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d"

360度全視覺遊戲的可能——「LOOPED PLAY」遊戲體驗

其他 | by 楊喜盈 | 2024-03-28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化研究中心The Visualisation Research Centre早前建成了全球首個360度立體LED視覺化影院,將400個LED螢幕接連,成為讓觀眾可以「走進」的球體影院。除了可以觀影之外,影院還能夠玩遊戲,打開一種另類玩電子遊戲的視覺。最近前往由浸大所辦的活動「LOOPED PLAY」體驗360度的無死角遊戲,浸大邀請了三組藝術家The Plunderludics Working Group、 Optillusion Games以及Patrick LeMieux、Stephanie Boluk、Carlin Wing為圓形設備打造的遊戲《Mario Tag》、《The Waiting Game》以及《Ping》。

Ana《亞娜》:Haunting and Romantic的兩生花故事

劇評 | by 黃詠詩 | 2024-03-28

如果要選一個字去形容這個戲,我會用 "Haunting"。如果可以選第二個字,我會選 "Romantic"。 看完之後久久不能平復。想不到,我估他本人也想不到,梁祖堯,寫了一篇《聊齋》。

【悼David Bordwell】大衛博維爾的香港緣

散文 | by 李焯桃 | 2024-03-28

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上月底病逝,全球悼念之聲此起彼落,遠遠超越了任何一位電影學者去世的反應。這其實也証明了他交遊之廣闊、影響之深遠絕不止於一位大學教授的身份。除了學界的同道和門生,更多的反應來自他參加世界各地電影節認識的朋友、電影人和通過網誌Observations on Film Art神交的影迷。但我們最感親切的,當然是他寫出了《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一書,把香港電影推崇為荷里活以外另一個自足的工業系統,擁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美學。他在《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裡也有介紹世界各地不少國家的電影,但獨立成書的就只有美國和香港而已。

我未必可以幫到你,但我會陪著你——編輯部精選世界經典教育電影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1

香港的教育制度向來為人詬病,從十多年前「怪獸家長」一詞誕生,直至學童自殺潮,許多童年蒼白地逝去,我們意識到這是近乎整個華人社會也在面對的問題。早前香港電影《年少日記》上映,在社會獲得巨大迴響,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同時學會覺察出身邊的高危人士,聽見那些求救的聲音。但要救學童不可只靠社工,作為他們的朋友、家人、老師,甚至陌生人也可以一盡綿力,一句關懷已如鑿出一線曙光。而教育題材的電影數之不盡,此次編輯部的精選片單以反思教育制度為重,囊括星印日美法的經典作品。在DSE臨近之際,放眼世界各地在教育旅途的奮鬥故事,希望能為學生帶來溫暖,或是打打氣;而作為大眾,讓我們受電影的力量一直談論下去,或許某天這個制度就會變好一點點。

【HKDI Gallery 2024旗艦設計展覽】重塑城市景觀,讓空間流動再生——《馬岩松:流動的大地》X《意大利:設計新景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屬下的HKDI Gallery於今年1月起,舉行《馬岩松:流動的大地》及《意大利:設計新景觀》展覽,藉以啟發公眾對跨媒介設計的認識和鑒賞。

與史俱進的歷史學家:評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到不自由之路》

書評 | by 翁稷安 | 2024-03-04

翁稷安讀提摩希.史奈德的新作《到不自由之路:普丁的極權邏輯與全球民主的危機》,總是忍不住想起昆德拉的「永劫回歸」。書中討論普丁如何打造俄羅斯的極權統制,進而影響世界的著作裡,史奈德從宏觀的視角提出兩個左右當代政治的虛構幻象:「線性必然政治」和「永恆迴圈政治」,來解釋民主在今日世界的挫敗。他認為前往不自由之路已然展開,需要每個人排除雜訊,謙卑而真誠的面對歷史,重新肯定真相的追尋和價值的建立,才有機會懸崖勒馬,替未來的人們在史冊上寫下美好的轉折。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5

鑽研並深愛港產片,曾出版《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一書的電影史學家大衞‧博維爾(David Bordwell)於2月29日逝世,享壽76歲。其任職的美國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傳播藝術學系昨日(3月1日)公布消息,指 Bordwell 經歷長期患病,於周四離世。

品茗且品戲 現代粵劇需要Give and Take——訪「茶館新星劇團」演員譚穎倫、陳禧瑜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2-12

粵劇作為傳統技藝,如何面對現代是長久以來的命題,而標誌著前衛的西九戲曲中心已落成五年。回看建設西九文化區的目標,是為了將香港的文化藝術迎向國際,而戲曲中心正是首座落成於此的項目。當中的「茶館劇場」為香港唯一有駐場劇團的表演場地,由茶館新星劇團駐場,復刻清代茶園的演出模式,同時有所創新。曾繼賢訪問譚穎倫、陳禧瑜兩位演員,連同戲曲中心的製作人歐翊豪,談談駐場戲曲中心的往事和粵劇界的新與舊。

Is Adam Driver a good driver?—— ⼀篇充滿偏⾒的《法拉利》影評

影評 | by 謝曉陽 | 2024-02-05

美國電影《法拉利》改編自法拉利汽車創辦人恩佐・法拉利的傳記《恩佐・法拉利:人與機器》,去年提名金獅獎。謝曉陽指出《法拉利》是⼀部⼈多於機器的電影,它既非神話歌頌者,也非神話摧毀者,而是告訴觀眾「神話是如何產⽣和經營的」,當中亦刻劃了女性之間的微妙⾓⼒,也可窺見導演想擺脫男性凝視的決心,最後演員Adam Driver以⽊訥的⽅式展現天才的缺陷也是出色。

【教育侏羅紀】中國文學最後的十堂課——寫給讀文學的你

教育侏羅紀 | by YW | 2024-01-16

你還記得當年上中國文學課的畫面嗎?YW眼見修讀中國文學的學生每年遞減,首次任教文學科卻聽聞學校要殺科,如今迎來了最後的十堂課,有所感觸。文學科課程要讀的內容多、試題難、回報低,中途棄船的人很多,只有九位學生堅持留下。這段旅程令YW反思怎樣的語文教育才是成功,到底DSE是否衡量老師教育能力的場域,相比五星星,他更貪心的希望是,學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呈現遊戲和過程導向的可疑——— 述評Unlock Body Lab︰Dance-to-be 2023 朱仟青以遊戲尋找一個表演者的在的研究呈現

藝評 | by 陳美彤 | 2023-12-07

實踐式藝術研究(practice based art research)屬後結構(poststructural)及後質化(post qualitative)研究的一種,由於藝術好多時是沒辦法用絕對的科學理性去量度,藝術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甚至是在實踐中後設的。後質化研究強調的不是直接轉達提問過程中找到的材料,而是強調研究員可以如何經驗和吸收所找到的材料再重溯(Re-tell)一個內化了經驗和知識的書寫。後質化研究實踐者認為,不論是提問﹑還是緣著提問的軌跡去找回來的材料都沒有可能是客觀的,真正真實的呈現倒是把研究者自己的知性﹑情感﹑身體都放進去所有在研究得來的材料裡,以研究者自己作為管道讓材料經過研究者自己,再由研究者自己去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藝術研究的質化呈現好應是一個內化了研究思索和從中所獲的藝術作品。

【教育侏羅紀】自由題大魔王

教育侏羅紀 | by 孫樂欣 | 2023-10-24

孫樂欣每次考中文寫作,都希望有一條開放式題目,感覺不會暗藏那麼多條條框框。經歷兩年文憑試操練的洗禮後,她發現開放式題目是最難的,發揮空間大,卻令人容易離題。直至大學的畢業論文,方遇上一道真正自由的自由題,這份考題,由誰評分呢?

By Order of the Peaky Oppenheimer

影評 | by 許朗 | 2023-08-11

飾演奧本海默的愛爾蘭演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的一雙憂鬱藍眼令觀眾印象深刻,許朗從對照其在代表作《浴血黑幫》與《奧本海默》的造型切入,探討兩部作品的主角的sigma male特質,繼而延伸到歷史背景,指出兩個故事的核心,始終是個人與集體的角力,吉卜賽人與猶大人具有一種同仇敵愾的共同經驗,惟兩位主角皆活於死亡的陰霾,餘生都躲不過戰爭烙下的詛咒。

在所有溫柔與暴烈之間的知名不具

其他 | by Charlotte Wong | 2023-08-10

通過不同的即興課題,Adrienn將誘發的身體反應和情緒放在不同的容器/調度裡面,按捏再按捏,當中包含著她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又包含她對這個舞者的了解,也包含著她眼中七個舞者的共同或關聯。就這樣,舞者被安置在一種極端中的狀態徘徊,而你感受到舞者的內在游離在不同情感的界線之間,不由自主卻又悠然自得。一度讓我想起《墮落天使》中的哭泣,從自我的歡愉到哀悼一段模糊不清卻確實存在的感情,鏡頭還是落在同樣抽搐的肢體上,但觀者都可以感受到那情感的每秒變形。

本地著名音樂人、樂隊Anodize及LMF成員陳匡榮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8-07

本地著名音樂人,樂隊Anodize及LMF成員陳匡榮(Davy)昨晚(6日)突傳出死訊,享年52歲。與他相識多年,Anodize及LMF的隊友Jimmy在社交媒體上證實他離世的噩耗,並寫道「別了…摯友…少了…一路好走…R.I.P…」。LMF的另一名成員MC仁,則寫上「香港人應該認真聽下香港人認真做嘅音樂」。在LMF樂隊專頁上,亦貼上陳匡榮在台上一邊吸煙,一邊彈琴的黑白相片,寫道「See you next life our big bro」。

由《聽風的歌》到《隨盲柳入眠的女人》 ——那些年他們改編過的村上春樹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8-03

村上春樹的小說,往往穿梭現實與魔幻之間,從光怪流離的異質世界,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折射現實中的情慾與創傷。這些虛實交錯、曖昧不明的文字,早年常被認為難以由影像呈現。不過,近年有不少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上映,大獲書迷好評,甚至獲得奧斯卡、康城影展等獎項。這些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你又覺得哪一部最能展現村上春樹的文學風景?

《The Dreaming》:意識之河的色度

劇評 | by 吳騫桐 | 2023-07-25

江逸天和蔡宛蓉攜手打造的舞台《The Dreaming》是一場關於人類原始習俗的典禮,吳騫桐在這個儼如聖所的地方,卻難以走進澳洲原住民如夢的意識之河,從而認為兩類人似乎是難以靠近,不可能產生共鳴,城市人與原始人其實有種根本性的分野。

【文藝Follow Me】一場正在發生的夢 《The Dreaming》江逸天 蔡宛蓉尋找連結之旅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7-31

在一片圓形的紅色沙地中央,舞者侯叙臣破土而出,如同祭品般在祭台上蜷縮、掙扎、伸展、釋放,圍繞著他的是六條會發聲的柱樑,咿咿呀呀、叮叮噹噹、鏜鏜咚咚,旁邊的觀眾也圍成一個又一個圓,目睹、經歷祭典,在音樂落幕之際,與侯叙臣一同走向光茫。

【文藝Follow Me】在新蒲崗翻騰三周半 七名「有爵之士」轉出四千呎自由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5-21

從新蒲崗一幢工廈的電梯中走出來,一道黑色大門上掛著一個尿兜,下方貼著兩張紅色揮春,寫著「I GOT翻騰」、「I GOT MUSIC」,這裡就是七名「有爵之士」開的爵士樂平台「翻騰三周半」(下稱「翻騰」)。

第十屆Affordable Art Fair開幕 以藝術重現香港情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9

收藏藝術品並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藝術收藏亦能豐儉由人。Affordable Art Fair的名稱正表達出這個理念:藝術收藏是「負擔得起」的。這個親民的藝博會中,展出的藝術品定價由一千至十萬港元不等,目的是讓普羅大眾也能發掘藝術收藏的樂趣。第十屆Affordable Art Fair本週四開始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今年展會邀請共1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90間畫廊,展出逾千件當代藝術作品,包括本地新晉藝術家的代表作品,讓這些平易近人的藝術品能夠呈現在大眾眼前。

