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不同的即興課題,Adrienn將誘發的身體反應和情緒放在不同的容器/調度裡面,按捏再按捏,當中包含著她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又包含她對這個舞者的了解,也包含著她眼中七個舞者的共同或關聯。就這樣,舞者被安置在一種極端中的狀態徘徊,而你感受到舞者的內在游離在不同情感的界線之間,不由自主卻又悠然自得。一度讓我想起《墮落天使》中的哭泣,從自我的歡愉到哀悼一段模糊不清卻確實存在的感情,鏡頭還是落在同樣抽搐的肢體上,但觀者都可以感受到那情感的每秒變形。
本地著名音樂人,樂隊Anodize及LMF成員陳匡榮(Davy)昨晚(6日)突傳出死訊,享年52歲。與他相識多年,Anodize及LMF的隊友Jimmy在社交媒體上證實他離世的噩耗,並寫道「別了…摯友…少了…一路好走…R.I.P…」。LMF的另一名成員MC仁,則寫上「香港人應該認真聽下香港人認真做嘅音樂」。在LMF樂隊專頁上,亦貼上陳匡榮在台上一邊吸煙,一邊彈琴的黑白相片,寫道「See you next life our big bro」。
村上春樹的小說,往往穿梭現實與魔幻之間,從光怪流離的異質世界,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折射現實中的情慾與創傷。這些虛實交錯、曖昧不明的文字,早年常被認為難以由影像呈現。不過,近年有不少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上映,大獲書迷好評,甚至獲得奧斯卡、康城影展等獎項。這些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你又覺得哪一部最能展現村上春樹的文學風景?
江逸天和蔡宛蓉攜手打造的舞台《The Dreaming》是一場關於人類原始習俗的典禮,吳騫桐在這個儼如聖所的地方,卻難以走進澳洲原住民如夢的意識之河,從而認為兩類人似乎是難以靠近,不可能產生共鳴,城市人與原始人其實有種根本性的分野。
在一片圓形的紅色沙地中央,舞者侯叙臣破土而出,如同祭品般在祭台上蜷縮、掙扎、伸展、釋放,圍繞著他的是六條會發聲的柱樑,咿咿呀呀、叮叮噹噹、鏜鏜咚咚,旁邊的觀眾也圍成一個又一個圓,目睹、經歷祭典,在音樂落幕之際,與侯叙臣一同走向光茫。
從新蒲崗一幢工廈的電梯中走出來,一道黑色大門上掛著一個尿兜,下方貼著兩張紅色揮春,寫著「I GOT翻騰」、「I GOT MUSIC」,這裡就是七名「有爵之士」開的爵士樂平台「翻騰三周半」(下稱「翻騰」)。
收藏藝術品並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藝術收藏亦能豐儉由人。Affordable Art Fair的名稱正表達出這個理念:藝術收藏是「負擔得起」的。這個親民的藝博會中,展出的藝術品定價由一千至十萬港元不等,目的是讓普羅大眾也能發掘藝術收藏的樂趣。第十屆Affordable Art Fair本週四開始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今年展會邀請共1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90間畫廊,展出逾千件當代藝術作品,包括本地新晉藝術家的代表作品,讓這些平易近人的藝術品能夠呈現在大眾眼前。
今年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於25、26日開考,隨着高中核心科課程改革明年落實,判三聆聽及綜合能力卷將被廢除,因此今年是考生最後一次應考這份試卷。卷一閱讀考卷課外篇章則有兩篇白話文和一篇文言文,分為是台灣作家陳列的《我們去唱歌》、台灣作家簡媜的《一竿冷》和清朝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節錄,讓考生答出文章當中的寓意和哲理。而卷二寫作卷中,其中一條作文題目為「 一次令我百感交集的聚餐」,有考生笑稱題目「離地」,過往數年間因為疫情關係,沒有機會聚餐。也有人認為,正因為經歷過數年疫情,考生如作答這條題目中「百感交集的聚餐」會有更深刻和複雜的感受。本身為詩人、作家的中文科教師跂之則說,考生應從生活中寫出真情實感,帶出深刻立意,便可乎合文憑試的準則。
