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登場!董生第一次寫科幻小說,仲要以喜劇形式添呀!董啟章今次以一個有距離感嘅形式書寫,希望俾到自己同大家新角度去理解事物。(偷偷講:佢最喜歡嘅公仔wolfson仲係封面呀)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董啟章 #後人間喜劇 #科幻小說 #喜劇 #文學 #作家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呢個世界公平咩?安貝托.艾可唔單止係一個非常有名嘅學者,佢嘅第一本小說The Name of the Rose《玫瑰的名字》,全世界加埋賣左成五千萬本,後尾仲拍埋電影!而佢嘅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悠遊小說林》就教大家點樣先至唔會「想得太多」,過份解讀作品!想知,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四哥如何用佢咁有智慧嘅言論同有D反光嘅眼鏡,安撫緊一直遮蔽住一眾讀者嘅前世陰魂啦!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 #李康廷 #李四 #四哥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安貝托艾可 #悠遊小說林 #文學理論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藝術睇唔明,一如阿媽係女人——呢個講法已經落後喇!而Alva Noë係《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同大家講,藝術嘅普遍形式係︰see me if you can!我哋細個對藝術嘅第一印象可能就係畢卡索嘅抽象畫,而將藝術同抽象掛鈎,背後嘅預設立場可能就係:藝術就係睇唔明㗎啦,好出奇呀?但咩係藝術?點解藝術咁難明?而難明之後,藝術嘅功能又係咩?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四哥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李康廷 #李四 #四哥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AlvaNoë #StrangeToolsArtandHumanNature #藝術 #知覺理論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西蒙波娃係《第二性》同大家講「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即係點?女人係慢慢變性出嚟?當然唔係啦,而係女人係被社會塑造而成㗎,仲要因此成為咗次於男性嘅「第二性」添!單單係「前戲」、「事後」呢啲性嘅用詞,已經足以反映出原來係呢個社會嘅潛台詞之中,男性體驗先係理解呢個世界嘅標準!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豬文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鄺雋文 #豬文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西蒙波娃 #第二性 #女性主義 #女權主義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赫胥黎係《美麗新世界》同大家講咗一個探討「文明是種進化,儘管適應,別制止它」嘅故仔。係呢一個大家都開開心心嘅「烏托邦」入面,人類又用咗咩代價,去鍊成呢個「美麗新世界」?「人沒有犧牲就什麼都得不到。」係繁榮安定同自由之間,又存在住咩衝突同矛盾?我哋又要如何抉擇?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豬文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城內局勢本已動盪紛擾,年初降臨的疫情為這城更添愁緒,在此亂世當前,猶幸尚有書能慰藉心靈,「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文學出版書單,羅列2020年出版的十二大文學佳作,但願能以好書與每位同路的香港人共勉。
今年香港文學季「遊移字得」最後一個講座,以「何地有方給我:創作的流亡」作結,請來主持李薇婷及嘉賓李智良、應亮,探討流亡、創作、身分、家、邊界等關係。 「何地有方給我」取自專輯《剎那的烏托邦》裡的歌曲〈何地有方〉,像是在探問,我們何時才能找到一個方寸角落與空間以棲身,不至於流離浪蕩,苟活殘存。李薇婷於是感慨,眼見身邊不少朋友準備離開,與「何地有方」十分呼應,「香港曾是一個容納人流、海流、思想流動的地方,想不到今天卻會成為流亡的開始點、離開的站立點。」就此,她邀請八年前流亡香港的應亮導演,率先作分享。
如果你而家塞咗喺屯公或者觀塘道,尼采嘅《悲劇的誕生》一定好啱你睇,因為佢解釋咗人生同塞車一樣,都係痛苦同無意義!但原來要解決呢個死局,居然係靠「酒神精神」以及激昂嘅音樂?即係點,係咪要落club?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白水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關灝泉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尼采 #悲劇的誕生 #人生的意義 #酒神 #希臘悲劇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一年容易又聖誕,又係考驗一眾單身人士意志力嘅時候,尤其今年因為疫情,一個人獨自在寒流下支撐,難免更覺空虛寂寞凍。今年疫情下的聖誕,「虛詞編輯部」為讀者嚴選Lonely Christmas Boxset,實在係居家出行,單身聖誕,必備良藥。
