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猶如璀璨明燈照亮心靈。每一幕鏡頭的光影流轉、燈光的溫柔映射,以及對白的深情呢喃,皆能在那「小黑盒」中喚起觀眾內心的共鳴,讓餘韻在心靈悠然回蕩。它不僅帶領我們體驗未曾觸及的人生,更引導我們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第四十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邀請香港演員袁澧林(Angela Yuen)擔任電影節大使,她對電影的熱情如烈焰般炙熱而純粹,近乎虔誠。
電影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救贖與啟迪的媒介
袁灃林不僅是新世代演員中的翹楚,肩負香港電影未來的希望,因為她可以獨特的方式推廣香港國際電影節,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對Angela而言,電影遠非一份職業,而是一種救贖與啟迪的媒介。她坦言:「我深愛電影,它在我生命的不同階段,如同救贖之光,將我從困境中拉出,啟發我無數瞬間。」在她眼中,電影是在無邊黑暗中閃耀的藝術,透過屏幕的光芒,將觀眾引入另一個世界。她引用韓國導演李滄東的定義:「電影是在漆黑的環境中,透過屏幕光芒呈現的藝術。」當觀眾沉浸於此,便能暫時卸下日常的喧囂,與電影展開一場心靈對話。
Angela認為,電影的魅力源於它與觀眾之間的雙向交流。「當你帶著個人的背景與情感步入影院,電影便如一位知己,與你對話,觸動你的內心。」這種互動,正是本屆電影節主題「與電影對話」的精髓。她希望以大使身份,讓更多人感受到電影的美好,並推動這門藝術綿延不絕地發展下去。
電影種子在心中,等待萌芽的時機
隨著娛樂產業百花齊放,電影的關注度卻逐漸削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現今娛樂選項太多,令到市民較易傾向觀看快節奏的影片,難以靜下心來觀看一部兩至三小時的電影。」Angela續指,這種現象不僅限於電影,而是所有需要時間沉澱的藝術形式均會遇到的困境。當現代人得悉觀看電影需花自己數個小時,便會感到猶豫,即使入場觀看亦會忍不住觀影時查看手機的衝動,反映出當下速食文化的盛行。
縱使電影業面臨這種挑戰,Angela對電影的發展依然充滿信心,她表示:「電影是一件很純粹、很美好的東西,它的訊息未必即刻顯現,而是像種子一樣,潛伏在你的生命中,等待時機萌芽。」在這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電影能夠為觀眾提供一個反思與深思的空間,其體驗及啟發是無法被其他速食文化下衍生出來的產品取締。
演戲為一生追求,非短暫的榮耀
作為年輕一代的電影演員,Angela坦言自己的電影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她的成長故事充滿了堅韌與執著。她憑著主演《窄路微塵》(The Narrow Road)中Candy一角獲得金馬獎提名,這部作品不僅是她事業的轉捩點,亦與她的個人背景產生了深刻共鳴。「我來自那個階層,我的家庭深深扎根於香港,這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影片中對小人物奮鬥的描寫,讓她感受到一種人性的光輝,這份情感在她日後的表演中不斷迴響。
2020年,Angela經歷了職業生涯的低谷。當時她曾萌生過放棄演戲,由於她熱愛演戲,無法下定決心割捨,決定潛心學習,閱讀大量書籍、觀賞電影,並參加演藝課程等不同方法,以加強她的演技與角色塑造能力。她笑言:「2020年,我參加的所有試鏡都通過了,仿佛宇宙在獎勵我的堅持。」
「《尊重表演藝術》(Respect for Acting)可謂當時影響得我最深的書,這本被稱為『演員的聖經』,書中會教授如何清空自己,如何以專業態度對待這門藝術。當中『正身』一章,讓我學會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如何看待每一場戲,且將演戲視為一生的追求,而非短暫的榮耀。」Angela憶述。
能夠感動觀眾,便心滿意足
香港作為電影產業的重鎮之一,孕育了無數才華橫溢的導演。Angela尤為期待與許鞍華合作。她回憶道:「大學時,我觀賞她的《男人四十》和《女人四十》,深受觸動。她筆下的角色真摯動人,尤其是女性形象,在她的鏡頭下貼近生活,栩栩如生。我渴望在她的指導下,探索表演更深的層次。」
真實性是Angela藝術追求的核心價值。她推崇紀錄片導演王兵,稱其作品「美麗卻殘酷地真實」。在康城電影節觀看《青春(春)》時,她感受到心臟被震撼一擊的力道。「他以無偏見的視角捕捉人性,這正是我想參與的電影——無論紀錄片還是劇情片,皆應呈現真實而深刻的生命體驗。」
談及香港電影的現狀,她以生動的比喻形容:「它如同一輛曾經風馳電掣的老跑車,承載輝煌的遺產與精湛的技術,如今卻待新人擦亮並駕馭。」她相信,年輕創作者天生具備創新能力,只要保持思考,注入多元視角並精益求精,便能推動香港電影再創黃金時代。
作為本屆的電影節大使,Angela希望透過自己的表演,為香港電影的復興貢獻微薄的力量。「如果我的演出能夠感動觀眾,我就很滿足。但我也明白,影響力越大,責任越重。」她期待未來能出演更多不同角色,專注於精進自己的技藝,保持對藝術的初心。
Hair: Lupus Chui @Orient4
Make-up: Jenny Shih
Wardrobe: Ch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