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首名為〈趕時間的人〉的詩席捲中國網絡,作者王計兵因此聲名大噪。不過,王計兵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家,而是千萬外賣員中的一員,因而被稱為「外賣詩人」。王計兵的詩歌源自生活,反映了他作為勞動者的真實經歷。送外賣時的點滴故事成為他的創作靈感,創作出如〈趕時間的人〉、〈請原諒〉、〈請叫我王計兵〉、〈高溫〉等六千首詩作。對他而言,文學不是任何賺錢工具,直言:「文學不能只變成金錢的模樣,從前不能,現在不能,將來也不能。文學始終是文學本身,我相信它的光輝,也願意被它引領。」
無鋒傳來散文。「我」最近與將赴美留學的朋友臨別吃飯時,因他說了「你所經歷的事,遇到的人,不論是好是壞,那都是構成你生命的一部份」一句老土金句,使「我」憶起中學最後一日校園燈光逐漸熄滅、同學們縱聲高歌、拍照留念、淚水與歡笑交織的場景。「我」反思這句「老土卻真切」的金句,體悟到生命中的每個相遇與經歷,才塑造了今日的自己,在感傷中感受到一絲溫暖與釋然。
知日傳來小說,以「蟹宴」為主題,講述「尾嫂」一家每逢十月尾至十一月頭舉辦以「蟹」為名的家庭盛宴。在蟹宴上,男人們用會心的微笑與「公蟹母蟹」的暗語,炫耀拆蟹技藝,留下沉默的女人收拾殘骸。她曾堅定說「我食素」,卻在懷孕與育兒的壓力下,被迫接受傳統禮儀,吞下蟹肉。
香港這座城市在空間與家的議題上充滿矛盾與衝突。方太初以此為靈感,在香港逸東酒店舉辦《臨時居所:永恆或不永恆的家》展覽,聚焦於1950年代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中關於臨時居所的書寫,探討木屋區、安置區、難民營、過渡房屋及劏房等不同類型臨時居所中的家與空間關係,反思在這座充滿悖論的城市裡,棲居、遷居與過路如何構成從「香港居」到「居香港」的過程。若觀眾出席25號的講座,更即可獲贈不設發售的《臨時居所:永恆或不永恆的家》一書。
讀詩三首。飲江傳來詩作〈聞教宗說不信主的人可以上天堂之 隨街跳〉,以灰諧的詩句探究著信仰與救贖之間的關係,亦藉詩作緬懷幽默的已故教宗方濟各;王兆基的〈有沒有詩可以不詩〉以一連串反問句,探索詩歌的可能性與邊界,指出詩歌可以超越規範,化為不同形狀;蔣沁汝以〈停電,訣別,人工智能〉一詩揭示了現今AI盛行的時代,人類開始對其有著情感的依賴性,一旦遭到停電,所有基建於網絡的情感將歸於虛無。
曾靜雅傳來微型小說,以一條金魚在魚缸中的視角展開,寫在「亮堂堂」的夜晚,被巨大生物的目光緊盯,彷彿置身無法逃脫的舞台;白天,污濁的空氣與泛黃的世界讓它窒息,卻仍拼命上游,與年輕的競爭者爭奪生存空間,不論晝夜、日子,「我」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
非牟利基督教青年機構「突破」從 2009 年開始出版《Breakazine 突破書誌》,至今已走過16個年頭,曾任十年Breakazine 前總編輯李玉霞(山地)更稱之為「全港最長壽的zine」。早於去年7月11日,編輯團隊在社交平台已宣布Breakazine決定於今年4月後停止出版。近日,編輯團隊在社交媒體宣布最後一期的《Breakazine》已正式出版,及後亦公布了Breakazine將於五月至七月期間,舉行三場分享會及一場工作坊,與讀者一同迎來告別禮。
佘潁欣傳來小說。在一個共情被奉為至寶的學校,「我」因對同學敏敏自殺的冷漠而成為眾人眼中的異類,被其他人指責無視敏敏的求救。當班上模範生小愛以完美的共情姿態接替敏敏的地位,「我」開始質疑這一切,而當中所謂的「共情法寶」竟是一款淺黃色的禁藥,能讓人偽裝出完美的共情能力,卻暗藏著致命代價。