作為二十世紀非常重要嘅政治思想家,顎蘭嘅《人的條件》有幾勁?就係去到今時今日,政治哲學界仍然不斷有新嘅書同文章去討論佢嘅思想遺產!望到書名《人的條件》,唔知大家會諗,到底點先至係一個合格嘅「人」?係返工不了,還是要為世界留低一啲貢獻?而到底,我哋又應該點做?想知更多,就要睇白水點樣係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推介呢本好書,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關灝泉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顎蘭 #人的條件 #PoliticalPhilosophy #政治 #哲學 #政治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香港或者唔再係「國際金融之都」,但點都仲係「國際金庸之都」,因為金庸對武俠精神嘅追求,係喬靖夫嘅《武道狂之詩》中依然體現。係而家嘅香港,撇除門戶之見,集百家之所長,係咪先係最合時宜嘅「武道」?而如果我哋要「為正義,為良知。」我哋要點樣善用自己嘅力量?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白水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去片:https://youtu.be/clsMExqYTVU #關灝泉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喬靖夫 #武道狂之詩 #武俠 #武林 #仁義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到底人除咗有眼耳口鼻外,仲有啲咩科學角度以外既「特質」?身兼哲學家、劇作家、作家三個身份,三位一體既沙特,通過書寫《無路可逃》﹙No Exit﹚一眾文學作品,去完成佢既「哲學補完計劃」。如果真係「他人即地獄」,咁係咪代表只要我哋孤身一人,就可以得到救贖?今次「已讀不回Book Channel」繼續請來鹽叔,同大家一齊「反抗」。記住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楊俊賢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沙特 #無路可逃 #諾貝爾文學獎 #哲學 #存在主義 #劇作 #卡繆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李智良的小說會引用唔少資料,呢樣係關於佢寫作既道德思考。呢種「open source」既精神值得人尊敬。作家如何以文學回應社會、文學在社會扮演甚麼角色呢? 如果大家想知智良點答,就唔好錯過啦﹗ #李智良 #渡日若渡海 #文學 #疫症 #精神危機 #城市 #香港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在彷彿沒有存在過的2020年,迎來香港文學館「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的開幕禮,以文學將無法出行的鬱悶連結起來。離開甚麼?回到哪裡?十二組作家與藝術家,在離留之間的過程裡思考、創作。仍然相信一切的結果未定,相信所有事情仍有改變的可能,或許這就是文學與藝術為我們帶來的希望。
香港文學季2020 已於早前11月13日開幕,現場仲有讀詩同音樂表演,一同慶祝展覽順利開幕!今次展覽有12位作家同藝術家,佢地一齊合作,藝術家以特別方式回應作家既作品﹗今次訪問有策展人鄧小樺、石俊言同大家分享展覽概念,仲有盧樂謙介紹作品添! 咁多精彩內容唔好錯過呀,要睇片同去展覽啦! #離留之間 #鄧小樺 #石俊言 #盧樂謙 #訪問 #視覺藝術 #對話 #文學 展覽日期:10 月 30 日 至 12 月 6 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4、5 樓 (灣仔港灣道 2 號) 開放時間:早上 10 時至晚上 8 時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用一句歌詞去概括諾貝爾文學獎得者卡繆既成名作《異鄉人》,就係「那年十八,母校舞會,站著如嘍囉。」人生在世,我哋往往會有時候覺得自己同世界格格不入,但點解呢?原來歸根究底,就係「真是荒謬,把自己看得那麼高」.jpg?今次「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請來哲學界唐鳳,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既楊俊賢「鹽叔」,同大家一齊「反抗」。記住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去片:https://youtu.be/53W-3ccLYV0 #楊俊賢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卡繆 #異鄉人 #諾貝爾文學獎 #哲學 #存在主義 #哲學小說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潘國靈同白雙全再次合作做展覽!白雙全以藝術回應潘國靈書寫既《伴離之旅》,兩人之間既文藝對話令作品昇華,仲多咗一個面向閱讀。白雙全一如既往帶俾觀眾特別既藝術體驗!想了解呢個超實驗性既作品?咁就要睇片同去展覽啦! #潘國靈 #白雙全 #離留之間 #伴離之旅 #緬甸 #視覺藝術 #對話 #文學 展覽日期:10 月 30 日 至 12 月 6 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4、5 樓 (灣仔港灣道 2 號) 開放時間:早上 10 時至晚上 8 時
