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傳媒人、《明報月刊》前總編、《百姓》半月刊創辦人胡菊人,於9月3日離世,享年92歲。在家屬訃告中表示,胡菊人在加拿大溫哥華列治文醫院睡夢中安詳離世,家屬意願不公開舉殯,安葬禮已於本拿比海景墓園舉行。
胡菊人,原名胡秉文,筆名華谷月,於1932年出生在廣東順德。他在初中時隨親戚移居香港,曾半工半讀於珠海書院英語系,並從此展開寫作生涯。他曾先後擔任多份重要刊物的職務,包括《大學生活》社長兼主編、《中國學生周報》社長,以及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
1967年,胡菊人應《明報》創辦人查良鏞(金庸)邀請,擔任《明報月刊》總編輯一職長達13年。在任期間,《明報月刊》除刊登學術文章外,亦刊載知識與趣味兼備的文章,使其從純學術刊物轉型為綜合性高水平讀物。同時,他亦成功邀請知名學者牟宗三撰稿,刊於《明報月刊》上。
1980年,他轉任《中報》及《中報月刊》總編輯,查良鏞當時挽留不果,卻仍然設宴歡送並贈予黃金勞力士手錶作紀念,成為當時文壇佳話。翌年,胡菊人與陸鏗共同創辦《百姓》半月刊,並兼任總編輯,直至1994年該刊停辦。《百姓》為香港首本結合新聞、時事和文化評論的雜誌,繼而吸引不少新聞及文化界人士供稿。
胡菊人於大專時期開始從事寫作,文章散見於《明報》、《東方日報》、《星島日報》、《良友》等報刊專欄。他亦編輯多本書籍,如《中國當代散文選》及《1997・香港:香港地位問題資料匯編》。其著作包括《坐井集》、《旅遊閑筆》、《紅樓、水滸與小說藝術》、《文學的視野》、《小說技巧》、《李約瑟與中國科學》、《河殤、河傷》及《小說金庸》等。去年胡菊人亦出版《胡菊人〈良友〉專欄文選》一書,除結集了他在八、九十年代為伍福強先生在香港復刊《良友》畫報所撰寫的專欄文章外,亦有對金庸、《水滸》、《三國》小說藝術的探討、追憶一眾朋友之文章,以及探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係。
在文壇,他曾擔任香港青年文學獎評判、市政局中文文學創作獎評判、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香港文化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監事會主席,以及香港作家聯會理事等職務,並於1990年獲頒香港藝術家年獎作家獎項。此外,他於1985年至1990年出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1996年,他決定與妻子劉美美移居加拿大溫哥華。
胡菊人逝世消息傳出後,知名作家沈西城在社交媒體發文悼念,表示:「我的伯樂,尊敬的胡菊人先生去世了,痛哀!」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稱胡菊人為貴人,是「香港最具真正文人氣質的知識分子」,並表示他對自己的鼓勵與提攜意義重大。
作家鍾玲指出胡菊人是她所識者之中最具風骨的人物:「在香港菊人跟我坐在朋友家地氈上聊到魯迅的短篇小說《藥》,兩人越談越興奮,他一口我一口讚賞其象徵手法,其以小見大,寫出整個國家的命運!是他鼓勵我寫極篇磨練小說筆法,刊登在他編的百姓雜誌上。朋友,好走。」教育家葉建源稱胡菊人非常樂意提攜後輩,憶述1982年第九屆「青年文學獎」頒獎典禮時,答允將一篇得獎短篇小說刊登在《百姓》:「這只是他做過的很多大事之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很能反映出他編《中國學生周報》、《明報月刊》以來那份關心文化、關心家國、關心年輕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