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心"

360度全視覺遊戲的可能——「LOOPED PLAY」遊戲體驗

其他 | by 楊喜盈 | 2024-03-28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化研究中心The Visualisation Research Centre早前建成了全球首個360度立體LED視覺化影院,將400個LED螢幕接連,成為讓觀眾可以「走進」的球體影院。除了可以觀影之外,影院還能夠玩遊戲,打開一種另類玩電子遊戲的視覺。最近前往由浸大所辦的活動「LOOPED PLAY」體驗360度的無死角遊戲,浸大邀請了三組藝術家The Plunderludics Working Group、 Optillusion Games以及Patrick LeMieux、Stephanie Boluk、Carlin Wing為圓形設備打造的遊戲《Mario Tag》、《The Waiting Game》以及《Ping》。

新城市 舊巷弄|訪周漢輝《地納於心》

專訪 | by 韓祺疇 | 2024-03-27

《地納於心》分為三輯,輯一「公屋詩系」、輯二「街道及地誌詩系」、輯三「飲食詩系」,題材和部份美學傾向都與前行的香港詩人 呼應,看似是繼承脈絡,但周漢輝的創作動機十分純粹,起初是想寫最熟悉之物,漸漸就形成了一系列創作計劃。

《填詞L》:當你真心發夢,整個宇宙會聯合起來幫你,但唔擔保成功——訪編導黃綺琳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4-08

《填詞L》上映當天,黃綺琳從大阪亞洲電影節返港,只睡了一小時,隨即展開奔波於各大戲院謝票的日子,這位編導卻有種倦容以外的亢奮。填詞夢過後,又追逐另一個夢。近來《填詞L》的訪問與影評滿天飛,我們都知道名詞加上「L」的後綴,就是一種嘲諷:填詞夢追了很久,卻沒有成為大熱填詞人,退而求其次就自稱狂熱分子,也就是英文戲名「wannabe」的意思。黃綺琳曾將這段經歷寫進自傳文集《我很想成為文盲填詞人》,如今自資巨額開拍電影,將故事投映在大銀幕上,便是更落力宣傳,完成一場網上訪問後,緊接向曾繼賢繼續分享這個「填詞L」背後的故事。

我未必可以幫到你,但我會陪著你——編輯部精選世界經典教育電影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1

香港的教育制度向來為人詬病,從十多年前「怪獸家長」一詞誕生,直至學童自殺潮,許多童年蒼白地逝去,我們意識到這是近乎整個華人社會也在面對的問題。早前香港電影《年少日記》上映,在社會獲得巨大迴響,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同時學會覺察出身邊的高危人士,聽見那些求救的聲音。但要救學童不可只靠社工,作為他們的朋友、家人、老師,甚至陌生人也可以一盡綿力,一句關懷已如鑿出一線曙光。而教育題材的電影數之不盡,此次編輯部的精選片單以反思教育制度為重,囊括星印日美法的經典作品。在DSE臨近之際,放眼世界各地在教育旅途的奮鬥故事,希望能為學生帶來溫暖,或是打打氣;而作為大眾,讓我們受電影的力量一直談論下去,或許某天這個制度就會變好一點點。

【無形.同病相連】心臟城市的病變

詩歌 | by 洛楓 | 2024-04-11

心臟被超聲波入侵 城市被捲進十級風暴 血管長在心臟裡面 城市的喉管被翻在外面 從此我們失去了自主跳動的脈搏

品茗且品戲 現代粵劇需要Give and Take——訪「茶館新星劇團」演員譚穎倫、陳禧瑜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2-12

粵劇作為傳統技藝,如何面對現代是長久以來的命題,而標誌著前衛的西九戲曲中心已落成五年。回看建設西九文化區的目標,是為了將香港的文化藝術迎向國際,而戲曲中心正是首座落成於此的項目。當中的「茶館劇場」為香港唯一有駐場劇團的表演場地,由茶館新星劇團駐場,復刻清代茶園的演出模式,同時有所創新。曾繼賢訪問譚穎倫、陳禧瑜兩位演員,連同戲曲中心的製作人歐翊豪,談談駐場戲曲中心的往事和粵劇界的新與舊。

我的電影如林振強的歌詞,帶有一份少少戇居的愛——訪《飯戲攻心2》導演陳詠燊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2-07

若拍喜劇是一場賭博,那麼陳詠燊就是連賭兩場,他坦言「喜劇就是踩鋼線,攞條命來玩。你拍文藝片,觀眾沒有共鳴,也大可推搪說是刻意為之,但笑片無可爭辯,觀眾覺得不好笑你就輸了。」為了一個punch,無論是對白、演繹、剪接、配樂、調色、字幕等都費盡心機。陳詠燊解釋,「punch與punch之間會互相影響,上一個的演繹會影響下一個,到了剪接時,你忘了剪另一人的反應近鏡,就不好笑了。配樂亦然,若為一場吵架戲配上過分凝重的音樂,當中的punch便會失效,混音時也要平衡對白與其他角色的笑聲,到調色時,也要設法讓好笑的主體突出。」說畢,陳詠燊一再強調,「要令觀眾笑一下,真是捽得嘔心瀝血。就算不至於爆笑,我也很想讓觀眾『嘻嘻』笑一下,為了這下真的會度到最後一秒,因為我希望電影中每句對白都有力量。」

Chill得其樂:身所處為虛,心所嚮為實——《新活日常》中的侘寂之美

影評 | by 鄧皓天 | 2024-02-07

我們生活在日理萬機,瞬息萬變的大都會,總嚮往chill的生活模式。閒時偷啜一杯咖啡,歇時尋找小確幸。由「公路詩人」雲溫達斯執導的《新活日常》正好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鄧皓天卻認為說是故事,其實有點牽強,因為當中沒有融入強烈的故事性或戲劇張力,反而似小人物的紀錄片,而當中對「日常」精準的捕捉和呈現方式,貫徹了日本美學的侘寂。

作品與人品:讀董啟章的《心》有感

書評 | by 高重建 | 2024-01-30

即使你從未讀過 D 的小說,《心》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雖然字數不少,但分成 56 個數千字的章節,既連貫又不妨礙單篇閱讀,除了小量佛偈比較禪,全部以平易近人的筆觸寫成,包含敘事、對話、獨白、寫景等多種文體,卻揉合得流暢自然,毫不突兀。此外,小說的核心隱喻也非常明顯,就連從未受過文學訓練的我都能意會,細聽 D 如何跟心對話,又如何從虛構中虛構出另一位女角安賽(anxiety),從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最終理清到身心不二,讀來驚心動魄,卻又趣味盎然。

【亞洲讀劇節:尋找春天】——透視各地民眾的苦難與反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30

由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亞洲讀劇節,在1月29日起,為觀眾帶來新加坡、孟加拉、台灣、韓國、泰國、菲律賓、尼泊爾、印度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劇本。讓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編劇家和他們的作品。這次讀劇節以「尋找春天」為主題,讓觀眾從各地劇本之中,了解亞洲各地的歷史和編劇家們關心的課題,透視別國民眾的苦難與反抗,與各地人民一起在嚴冬之中,尋找春天。

與疾病共存的書寫——與董啟章談《心》

專訪 | by 葉秋弦 | 2024-01-23

早前在〈以最大的熱情灌溉其中——與董啟章談NFT書〉談過《心》以NFT書出版的理由,以及傳統紙本書的局限,比較過兩者分別。回到創作本身,《心》是董啟章一部重要的作品,因為它以真實的血與肉構築而成,是作家談坦率剖開自己的心,讓讀者探入其中。

【無形・過敏鳥】漫說素心人── 誌記先行者及遠去的韶光

散文 | by 辛其氏 | 2024-01-16

12月18日早上,如常吃早餐,如常看電視新聞,如常打開手機,一個素葉群組訊息「西西走了」跳入眼簾,我捧著手機在廳廚之間踱步,重看幾遍何福仁(阿仁)傳來的訊息,得知西西入院三天,初時穩定,後因心臟衰竭病逝,去時安詳。同日上午,老友楚真與梁滇瑛(阿滇)通電話,了解西西大致情況,知道她留院期間,可能不慣醫院食物,吃得很少。阿滇分兩天帶去方便病人吞嚥的軟餐,梁家私房菜果然合口味,西西吃得一點不剩。滿腦子奇思妙想的她,忽爾「神奇女俠」(阿仁語)上身,撇下親人朋友,乘「飛氈」遨遊另一個世界,對她出發前吃得飽飽,失落中感到寬慰。

【新書】《史學研究法講義》周佳榮訪問稿

專訪 | by 韓心雨、巫如雯 | 2024-01-12

早前商務印書館新出版歷史學家王德昭先生從未匯集成冊的《史學研究法講義》,由王德昭的學生、同為歷史學家的周佳榮教授將舊手稿整理成書,內容包括史學與史學方法、史料的蒐集,史料的本身鑒定、史料的內容鑒定、史事的綜合、史事的表達幾部分。成書過程複雜,耗時也近十年,所以韓心雨和巫如雯與周佳榮教授特別圍繞此書作了一個筆錄對談。

香港粵劇藝術團首敲鑼鼓 兩代聯袂跨年演唐氏戲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23

今年成立的香港粵劇藝術團讓粵劇回歸藝術本身,旨在打造精品化粵劇。粵藝籌備多時,終在跨年檔期的西九戲曲中心上演首敲鑼鼓之作,挑選唐滌生的三齣經典戲寶:《洛神》、《白兔會》及《火網梵宮十四年》,龍貫天、黃成彬與梁心怡分享是次演出經驗,可見老倌與新秀的傳承互動引人入勝。門票現公開發售。

福瑟劇作心法初探

劇評 | by 甄拔濤 | 2023-12-22

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立即引爆華文文學界對他的興趣。他的小說、劇本較少中譯,但是他的劇作經常在世界各地上演,可說是最常被公演的在世劇作家。劇作家甄拔濤以《有人將至》及《我是風》為例,探尋福瑟的寫作減法,由此看到了他跟前人的分別:文本不必以營造戲劇衝突為手段或目標。