【教育侏羅紀】論模仿缺乏個性——二零二三年DSE中文卷二有感

教育侏羅紀 | by 江俊豪 | 2023-05-09

回到文憑試,我們從有範文的會考過渡到聲稱跟世界學術接軌沒有範文的文憑試,幾年被譏為死亡之卷再到十二篇範文重現,從高考的個人短講和小組討論,再到文憑試的說話聆聽卷從有到無,考評局像在教導莘莘學子中國文化的緣起性空,或是西方尼采式的永劫回歸,甚或是以本年命題作文總結以上中西文化對談再以布希亞式擬像模仿討論中學生個性的自我建立。 認識中華文化是學習中國語文的重中之重,考評局的用心更是要同學學貫中西,兼容並包,師夷長技以制夷,故英語需聽說讀寫並行而母語只求由心出發作書寫而安矣。鄙民淺陋,不知當局寬之至此也。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欲再聽靡靡之音綠袖子,以倫敦交響樂團版本為善。

【周末好去處】大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 行為藝術、現場實驗音樂表演創新猷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3-04-28

大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五度歸來,一連四天於賽馬會藝方及 F 倉展廳舉行,今屆更帶來全新項目 「聲書相印」,展現「聲音」和「印刷」可以如何交融契合,特設現場持續音樂表演及行為藝術表演,並設有手製小誌工作坊等一系列精彩的對談和活動,不失為長假期的藝文好去處。

疫後DSE中文寫作考「 聚餐」 詩人教師點評試題方向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8

今年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於25、26日開考,隨着高中核心科課程改革明年落實,判三聆聽及綜合能力卷將被廢除,因此今年是考生最後一次應考這份試卷。卷一閱讀考卷課外篇章則有兩篇白話文和一篇文言文,分為是台灣作家陳列的《我們去唱歌》、台灣作家簡媜的《一竿冷》和清朝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節錄,讓考生答出文章當中的寓意和哲理。而卷二寫作卷中,其中一條作文題目為「 一次令我百感交集的聚餐」,有考生笑稱題目「離地」,過往數年間因為疫情關係,沒有機會聚餐。也有人認為,正因為經歷過數年疫情,考生如作答這條題目中「百感交集的聚餐」會有更深刻和複雜的感受。本身為詩人、作家的中文科教師跂之則說,考生應從生活中寫出真情實感,帶出深刻立意,便可乎合文憑試的準則。

死亡三部曲終章《殉爆》 如果命運能選擇?

劇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0

生命誠可貴,但若有一種更崇高的理念,是否值得為之犧牲性命?7A班戲劇組藝術總監一休(梁承謙)坦言自小恐懼死亡,因為害怕看到一個生命由存在變成消失。一休發現死亡是如此難以面對、消化,於是將恐懼轉化為藝術,以戲劇去探討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繼2002年創作了《想死》、2007年推出姊妹作《大笑喪》之後,事隔21年後,死亡三部曲迎來最終章《殉爆》。一休依然透過戲劇,與觀眾談生論死,詰問死亡的意義。

網絡書店Book Depository突宣布結業 作者書迷均感不捨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06

亞馬遜旗下網絡書店Book Depository在其網站上宣布將於4月底陸續停止營運。Book Depository指,顧客仍可在4月26日之前在網站上購買書籍。書本送運及支援服務則會運作至6月23日後結束。

【藝文短訊】經典應該跟上政治正確嗎?從Roald Dahl童書字詞修改爭議說起

報導 | by Sway、Bambook | 2023-03-31

英國海雀出版(Puffin Books)對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童書原著進行百來處的「字詞修改」,調整關於體重、身心狀況、性別與種族的相關敘述。眾多作家抨擊出版社的作法,本文從Roald Dahl童書字詞修改爭議說起,並收錄幾則與藝文相關的短訊。

亞洲電影大獎:是枝裕和《孩子轉運站》、濱口龍介《Drive My Car》映後談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7

伊力盧馬對我的影響,我想在《偶然與想像》裡已充分表現出來。積葵利維特的元素亦有在《Drive My Car》裡出現,不過不是那麼明顯,反而是有點曖昧不明的關係。這種曖昧的表達,其實也出現在積葵利維特的電影裡:究竟故事發展下去會是甚麼結局?觀眾看著可能會有心驚膽顫的感覺,我很享受這種感覺,也希望把這個手法放在作品中。 至於創作故事與人生真實的關係,本來攝影機就是寫實的工具,拍電影時雖然以虛構故事為背景,但電影呈現的畫面全都真實發生過,所以電影是介乎小說與紀實片之間。

【一眼關七】《海邊電影院》:舞吧,趁著光影時代還未倒下

影評 | by 紅眼 | 2023-03-07

估計「電影」這幾年很忙,個個導演都爭著示愛,應該收情書都收到手軟。來自 Sam Mendes 的這一封《海邊電影院》(Empire of Light),據聞不是太多人喜歡,可能關乎劇本不夠激情,嫌它致敬得平凡過頭。其實不需要歷經大時代的波瀾,不用跟觀眾一起見證歲月動盪,每間戲院都藏著很多平凡事、很多秘密,而這些就是與「電影」最親密的距離。《海邊電影院》於字裡行間都很淺白,但那扇窗、那些光,以及那片平靜的海,有其微小的詩意。

《To Leslie》:演技誠可貴,人脈價更高?

影評 | by 紅眼 | 2023-03-01

今屆奧斯卡舉行前夕鬧出一場風波,矛頭直指荷里活長久以來秘而不宣的小圈子文化。被質疑手法踩界,甚至妨礙奧斯卡票選程序正當性的《To Leslie》,幾天之間,就從一部寂寂無名的小品電影,變成被網民炮轟的小圈子電影。隨著《To Leslie》帶來了備受爭議的最佳女主角提名,電影的「獎季操作」爭議兩極,更惹人憂慮會否大大改變今後電影業的宣傳策略。

Dance-to-be 2022第一部分——不妨來個深呼吸

劇評 | by 新八 | 2023-02-03

「呼吸,很日常。但經歷窒息,更會覺知它的存在。如果身體經歷不慣常的呼吸節奏,會帶來甚麼經驗?」這次是以呼吸為主導的一次實驗展演。至於怎樣用呼吸主導呢?首先就是要令呼吸具體化。編舞選擇以口琴作為媒介,令呼吸化為音樂,讓觀眾能夠聽見。這個想法十分有趣,當呼吸能夠被聽見,我們便更能夠感受到表演者的節奏。而口琴的聲音質地柔軟,亦帶有一絲詩意,而且亦不阻礙表演者的四肢。作為起點是一個很好選擇。

《SLAM DUNK》二十六年後歸來,井上雄彥的成長超渡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3-02-01

電影從宮城良田的視角開展成長故事,宮城在爆發的咆哮中將哥哥的夢想內化為自己的夢想,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可能只是一再肯定《SD》是熱血的運動漫畫,但對於鄧小樺來說,《SD》的魅力,一直來自其深刻的矛盾性格。憂鬱者的熱血,離群者的團結,沒有目標的人在奇蹟的瞬間中肯定了自己人生唯一的目標,然後忘我地純粹地投入。某些奇蹟的瞬間,這些憂鬱者離群者無所用心者,離開了原本的自我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像言叔夏在《沒有的生活》中所說,某些時候我不想成為的就是自己。

記「dance-to-be」:觀眾在階段性呈現的參與和與藝術家的交流

報導 | by 陳偉洛 | 2023-01-16

去年是不加鎖舞踊館駐場編舞平台「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dance-to-be)舉辦的第三年。對參與者來說,最珍貴的除了能擁有一定的場地支援外,與不同人發生交流及討論都是參與者重視的一環。在dance-to-be計劃尾聲,參與編舞會集合近半年的研究和創作成果,並作階段性呈現。呈現過後創作者與觀眾的交流環節有一個特別的框架,有别於一般演後坐談, dance-to-be 創作者或創作同行會準備問題,拋予觀眾回答並引領延伸思考,大大改變了觀眾於演後在創作者身上尋找答案的慣性。

【佬訊專欄】意粉事必要al dente嗎?

專欄 | by 佬訊 | 2023-01-02

Al dente什麼時候在香港人的飲食詞彙中出現,佬編已經沒有印象了,但記得當這個表達彈牙口感的詞出現了以後,好像一講起意粉就一定會提到al dente,甚至乎有意菜餐廳直接用al dente來做名字。佬編可能見識少,感覺雖然大家都在講al dente,但香港真正al dente的意粉並不多,起碼本人就還未食過麵條中間還帶著白點的意粉。意粉要煮到al dente並不難,基本煮個5、6分鐘,撈起麵條掐斷,看到中間帶有一點半生的白芯就可以,當然混合醬汁煮的時間不能太長,不然白芯就會消失。Al dente的彈牙口感,的確令到意粉更加可口開胃,用優質的初榨橄欖油、新鮮蕃茄和新鮮羅勒葉配搭已經相當完美。

《東京女子圖鑑》中的都市全貌——現代女性的生活與夢剪貼簿

劇評 | by Darius | 2022-12-25

Disney+的原創台劇《台北女子圖鑑》遭到台灣網民的大量負評,大部分留言都拿台北版的和原作《東京女子圖鑑》比較。原版雖沒網民所言拍得那麼出色,某些橋段例如角色對著鏡頭說出內心獨白的橋段在如今看來更顯突兀,卻依舊難掩劇本的出色之處。

【已讀不回 S2 #34】黃衍仁|打開讓光進來的缺口:Leonard Cohen《渴望之書》

已讀不回 | by 黃衍仁 | 2022-11-05

Book Channel第二季就嚟嚟到尾聲,今個星期同樣有重量級嘉賓同我哋講書——佢有多重身份,佢係一個獨立音樂人、演員、靚仔,亦有為電影配樂(仲有金馬、金像獎提名!)——有請黃衍仁為我哋介紹傳奇音樂人 Leonard Cohen 詩集《渴望之書》!

悼城市理論家Mike Davis——書寫城市和空間,要有一種態度

其他 | by 黃宇軒 | 2022-12-08

作為全球知名的公共知識份子,Mike Davis寫過十多本有無比影響力的書,揭露有權有勢的力量,如何重塑城市空間、重塑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深深影響著城市研究者黃宇軒,並將繼續提醒著他,書寫城市和空間要有的態度。

與「你」對話——〈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2-10-30

九月初Dear Jane在電台先行推出〈到底發生過什麼事〉,由黃偉文填詞,Howie作曲。歌詞內容圍繞看待情感的看法,讓姚慶萬感興趣的反而是副歌的編排。黃偉文為Dear Jane所填的〈人類不宜飛行〉或〈脫骹的華爾茲〉,第一、二段的副歌皆是重複,這與大部分廣東歌的結構相像,但〈到底發生過什麼事〉卻在作曲上改變了一點結構,而黃偉文在這個帶有稍微變化的作曲上,注入了敘事的巧思。

【已讀不回 S2 #33】蘇毅雄Samson|天災滅絕真攬炒:David Quammen《多多鳥之歌》

已讀不回 | by 蘇毅雄 | 2022-10-21

自然學家逵曼(David Quammen)指出,多多鳥可能是第一種由於直接人為干預而絕種的生物,他以此為引子,探討日益嚴重的生態系統破壞問題,並寫成此書⋯⋯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National Geographic攝影大賽評審、香港生態攝影第一人Samson 蘇毅雄介紹《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

時代遍地磚瓦,銀髮族跳老舞:評十八有藝「身體年輪」結業演出《渡度》

藝評 | by 蘇麗真 | 2022-10-17

受不加鎖舞踊館(Unlock)邀請,得以到牛池灣文娛中心,觀賞一班長者跳舞。劇場入得多,現代舞也看不少,看長者跳現代舞可是第一次。向來破格的 Unlock 繼續深耕社區,製作由康文署主辦、西貢區議會贊助的十八有藝——社區演藝計劃「身體年輪」結業演出《渡度》。進場之時,收到一貫精緻的場刊之餘,還有一盒錄音帶,輯錄了一眾長者的聲音故事,以及聲音藝術家劉曉江為他們創作的音樂,令人驚喜非常,想趕快到鴨寮街買二手卡式機試聽。長者與現代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在花巧的 add-on 以外,作品主體怎樣呈現兩者之間的化學作用實在令人期待。

已讀即回:叫得「潮語」已經好唔「潮」 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9-30

咩話?!Francis李立峯話佢最鍾意嘅Youtuber係鄧小樺?!我哋決定俾佢上嚟Book Channel Live親自澄清下!同場仲會有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 Witness得獎攝影師曾梓洋擔任嘉賓,一齊傾下網絡文化、memes、潮語、偶像、動漫、串流平台之類~~

【已讀不回 S2 #30】鹽叔感情世界、李立峯IG follow靚女?!6號剖白與小樺的一段情(?)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9-23

平時上堂風度翩翩嘅 Francis 李立峯,原來係ACG宅?!仲喺IG follow好多靚女?!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le,入嚟睇下佢分享二次元世界嘅夫妻相處之道!

