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53年歷史的新光戲院於昨晚(3日)迎來正式結業,使大批市民到訪並為其告別。新光戲院告別演出《小平你好》戲票,亦成為戲迷珍貴回憶。
天未黑已有很多人沿英皇道拍攝新光戲院最後一晚亮起的霓虹招牌。
新光戲院自1972年正式開業以來,這座位於繁華鬧市中的劇場不僅是粵劇表演的殿堂,更是承載了半世紀香港文化記憶的象徵。然而,隨著2025年3月3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落幕,這座擁有53年歷史的戲院正式熄燈,結束了它輝煌而充滿人情味的篇章。
港島東戲迷為觀賞新光戲院告別演出,特別學會在網上購票。
新光戲院告別演出《小平你好》戲票,成為戲迷珍貴回憶。
新光戲院的前身為「麗池戲院」,及後於1972年由商人盧潤鴻購入並改建為專門上演粵劇的場地。新光戲院的鮮紅霓虹燈招牌屹立於英皇道,成為北角的地標,院內設有有逾千個座位,舞台設計專為粵劇表演量身打造。
新光戲院的黃金時期正值香港經濟起飛的1970至1980年代。當時,粵劇作為華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戲曲形式,在香港擁有廣泛的觀眾基礎。每逢節日或名伶演出,戲院內座無虛席,門外更排起長龍。除常規演出外,新光戲院亦舉辦慈善演出、新秀比賽和紀念演出,為粵劇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平台,繼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居明說新光是硬件,更重要是孕育出粵劇人才與文化,《粵劇特朗普2025》將移師西九文化區演出。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粵劇的觀眾群逐漸萎縮,年輕一代對流行文化更感興趣,新光戲院的經營面臨巨大挑戰。自1990年代起,戲院多次因租金問題被迫搬遷或面臨拆卸危機。2012年新光面臨結業,最後一刻由李居明創辦的「盛世天戲劇團」成功續約,為新光戲院燃亮續燈。
充滿歷史價值的「粵劇殿堂」牌匾。
戲院大堂天花板上懸掛的108盞球形吊燈,象徵人有108種煩惱,希望戲迷煩惱在觀戲後煙消雲散。
不少市民前來送別新光戲院。
市民見證新光在熄燈儀式後拉上鐵閘。
新光招牌在3月4日午夜12時16分正式熄燈。
隨著北角地價飆升,發展商對這片黃金地段虎視眈眈,新光的存亡屢屢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儘管戲迷、文化團體和保育人士多次發聲,甚至發起請願希望保留這座文化地標,但經濟壓力最終壓倒了文化價值,最終於3月3日迎來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