【新書】新生代的出走與反抗: 論2022年香港電影

影評 | by 查柏朗 | 2023-12-22

2023年的《年少日記》與《白日之下》,總讓人想起去年的四字電影熱潮。查柏朗在去年的香港電影脈絡中,處處可見兩代在價值觀、文化傳承或權力上的不對等。不論《流水落花》、《正義迴廊》曖昧地與建制共舞,還是《窄路微塵》、《白日青春》、《野草不盡》在不被看見與出走之間兜轉,新生代要找到自己的聲音,要有相應行動支持理念,並建立自己一套影像美學,也在持續地揭露現成體系的不義的同時,寄望能時刻自省權力身位的轉移,不重蹈前人覆轍。

文化博物館或殺館讓址給科學館 科學館原址建國家發展和成就專館 巿民及文化界人士關心藏品去向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2

早前《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兩所博物館介紹國家和抗爭歷史,除了把現時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外,昨日(6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自1991年啟用至今、位於尖沙咀的科學館改建成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博物館,涵蓋國家歷史、政治、經濟發展和文化,深化市民對國家和國情的認識。而科學館將於沙田文化博物館重置,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有藏品將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即2000年正式開放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會消失,不復存在。

見山書店宣布於明年3月結業 屢遭神秘人投訴 望不再收檢控信件 「這些日子的厚愛永銘於心,萬物有時」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6

位於上環太平山街的見山書店(Mount Zero)開業五年,昨日(5日)於社交平台宣布將於2024年3月31日結業,帖文中透露書店長期遭受神秘人投訴,以致每周都收到各政府部門的檢控信件;見山也感謝一眾讀者的厚愛,僅望可與顧客們平靜喜樂地過聖誕和新年。

重溫浪漫經典 感受愛情真諦——「戀愛的模樣:韓國愛情電影系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20

韓國電影近年風靡全球,深受世界各地觀眾喜愛。當中不乏浪漫的愛情電影,時而催淚揪心,時而溫馨動人,讓人體會愛情之中的美好與殘酷。香港藝術中心及駐香港韓國文化院,十月底將合辦「戀愛的模樣:韓國愛情電影系列」,播放《八月照相館》、《兩個婚禮一個葬禮》等八部不同類型的愛情作品,並邀請重量級影人作映後分享。讓香港觀眾能夠再次在影院之中,細味韓國電影中獨特的浪漫氣息,重新感受不同的戀愛滋味。

宋康昊攜新戲《韓戲逼人》來港 談韓國電影發展:從審查走到今天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時間的累積

報導 | by 黃桂桂 | 2023-10-20

最近,韓國影帝宋康昊來港,其新戲《韓戲逼人》為香港亞洲電影節其中一部開幕電影,除了宣傳新戲,宋康昊亦出席假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的「宋康昊大師班」,與演員林嘉欣、鍾雪瑩及學生們分享自己的從演心得。黃桂桂整理「宋康昊大師班」及宋康昊接受傳媒訪問內容,看看這位影帝在從影30年間如何走自己的演員之路,及韓國電影之路。

(1992年12月)是日也:心安理得,也理所當然

小說 | by 張錦滿 | 2023-10-06

荔枝角道與塘尾道交界舊樓是我居,數十步距離外,是「雷生春」藥局,那屬九龍中部一個地標,乃建築師W.H. Bourne設計的一棟典型戰前中西合璧樓宇。其正立面採用弧形設計,配以長方形框架及有設計特色的欄杆,具新古典主義符號。地下有八根花崗石柱,使遊廊延伸到行人路上,形成迴廊,而迴廊上方乃寬闊遊廊。建築物「下舖上居」,而在頂部有灰塑刻上「雷生春」店名。

【新書】小傳記式的空間詩學——序周漢輝《地納於心》

書序 | by 廖偉棠 | 2023-09-18

周漢輝繼《光隱於塵》以真摯而平實的情感帶來《地納於心》,他特有的生活化書寫,承襲香港詩自也斯、葉輝、鄧阿藍、關夢南等以降的獨特脈絡,廖偉棠認為他不但沒有因為「公權」對詩的不公而停筆,反而越寫越好,以空間詩學彰顯香港公屋,也以小傳紀式寫作為詩作具備時間維度,交出了這本稱得上香港詩之正典的詩集。

【新書】《同道心影——記憶中的文友》〈顧城的城〉

其他 | by 劉以鬯 | 2023-08-31

香港中華書局今年推出劉以鬯散文集《同道心影》,收錄了〈顧城的城〉一文,又適逢顧城離世三十週年,當年《香港文學》第108期特此設計專輯,劉以鬯為其撰文,說明顧城、謝燁夫妻倆與《香港文學》的緣分與通信內容,由此表達對兩人的不捨哀逝,紀念這名詩人。

孩子的多重視角 在紛亂世界中看見純真——法國紀錄片《給現在的我》

影評 | by 王瀚樑 | 2023-08-29

談起在巴黎取景的電影,你會想起哪一部作品?是《斷了氣》、《天使愛美麗》、《日落巴黎》,抑或是《情迷午夜巴黎》?不論是尚盧·高達,還是活地阿倫,在大師的鏡頭下,巴黎總是充滿浪漫迷離的愛情與邂逅。不過,在電影中的浪漫之外,對於成長在巴黎的孩子,又會怎樣看待這個他們身處的社會?由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持攝影機的女人:女性電影攝影師作品」,當中放映的紀錄片《給現在的我》,導演走出想像中的浪漫巴黎,把攝錄機交給在巴黎「危險禁區」中生活的學生,以他們的鏡頭向觀眾呈現不一樣的巴黎故事。

心田先祖種 福地後人耕——郭詩詠X何福仁X劉偉成「從未離開的西西」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許茵茵 | 2023-09-07

西西一生筆耕不綴,書寫我城,為香港塑造了豐富的文學形象。故人已逝,但她的文字滋潤著一代代讀者們,從未離開。今年香港書展的第一天,大會便邀請到郭詩詠、何福仁和劉偉成三人舉辦題為「從未離開的西西」的研討會,和廣大讀者分享他們對於西西作品的看法,帶領大家走進西西作品中的世界。本次介紹的書籍包括電影評論《西西看電影(中冊)》,以及今年出版的詩集《左手之思》和散文集《港島吾愛》,讓我們可以感受到西西的作品正在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她的生命。

韓國獨立紀錄片《母女攻心》——她們像平行線般相近而不能觸碰

影評 | by 王瀚樑 | 2023-08-04

能夠將情緒病宣之於口並非易事,人們在評論他們「為甚麼不開心」之前,對於他們的經歷和感受又了解多少?由香港藝術中心及首爾獨立電影節合辦的「韓女獨有戲」,挑選八部由韓國女性執導的獨立電影放映。其中由金見覽導演的紀錄片《母女攻心》,從一對母女的對話展開,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在情緒病背後,埋藏着的壓抑與創傷。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序——文學的世界:折映人心 時代共振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7-21

你有覺得身邊的世界過度熟悉而變得狹窄嗎?你有覺得自己與主流格格不入而感到孤單嗎?你有覺得人性複雜,耳邊又充斥老生常談的解釋,讓你覺得不可信而加倍煩厭嗎?你有覺得萬物都短暫而傾向幻滅,你缺乏信念與參照嗎?若你遇到以上問題,也許已聽過很多人叫你上網/煲劇/去旅行——但我們相信,你需要的其實是,進入文學那豐繁幽異的世界。

《悲情城市》詩輯:在每一處無人之境,我們心中有鬼

詩歌 | by 嚴瀚欽、枯毫、韓祺疇 | 2023-07-14

侯孝賢執導的史詩鉅作《悲情城市》,時隔三十三年後,今年以4K數位版本重新上映,嚴瀚欽、枯毫與韓祺疇分別寫詩,以筆代語,好好記錄那些不被言說的,引領讀者重新細味這部轟動一時的經典電影。

「香港文學散步」計劃——十年・圓滿

報導 | by 葉嘉詠 | 2023-07-11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香港文學散步」計劃已有十年,葉嘉詠撰文回顧過去十年點滴,也分享近日舉行以「書寫少年文學地景」為題目的大型公開講座,並期待在這十年計劃裡參與過活動的同學,都能發現寫作和閱讀的樂趣,繼續為香港各個地區的風景寫下屬於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韓女獨有戲: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父權社會下的女性視角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6

在父權色彩濃厚的韓國社會中,女性導演如何透過電影說故事?由香港藝術中心及首爾獨立電影節合辦的「韓女獨有戲: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將上映八部韓國女性獨立電影,以女性視角描繪個人及社會關注的題目,探討禁忌之愛、洩露私密影像、女性在工作中的掙扎、母性、外貌形象等故事。

【教育侏羅紀】暖在心間

教育侏羅紀 | by 施勁超 | 2023-06-20

出版詩集《行走的姿態》的施勁超,談及自己在剛過去的三、四月,於中學指導幾位中三學生創作新詩的經驗,鼓勵學生從詩作感受生活的「詩意」並從中擷取意象,並分享自己贈予寫作班學生的詩作,以及幾位學生經過學習,在他們人生裡寫成的第一首詩。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文學需要關心人——訪《夜行紀錄》作者羅貴祥

專訪 | by 言不 | 2023-06-14

羅貴祥在台灣出版的小說集《夜行紀錄》,收錄他2014年起寫就的十二篇短篇小說,在這篇關於新書的訪問裡,羅貴祥提到甚麼是文學的社會功能,以及文學、小說在這個時代發揮的作用,書中彷彿告訴我們,事情不止有一種看法,憂懼或許無可避免,但更加需要保持信念,走出自己的世界。

【法國五月】江逸天✕林嘉欣✕王榮祿✕譚之卓《His Temple》:月光淨化人心,迷霧裡靜候覺醒時刻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6-08

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呈獻跨媒介藝術演出《His Temple》,將小說中抽象的美的覺醒,在獨立音樂人江逸天的創作藍本和藝術節大使林嘉欣的聲音導航下,與編舞家王榮祿、譚之卓展開一場美學對話,通過專注與痴迷的角度去理解何謂美,並追尋純粹的愛與工藝的關係。

《持攝影機的女人:女性電影攝影師作品》——以女性的鏡頭,呈現她們的壓逼與反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03

