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新書"

【無形.褲作用】前花園裡的思想回歸——訪朗天《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3-16

活在後真相年代,世界向右轉,世事雜亂紛陳,思想經常缺席,甚至愈來愈多人視思考為苦差,「樂於反智,奢言放空」,研讀觀念與思想哲學多年的朗天,將多年來當代哲學的思想結晶集結成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介述十七加一名哲學大家,在成書的過程中化作記憶的回歸者,讓潛行於思想的讀者們,消化他過去閱讀過的思想精華,轉化成在新時代中自處的一種啟示,在現今全球化、後期資本主義、後現代、後真相文化宰制下覓尋出路。

【新書】《重回舊地》序——重回(不了)舊地

其他 | by 亞然 | 2023-02-17

亞然在新書《重回舊地》記下來的,除了是書裡面想要記住的內容,更多時候,記下了讀書時的心情起伏和時代背景,變成一種另類的日記。回看這些書稿,彷彿就是重讀那兩三年的日記,這些文字正正記錄了變化的前後,捕捉著城市隕落的一刻。

【新書】致陳苑珊函兼《演藝之城》序

其他 | by 伍淑賢 | 2023-02-06

陳苑珊新書《演藝之城》在臺出版,伍淑賢在推薦序談及與對方的結緣,認為這本書一如她以往的作品,全盤布局細密有致,思慮周詳,層層揭開男主角淳的天生幸運和自選的不幸,也期望新書這次 在臺出版,除了建立臺灣讀者群,也能讓港人藉此多讀其作品,享受箇中的文字妙趣。

村上春樹新書,漫談音樂和文學兩個月亮——《村上私藏——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

報導 | by 陳娉婷 | 2023-01-18

在台北永康街巷弄裡的音樂空間「聲色Sound」,早前舉行了一場村上春樹的新書發佈會,在琳瑯滿目的黑膠唱片跟前,古典音樂評論家、專欄作家焦元溥捧著厚實的隨筆散文集《村上私藏——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偶爾拿起身後的唱片,逐一展示及與書中內文對讀。

口述如何「真實」?——讀何兆武《上學記》與《上班記》

書評 | by 梁世韜 | 2023-01-13

梁世韜讀何兆武的《上學記》與《上班記》,認為這兩本書被稱為最不可或缺的知識份子記錄也絕不為過,即使歷盡苦難,何兆武仍在回溯歷史,直面荒誕,誠實以對,探問在現實政治環境下不宜提出但至關重要的問題,有如耳提面命,警醒我們要免於虛無,免於放棄求真。

【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二)

其他 | by 周蜜蜜 | 2023-02-23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即將出版的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記述了她於八十年代曾進入亞視任編劇,旁觀香港電視黃金歲月的人情百態與工作情況,也旁觀許多名人巨星的真實面貌;同時間其家翁、著名左派文化人羅孚由統戰領袖一變被指為間諜而遭拘禁,再加之周蜜蜜本身懷上第二胎,是一段驚險跌宕的日子。《虛詞》分成兩篇文章刊載內容,此文承接〈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上篇,讓讀者先睹為快。

【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一)

其他 | by 周蜜蜜 | 2023-01-12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的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記述了她於八十年代曾進入亞視任編劇,旁觀香港電視黃金歲月的人情百態與工作情況,也旁觀許多名人巨星的真實面貌;同時間其家翁、著名左派文化人羅孚由統戰領袖一變被指為間諜而遭拘禁,再加之周蜜蜜本身懷上第二胎,是一段驚險跌宕的日子,《虛詞》將分兩篇文章刊載內容,讓讀者先睹為快。

《參差杪》作者被忽略的面向

書評 | by 風緣 | 2023-01-06

風緣嘗試用一個比較不傳統的方法切入,談張婉雯的散文集《參差杪》,認為文章調子的幽暗反映作者世界觀的灰霾,但作者的幽默不是嬉笑而是對世界真實的深刻確切認識中找到其荒謬詼諧之處,讓人放心讀下去亦會讀到會心微笑。

【新書】《上班記》序:他的一生,是觀看的

書評 | by 文靖 | 2023-01-13

「歷史學本身沒有意義,它的意義是歷史學家所賦予的。人生本來也沒有意義,它的意義,是你所賦予的。」千萬不要被任何烏托邦的幻想唬住。甭管甚麼宗教、主義,不論它多麼壯闊、多麼的美輪美奐,只要一世俗化就完蛋。包括自由主義,這是我師兄補充的,自由主義也是一種烏托邦。當我讀亨廷頓的書,意識到「普世主義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時候,又一次陷入了恐慌。如今,左派、右派都迷失了,整個人類陷入了信仰危機。但,人生依舊值得追求,人生必須值得追求。