從才子卡夫卡到對拒絕婚姻的西蒙.波娃,以及經歷情傷再無法振作的安徒生、周夢蝶,《文學單身動物園》寫及古今中外、千百年間不同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的獨身故事,並引介他們的愛情觀。年代替換,但「單身」的無形壓力,或者不曾減少。獨身與否,仍是一個會攪拌起情緒的問題。
近日西九有一個展覽叫做「文學大字報」,唔同既香港藝術家抽取廖偉棠既詩《放膽去》去做創作!香港本地藝術家將會用個人美學呈現漢字既精粹,結合西九既展場令到意義更上一層樓呀!有興趣既朋友可以入內文了解吓啦!仲可以親身睇展添! #陳濬人 #劉學成 #西九 #文學大字報 #香港北魏真書 #文字設計 #大字報 #文學 訪問請去:https://bit.ly/3eAv2dW 展覽日期:2020年11月6至8日 展覽時間: 11月6日晚上7時至11時 11月7至8日下午1時至6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
或許真正的行李只有書,潘國靈又指出,城市或書都講求緣分,「有些書藉,有些地方大概終生都不會到訪;有些即便是到訪了,亦未必會重臨。」有幸重逢的話,舊日的經驗也將變質,「縱使城市沒變,書沒變,旅人卻必會改變。」旅遊與閱讀的本質有如曇花一現,這又讓潘國靈明白到旅遊書寫的重要性,因為「去旅行就如看書一樣,唯有在字裡行間你才真正置身其中,當你完成一本書或旅程,它就會快速褪色,所以必須在路上紀錄,或者在事後重構,其餘的就只能任它消逝。」
過去一年,年輕人不論是上學、生活,都處於走走停停的狀態。生活在流動與停息的辯證中,他們要如何導出獨特的感悟,在「中途」的狀態中把握自我與世界的關係?今屆文學季以「遊移字得」徵文比賽的中學組得獎者,就以真誠的聲音寫出好些作品,且看中學組評審對他們的肯定。
邊個估到,董啟章居然會睇漫畫,仲係一個「阿基拉迷」?呢本大友克洋嘅漫畫《阿基拉》(Akira)係1982年成功預言咗2020年有東京奧運,再成功預言埋東奧搞唔成。係呢本「預言漫畫」入面,我哋見到有外國勢力介入、催淚彈橫飛、核爆、反政府地下組織、手足、小朋友齊打交、小朋友齊打大人、拯救世界,仲有愛與友誼?到底呢套「古惑仔」科幻經典,點樣成為董生口中嘅「神漫畫」?大家睇完後記住CLS(Like、comment、share),同董生一齊推你朋友入坑啦! 董啟章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大友克洋 #阿基拉 #Akira #漫畫 #東京奧運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去片: https://youtu.be/BZOHkVNZEJs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學單身動物園》起題取自歐洲科幻愛情片《Lobster》的中文譯名,雖然各章節間缺少連結,既不分時序,也不分古今中外,卻呈現了單身的「多樣性」。單身的定義原來可以很廣闊,界線也可以很模糊:就算真的流落孤島,偉大的文學家們還是會寫一百封寄不出的情信跟心裡的對象聯繫,所以「絕對」單身是不可能的。
所有你小心翼翼蓋好不要溢出來的對地球的不滿、對生活的厭惡,所有你努力維持著光潔的門面,他都要翻開放大,他都要叫你看看自家的後巷和灶底:你睇下你? 你睇下你?你聽唔聽到呀?
《追憶逝水年華》作者普魯斯特既細佬羅貝爾講笑咁話:「要想讀《追》,一係大病一場,或一係跌斷腿,如果唔係邊有咁多時間?」足以證明呢本書厚到作者細佬都唔比面。但學董生話齋,其實只需要引其中嘅一句:「所有真正的天堂,都是已經失去的天堂。」另外再加多句:「藝術作品是重獲逝去時光的唯一手段。」十五秒就內就足以總結呢本書。但十五秒,真係總結到呢本曠世鉅著咩?如果你唔信,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同董生一齊用十五分鐘行過呢百幾萬字啦!
返日本好似返鄉下既香港人都知道,日本一千円上面印住既就係大文豪夏目漱石啦。但又知唔知,佢為咗舒緩神經衰弱而寫小說,最後又因為寫小說寫到神經衰弱惡化?而係我哋呢個時代,望住《少爺》入面嗰位既「好傻好天真」、「忠忠直直終須乞食」既「少爺」,我哋又有咩得著呢?無論你而家係一殼眼淚,還是滿腔怒火,都記住要笑住咁CLS(Like、comment、share),等董生同大家繼續共讀「笑文學」。
成日都話「笑死」,原來「笑」反而可以對抗「死」?到底薄伽丘係《十日談》入面既開心群組(無感染),點用講故仔大笑嚟抗疫?走入呢部「中產階級嘅史詩」,到底薄伽丘點幫助為情所困嘅女性讀者,令佢地嘅心靈得到慰藉?想知呢套「10日」x「10人」既故事集講緊咩,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等大家可以同董啟章仲有Wolfson一齊做開心群組(睇好書)!
李智良的文字將城市生活的壓迫焦慮剖開,讓人直視瑣碎重覆的日常中的暴力,它引起共鳴,因為和我們的經驗如此接近。在疫症之下,我們被逼接受一種新日常,智良認為,在新秩序下原有的社群感似乎漸漸萎縮……
弗朗索瓦.拉伯雷《巨人傳》剛出版便成暢銷書,為當時平民和精英階層所熱愛,卻受到教廷和貴族的批評和被禁。書不但被禁,出版商更要被燒死,作者逃走,可以說當時教廷的確「誰大誰惡誰正確」。
香港文學生活館2014年成立而來,每年都會辦幾次賣舊書活動,收入支撐文學館日常運作。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指,賣舊書活動向來反應熱烈,吸引城中不少作家、愛書人參與,每次都有人提早幾個鐘頭排隊。
有得揀先係老闆,而女人有得揀定無得揀,從來都唔係靠彩數。雖然夏綠蒂勃朗特喺《簡愛》序言寫道「並非驚天動地,盡可能謙卑的故事」,但讀到女主角簡既一句「SHUT UP!」,就發現原來呢一個女仔,居然係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憤怒(female rage)既象徵。就連作者都要用中性化名去出版嚟回避歧視既不平等年代,想知女人如何抵抗壓逼既命運?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誠邀親朋戚友,坐定定一齊睇Serrini講《簡愛》啦!