電影攝影一向被視為男性的專業,是技術及勞動工作,並非女性所長。在奧斯卡金像獎接近一百年的歷史當中,最佳攝影獎得主仍然清一色為男性。最佳攝影獎也是金像獎所有幕後獎項中,最後一個有女性獲得提名的獎項,直至2018年才出現首位女性攝影師Rachel Morrison獲提名。她曾對此表示:「電影攝影呼應了女性天生擅長的所有: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效率、同理心、將影像轉化為人類情感的能力」。

【字遊行・波羅的海】心中法羅島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3-05-25

座落波羅的海的法羅島,憑海蝕柱馳名,是海蝕柱在瑞典境內最集中的地方,惟得專誠從斯德哥爾摩輾轉到維斯比,租車後出發航向法羅島的輪渡,訪尋英瑪褒曼在法羅島取景拍攝電影的足跡。

在剛強的反面,見證時代的孤獨與連帶:川本三郎談書、生命與創作

報導 | by 李小孟 | 2023-05-08

日本藝文評論家川本三郎早前造訪台灣,出席在紀州庵展開的個人座談會,並由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梁心愉擔綱主持,引介川本的職業生涯及在台出版代表作。持續筆耕逾四十年的他,藉此機會回顧東京生活、與妻子的旅行及飲食回憶,以及311災變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種種。

「通過實踐得到答案,就是要你心甘命抵」——訪《命案》林家棟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5-16

命理也好,信仰也好,林家棟抱持的心態,都是尊敬而不倚賴,只要內心夠強大,命運終究掌握在自己手中。嘗試過,實踐過,如此重重複複,就像他在新戲《命案》在天台所拍的戲份,拍了演藝生涯最多的53個take,不論結果如何,通過實踐而得到答案,至少讓他心甘命抵。

記錄,不止為了傷春悲秋——專訪《燈火闌珊》曾憲寧導演、陳心遙監製

專訪 | by 邱旻誼 | 2023-04-26

以霓虹燈為主題的《燈火闌珊》,以雙線情節觸及失去這個主題,曾憲寧導演與陳心遙監製在訪問裡分享創作意念,談及團隊拍攝前做了大量資料搜集,走訪霓虹燈行內現存的老師傅,發掘到霓虹燈牌的製作,恰與電影拍攝有相似之處,決定將霓虹燈放到觀眾面前,讓霓虹燈成為電影的主角。

你好,香港Art Basel核心外圍的本地創作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7

Art Basel香港2023正式開幕,今次展覽為2019年後最大規模,展示了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共177家藝廊的精彩作品。網上眾多媒體已搶先報導一系列國際名家大作,列出吸睛看點,固然引人入勝,但虛詞編輯部卻希望走進核心外圍,介紹Art Basel場館的本地作品,藉此機會了解來自本地藝廊與機構,同樣值得注目的創作。

【無形.褲作用】直立行走的重心轉移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3-03-17

但這並非你「死去」的原因。你與「美」的鬥爭是直立行走保持前進的平衝。你的「死」因是「膨脹」,野心想要用「身體」佔據更多的實際空間,野心不斷吞食碟、酒杯、叉、碗、筷子⋯⋯野心要填滿隧道,填滿是他所想到惟一馴服事物的方法,他要馴服「隧道」。他將牛的肩裝到自己的肩上,他將雞的腿塞進你的體內,你的雙眼被無法置換的骨頭強行擘大,肉潮水般湧過來,氧氣的饑荒。你成為他擴張的阻礙,你成了痛苦的「根」源,因為,「膨脹」轉移了直立行走的重心。你被遺棄到衣櫃的角落。這一次,他們要走進一條笨重且緩慢的隧道。

年近歲晚,長居於離散核心的外圍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3-01-21

年近歲晚,最常聽說的話就是「年近歲晚」,但對於人在異國的鄧正健來說,這一年卻心情複雜。終於不用到銀行唱定紙幣封利是了,因為拜年不是今年的過年活動了,利是自然不用多封。「我只在那小包利是封裡抽出六個紅撲撲的,再在銀包裡抽出六張金黃色十英鎊紙幣,一封一張的封好,待大年初一,便派給三個孩子。從今以後,他們再沒多少利是逗了。」

「第16屆亞洲電影大獎」重臨香港 梁朝偉入圍爭影帝 《分手的決心》10項提名成大贏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0

過去兩屆移師韓國釜山舉行的「亞洲電影大獎」,今年將重臨香港,並定於3月12日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舉行。大會今日公布各獎項的入圍名單,朴贊郁執導、湯唯主演電影《分手的決心》榮獲十項提名,成為本屆最多提名電影,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的《Drive My Car》,則入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等八個獎項。另外,包括《風再起時》、《正義迴廊》、《燈火闌珊》在內的五部香港電影,亦入圍今屆各個獎項類別,其中曾兩度提名「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的梁朝偉,今屆再憑《風再起時》競逐獎項,力爭繼2008年《色,戒》後再次封帝。

《飯戲攻心》的純粹

影評 | by 風緣 | 2022-11-14

風緣評近期大熱的《飯戲攻心》,認為自整體演員的發揮都很好,到片尾出現「陳詠燊出品」,有膽出自己名,是自信和對作品滿意的表現。陳詠燊主修編劇出身,編過多套電影,劇本不會有大問題。至於導演,第一套是2018年自編自導的《逆流大叔》,口碑和票房皆不錯。如果《逆》是一個成功的開始,那麼陳導就某程度上沿著那 formula 照板煮碗一次,再獲得一次成功。

遠走何太遲?評《飯戲攻心》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2-10-21

透過四場主要的「飯戲」,〈飯戲攻心〉既莊重又溫情地回應一家人吃飯的傳統,同時也以吃和歡樂為武器,打破家庭這長久以來作為維繫道統倫理的關係,讓江俊豪印象深刻的,是導演陳詠燊為電影設計了大量金句,其中也有以零碎張愛玲腔調嘲弄家庭成員的。

哲心總共詩心好——關子尹教授詩集《我心歸隱處》讀後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2-10-06

陳煒舜收到關子尹教授賜贈新梓詩集《我心歸隱處》,並撰文細說與他相識多年的往事,及探討網絡時代寫舊體詩的一些心得:「逐字語譯己詩,未免過於貢高,予人『自我感覺良好』的印象。不過在臉書發表光禿禿一首舊詩,大抵引不起太多人的興趣,作者與讀者互動的本意難以達到⋯⋯因此,我的帖文也逐漸採用這種「紀事詩」體裁,讀者即便無意於讀詩,卻也能從散文部分略知本旨。」

去中心的對話場域——Para Site群展《擱 角 覺》

如是我聞 | by 王佳文 | 2022-10-01

打開門,進入場地,空間被間隔出層疊、錯落的走廊。今年五月起,位於鰂魚涌的Para Site舉辦群展《擱 角 覺》,展出七組藝術家的作品,圍繞「擱置、角色、覺察」這三個關鍵概念, 「希望走進展覽空間的觀眾先把對觀展的任何預設都擱置,藉此叩問展覽中不同持份者的角色,嘗試探索觀眾、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被動既主動的權力關係。」

解憂新店進駐大埔藝術中心 店主Phyllis:「第一步要有人閱讀先得」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2-09-01

2016年在大埔寶湖道街市開設的「解憂舊書店」,不經不覺已迎來開業第六年,期間經歷疫情與社會鉅變,店主Phyllis依然堅守陣地,為愛書人提供療癒身心之地。在本地獨立書店愈開愈多之際,「解憂舊書店」月前亦正式進駐大埔藝術中心,對於開設書店的願景,Phyllis的想法從來沒變,只要仍然有人願意閱讀,她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分手的決心》:海枯之愛

影評 | by 吳騫桐 | 2022-08-26

我們的愛將一直一直淹溺對方,直至海枯。朴贊郁最後將《分手的決心》凝定在男主角聲嘶力竭地呼喊女主角名字的一片海潮。海貫穿着整套電影;深不見底,扔進波濤裏的物事自此沉沒至無人知曉的地表他端,延伸的喻象或是:秘密與隱藏。「愛是一種關係,雙方必須展現自己到底是誰」,記者會中,朴贊郁如此回應何謂愛的提問。

香港國際電影節八月開映 兩大港產鉅製揭開光影序幕(另附編輯部心水片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8-05

因疫情延至八月舉行的「第4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將於本月15至31日再度以實體與網上的混合模式舉行,選映來自67個國家逾二百部電影,本地觀眾久候多時的兩部重頭大製作,包括兩大影帝郭富城與梁朝偉主演的《風再起時》,以及科幻鉅製動作電影《明日戰記》,則被選作今屆揭幕電影,為一連十七天的映期打響頭炮。

【無形・某種通行證】手執通行證,心安了沒有?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8-01

今時今日,進出戲院餐廳,請先舉機掃描QR Code,否則免談。疫苗通行證代表一切,緊接而至的「健康碼」也似勢在必行,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此為題,從疫苗通行證寫到其他驗證身份的文件,在這個離散的年代,各自丟失剩低的又有些甚麼。

故鄉或異地,變幻裡安心定志 訪《案內人Hongkongshima》胡境陽、李穎蕾

專訪 | by 馮曉彤 | 2022-07-24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最新製作《案內人Hongkongshima》,即將於牛棚劇場上演,導演胡境陽與李穎蕾其中一個想探討的問題,是一道手機屏幕,會阻隔觀者與被觀者,抑或可把兩個各異的人連繫?在地圖上來來回回,反覆對比香港與日本之間,港人在何處生活,才可感到舒適與熟悉?