【已讀不回 S2 #29】Francis 李立峯|此訊息已被屏蔽:Margaret Roberts《Censored》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16

學者Margaret Roberts喺《Censored》詳細解釋咗審查嘅三種機制,第一種係「恐懼」,一個威權社會,會利用一啲模糊嘅法律、規條,令大家喺講某一種言論或者表達批評嘅時候有所顧忌。但Roberts指出,恐懼作為一種審查機制,其實有其局限。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李立峯主講Margaret Roberts《Censored》。

【已讀不回 S2 #28】Francis 李立峯|有圖無真相?:Natalia Roudakova《Losing Pravda》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09

擁有權力嘅人愈發肆無忌憚,可以公然講大話冇後果;無權力者對公共討論失去希望,唔相信溝通能夠帶來任何意義⋯⋯我哋究竟點解會行到嚟呢一步?學者Natalia Roudakova寫咗《Losing Pravda》呢本書,直譯就係「失去真理」,並嘗試分析我哋所身處嘅後真相社會形成嘅原因。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聽專研政治傳播嘅Francis李立峯點講。

已讀即回:冇得去旅行做人仲有咩意義?!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8-26

聽完6號過去幾星期嘅分享,有冇人忍唔住手買咗機票去旅行?輕背包 Sherpas 嘅兩位成員 Sonya 同 Franky 早前上嚟Book Channel做Live,分享下呢兩年冇得去旅行嘅感想,同旅行嘅意義!

《Unlock Body Lab:公開研習週》——表演創作日常自我小練習

其他 | by 仟青 | 2022-08-26

「創作靈感」總給人虛無飄渺的印象、不知從何而來靈機一觸的迷思。上月參加過不加鎖舞踊館舉辦的《Unlock Body Lab:公開研習週》的仟青,將箇中體驗與自身感受寫成文章,讓讀者從一個更立體的角度,窺探其創作剛開始的内心狀態。

documenta15 散記:藝術與反藝術、西方解殖論述之虛偽、反猶恐伊與種族、德國人的恥與辱種種

報導 | by 李挽靈 | 2022-08-21

六月中開幕至今,documenta15 的百天展期已過了一半,李挽靈則記下一點八月初在卡塞爾短短三天的個人觀感。何以一個如此大型的國際展覽可以公然犧牲藝術性?documenta15 詰問了這西方及市場主導的傳統裡潛在的各種不公義,若以一貫的國際雙年展標準去評,documenta15 一定是不好看的,但那就完全失去了問題的重點。然而又如何要求一般觀眾了解這所有背景呢?

唔聲唔聲,嚇你一跳:評不加鎖舞踊館《走走》+《专业不专业 Zhuānyè bù zhuānyè》

藝評 | by 蘇麗真 | 2022-08-19

銳意探索及打破舞蹈與各種藝術界限的不加鎖舞踊館(不加鎖),七月舉辦《Unlock Body Lab:公開研習週》,「Open Field vol.1」以排練室展演(studio-showing)形式呈現帶來兩套風格各異的作品:聲音藝術家鄭雅茵和孫禮賢的實驗作品《走走》,以及中國舞出身的舞者伍詠豪首部個人創作《专业不专业 Zhuānyè bù zhuānyè》。驟看文案:「讓創作者不受特定媒介、形式、觀賞方式、觀眾群、票房期望所限(…)分享發展中的創作脈絡和世界觀」,一個以創作者本位寫出的文案,開宗名義「Open Field」,就像是一個 jack-in-the-box,團隊不僅是物理地打開舞團的排練室,更是打開在座各位觀眾的腦洞——去「舞團」唔睇跳舞,究竟我睇緊啲咩?我想睇到啲咩?

【已讀不回 S2 #26】6號@RubberBand|自由與牽絆之間:Judith Schalansky《寂寞島嶼》

已讀不回 | by 6號 | 2022-08-19

《寂寞島嶼》的作者Judith Schalansky成長於冷戰時期的東德,不能出境的她從小未曾有過旅行的經驗。地圖成為她探索世界的起點,通過觀察國家的版塊形狀,她幻想出當地不同的歷史故事。無法出境的我們,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不妨與Rubberband 6號 一起,跟著Schalansky在書海上航行。

【已讀不回 S2 #25】6號揭開拉丁美洲隱世秘史!: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已讀不回 | by 6號 | 2022-08-12

6號 @RubberBand 對南美洲的愛,始於這本書──「困難時期,民主 成為反對國家安全的罪行⋯⋯我們這些剁人肉的機器是國際機器的一部分,全社會正在軍事化,非常時期成為永久的時期。」加萊亞諾以一個個小故事串連起歷史碎片,成就《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這一部有關南美洲人文歷史的經典之作。

寶劍八(Eight of Swords):牆壁的裂痕

其他 | by 定尞 | 2022-08-08

當聽到的聲音開始形象化成某種真實的存在時,我們都無法認清那些是幻覺,假如整個城市的人都染上同一種病徵,那算是病還是日常?從塔羅牌裡看到這個城市影子的定尞,彷彿看到每個路人頭頂都是八道裂痕,整個社會都淹沒在粉碎下。

【已讀不回 S2 #24】6號|在異世界轉生成為…馬奎斯?!:馬奎斯《異鄉客》

已讀不回 | by 6號 | 2022-08-05

這些年間,很多人因各種原因離開香港。《#百年孤寂》的作者 #馬奎斯 早年因揭發政府醜聞,被逼離開出生地 #哥倫比亞。流落在 #異鄉,他寫下十二個有關 #流浪 的故事,成就了《#異鄉客》一書。今集聽6號@RubberBand主講《異鄉客》,探討我們 #旅行 的意義。

《貝爾法斯特》:Don’t Look Back,少小離家別回來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7-26

「我們不能全部都離開,否則這裡就只剩下瘋子了……我們之中,需要有一半人留下,才能為另一半離開的人傷感。」作為一封簡潔而沒刻意鋪排太多戲劇效果的「家書」,《貝爾法斯特》並沒有渲染太多濃情澎湃的鄉愁,或許本身作為離開的那一半人,Kenneth Branagh 有著一種「沒有資格去為故鄉傷感」的自覺。鄉愁本身是痛,是不能說的秘密,像個信誓旦旦永遠不會打開的匣子。而無論當初選擇了哪一種生活,經歷過的往事都不會淡忘,如電影結束前的兩段字幕: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the ones who were lost.

【已讀不回 S2 #23】鹽叔:如真如假~如可分身讀哲學~:Julian Young《The Death of God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已讀不回 | by 鹽叔 | 2022-07-22

關於人生意義呢個問題,哲學家已經討論咗成二千年。Julian Young用《The Death of God and The Meaning of Life》總結咗呢兩千年一班大哲人講嘅嘢,從尼采「上帝已死」,海德格到沙特,卡繆到德里達,鹽叔 @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用10分鐘帶你睇睇。

【已讀不回 S2 #21】鹽叔:做乜諗嘢咁理性?:David Hume《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已讀不回 | by 鹽叔 | 2022-07-08

雖然而家喺樂壇、娛樂圈、電影界都可以見到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嘅身影,但好感謝佢哋冇忘記我哋虛室呢個小小嘅文學推廣頻道已讀不回BookChannel~今集有集有請鹽叔主講David Hume名作《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焚不掉的禁書!Margaret Atwood著作《使女的故事》推「不可燒毀」版本 證「文字的強大力量永不滅」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26

企鵝蘭登書屋近日與女作家Margaret Atwood合作,為她其中一本長期被列入禁書名單的《使女的故事》,以防火物料特製「不可燒毀」(Unburnable edition)的版本,藉此抗議當地書籍的審查制度,提高大眾對言論自由的意識,並證明「文字的強大力量永遠不會被滅」。

【無形.夠鐘食藥】微密的神蹟──Depakine Chrono 500mg/tab

詩歌 | by 崔舜華 | 2022-06-25

酒杯,冰角,白日之繭/作繭自縛的晝夜之替/貓在服藥的時候照看/微密的神蹟即將啟動/舉行袖珍的儀式,張揚個體性/與明日慎重地握手道別

乜水跳《乜》spring?煉緊乜?——評CCDC《乜》跨界舞蹈試煉場2022

劇評 | by 俞若玫 | 2022-06-23

世界崩塌,本地創作可以如何實驗?當下疫情及世情夾擊下,本地舞者的實驗性往哪裡去?如何修煉視界?還會有純粹的藝術推展嗎?俞若玫撰文評論跨界舞蹈試煉場計劃《乜》,從藝術家的創作意識反過來看到香港的不同樣貌。

香港中國舞者八年血淚史:訪《专业不专业 Zhuānyè bù zhuānyè》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6-22

土生土長的中國舞者伍詠豪(Skinny)經歷八年演藝修羅場洗禮,打滾過多少舞林盛會,橫掃多少獎學金,相隔十二年重返不加鎖舞踊館,在他的首部個人創作《专业不专业 Zhuānyè bù zhuānyè》,帶來一場舞蹈專業和身份認同的自我探索,尋找學院從沒教的「香港舞」,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舞蹈。

【已讀不回 S2 #19】陳濬靈:你的情緒健康嗎?: Farhad Dalal《CBT: The Cognitive Behavioural Tsunami》

已讀不回 | by 陳濬靈 | 2022-06-17

古語有云:「病向淺中醫。」但醫病都要小心選擇唔同療法。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CBT)可以話係現今最普及嘅一種心理治療療法,但當中有唔少爭議性,《學人串社科》前主持、港大心理學副教授陳濬靈引用學者 Farhad Dalal 講法,同你探討下「CBT霸權」!

《if you could see me now》:在韓麗珠的文字中觀照自己

劇評 | by 葉嘉兒 | 2022-06-14

在春夏交接的日子,看海大概是最好的活動。《if you could see me now》(午後看海)以看海為主題,由Olivier Cong 江逸天與香港知名作家韓麗珠聯合創作。在初次接觸江逸天時已聽聞他的演出一票難求,然而不見得他刻意配合觀眾口味。這是第二次看Olivier音樂會的日子,同樣是帶雨的晚上,空氣中帶點雨水的氣味,熟悉的感覺,但Olivier卻帶來嶄新的音樂。

【已讀不回 S2 #18】陳濬靈: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Christopher Jamison《Finding Happiness》

已讀不回 | by 陳濬靈 | 2022-06-10

香港人,你快樂嗎?要怎樣才能成就快樂的人生呢?《學人串社科》前主持、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藉《Finding Happiness》提出「淨心」概念,拆解尋找快樂嘅終極竅門,香港人必睇!