【新書序】《根莖葉花──花墟的記憶與想像》:生死有時,花語綿長

其他 | by 洪曉嫻 | 2022-12-12

盛夏日子,客廳裡放著的切花一天一天衰敗,本周的瓶花放著朱蕉、鬱金香、桔梗、蠟梅、庭園玫瑰、地榆、小菊、粉雪、胡蘿蔔花、黃花、金合歡與尤加利葉,一大把繁花盛放。我總是以為,一室有花,就能在平凡日子裡平添許些精緻。然而,剪花易謝,鬱金香一晚就凋謝,玫瑰不耐熱,就算每天剪枝換水,還是緩緩垂下了頭,其他的花開到荼靡,散發著濃重的乙烯,一大束花從豔麗到凋謝,不過是幾天之間的事。花瓶從大換到小,一束花慢慢變成一小把,最後剩下幾支最是耐放的,比如菊花,比如乾燥了的尤加利葉。

存在的叩問——《帶個腦返學》新書會:楊秀卓對談楊秀卓,火種燃點自我

報導 | by 周子皓 | 2022-11-10

聽着楊秀卓訴說對於自己個人信仰的質疑,腦內正在想像的,卻是他獨自坐在美心快餐店裡面,向窗叩問自己倒影的模樣。作為楊秀卓徒弟以及當日對談的主持陳景輝,一共整合了四個重點,創意書院副校長蔡芷筠亦有作出有關傳承的回應,當日的對話彷如散落於地的拼圖,最後由楊秀卓一塊一塊拼湊出屬於自己完整的圖畫,一切一切,原來源於一個獨自排街症,在等待醫院安排期間觀察旁人苦況,長期浸淫於別人痛苦的小孩。

【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螢火蟲之墓

影評 | by 黑體文化 | 2022-10-31

黑體文化最近出版的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螢火蟲之墓》揭露了青少年清太如何帶著年幼的妹妹節子,度過戰爭的恐怖及戰後地獄般的日子,不論就動畫還是故事而言都屬上乘藝術;同時它也是有史以來極為悲傷的電影之一。

【新書】《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序——中國快槍手(上)

其他 | by 徐敬亞 | 2022-12-08

作為一位縱貫三十多年的詩歌寫作者,孟浪一生清苦、奔波。他素然地把冰與火集於一身。幾十年順從於命運,漂泊的生存,淡漠的寫作……他內心的火焰總是以苛刻的角度噴放。在最近出版的《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常被其黃金句子打動的徐敬亞,以「中國快槍手」為題寫序,《虛詞》將分成上、下兩篇轉載全文,讓讀者藉此了解更多關於孟浪的詩歌美學。

【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千與千尋

影評 | by 黑體文化 | 2022-10-03

黑體文化最近出版的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千與千尋》這部電影,正好展現了吉卜力擁有創造令人著迷的世界的獨特能力。

古書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新書發佈會」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默言 | 2022-09-15

資深傳媒人「老總」鄭明仁出版《香港文壇回味錄》,讓港人夕拾鮮為人知的朝花,重溫昔日書店繁花盛放的七八十年代,適逢香港書展以「歷史文化 ‧ 城市書寫」為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憶.寫香港故事」點題,日前書展舉辦了舉辦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的新書發佈會,更邀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樊善標教授任嘉賓講者,與台下一眾老朋友談舊書、舊書店、舊報紙的小故事。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林夕的執著與看破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2-08-25

林夕是香港最重要的詞人之一,他的歌詞曾陪許多人渡過人生許多困難的時刻,難以輕易抹去;他的作品既富文學修養,也極追求新意,情感細微矛盾之處,他寫出了不少人所難及的高度。他對於香港的愛,也是香港人應該銘記於心的。

【新書】《黎紫書小小說》前言

其他 | by 鮑國鴻、林惠娟 | 2022-08-19

早前在香港出版的《黎紫書小小說》,收錄著名馬華作家黎紫書的 60 篇微型小說作品,涵蓋「家庭」、「人際」、「情愛」、「抉擇」、「世情」、「理想」、「善性」七大主題。編者鮑國鴻、林惠娟在前言中寫道,黎紫書無意美化現實人生,她筆下的家庭每多矛盾紛爭,人際每多冷漠疏離,情愛每多沉湎執着,雖然顯得灰暗,其中散發的卻是人文關懷的光輝,相信可以提醒讀者積極追求人生的幸福圓滿,以關愛與尊重待人,「止於至善」。