訪《羅密歐與茱麗葉》鄧灝威、董朗生、鄧天心、林堅信——不要被莎士比亞的文字框死自己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7-16

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曾多次被改編,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是次呈獻「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來自西班牙的劇團Project Ingenu提供內容,再由本地團隊排練搬演,以玩味十足的輕鬆方式,與觀眾講述這個故事,參與此劇的團隊分享他們翻譯文本以及綵排點滴,並將如何以新穎方式重新演繹經典莎劇。

《人類群星閃耀時:電影中的褚威格世界》——亂世中的放逐,見證美好時代告終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3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善於閲讀人性錯綜複雜的激情與慾望,歷年來也有不少電影改編或啟發自他的作品,適逢今年褚威格逝世八十周年, 香港藝術中心與香港歌德學院合辦《人類群星閃耀時:電影中的褚威格世界 》,精選幾部與其相關的電影進行放映,更邀得《布達佩斯大酒店》視覺特效師擔任座談嘉賓,從箇中美學探究此片的核心靈魂褚威格,如何為電影帶來深遠影響。

比較文學先驅黃德偉教授逝世 佛光文學系前系主任懷念詩人:「雷霆手段,菩薩心腸」

其他 | by 趙孝萱口述、陳煒舜筆錄 | 2022-07-08

香港詩人、比較文學先驅黃德偉教授逝世,與其相識共事過的佛光大學文學系前系主任趙孝萱,口述回憶當時同事間互動那種令人懷念的溫馨,並由陳煒舜將內容筆錄整理,藉此懷念菩薩心腸、雷霆手段的德偉老師。

韓國獨立紀錄片《逆權烈女》:要站得夠近,才能看得更真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7-07

香港藝術中心與首爾獨立電影節合作「韓女獨有戲」,六至八月放映八部由韓國女性執導的獨立電影。繼早年「逆權三部曲」, 電影節繼續「逆權」,今次放映的《逆權烈女》(Boundary: Flaming Feminist Action)由尹佳賢執導,再次以影像介入政治,將民權律師世正、性別研究學者美賢和她自己的女權運動日常,那些裸露的悸動、抹過的唇膏,拍成一部 107 分鐘的女權「教育電視」。

【悼羅啟銳】《非法移民》:移民首曲,啼笑悲涼之調

影評 | by 攸心 | 2022-07-06

談起張婉婷和羅啟銳的移民題材電影,不少人會想起船頭尺、十三妹和《秋天的童話》。然而,早在秋日童話之前,其實還有一部關於非法移民的冬日戀曲。在1984年拍攝的《非法移民》,原本是張、羅二人在紐約的讀書習作,因得到邵氏電影的資助而在次年上映。電影以羅氏一貫盞鬼有趣的人物對白,帶出有笑有淚的離散故事,而底子是悲涼的。

已讀即回:將今晚今晚交給我…冶癒你心窩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6-30

「療癒」係現今好多人關注嘅課題,生活喺香港呢個城市,我哋可以點樣得到慰藉呢?黃嘉瀛、何潔泓,同埋《鐵行里》演員梁天尺同大家一齊探討!

獲邀任奧斯卡評審 榜上唯一香港演員 吳君如:打入奧斯卡權力核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30

明年 3 月 舉行的第 95 屆奧斯卡頒獎禮,日前公布評審邀請名單。憑著《媽媽的神奇小子》角逐金像影后的吳君如獲邀成為評審,是榜上唯一香港演員。君如向影迷報喜時大呼興奮,笑言可同湯告魯斯、梅麗史翠普齊名,「終於可以打入荷里活的權力核心!」

《無處安心》:一個必須用一輩子的化名

影評 | by 黃嘉華 | 2022-06-17

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未必一樣,但就在電影《無處安心》開首,主角Amin以自白形式講出了他個人對「家」的主觀想像。Amin是導演的好友,一名看似普通的阿富汗移民,現已和男伴侶結婚並定居在丹麥。不過在幸福現況背後,卻藏著一段無逃可逃的慘痛經歷,也正正是Amin會在大銀幕上對觀眾坦開的赤裸自白。

【已讀不回 S2 #19】陳濬靈:你的情緒健康嗎?: Farhad Dalal《CBT: The Cognitive Behavioural Tsunami》

已讀不回 | by 陳濬靈 | 2022-06-17

古語有云:「病向淺中醫。」但醫病都要小心選擇唔同療法。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CBT)可以話係現今最普及嘅一種心理治療療法,但當中有唔少爭議性,《學人串社科》前主持、港大心理學副教授陳濬靈引用學者 Farhad Dalal 講法,同你探討下「CBT霸權」!

「韓女獨有戲」六月開映——紛亂世界,從女性獨立電影反思現實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20

隨著近年韓國電影在世界影壇更受關注,愈來愈多獨立電影也被發行至全球戲院及影展作放映,近年韓國亦有不少女性投身電影產業,香港藝術中心與首爾獨立電影節繼去年舉辦「韓女獨有戲」的活動後,今年再度為本地影迷挑選八部韓國女性獨立電影,從每部作品刻劃的多元化故事,了解不同世代韓國女性所面對的困難。

【已讀不回 S2 #18】陳濬靈: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Christopher Jamison《Finding Happiness》

已讀不回 | by 陳濬靈 | 2022-06-10

香港人,你快樂嗎?要怎樣才能成就快樂的人生呢?《學人串社科》前主持、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藉《Finding Happiness》提出「淨心」概念,拆解尋找快樂嘅終極竅門,香港人必睇!

《無處安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10

儘管相對小眾,但《無處安心》卻是其中一部相當重要的年度之作,電影講述的不只代表著眾多顛沛喪失家園者的縮影,同時透過真實的故事去叩問,為甚麼主角要對所有人隱藏真正的秘密?紅眼、藍筠雅、葉嘉詠的影評,讓讀者從這部出色又精彩的「紀錄動畫片」,發現更多箇中意義。

《無處安心》:重新定義紀錄片的意義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2-06-09

《無處安心》講述主角阿密從阿富汗逃難到俄羅斯再到丹麥,一直無法獲得心靈安穩的人生,直至拍攝這部紀錄片,他才向導演透露隱藏已久的身世秘密。電影最特別之處是混合紀錄片和動畫片兩種模式,模糊既有電影類別的定型定義,在紀錄的真貌之中虛構假象,在動畫的想像之中帶來真實。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姜濤

其他 | by 江俊豪 | 2022-05-25

從2019年的第一首派台歌〈一號種籽〉,姜濤推出的作品至今已有十三首。新作〈作品的說話〉之所以可貴,江俊豪認為,不止在少年人生日當天導演出一部高水準的MV,或指出那五件已成經典的圖騰以說明反戰意識,而是努力地向我們說明,個人的努力,是可以昇華到以作品向極權醜惡作出控訴,對普世渴望反戰價值的一種說明。

【已讀不回 S2 #15】梁榮武:人善人欺天不欺!梁榮武同你細讀林超英《天地變何處安心》

已讀不回 | by 梁榮武 | 2022-05-13

在《天地變何處安心》,林超英以「天人合一」闡述其世界觀──「人類」是自然 的一部份,天地萬物是互為因果的循環,生活中不起眼的微細生物,皆為我們創造了生命的條件。今集聽聽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如何詮釋林超英的自然思想。

收集百人畫作喚起同理心 藝術家文晶瑩動畫《後 #MeToo》獲國際短片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13

向來關注人權、性別議題的本地藝術家、獨立策展人文晶瑩,2020 年創作的影像作品《後 #MeToo》(Post #MeToo)入圍 11 個國際影展,最近在美國 FOLCS 國際短片大賽獲得榮譽獎項,她發文感謝主辦單位讓作品入選,讓她能為公義、人權議題出一分力,亦感謝支持及投入 #MeToo 運動的人,「希望更多的理解可以減少暴力。」

城市變幻時,心靈如何安頓?——訪《鐵行里》陳炳釗、朱栢康、梁天尺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5-12

歷史與記憶在離散,許多人與事彷彿都也留不住,城市空間的發展與變遷,也令熟悉的社區變得陌生。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我們該如何安頓心靈,這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新作《鐵行里》,想與觀眾一起探討的領域。導演陳炳釗以家族故事為靈感,與朱栢康、梁天尺等舞台劇演員,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

安身立命,何以為家:《無處安心》

影評 | by 藍筠雅 | 2022-05-06

以往不乏以難民作為題材的電影,榮獲多項奧斯卡提名的《無處安心》,藍筠雅認為這部動畫紀錄片的野心,在於從主角揭破種種真象後的叩問,讓我們反思需要的東西,純粹是悲慘傷痛的難民故事,抑或是真實的共情?

《無處安心》:重獲自由的安穩日子,讓你羞恥嗎?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5-05

作為一部動畫紀錄片,《無處安心》(Flee)的動人之處,是它儘管那麼迂迴虛構和粗糙,但仍能令人相信它的真實細膩。故事講述阿富汗少年阿密,生逢戰亂年代,與家人逃亡出國,但最痛苦並不是那些險象環生,甚至死在貨倉裡的逃難歲月,而是逃亡過後,他的餘生從未獲得真正的安心自由。他的第二人生是真的用第二個身份去刷掉真正的過去,換取粉飾太平的生活。離開故鄉,換上新的身份,為脫離苦海而矯情作假,結果讓阿密一輩子都無法釋懷。

菜心五態

散文 | by 陳在心 | 2022-04-27

菜心,又稱菜薹或油菜,白菜變種,又稱蕓薹。菜心是廣東人的菜,在香港酒樓普遍人會叫菜心而非芥蘭,在餃子店會叫菜心而非豬紅或蘿蔔。在小學常識書中「家庭關係」課插圖,捲髮婦人為家人張羅晚飯的五碟餸中,塗上綠色那份就是菜心了。

【有病自然香】口吃的人,心裡都有太多話 —— 毛姆、路易斯卡羅、韓非子

其他 | by 紅眼 | 2022-04-07

口吃,廣東話又稱漏口,常被形容跟心虛、撒謊有關,但其實最主要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翻查古今中外的口吃名人,作家、思想家、政治家幾乎佔了最大比例,或者就是因為不擅言辭,讓他們更潛心專注寫作,或雕琢出一套更有力量的完整論述,以文字整理無法口頭一言以蔽之的靈感,不鳴則已,一鳴,則換來更不凡的成就。

【文藝Follow me】紀實漫畫展中的真實故事 《異鄉人》曾耀慶:被世界吞沒同時與世界對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4-04

「爸爸,錢不重要了,我要帶你回家。」潘文善伏在父親的遺體上說。這是台灣記者鐘聖雄《窮得只剩一條命》的報道。報道中台灣移工潘文善的父親潘同甘在由越南偷渡去台灣尋找兒子期間遇溺死亡,潘文善為了替父親舉辦喪禮,不得不冒著被遞解出境的危險自動投案。

