的是,屈翁山(屈大均)先生的《廣東新語》,他提到「摸魚歌」是從江蘇、浙江沿海而來廣東,因方言之誤,變成今天的「木魚」。既然木魚不一定是本土的,那麼與木魚同一系列的南音、龍舟、板眼,又是否都是舶來品呢?曾有一說木魚來自「摸魚歌」,更在珠江花艇區域流行,久之,有人覺得其他地方的說唱都有拍和,惟獨木魚是徒歌的*,為了要與其他說唱爭一日之長短,於是被之以管絃,按之以節拍,才產生了南音。亦有說佛山大基尾田邊街泊有「紫洞艇」十餘艘,說分成三幫,有廣州幫、潮州幫、揚州幫。在互相競爭時,廣州幫因說唱沒有拍和,才加上「拍板」及「箏」的配樂,後更有人說南音冠之以「揚州」,就源於廣東混入了揚州幫的味道,才有這名稱。我曾跟隨父親拜訪大師盛獻三先生,他與我家是姻親,所以我要稱他為「太姻伯」,他比我的父親還老一輩。根據這位太姻伯所說,他得自南音一代宗師鍾德先生的真傳,他力證「颺舟」兩字是取自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裏「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的意思,絕非揚州炒飯的「揚州」,所以要查證這種當時被視為下九流,被視為雕蟲小技的表演藝術時,不是茫無頭緒,就是花多眼亂,不知該信誰的。
如果相信南音是「摸魚歌」,在廣東以木魚名稱流行,而由廣東藝人加工,變成南音,為甚麼主要樂器是廣東地區並不流行的檀板與箏?這兩件都是江南絲竹的主要樂器;又從南音的一板三叮促節變成一板一叮的,稱之為「板眼」,這「眼」字也不是廣東的用語。廣東稱呼輕拍為「叮」,重拍叫「板」,其他地方是輕拍叫「眼」,重拍叫「板」。從這幾個理由為據點,就會質疑南音究竟是不是在廣東產生的?如果是廣東產生的,其實源頭不應太遠,為甚麼創作人的名字,卻未有任何文獻中提及片言隻字呢?在傳說資料中,已經有廣州及佛山兩個不同地區的名字出現,到底是廣州珠江的花艇,還是佛山大基尾田邊街的紫洞艇呢?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因電視台工作的關係,我常往來上海,曾拜託當地文化藝術界的朋友追查「摸魚歌」。一兩年後,得到的答覆是真有其事,「摸魚歌」曾在江浙兩省漁民的區域流行過,但確實又失傳了。
木魚、龍舟、南音、板眼這麼大的一個廣東說唱體系,卻連源頭也追尋不到?這是個節拍沒有規格,音律有規格,平仄有規格的體系,說到來龍去脈卻莫衷一是,各說各話。反而在數年前,內地有學者團隊到沒有固定規格的粵謳的發祥地番禺沙灣實地研究。是否因為清道光八年招子庸先生出版了《粵謳》,大家覺得有根有據才值得研究?所以我們必須對這廣東說唱體系作出一個追查整理的行動,也應為後來研究者點亮一枝火把,照着混淆不清的前路。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南音》
編者: 阮兆輝、劉長江、陳子晉
出版社:匯智出版
出版年份:202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87050766
* 徒歌指於歌唱時不以樂器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