跳線神經.絕望貝果.媽的第三眼:《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狂想曲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6-08

不論你喜歡與否,《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港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確實是 2022 話題作,雙導演 The Daniels 將近年被英雄片玩爛的多重宇宙套路,以實驗性的剪輯重新演繹,教人腦洞大開。儘管迷幻異色的糖衣包裝下,難免因為照顧主流商業片觀眾口味,以致電影離不開「一家人齊齊整整」的舊酒新瓶,不過無處不在的電影彩蛋,以及傾巢而出的性別、存在 vs 虛無主義、老莊哲學、各種東方宗教與神秘學符號,能帶領觀眾飛到另一個維度思索宇宙、存在等命題,不失為上乘之作。

【第三十屆香港舞台劇獎】風車草《新聞小花的告白2》膺最佳製作:再困難也要走下去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03

香港劇場界年度盛事,受疫情而多次順延的第三十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昨晚(1日)在葵青劇院演藝廳舉行。因應表演場地多次關閉,多個演出取消或延期,大會將 2020 及 2021 年的參選劇目合併計算。而為了慶賀劇場工作者終能聚首一堂,本屆主題定為「團聚」,共頒發 22 個獎項,由《新聞小花的告白2:白屋之夏》連奪「最佳製作」、「最佳導演 (悲劇/正劇)」等大獎,而《雄顏一笑》以及《一水南天》各獲四獎。

趁金黃色的舊世界完全逝去之前,趕緊去瞻仰一下——《壯志凌雲:獨行俠》

影評 | by Melody Chan | 2022-06-01

《Top Gun》一開畫全球轟動,懷舊主題更不止吸引中年人,入場年輕觀眾亦為數不少,已把戲看了兩次的Melody Chan,強烈推薦讀者欣賞這部《Top Gun》,除了當中的硬特技外,連劇情都還有升級,整個戲的phasing亦很準確,一低一高的對比拉出熱血主線,每個細節同樣養眼,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各取所需。

【虛詞.防空洞與避難所】地下不容——讀貝克特《The End》

其他 | by 李海燕 | 2022-06-01

從防空洞與地下通道的聯想,李海燕想到貝克特的劇作。貝克特在五年之間發表了《等待果陀》(1952),《The End》(1955)以及《終局》(1957)。三個作品描繪的存在,是因為經歷戰爭的蹂躪而無法復原,還是本來如此虛無?人日復日地像倉鼠般不停地跑,是因為還未察覺到重複的徒勞,還是為了忘記沒有將來的停滯?任由無力感推倒和製造改變的幻覺,哪樣更需要勇氣?也許,絕望,才是唯一的希望。

專訪小塵埃新歌〈finish it don’t quit〉︰傷愛過後,給摯愛的輕聲細語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27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本是老生常談,能夠相戀相依幾多個十年,活在變幻莫測的時代,或許是每對戀人更難答的問題。小塵埃(Lil’ Ashes)的 Pollie 和 Jonathan,從讀書時期邂逅、夾Band、相戀到出道,不知不覺走過第一個十年。繼前作〈第二次告白〉回歸微觀的感情關係,5 月 20 日派台的新歌〈finish it don’t quit〉,隨電子節拍訴說戀人磨擦漸多的階段,二人以音樂展開對話︰如何以愛化解一切矛盾,在時間的歷煉中讓感情昇華,在紛擾的世道裡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已讀不回 S2 #16】梁榮武:人類細自然大!Janine Benyus《Biomimicry: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

已讀不回 | by 梁榮武 | 2022-05-19

人類通過仿生學(Biomimicry)系統化學習及模仿生物結構和大自然運作原理,以研製新技術及改善現有科技,今集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講Janine Benyus《Biomimicry –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看看我們可以為地球做些甚麼!

《Drive My Car》Hit the Road

影評 | by 林關關 | 2022-05-05

戲院解禁重開,濱口龍介執導的《Drive My Car》再度上映,林關關形容,電影是那種一層旋進一層的結構,直探人心底蘊,挖開瘡疤的同時,也是在解著結。就像在等待著一個完好的契機,將一切混沌、隱忍的情感,有序的從體內釋出,近乎一種精密計算⋯⋯

【已讀不回 S2 #12】Luna is A Bep:My pen is blue My friend is you~ Luna同你講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已讀不回 | by Luna is A Bep | 2022-04-14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失去一些朋友。面對人際關係的疏離,生活的孤獨、無奈與痛苦,我們該如何自處?本地獨立女歌手 Luna Is A Bep 今次講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也許能給予大家一些解答。

紀錄片 《F@ck This Job》:在天鵝湖之前,獨立電視台與普京的探戈

其他 | by Dennis | 2022-04-13

俄羅斯獨立電視台TV Rain在上月初被逼暫停營運,並在和觀眾說再見後播出芭蕾舞劇《天鵝湖》,意有所指,因為《天鵝湖》是蘇聯領導層更替時電視台循環播放的劇目。TV Rain如何在國家牢牢控制的夾縫中,走出十多年的獨立新聞之路?關於TV Rain的紀錄片 《F@ck This Job》則呈現了一班傳媒人與政權、與觀眾跳的連場探戈。

訪《品品》︰三小時展演放題,揀飲擇食的自由意志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4-11

表演場地解封在即,不加鎖舞踊館為觀眾獻上年度製作《品品》,由六個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以「食」為題發揮天馬行空想像,打破表演者與觀眾的界限,在三小時的演出時間,讓你我享受「揀飲擇食」的自由意志。

《Drive My Car》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11

榮獲今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Drive My Car》,由濱口龍介改編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並穿插著同一本書裡的〈雪哈拉莎德〉和〈木野〉,以至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幾個故事看似互不相關,卻在電影角色的層面上起了情感的互文作用,從文學改編、電影語言以至劇場理論的實踐,作品面世至今一直廣被談論,更讓濱口龍介的電影成就更上一層樓。

復刻 01 年反戰歌曲 坂本龍一推出《Zero Landmine 2022》為烏克蘭籌款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6

多年來積極就反戰、環保議題發聲的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昨天(4日)發表《Zero Landmine 2022》,重製 2001 年的《Zero Landmine》,收益扣除成本後悉數撥捐人道組織,聲援烏克蘭。

從《忘形水》到《毒心術》:為何 Del Toro 失去了一切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3-30

紅眼形容,今屆圍爐作樂的奧斯卡,只有Will Smith出手打人,為這平淡無奇的一年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花邊新聞,也興許為一些被人遺忘的真正輸家做了下台階。五年前,墨西哥導演Guillermo Del Toro憑著《忘形水》獲奧斯卡十三項提名,最終贏得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等四座金人,但今年Del Toro終於交出下一部作品《毒心術》,結果影卻完全被無視,捧蛋收場。不禁令人懷疑,那個曾經深受奧斯卡評審喜愛的 Del Toro,如今已經失寵了嗎?獎項固然不代表一切,但從奧斯卡神檯跌下來,影壇金童光環粉碎,還是有些原因。

好人的創痛、罪惡與救贖電影——《Drive My Car》窺隅

影評 | by 陳煒舜 | 2022-04-07

榮獲今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Drive My Car》,陳煒舜認為這部電影是一條龐大而精巧的互文馬賽克隧道,自愛情與慾望的摹刻,至戰爭與和平的隱喻,無所不包,其面世亦與《羅生門》一樣,是作家與導演的相互造就。

《Drive My Car》:不偶然的想像

影評 | by 孔嘉琪 | 2022-03-29

孔嘉琪形容,濱口龍介的《Drive My Car》是一套讓人找線索找得很過癮的電影。三小時的電影,看到最後一場戲才當頭棒喝。女司機拿著一大袋剛從超市買的東西,在個偌大的露天停車場走回自己的車位。電影鏡頭遠鏡拍著女司機走過一輛又一輛泊在停車場的車,白色,白色,白色,雖然是刻意裝作自然的錯落泊位和吉位,但當女司機走到自己的紅色SAAB時,「萬白叢中一點紅」,那是什麼?日本國旗。

【已讀不回 S2 #10】大爆料!已讀不回BookChannel鏡頭後馬田/Roger /小毛的真面目…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3-24

有冇人想知 Book Channel 邊位嘉賓NG最多次?江湖盛傳 #小樺 因為拍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太辛苦,所以避走台灣?#小樺 鏡頭前睇落好Nice咁,原來鏡頭後又另一個樣?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第二季花絮片段絕密流出,睇完記得留底!

憑歌寄意聲援烏克蘭 DJ 村上春樹的反戰歌單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DJ 村上」主持的臨時廣播節目「村上 RADIO 特別版︰旨在讓戰爭停止的音樂」,18 日晚上在日本全國 38 個廣播電台播出,長約 55 分鐘的節目選播 11 首歌曲,介紹歌曲創作背景和他翻譯的歌詞等。村上表示︰「在烏克蘭爆發了一場沒有人想看到的戰爭,音樂可以停止戰爭嗎?或許不能。但我相信音樂確實能令聽眾思考必須停止戰爭。」

Last Girl I Loved

散文 | by 鄭展熙 | 2022-03-13

「男又好女又好啦,我淨係知道我鍾意你。」鄭展熙參照電影《喜歡妳是妳》改編成短篇小說〈Last Girl I Loved〉,亦同時以電影為線索,從《金枝玉葉》、《阿飛正傳》等經典作品,重寫當代人對愛情和性別認同的各種掙扎。

【已讀不回 S2 #5】馬田:暢銷八萬本的食譜是...?村上春樹廚房閱讀同好會《村上RECIPE》

已讀不回 | by 馬田 | 2022-02-22

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 第五回請來「點Cook Guide」馬田為大家介紹《村上RECIPE》!這本絕版人氣食譜是「村上春樹廚房閱讀同好會」一眾書迷的心血結晶,嚴選村上作品中三十五道菜色,將其化為食譜,以食的角度解構村上的文學世界。

【已讀不回 S2 #4】馬田:香港之味:呂嘉俊編《本土情味——飲食男女文章結集》

已讀不回 | by 馬田 | 2022-02-22

第四回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請來「點 Cook Guide」馬田為大家介紹《本土情味——飲食男女文章結集》。這本書由已停刊的《飲食男女》雜誌文章結集而成,收錄了過往十四年間大大小小的老字號食店專訪,寫飲寫食的同時,紀錄了珍貴的香港本土故事。

【奧斯卡 2022】大熱《犬山記》獲 12 項提名 《Drive My Car》角逐最佳電影 4 獎勢成黑馬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09

第 94 屆奧斯卡金像獎於香港時間 9 日晚公布提名名單,Netflix 電影《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拿下 12 項提名成本屆大熱,科幻大作《沙丘瀚戰》(Dune)亦獲 10 項提名緊隨其後。而《Drive My Car》獲得 4 項提名,成為首部入圍最佳電影及最佳改編劇本的日本電影,是繼 2018 年​​《小偷家族》後再有日本片入圍奧斯卡,濱口龍介亦憑此片首次角逐最佳導演。

淺談濱口龍介對於戲劇的理解

影評 | by 失・逃 | 2023-01-01

濱口龍介近年成為了國際影壇的寵兒。若要討論當中的原因,失.逃認為來自其電影的特質。濱口龍介創作的故事,一律為現代男女的關係描寫。可是,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甚至是面對戲劇,均有不一樣的理解。其他創作者多數選擇循規蹈矩地設計的成長之路,濱口龍介的處理卻是迂迴的山徑,當中盡是人物推翻自我、否定關係的過程。與其說濱口龍介是鼓勵觀眾以樂觀態度面對生活,倒不如說他忠實呈現了作為一個都市人的成長之路。

《Drive My Car》:文本的互文性體現濱口龍介的作者性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2-03-29

電影《Drive My Car》上映以來受到熱議,劉建均提到,村上春樹原著的短篇小說〈Drive My Car〉本來就存在借題發揮意味,因為靈感正是樂隊The Beatles同名歌曲,濱口龍介深諳文學、電影實屬不同創作媒介,「走出自己的路」倒是體現對村上的敬意,而淡化性別觀念、強調心靈交流,更成功透過改編作品體現了濱口龍介自身的作者性。

比性愛更能讓彼此靠近的──濱口龍介《Drive My Car》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2-03-29

濱口龍介的電影以〈Drive My Car〉為核心,又穿插著同一本書裡的〈雪哈拉莎德〉和〈木野〉,以至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幾個故事看似互不相關,卻在電影角色的層面上起了情感的互文作用。黃柏熹認為,與其說電影是改編〈Drive My Car〉,不如說是這些故事的匯聚,透過虛實故事的交疊、碰撞,那些不能言說的痛苦或未被言說的故事才得以被講述出來。故事或說故事本身,才是電影《Drive My Car》的真正主角。

《停格中的塑像》︰訪編舞家桑吉加 致古希臘的身體頌詩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舞蹈與雕塑,一靜一動,看似不容。城市當代舞蹈團呈獻,由享譽中西的藏族編舞家桑吉加(Sang Jijia)創作,海外十一度巡演的《停格中的塑像》(Pa | Ethos) 將於明年 1 月在港首演,讓具反差感的兩種藝術形式在舞台上合而為一,模糊時間與空間的界線,死物瞬間活了起來,用身體去唱誦一首給古希臘的身體頌詩。