台灣小說家兼建築師阮慶岳認為托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人本建築》是對現代建築提出深刻批判的宣言,書中尖銳指出當代建築師的角色轉變、現代建築的單調冷漠,以及建築淪為利潤導向商品的現狀,以挑戰百餘年來現代建築的走向與價值觀,提醒我們應更認真審視現今被神化的現代主義觀值觀,如何對城市、建築、人類文明造成傷害。
讀詩三首。潘國亨傳來詩作〈My Dear〉,以父母為對象,探索性別身份與家庭角色的複雜性與流動性,質疑傳統性別的規範,揭示出身份的流動與不完整性;徐竟勛的〈雉雞〉,描寫在面對生命中的責任與期待時所經歷的掙扎與轉變,表達出對超越困境、重獲新生的渴望與希望;王兆基以〈小手掌——給五一工作的你〉一詩獻給在勞動節工作的母親,向眾母親無私的奉獻表達感激與崇敬之意。
楊在傳來小說,書寫律師阿海與好友阿木、前妻艾絲特等人的對話與回憶,交織出社會運動、政商勾結與個人情感的複雜網絡。一方面是巴士隧道中對示威「夢想」的悲觀比喻,另一方面是茶餐廳裡對政治暴力與經濟動盪的討論;律師事務與地下幻芯案的法律交鋒,映照出權力與道德的博弈;婚姻破裂與子女離散,道出都市人在動盪時代中的孤寂與無奈。
《行走的姿態》是香港詩人施勁超的首部詩集,於2023年出版。這部詩集以詩人作為觀察者和漫遊者的視角,書寫對城市的感悟。全書分為五輯,呈現「由外到內」的抒發軌跡,涵蓋不同的主題與風格,反映了施勁超在行走中的多樣姿態。虛詞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三篇文章:包括筆訪施勁超分享詩創作的緣起、個人詩觀、香港詩的發展;盧麗斯以本雅明提出的漫遊者及米歇爾‧德‧賽托從解構主義提出的步行者陳述分析作為切入點,分析詩人在凝視外界、自己的同時,表達出對資本的反抗以及於生命的思考;許頤蘅指出施勁超如何在眾多「不可說」中,以搖晃卻堅定的步伐跨越,無懼跌落,展現其詩歌中的力量與決心。
2025年英國圖書獎(The British Book Awards)於周一(12日)在倫敦舉行頒獎典禮,加拿大作家Margaret Atwood榮獲「出版自由獎」,表揚她六十多年的創作生涯積極捍衛言論自由的言行。她在分享得獎感言時表達對目前言論自由的擔憂,「在我有生之年,我不記得有哪個時刻,文字曾受過如此嚴重的威脅。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技術,看似如水般微不足道,但也如水一般能激發巨大的力量。」並祝願出版商及書商繼續對抗極端主義和書籍審查制度,以捍衛言論自由與思想的多元化。
美國文化評論人Kyle Chayka出版了《扁平時代》一書,以部析演算法如何篩掉獨特性。早前負責出版《扁平時代》繁體中文版的衛城出版社舉辦了《扁平時代》講座,邀請台灣現流冊店創辦人沛澤與白鹿洞書店店長永華大談演算法如何對文化及書店經營造成影響。在講座中,他們兩人認為儘管演算法時代帶來挑戰,實體書店與人際連結仍是文化傳遞的核心,冀望讀者走出演算法框架,尋找多元可能。
陸裕欣近日重讀也斯小說《剪紙》後,認為小說透過主角喬和瑪瑤的故事,揭示香港人在中西文化交匯下的身份認同困境與回歸前的浮城焦慮。喬偏向西方,沉浸於《紐約客》與梵高裙子,卻無法擺脫不中不西的迷失;瑤執著傳統,剪紙刻畫虛幻的中國文化,卻與現代香港格格不入。兩人精神的不穩—喬與牆上紅鳥互動、瑤幻想的唐,均在魔幻現實主義的渲染下,折射出香港社會的多元與不安境況。
陳盈棻觀畢文化評論人李照興新書《等到下一代》,認為李照興在書寫這本書的起手式頗具哲學家班雅明式博物誌的色彩,不但是個人的回憶錄,更試圖藉由文化研究途徑的視角,補充2019年前後以來台港學術界流行的一種論述策略,亦即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重大歷史事件如何塑造香港的共同體意識,透過歷史的縫隙串聯不同時期的香港日常消費文化片段,探究在地身分認同的前世今生。
