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寫作"

從星盤讀聶華苓.水瓶座》廣袤而繽紛的木星之舞 ft.《桑青與桃紅》

書評 | by 曾彥晏 | 2024-11-04

「我們各自是一個獨立的生命,而我們在一起和著一個旋律跳著不同的舞。」聶華苓1925年2月3日生於中國武漢,她的太陽星座落在水瓶,月亮星座則是雙子。太陽落在固定星座的水瓶,在追尋人生目標與意志展現上的作風獨樹一格,以一種友善卻疏離的姿態,堅定地關注自由的議題。變動星座的月亮雙子善變且敏銳,透過思想與訊息的傳遞分享,串聯人際網絡,飛舞於人群之間。聶華苓的代表作《桑青與桃紅》中綿密迂迴的雙聲疊音對應著聶華苓星盤中同落魔羯的水星與金星。無言以對的困頓命運、無所依歸的身分認同讓聶華苓蓄積了精彩的創作能量,對於自由的想望驅使她建構一個泯除國境的理想創作環境。

Threads上熱議: 今日寫作搵幾多 類型小說與文學作品各自的生存之道 專業意見、作者苦水與網民摸頭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9

近期在Threads上有關小說家收入的討論引發關注,特別是文學獎和出版盈利模式的困境。許多作家雖獲文學獎肯定,但長期支持卻有限;出版市場風險高、回報低。Threads用戶@yu_tsz_1001 於2023年的訪問文章寫到,網絡小說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三位在香港的寫作者透過訂閱制獲得穩定收入,卻仍未足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林楷倫的在Threads上公布的收入數據顯示,雖出版成績斐然,但收入多來自獎項及其他活動。然則,儘管在當今時代下堅持創作如逆水行舟,但衷心祝願各位寫者砥礪前行,實現心中未竟之志業。

給下一個小說藝術冒險家的入行建議:挑選虛構寫作書的三原則

如是我聞 | by 李奕樵 | 2024-07-23

作為已被人類探索數百年的藝術形式,小說創作者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直覺與天賦去應付受眾,汲取已經存在的知識與理論是必要的。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二獎的台灣作家李奕樵,為了幫寫作同好們挑出可靠的小說創作理論書籍,在閱讀無數本創作理論書之後,也累積了一些心得。談心得前,他認為先要明白小說創作理論書籍之於脈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學習,然後方可談論挑選小說創作理論書的三個原則:熟悉作者的著作、在當代出版、內文是否語意明確,給出可執行的建議。

母親的年少日記,回到寫作再活多一次——訪《再回到這裏來》黃敏華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6-10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回到過去,也許並不需要時光機器。移居加拿大多年的香港作家黃敏華,繼近年出版的《一直到彩虹》、《金耳山奇遇記》後,今年四月中推出「尋人系列」的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裏來——進城.回歸.預言》,書寫那似曾相識的九十年代,以文字穿梭時空,重返九七前後的香港、剛搬到屯門虎地的嶺南大學、回到她的青春年代和寫作的起點。在訪問中,她回溯至自己的年少日記:「寫完這個之後,覺得好像時空倒流,仿如自己真的可以再活一次」,也一再思考現時的香港故事要如何說。

中國著名作家殘雪榮獲美國文學獎 以新實驗寫作解剖自我 反思文革創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5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中國著名作家殘雪,近日據美國媒體報道,榮獲「美國文學獎」(America Award in Literature),以表揚其終身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該獎歷年得主中首位中國作家,而曾獲此獎的亞洲作家僅有2011年的韓國詩人高銀,以及2018年的村上春樹。

他們在銀幕中寫作——盤點十部以作家為題的獲獎電影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15

《墮下的對證》不僅在康城影展獲得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同時亦是今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大熱之選。文學與電影,既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兩者之間同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實除《墮下的對證》以外,歷年各大影展和頒獎禮的得獎電影,以文學作家為主角的電影也為數不少。趁著近日《墮下的對證》在香港上映,「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十部以作家為題的獲獎電影,讓我們一窺在銀幕之上呈現的文學作家。

翻覆波瀾真亦幻 ──《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前言(節錄)

書序 | by 樊善標 | 2024-02-08

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樊善標於見山書店出版《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前言從歷史的角度釐清為何我們總是把散文和小說作比較,而此書各文大部份以散文或非虛構寫作為對象,各篇有其獨立論旨,觸及一些問題:在沒有絕對約束力的紀實文類契約下,讀者可以怎樣披文以入史,可以怎樣看待紀實中的凌虛,作者又曾經怎樣尋求文學性的認證。

【教育侏羅紀】自由題大魔王

教育侏羅紀 | by 孫樂欣 | 2023-10-24

孫樂欣每次考中文寫作,都希望有一條開放式題目,感覺不會暗藏那麼多條條框框。經歷兩年文憑試操練的洗禮後,她發現開放式題目是最難的,發揮空間大,卻令人容易離題。直至大學的畢業論文,方遇上一道真正自由的自由題,這份考題,由誰評分呢?