生命誠可貴,但若有一種更崇高的理念,是否值得為之犧牲性命?7A班戲劇組藝術總監一休(梁承謙)坦言自小恐懼死亡,因為害怕看到一個生命由存在變成消失。一休發現死亡是如此難以面對、消化,於是將恐懼轉化為藝術,以戲劇去探討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繼2002年創作了《想死》、2007年推出姊妹作《大笑喪》之後,事隔21年後,死亡三部曲迎來最終章《殉爆》。一休依然透過戲劇,與觀眾談生論死,詰問死亡的意義。
亞馬遜旗下網絡書店Book Depository在其網站上宣布將於4月底陸續停止營運。Book Depository指,顧客仍可在4月26日之前在網站上購買書籍。書本送運及支援服務則會運作至6月23日後結束。
英國海雀出版(Puffin Books)對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童書原著進行百來處的「字詞修改」,調整關於體重、身心狀況、性別與種族的相關敘述。眾多作家抨擊出版社的作法,本文從Roald Dahl童書字詞修改爭議說起,並收錄幾則與藝文相關的短訊。
伊力盧馬對我的影響,我想在《偶然與想像》裡已充分表現出來。積葵利維特的元素亦有在《Drive My Car》裡出現,不過不是那麼明顯,反而是有點曖昧不明的關係。這種曖昧的表達,其實也出現在積葵利維特的電影裡:究竟故事發展下去會是甚麼結局?觀眾看著可能會有心驚膽顫的感覺,我很享受這種感覺,也希望把這個手法放在作品中。 至於創作故事與人生真實的關係,本來攝影機就是寫實的工具,拍電影時雖然以虛構故事為背景,但電影呈現的畫面全都真實發生過,所以電影是介乎小說與紀實片之間。
去年是不加鎖舞踊館駐場編舞平台「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dance-to-be)舉辦的第三年。對參與者來說,最珍貴的除了能擁有一定的場地支援外,與不同人發生交流及討論都是參與者重視的一環。在dance-to-be計劃尾聲,參與編舞會集合近半年的研究和創作成果,並作階段性呈現。呈現過後創作者與觀眾的交流環節有一個特別的框架,有别於一般演後坐談, dance-to-be 創作者或創作同行會準備問題,拋予觀眾回答並引領延伸思考,大大改變了觀眾於演後在創作者身上尋找答案的慣性。
Disney+的原創台劇《台北女子圖鑑》遭到台灣網民的大量負評,大部分留言都拿台北版的和原作《東京女子圖鑑》比較。原版雖沒網民所言拍得那麼出色,某些橋段例如角色對著鏡頭說出內心獨白的橋段在如今看來更顯突兀,卻依舊難掩劇本的出色之處。
自然學家逵曼(David Quammen)指出,多多鳥可能是第一種由於直接人為干預而絕種的生物,他以此為引子,探討日益嚴重的生態系統破壞問題,並寫成此書⋯⋯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National Geographic攝影大賽評審、香港生態攝影第一人Samson 蘇毅雄介紹《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
受不加鎖舞踊館(Unlock)邀請,得以到牛池灣文娛中心,觀賞一班長者跳舞。劇場入得多,現代舞也看不少,看長者跳現代舞可是第一次。向來破格的 Unlock 繼續深耕社區,製作由康文署主辦、西貢區議會贊助的十八有藝——社區演藝計劃「身體年輪」結業演出《渡度》。進場之時,收到一貫精緻的場刊之餘,還有一盒錄音帶,輯錄了一眾長者的聲音故事,以及聲音藝術家劉曉江為他們創作的音樂,令人驚喜非常,想趕快到鴨寮街買二手卡式機試聽。長者與現代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在花巧的 add-on 以外,作品主體怎樣呈現兩者之間的化學作用實在令人期待。
咩話?!Francis李立峯話佢最鍾意嘅Youtuber係鄧小樺?!我哋決定俾佢上嚟Book Channel Live親自澄清下!同場仲會有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 Witness得獎攝影師曾梓洋擔任嘉賓,一齊傾下網絡文化、memes、潮語、偶像、動漫、串流平台之類~~
平時上堂風度翩翩嘅 Francis 李立峯,原來係ACG宅?!仲喺IG follow好多靚女?!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le,入嚟睇下佢分享二次元世界嘅夫妻相處之道!