今期《方圓》以納博科夫著名小說《蘿莉塔》為題。納博科夫的《蘿莉塔》自問世以來,其書可謂文學史上的一大奇葩,亦掀起無數道德爭議。2025年,意識形態、左右派戰爭到達新高度,《方圓》決以「蘿莉塔」為題,並非重申對杭柏特或蘿莉塔的道德審判泥漿摔角當中,而是試圖從更幽微的縫隙切入原著及電影改編,去窺探創作與現實的共生、背叛與撕裂。有時候現實發生或發生過的事情,遠比小說中的情節更令人窒息及可怕。
在網絡時代,Brien John認為所有人都身處演算法編織的扁平世界裡,我們的文化與品味被無形之手塑造成單調的模樣,而在《扁平時代》一書中,美國文化評論人Kyle Chayka帶領讀者們窺探科技巨獸的運作,從同質化的咖啡店到音樂串流的狹隘曲庫,剖析演算法如何篩掉獨特性。在書中,Chayka提出一劑解方:培養個人品味,如同鍛鍊超能力,抵禦這場文化的平庸洪流,讓我們在選擇的洪水中找回自我。
讀詩三首。郝偉凡傳來詩〈我要讚美失敗〉,以一種近乎歌頌的形式試圖重新定義失敗的價值,認為失敗並非純粹的負面結果,而是生命與創作中自然且必要的一環;雨曦的〈裏面的裏面〉 揭示社會底層人物在社會變遷下人性掙扎與情感斷裂,以冷靜的語調記錄這些苦難,卻又流露出對愛與忍耐的肯定,試圖在殘酷現實中尋找一絲溫暖;徐竟勛詩作〈松果笑筊〉以「笑筊」這占卜結果不明確的狀態及松果為媒介,在詩中表達出對生命循環與無常的沉思,流露出對命運掌控的無力感,卻也在搖擺的風中尋找適應與平衡。
對書迷而言,看到一本設計精美的書封相信都會挑起購買慾。不過若然看到一本由人皮製成的書,又會有甚麼感覺呢?近日,英國莫伊斯會館博物館展出了一本由英國惡名昭彰的殺人犯William Corder皮膚製成的書,更視其為了解歷史的重要工具。不過自展出期間,著有《恐怖的歷史》的作者Terry Deary對展品表達出強烈反感,直言展品是「進一步對人性的羞辱」。
甫獲2025義大利波隆那插畫獎的香港畫家廖倍恩,將香港文學巨擘西西的名詩〈可不可以說〉轉化為色彩繽紛且滿富童趣的繪本,讓詩作與圖畫跳起了夢幻的圓舞曲。Openbook成功邀請策劃「西西詩集繪本系列」的希望學總編輯、香港作家謝傲霜,與廖倍恩深度對談,與讀者分享創作本書的心路歷程與縝密巧思。
日本動畫大師湯淺政明宣布全新作品《Daisy’s Life》即將問世。此片改編自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小說《雛菊的人生》,而原作更由知名藝術家奈良美智親手繪製插圖。這部作品匯聚了三位創作者的才華,可謂一次夢幻聯動,預計將於2026年與觀眾見面。湯淺政明表示會「用宇宙般的視角呈現小女孩在炒麵店內生活的故事」;吉本芭娜娜對於自己作品即將改編成動畫感到相當振奮,期待湯淺政明會如何詮釋《雛菊的人生》。
生命的劇情起伏轉折,意義總是後來才知道。二O四六出版社出版新書《虛度年華——世界文豪的那些年》,將「虛詞」的專欄「虛度年華」的文章結集成書,抽取個別文人的特定歲數聚焦放大,讓讀者可以更細緻地看文人當時的境遇,當時的社會環境,某個年份在文人的文學生命與文學史脈絡中的位置,以及他們複雜幽微的內心。彼時文章主⻆對未來懵然不知,反倒讀者應有時間視角的制高點,讀者才能細味時間的意義——而日後再讀,讀者會有更複雜的體會,與我們自身的生命有更多層次的對話。
不論是本地還是海外文學比賽,只要符合參賽資格,創作者們都會積極參與。近日,文學界盛事「臺灣文學獎」於今年迎來重大改革,首度開放外籍人士參與。今屆臺灣文學獎的徵獎項目繼續分為「創作獎」及「金典獎」兩大類,共13個獎額,總獎金新臺幣370萬元(約88萬港幣),是臺灣目前官方舉辦總獎金最高的文學獎。