【新書】《憑空而來》推薦序:伍迪.艾倫的呈堂證供

書評 | by 鴻鴻 | 2022-07-24

伍迪.艾倫本身就是一個傳奇的「現象」。他一生住在紐約,熱愛紐約,電影多以紐約為背景,充滿在地色彩與生活情味,也成為紐約電影的頭號代表人物,直到晚近才遊走倫敦、巴黎、威尼斯、羅馬、巴塞隆納,為這些歷史名城拍片,卻魅力不減。從一九六九年《傻瓜入獄記》入行,平均每年拍出一部作品,以低成本換取創作自由,不受大片廠箝制。他向來自編自導(還經常自演),代表作多不勝數,往往創造風潮。雖然已有諸多傳記及訪談問世,這本由他自己寫作的告白,卻顯得無可取代

【香港書展2022】無秩序編輯室亂世看得開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22

活在2022年的香港,「失去」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亂世之下,難以心安,唯閱讀能夠使人自由,讀書永遠都有意義,「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書單,通過文學與大家直面各種愁緒與黑暗,哪怕身處複雜混沌的世界,仍能存活下來繼續看得開,並信一切付諸的心血都不會白費。

【新書】於不齊處見精神──《參差杪》推薦序

書評 | by 樊善標 | 2022-07-22

樊善標為張婉雯新作《參差杪》撰序,也探討了張婉雯在小說創作和散文上呈現的兩種面貌。畢竟,小說無論怎樣寫實,在虛構這文類契約的作用下,也只是現實世界的平行宇宙。散文卻像一幢房子,總坐落於某處,有一個地址。

【新書】《夕拾朝花》自序

其他 | by 黃念欣 | 2022-07-22

文學館出版的新書《夕拾朝花》,為中大中文系資深副教授黃念欣的《明報》專欄首度結集,封面畫作更是來自香港名作家黃碧雲,極具收藏價值。在新書的自序中,黃念欣提及「限制」給予我們重壓,但與「限制」周旋,未必不能享有樂趣與自由,書裡一字一句,正是她全心全意的所思所想。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前言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2-07-22

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請來六位本地作家、大學講師、藝術家、劇作家及文化評論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評論及分析古今中外,超過三十位文學大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內容深入且多元,意在給更多讀者帶來知識、啟發與感通,打開更多的眼界。鄧小樺在本書前言分享成書過程,那些曾經灑過的心血,一切都不會是了無痕跡。

【新書】散文集《時候》序——多才多藝的文化人陳耀成

其他 | by 李歐梵 | 2022-06-20

陳耀成新書《時候》的內容五花八門,包括他早期和近期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李歐梵為這本散文集寫序,分享自己與作者的相識緣分,藉此向港台讀者介紹這位才華滿溢、身兼多種身分的作家導演。

【無形・夠鐘食藥】聲光轉逝,用新眼光看粵語片——訪楊紫燁主編新書《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6-14

曾獲奧斯卡與金像奬的導演楊紫燁,花耗五年心力,策劃主編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的《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粵語片劇照風華半世紀》,透過四百多幅精挑細選的珍貴劇照,帶領讀者進入粵語片五光十色的世界,在回顧昔日美好的同時,亦希望喚起年輕一代對粵語片的興趣,嘗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經典。

【新書】《文藝星座馬戲團》編者序:那些星座帶你認識的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30

星座和文學藝術有何關係?這大概是個很多人問過的問題。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藝星座馬戲團》,以各個星座的特質作為切入點,探索不同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的性格、創作的觀念與過程,立題輕鬆,但同時深入到星座及文藝的內部。

【新書】有緣有幸同半世——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大兄

其他 | by 金耀基 | 2022-04-18

金耀基教授最近出版的新書《有緣有幸同斯世》,收錄教授近三十年來的人物書寫,透過作者感性的筆觸,追憶與故人交往的舊事,這篇書摘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與其相知相交半世紀的金教授,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的幸事,深感「有緣有幸同半世」。

【新書】談陳韻文《長短句》的編書

其他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陳韻文的《長短句》終印出來,許迪鏘談編書過程的點滴。讀這部書,感受最深的是〈喪了〉,一面讀著一面心上彷彿有一塊大石頭。另一篇〈舊事重提〉,由一件交通意外引發,也令許迪鏘想起另一篇舊報的類似報導。