讀《文學單身動物園》這本書,看古今中外不同名人如何在情感關係中跌盪或自強,或者不禁輕嘆:在愛情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人。
才華橫溢既鍵盤戰士王爾德,無論面對邊一個階層、性別或者國家,都要妙筆生花,句句串到應一應。用一句說話總結《不可兒戲》,就係「給正經人看的無聊喜劇」?想知佢點樣用一句句punchlines諷刺維多利亞時代上流社會裝模作樣的日常。就要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今集,讓Serrini同我哋一同睇呢套一啲都唔荒唐(?)既荒唐劇。
經典之為經典,經得起時間洗鍊,然而總有些經典只存在於人們的口耳相傳之間,卻難得擁有。我們翻過多少個舊書攤,逛過多少間二手書店,可能有過偶然遇上的驚喜,但更多時間都和經典擦身而過。為此,香港文學館今夏開展「香港文學經典復刻」計劃,計劃推出四本絕版多時的香港文學經典,首先出版的是吳煦斌《看牛集》與崑南《天堂舞哉足下》。
我們感覺到單身在今時今日愈來愈普遍;在日本甚至發展出「超單身社會」的文化,一人燒肉、一人卡拉OK等等不一而足。「單身動物園」的名字甚至來自年前的一齣電影《Lobster》的香港譯名。回到五四以至幾百年前,「單身」可能是為人所詬病或側目的「罪過」;而隨時間過去,「單身」所遭受的外在壓力是否有減少?有沒有更能逃脫他人的目光?「單身動物園」的文章有時不避偏鋒,語帶偏激,因為我們覺得,獨身與否,似乎仍是一個會攪拌起情緒的問題。
以女同志、性別流動為主體的小說,盡量呈現不同的女同志面貌,既有純文學、愛情、也有犯罪、懸疑,脫下標籤、類型後,大抵都是人的故事。
粵語文學期刊《迴響》引發不少討論,李薇婷以「風吹皇帝褲」總結個人想法,佬訊則在專欄談論在他眼中,構成香港文學的元素;至於惹起熱議的《明報》和《立場新聞》報導,沐羽和黎國威也節錄其中內容,並各自延伸看法。混雜而遊移,是腳下這片水土的魅力所在,也是香港這個地方神奇而偉大的原因。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為表揚本地傑出藝文界人士的「第十四屆香港藝術發展獎」,5月27日公佈得獎名單,當中包括中國流亡導演應亮獲「藝術家年獎(電影)」,藝評人查映嵐、年青作家梁莉姿以及電影導演陳小娟獲藝術評論、文學藝術以及電影界別的「藝術新秀獎」。
香港作家韓麗珠新近出版的小說集《人皮刺繡》,是尺寸如日本文庫本、可以藏進口袋裡的輕巧小書。故事所承載的重量卻與之相反,由開篇〈種植上帝〉開始,到同題作〈人皮刺繡〉,關係所換來的傷害始終環繞著角色,如書中所言,「身上被一團灰霧似的影子所籠罩」。
除了做翻譯、搞學術之外,孔慧怡的個人著作不算多,二零一七年出版《不帶感傷的回憶》奪得二零一九年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娓娓道來那些已然逝去的文化巨人,粒粒巨星,劉殿爵、黃兆傑、也斯、張佩瑤,各種因緣際會下匯聚到香港這彈丸之地的人,楊宗翰、宋淇、鄺文美、高克毅、馬悅然、謝燁,套用她在後記的話:「現在回顧,那可說是香港的黃金時代。」
浮城意象不斷被挪用、改編、再創造,今年港台單元劇系列《浮城絮語》,六個故事以一場地震作為原點,描述人們的震後生活,其中有幾個都蘊含香港文學的元素……
國立臺灣文學館以香港文學為主題,策劃「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展覽,展期由一月十七日至五月廿四日。自去年六月以來,香港受到全世界各地關注,也少不了一岸之隔、某程度上也籠罩在中國陰霾下的台灣,這時候回顧香港文學,既是認識香港文學,同時也是循文學路徑認識香港歷史。
地震,在絕大部分的香港人看來,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假如有天,香港地震如同瘟疫般,不再只是天方夜譚,我們將會如何承接它呢?港台電視31即將播出的《浮城絮語》,正是由此角度出發,以六部風格迴異的影像作品,以不同的敍事路徑,探求我城的內在真實與描繪。
君比常說:「愛是我創作與生活的原動力。」與君比相識多時的何紫薇,對她那溫柔和善的個性依舊難忘。擅長以真人真事改編的君比,採訪對象無分好壞,卻總讓年輕人暢所欲言,盡吐心事。這種親和的魅力,觸動每顆青春的心靈,但信君比這份愛的感染力,將隨着作品永遠留在人間。
在這個崩壞的年代,唔讀書,又唔做嘢,恐怕就會淪為橫行無道的green objects。讀書固然重要,若能讀到一本好書則更添個人修養,「虛詞編輯部」特此精挑細選十位作家的好書,並以新作為主,當中亦包括選集,以好書滋養每個因荒謬日常而變得脆弱的讀者心靈。
近年發生過多種政治審查事件,藝術自由、表達自由於是成為是次選舉的重要關鍵詞,不少候選人都提到「藝術自由約章」,如何落實約章,保障藝術工作者進行創作或與不同機構合作時,避免因個人政治立場而面對壓力,捍衛香港表達自由;此外,亦有不少聲音關注藝術平權、藝術通達服務。而在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兩組,則鮮明出現本土藝術與中方統戰兩派之間的爭持。
2019諾貝爾文學獎開獎,同時補頒因「me too」風波而停辦的2018年度獎項,於是今年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8年度得獎者奧麗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是波蘭小說家;2019年度得獎者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是出生於奧地利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導演——兩位得獎者都來自歐洲。在「me too」風波之後,把諾獎頒給女性主義作家朵卡萩,以及經常毒舌諾獎的漢德克,是表示虛心的姿態嗎?