近年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過去多部經典名作中譯本重新出版,其為首度由義大利文直譯,包括《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這是卡爾維諾受哈佛大學諾頓講座邀請所寫下的六篇演講稿,透過五個主題「輕、快、準、顯、繁」闡述他眼中傑出文學所應具備的品質。《文訊》雜誌邀請了台灣當代作家連明偉與身兼軟體工程師的小說家李奕樵,分別代表人文與理工的寫作者,閱讀與思考《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不同解讀方式,剖析卡爾維諾留給文學創作者的指引。
美國愛荷華州禁書法案牽連大量文學經典,《一九八四》、《尤利西斯》等經典文學作品均被禁止。聯邦法官Stephen Locher3月25日裁定該州禁止學校收藏描寫性行為書籍的法律違反美國憲法,並頒布臨時禁制令,暫停該法案執行。是此裁決,引起了州政府強烈反彈,同時在全國範圍內激起關於言論自由與政府權限的廣泛討論。
你曾經使用過交友軟體嗎?如果你要為自己的簡介加上文學關鍵字,你又會寫上甚麼呢?在「2024獨書祭・改」,由作家吳曉樂與顏一立主講的2024心交文學標籤Top50+標籤暨當代文青文學品味批判會」中,展開以對交友軟體「心交」的文學標籤排行榜的看法,探討文學如何成為個性宣言,甚至許願理想愛情,以趣味的方式揭示文學標籤在交友中的深層意義。
王駿業傳來《Aftermath》書評。他分享在一次歐遊之旅閒逛書店,因一頁設計精緻的書封而認識到英藉作家Rachel Cusk。她的敘事風格冷峻而幽默,有著哲學性的洞察力,卻處處流露身為兩兒之母的溫度。《Aftermath》為Cusk個人經歷離婚的記錄,通過書寫一連串人物相遇和對話,作品揭示出離婚對價值結構的衝擊,以及在災難餘波後活下去的可能。
洪綺蔓傳來小說,寫香港貴為東方之珠,一旦近看就會看到香港只不過是「白卡之城」。「我」為求生計,於淘大花園過於規矩化的日式餐館工作,不論在上班途中、工作期間、回家路程都看到不同「白卡」人士。「我」看著電視上那五光十色的旅遊廣告,與工作發生過的事,相互映照出香港社會的疏離與無奈現實。
村上春樹作品首度改編成電視劇!為紀念阪神淡路大地震30週年,日本NHK將《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內四篇短篇小說改編為四集劇集《地震之後》,於4月5日播出。由《Drive My Car》編劇大江崇允執筆、《那個城市的孩子》導演井上剛執導,岡田將生、鳴海唯、渡邊大知、佐藤浩市等實力派演員主演。劇集共有四集,均以「襲擊人類社會的壓倒性暴力及其影響」為主題,涵蓋阪神淡路大地震、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東日本大震災及COVID-19疫情等災難事件,背景從1995年移至2025年,讓四個故事串聯起30年的時光流轉。
凌宸傳來董橋《從前》的書評,他認為此書是一場遲暮的茶敘。茶是陳年普洱,紫砂壺底沉澱的歲月,是民國文人的長衫,是英倫書齋的壁爐餘燼,是香港報館的鉛字墨香。凌宸指出,董橋的文字像蘇州園林的漏窗,乍看玲瓏精巧,細觀則借景生情,筆下的人、物、書,總在雅緻中藏一抹淒清,如寒梅映雪,香冷而意遠,讓讀者從中感受到董橋文字的雕琢。
不懂中文閱讀功課,問作者本人亦是另一種選擇?台灣高中生讀到散文集《第九味》後,因不懂得回答問題便突發奇想,上網搜尋作者徐國能的聯繫方式,竟意外獲作者接通,並詳細解釋文章。徐國能隨後表示,年輕人能夠這樣做讓他大吃一驚,亦服他們的想法,跟實踐的勇氣。不少網民得悉後都紛紛表示這樣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學習,促使學生更願意主動鑽研文學,令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李曼旎傳來小說。故事寫道「我」在破舊旅店邂逅年長的何小姐,她的青春容顏彷彿永駐十七歲,卻掩藏著成人的滄桑。「我」最該依賴的母親,跟著她的情夫跑了,使我決心墮入復仇,誘人妻人母,試圖撕裂他人家庭以填補童年創傷。然而,十年荒唐,十年離散,何小姐依舊光彩照人,停留在永恆的17歲。