【新書】第一面世界獎牌——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書摘

其他 | by 李慧詩 | 2022-03-21

在新書《身上的每道傷疤》,李慧詩真情剖白內心的矛盾,談到成為世界級選手之前,自己也曾試過大部分運動員都必經的平台期階段。這篇摘自新書章節〈軀幹之無奈〉的文章,看「牛下女車神」如何成功克服停滯,並攀上更高的水平。

【新書】原來矛盾,一直在她心中,像車輪滾動——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序

其他 | by 劉偉成 | 2022-03-08

賽場上鏡頭前的「牛下女車神」李慧詩,總是予人冷靜且不失幽默的感覺,在新書《身上的每道傷疤》,Sarah真情剖白內心的矛盾,給她出版這本書的劉偉成,歸納這三年來跟她相處的體會,以及對這本書的讀後感,當作是給香港人走出陰霾、做好本分的小錦囊。

【潘國靈新書】《總有些時光在路上》自序:旅人,不止一個

其他 | by 潘國靈 | 2022-02-07

疫情改變了當下人們對距離、對旅行的想像。如潘國靈於即將出版的新書《總有些時光在路上》所寫,旅行是身體的流動,是空間的轉移,離開自己所屬或無所屬的棲身地,在離與留之間的暫時過渡。「走遠一點」,是遠方傳來的召喚,其實也是自己的心在作動。但如果歸期無日或歸地不存,那就成了放逐。

【新書序】一種少數文學的逃逸——讀沐羽的《煙街》

其他 | by 謝曉虹 | 2022-01-06

沐羽新作《煙街》邀來謝曉虹撰序,在這本關於逃逸的書,逃逸不僅是主題,沐羽非常清楚,寫作本身就是組織逃逸路線。文學的使命是要在主要的語言裡構成少數,脫離疆域。時局急劇變化,不少香港人已成了流亡族群。生活在台灣的沐羽,說自己連廣東話也歪掉的他,對於作為語言的少數,顯然有更複雜的體會。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編者序、潘源良序、余家強跋

其他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12-31

關於創作,潘源良有過很根本不同的態度與做法。資深傳媒人余家強,訪問曾涉足多種媒介的創作人潘源良,寫成十八篇文章;每篇再附一篇「潘記」,成就這本《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光陰作證,讓不懂變懂,也讓我們透過書與記憶來連結。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序:那裡缺少的在那裡補上

其他 | by 廖偉棠 | 2021-12-31

香港只有一個,黃金時代也只有一個嗎?廖偉棠為潘源良的新書寫序,今天我們去到世上所有地方繼續自由的追尋,潘源良的方式,除了歌詞,就是這樣一本如他的歌詞一樣坦蕩自剖的回憶錄,剖析他自己,也就是剖析他那一代的香港。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吐露思潮、潘記(就是讀了中大囉)

其他 | by 余家強、潘源良 | 2022-03-31

詞人潘源良一生浪子生涯,前《壹週刊》副總編輯余家強以訪談形式記錄,配以潘源良撰寫回應文章,爬梳交織出一生傳記,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更收錄多張珍貴圖片,以及潘源良未曾發表的詞作,以下文章可讓讀者先睹為快。

【港史Backspace.2】觀塘工廈書店歎「Last Minute 香城史」,發一場五四的未竟之夢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鍵盤上的空白鍵,除了留白,亦有檢字、選字的功能。 歷史研究專頁「 Last Minute 香城史 」最近從鍵盤一躍到紙上,出版《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為被遺忘的港史補白。他們早前在觀塘工廈書店 #夕拾x閒社 舉辦分享會,共看官研讀五四新思潮的啟示,再思前人種下的香港藍圖。

【港史Backspace.1】旺角唐樓歎「港識多史」,記一段教科書不會教的性別史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歷史研究專頁「港識多史」最近出版《教科書不會教的 36 個香港歷史人物》,舉辦新書分享會,慢讀歷史課本遺忘的一段段女性與性別史,就像在唐四樓吃一份西多士,奶油配糖膠糖份滿爆:她愈叫你不要食,你就愈想入非非。

【新書《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夜香.鴛鴦.深水埗》:本土年代的世界主義旅程

影評 | by 林瀚光 | 2021-10-05

多年後回顧2020年香港電影,我們會記得甚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近出版的《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收錄多篇影評人研究香港電影的文章,包括林瀚光這篇對《夜香.鴛鴦.深水埗》的評論,談及電影如何締造出香港人獨有的特殊身份。

【新書】《樹心邊.新蒲崗》編者序:社區樹木,植物啟德

其他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10-11

樹與地方的關係本來密切,而我們值得向植物借鑑更多。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新書《樹心邊.新蒲崗》,收錄作家創作與街坊訪談,也有來自公開的社區徵集文章,藉此喚起讀者對於樹木、自然的愛護與認識之興趣,更了解新蒲崗這棵大樹的年輪。