從《忘形水》到《毒心術》:為何 Del Toro 失去了一切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3-30

紅眼形容,今屆圍爐作樂的奧斯卡,只有Will Smith出手打人,為這平淡無奇的一年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花邊新聞,也興許為一些被人遺忘的真正輸家做了下台階。五年前,墨西哥導演Guillermo Del Toro憑著《忘形水》獲奧斯卡十三項提名,最終贏得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等四座金人,但今年Del Toro終於交出下一部作品《毒心術》,結果影卻完全被無視,捧蛋收場。不禁令人懷疑,那個曾經深受奧斯卡評審喜愛的 Del Toro,如今已經失寵了嗎?獎項固然不代表一切,但從奧斯卡神檯跌下來,影壇金童光環粉碎,還是有些原因。

資深文化人邵國華逝世 香港棟篤笑第一人 創《YES!》雜誌成集體回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24

資深電台節目主持、《YES!》雜誌創辦人邵國華 3 月 18 日 離世,享年 64 歲。邵國華涉足不同文化領域,曾任《號外》雜誌總編輯,先後在商台、新城與港台擔任節目主持,他主持的《三個寂寞的心》帶他踏上事業高峰,亦成為他和倪震創立年輕人雜誌《YES!》的契機,掀起幾代人的追星文化風潮。此外,他參與編劇的《三人世界》獲得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最佳編劇獎,亦留下多部文化著作和小說傳世。

乖孩子不偏食

小說 | by 陳在心 | 2022-03-07

陳在心在〈乖孩子不偏食〉寫的兩個女生,不吃雞的以喬與不吃菜的今夢。以喬好喜歡鳥,因此對吃雞有了陰影,而對雞肉的恐懼為以喬帶來不少煩惱。今夢對蔬菜的記憶,則與父親拿著滕條或皮帶的抽擊有關。今夢不僅討厭所有細長而綠色的東西,也不再吃菜。

【新書】原來矛盾,一直在她心中,像車輪滾動——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序

書序 | by 劉偉成 | 2023-04-26

賽場上鏡頭前的「牛下女車神」李慧詩,總是予人冷靜且不失幽默的感覺,在新書《身上的每道傷疤》,Sarah真情剖白內心的矛盾,給她出版這本書的劉偉成,歸納這三年來跟她相處的體會,以及對這本書的讀後感,當作是給香港人走出陰霾、做好本分的小錦囊。

【已讀不回 S2 #3】鄧小樺:自戀心理學:克雷格.馬爾肯《不用怕,自戀》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2-02-22

第三集已讀不回 BookChannel 有鄧小樺為大家介紹《不用怕,自戀》。哈佛心理學專家馬爾肯在著作中詳引大量臨床實例,分析自戀的利弊,並教育大家在日常中如何應對自戀者,以及健康自戀的法門。

【已讀不回 S2 #2】大師兄Roger:是他也是你和我:佛洛依德《自我與本我》

已讀不回 | by  | 2022-02-22

全新一季已讀不回BookChannel第二集,有大師兄Roger為大家介紹佛洛依德的《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佛洛依德將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層面,目的是要解釋各種潛藏於我們心底裏的欲望、意念和意識,以及這三種人格如何無形中支配我們的心靈。

《心靈築動》:成爲父親,成爲母親

影評 | by 趙遠 | 2022-01-24

自1950年代開始,不少現代建築大師都在印第安納州的小鎮哥倫布,留下了他們的作品。趙遠分享他看過一部攝於當地的電影《心靈築動》,除了看到事業與家庭、名聲與寧靜,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因身處該地,彷彿一切都變得息息相關。

【文藝Follow me】百老匯電影中心25周年 在變幻中捉緊時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1-08

1996年11月20日,位於油麻地駿發花園內的百老匯電影中心開幕,位置偏僻,人影疏落;來到今天,百老匯電影中心已經屹立25個年頭,人流依然算不上多,但到來的人不再迷惘如昔。

【紋心雕龍】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22

隨著身體自主成為時代呼聲,以往難登大雅之堂的紋身藝術逐漸成為時尚寵兒,是個人風格的展現,更是銘記回憶的烙印。儘管昔日黑社會和罪惡掛鈎的刻板印象漸被洗脫,例如在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已有近半人口擁有紋身,但在韓國等國家,紋身仍未得到官方認可﹐紋身師只能遊走於法律邊緣,不能光明正大營業。在香港,即使紋身合法,紋身友走在街上可能比一般人更易招來查身份證之虞,若生在保守家庭少不免遭到奚落、歧視。【紋心雕龍】小輯追想紋身的文化和風俗想像,探索紋身在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的影子,願有朝一日不同國家、種族的紋藝青年不再偷摸,能讓身上的圖騰盡情呼吸自由的空氣。

【紋心雕龍.肆】沒有紋身的他,記錄香港紋身眾生相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世上每一具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紋身亦然。即使是相同的圖案,刺進不同人的皮層,線條的粗幼明細,落針的手勢輕重,顏色的深淺重疊,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因此紋身床上誕生的每一個紋身也是獨一無二,承載著不一樣的故事,過程中必然有血,可能還有看不見的淚,還有更多更多。Ivan 年前開設 Instagram 專頁 @inksofhk,收集大時代下的香港紋身故事,捕捉身體上的,定格他們的紋身事、人生事。

《樹心邊.新蒲崗》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17

時至今日,恐怕新蒲崗直接會讓外界想到一幅工廈林立的街景,卻甚少與盤根錯節的樹木串聯在一起。然而樹木從未離開過幾經時代變遷的新蒲崗。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邀請了多位本地作家及新蒲崗街坊參與,既有新舊兩代人,有本身並非居於新蒲崗的作家,亦有素人初次執筆投稿,圍繞「住、做、食、玩」的範疇,共同勾勒新蒲崗的社區日常,正好是一個擴闊印象,讓人重新認識此地的機會。

與《樹心邊.新蒲崗》對話:一個跨時空、跨文化和跨文類的閱讀報告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1-12-17

《樹心邊.新蒲崗》中的創作結合植物與社區,探討植物、社區、人的連結之可能,葉嘉詠以三個「跨」來評價這本書,多種語言的直接入文,既能生動地表現香港語言的混雜和多元,也為香港的文化歷史保留珍貴的一章。

藏在樹裡,是你不知道的新蒲崗 —— 《樹心邊.新蒲崗》鄧小樺 X 唐睿 X 盧樂謙

報導 | by 紅眼 | 2021-12-09

時至今日,恐怕新蒲崗直接會讓外界想到一幅工廈林立的街景,卻甚少與盤根錯節的樹木串聯在一起,然而樹木從未離開過幾經時代變遷的新蒲崗。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旨在結集新蒲崗區內樹與人的故事,書中邀請了多位本地作家及新蒲崗街坊參與,共同勾勒社區日常,亦期望透過樹木書寫,重新建立新蒲崗與文學的淵源。

粵語雅俗與巿佔率——「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對談整理(三)

報導 | by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 2021-12-03

延續前兩篇「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的對談紀錄,在這篇學術會議整理稿,幾位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繼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並回應參加者的各個提問,共同討論現在發生的粵語運動。

粵語的多元與歷史——「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對談整理(二)

報導 | by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 2021-12-03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早前邀請幾位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此學術會議的第二篇整理稿,李薇婷、鄧小樺、關煜星等發言者,繼續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以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

粵語寫作的各種實驗—— 「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對談整理(一)

報導 | by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 2021-12-03

為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以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早前邀請幾位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此學術會議之整理稿,將分三篇於《虛詞》發布,第一篇的發言者包括梁栢堅、關煜星、邢影、洛琳。

「猶太人在香港」歷史展覽︰流亡民族記憶,在港首度曝光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1-20

香港歌德學院、德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等機構聯合舉辦「猶太人在德國及來港逃難的生活」展覽,匯整珍貴史料及照片,以及關於舞蹈、流放與記憶的裝置作品《清》,讓公眾首次目睹這段與香港戰前及戰時命運密切相關的歷史。

訪作家哈金——以敏感的心靈,探尋邊緣寫作的意義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1-04

著名美籍華裔作家哈金,月前應浸大文學院邀請,舉行講座並與學生進行交流,期間接受了「虛詞編輯部」的視像訪問。移居海外,以英語寫作筆耕多年,過程中不斷探尋寫作的意義,哈金說,「繼續將有意義的事情做好,這是最重要的。」

訪《未來表演實驗室》:高等科技低端人口,日没前的藝術預言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前身為空置校舍的大埔藝術中心,操場上有一隻不動的「牛」。乘電梯上四樓找尋「403 室」,門口張貼了一些甚具地區色彩的海報,也懸掛了一些貌似雪山可見的七彩布旗,上寫有若干詩化文字。隨策展團隊的帶領,《虛詞》記者來到一個看得見夕陽的《未來表演實驗室》,訪問四位核心創作人,大談下月初假牛棚藝術村 12 號單位「實驗中期展演」前,發生在「403 室」的一些預言故事。

【文藝Follow me】帶一本專屬深水埗人的護照逛社區——《深水埗社區手帳》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22

疫情之下無得去旅行,不如在香港來個本地遊。社區組織「深水埗康樂社區」成員Lip、阿醜及KK最近制作了一本《深水埗社區手帳》,內設30條深水埗相關問題,附一份手繪深水埗地圖,為大家提供六個不同面向的「深」度遊。

【文藝Follow me】坐困愁城看電影 訪「香港亞洲電影節」談解禁、破格與多元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15

疫情之下,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被困的感覺,口罩困住了嘴巴、城市困住了身體、隔離政策困住了自由,大家成了《進擊的巨人》裏的帕拉迪島居民,被一重又一重城牆阻隔起來。有見及此,今年的「香港亞洲電影節」以「解禁多元 破隔十八」為主題,透過片單中的電影,讓大家勇於解除一些枷鎖、禁忌,甚至價值觀。

【文藝Follow me】種一棵樹落地生根——訪《樹心邊.新蒲崗》唐睿、鄧小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08