汪精衛作為歷史上備受爭議,陳國球在其詩詞中看到他最深情、最癡絕的一面。汪棈衛以「新亭淚」寄寓國事憂思,以「風帆無情」抒發與妻子陳璧君的離別之痛,字裡行間都流淌著其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與對命運的叩問。令陳國球認為文學上的汪精衛比歷史上的汪精衛,更動人,形容他是「癡絕的精衛」。
著名歌手方大同的死訊令眾多歌迷震驚。為紀錄方大同對華語樂壇的貢獻,《虛詞》編輯部譤請了音樂及藝文界友好,分享他們印象深刻的方大同歌詞及原因,讓讀者可以重溫這些方大同的觸動人心的歌與詞。
擁53年歷史的新光戲院於昨晚(3日)迎來正式結業,使大批市民到訪並為其告別。新光戲院告別演出《小平你好》戲票,亦成為戲迷珍貴回憶。新光戲院自1972年開業以來一直是粵劇表演的殿堂,更是承載了半世紀香港文化記憶的象徵。然而,隨著2025年3月3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落幕,這座擁有53年歷史的戲院正式熄燈,結束了它輝煌而充滿人情味的篇章。
亞馬遜Kindle電子書店驚現AI山寨電子書,吉本芭娜娜、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一眾知名作者均成受害者。這些山寨書利用AI工作生成封面及內容,並冒用作家名義,經由Kindle的KDP出版服務進行銷售。吉本芭娜娜認為KDP服務存有漏洞,因此希望是次事件提醒書迷免墮陷阱,希望KDP改善機制,保障作家及讀者的權益。
宋以朗博士於2月中旬把張愛玲、宋淇夫婦的數千件手稿遺物捐予香港都會大學。馮睎乾認為宋淇夫婦的手稿價值不比張愛玲低,因手稿有著與張愛玲一整套的回信,方便研究者對讀。此外,捐贈物品更包括宋淇和錢鍾書的通信影印本及宋家的扭條花鐵餐桌,讓大眾能在書信中得悉錢鍾書口沒遮攔的真性情,且鐵餐桌滿載著眾文化名人的回憶,實屬珍貴,大眾得以一窺香港其文化交匯仍有無限可能的舊時代。
《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是一部2025年上映的中國奇幻喜劇動畫電影,為2019年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續集,由餃子執導兼編劇。本片繼續以明朝小說《封神演義》為基礎,以中國傳統神話人物哪吒為原型,講述哪吒及敖丙經歷「天劫」之後,歷經重重困難並與敵對勢力相抗爭的故事。電影自上映以來,在全球多個國家造成轟動,成為多地票房黑馬。在古典文學中,哪吒象徵著「反叛」的意義,選擇以「剜腸剔骨」的方式自刎是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儒家倫理的徹底否定;蓮藕化身則隱喻個體掙脫血緣桎梏、追求精神獨立的可能,顛覆華人家庭為重的傳統觀念。
「姣際朗誦節」是一個為詩歌而生的聚會,每月舉辦一次。舉辦人謝曉陽認為透過以粵語朗誦詩作,在聲音中釋放文字的力量,讓語言不只是紙上的印記,更成為震動空氣的靈魂。她表示,「姣」不只是大膽、張揚,更是一種對表達的熱愛與無畏。是次「姣際朗誦節」將詩歌版圖再次擴展,邀請來自內地的年輕詩人們參加。謝曉陽明白,縱使他們未必以粵語書寫,卻同樣帶著創作熱情,跨越地域,以詩探索自身、回應時代,並透過「姣際朗誦節」分享他們的聲音。黃語蝶如風鈴在安寧與懷疑之間顫響;孫鑰如水母般游弋於流動的夢;李盲讓禪意在數碼時代碰撞出荒誕的火花;柯博凱以俳句層層疊疊的呢喃;談炯程捕捉各種光影,低語日常的靜謐與無限。