【文藝Follow me】收集長者舊時舊物成書:訪《在鐵盒上抹一把塵》編輯胡敏儀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8-29

從一個展覽到集結成一本書,當中包含著許多香港老一輩珍藏的舊物,以及他們寄存在物件的回憶。翻開《在鐵盒上抹一把塵》,是二十四位老人的故事,際此變幻不定的城市景觀,要問留取故物舊憶何用,編輯胡敏儀說,這是她嘗試紀錄香港的第一步,而非一面倒懷舊。本書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圖文書類別)。

【新書《牛眼和我》】後記

其他 | by 何福仁 | 2021-08-26

西西的《牛眼和我》最近出版,何福仁在這篇後記,提到接到陳鳳珍女士的來郵,說張景熊原來保存了一套剪報,景熊離世後,她整理其遺物,看到「牛眼和我」的剪報,雖沒記下日期,確實年月還待有心人追跡考訂,但共一百四十六篇卻保存得很好,此書的出版也是對他的懷念。

【新書序】《販書追憶》:在行人語

其他 | by 小思 | 2021-08-09

神州舊書店1966年開業,歷經多次搬舖、經營方向轉變,老闆歐陽文利開拓、守業、傳承,至今逾半世紀。新著《販書追憶》回溯神州舊書店歷史,並見證六七十年代新文學著作的重印及流通情況。小思亦為此書寫序,形容書的來去聚散,雖然有定數,有緣份,但在神州舊書店,「我買到極多珍貴的好書刊及有用資料,更神交了無數專業的藏書、讀書、用書人。」

【新書】靈光與魅影:後佔領時代的文藝後青年 —— 讀紅眼的《伽藍號角》

書評 | by 謝曉虹 | 2021-08-02

謝曉虹讀罷《伽藍號角》,形容比紅眼過去的作品更為深沉而婉轉,也流露出對書寫更曲折的思考。小說從不同面向切入近年的社會運動,其中最動人的描寫,幾乎總是和文藝青年的理想形象重疊起來。在文藝(後)青年與社運新世代裡,紅眼似乎同樣看到一股不計成敗、不屈從現實邏輯的抵抗力量。如果「伽藍號角」吹響的是一座城市的備戰/求救訊號,誰是這裡最後的守護者?

【新書】《伽藍號角》推薦序:緊緻的慾望——虛擬的文學美容論

書評 | by 董啟章 | 2021-07-27

讀完紅眼最新小說集《伽藍號角》,董啟章寫下推薦序,形容其文字無論關於社會題材,還是個人生活,都有一種欲蓋彌彰的性感,而這種性感不涉賣弄,是天生的,半模糊半清晰地融入文字之中,形成了張力。「初看上去平平無奇,很尋常的一張臉,但看著看著,漸漸就看出趣味,看出魅力,然後開始教人迷醉。可是看到最後,出其不意又露出了些許不協調,或者些許瑕疵,甚至是扭曲。然後瑕疵突然變大,吞噬了整張臉。紅眼的小說幾乎都有這種由尋常變驚奇的效果,但前提是那張緊緻的素顏。緊緻到一個程度,扯破臉皮。」

【新書】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編者前言、序、後記

其他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07-08

在病情反覆有時惡化的狀況下,蘇苑姍以信念、毅力和堅持,完成了《一個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的六萬多字文稿,文字平實而精煉,處處透出對生命深沉的思考與堅持。生命委實不易,出版這本小書,願它可以成為一點「過後」的力量,在困難當下互相支撐,莫失,莫忘。

雨衣和它背後你不會知道的事

其他 | by 呂永佳 | 2021-07-02

呂永佳新書《於是送你透明雨衣》,是他個人第三本散文集,成書過程,是一個個與好人相遇的緣分。這種遇見,讓人確信世界真的還有美好的一面,藉著這本小集子,作者希望讓拿起它的人,有一點安慰,有一點共鳴,長路漫漫,從不相識,卻有同行的感覺。

走近而並非走進現代詩的分岔小徑——讀廖偉棠新書《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6-30

廖偉棠的演講集《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是一部賞析現代詩的文集,原本是三年前的一個現代詩課程「詩意:關於新詩的三十種註腳」,後來擴寫結集成書。本書的副標題是「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四十篇文章,如四十條現代詩的小徑,沐羽形容「走近」這個詞很精準,它是近而未至的,就像要回答文學是甚麼這個問題時,我們都會選擇圍繞、擦過、走近,讓範圍縮小而非直接判斷。