你可曾試過於炎熱的夏天在一棵大樹下乘涼、向一棵大樹祈福,或者撿過一片落葉回家當書籤?香港每一個社區總有一些蓊鬱大樹陪你走過一段路,在葉落花開間,你長大了,樹木依然蒼翠如故,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以植物書寫新蒲崗,書寫人對一個社區的印象與記憶。

【紋心雕龍.叁】紋身無罪:論一場靈魂的自由交易,皮層上的永久居留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紋心雕龍】系列第三彈!「聽說身上有明顯紋身的人,較易成為街頭上被截查的對象。這是否記載了舊社會的一種刻版印象?犯罪的人可以有紋身,但有紋身的人不等於罪犯。這種帶有系統歧視的反智邏輯常見於小報的標題,往往故意標劃「紋身漢」,作為江湖人物的一種借代。」

【新書】《樹心邊.新蒲崗》編者序:社區樹木,植物啟德

其他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10-11

樹與地方的關係本來密切,而我們值得向植物借鑑更多。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新書《樹心邊.新蒲崗》,收錄作家創作與街坊訪談,也有來自公開的社區徵集文章,藉此喚起讀者對於樹木、自然的愛護與認識之興趣,更了解新蒲崗這棵大樹的年輪。

【紋心雕龍﹒貳】躺平的藝紋青,你們不能不看的十大好物!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有紋身的你每當在街上遇見紋身友,難免會按捺不住好奇心打量一下對方(的紋身)吧!如果回家躺平,一眾藝紋青又可以看甚麼?【紋心雕龍】系列第二針,小編為你精選十大紋身興趣者可以看看的書刊、專頁、節目,附上不專業小器短評,希望跟各位過一個愉快的中秋節假期。

【紋心雕龍﹒壹】Your tattoo SUCKS!!! 我的紋身哪有這麼可愛!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紋身是甚麼,我今晚不知道喎?」每個階段總會遇過一些人和事,令各位藝紋青考慮刺針落墨,在一剎那痛苦後化作永恆。你有沒有一些令自己後悔的紋身?蘇麗真從Netflix真人show《Tattoo Redo》說起,大談令紋者尷尬,聞者爆笑的奇葩紋身,不單是論盡皮層上的美學災難,亦分享各位遭遇口舌攻擊時可用的自衛術。

【已讀不回#64】鄧小樺 X 黃念欣:西西《飛氈》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9-16

西西無疑是香港很有份量的前輩作家,長篇著作《飛氈》紀錄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的生命日常,以廣闊心靈俯視香港百年世俗生活圖景。今集已讀不回,請來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氣質女神黃念欣教授,一起登上神奇飛氈體驗不一樣的奇幻旅程,記得收睇!

傳承匠人精神,全心保存霑叔——專訪吳俊雄《保育黃霑》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9-15

作為「黃霑書房」的主理人,吳俊雄博士花上十六年時間,將霑叔過千萬的文字,提煉成一書五冊的《保育黃霑》,這份做到極致的認真,亦有如霑叔生前展現的「匠人」精神,對每件事情也精益求精。面對世界一切,結果如何,吳俊雄說,「至少曾經盡力過」。

【已讀不回#62】鄧小樺 X 馬傑偉:卡爾.榮格《夢》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9-06

有人認為夢是集體潛意識,又有人認為夢有預言的能力,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文集《夢》裡,理論和案例兼備地分析,到底夢是甚麼。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請來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馬傑偉,與鄧小樺從榮格的理論,說到馬傑偉嘗試自我解夢。

【已讀不回#60】MK老師 X 鄧小樺:講哲學,你死唔死:柏拉圖《蘇格拉底之死》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8-20

柏拉圖為他老師而寫的《蘇格拉底之死》,紀錄了蘇格拉底為哲學而死的故事。面對不義的政治審訊,蘇格拉底非但沒有委曲求存,甚至有多次逃過死劫的機會,他都沒有逃避而選擇堅持提問。今集《蘇格拉底之死》堪稱已讀不回史上最大規模製作,且看MK老師如何與鄧小樺擦出火花!

拔劍四顧心茫然——敬悼余英時先生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21-08-05

得知余英時先生逝世的消息,周保松撰文悼念,雖然一生中只見過一次面,但對知識的信念、對讀書人的期許、對自由主義、對中國和香港的態度和關切,卻讓彼此一直有著無以名之的精神聯繫。重讀對方的傳真回信,周保松的眼淚不禁掉下來。

【歌評】了解風的表狀,源自心的感覺——談岑寧兒〈風的形狀〉

其他 | by 賴泓豪 | 2021-08-03

賴泓豪談岑寧兒新歌〈風的形狀〉,曲、詞、編共同扮演風的形象,歌者聲線帶著離別的情緒,把所有分離的祝福、祈願都化成微風,吹起──再散退。不捨得走,或終將離去,其實都沒關係,最重要是以風的形狀,不斷出發。

【文藝Follow me】世道不仁 文字定心——訪米哈《昨天喝了河豚湯》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26

米哈最新出版的《昨天喝了河豚湯》,書名讓人好奇是誰喝了河豚湯,而喝了湯之後又如何。原來是日本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作品,除了他,書中還有五十位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這是米哈閱讀這些作家生平後的閱讀筆記,帶著對殘酷世界的感悟。「其實我讀一直以閱讀的每一本書的作者,在他們的時代,或多或少都面對一個殘酷的世界,可能是戰爭,可能是個人的失敗。但他們都是我喜愛的作者,所以便追尋他們的生活。」

【文藝Follow me】香港首間紀錄片概念店「Since Concept Store」 走入社區的導演——訪黃肇邦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05

黃肇邦拍紀錄片拍了十年,三部長片《子非魚》、《伴生》、《3cm》走入香港的基層及邊緣群體,紀錄片然後反映出他們面對的困難。2020年香港遭受疫情、國安法夾擊,經濟不景氣,人們情緒都不好過。

家或無家,何地有方?——桑堤艾格曼 Chantal Akerman 回顧展──「眼(有)所見.心(無)所屬」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21-05-17

比利時導演、一代女性主義電影先驅艾格曼離開我們五年了,2014年她的母親逝世,一年後,她也自殺身亡。而今次由百老匯電影中心策劃的回顧展,搜羅她不同年代的作品,佳作紛呈,要研究她的風格及主題,無法一言以蔽之。人們或讚譽其作為女性主義先鋒的貢獻,然而她電影的「母題」,離不開自己的家,不同時期的「家」,還有她最深愛的母親。

年月匆匆要守住,仍舊想寫信的心——《留念》音樂分享會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1-05-11

四月的最後一夜,大館與亞洲藝術文獻庫(AAA)舉行以《留念》為主題的音樂分享會,以音樂,以文字,以藝術,藉人與藏品的連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這個歷史留低一點痕跡,也謹記那些我們應當記得的事。

【無形.Comfort Food】 懷舊的雞心粥與放縱的菠蘿油

散文 | by 陳廣隆 | 2021-04-29

陳廣隆懷念的童年comfort food,曾經是剛戒奶那幾年媽媽常煮的紅蘿蔔雞心粥。但很多人長大後已不幸地失去comfort的可能,只能靠代替品頂癮。一直有假說認為comfort food多是高卡路里或偏甜的食品,在不自覺間為肉體提供繼續推動薛西佛斯之石的能量。而當中,最能集懷舊、放縱、便利於一體的美食,乃係菠蘿油,

文學館「度身訂書」計劃 以心理測驗為你尋找「真命天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25

每次行入書店,係咪都有一種想買書而又唔知買咩書的感覺?文學、藝術、行商、雜誌⋯⋯書藉種類如此之多,如何在芸芸書本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實在不容易,不過唔使驚!文學館幫到你。香港文學館新近推出「度身訂書」計劃,通過心理測驗為你選配合適的神秘書籍!

《我香港,我街道2》推薦序:一片冰心在玉壺

書序 | by 陳慧 | 2023-04-26

《我香港,我街道2》與前作相距一年,而這一年亦正是大疫之年,社會氣氛萎頓,移民潮湧現,然而離散的香港人或對於我城有著一份跨地域的深厚感情。旅居台北的陳慧便為《我香港,我街道2》寫下推薦序,人在台灣,原來點點滴滴,都與香港相連。

【文藝follow me】《狂舞派3》主題曲:填詞在香港——訪問陳心遙、Heyo、阿弗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09

〈歡迎嚟到呢座城市〉係今次《狂舞派3》的主題曲,以鮮明嘅Hiphop風格令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仲榮獲第57屆金馬獎提名為「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今集請咗陳心遙、Heyo、阿弗同大家講吓粵語填詞有咩難度,同埋佢地填詞嘅心得! #歡迎嚟到呢座城市 #陳心遙 #Heyo #阿弗 #狂舞派3 #Hiphop #觀塘 #工廈 #主題曲 #電影 #高先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顯示較少內容

香港52年來首次不播奧斯卡 網民不感可惜:有心人自己會上網睇結果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1

今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無綫自開台以來首次不作轉播,將是香港52年來首次沒有電視台播映這項盛事,令各方揣測背後原因是否與政治有關,事件惹來外國傳媒關注,本地文化界亦憂慮禁播時代似已降臨。

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 以AI角度探討人心的反烏托邦小說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1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是他獲獎後第一本小說。新作繼承他以往的作品風格,新書以人工智能Klara作為出發點探討人性,而石黑一雄本人亦形容新書的故事介乎《長日將盡》和《別讓我走》之間。

【文藝follow me】一年開心又嚟貳叄——訪問貳叄書房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提起貳叄書房,大家會諗起乜?我就會諗起最近佢地養嘅刺蝟姨媽啦!呢三位後生仔未畢業先創業,係呢一年來有咩辛酸回憶呢?等貳叄老闆同大家分享吓開書店咩感覺啦!難得三位同框做訪問,唔係唔睇吓話? #貳叄書房 #JisaamBooks #創業 #文青 #獨立書店 #刺蝟 #香港90後 #書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人心裡有香港,邊度都係香港——評「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

其他 | by 黃嘉瀛 | 2020-12-01

「離」和「留」是相對的,離開同時代表了即將到達,留守也可以代表消耗和流逝,行動和抉擇的重點誠然不在結果,而在出發的意圖和角度。趁著限聚令再被收緊前,把握最後機會親臨展覽,成為共同、成為其中。

【香港話劇團《視外之景》】:視點以外,用心探索「真實」的存在

劇評 | by 黃思朗 | 2020-11-28

當下的生活方式瞬息萬變,香港話劇團帶來富實驗性的劇場《視外之景》,讓觀眾走進這個「實驗室」,共同思考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有多少會是來自真實的影像,又會否有部分只是來自各種複製的現實呢?