關於表演書寫,三種可能的意圖

散文 | by 雷暐樂 | 2023-10-05

在書寫前,雷暐樂嘗試思考本文的意圖,亦即「關於表演書寫,三種可能的意圖」的意圖。但只要把它書寫下來,這就成為書寫本身,所以書寫的意圖無法說起,因為它可能並不存在。不過我們可以想像活在時間之上,時間因而將我們載往遠方,使一切發生過的事都變得零碎和模糊;那麼作為觀者,書寫非關表演的可能,又是否存在?譬如在記憶裏,蒐集計劃過程中產生的每段書寫,重現表演或表演以外的,也許有一絲可能,得以講述一切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教育侏羅紀】一次百感交雜的同學聚會

教育侏羅紀 | by 梁璇筠 | 2023-09-26

考評局幾乎每年都指學生缺少生活經驗,導致寫作題材單一,而本年DSE中文卷的作文題目為「一次百感交集的聚餐」,此題落在既是中學老師,也是詩人的梁璇筠手上,寫成一次成年人的聚餐。中學一別過後,各自經歷了無數新鮮而艱難的日子,走到了無人不「社恐」的中年,這場聚餐又會是個怎樣的光景?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訪陳慧《弟弟》:當我想穿牆時,我就會寫作

專訪 | by 張欣怡 | 2023-08-14

還有呼喚弟弟的人。小說敘事者譚可意自弟弟可樂誕生便陪伴在側,這個姊姊強悍如石。父母吵架,十三歲少女抱走襁褓中的弟弟離家出走,逃得毫無眷戀。「因為那是必須的。你甚麼都沒有,唯一有的就是反叛,你有的就僅是跟整個世界過不去。」拒絕「現在的年輕人…」式說教,陳慧把矛頭對準大人們。「所以假如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突然說要反叛,省省吧。」彷彿可意在面前譏諷,「簡直討厭!你已經甚麼都有了,還說要反叛。」

【教育侏羅紀】文字工作絮語

教育侏羅紀 | by 梁耀霖 | 2023-07-18

我知道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終歸會在新學年開始前化成一欄「2022-2023」,靜待有心人打開。九月自是新開始,有新的活動,新的物事,新的想像。習慣既成,代表新的文字會繼續進駐。我相信,有了過去的基礎,往後的記憶,會更有溫度。

面對疾病/身障,寫作者的職責為何?韓國小說家金息、日本星野智幸、台灣何致和、張亦絢對談

報導 | by 吳致良整理 | 2023-05-15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多年來深耕東亞文學研究,自2014年起,舉辦多屆台日韓作家跨國研討會,在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後,今年3月以「疾病與文學」為主題,邀請多位台日韓作家與會。曾以《最後一個人》獲「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的韓國小說家金息也在受邀之列,Openbook閱讀誌特別摘錄研討會中,金息與日本作家星野智幸、台灣小說家何致和及張亦絢四人的對談菁華,現由文學媒體「虛詞」轉載,以饗讀者。

疫後DSE中文寫作考「 聚餐」 詩人教師點評試題方向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8

今年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於25、26日開考,隨着高中核心科課程改革明年落實,判三聆聽及綜合能力卷將被廢除,因此今年是考生最後一次應考這份試卷。卷一閱讀考卷課外篇章則有兩篇白話文和一篇文言文,分為是台灣作家陳列的《我們去唱歌》、台灣作家簡媜的《一竿冷》和清朝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節錄,讓考生答出文章當中的寓意和哲理。而卷二寫作卷中,其中一條作文題目為「 一次令我百感交集的聚餐」,有考生笑稱題目「離地」,過往數年間因為疫情關係,沒有機會聚餐。也有人認為,正因為經歷過數年疫情,考生如作答這條題目中「百感交集的聚餐」會有更深刻和複雜的感受。本身為詩人、作家的中文科教師跂之則說,考生應從生活中寫出真情實感,帶出深刻立意,便可乎合文憑試的準則。

【懶人包整理】聊天機械人ChatGPT全球爆紅 AI寫作能否取代人類原創再掀熱議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16

自從OpenAI的聊天機械人ChatGPT橫空出世,短短兩個多月已吸引全球逾億人使用,不少用家亦嘗試利用AI系統寫詩寫小說、撰寫電影劇本與學術論文等,在社會掀起一片熱潮的同時,也令大眾再次關注AI寫作是否能夠取代人類的原創性,以至人工智能將為人類帶來怎樣的影響與衝擊。