【新書序】呂永佳散文集《於是送你透明雨衣》:隱藏的狐步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21-06-11

在呂永佳的散文中,那優美而富節奏感的狐步和拍子,或液化或霧化或氣化,步履徐徐疾疾,朱少璋覺得在其活像散文的人生路上,步姿從容,踽踽獨行。這篇收錄於呂永佳新書的序,讀者不妨先睹為快。

【董橋新書】《文林回想錄》書摘:〈一段因緣〉

散文 | by 董橋 | 2021-04-07

董橋新作《文林回想錄》共五十五篇散文,寫其回憶中的七八十位文林舊交前輩。〈一段因緣〉一文,則提起當年主編《明報月刊》那段日子的幾位舊友。轉眼三十多年了,正是「交往不多,友情不渝」。

【董橋新書】《文林回想錄》書摘:〈我的朋友余英時〉

其他 | by 董橋 | 2021-03-26

董橋2021最新作品《文林回想錄》現已於各大書店有售,其中一篇談及他的朋友余英時,在此讓讀者先睹為快。與余先生結交通信匆匆相見,是機緣的湊泊平生的樂事,在董橋心中,余英時永遠是自己的老師。

【謝曉虹新書】《無遮鬼》編者前言及後記--抓住、接過並認出那熟悉的事物

其他 | by 謝曉虹 | 2020-12-22

謝曉虹第二本短篇小說集《無遮鬼》,秉持她一向的魔幻寫實風格,而觸發點多與時事新聞有關。拜讀謝曉虹的新書前,不妨先看編者前言與後記,了解這本書出現的緣起。

【邁克新書《花債》摘錄】淪落巴黎街頭

其他 | by 邁克 | 2020-10-16

以浪跡天涯為樂的背包客,如果非常年輕而且具備起碼姿色,蓬頭垢面不會有太多人介意,然而一過二十一二歲,此項優惠已經失效,廉航可以照搭青年旅舍可以照住,各類活動豐儉由人,儀容卻不能不打點打點。爛身爛勢的老好日子,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千萬不要苦苦留戀,舊相簿如果有毀壞市容的鐵證,不妨當作茶餘飯後談資,「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未嘗不是好事。

【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後記--樂觀的悲劇.悲觀的喜劇

其他 | by 董啟章 | 2020-10-15

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寫的是新加坡,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心在香港。或者,因為世間正在經歷的悲劇,而更加需要喜劇去相沖。這篇沒有收錄在書內的後記,可讓讀者了解更多關於董啟章的創作理念。

【駱頴佳新書摘錄】自由之夏的良知覺醒:《情感資本主義》後記

其他 | by 駱頴佳 | 2020-10-14

駱頴佳的新書《情感資本主義》,書寫過程經歷兩件巨大的「情感事件」,社會運動與肺炎疫情,都觸動香港人的情緒。未來的路難行,作者透過這本新書,望能刺激更多的人,對情感政治作進一步的思考。

李智良就是這麼annoying

書評 | by Melody Chan | 2021-01-21

所有你小心翼翼蓋好不要溢出來的對地球的不滿、對生活的厭惡,所有你努力維持著光潔的門面,他都要翻開放大,他都要叫你看看自家的後巷和灶底:你睇下你? 你睇下你?你聽唔聽到呀?

【郭柏年新書摘錄】《定見之外》:〈原諒我不記得忘記?〉

散文 | by 郭柏年 | 2020-10-06

中大哲學系出身的郭柏年,新書《定見之外:生活日常的哲學短篇》以簡煉活潑之文筆,借生活常見話題談「定見」,即人生中各種早已習以為常、看似理所當然的論斷。作為哲學入門,書中意在質疑,而不給予定案,希望讀者能透過反省生活定見,加深對自我的理解。「不論記憶或遺忘,往往都是一種意志。有些回憶, 需要守護;有些往事,最好忘記。人生之難,就在當中的取捨。」

【董啟章新書摘錄】《後人間喜劇》第一章〈虛無的理性主義者〉

小說 | by 董啟章 | 2020-10-06

董啟章的寓言式幻想新作《後人間喜劇》,在語言上試圖更加貼近大眾,在寓意上從香港的現況,面向未來,希望往後的人類能過著真正的和平,這篇摘錄讓讀者先睹為快。

【廖偉棠新書】反抗之詩的重複﹕評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6-24

廖偉棠不斷在詩中書寫香港,但他抗拒成為香港文學的一員。

【新書】《文學單身動物園》:男作家都是愛情寫信師,珍奧斯汀卻說別相信情信

書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20

讀《文學單身動物園》這本書,看古今中外不同名人如何在情感關係中跌盪或自強,或者不禁輕嘆:在愛情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人。