2025年1月21日通過的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文化部預算遭砍11億新台幣,另34億新台幣遭凍結,引發社會輿論及藝文界強烈反彈,文藝界隨後發起聯署聲明及罷免行動,而高齡90歲的台灣作家李喬更堅負重任,出任罷免國民黨苗栗立委邱鎮軍、陳超明行動的領銜人。
自AI生成式工具DeepSeek推出後,多份報告顯示,DeepSeek在各方面都力壓OpenAI等西方研發的AI生成工具,繼而成為全球熱議話題。作為中國推出的AI,DeepSeek 的中文造詣備受各界期待,因而在文藝圈子中引起熱論。DeepSeek生成的作品甚至遠超文學人士預料,但作品有可能過於晦澀難明。
港亞洲電影節(HKAFF)將於2024年10月17日至11月10日舉行,門票將於10月3日中午12時開賣。今年的電影節陣容鼎盛,展映超過百套影片,並選出兩部影片作為開幕片:由兩大笑匠許冠文和黃子華主演的《破 · 地獄》,探討香港傳統道教送葬文化,以及COLLAR成員邱彥筒首次主演的《寄了一整個春天》,講述年輕女性在網絡上探索自我與情慾的故事。 電影節特別聚焦文化與身分認同,展出黃修平的新作《看我今天怎麼說》,以聾人文化為主題,展現聾人在社會中的掙扎與心聲。此外,還有多部來自亞洲各地的電影,關注當地的社會與政治議題,如《刺心切骨》和哈薩克導演的《羊辱》,反映社會困境與人性掙扎。 電影節的閉幕片包括《女兒的女兒》和《爸爸》,前者探討母女關係的複雜情感,後者則以2010年轟動的「荃灣少年弒母案」為題材,深入探討人性。這屆電影節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也呈現不同導演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反思維度,期待觀眾的踴躍參與。
近期在Threads上有關小說家收入的討論引發關注,特別是文學獎和出版盈利模式的困境。許多作家雖獲文學獎肯定,但長期支持卻有限;出版市場風險高、回報低。Threads用戶@yu_tsz_1001 於2023年的訪問文章寫到,網絡小說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三位在香港的寫作者透過訂閱制獲得穩定收入,卻仍未足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林楷倫的在Threads上公布的收入數據顯示,雖出版成績斐然,但收入多來自獎項及其他活動。然則,儘管在當今時代下堅持創作如逆水行舟,但衷心祝願各位寫者砥礪前行,實現心中未竟之志業。
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舉辦的兩大文學獎因內部檢討停擺兩年多,其中「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獎)停辦一屆後,將於今年復辦。館方取消文學評論組,並於「來稿須知」新增兩項條款,國安條款以外,亦規定參賽作品不得有影射或誹謗他人成分、暴力、色情、粗言穢語、不雅,及任何令人厭惡的語言及行為,違者取消參賽資格。中文文學創作獎向來為香港重要的創作比賽,是孕育新一代作家的搖籃,而這次新增的條例前所未見,引起文學界及公眾關注。故此,「虛詞」分別訪問七位香港作家及學者,包括曾任評審的學者及參與過不同文學獎的年輕作家。他們圍繞此次條款改動的事件,談到文學獎與創作空間的意義,獎項的認受性等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關於文學創作的理念,以及現時香港文學創作的風氣。
台灣歷史最悠久、創刊69年的文學月刊《幼獅文藝》,今日宣佈將於2023年12月發行後停刊,消息由幼獅文化公司總經理洪明輝署名公告。