時值盛夏,香港人經歴了一場又一場大大小小的對話(或對話失敗)。對話一詞精妙於「對」字,成雙成對,理應是兩人一來一往,有機交流,多元發聲,才算對話,切忌錄音機式的單向灌輸。而同樣時值盛夏的八月,香港文學館舉辦「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展覽」,邀請了九對香港文學人和藝術家,以「宀」為引,進行了九場有關「家」的「對話性創作」。是次有幸找「㝯」字組合的李智良及羅玉梅,與在「寐」字之下與吳煦斌作品對話的何幸兒,各談創作意念及合作。
有人離家出走,有人以街為家,一場「反送中」逆權運動,令人進一步思考「家」的意義。「家」「宅」雙生,有「家」必須成「宅」,有「宅」未必是「家」,土地空間與居住環境如何扣連,方能促成我們對「家」的想像,乃至凝聚出精神層面的歸屬感?香港文學館便以「自宅字築」為題,利用文學與視藝創作而成的對話作品,為大家開啟出更為豐富繁複的思考維度,「土地問題」持續,惟想像無限,願大家繼續捍衛。
近月來政治打壓令人發寒,政府傲慢依舊,警察肆意襲擊市民且無任何代價,香港文學的未來並不樂觀。然而今天香港文學的面貌,亦有過去先行者所積累的貢獻,當時他們面對政治氣候的變化,例如文革,又如何面對?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與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的香港研究課程合辦的「在地因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陳智德和林姵吟兩位學者研究的主題正好回答了上述的問題,在政治動盪時記錄下來,希望有助我們參照自身處境。
前幾天下雨,窗子邊緣的磚牆上有淡淡的雨漬,像一塊豎立的雲,但水並沒有進來。我幼年住的屋子,水會在豪雨時候從牆上滲進屋裡。它通常聚在牆腳,一潭一潭像突然的苔,天晴它就退去了,那時我們的傢具都不貼牆,床和牆壁之間有拳頭大的縫隙,彷彿留下空間讓事物生長。但有一次它不聚在牆角。
《華語文學與文化政治》於2016年由天地圖書出版,作者陳麗芬退休前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是一個比較文學的學者。這本書分開了兩部分,集結了十篇寫於2001-2011年間有關中港台及海外不同創作者的文字和影像作品,以及有關華文世界裏文學現象的學術論文。第一部分名為「作家與書寫」,由七篇文章組成,主要探討七位創作者的書寫/創作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作家分別為台灣的黃國竣、廖鴻基及白先勇主、海外的張愛玲、香港的黃碧雲及導演許鞍華,還有中國的姜戎。第二部分名為「理論與文化政治」,有三篇文章,焦點則從分析文學創作轉移到探討文學批評的學者如何利用文學理論,改寫政治、社會,及文化生態和觀念。
雖然在言叔夏的散文裡,常常會讀到一個深居簡出的她,但她說其實自己很喜歡旅行,而且都不會想家(只會想貓)。「我上次來才知道,香港的緯度 比台北還要低,今天來特別看一下飛機的衛星圖,好像跟高雄差不多。」香港跟言夏叔出生的高雄遙遙相對,一樣炎熱,潮濕,多雨。八九十年代成長 的言叔夏,經歷過所謂的港片時代,張國榮的戲,王菲的歌,林夕的詞,然而直到2016年,言叔夏才首次來港,「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今年出席香港文學季講座,是她第二次來香港,「那次來很多人都告訴我,香港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我常常聽好多老師背後的香港朋友說一些老香港的風華,當我真正來到這裡時,那種斷裂感還滿明顯。」
我們被告知,因為我們是宇人,所以我們的名字都以宀為部首。以宀為部首的文字只有四十九個,扣除保留作公職名號和制度稱謂的用字,作為個人名字的選擇十分有限。聽說很久以前,情況不是這樣的,不過自從某個詞被刪除後,我們對於從前的事便愈來愈模糊了。我知道的最久以前的事,是我的祖父母叫寬和容。這是我父母告訴我的。關於祖父母和他們的時代的其他,我一概都不知道了。至於我對父母的記憶,也開始漸漸淡忘,但我記得母親叫做安,父親叫做定。
過去的六月,有人不回家的日子比回家的日子多,十幾二十小時不眠不休,換來通紅的眼睛,疲乏的身軀,汗、血和淚,有人離家為了爭取,有人離家為了守護,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地方、這個城市視為家,其實我們一步都沒離開過。本年度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以「衣食住行」中的「住」為主題,六月二十九日舉辦的開幕講座——「居心何在.隨寓而安」,邀請小說家韓麗珠,劇場編導彭秀慧出席分享,由作家袁兆昌主持,談的就是家。
當我們談論香港文學,我們在談甚麼?2019年5月29日至6月1日,為期三日的「在地因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大學展開。研討會從香港的文學歷史、文化、創作特質、時空想像、視覺元素等角度出發,舉行了兩場主題演講(分別由周蕾與李歐梵教授主講)、一場圓桌討論及十場分組研討。與會者除了有香港各大高校的學者,還有來自台灣、美國、中國、瑞士、星加坡等多國院校的文學研究者,可謂是香港文學研究界難得的盛事。