黃仁逵談創作——要隨心而行,先要知道心之所在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0-28

黃仁逵(阿鬼)甚少舉辦展覽,早前他在Sin Sine Fine Art展出了以往在內蒙古和法國所拍攝的照片,實屬難得。除了攝影之外,他亦有寫作和繪畫,創作媒介廣泛。在訪問中,阿鬼提到創作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創作對於他而言是一件怎樣的事?

【香港話劇團《原則》】:學做一個「人」,先別失去對人的信心

劇評 | by 黃思朗 | 2020-11-30

求學不是求分數,教育理念更應著重的,是如何教導學生做一個「人」。在種種冰冷的制度背後,是要透過罰則來換取學生的絕對服從,抑或在制度裡加入人性化的處理,足以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走向。

【教育侏羅紀】貧與富的遺傳學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9-29

人應該了解「物質」存在的真實意義,將其放在生活中合適的位置。

在文壇講真心話就等於一場大冒險——朱宥勳《文壇生態導覽》揭秘潛規則

書評 | by 沐羽 | 2020-09-20

朱宥勳提出了一個檢驗寫作者對於文學這回事有沒有好好思索的問題——「怎樣區分純文學與通俗文學?」

抉心自食,其慰者誰:李智良《渡日若渡海》閱讀手札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0-09-08

文學本身的產生也是尤關政治的,甚至以更敏感的樣式。從來你所書寫的,便是都市人的自然情緒反應及其壓抑。

【文藝follow me】心頭交戰的舊書經濟學——香港文學館「我哋真係好鍾意舊書」

文藝Follow Me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9-04

香港文學生活館2014年成立而來,每年都會辦幾次賣舊書活動,收入支撐文學館日常運作。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指,賣舊書活動向來反應熱烈,吸引城中不少作家、愛書人參與,每次都有人提早幾個鐘頭排隊。

【虛詞・偷】詩兩首:偷心、偷光

詩歌 | by 黃婉欣、驚雷 | 2020-08-27

以偷為題,偷看偷望偷心偷光,人近往生 紛紛化為飛灰,空無一物 又那來話說偷?

【新書】物的復活:讀吳煦斌《看牛集》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神話會成為吳煦斌文本的另一個關鍵詞並非偶然,在小說中它埋下超越性的向度,讓魔幻的筆法水到渠成。

《幻愛》七問(或自問自答)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0-08-05

問題是,這種愛偉大得有點過頭,接近宗教信仰的、外在形式化的愛,甚至有點簡單化了精神病這個嚴肅又現實的議題。

《接近無限的白》:潛藏心底的悲憤

影評 | by 伍家明 | 2020-07-24

畫面不斷播放路面狀況,暗示男主一直被車禍事件囚禁着,壓抑的悲傷無法釋懷。

輕鐵如夢,屯門浪漫 專訪《幻愛》導演周冠威

專訪 | by 陳子雲 | 2020-07-15

車門或車身玻璃所分隔開的空間,猶如一個人看不清愛欲的全相,正好與劇情相呼應。

【文藝follow me】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 訪問盧勁馳與藝術家逗點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7-31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自2013年起舉辦「觸感藝術節」,至今舉辦過六屆,今年他們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會址成立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邀請了十八位視障或健視藝術家組成核心小組,計劃用一年時間,以展覽、工作坊、研討會等不同形式向大眾推廣觸感藝術。

【無形・讀L】偏心女同志小說書單

書評 | by 林三維 | 2020-07-09

以女同志、性別流動為主體的小說,盡量呈現不同的女同志面貌,既有純文學、愛情、也有犯罪、懸疑,脫下標籤、類型後,大抵都是人的故事。

為何有精神病?問題喺個資本主義制度!——讀《精神疾病製造商》

書評 | by 黃柏熹 | 2020-05-27

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為何受精神疾病所困的人卻在不斷增加,甚至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精神疾病製造商》的作者伊恩.弗格森答你:問題喺個資本主義制度。

專訪米哈:聚散有時,文學是調節心靈的涼茶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9-24

說起「文學」兩字,總似背負深不可測的形象,令人感覺難以親近。然而,對米哈來說,文學就好比「涼茶」,即使要面對城市的不安和焦慮,仍能讓他的心靈得以靜下來。

【教育侏羅紀】你的三歲孩子亦敵亦友

教育侏羅紀 | by 謝傲霜 | 2020-04-07

三歲半的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容易情緒不穩,對於破壞、破碎尤其敏感,所以「修理」玩具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

神女有心的藏頭詩,藏頭露尾心照吧

其他 | by 林喜兒 | 2021-09-27

一首「XX死全家」的藏頭詩,引發社會軒然大波。藏頭詩本來就是好玩的文字遊戲,即使自認非文化中人,都會記得塵世中一個迷途小書僮,如何寫出「我為秋香」的藏頭詩,其好玩之處更在於「你吹我唔漲」的精神,笑裡藏刀,隱隱晦晦,就是令你估估下。因果由國,容港治己,當世界容不下嬉笑怒罵,我們更要多作藏頭詩。

字裡行間,窺探粵劇「鬼才」唐滌生的內心世界

書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2-03

數粵劇界的傳奇人物,唐滌生定必佔據當中一席,在他筆下的粵劇作品數以百計,為後世留下不少經典名劇之餘,亦教粵劇迷欲窺探這位「鬼才」的內心世界。《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五本與唐滌生相關的好書,藉著對唐氏劇作的專門研究、歷年來與粵劇相關的唐氏語錄、深入剖析經典劇目的文學造詣、鑑賞對其別具意義的物件及珍貴照片,將這位在中國文學,戲曲及粵劇界屬異數的百年難得奇才,更立體地在字海裡呈現。

【2019・回顧】狂讀書、狂睇文:虛詞年度十大文章 & 編輯部精心推薦

2019.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02

2019 年對香港來說,無疑是異常艱辛的一年(至少也有半年吧)。為了秉承「狂讀書、狂做嘢」的抗爭意志,讓來年的自己繼續進化,不妨跟「虛詞」一起回顧 2019 年收視率最高、最受讀者歡迎的十五篇文章,重溫這一年大家都在看的好文、好文、好文!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詩的酒徒岑子杰:我以文學的心態寫發言稿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1-19

訪問在岑子杰二度受襲之前。當晚正值特首林鄭月娥首場「社區對話」,民陣召集人岑子杰坐在筆者面前,正看得入神;不是新聞直播,而是一本香港同志詩人的詩集。後來他提起自己逛書店的經驗:「當我打開一本好正的詩集,讀到一首好正的詩,我會心跳加速、站不穩、超級興奮的我看到靚仔也沒有這樣的狀態!」

良心難安,所以反抗

時評 | by 蘇苑姍 | 2019-10-22

地上本無路。要不斷提及歷史,正因為它並不這樣廉價。而回到每個個體,使人真正得以成為人的,是更根本的東西,我們的良心。你又憑什麼認定這個世界,係咁㗎啦。

「愛是與生俱來,不愛才是學回來的」——評香港的《尋常心》

劇評 | by 林世彤 | 2019-08-30

《尋常心》是筆者近年看過最好的舞台劇,沒有之一。對風車草劇團的認識自2013年的《屈獄情》,當年梁祖堯、湯駿業飾演同志的精湛演技歷歷在目,數年後二人再次同台演出同性戀者及有關愛滋病議題,同是風車草班底,更有影帝黃秋生實力加持,在數月前看到如此的一個組合立刻二話不說買了最貴的票。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每個人心中都需要一座寧靜村落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19-08-26

今年八月的香港,好像特別炎熱、躁動。和許多人一樣,我渴望安寧重臨,卻明知不可能向現實尋索,可倚傍的唯有記憶和想像——在那裡我們尋找一個場所,安全而寧靜,像冬夜棉被一樣溫柔包覆我們的,可以歸去,可以安躺,可以讓心暫時歇息。

【香港書展2019】無秩序編輯室香港書展高汁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7-18

繼寵物展被強行取消之後,一度擔心香港書展也會遭逢相同命運。慶幸沒有,也因為沒有,更突顯知識與文學在流離亂世裡的價值,我們何妨把握機會多讀書、多準備,利用知識改變命運,亦利用知識堵塞歪理,同時以文學撫摸受傷、憂慮、悲憤、失望的心靈?綜觀今年書展,大書、一線書闕如,正好讓路給其他好書上位,「虛詞」便為大家搜羅了多本好書,本本高汁、本本精彩,不信?睇過你就知!