【文藝follow me】好青年荼毒室新書《大時代的哲學》:「思考給予我們勇氣」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8-21

好青年荼毒室又有新搞作,就是豬文直播打fallguys……唔係,係出新書才對,「好青年哲學讀本」系列推出第三冊《大時代的哲學》,上一本講「小日常」(《小日常的哲學》),今次講「大時代」,驟聽和今日我們面對的處境不無關係,人人都說我們活在大時代,但其實這定位早於去年六月已經決定,原定去年七月出版,只是受社會氣氛影響計劃一直延後,到今年七月才面世。

【新書】物的復活:讀吳煦斌《看牛集》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神話會成為吳煦斌文本的另一個關鍵詞並非偶然,在小說中它埋下超越性的向度,讓魔幻的筆法水到渠成。

【新書】《文學單身動物園》編者序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6

我們感覺到單身在今時今日愈來愈普遍;在日本甚至發展出「超單身社會」的文化,一人燒肉、一人卡拉OK等等不一而足。「單身動物園」的名字甚至來自年前的一齣電影《Lobster》的香港譯名。回到五四以至幾百年前,「單身」可能是為人所詬病或側目的「罪過」;而隨時間過去,「單身」所遭受的外在壓力是否有減少?有沒有更能逃脫他人的目光?「單身動物園」的文章有時不避偏鋒,語帶偏激,因為我們覺得,獨身與否,似乎仍是一個會攪拌起情緒的問題。

【新書序】觀我你妳他她之苦:讀李智良的《渡日若渡海》

其他 | by 謝曉虹 | 2020-07-14

這種不住溢出自己,接近他者的欲望,在《渡日若渡海》成為了一種更確切的文學實踐。在智良筆下,那些近在咫尺卻猶如千里以外的我/你/妳,每一個孤獨如被城市放逐,抽著紙菸的他,或她,如果不是在擁擠的路上,便總是在受盡瑣碎事務與雜音折騰的斗室裡,頸椎受損、疲憊無言,無言卻有著相似的身影,沉默迴環應答如鏡。

新書《民現》重探雨傘現場 中大教授彭麗君:最重要是不要講死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彭麗君在新書《民現:在後佔領時代思考城市民主》(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裡說:「傘運可能是幼稚,但不等於今天香港的選擇只有勝或敗,攬炒或投降,而再沒有討論、靜候和共生共榮。」作為學者,彭麗君希望傘運不只得一種說法,而是有其潛在的能量。這些能量,或許能在六年後的今日,為我們帶來啟發。

韓麗珠新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比起血的苦難,墨的書寫似乎過於輕易。然而亂世有書,香港作家韓麗珠出版小說集《人皮刺繡》及反修例運動以來的散文結集《黑日》,兩本書的關聯是,它們都帶有傷害的痕跡,那是不同層面的傷害和痛苦,即使難以書寫,但我們仍可無限迫近,因著對不可能的承擔而可能。為此,虛詞編輯部特意製作小輯,當中有書評,亦有作者專訪,作為血與墨的時代紀錄。

白雙全《噩夢牆紙》新書發佈專訪:打破輿論世界 找抗爭與藝術之間的平衡

專訪 | by 忤尚 | 2020-01-09

白雙全的新書《噩夢牆紙》,雜亂和檔案式的呈現相互交錯,秩序若隱若現,就如創作者本身的精神狀態一樣。經過多年掙扎,他現在已非常清楚自己藝術的價值。面對將社運相關的藝術視為「消費」的這種聲音,白雙全並不置可否。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的自信,也是他對整體社會的信心。

意大利作家新書揭露KGB殺害卡繆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19-12-12

當卡繆被認定是因普通交通意外而死亡,意大利作家焦萬尼.卡泰利(Giovanni Catelli)的新書,卻揭露卡繆是被蘇聯KGB特工暗殺,以報復他自1956年秋公開表態支持匈牙利起義,並強烈批評蘇聯入侵行動等反蘇言辭。卡泰利在全書結尾表示,希望該書能在「過往曾在海沙上留下的脆弱痕跡,被時間之浪徹底沖刷之前」,將更多證據保留下來。