學者Margaret Roberts喺《Censored》詳細解釋咗審查嘅三種機制,第一種係「恐懼」,一個威權社會,會利用一啲模糊嘅法律、規條,令大家喺講某一種言論或者表達批評嘅時候有所顧忌。但Roberts指出,恐懼作為一種審查機制,其實有其局限。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李立峯主講Margaret Roberts《Censored》。
擁有權力嘅人愈發肆無忌憚,可以公然講大話冇後果;無權力者對公共討論失去希望,唔相信溝通能夠帶來任何意義⋯⋯我哋究竟點解會行到嚟呢一步?學者Natalia Roudakova寫咗《Losing Pravda》呢本書,直譯就係「失去真理」,並嘗試分析我哋所身處嘅後真相社會形成嘅原因。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聽專研政治傳播嘅Francis李立峯點講。
聽完6號過去幾星期嘅分享,有冇人忍唔住手買咗機票去旅行?輕背包 Sherpas 嘅兩位成員 Sonya 同 Franky 早前上嚟Book Channel做Live,分享下呢兩年冇得去旅行嘅感想,同旅行嘅意義!
《寂寞島嶼》的作者Judith Schalansky成長於冷戰時期的東德,不能出境的她從小未曾有過旅行的經驗。地圖成為她探索世界的起點,通過觀察國家的版塊形狀,她幻想出當地不同的歷史故事。無法出境的我們,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不妨與Rubberband 6號 一起,跟著Schalansky在書海上航行。
6號 @RubberBand 對南美洲的愛,始於這本書──「困難時期,民主 成為反對國家安全的罪行⋯⋯我們這些剁人肉的機器是國際機器的一部分,全社會正在軍事化,非常時期成為永久的時期。」加萊亞諾以一個個小故事串連起歷史碎片,成就《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這一部有關南美洲人文歷史的經典之作。
當聽到的聲音開始形象化成某種真實的存在時,我們都無法認清那些是幻覺,假如整個城市的人都染上同一種病徵,那算是病還是日常?從塔羅牌裡看到這個城市影子的定尞,彷彿看到每個路人頭頂都是八道裂痕,整個社會都淹沒在粉碎下。
這些年間,很多人因各種原因離開香港。《#百年孤寂》的作者 #馬奎斯 早年因揭發政府醜聞,被逼離開出生地 #哥倫比亞。流落在 #異鄉,他寫下十二個有關 #流浪 的故事,成就了《#異鄉客》一書。今集聽6號@RubberBand主講《異鄉客》,探討我們 #旅行 的意義。
關於人生意義呢個問題,哲學家已經討論咗成二千年。Julian Young用《The Death of God and The Meaning of Life》總結咗呢兩千年一班大哲人講嘅嘢,從尼采「上帝已死」,海德格到沙特,卡繆到德里達,鹽叔 @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用10分鐘帶你睇睇。
雖然而家喺樂壇、娛樂圈、電影界都可以見到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嘅身影,但好感謝佢哋冇忘記我哋虛室呢個小小嘅文學推廣頻道已讀不回BookChannel~今集有集有請鹽叔主講David Hume名作《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企鵝蘭登書屋近日與女作家Margaret Atwood合作,為她其中一本長期被列入禁書名單的《使女的故事》,以防火物料特製「不可燒毀」(Unburnable edition)的版本,藉此抗議當地書籍的審查制度,提高大眾對言論自由的意識,並證明「文字的強大力量永遠不會被滅」。
世界崩塌,本地創作可以如何實驗?當下疫情及世情夾擊下,本地舞者的實驗性往哪裡去?如何修煉視界?還會有純粹的藝術推展嗎?俞若玫撰文評論跨界舞蹈試煉場計劃《乜》,從藝術家的創作意識反過來看到香港的不同樣貌。
古語有云:「病向淺中醫。」但醫病都要小心選擇唔同療法。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CBT)可以話係現今最普及嘅一種心理治療療法,但當中有唔少爭議性,《學人串社科》前主持、港大心理學副教授陳濬靈引用學者 Farhad Dalal 講法,同你探討下「CBT霸權」!