《張岪與木心》自序

書序 | by 陳丹青 | 2023-04-26

此後每近他的忌日,我便為當時發行的紀念專號寫篇回憶的稿子。其間學會引他的詩,那些詩,竟使我若干段落變得稍微好起來。待老頭子先後有了紀念館、美術館,又得年年為了與他相關的展事,寫點文字,倏忽八年過去,便有了這本集子。

大業藝術書店︰文藝復興,光復心靈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7-08

整個六月像坐過山車,情緒如窗外的天氣一樣時晴時雨,有時自夢中醒來,臉上更已濕了一片。鬱悶,整個城市的人,大概都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在中環上班的人尤甚,每天衝鋒陷陣似的,難得午飯時間小休,有人選擇走上金禾大廈三樓「蛇一蛇」,有時候見到鄭天儀坐鎮就聊上幾句,見不到就逕自埋首書中,從三星堆考古、敦煌壁畫、景德鎮瓷器一路睇到法國畫家米勒、德加、莫奈,古往今來的藝術世界如宇宙大爆炸一樣在眼前展開,震撼人心,也撫慰失落的靈魂。這個中環「蛇竇」,它的名字叫「大業」。

彭秀慧 X 韓麗珠:「居心何在.隨寓而安」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7-17

過去的六月,有人不回家的日子比回家的日子多,十幾二十小時不眠不休,換來通紅的眼睛,疲乏的身軀,汗、血和淚,有人離家為了爭取,有人離家為了守護,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地方、這個城市視為家,其實我們一步都沒離開過。本年度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以「衣食住行」中的「住」為主題,六月二十九日舉辦的開幕講座——「居心何在.隨寓而安」,邀請小說家韓麗珠,劇場編導彭秀慧出席分享,由作家袁兆昌主持,談的就是家。

催淚彈下,傷的是心──心理學家教你撫平隱形傷痕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21-11-19

抗爭之路很漫長,期間我們可能還要面對更多的低落、憤怒、恐懼或懷疑;而這次行動更有不少社運新血加入,很多學生第一次走上街頭就要直面暴力,因此如何調試心理、如何安慰自己的同時也撫慰他人,也成了眼下很重要的課題。現在的你或許還很慌忙、手足無措,不如看看心理學家葉劍青與鄧亮瀅提供的元氣妙方,嘗試平心靜氣、重拾力量。

亂世文人的內心OS——葉靈鳳三冊《讀書隨筆》書介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9-06-24

羅孚編訂的「葉靈鳳香港史系列」--《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錄》和《香島滄桑錄》,迄今仍是研究香港掌故、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讀物;那麼保留了羅孚編輯特色,輯錄的繁體版《讀書隨筆》,又有甚麼值得我們細讀的地方?

【單身動物園】屠格涅夫︰你倆一雙,我原來是一個

單身動物園 | by Nathanael | 2019-05-29

「安心事件」雖已告一段落,但「唔熟唔食」或者「扮friend食老死」的事,其實三不五時都在身邊上演。跟托爾斯泰和杜斯托也夫斯基齊名俄國文學「三巨頭」的伊凡.屠格涅夫,自從25歲戀上有夫之婦以來,為了她一直單身至死;期間甚至多年都跟夫婦二人住在一起,或是在他們的房子旁為自己另蓋一幢。

西環的後山——「感知自然.就是龍虎山」展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19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多年伙拍香港大學的學者、生態專家,帶市民走進龍虎山,認識動植物,適逢去年中心成立十周年,這次腦筋一轉,他們請來作家藝術家,以西半山為界進行創作,以各自獨特的視野探索龍虎山與山下一帶,策劃「感知自然.就是龍虎山」展覽。

【世界閱讀日專題】你還有閱讀的決心嗎?還是當年單挑風車的那個少年嗎?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3

在1995年,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將每4月23日訂為世界閱讀日,因為在1616年,莎士比亞與塞萬提斯都在這天與世長辭。後來,在時間長河中的不同4月23日,都有不同作家在此日降生或離世,像是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等等。於是後來,4月23日就成為世界各國所認可的,推動閱讀氣氛及記念重要作家的節日。

「安心事件」解密︰港人心態大扭曲

時評 | by 鳥人 | 2019-04-18

年輕一代,很可能沒聽過鄭秀文、許志安的歌,但是「安心事件」一爆發,大家都紛紛關切。再者,別人的婚姻、別人的家事,是別人的,與我何干?偏偏「安心事件」成為2019上半年香港最hit話題,甚至很有可能獲選入十大新聞了。港人之所以有這麼大反應,很可能源自典型的gossip心態,用香港述語,就是「八卦」。

【單身動物園】佩索亞:高貴的秘訣是不要靠得太近

單身動物園 | by stoudemire | 2019-03-11

對後人而言,披著七十五個「分身」度過短暫一生的作家佩索亞是神奇的,甚至有人懷疑他在神秘學研究中獲得了超能力。但他仍在世的時候,卻是成日挫敗、自覺多餘的「魯蛇」(Loser)——從里斯本大學退學、辦印刷廠失敗、應徵圖書館工作都被拒……

心靈就是外在——台北書展董啟章講座「心身如何融合」

報導 | by 沐羽 | 2019-03-01

多年沒有出席台北書展的董啟章,今年終於帶同《愛妻》現身台北世貿,事緣此書榮獲2019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小說首獎,同獲此獎的有張貴興《野豬渡河》及駱以軍《匡超人》。書展舉辦連串講座宣傳得獎書本,其中《愛妻》一書亦為重點推薦,於2月16日就由聯經出版總編輯胡金倫主持,董啟章主講《愛妻》。

艱難時,飲食讓我們彼此緊靠——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

報導 | by Ksiem、Nathanael | 2019-01-10

告別2018年,在經歷了一整年生活災難、集體陷入哀嚎時,香港文學館「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開幕了,或許正是文學在冥冥中連結大家、重注能量。今年文學季主題「五味雜陳」,是著手於日常,以食物扣連記憶與情感;「氣味相投」展覽則巧妙安排文學與視藝跨界合作,讓「親近而遙遠,關於飲食的種種記憶與變化……被召喚到我們眼前,並開啟想像,從日常中蒸餾可能」。確實,做文學並非站在高地排拒他人,而是醞釀一種親密的、恰到好處的距離。

寂寞的煙——訪麥浚龍

專訪 | by 紅眼 | 2019-01-08

創作是孤單的。頒獎禮的熱烈掌聲過後,麥浚龍公開感嘆,面對外界吹灰不費的冷親切、壞說話,他不生氣了,他會嘴角上牽,會笑。「人多的地方就有很多問題。」訪問之中,這一句說得輕鬆,印象最深。他喜歡用「大世界」這個詞彙,相對小我的大他者,社會倫理、價值觀、官僚制度和習俗的「大世界」,都太過沒趣。而他選擇以一張有趣的音樂專輯來回應。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刺在心上的繡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9-01-03

戒除對一個已然離開的人,心生思念,是K在我生命最初的幾年,要我嚴格地遵從的第一道守則,遠比保持誠實良善,不要和陌生人交談以及多吃蔬菜來得重要。我猜,我曾經是個順從的孩子,而且善於計算,以為可以通過順從,順利地交換到認同和愛。

公共討論唔係唔得 周保松分享幾點心得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18-10-25

我在網絡上多年,經歷過不少大辯論,承受過各種各樣的攻擊,更目睹過不少朋友三言兩語便惡言相向反目成仇,常覺得可惜。我和大家分享幾點公共討論的心得。

張照堂︰黑白沖積流金歲月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0-24

張照堂,台灣國寶級攝影家,金鐘獎、金馬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得主,專注攝影逾一甲子,將分秒積累成故事,顯影在相紙之上,勾勒出來的,盡是歲月的痕跡。「我的歲月就是一張一張照片,我要回去整理我的歲月。」流金歲月,在張照堂心中倒是由一張張被沖曬成黑白的照片所組成,黑白有致,同時愛恨分明。

【字遊行.葡萄牙】甘疏,小心易碎

字遊行 | by d | 2018-10-18

甘疏堡壘是座淡黃的建築,方方正正像個沙堡,中庭放了一些沙發和植物,孤獨的鸚鵡在籠子間中哼叫兩聲。我們隨穿著整齊的侍者走一圈,翻新過的牆壁,幾件古典裝飾,讓人無法分辨年代,只是酒吧和餐廳還有殘留的殖民味道,妻說,那些沉重的木椅,跟舊時澳門古堡酒店一樣,而又或者,殖民是我們的記憶。

心身如何融合︰談《愛妻》的愛

書評 | by 林雪平 | 2019-01-03

評論《愛妻》,甚至「精神三部曲」,我覺得頗為沉重。循著「精神史三部曲」閱讀的人,可能想看董啟章如何評論文化研究式的文學評論。該方面的研究相當有意義,尤其在於處理由「必要的沉默」引伸的事件與變化。

【進擊的平台】真心話大冒險——專訪「佬訊」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0-26

一包煙、一支啤酒、一煲魚香茄子,佬編要的東西很簡單,一如他們的穿衣態度,強調Polo不反領、襟花插啱窿、pants boner有救,不是要mean你,他們真心相信,最好的穿著就是less is more。讀佬訊文章,之所以喜歡,除了有圖有真相,遣詞用字也是火藥引,引爆時尚大笑話、醜人多八怪,令人喪笑,或會心微笑。跟佬編談時尚,其實也是談寫作,less is more處處適用。

【虛詞.癢】心蛆

小說 | by 黎衍頌 | 2018-09-18

癢是從心底顫抖著爬到耳窩的。像蟲子。咔咔聲,緩緩的。

【單身動物園】呂碧城: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9-01-25

龍榆生稱她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英斂之讚其「能闢新理想,思破舊錮蔽,欲拯二萬萬女同胞出之幽閉羈絆黑暗地獄」,如今人們卻只為她冠上「民國剩女」的名號。倘若對呂碧城的了解再多一點,恐怕要覺得羞愧不已——這位二十歲就籌設「北洋女子公學」,三十五歲開始遊歷歐美各國,四十餘歲皈依佛門、完成不少佛學著作的神奇女性,又怎可能是被「剩下」的呢?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女神不動搖——專訪吳靄儀

專訪 | by 劉平 | 2018-08-23

《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成書,吳靄儀的自傳,既是立此存照,也記錄了同業所代表的信仰與價值。九七過渡、 捍衛居港權、反「23條」立法、力拒高鐵撥款……風雨飄搖幾世代,泰美斯女神的蒙眼布愈來愈鬆,但吳靄儀在旁監察,沒有放鬆一刻。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複眼心像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8-07-06

事物在通過被命名為「萬華鏡」的光隧道後,因著不同的鏡體構造形成球狀、旋渦狀或如花綻放的映像,每次變動都更遠離原初,幾乎沒有重複的風景。萬華鏡的樂趣在於製造並窺看幻象,不滿足於單純的凝望。

拱心石之為零——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編後記

其他 | by 劉偉成 | 2018-06-30

《拱心石下》是吳靄儀1995年至2012年18年間,任立法會法律界功能組別議員的心路歷程全紀錄。書中另有詹德隆和陳文敏的序,既熱血又專業,基本上已是水銀瀉地,很難再找到闡述的空間了,所以我曾打退堂鼓,建議取消這一篇編者序,怎料吳大狀如此敲下定音鎚︰「你以編輯角度切入,未嘗不可寫出較當局者更新鮮的觀點和更宏觀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