或在聽風的歌——靜讀電影版《Drive My Car》

影評 | by 化蛤堂的寒露 | 2022-03-29

《Drive My Car》問世以來引起了熱烈討論,尤其是這一齣電影到底是村上春樹的小說改編,抑或是濱口龍介的電影呢?但聰明的導演會知道,改編的電影和村上春樹的小說本身是兩件事。如果原原本本讓家福在鏡頭前獨白自己對女人駕駛的偏見,即使是西島秀俊恐怕都招架不住。一次無日無夜的北海道公路旅行,一個女學生潛入熟人家中的冒險,一段無稽的化身成八目鰻的夢,在在都能看到同時期村上春樹兩本長篇小說的影子。只有這樣的改編,才能讓本來有如草稿的短篇故事,豐富成一段公路旅程。

村上春樹的衣物收集:市川準的《東尼瀧谷》

其他 | by 艾苦 | 2021-12-08

濱口龍介新作《Drive My Car》受國際好評,艾苦由此談及村上春樹的《村上T》,以及被市川準改編成同名電影的《東尼瀧谷》,剖析改編自他短篇故事以成的電影。或許,正因這種基於日常的視覺,村上的故事才有這樣著地的感覺。

【同體】《DEAR LABIA》互動藝術展︰給自己的陰部禮讚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Lisa、Patricia和 Vera 在上環一隅籌辦實驗藝術展 《DEAR LABIA 親愛的陰唇》,為香港帶來首個以「陰部與女性性歡愉」為主題的藝術活動,上周六(11 月 27 日)舉行的開幕派對率先讀出她/他們的陰道獨白,帶領參加者探索、肯定自我與身體的親密關係。展覽亦舉辦陰部石膏倒模等一系列工作坊,讓參加者感受每一個陰部的獨一無二,細聽每一個陰部的故事。

思潮流動,遲來的後現代舞蹈——超譯不加鎖舞踊館《相對現場》

劇評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每一場發生在黑盒劇場的表演,每一位觀眾的劇場體驗都是獨特的。蘇麗真看「非關舞蹈祭」的《相對現場》,形神之外,銘感五內,寫下一段具玩味和實驗性的文字。

【已讀不回#68】江康泉 X 鄧小樺:智海《The Writer and Her Story》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10-16

江記今次要談的本土製作動漫,是智海的《The Writer and Her Story》,據說它是本土文藝漫畫界中的傳奇。不斷重複的敘事風格,畫風罕見地沉重,一切的苦難,都返照我們創作的初心。與智海份屬好友的江記,同代人的解讀飽含感情,記得收睇。

專訪《迴路:亞洲獨立音樂文化地圖》作者黃津珏:亞洲 indie 的重點不在「爭取」,而在「爭議」

專訪 | by 忤尚 | 2021-10-13

在新書《迴路:亞洲獨立音樂文化地圖》中,資深獨立音樂人黃津珏紀錄了其樂隊remiso的一次巡演之旅,具體呈現了「contestations」(爭議)如何在這片土壤上肆意怒放。一如阿珏對本地獨立音樂場景的態度,誠實才是最大本領,閱讀《迴路》,讓我們看到被邊緣者的弱小和強大。

體性的體——紀 「#非關舞蹈祭」《I’m Only my Body?》之體現

劇評 | by 陳美彤 | 2021-10-16

「非關舞蹈祭」《I’m Only my Body?》的兩個作品:《張利雄》和《Kerry & Frieda》,應該如何留下一點較能靠近原作精神又不會過度詮釋的「(非關)舞蹈文字」?陳美彤寫下觀後感,認為看藝術作品是會/要把自己放進去的,所以描述的過程一定是有把自己的詮釋放進去的,畢竟寫字和做藝術都是為了身意合一。

《方圓》「Time Folds」——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1-12-14

不論文字聲色,時間旅行、平行時空等等題材大行其道,越是絢爛的狂想越能折射人心慾望——正因現實時間的進程無以挽回,此刻的遺憾驅使我們渴求對過去的補償或由未來開啟的可能。《方圓》每四期根據一個大方向錨定題目,今期開始的「Time Folds」,將為時間大做文章。

【文藝Follow me】個人詩集與時代意義 雄仔叔叔《Some Kind Of A Mood》出版人彭倩幗:盼能連接年輕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26

彭倩幗把阮志雄(雄仔叔叔)的詩集《Some Kind Of A Mood》封面的卡式帶拆下來,插進辦公室的卡式帶播放機內,透過播放機的透明窗口,看到卡式帶上的塑膠帶緩緩旋轉,轉了數圈,轉出了一陣悠揚的歌聲,唱著: we have no word means we have one word say, love

訪不加鎖舞踊館《相對現場》團隊:無根浮萍,放浪形骸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不加鎖舞踊館十年前降生於新蒲崗工廠區,幸得業主信誓,舞團不遷於時。一群風韻各異、名字極具武俠感的創作者,今年在各演出場地上下煉成一劍「#非關舞蹈祭」,五位無拘無束的年輕舞者放浪形骸之外,編成《相對現場》,實行以形體顛覆看官對舞蹈、現場、身體、性別的固有想像。

青春殘像,醉生夢死——豐美股肥「破家立新」8小時直落電影派對後感

評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9月5日星期六,風和日麗。蘇麗真偕同一位為食的肥妹仔參與一個名為「破家立新」的8小時電影直落音樂派對,放映會位於堅尼地城的高先電影院,活動搞手名為《豐美股肥》,食字的洋名「Phone Made Good Film」,令她聯想到莫言的《豐乳肥臀》。

【文藝Follow me】看畫「估歌仔」廣東歌展覽 黃曉楓、Goodbye Victoria:廣東歌記錄香港人記憶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07

「如用這歌/可以代表我」點開手提電話裏的音樂播放器,那些自製的播放列表代表了怎樣的你?失戀時聽《分手總約在雨天》,熱戀時唱《小涼伴》,星期一要播《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十多年沒有聽廣東歌的畫家黃曉楓與從小聽廣東歌長大的插畫師及產品設計師Goodbye Victoria辦了一個「估歌仔」畫展,那些歌同樣代表了某一個時期的他們。

【已讀不回#61】MK老師 X 鄧小樺:好人一本平安:Simon Blackburn《Being Good》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8-26

到底人的好與壞,是否天生早註定?作為倫理學的入門,哲學家 Simon Blackburn 的《Being Good》歸納了倫理學發展至今,與不同學派和知識系統發生過的辯論。今集已讀不回繼續有好青年荼毒室的MK老師教大家讀哲學,並與小樺對談做好人的可能。

《黑寡婦》:每個女人都需要一個Rick Mason

影評 | by Melody Chan | 2021-07-30

以電影,尤其是前傳電影來說,《黑寡婦》大概不好,但Melody Chan覺得有些感覺,要長期追開才感受到,其中那個替黑寡婦弄來戰機的型男,恐怕全球大多數影評都會忽略,但他對黑寡婦沒有所圖的關心,有別於傳統電影,成為作者本集最喜愛的角色。

《NUDE STUDIES 裸體研究》展覽 以攝影探討身體與自身的關係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6-12

裸體一直都是深受藝術家歡迎的題材,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與裸體相關的藝術品以不同媒介又或者形式出現,Blue Lotus Gallery正舉辦《NUDE STUDIES 裸體研究》展覽,展出三位攝影師:區子朗、Michael Kenna及Ben Felten的作品,以影像透視出他們獨有的美學,並探討身體之於他們的意義。

懸在半空的Another Round——有關實驗、顛覆與批判

影評 | by 羅昊培 | 2021-06-08

羅昊培認為,《醉美的一課》(Another Round)之所以受到這麼多人歡迎,或許是因為那種放蕩、真摯而陶醉的感覺在銀幕上很久不見。但他的看法並不一樣,看完後總覺得像最後主角懸在半空,電影所實驗、所稍為顛覆的價值觀,好像都只是一直懸在半空。導演有嘗試作出更深的批判,但在敘事和形式上,或是被過譽了。

《浪跡天地》:佛學味道的美國電影

影評 | by 左筠 | 2021-05-12

趙婷的《浪跡天地(Nomadland)》成為奧斯卡年度最佳電影,不過坊間評價則好壞參半,有論者認為電影過度浪漫化,忽略了真正的社會議題,但左筠則認為電影主題後段由體制與人的衝突,擴展到女主角與自己內心的衝突,反而將電影帶到一個有點佛學意味的層次。

《醉美的一課》:人生失意,不如飲多 Round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5-06

丹麥代表《醉美的一課》(Another Round)以四個醉酒廢中的故事,擊敗《少年的你》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癲狂放浪,樂極生悲,背後其實盡是不說出口的哀愁。當青春與人生巔峰已離你而去,喝醉,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人生好難,接受今日那個不完美但是 feel good 的自己,是個漫長的過程。

【虛詞.Comfort Food】拉麵與獨處

散文 | by 朱嘉榮 | 2021-05-02

一碗拉麵,可能是不少「孤獨的美食家」吃得最安心的選擇。如朱嘉榮所說,拉麵宜獨食,不怕不自在,日本的拉麵店連下單都在自動售票機購買,有些甚至沒有人帶位,不用擔心說「一位」的尷尬,也不怕有些食店沒有一人座位,承受別人目光。

【無形.Comfort Food】 行星午後,我們接吻

小說 | by 陳韻紅 | 2021-05-02

「蕃薯就像個來路不明的完美情人,親密而危險。」在陳韻紅的小說中,蕃薯不但是Comfort food,也是故事主角家中的主糧,甚至是命根。對蕃薯的情感,關乎母親,其實亦與「根」的聯想有關。

【無形.Comfort Food】夢的暗喻

詩歌 | by 劉芷韻 | 2021-04-30

「煮一碗罐頭粟米湯/有溫熱,化學構成的香氣/有純粹,只存在於罐頭湯裡的味道/有童年/有家」,劉芷韻對comfort food的想像,如詩中所指,與童年、家有關,「屬於家的味道/隨意/但溫熱」,但樹被壓毀,房子倒塌,與熱湯相對,是將要下起的一場暴雪。

【無形.Comfort Food】 懷舊的雞心粥與放縱的菠蘿油

散文 | by 陳廣隆 | 2021-04-29

陳廣隆懷念的童年comfort food,曾經是剛戒奶那幾年媽媽常煮的紅蘿蔔雞心粥。但很多人長大後已不幸地失去comfort的可能,只能靠代替品頂癮。一直有假說認為comfort food多是高卡路里或偏甜的食品,在不自覺間為肉體提供繼續推動薛西佛斯之石的能量。而當中,最能集懷舊、放縱、便利於一體的美食,乃係菠蘿油,

【無形.Comfort Food】 「我的理想是平靜的生活」——筆訪杜杜《飲食魔幻錄》《甜美的悠閒》

專訪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05-25

筆耕逾半世紀,文字輕盈通達的杜杜,在筆訪談及去年再度復刻出版的《飲食魔幻錄》以及新書《甜美的悠閒》。在他的生命過程裡,痛苦和快樂皆有,但最終理想還是過平靜的生活。如杜杜所言,即使時代再壞,快樂仍是很簡單。

【虛詞.Comfort Food】與自己圍爐取暖

散文 | by 言肇生 | 2021-08-16

牛津英語詞典對comfort food的釋義是「讓人感到安慰或舒適的食物」,言肇生認為,一杯Grog,像一種溫暖的藥。Grog原來也曾是大航海時期一種為解決海軍食水問題需發明的飲品,如他所言,「酒精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喝下的,跟一切療癒食物一樣不健康,甚至可能致命,但有時必須。」

【無形.Comfort Food】 唂咕的苦能量

散文 | by 劉偉成 | 2021-04-20

早已絕跡茶餐廳的非主流飲品「唂咕」,對劉偉成來說,那份質樸的苦澀,卻不但與童年生活有關,甚至連結到其上一代因戰亂而分散各地生活的家族史。

《大衛寶兒:無盡星塵》——有所尋覓的人,不在目的而在過程

影評 | by 林關關 | 2021-04-16

帶著預設進場看《大衛寶兒:無盡星塵》,卻深感一個人在途上經歷的自我摸索,這種不定、未明,讓林關關感到無比真實,更能感覺到個人的存在。有所尋覓的人,大概都能理解這種心情。