在春夏交接的日子,看海大概是最好的活動。《if you could see me now》(午後看海)以看海為主題,由Olivier Cong 江逸天與香港知名作家韓麗珠聯合創作。在初次接觸江逸天時已聽聞他的演出一票難求,然而不見得他刻意配合觀眾口味。這是第二次看Olivier音樂會的日子,同樣是帶雨的晚上,空氣中帶點雨水的氣味,熟悉的感覺,但Olivier卻帶來嶄新的音樂。
香港人,你快樂嗎?要怎樣才能成就快樂的人生呢?《學人串社科》前主持、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藉《Finding Happiness》提出「淨心」概念,拆解尋找快樂嘅終極竅門,香港人必睇!
香港劇場界年度盛事,受疫情而多次順延的第三十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昨晚(1日)在葵青劇院演藝廳舉行。因應表演場地多次關閉,多個演出取消或延期,大會將 2020 及 2021 年的參選劇目合併計算。而為了慶賀劇場工作者終能聚首一堂,本屆主題定為「團聚」,共頒發 22 個獎項,由《新聞小花的告白2:白屋之夏》連奪「最佳製作」、「最佳導演 (悲劇/正劇)」等大獎,而《雄顏一笑》以及《一水南天》各獲四獎。
《Top Gun》一開畫全球轟動,懷舊主題更不止吸引中年人,入場年輕觀眾亦為數不少,已把戲看了兩次的Melody Chan,強烈推薦讀者欣賞這部《Top Gun》,除了當中的硬特技外,連劇情都還有升級,整個戲的phasing亦很準確,一低一高的對比拉出熱血主線,每個細節同樣養眼,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各取所需。
從防空洞與地下通道的聯想,李海燕想到貝克特的劇作。貝克特在五年之間發表了《等待果陀》(1952),《The End》(1955)以及《終局》(1957)。三個作品描繪的存在,是因為經歷戰爭的蹂躪而無法復原,還是本來如此虛無?人日復日地像倉鼠般不停地跑,是因為還未察覺到重複的徒勞,還是為了忘記沒有將來的停滯?任由無力感推倒和製造改變的幻覺,哪樣更需要勇氣?也許,絕望,才是唯一的希望。
人類通過仿生學(Biomimicry)系統化學習及模仿生物結構和大自然運作原理,以研製新技術及改善現有科技,今集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講Janine Benyus《Biomimicry –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看看我們可以為地球做些甚麼!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失去一些朋友。面對人際關係的疏離,生活的孤獨、無奈與痛苦,我們該如何自處?本地獨立女歌手 Luna Is A Bep 今次講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也許能給予大家一些解答。
俄羅斯獨立電視台TV Rain在上月初被逼暫停營運,並在和觀眾說再見後播出芭蕾舞劇《天鵝湖》,意有所指,因為《天鵝湖》是蘇聯領導層更替時電視台循環播放的劇目。TV Rain如何在國家牢牢控制的夾縫中,走出十多年的獨立新聞之路?關於TV Rain的紀錄片 《F@ck This Job》則呈現了一班傳媒人與政權、與觀眾跳的連場探戈。
表演場地解封在即,不加鎖舞踊館為觀眾獻上年度製作《品品》,由六個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以「食」為題發揮天馬行空想像,打破表演者與觀眾的界限,在三小時的演出時間,讓你我享受「揀飲擇食」的自由意志。
榮獲今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Drive My Car》,由濱口龍介改編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並穿插著同一本書裡的〈雪哈拉莎德〉和〈木野〉,以至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幾個故事看似互不相關,卻在電影角色的層面上起了情感的互文作用,從文學改編、電影語言以至劇場理論的實踐,作品面世至今一直廣被談論,更讓濱口龍介的電影成就更上一層樓。
多年來積極就反戰、環保議題發聲的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昨天(4日)發表《Zero Landmine 2022》,重製 2001 年的《Zero Landmine》,收益扣除成本後悉數撥捐人道組織,聲援烏克蘭。
孔嘉琪形容,濱口龍介的《Drive My Car》是一套讓人找線索找得很過癮的電影。三小時的電影,看到最後一場戲才當頭棒喝。女司機拿著一大袋剛從超市買的東西,在個偌大的露天停車場走回自己的車位。電影鏡頭遠鏡拍著女司機走過一輛又一輛泊在停車場的車,白色,白色,白色,雖然是刻意裝作自然的錯落泊位和吉位,但當女司機走到自己的紅色SAAB時,「萬白叢中一點紅」,那是什麼?日本國旗。
有冇人想知 Book Channel 邊位嘉賓NG最多次?江湖盛傳 #小樺 因為拍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太辛苦,所以避走台灣?#小樺 鏡頭前睇落好Nice咁,原來鏡頭後又另一個樣?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第二季花絮片段絕密流出,睇完記得留底!