水,是構成香港這座城市的重要部份,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題,邀請五位本地視覺藝術家聯乘五位本地作家參與計劃,灑落四間香港獨立書店,蒐集和再現散落四周的回憶、感情和關係,以文學和藝術創造出再次賦予街道生氣的風景,12 月 17 日一個悠閒的周六下午於大南街展開公眾導賞,共同遊歷一拳書館、半杯寮和獵人書店,其後返回 THY LAB 昊堂分享會,拾遺灑落在深水埗這個水字部社區的溫度和細碎。
「歷史學本身沒有意義,它的意義是歷史學家所賦予的。人生本來也沒有意義,它的意義,是你所賦予的。」千萬不要被任何烏托邦的幻想唬住。甭管甚麼宗教、主義,不論它多麼壯闊、多麼的美輪美奐,只要一世俗化就完蛋。包括自由主義,這是我師兄補充的,自由主義也是一種烏托邦。當我讀亨廷頓的書,意識到「普世主義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時候,又一次陷入了恐慌。如今,左派、右派都迷失了,整個人類陷入了信仰危機。但,人生依舊值得追求,人生必須值得追求。
「我在做展覽的所有過程,包括現在的心情都是矛盾的。」CHAT六廠「再紡東亞系列二:邊織邊拆的網」策展人王慰慰說。隨後她笑道這樣推廣展覽也許不太恰當,但的確「矛盾」是最適合形容這個展覽的詞語。
資深電台節目主持、《YES!》雜誌創辦人邵國華 3 月 18 日 離世,享年 64 歲。邵國華涉足不同文化領域,曾任《號外》雜誌總編輯,先後在商台、新城與港台擔任節目主持,他主持的《三個寂寞的心》帶他踏上事業高峰,亦成為他和倪震創立年輕人雜誌《YES!》的契機,掀起幾代人的追星文化風潮。此外,他參與編劇的《三人世界》獲得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最佳編劇獎,亦留下多部文化著作和小說傳世。
台灣文學界盛事,第 34 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在 3 月 1 日公佈獲獎名單。台灣作家楊渡憑六四報導文學作品《未燒書》奪得「散文大師獎首獎」,香港作家董橋、韓麗珠分別憑《文林回想錄》和《半蝕》奪得「散文大師獎優選」。
政府勒令全港理髮店關門之先,大批男士為免顏值受創,急急腳排隊剪髮,被稱為「飛髮集結」,後來更有好心人登上大帽山英雄亭免費提供「流動理髮」。擁有烏黑濃密的頭髮,代表身體機能健康,本身應當高興,但理髮店休業至四月,理髮誓必成為各位愛美男士的煩惱。「虛詞」細數藝文界,哪些高人能倖免於這場髮型危機,逍遙「髮」外?
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 第五回請來「點Cook Guide」馬田為大家介紹《村上RECIPE》!這本絕版人氣食譜是「村上春樹廚房閱讀同好會」一眾書迷的心血結晶,嚴選村上作品中三十五道菜色,將其化為食譜,以食的角度解構村上的文學世界。
第七屆香港文學季以「親蔬」為主題,字面意思是親近蔬菜植物,也有透過植物與食物,去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親疏關係。最近「土有香,根有緣:文學X視藝展覽」開幕,展出五組作家及藝術家以五種蔬物作為創作養分的作品,帶大家鑽進地底,看看那些深入泥土的植物。
10月1日除了是剛過去的悠長假期的開端,更迎來廣大村上春樹迷的福音!設於村上母校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村上春樹圖書館已經開幕!日本民眾只要預約,便可免費參觀。不過受疫情影響,在港的迷妹迷仔就可能要多等一會,唯有繼續埋首書山飲啡… 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小編表示不想再得個「等」字,不想日日返香港的文學館,很想馬上就飛去東京的國際文學館,還要日日和男神讀愛,哀哉!