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正如本書在〈導論一:本土及其背面〉提出:「本土不等於與他者割離,亦不等於對自身的完全肯定」;〈導論二:流動與根著〉一再提出對「無根」的認清以及「根著」的無力,然而,「在種種負面因素以外,流動,某程度也作為根著不可能之時的出路,或流動本身也是根著所創造出的新可能:我們何妨自停留的一點上出發,承接香港文化既有的前衛、多元,自由往復,也許終可接近『根著』的真正可能」,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回顧、論述戰後至二千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2019年6月9日,一百多萬香港人為反對惡法「逃犯條例」修訂,齊齊走上街頭,唯政府漠視不理,依舊試圖強推惡法。6月12日,全港大罷工、大罷課,人們繼續上街,試圖用佔領的方式進行抗爭,對面而來的,卻是警察機器的暴力清場:催淚彈、胡椒噴霧、警棍,甚至子彈。不少文學人參與此過程,也對惡法、惡權表示強烈抗議,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他們觀點與經歷。
2018年2月16日,中國導演、作家胡波的電影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在德國柏林電影節首映。我們羅列出刊登於「虛詞」的三篇評論,包括羅昊培與陳子雲的影評、以及忤尚寫關於電影原著《大裂》的書評,三位皆是年輕評論人,或也因此呈現出一道獨特的青春殘酷物語。他們細膩的觀察和閱讀中,又找出了甚麼我們未能發現的事物?
是次「書寫城市的虛實軌跡」研討會請來唐睿博士、張詠梅博士和關詩珮教授等三位學者,分別從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葉靈鳳和李察梅遜(Richard Mason)的作品和翻譯入手,帶領我們探討三種不同的書寫和想像城市的方法。
柏拉圖式網絡小說,說的不僅是不能有性愛場面,是連「嘴唇」兩字都成為敏感詞,那還讀甚麼、寫甚麼?還有網友一針見血充滿內涵地回覆道:「在BL同志漫畫小說都被命令禁止的中國,你跟我談柏拉圖?」哦對,最近連諾貝爾獎得主、中國共產黨員莫言最近都遭習近平點名批評,紅高粱影視基地遭到強拆,這樣看來網絡小說可真如螻蟻,一捏就爆。
這一槍把所有事情都改變了,正如《蘭波傳》的作者斯坦美茲(Jean-Luc Steinmetz)所說:「從他們決裂之日起,蘭波就徹底擺脫了魏爾倫,對他來說,魏爾倫就代表著詩歌,但這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前晚讀完川端康成的《名人》一書,不知為何竟想起了小思老師。這事不止發生了一次,在斷續讀《名人》的幾個夜晚裡,我都想起了小思老師。要究其原因,大概在於川端把端坐在棋盤面前的本因坊名人寫得威風凜然,而當小思老師面對香港文學的課題時,她在姿態上也都顯露出了相同的風範。
十年前,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開設了法律與文學課程,任教這門課的Marco Wan教授,正是希望在跨學科的基礎上、從語言和人性層面引導學生重新理解法律。「在法庭審訊中,我們當然需要著重理據、邏輯、案例,但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每件案子中牽涉到的人性與經驗,也是需要我們去理解的。」
香港文學館主辦「文學大龍鳳」講座〔「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戲曲中的性/別〕,邀請戲曲及文化研究學者李小良、粵劇新秀演員譚穎倫(Alan),由黃鈺螢(Sonia)主持,以《夜奔》、《思凡》作引子,談戲曲的性別與情慾。
紙媒文學副刊之死,一半是客觀大環境,包括網絡世界版圖無限擴張;另一半是文學人應負上責任。不買書不看文學雜誌是其一 ; 自殘是其二。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主辦文學節「科幻的多維世界」壓軸講座——「科幻作為香港的少數論述?」,邀請四位香港作家及藝術家,包括董啟章、徐世琪、韓麗珠及曾繁裕,由羅貴祥主持,討論科幻文學對香港文學的衝擊,科幻作為題材/手法能否令香港文學有另一層次的發展,並提供新路向?
陶然先生去後,近兩日讀了一些年輕文友的貼文悼念,都感恩於他曾約稿鼓勵。對於初出道的創作者來說,編輯不止於編輯,更是引路者,如同在漆黑隧道裡遇見的人,對年輕人說,往前走吧,堅持下去,前面會有光。引路者不一定身影巨大,但他曾經伸手帶領,或拉你前行,或推你一把,那種厚實的感覺——除非你是涼薄的人——否則不會輕易忘記。
香港作家、《香港文學》前總編輯陶然,本月9日因肺部感染,於東區醫院逝世,享年76歲。猝然辭世,不少認識陶然的文學界朋友都真情相悼。
西九戲曲中心今年初正式開幕,作為開幕演出的唐滌生《再世紅梅記》,乃於1959年9月14日在利舞台首演,兜兜轉轉一甲子,60年來依然魅力不減。除了文辭優美、意境邈遠,人鬼戀的故事更沿襲中國文學傳統,透過無拘無束的幽玄事物,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或憤懣,其來有自。無巧不成書,香港文學館策劃以《再世紅梅記》為藍本的「木每雙生︰文學視藝的再世紅梅」展覽,邀請六位藝術家搭配六位詩人就《再世紅梅記》的六個分場進行詮釋與創作,「六六六」的巧合對比政府「七七七」的定數,就相當有意思了。
以《金色筆記》名噪一時、於2007年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萊辛,一生結婚兩次,卻極力否認這兩次婚姻的實效性,到底其中經歷了些甚麽?