「男又好女又好啦,我淨係知道我鍾意你。」鄭展熙參照電影《喜歡妳是妳》改編成短篇小說〈Last Girl I Loved〉,亦同時以電影為線索,從《金枝玉葉》、《阿飛正傳》等經典作品,重寫當代人對愛情和性別認同的各種掙扎。
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 第五回請來「點Cook Guide」馬田為大家介紹《村上RECIPE》!這本絕版人氣食譜是「村上春樹廚房閱讀同好會」一眾書迷的心血結晶,嚴選村上作品中三十五道菜色,將其化為食譜,以食的角度解構村上的文學世界。
第四回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請來「點 Cook Guide」馬田為大家介紹《本土情味——飲食男女文章結集》。這本書由已停刊的《飲食男女》雜誌文章結集而成,收錄了過往十四年間大大小小的老字號食店專訪,寫飲寫食的同時,紀錄了珍貴的香港本土故事。
第 94 屆奧斯卡金像獎於香港時間 9 日晚公布提名名單,Netflix 電影《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拿下 12 項提名成本屆大熱,科幻大作《沙丘瀚戰》(Dune)亦獲 10 項提名緊隨其後。而《Drive My Car》獲得 4 項提名,成為首部入圍最佳電影及最佳改編劇本的日本電影,是繼 2018 年《小偷家族》後再有日本片入圍奧斯卡,濱口龍介亦憑此片首次角逐最佳導演。
《Drive My Car》問世以來引起了熱烈討論,尤其是這一齣電影到底是村上春樹的小說改編,抑或是濱口龍介的電影呢?但聰明的導演會知道,改編的電影和村上春樹的小說本身是兩件事。如果原原本本讓家福在鏡頭前獨白自己對女人駕駛的偏見,即使是西島秀俊恐怕都招架不住。一次無日無夜的北海道公路旅行,一個女學生潛入熟人家中的冒險,一段無稽的化身成八目鰻的夢,在在都能看到同時期村上春樹兩本長篇小說的影子。只有這樣的改編,才能讓本來有如草稿的短篇故事,豐富成一段公路旅程。
江記今次要談的本土製作動漫,是智海的《The Writer and Her Story》,據說它是本土文藝漫畫界中的傳奇。不斷重複的敘事風格,畫風罕見地沉重,一切的苦難,都返照我們創作的初心。與智海份屬好友的江記,同代人的解讀飽含感情,記得收睇。
「非關舞蹈祭」《I’m Only my Body?》的兩個作品:《張利雄》和《Kerry & Frieda》,應該如何留下一點較能靠近原作精神又不會過度詮釋的「(非關)舞蹈文字」?陳美彤寫下觀後感,認為看藝術作品是會/要把自己放進去的,所以描述的過程一定是有把自己的詮釋放進去的,畢竟寫字和做藝術都是為了身意合一。
不論文字聲色,時間旅行、平行時空等等題材大行其道,越是絢爛的狂想越能折射人心慾望——正因現實時間的進程無以挽回,此刻的遺憾驅使我們渴求對過去的補償或由未來開啟的可能。《方圓》每四期根據一個大方向錨定題目,今期開始的「Time Folds」,將為時間大做文章。
彭倩幗把阮志雄(雄仔叔叔)的詩集《Some Kind Of A Mood》封面的卡式帶拆下來,插進辦公室的卡式帶播放機內,透過播放機的透明窗口,看到卡式帶上的塑膠帶緩緩旋轉,轉了數圈,轉出了一陣悠揚的歌聲,唱著: we have no word means we have one word say, love
「如用這歌/可以代表我」點開手提電話裏的音樂播放器,那些自製的播放列表代表了怎樣的你?失戀時聽《分手總約在雨天》,熱戀時唱《小涼伴》,星期一要播《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十多年沒有聽廣東歌的畫家黃曉楓與從小聽廣東歌長大的插畫師及產品設計師Goodbye Victoria辦了一個「估歌仔」畫展,那些歌同樣代表了某一個時期的他們。