由《聲韻詩刊》主辦的詩歌活動「詩風電浪」播映會,靈感源自於《聲韻詩刊》旗下的《讀音》。《讀音》於2019年開始,邀請不同詩人到錄音室朗讀他們自選的詩作。池荒懸同時是《讀音》的策劃人,他有感香港經歷過一段寫詩的「黃金時代」,「因為我們不必為誰服務,也不必怕寫了不該寫的東西」,而且,池荒懸指出詩歌不純粹是文字符號的組合,他也愛玩電音,於是生出結合詩和電音的念頭。「詩風電浪」的7首MV中,不少音樂人把詩人親自讀詩的聲軌加入電音。
穿過大南街一間間純白色外牆、或灰色石屎牆的Cafe,來到南昌街交界的路口,左邊有一間不太起眼的店舖,門口放著一架零食車,店舖招牌上大大的「半杯寮」三字旁邊,是人手噴上的「休息」、「自修」等字眼。推門內進,左方有一個書櫃,牆上掛著寄賣的飾物;右方有一個木板圍間出來的小角落,角落裏有一張桌子供人自修、工作;門的正前方有一茶几,「半杯寮」店員、社區藝術工作者、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就坐在茶几前悠然地泡著茶,抬頭問:「你要喝一杯嗎?」
每次行入書店,係咪都有一種想買書而又唔知買咩書的感覺?文學、藝術、行商、雜誌⋯⋯書藉種類如此之多,如何在芸芸書本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實在不容易,不過唔使驚!文學館幫到你。香港文學館新近推出「度身訂書」計劃,通過心理測驗為你選配合適的神秘書籍!
是什麼驅使許鞍華走上漫長的電影路?由合作多年的美術指導文念中所執導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用鏡頭側寫了許鞍華:煙不離手,不停走路,並整理了其四十年的電影人生。紀錄片不但呼應了許鞍華與香港特色、歷史、本土議題的串連,亦以其電影折射出許鞍華的自身經歷。好好拍電影,是電影人的寄語,其實也是許鞍華一生的寫照。
香港電台昨日(29日)傳出清談節目《五夜講場》需暫停製作,直至管理層審批通過。《五夜講場》於2017年開播,是港台頗受歡迎的節目,在YouTube上的收視率亦十分高。五個節目分別為「哲學有偈傾」、「文學放得開」、「 歷史係咁話」、「真係好科學」及「學人串社科」。
文念中執導的許鞍華紀錄片《好好拍電影》,正好為其四十年的電影人生作一總結。許鞍華的電影從來不易梳理,而在多年好友文念中的鏡頭下,除了關注社會議題與人文精神以外,更挖掘她在香港長大的童年,與祖父、父親、友人在於古詩、武俠電影與文學的淵源。
香港或者唔再係「國際金融之都」,但點都仲係「國際金庸之都」,因為金庸對武俠精神嘅追求,係喬靖夫嘅《武道狂之詩》中依然體現。係而家嘅香港,撇除門戶之見,集百家之所長,係咪先係最合時宜嘅「武道」?而如果我哋要「為正義,為良知。」我哋要點樣善用自己嘅力量?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白水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去片:https://youtu.be/clsMExqYTVU #關灝泉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喬靖夫 #武道狂之詩 #武俠 #武林 #仁義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如果說這一輪的深水埗議題,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新的認識框架,至少有二:在香港的社區議題中,出現新的社區持份者—「年輕文化經濟創業者」,令本來「居民」VS「重建財團/政府」的角力想像變得更為多元;在舊區重建的時間段方面,可拆解為細緻多樣的時間段去理解,在開始收樓與整體重建成豪宅群或酒店群的終結點之間,只要延長數年時間,還是可以有新的東西、新的價值被創造出來,那並不止是金錢上的意義,我們的城巿也許很需要這樣的喘息與慈悲。深水埗的多元面貌,平面的廣面與縱面的深度,或者你也是時候知道。進來深處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