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演員、導演羅拔烈福日前(16號)在猶他州住所安詳離世,享年89歲。其公關代表Cindi Berger在聲明中表示羅拔烈福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被摯愛的家人環繞離開人世,家人希望外界給多空間。
羅拔烈福於1936年8月18日出生於加州聖塔莫尼卡,童年時家境平凡,父親為牛奶配送員和會計師,後移居凡紐斯。他早年對藝術和體育產生興趣,曾獲得科羅拉多大學棒球獎學金,但因酗酒和學業問題而離校。在母親於1955年逝世後,他便前往歐洲旅行,期間從事勞動工作並深化藝術追求。返回美國後,他進入紐約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學習,並於1959年開始演藝生涯,首度出演電視劇《Perry Mason》。
其後在60年代,羅拔烈福開始轉向電影發展。1969年,他與Paul Newman合作出演西部片《神鎗手與智多星》(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一舉成名,奠定其一線男星地位。此後,他接連主演多部經典作品,包括1973年的《老千計狀元才》(The Sting),憑藉此戲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1973年的《俏郎君》(The Way We Were)、1976年的《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以及1985年的《非洲之旅》(Out of Africa)等70多部電影。憑藉著金髮俊朗外型和自然演技,羅拔烈福成為1970年代最具魅力的荷里活男神之一。
自80年代起,羅拔烈福轉向導演領域,其處女作《普通人》(Ordinary People)改編自Judith Guest同名小說,講述郊區家庭的悲劇故事。羅拔烈福憑藉此戲,成功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殊榮,讓他成為少數在幕前與幕後都獲得奧斯卡肯定的電影人。
此後,他執導多部探討社會與人性議題的作品,如1988年的《米拉格羅豆田戰爭》(The Milagro Beanfield War)、1992年的《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1994年的《益智遊戲》(Quiz Show)以及1998年的《馬語者》(The Horse Whisperer)等,橫跨文學改編與原創敘事,展現他對美國鄉土、家庭與倫理議題的持續關注。
羅拔烈福對獨立電影的貢獻尤為顯著。1981年,他創立了非營利組織辛丹斯學院(Sundance Institute),並藉由其舉辦的辛丹斯電影節,為一眾新晉電影人提供發表、培育與曝光的平台。其中,電影節發掘了許多當今的知名導演,包括如昆頓塔倫天奴、史提芬蘇德堡(Steven Soderbergh)和萊恩庫格勒(Ryan Coogler)等人才,又推廣如《落水狗》(Reservoir Dogs)、《性、謊言與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和《弗魯特維爾站》(Fruitvale Station)等作品。羅拔烈福視此為回饋影壇之舉,強調主流電影之外的故事需有發聲機會。
晚年,羅拔烈福逐漸淡出演藝圈。2018年,他宣布從演戲退休,最後主演作品為《老人與槍》(The Old Man & the Gun),戲中飾演年邁劫匪,獲高度評價。及後,他客串漫威電影《美國隊長: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2014)和《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2019),並監製2022年劇集《黑暗之風》(Dark Winds)。儘管表示疲於演戲,他強調不會完全退休,而是轉向導演和倡導工作。
除影視工作外,羅拔烈福長期投入環境保育與公共議題,早年移居猶他洲時並致力保存當地自然景觀,並曾參與多項環保行動與倡議。其公共參與與文化貢獻獲多方肯定:2002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2016年獲美國總統授予自由勳章,表彰其藝術與社會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