到底人的好與壞,是否天生早註定?作為倫理學的入門,哲學家 Simon Blackburn 的《Being Good》歸納了倫理學發展至今,與不同學派和知識系統發生過的辯論。今集已讀不回繼續有好青年荼毒室的MK老師教大家讀哲學,並與小樺對談做好人的可能。
以電影,尤其是前傳電影來說,《黑寡婦》大概不好,但Melody Chan覺得有些感覺,要長期追開才感受到,其中那個替黑寡婦弄來戰機的型男,恐怕全球大多數影評都會忽略,但他對黑寡婦沒有所圖的關心,有別於傳統電影,成為作者本集最喜愛的角色。
趙婷的《浪跡天地(Nomadland)》成為奧斯卡年度最佳電影,不過坊間評價則好壞參半,有論者認為電影過度浪漫化,忽略了真正的社會議題,但左筠則認為電影主題後段由體制與人的衝突,擴展到女主角與自己內心的衝突,反而將電影帶到一個有點佛學意味的層次。
陳廣隆懷念的童年comfort food,曾經是剛戒奶那幾年媽媽常煮的紅蘿蔔雞心粥。但很多人長大後已不幸地失去comfort的可能,只能靠代替品頂癮。一直有假說認為comfort food多是高卡路里或偏甜的食品,在不自覺間為肉體提供繼續推動薛西佛斯之石的能量。而當中,最能集懷舊、放縱、便利於一體的美食,乃係菠蘿油,
筆耕逾半世紀,文字輕盈通達的杜杜,在筆訪談及去年再度復刻出版的《飲食魔幻錄》以及新書《甜美的悠閒》。在他的生命過程裡,痛苦和快樂皆有,但最終理想還是過平靜的生活。如杜杜所言,即使時代再壞,快樂仍是很簡單。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是他獲獎後第一本小說。新作繼承他以往的作品風格,新書以人工智能Klara作為出發點探討人性,而石黑一雄本人亦形容新書的故事介乎《長日將盡》和《別讓我走》之間。
新蒲崗某幢工廈近日被指深夜發出巨響,由此衍生不少延伸討論和罵戰。曾任職音樂記者的Moment,嘗試作為雙方溝通的中間人調解。即使工廈band房與民居之間的衝突,並非一時三刻就能解決,但他希望改變可從身邊每個人的關係做起。
電影院在農歷新年假期後重開,Golden Scene自家戲院亦在今日(18日)開幕,董事總經理Winnie Tsang今日出席開幕典禮,而她亦曾經在訪問中說道:希望電影院可以為觀眾提供一個做夢的空間,可以沉浸在電影之中。
Amanda Gorman在第59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表演廣受好評,令她聲名大噪。在2021年,她幾會推出3本書,當中包括在就職典禮上的作品《The Hill We Climb》。
藝術睇唔明,一如阿媽係女人——呢個講法已經落後喇!而Alva Noë係《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同大家講,藝術嘅普遍形式係︰see me if you can!我哋細個對藝術嘅第一印象可能就係畢卡索嘅抽象畫,而將藝術同抽象掛鈎,背後嘅預設立場可能就係:藝術就係睇唔明㗎啦,好出奇呀?但咩係藝術?點解藝術咁難明?而難明之後,藝術嘅功能又係咩?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四哥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李康廷 #李四 #四哥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AlvaNoë #StrangeToolsArtandHumanNature #藝術 #知覺理論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近年不斷有唔同人回顧香港歷史,去令大家思考同探索自己身份問題。