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埋的粵菜檔案》—— 呂嘉俊編後感(一)

其他 | by  呂嘉俊 | 2025-09-08

我們現存流通於世的中菜食譜,較古老的,可追溯到清朝的《隨園食單》和清末民初的《美味求真》,然後一躍到50年代由陳榮撰寫的《入廚三十年》和特級校對陳夢因所著的《食經》。


由民國到50年代,觀乎香港到中國,中菜食譜的出版幾乎一片空白。原因易見,那數十年,中國政局不穩,戰爭未停;人人活在不安中,生死愛恨不由人,如何談文化傳承;出版自是一件奢侈事。


陳榮在50至60年代著有6套飲食書,《入廚三十年》、《中國點心》、《家庭食譜》、《漢饌大全》、《烹飪指南》、《飲食經》,當中最廣為人知的《入廚三十年》,再版多次,一直流傳至今。當年移民海外的香港人,不少要到中餐廳當廚工,學得一門廚藝,能在當地站穩陣腳。陳榮曾當飲食導師,在各大烹飪學校開班授課,因此《入廚三十年》所記錄的,以實用為主,務求簡單易明,讓人盡快掌握。


陳夢因(1910-1997)是資深報人,著名飲食評論家,曾任《星島日報》總編輯。1951年開始寫「食經」專欄,後結集成書。《食經》多年來無數次再版,有一套10冊、5冊、2冊,三個版本。《食經》記下了不少粵菜食譜,亦有談生於魚米鄉的南方人吃喝之習慣,是研究中菜重要的書籍。


只是粵菜博大精深,要了解前人做菜之精細,大戶人家所辦的華宴,酒家筵席的排場,以至當年上菜次序、菜式編制到每道菜的步驟材料,我們的資料都似有所缺,只能靠一些塘西風月口述歷史,零散的酒家菜牌,瞎子摸象,估算當年的繁華錦簇。


特別是民國到50年代,那片空白,似乎無法填補。


想不到缺失的一頁,有可能在美國尋回。


身在三藩市的作者徐子君,3年多前收到一封陌生人寄來的電郵,寄件者發現在爺爺趙藻華遺物中,有一本手抄出來的《廣州食譜》,內裡記錄了不少失傳菜式的做法、鮑參翅肚矜貴食材的處理、大漢筵席和羅漢全桌的菜式編排⋯⋯絕對是研究粵菜的珍貴寶藏。


徐子君拿着食譜思索,在網上找到香港有一個研究飲食的人,叫呂嘉俊,於是隔空跟我聯絡。看完幾頁食譜後,我知道這是重要資產,一口決定由字字研究所出版。


本來只打算複印這本30年代的食譜,但不想就此停步,於是調好方向,讓徐子君在美國踏上尋找中菜的旅途。我們嘗試從零散的資料中,拼貼出近100年前,華人移美的生活,以及中菜在美國這100年的進展與變化。徐子君由三藩市跑到洛杉磯、紐約、香港和新會,從美國國家檔案館、華人博物館,無數的舊報紙和廣告中,尋回大同酒家、林芳園、Ruby Foo’s等一家家在紐約顯赫一時的唐餐館,也是食譜持有者趙藻華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徐子君從幾家酒家和趙氏後人的口述歷史中,描繪出當時美國中菜的情況,原來不少精巧粵菜如琵琶燕窩、海參扒鴨、金華玉樹斑等,曾在北美有過美好的發展。


籌備了3年多,我與徐子君透過視像、電話、電郵,或在香港見面,大家努力完成了這本書。食譜持有人趙藻華當年從新會來到香港,曾當裁縫,後來經香港移民美國,落地生根,就靠廚藝養活妻兒,在異地的廚房內,安身立命。


書,完成印刷後,有天忽然在想,這些資料本來沉埋在世,到底是我們找出資料,還是資料「找上」對頭?「感覺是上天選中我們。」那日在香港,我跟徐子君說。


但願這書不是終點。



(文章授權轉載自作者FB專頁,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yBstDrTK/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呂嘉俊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人。

熱門文章

菩提在世間

書評 | by 亞C | 2025-08-26

編輯推介

就在房間,能看到嗎

小說 | by 黑麥 | 2025-09-06

《離亂經》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白魚

小說 | by 胡果 | 2025-09-05

義大利時尚之王Giorgio Armani離世,享壽9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看貓(二)

散文 | by 雙雙 | 2025-09-03

周先陌詩作〈閨房〉的爆紅與爭議

其他 | by 嚕嚕米 | 2025-09-02

大治曆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8-29

【字遊行·巴黎】Windows

字遊行 | by 孔銘隆 | 2025-08-29

《不赦之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