《Uppercase Print》:對極權殘害未來社會棟樑的銳利回溯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4-15

羅馬尼亞影壇人才輩出,劉建均提到新銳導演Radu Jude,於上屆柏林影展放映的《Uppercase Print》,是一部實驗色彩濃厚的文獻劇,如劇組在廠景內搭建如問答/辯論比賽的多面表演空間,角色對着鏡頭打破第四面牆,以「旁枝末節」拼湊出羅馬尼亞社會面貌,展現了Radu Jude既銳利又富想像力的創作力。

【無形.Comfort Food】 踎躉壽司の味

散文 | by 鄧烱榕 | 2022-12-08

對鄧烱榕來說,從廉價日本裝飾的港式壽司店買到的「踎躉壽司」,一兩盒幾十蚊,不是劣食,而是「踎躉」時特別想食的Comfort Food。當然,喜歡的不是壽司,而是那些豉油混假Wasabi的味道。「雖然現在已經不會再流淚,但還是會被嗆到的,只要你落Wasabi落得夠重手。」

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 以AI角度探討人心的反烏托邦小說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1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是他獲獎後第一本小說。新作繼承他以往的作品風格,新書以人工智能Klara作為出發點探討人性,而石黑一雄本人亦形容新書的故事介乎《長日將盡》和《別讓我走》之間。

新蒲崗BAND房噪音惹爭議 前音樂記者作調停:改變唔到大,就從鄰里關係做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28

新蒲崗某幢工廈近日被指深夜發出巨響,由此衍生不少延伸討論和罵戰。曾任職音樂記者的Moment,嘗試作為雙方溝通的中間人調解。即使工廈band房與民居之間的衝突,並非一時三刻就能解決,但他希望改變可從身邊每個人的關係做起。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Road to Mandalay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2-23

蒲甘是蠻橫的誘惑,而曼德勒,緬甸最後一座王都,卻是一個謎。最初因為舊都城蒲甘的召喚,查映嵐跟Y說好要到緬甸玩。只是,此刻的曼德勒已儼然是戰區,通往曼德勒與緬甸之路,重開無期。

Golden Scene自家戲院「高先電影院」今日開幕 董事總經理Winnie :希望提供一個做夢的空間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8

電影院在農歷新年假期後重開,Golden Scene自家戲院亦在今日(18日)開幕,董事總經理Winnie Tsang今日出席開幕典禮,而她亦曾經在訪問中說道:希望電影院可以為觀眾提供一個做夢的空間,可以沉浸在電影之中。

穿Prada的詩人Amanda Gorman 2021年要出三本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0

Amanda Gorman在第59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表演廣受好評,令她聲名大噪。在2021年,她幾會推出3本書,當中包括在就職典禮上的作品《The Hill We Climb》。

四哥:What is Art?——Alva Noë的《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已讀不回 #29

已讀不回 | by 李康廷 | 2021-01-15

藝術睇唔明,一如阿媽係女人——呢個講法已經落後喇!而Alva Noë係《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同大家講,藝術嘅普遍形式係︰see me if you can!我哋細個對藝術嘅第一印象可能就係畢卡索嘅抽象畫,而將藝術同抽象掛鈎,背後嘅預設立場可能就係:藝術就係睇唔明㗎啦,好出奇呀?但咩係藝術?點解藝術咁難明?而難明之後,藝術嘅功能又係咩?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四哥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李康廷 #李四 #四哥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AlvaNoë #StrangeToolsArtandHumanNature #藝術 #知覺理論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叱咤頒獎禮】疫下再辦實體頒獎典禮,RB冧莊最喜愛組合:香港人加油!

其他 | by 黃思朗 | 2021-01-02

「叱咤樂壇頒獎典禮」今年再次舉行實體頒獎禮,姜濤破紀錄連奪兩項大獎是焦點之一,RubberBand冧莊後在台上多謝香港人,林二汶首奪最喜愛女歌手後多謝盧凱彤,林若寧奪填詞人大獎多謝林夕,同樣字字千鈞,一切在心中。

最赤裸的展覽《我們的模特兒Our Models》 觀眾與模特兒們最赤裸的對話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1-01

體祭(Body Fest)與細細聲Studio舉辦了《我們的模特兒Our Models》展覽,用了長達2年時間準備,邀請了13名人體模特兒和20名畫家,展出90幅畫作,藝術家們以身體去訴說自身的故事。策展人小丁希望可以借人體模特兒展覽,讓大家可以多討論一下關於身體的事情。

【文藝follow me】保衛香港,守護我城——訪問WatershedHK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近年不斷有唔同人回顧香港歷史,去令大家思考同探索自己身份問題。今次WatershedHK 舉辦咗一個名為「香港保衛戰」嘅展覽,想了解更多,就唔好錯過今集follow me啦! #香港保衛戰 #WatershedHK #香港 #歷史 #相片 #展覽 Battle of Hong Kong in 18 Pictures 日期:2020年12月12日-12月31日|(25日公休) 時間:14:00-19:00 地址:香港荔枝角永康街55號金百盛中心1109 裸買環保小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神棄之地》:厭父厭男一樣父權

影評 | by 楊喜盈 | 2020-11-03

一個破碎的家庭並不是憑空出現,父母親的角色扭曲才是導致惡夢的關鍵,而往往孩子就是最為受罪的一個。《神》這部電影對於父親的想像是複雜的,一方面有著對父親角色的控訴,另一方面也流露角色的戀父情結。 #神棄之地 #Netflix #Tom Holland #反宗教電影 #父權 #厭男 #戀父 全文:https://bit.ly/35VXbIs ◤ 想閱讀更新更多「虛詞」內容,歡迎先讚好專頁,再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銅鑼灣Desk-one溫室、glue咕嚕館;(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貳叄書房、旺角Desk-one溫室;(新界)生活書社、荃灣Desk-one溫室;(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歡迎訂閱,敬請私訊查詢。 ◤ ◤ ◤ 《無形》及「虛詞」歡迎自由題投稿,稿例:http://www.p-articles.com/contribution

《浴火的少女畫像》:畫框內外的凝視

影評 | by 左筠 | 2020-10-07

疫情高峰過後,於康城影展獲得最佳劇本的《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仍在上映。在這部以女性為主題的電影中,左筠詳細分析包括「畫像」、「火」和「凝視」等影像符號及其象徵意義,並探討了十八世紀父權框架下女性所承受的社會規範和性別不對等關係。另一方面,導演Céline Sciamma和女主角Adèle Haenel本為戀人,卻在拍攝《慾火的少女畫像》之前和平分手。分開了的戀人,共同合作一部關於離別的愛情電影,彷彿一場儀式,為10年的感情留一個記錄。

【無形.張愛玲分重作】張愛玲與香港的中額文化(Middlebrow Culture)

書評 | by 黃念欣 | 2022-07-21

當我們為張愛玲堂而皇之地慶祝百年冥誕,黃念欣卻在探問張愛玲作品對香港中額(Middlebrow)文化的改變。中額小說文類包容度高,有時會將成長小說、懸疑偵探、浪漫愛情甚至兒童文學混雜,較諸通俗和嚴肅文學更有社會反映力。而據學者研究,讀中額作品的讀者多為女性,亦多為中產。如此一來,讀張愛玲是否成為中產階層的證明?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怎樣在遊戲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評Disco Elysium

其他 | by Altia  | 2020-09-24

Disco Elysium也是一隻沒有選擇的遊戲。之所以這樣說,源於玩家幾乎無法改變整座城市的現實。

《天能》與《闇》:自大狂與強迫症的燒腦對讀

影評 | by 紅眼 | 2020-09-22

同樣圍繞著時間旅行、平行世界、祖父悖論、量子力學、存在主義、宿命論、核能危機、世界末日⋯⋯等等科幻作品的關鍵詞,《天能》與《闇》不僅引用的科學理論相若,兩部作品精湛的時序交錯,皆形成了某個讓觀眾沉溺其中的漩渦,樂此不彼於繪製盤根錯節的時間線和人物關係圖。關鍵的分別是,兩者在說故事的形式上,卻是南轅北轍。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當林鄭「I would prefer not to」的時候

散文 | by 張可森 | 2020-09-03

本於立法會民主派初選新界西出線的區議員張可森,以一個謄寫員的故事,道出選擇的真實和虛假。

【無形・讀L】Liquidizing Iron Man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0-07-23

固態液態的哲學性矛盾,導致「Iron」-「Man」這個命名,本就置於一個難以調和的生命狀態。

容易受傷的巨蟹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0-07-21

「外表堅強,內心脆弱」,大概是心理測驗及星座分析中最常見,人人都能自我代入的「廢話」,恐怕卻不適用於巨蟹座——因為他們內外都很脆弱。不要以為巨蟹座的外殼堅硬,其實這個外殼只是裝模作樣,說到底,巨蟹座就是一個巨嬰。受著控制潮漲潮落的守護星——月亮所影響,他們多是脆弱敏感、情緒多變,又因為月亮代表著靈魂、根源及母性,故巨蟹座「戀母」及「戀家」,是一個極需要安全感及關愛的孩子。他們的星座符號,就是一雙以保護姿態圍成一個圓圈的蟹鉗,在外部世界中,他們總是戰戰兢兢地揮動蟹螯,虛張聲勢意圖保護自己,但這種防備一觸就破。至於柔軟濕潤的蟹身,則如水一樣溫柔,反過來像母親一樣,照料及滋養他們所認可的人。

【佬訊專欄】那些年試過的productivity hack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7-13

持久地寫作並不容易,寫作人總會遇過靈感乾涸、寫極唔出的日子。為了持續寫作,嘗試過不少所謂的「方法」或「系統」,失敗的成功的,在此分享他試過的種種productivity hack。

國安法來到,如何面對恐懼?

散文 | by 鳥人 | 2020-07-06

中共散播恐懼,那麼我最直接的反抗就是,我不恐懼,我唔驚。就像天神以苦悶不快來懲罰西西弗斯,而西西弗斯對抗的方法是,他不覺得苦悶,他快樂——還記得今年的六四晚會是怎樣完成的嗎?傍晚起,人潮由東角道與天后方向兩邊湧入維園,轂擊肩摩,明明警方早已有佈防,路兩側還有廣播不斷宣讀:「警方已就今晚於維園內的公眾集會活動發出反對通知書,任何人未經許可,進入維園範圍即屬違法。」可是人群是不斷前進,步一步地向前,終究有人推倒鐵馬、走進維園......繼而更多人緊跟接著進入維園。

【文藝follow me】《港傷》攝影展 攝影師高仲明難忘傷者呢喃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1-09-24

攝影師高仲明過去一年拍攝反送中運動示威者的照片,眾籌出版《港傷》攝影集,並獲Sony世界攝影獎專業組冠軍,紀錄時代的傷痕,提醒大眾不應遺忘。

再聚——Project Roundabout「不日上演」

劇評 | by 蔣曉薇 | 2021-09-24

信的標題為「給劇場點一盞永明燈」。為劇場點燈,顧名思義,是指劇院重開,觀眾得以進入劇院欣賞演出,有燈,有觀眾,劇場又重新運作;不過標題不止於此,它清楚點明「不日上演」這計劃是要為劇場點一盞「永明燈」,就是「有燈,繼後就有人」的意思。整個計劃,短期目的固然是要幫助業界度過疫情難關,長遠而言更要為香港劇場留住優秀的人才,讓演員不用因為生活困難而被迫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讀戲演出,為年青演員創造實戰機會,讓香港的舞台劇界能夠持續發展。

詩人或騙子:我迷失在這場雙子座的語言遊戲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2-01-19

的確,守護雙子座的水星赫爾墨斯,就是在《荷馬史詩》中所形容的,那個「變化多端、圓滑機靈的盜賊」。在赫爾墨斯出生的第一晚,他便偷走了阿波羅的一群牛,被揭發後卻以三寸不爛之舌脫身,由此可見,雙子座既機靈又奸詐,既能言善道又巧言令色,其星座符號內的兩道半弧,便象徵著雙子座這種雙重性,甚或是「精神分裂」的傾向,如一個巨型萬花筒,在雙子座的世界裡,思緒、訊息、語言不斷轉動、組合如同七十二變,如果詩是語言的遊戲,那麼雙子座便是遊戲在語言之間的詩人。

一部關於Dead Body和公義的戲劇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演布萊希特《異例與法則》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09-24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先鋒青年劇場計劃」率先帶來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異例與法則》,內容講述一單殺人事件,法律能否為死者伸冤,是為故事的一道脈絡。布萊希特的戲劇向來以辯證的手法呈現社會問題,導演陳恆輝和陳瑞如說,看布萊希特的戲劇就像一種對照,令我們更清楚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建構自己的立場。

《火口的二人》:Everybody's gonna die,不如做愛?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6-03

撇除以性愛場面作招徠的行銷手法,日本電影《火口的二人》坐落於「311大地震」後的時空,以一段禁忌之戀和情色的愉悅,試圖從災難詢喚的國族意志中,走出一條「追從身體意願」的路徑。「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最希望做甚麼?」

【佬訊專欄】終於剷了個skinhead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5-18

適逢之前疫情肆虐,心諗有排都不用見人,佬編索性把心一橫剷光。頭頂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清爽,大槪從此就回不去了⋯⋯

大流行病撼動全球資本主義了嗎?