兒子,就是中年維特的煩惱——董啟章《命子》台北新書發佈會

報導 | by 沐羽 | 2019-11-28

廖偉棠說,「我們兩人都是古怪的父親」,這是指他們都身為作家,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與人生軌跡。但他們對於子女的成長,還是像一般人那樣擔心東擔心西,這也許就可以稱為中年維特的煩惱,少年時期的激情與對於世界的浪漫想像,都收束為對於家庭與後代的擔憂。

現實持續發夢.方圓共同出神——記《方圓》創刊號發佈會

報導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資源人力稿件空間四面楚歌、漏夜開會埋馬不停蹄……版在紙本蕭條的年代,要創建一本全新的實體雜誌,聽起來是「膽大妄為」。何況今年六月飄搖動蕩,《方圓》書誌立足於香港而創刊,可謂逆勢而行。更可貴的是,這本書誌有一特點——專門收錄四千至二萬字的長篇創作、評論,還在論文部分設下匿名評審機制,力圖填補民間與學院的間隙、達成真正的自由書寫,要達成以上種種,著實不易。

愛比恨更深,認識社運中的情緒︰《情動於中》新書會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剛出版以情緒哲學為題的新書《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在香港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任職助理教授的黃沐恩,早前舉辦新書會,討論到反修例運動發展至今,「黃絲」、「藍絲」和警察的不同情緒。黃認為,認識情緒,追問它的意義和價值,有助解釋、理解人們的行為,尤其在社會運動的浪尖上。他又說,情緒愈極端,當中能夠包含的理智就愈低,反思爆發開來的情緒,是當下所需。

發射火箭(代序)

其他 | by 樊善標 | 2019-01-04

火箭的構造很簡單,只是把火藥塞進一根圓管裡,尾部伸出一條引線。不過發射需要一定的技巧,我們分兩階段點燃引線,第一次點燃後,讓火箭飛一段距離,接著第二次點燃,才能成功發射。關鍵是怎樣確保第一次點燃後,火箭飛到特定的位置,在不容許偏差的時機第二次點燃。

【無形.平安】「?」與「NO」的叛逆基因,中年的bitter taste——讀淮遠《獨行莫戴帽》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獨行莫戴帽》所收文章從未結集,全書分三輯,輯錄了從70年代(第一輯)至2010年後(第二、 三輯)的文章:寫中學時代、親朋戚友、吃飯穿衣、看電影看醫生、旅行移民、潔癖罵人等種種日常。從青年跳接到中年,如讀著一個本色之人依舊如昔的骨架,淮遠的過去到現在。只是人在中年,或人過中年,必然會點染上一份中年情懷。

作為小說家的基礎零件——讀駱以軍《純真的擔憂》

書評 | by 沐羽 | 2018-11-07

關於小說家駱以軍,他的敍事彷彿來來回回,都會回到這些書寫零件上。最近在新的散文集《純真的擔憂》面世時,我又重臨一種好像以前讀過的感覺——déjà vu,既視感。

【《焦尾傳奇》楔子】焦尾傳奇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19-01-03

《焦尾傳奇》算是個人散文創作上的「階段總結」,這趟總結展示了「我寫過這樣的文章」,而並非展示「我寫過這樣好的文章」。

【《大海之眼》自序】尋找生產尊嚴的島嶼——我在現場

小說 | by 夏曼.藍波安 | 2018-10-29

從1967年到1973年,我們認識了356「登陸艇」(軍艦)。356真的是勇猛的鐵殼船,它讓我們大開眼界。它的到來,我們的島嶼變成「國家」的土地、我們民族變成山地山胞,我念大學的身份後來變成邊疆民族。它的到來,帶來了漢族歷史上對少數民族不滅的暴力,阻斷我們海洋民族的對他者的友善……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女神不動搖——專訪吳靄儀

專訪 | by 劉平 | 2018-08-23

《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成書,吳靄儀的自傳,既是立此存照,也記錄了同業所代表的信仰與價值。九七過渡、 捍衛居港權、反「23條」立法、力拒高鐵撥款……風雨飄搖幾世代,泰美斯女神的蒙眼布愈來愈鬆,但吳靄儀在旁監察,沒有放鬆一刻。

拱心石之為零——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編後記

其他 | by 劉偉成 | 2018-06-30

《拱心石下》是吳靄儀1995年至2012年18年間,任立法會法律界功能組別議員的心路歷程全紀錄。書中另有詹德隆和陳文敏的序,既熱血又專業,基本上已是水銀瀉地,很難再找到闡述的空間了,所以我曾打退堂鼓,建議取消這一篇編者序,怎料吳大狀如此敲下定音鎚︰「你以編輯角度切入,未嘗不可寫出較當局者更新鮮的觀點和更宏觀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