今次WatershedHK 舉辦咗一個名為「香港保衛戰」嘅展覽,想了解更多,就唔好錯過今集follow me啦! #香港保衛戰 #WatershedHK #香港 #歷史 #相片 #展覽 Battle of Hong Kong in 18 Pictures 日期:2020年12月12日-12月31日|(25日公休) 時間:14:00-19:00 地址:香港荔枝角永康街55號金百盛中心1109 裸買環保小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一個破碎的家庭並不是憑空出現,父母親的角色扭曲才是導致惡夢的關鍵,而往往孩子就是最為受罪的一個。《神》這部電影對於父親的想像是複雜的,一方面有著對父親角色的控訴,另一方面也流露角色的戀父情結。 #神棄之地 #Netflix #Tom Holland #反宗教電影 #父權 #厭男 #戀父 全文:https://bit.ly/35VXbIs ◤ 想閱讀更新更多「虛詞」內容,歡迎先讚好專頁,再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銅鑼灣Desk-one溫室、glue咕嚕館;(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貳叄書房、旺角Desk-one溫室;(新界)生活書社、荃灣Desk-one溫室;(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歡迎訂閱,敬請私訊查詢。 ◤ ◤ ◤ 《無形》及「虛詞」歡迎自由題投稿,稿例:http://www.p-articles.com/contribution
疫情高峰過後,於康城影展獲得最佳劇本的《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仍在上映。在這部以女性為主題的電影中,左筠詳細分析包括「畫像」、「火」和「凝視」等影像符號及其象徵意義,並探討了十八世紀父權框架下女性所承受的社會規範和性別不對等關係。另一方面,導演Céline Sciamma和女主角Adèle Haenel本為戀人,卻在拍攝《慾火的少女畫像》之前和平分手。分開了的戀人,共同合作一部關於離別的愛情電影,彷彿一場儀式,為10年的感情留一個記錄。
Disco Elysium也是一隻沒有選擇的遊戲。之所以這樣說,源於玩家幾乎無法改變整座城市的現實。
本於立法會民主派初選新界西出線的區議員張可森,以一個謄寫員的故事,道出選擇的真實和虛假。
攝影師高仲明過去一年拍攝反送中運動示威者的照片,眾籌出版《港傷》攝影集,並獲Sony世界攝影獎專業組冠軍,紀錄時代的傷痕,提醒大眾不應遺忘。
YMCA the DOOOR策劃《再發現.尖沙咀 遊走的人——尋求庇護者與移民在城市中流動的故事》展覽,以尖沙咀社區內的尋求庇護者與移民作為主題,透過在重慶大廈裡的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協助,訪問了幾位尋求庇護者,並將他們的故事以紙雕與聲音地景(soundscape)方式再現,讓這些在城市裡遊走的看不見的人,重新被看見。
我哋一邊廂見到香港聾人爭取佢哋嘅文化權利(包括對佢哋嘅母語尊重同承認),但另一邊廂我哋就見到中國共產黨點樣將新疆嘅維吾爾族人再教育,漢化,壓制佢哋嘅語言文化宗教,似乎係進行緊一場cultural genocide文化上嘅種族滅絕!