散文 | by 彭依仁 | 2021-09-27

馬克思曾經預言,資本最終會因為承受不了自身矛盾而崩潰。很多左翼學者都將這一預言視為充滿彌賽亞式降臨色彩,就像我們說起「支爆」即將降臨的契機。

難民在香港——《再發現.尖沙咀》展覽

報導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0-09-11

YMCA the DOOOR策劃《再發現.尖沙咀 遊走的人——尋求庇護者與移民在城市中流動的故事》展覽,以尖沙咀社區內的尋求庇護者與移民作為主題,透過在重慶大廈裡的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協助,訪問了幾位尋求庇護者,並將他們的故事以紙雕與聲音地景(soundscape)方式再現,讓這些在城市裡遊走的看不見的人,重新被看見。

【教育侏羅紀】我的廣東話學習史

教育侏羅紀 | by 莫昭如 | 2021-12-09

我哋一邊廂見到香港聾人爭取佢哋嘅文化權利(包括對佢哋嘅母語尊重同承認),但另一邊廂我哋就見到中國共產黨點樣將新疆嘅維吾爾族人再教育,漢化,壓制佢哋嘅語言文化宗教,似乎係進行緊一場cultural genocide文化上嘅種族滅絕!

一個獨立發行商的告別式:里人文化LAST DAY

報導 | by 陳芷盈 | 2020-03-04

「即使清倉,也不等於做特賣場,買賣書籍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或許一間書店就應如此,在最後一天既要帶給讀者一趟有生命力的歷程,也要讓書本有尊嚴地離開 。

大規模Domestic Violence

散文 | by 白水 | 2021-09-27

「家暴一般的愛。」這是我所能想到最為精準的譬喻。因怯懦而異化成暴力;甘願舍我的慈愛——虐,與被虐。

Todd Haynes 電影中的恐懼感——《追擊黑水真相》

影評 | by 區皓棕 | 2020-02-05

疫情還未受控,前往戲院未必是個好選擇,但若心癢想入場看電影的話,影評人區皓棕推介《追擊黑水真相》,「合家啱睇」之餘,更是「黃藍皆宜」。主角花了整整十七年,才看到丁點成果,同樣地,在我城生存,我們一定要捱過去,才看到曙光。

超越神,做回一個人

散文 | by 袁兆昌 | 2020-01-29

一位影響世界的退役球員,畢生在半空做出各種姿勢,生命卻在佈滿霧霾的山林上,與女兒一同結束生命。NBA傳奇球星高比拜仁的意外離世,震驚也傷透籃球迷的心。終始有時,生命如是,袁兆昌談高比,也談家母藉此建構「親子事業」的二三事。

年宵是一首medley

其他 | by 鄭美姿 | 2020-01-24

年廿五到年初一清晨的年宵巿場,在香港的2020年,因為反送中運動而取消。然而,每年的維園年宵,其實都蘊含著很多有趣故事。鄭美姿分享她過往以記者身分採訪年宵新聞的經歷,在維園裡尋尋覓覓,故事的豐富程度就如一首medley,有快有慢有新有舊有高音有低音,有笑也有淚。

【佬訊專欄】大掃除is overrated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1-20

臨近歲晚,又是大掃除的時候。佬編也曾經著迷,幻想自己總有一天能將多餘的東西全部弄棄,把書櫃衣櫃執得整整齊齊,但原來有些衣服,要放久了才會懂它的價值。也許,整齊極簡的衣櫃能讓人心情愉快,卻犧牲了未知所帶來的機遇與活力。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水文與生態物種

散文 | by 葉曉文 | 2021-09-2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並非一成不變,它在冰點以下化作堅硬的冰,遇熱時氣化於空中;看不見但不代表它消失了,時刻存在於我們一呼一吸之間。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夏曼・藍波安:海洋基因,文學就在身體髮膚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9-19

生於邊緣而遠觀萬化的夏曼,或許一早就清醒地感受到身體中的道之所在:「你不能跟我說,儒家思想是全世界的中心思想;對我而言,我的身體早已在履行莊子思想了,這就是我海洋文學的本質。」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流水武魂,赤軀隨遇——李小龍的武術精神

散文 | by 江祈穎 | 2021-09-23

止戈為武,正是李小龍截拳道的精髓:攔截的拳術,靜待對方靠近進攻,以己之長攻彼之最近處,後發而先至,截擊來勢,對方每每出手即愈打愈傷,漸漸失勢而放棄打鬥,以此達到止戈之目的。這種消解自身的武,不單是以技術及運動為主的武術,亦超越打仗實戰,武鬥打擊的武功,截拳道是一種武藝,是哲學,是拳術,是道。作為香港人,我們都渴望和平,但面對失治之城的濫權暴力,我們只能以武制暴,而在新時代除了相信群眾外,我們亦能從截拳道中學會,我們亦能相信自己。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Be Water

小說 | by 雄仔叔叔 | 2021-09-23

雄仔叔叔講故事。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我們仍然未得勝,頑強爭取太平——專訪何韻詩

專訪 | by 劉平 | 2021-12-09

「咦?佢又喺度。」每次在live或臉書見到何韻詩夢遊的身影都暗自一驚,她總是企得這麼前,而且,幾乎是每一次,點解可以連眼罩都冇?從雨傘運動走到今天以「反修例」拉開序幕的抗爭主場,五年來香港人經歷了多少,何韻詩也就經歷了多少。近日的文宣講得好,「黃藍是政見,黑白是良知」,連大家都開始有「核彈都唔割」的覺悟,就知大家有幾想贏,不只要完勝林鄭、摑她一巴,更加要贏回香港人的良知。大家堅持不割席,問何韻詩點先會割,她答得堅定,除了強權,其他點都唔割。

【教育侏羅紀】開歷史倒車、礙未來發展——為何我反對刪減中文科口試考卷

教育侏羅紀 | by 周子恩 | 2019-09-10

懂得與人互動溝通、多元協作及處理複雜人際關係明顯是 21 世紀年輕人必須掌握的「應用技能」/軟技能(soft skills),而適當的口語溝通訓練,絕對是當中的關鍵要務。

【教育侏羅紀・罷課】持菲林相機的罷課中六生:香港的未來,比DSE成績更重要

教育侏羅紀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九月二日,中學生各自在不同的校園裡響應罷課,有的在校內默站,有的在校外手牽手組成人鏈,今年的開學日肯定最難忘。就讀中六的 Teddy(化名)回校參與罷課後,來到中大的百萬大道繼續參與集會,手持菲林相機記錄現場。問到他會否擔心未來的公開試成績,他說:「既然我的未來有那麼多不公平的事,為何我還要為一個這樣的未來,爭取自己那麼小的東西。」

【虛詞.Be Water My Friend】水

散文 | by 陳諾諺 | 2021-09-23

生命是怎樣的一回事。光圈在透明晶體裡浸泡自身。細碎的。溫婉的。絲絮在幾近虛無的液輕柔掠過你的四肢。然後蜷伏,像個球體,混沌中載浮載沉。溫柔靜謐。貼近膜壁,你聽見黯紅的河流在竄動。那麼炙熱。忽然有一隻手在膜壁外畫圓,一圈又一圈,在肚皮上運轉。你開始意識到,膜壁就是水湄——兩顆生命交接之處,水面閃著一層淡光,你濾攝水面的空氣,游向那一片虛柔的光波。一個留長髮的女子輕撫你的肌膚,向你微笑,微暖的白光瀉在你身上——

就算世界標籤你是曱甴——專訪阮民安

專訪 | by 紅眼 | 2021-10-05

像阮民安(Tommy)這樣出色的男人,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鮮明、出眾。當然,是說他的髮型。網民戲稱,Tommy的招牌MK髮型,十幾年來深入民心,就算戴口罩出街,都可以一眼被認到,「灰都不用篤」。認不出他,不要說自己是香港人。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前置詞:文人Be Water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1-09-27

「Be water, my friend」,其實不像是口號或標語,它往往更像是一個眼色,甚至連微笑都不到,只是嘴角輕輕的牽動,身體與身體之間在陌生和親密緊急轉換錯位的一下,跑吧,手足,齊上齊落,雖然,我們還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和樣子。

【教育侏羅紀】中文科聽說考試,一個近四十年的問題

教育侏羅紀 | by 王証恒 | 2019-09-03

學校課程專責小組委員會6月公布諮詢文件,建議檢討聆聽和說話評核的作用。有網民認為此舉是為推動普教中鋪路,也有人認為改革是走回頭路。其實,在討論中文科公開試應否設聆聽、說話考核之先,還需理清其發展脈絡。本文旨在為課改爭論提供一些背景資料。

《暴政》:耶魯大學教授話be water同be friendly先有自由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9-23

一個口號,甚至一抹微笑,一次握手,一個問候都是在極權暴政下至關重要的個體行為,這是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在《暴政》(On Tyranny)一書提出的論點。另一個人的希望,可能就在你日常對他所釋出的善意之中;另一個人的絕望,可能就在善意的缺乏當中越積越厚無法收拾。

【教育侏羅紀】DSE取消中文聆聽和說話卷,=/=「消滅廣東話」

教育侏羅紀 | by 葉一知 | 2021-09-23

取消兩份卷,係咪等於消滅廣東話,係另一個值得探討嘅問題。我當然係好撐廣東話,愛好中文的都知道,普通話即北方話係一種退化嘅語言,聲調少,剩係冇咗貼近古音嘅入聲已係最大問題。之但係話分兩頭,一份本來係考本族語(native speaker)嘅卷,我就唔係好明有幾大需要去考聆聽和說話。根本新高中嘅中文課程,係當中文係second language咁考,我一直覺得好戇居。

催淚彈下,傷的是心──心理學家教你撫平隱形傷痕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21-11-19

抗爭之路很漫長,期間我們可能還要面對更多的低落、憤怒、恐懼或懷疑;而這次行動更有不少社運新血加入,很多學生第一次走上街頭就要直面暴力,因此如何調試心理、如何安慰自己的同時也撫慰他人,也成了眼下很重要的課題。現在的你或許還很慌忙、手足無措,不如看看心理學家葉劍青與鄧亮瀅提供的元氣妙方,嘗試平心靜氣、重拾力量。

good dog,做得好!