以「純港產法式旋轉型生活潮流雜誌」自居的《100毛》,早兩年玩轉紙媒及網媒世界,成為不少媒體爭相模仿的對象。隨著《100毛》紙本停刊,《藝文青》總編輯紅眼先撰文評述,《無形》總編輯鄧小樺亦隨即回應。適逢台灣作家兼《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來港出席「香港文學季」活動,「虛詞」趁機邀請三位相聚,深入討論在網絡時代之下,港台文藝雜誌所面對的挑戰、機遇以至出路,經驗值與知識量兼備,值得收藏!
香港作家當時怎樣看待上述政治環境的變化,又如何以文學實踐作回應,都是重要但不易回答的題目。由香港恒生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及中文系合辦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中,鄒芷茵和陳子謙討論了兩位香港作家的文學實踐和七、八十年代的中港關係之間的影響,故作紀錄。
腸子湧腮,弟弟扁桃體發炎/北方的姐姐燙羊肉/給南方的弟弟看/弟弟縮回臭腳/昔日的夢想醃了他/未來的結局嘲弄他/鹹魚被放回冰箱/夢見黃粱飯
告別2018年,在經歷了一整年生活災難、集體陷入哀嚎時,香港文學館「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開幕了,或許正是文學在冥冥中連結大家、重注能量。今年文學季主題「五味雜陳」,是著手於日常,以食物扣連記憶與情感;「氣味相投」展覽則巧妙安排文學與視藝跨界合作,讓「親近而遙遠,關於飲食的種種記憶與變化……被召喚到我們眼前,並開啟想像,從日常中蒸餾可能」。確實,做文學並非站在高地排拒他人,而是醞釀一種親密的、恰到好處的距離。
如果我們用互文性的理論來看上海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對法國作家穆杭的接受,特別是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對穆杭字句的引用,或者可以看出劉吶鷗如何利用這些由接受所帶來的編碼,來進行表意實踐或創造性轉化,然後再進一步思考所謂「邊緣」的文學區域,如亞洲文學、非洲文學,如何可以加強自己的著作者(authorship)身份,以及建立自主性。
「我從不相信女人天生母愛等等/自小見到小孩/總是想伸出腳/不踢死也至少勾/跌一百次或/個仍然/能夠爬起來的/可能值得長大/等等/直至認得/我母/沒有/等等。」
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第三場講座「字裡識香味」早前於誠品銅鑼灣店圓滿結束,在主持唐睿的引導下,台灣《聯合文學》主編王聰威和香港作家張婉雯,都大方地擺上他們人生中最豐盛的飲食故事。所謂「豐盛」,大概如海明威「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這句名言,香氣與味道一直在記憶中流竄,無時無刻挑撥著心底最幽微細膩的感情,箇中「豐盛」與滋味,自然不必與金錢或價值掛鉤。
何福仁:文學最忌簡化。我覺得諾獎詩人辛波絲卡說得好:「我不知道」(I don’t know)。你問有甚麽問題可以解決,我不知道。文學家,甚麼家都好,尤其是教育家,最難得的是肯承認自己不知道。W.H. 奥登在〈悼念葉慈〉一詩說道:poetry makes nothing happen (詩無濟於事)。文學作品不斷寫出來,你以為這個世界變好了嗎?
按:文學館此前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寫作教育的研究,感謝何福仁先生撥冗參與訪談,分享對文學寫作教育的看法。虛詞現轉載稍經刪整的版本,題目為編輯所擬。
剛剛出版新書《中國夢》、以小說諷刺中共當局的流亡作家馬建,11月7日在個人社交媒體發佈消息:指由於「不可知的原因」,兩場國際文學節講座將不能在「大館」舉行,需更換新場地再另行通知,為文友帶來不便致歉……
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第二場講座「飲食男女」,邀請了李昂和葉輝主講,在藝穗會樓上劇場分享他們作品中對吃和性的處理。主持羅貴祥開場就把講座定義為十八禁和重口味,不過兩位作家沒有時間談太多男女之事,帶觀眾由頭吃到尾,在紫薯與拉絲以外,談談末世與鄉愁。
讀政治經濟學出身的許寶強,將政治經濟學結合文化研究,以文化經濟學的進路分析近年香港的政治社會亂象,嘗試為香港把脈。《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結集許寶強近十年的文章,從一國兩制的消亡,威權管治,民粹政治與情感政治,談到民間如何自救,內容龐雜,但關懷的核心不變,那就是我們在這個極權臨近的時代,該如何自處?