疫情還未受控,前往戲院未必是個好選擇,但若心癢想入場看電影的話,影評人區皓棕推介《追擊黑水真相》,「合家啱睇」之餘,更是「黃藍皆宜」。主角花了整整十七年,才看到丁點成果,同樣地,在我城生存,我們一定要捱過去,才看到曙光。
一位影響世界的退役球員,畢生在半空做出各種姿勢,生命卻在佈滿霧霾的山林上,與女兒一同結束生命。NBA傳奇球星高比拜仁的意外離世,震驚也傷透籃球迷的心。終始有時,生命如是,袁兆昌談高比,也談家母藉此建構「親子事業」的二三事。
年廿五到年初一清晨的年宵巿場,在香港的2020年,因為反送中運動而取消。然而,每年的維園年宵,其實都蘊含著很多有趣故事。鄭美姿分享她過往以記者身分採訪年宵新聞的經歷,在維園裡尋尋覓覓,故事的豐富程度就如一首medley,有快有慢有新有舊有高音有低音,有笑也有淚。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並非一成不變,它在冰點以下化作堅硬的冰,遇熱時氣化於空中;看不見但不代表它消失了,時刻存在於我們一呼一吸之間。
懂得與人互動溝通、多元協作及處理複雜人際關係明顯是 21 世紀年輕人必須掌握的「應用技能」/軟技能(soft skills),而適當的口語溝通訓練,絕對是當中的關鍵要務。
學校課程專責小組委員會6月公布諮詢文件,建議檢討聆聽和說話評核的作用。有網民認為此舉是為推動普教中鋪路,也有人認為改革是走回頭路。其實,在討論中文科公開試應否設聆聽、說話考核之先,還需理清其發展脈絡。本文旨在為課改爭論提供一些背景資料。
取消兩份卷,係咪等於消滅廣東話,係另一個值得探討嘅問題。我當然係好撐廣東話,愛好中文的都知道,普通話即北方話係一種退化嘅語言,聲調少,剩係冇咗貼近古音嘅入聲已係最大問題。之但係話分兩頭,一份本來係考本族語(native speaker)嘅卷,我就唔係好明有幾大需要去考聆聽和說話。根本新高中嘅中文課程,係當中文係second language咁考,我一直覺得好戇居。
經歷破紀錄103萬人的反修例遊行,今日在親共報章流傳最勁的相片,不是遊行隊伍,而是晚上示威者衝突時,警察爆缸,他們配以大大隻字「譴責暴力抗爭」、斥示威者「暴民」。這樣的解讀,是不是有甚麼誤會?因為據有線新聞的片段,那位頭破血流的警察是被同儕所打中的,還有一句「你做咩自己人打自己人呀!」,鐵證如山。
4月23日,有「阿拉伯布克獎」之稱的「國際阿拉伯小說獎」(IPAF)公佈得獎名單,現年六十七歲的黎巴嫩作家Hoda Barakat憑作品The Night Mail獲獎,成為歷史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從2007年開始,IPAF至今已舉辦了十三屆,得獎作家的性別比例卻嚴重失衡。距上一位來自沙地阿拉伯的女性作家Raja Alem得獎,已經過了八年。究竟何以形成這樣的現象?
一隻蛭鑽進身體,體節開始微微漲縮,對血渴求。如果無力制止,它就張牙舞爪,背後靈一樣纏縛附體,變成吸血鬼,把聲音連景象轟隆地扭曲起來。有時,先是聽見耳骨中的顫音,慢慢,眼前世界就像一張過度曝光的相片:人影,建築物,成像四周都有白晃晃的光暈圍住,糊掉層次,無法看穿,無處著力,一種非常實在的空。
《「道」賞灣仔》展覽由灣仔區議會與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合作策劃,挑選灣仔區的六條街道,包括譚臣道、克街、愛群道、渣甸坊、羅素街、銀幕街,由西至東覆蓋灣仔、銅鑼灣與天后,採訪每條街的街坊、商戶,透過收集他們的故事與生活記憶,側寫灣仔的歷史與變遷,最後由導演林森拍攝成六條短片,於一月七至十三日在時代廣場展出。
周日我們出來看展,展覽的藝術家叫Rachel Howard。展覽一開始是一件尺寸不大的畫,大概高不過一米,寬不過八十厘米。畫面裡一個黑影,像安吉拉.卡特的故事裡跳出來的巫師或者樹精之類,似乎穿著帶兜帽的斗篷,手底下有一個小生物。L說這是一頭牛吧,你看這是牛的雞巴。
浸會大學有一班視覺藝術系學生就不怕爛grade,更大膽將他們的爛grade(取得C+或以下成績)作品放進展場,公諸同好,策展人是四年級的Alysa Chan,「離開評分機制、學院制度之後,一份artwork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這是Alysa決定辦爛grade展的第一個想法,她指出平常學系辦展覽,參展作品都是老師挑選的,只有他們認為好的才能入選,但她卻覺得即使不成熟或不好的作品,其實都能忠實反映創作者當時的狀態,「反映他們的創作困境都可以是一件ar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