時評 | by 張里輝 | 2021-12-09

經歷破紀錄103萬人的反修例遊行,今日在親共報章流傳最勁的相片,不是遊行隊伍,而是晚上示威者衝突時,警察爆缸,他們配以大大隻字「譴責暴力抗爭」、斥示威者「暴民」。這樣的解讀,是不是有甚麼誤會?因為據有線新聞的片段,那位頭破血流的警察是被同儕所打中的,還有一句「你做咩自己人打自己人呀!」,鐵證如山。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持劍者的浪遊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9-05-27

猶記得從前亞視購入臺灣電視布袋戲《大儒俠史豔文》,當時年幼,又受了《娃鬼回魂》一類恐怖電影影響,瞥過幾眼,只覺人偶世界鬼氣森森,未及深究。然而這個被錯過的世界,十多年後卻因日本知名編劇虛淵玄與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共同製作的奇幻武俠布袋戲《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以破格的形貌回歸,使我欲罷不能。

獲「阿拉伯布克獎」,黎巴嫩女作家Hoda Barakat︰我感到痛苦

報導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4月23日,有「阿拉伯布克獎」之稱的「國際阿拉伯小說獎」(IPAF)公佈得獎名單,現年六十七歲的黎巴嫩作家Hoda Barakat憑作品The Night Mail獲獎,成為歷史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從2007年開始,IPAF至今已舉辦了十三屆,得獎作家的性別比例卻嚴重失衡。距上一位來自沙地阿拉伯的女性作家Raja Alem得獎,已經過了八年。究竟何以形成這樣的現象?

【教育侏羅紀.畢業】Last Day 速寫

教育侏羅紀 | by 梁璇筠 | 2019-04-16

可是我們仍然繼續,/夜半或者午睡之後醒來,/準備好那未完成的考試/後來才知道那將是/畢生的夢境/誰是第一個, 踏出夢境的人?

【佬訊專欄】矛盾的Cardigan

專欄 | by 佬訊 | 2019-03-18

有鈕扣的開胸冷衫,可能是最適合在這種乍暖還寒的冬春之交裡穿著的item。既有pullover冷衫的保暖,又兼有開胸領口和隨意調節的鈕扣,隨時適應變化多端的溫度。

【《G殺》小輯】香港慢性自殺,有種玩法叫《G殺》——專訪林善、李任燊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3-12

喜歡玩桌遊「三國殺」,裡面有個角色叫「內奸」,先要扮成忠臣撲殺反賊,再除掉忠臣直搗主公,取得最後勝利。不擇手段、傷人利己,內奸不易做,但大人的世界,偏偏就是個內奸世界,年輕人不懂遊戲規則,往往輸得慘,輸得一敗塗地。Don仔徘徊邊緣人善被人欺、傅以泰一心追夢義無反顧,飾演他們的年輕演員,一個叫李任燊、一個叫林善,二人都演活了今天青年人的典型,睇到人眼濕濕、毛管戙。《G殺》獲得金像獎六項提名,代表了甚麼?內奸的世界,或者,有種新玩法叫《G殺》。

【虛詞.紅】I watched the apples falling one by one……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19-03-08

一隻蛭鑽進身體,體節開始微微漲縮,對血渴求。如果無力制止,它就張牙舞爪,背後靈一樣纏縛附體,變成吸血鬼,把聲音連景象轟隆地扭曲起來。有時,先是聽見耳骨中的顫音,慢慢,眼前世界就像一張過度曝光的相片:人影,建築物,成像四周都有白晃晃的光暈圍住,糊掉層次,無法看穿,無處著力,一種非常實在的空。

自發作創意DIY書展:DIY 的不止是書,還有自己

報導 | by 張煒森 | 2019-02-09

凡事總有始有終,十年也彷佛成為一個年代與階段的代名詞,2005 年由 Sandy山地於 YMCArts 創辦「自發作書展」也不例外,一晃十年,「自發作創意DIY書展2019」也將會是自發作的最後一屆。二十位年輕的參與者真正自主發聲,集作者、編輯、設計、出版於一身,由去年9月開始透過大聚會與Tutorials,在短短幾個月便從無到有,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作。在第二站的尖沙咀商務展出過後,便要等到四月在灣仔艺鵠展出歷屆實體書創作,然後便會將所有書交給「香港迷你書協會」存檔接力,會寫上句號還是遍地開花?還是拭目以待。

【字在食.懷舊美食】豉油撈飯

字在食 | by 宋子江 | 2019-01-25

一方豬油幾碗熱飯/溫暖戰後難民的腸胃/而在營養過剩的如今/不過是有害健康的油脂/浪漫成懷舊中餐主食

【佬訊專欄】手錶的沉默、暗啞、微小

專欄 | by 佬訊 | 2019-01-21

Dress watch的暗啞與微小,來自於它的功能,不是要自信地展現無可挑惕的工匠技藝,而是為了服膺西裝對於流麗線條的追求。

灣仔好行,故事說不盡——《「道」賞灣仔》展覽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1-10

《「道」賞灣仔》展覽由灣仔區議會與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合作策劃,挑選灣仔區的六條街道,包括譚臣道、克街、愛群道、渣甸坊、羅素街、銀幕街,由西至東覆蓋灣仔、銅鑼灣與天后,採訪每條街的街坊、商戶,透過收集他們的故事與生活記憶,側寫灣仔的歷史與變遷,最後由導演林森拍攝成六條短片,於一月七至十三日在時代廣場展出。

【字遊行.保加利亞】索菲亞︰低頭之城

字遊行 | by d | 2019-01-04

地車轉眼從荒原駛入隧道,而從80年代風格的車站走到大街,卻發現索菲亞甚或比我居住的鹿城熱鬧,步行街上盡是食店,眼見當中十之八九都是本地人,遊客店舖只零丁數間,而包裝尚是樸實得幾近拙劣,至於平常西歐各大城市一式一樣的連鎖店一律欠奉,心中不禁暗喜,大概這年在西歐,早被那些倒模的街道悶壞,飛過大半歐洲大陸,終於有望擺脫街道風景的霸權。

互為異質,說彼平生——看Rachel Howard展

散文 | by 孟紫芝 | 2018-12-28

周日我們出來看展,展覽的藝術家叫Rachel Howard。展覽一開始是一件尺寸不大的畫,大概高不過一米,寬不過八十厘米。畫面裡一個黑影,像安吉拉.卡特的故事裡跳出來的巫師或者樹精之類,似乎穿著帶兜帽的斗篷,手底下有一個小生物。L說這是一頭牛吧,你看這是牛的雞巴。

我們岌岌可危的沉默權利——也談朱凱廸與《沉默發條》

時評 | by 陳諾諺 | 2019-04-17

由朱凱廸聲援劉小麗與眾志宣傳港獨,政府便設法使他沒法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是次朱凱廸參選村長,卻遭拒絕。選舉主任表示,雖然朱凱廸堅持不主張港獨,但資料顯示他不接受中國擁有香港的主權,是為港獨的選項,因此違反了《鄕郊代表選舉條例》第24條。「政治審查搬龍門」誠然恐怖,更使人愕然的是,選舉主任指村長不但不能主張港獨,更要反對別人支持港獨。

喜歡《入樽》,其實是因為挫折

現象 | by 鄧小樺 | 2018-11-29

我買下《入樽》最後五集珍藏,20至24卷湘北戰山王一役,那五集數不清看了多少次,至今仍然流淚。湘北山王一役,固然戰術情節佈局精彩,畫功上也把動靜快慢的辯證對比表達到淋漓盡致,但我覺得最好看還是心理上的經營。聖女貞德的名言:「所有的勝負,都在於一心。」

我翻著余秀華的兩本詩集如籤詩

書評 | by Edith So | 2018-11-26

讀詩,對我來說,是將當下在讀的詩行放進自身經驗檔案庫,尋找,對照,沉澱,存檔。這樣,一首詩的閱讀大扺完成。但讀余秀華的詩,彷彿是從一個專屬於她的宇宙,藉著字詞把自己推向外部,再轉向未知敞開,像將生命從牢籠畫出一條條逃逸線。

【字在食.鄉愁】來,我們擁抱粥粉麵飯

字在食 | by 林喜兒 | 2018-11-25

有一回在法國親友家中作客,幾乎每天都被法國媽媽的親手做餵飽,又美味又夠溫暖,可是心裡還是感到不自在和不踏實。回到家裡,第一時間煮了一碗出前一丁,吃過一碗熱騰騰的麵,很滿足很舒暢。其實那一刻想吃的是魚旦粉,當然最好是能有碗白飯加碟小菜,不過手到拿來,一解相思的,自然是出前一丁。

【字遊行.英國】在英國名著裡發現賈寶玉

字遊行 | by Oychir | 2018-11-15

說到英國名著,隨機抽問任何一個人,可能普遍只會立即想到莎士比亞、珍.奧斯汀和哈利波特?就算沒有看過原著,也一定看過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然後當我再問到 Eyelyn Waugh(伊夫林.沃)於 1945年發表的小說《Brideshead Revisited》(《故園風雨後》),身邊所有人皆搖頭皺眉說沒有聽過。

【字遊行.葡萄牙】甘疏,小心易碎

字遊行 | by d | 2018-10-18

甘疏堡壘是座淡黃的建築,方方正正像個沙堡,中庭放了一些沙發和植物,孤獨的鸚鵡在籠子間中哼叫兩聲。我們隨穿著整齊的侍者走一圈,翻新過的牆壁,幾件古典裝飾,讓人無法分辨年代,只是酒吧和餐廳還有殘留的殖民味道,妻說,那些沉重的木椅,跟舊時澳門古堡酒店一樣,而又或者,殖民是我們的記憶。

浸大「爛grade展」:我們如何面對「失敗」?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0-05

浸會大學有一班視覺藝術系學生就不怕爛grade,更大膽將他們的爛grade(取得C+或以下成績)作品放進展場,公諸同好,策展人是四年級的Alysa Chan,「離開評分機制、學院制度之後,一份artwork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這是Alysa決定辦爛grade展的第一個想法,她指出平常學系辦展覽,參展作品都是老師挑選的,只有他們認為好的才能入選,但她卻覺得即使不成熟或不好的作品,其實都能忠實反映創作者當時的狀態,「反映他們的創作困境都可以是一件artwork。」

《邪不壓正》真俠女與Hidden Man

影評 | by 盧燕珊 | 2019-01-03

雲南搭建四萬平方米屋頂跑酷Spectacle,踩在仿真京城老爺子頭上亂蹦亂跳,順手挾帶破風單車,姜文團伙如其公司名字,玩得「不亦樂乎」。光天化日不鬼鬼祟祟可以,但電影開首已揭底牌的滅門一場,驚嚇如陳凱歌把徐皓峰《道士下山》拍得旁門左道邪里妖氣,叫作者筆下師父顧劍霜的太行派掌門如何收科?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

現象 | by Edith So | 2019-01-03

把自殺歸因並等同成「病」,就好像編織物背面的錯雜線頭,明明牽扯龐大社會因素,卻刻意被視而不見——固執地閱讀所有反證,建立一套混淆不清的觀念,轉換成提倡精神健康,從而掩蓋種種生命真相。

DQ西洋菜街

詩歌 | by 崑南 | 2018-08-06

他們早就選擇了/末日的繁華/伴和陸沉的掌擊

【字遊行.倫敦】Red Tomb

字遊行 | by 陳暉健 | 2018-06-29

在倫敦的每條街道,總會看到一個紅色的電話亭。就像在香港看到的電話亭一樣,無用,冷清,或僅僅作為一個WI-FI熱點,事實是,除了旅客,應該也沒多少人使用。只是電話亭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某件重要但無甚作用的紀念物,只有一直存在,才讓人們覺得這個城市是完整的。

【字遊行.冰島】為甚麼你不應該去冰島旅行

字遊行 | by Melody Chan | 2018-06-22

如果你要假裝離開地球、來一趟便宜的旅行,香港來回冰島的機票,淡季六千五元就辦得到了。但冰島畢竟不是一個適合香港人旅行的地方,當地全年氣溫徘徊在十度之間,不時下著微微細雨,永遠充滿清明節氣氛,老是覺得「沾寒沾凍」的香港人,或是只喜歡泰國天氣的鬼佬,絕不適宜前往。我遇過住在雷克雅未克的冰島人,要求我幫忙從外地寄到冰島的,是Uniqlo的薄羽絨外套;她說自己曾有一件,但拉鏈壞了想替換,「夏天戶外穿最好」,可想而知冰島是甚麼天氣。

你還有沒有二十年?

散文 | by 方太初 | 2018-07-11

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之時,我不想籠統全部稱為抑鬱,當然Kate Spade確實是深 受抑鬱症困擾。但若果你也有想殺死自己的時刻,不如找一個身邊比你年長的 人,想想他跟你距離有多少年,就是你還有多少年去扭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