《對倒》寫道:「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是的,劉以鬯那個文學副刊的年代、動輒連載十數萬字小說的黃金歲月,早已一去不返,我們在感慨追思之餘,仍必須相信時代總踏著前人腳步滾動。
香港文學館聯同Dirty Press、Kubrick、大愛同盟、文化工房、文化者、文藝復興基金會、水煮魚文化、字花、次文化堂、序言書室、艺鵠ACO、里人文化出版、性神學社、流動共學課室、格子盒工作室、虛詞.無形、微批、樣本、聲韻詩刊及關鍵評論網(香港)共同發起網上聯署,由21日至昨日(31日)下午1時,共有逾2,500名公眾、19個團體聯署,當中不乏立法會議員、文學藝術界及學術界等不同界別人士之餘,亦有台灣作家參與是次聯署。
整體而言,「文間有情」專題展覽看看就好,認真就輸了。不要期望看展後加深對「愛情文學」的認識,十個作家中,只有張愛玲談的是嚴肅文學,流行文學數量多而雜蕪,很難疏理出「愛情文學」的脈絡。
小︰「雨傘運動」之後,我最掛心的是那群參與過運動、但卻沒人知道他們名字的學生。他們穿著校服在金鐘佔領區讀書溫習,他們很乖,都很純。年輕人單純地以為甚麼事一做就有結果。有許多人為了「佔中」跟父母鬧翻了,運動過後,如何面對這種撕裂?他們不被重視,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對於自己做過的,他們會怎樣想?他們會否對突然結束的運動感到疑惑?有人能為他們解惑嗎?好像沒有。我惦念這群人今天的心理狀態。
小:愛一樣東西是很難用幾句說話來交代的。我今年已經七十九歲了,我生於斯、長於斯,在這裡沒受過甚麼不必要的苦楚,反而得到很多好處。我在這裡接受教育,懂得獨立思考,可以自由地讀很多書,生活得很安穩,這些我都是感恩的。對於一個長我育我的地方,我覺得我應該回饋她,而回饋她的方法就是去愛她。當然她還有很多缺點,但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容忍其缺點,或是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她洗去這些污點。我不知道是否做得到,但我愈來愈覺得,如果有能力的話,盡力而為,想辦法做些幫助她的事。
小思老師誨人不倦,退休之後,對教育的關懷更是有增無減。縴夫將一個地方的人事物運送到第二個地方去,小思自比縴夫,多年來藉著教育將對文學與香港的愛傳承下來。小思接受訪問,最早談的就是推廣閱讀,她的大絕地圖炮。別人看小思老師是嚴師,但她卻「發明」了一些怪招,讓閱讀與學習變得輕易而有趣。
一天之內,文學世界彷彿一下子翻轉了。敗象的形成自然不在一日,是社會長久以來文化、文學根基薄弱,美感教育失敗的惡果。
近日,商務印書館在網上發佈會獨家發售SWIPE的「作家限定版」廚房及廁所清潔劑,以「洗滌文學」為主題,邀請「十大香港作家」分別為清潔劑的包裝寫下十段文字,當中包括林日曦、王貽興、藍橘子、向西村上春樹等人。令人好奇的是,廣大讀者會如何看待「作家限定版」清潔劑?本網記者特意在書店門外「捕捉」剛從書店出來的讀者們,訪問他們有關作家限定版清潔劑的想法。
文學家劉以鬯逝世,相關報導及緬懷文章中,「意識流」、「現代主義」等關鍵詞老是常出現;如果你本身對文學認識不甚了了,有沒有一頭霧水而又恥於向人發問的尷尬感?本文正打算為你解決以上問題,讓你可以初步把握這些關鍵詞——戴個頭盔先:眾所周知,每個關鍵詞背後都有汗牛充楝的研究書籍和論文,希望讀者看後可自己走向這些領域尋幽探秘!如有錯漏,歡迎補充及指證!~~~
時間過得很快,眨下眼,幾十年的光陰便過去了。香港文學的三個板塊:詩、散文和小說,秋後評說,散文和小說,大概爭論都不大,惟獨是詩,卻是眾說紛云,落差非常。後人的標準,或普遍的標準,大多以「詩選」為討論的基礎。這也難怪,因為資料零散,「詩選」最為就手。但殊不知「選集」很講流派及編者喜好,某些懷有統戰意識的「選集」,就更加沒有藝術標準可言。
看著眼前卓韻芝一頭捲髮漂亮,唇色艷麗,大概沒人料想到她曾在加拿大被喻為最危險的海洋步道上,冒著有可能被黑熊襲擊的風險,過了六天餐風露宿的生活,亦曾在格魯吉亞海拔二千五百米的山上,忍受嚴酷的低溫。但這的確是她的親身經歷,收錄在她最新出版的遊記《峰迴路轉》之中。事實上,這已經是卓韻芝第五本遊記,距離出版第一本遊記《卓韻芝奇遇記——最冷的冬天》已經八年,這八年裡她又到過多少地方,可能連她自己也沒全部記住,不過她總喜歡將一些對她有情感牽繫的旅程寫下來。
社交媒體盛行,網絡文化無遠弗屆,小思老師是如何看待以網絡來推廣文學的呢?對於我們「虛詞」,她又有何期許?「虛詞」很榮幸邀得小思老師進行訪談,一起來聽聽小思老師怎麼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