【藝局】鄭婷婷、梁嘉文對談——明陣、不確定、寫作

如是我聞 | by 梁嘉文筆錄 | 2023-01-05

不定期邀請藝術創作者進行對談的《虛詞》欄目「藝局」,繼上次找來容穎怡與鄭婷婷進行對談,這篇鄭婷婷與梁嘉文的對談,從去年十月剛完成的《挪移夜無眠》裝置展覽開始說起,講到每次創作的源起意象,也從「明陣」與「不確定」談平日創作的狀態。

從繪畫到寫作,我都離不開母親——訪方迦南《海水停在你背上癢的地方》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2-12-21

在社交平台上搜尋「脂脂肪」,你會看見一個嚮往自由、聲言要「狠狠做自己」的麻甩肉感女子,常常以自在的裸體形象示人,毫無保留地在網絡世界散佈愛和真我的勇氣。這個狠狠做自己的角色是方迦南的創作,也是方迦南「做自己」的方法之一。迦南近來出版了名為《海水停在你背上癢的地方》的故事集。由2017年開始斷斷續續寫下的故事,彷彿終於抵達一個彼岸,那名為「方迦南」的景點。「好像終於能夠接受自己是這樣的。」她在訪問中說。

為甚麼寫作人都要兼職打工呢?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22-12-08

張婉雯坦言,她認識的寫作人,全部都要兼職打工,多數是教書,不然就是編輯。對很多人來說,香港文學就是金庸衛斯理;他們自然有他們的貢獻,但其他同樣在貢獻自己的人,只能當教/社畜。生活安穩最重要,讀理科做醫生最好,夢想不能當飯吃啊。

菜心五態

散文 | by 陳在心 | 2022-04-27

菜心,又稱菜薹或油菜,白菜變種,又稱蕓薹。菜心是廣東人的菜,在香港酒樓普遍人會叫菜心而非芥蘭,在餃子店會叫菜心而非豬紅或蘿蔔。在小學常識書中「家庭關係」課插圖,捲髮婦人為家人張羅晚飯的五碟餸中,塗上綠色那份就是菜心了。

在美國寫作的「邊緣人」——哈金

散文 | by 楓柴 | 2022-03-14

每位到外國的創作人,在當地都是「邊緣人」,哈金認為「邊緣」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別人把你從主流邊緣化,二是指自己無法融入或不願融入主流,而主流中心則是指當地傳統和保守的文化。作為一個當地的外來者,難免會有文化差異,甚至抵觸。所寫出的作品也難以讓當地讀者引起共鳴,從而創作人的道路也變得崎嶇。

乖孩子不偏食

小說 | by 陳在心 | 2022-03-07

陳在心在〈乖孩子不偏食〉寫的兩個女生,不吃雞的以喬與不吃菜的今夢。以喬好喜歡鳥,因此對吃雞有了陰影,而對雞肉的恐懼為以喬帶來不少煩惱。今夢對蔬菜的記憶,則與父親拿著滕條或皮帶的抽擊有關。今夢不僅討厭所有細長而綠色的東西,也不再吃菜。

蘿蔔的哲學

散文 | by 之行 | 2022-02-14

之行形容,白蘿蔔如果放在演藝界,它應該是一個可塑性甚高的藝人。擔當主角的蘿蔔糕固然出色,當個第二主角或配角時,它也毫不馬虎,往往為作品起了畫龍點睛之妙。作為根菜植物,意思是它的根肥大可作蔬菜食用。

粵語雅俗與巿佔率——「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對談整理(三)

報導 | by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 2021-12-03

延續前兩篇「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的對談紀錄,在這篇學術會議整理稿,幾位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繼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並回應參加者的各個提問,共同討論現在發生的粵語運動。

粵語的多元與歷史——「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對談整理(二)

報導 | by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 2021-12-03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早前邀請幾位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此學術會議的第二篇整理稿,李薇婷、鄧小樺、關煜星等發言者,繼續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以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

粵語寫作的各種實驗—— 「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對談整理(一)

報導 | by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 2021-12-03

為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以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早前邀請幾位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此學術會議之整理稿,將分三篇於《虛詞》發布,第一篇的發言者包括梁栢堅、關煜星、邢影、洛琳。

訪作家哈金——以敏感的心靈,探尋邊緣寫作的意義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1-04

著名美籍華裔作家哈金,月前應浸大文學院邀請,舉行講座並與學生進行交流,期間接受了「虛詞編輯部」的視像訪問。移居海外,以英語寫作筆耕多年,過程中不斷探尋寫作的意義,哈金說,「繼續將有意義的事情做好,這是最重要的。」

詩四首:〈荷爾德林究竟看見了什麼〉、〈哀歌〉、〈夢〉、〈寫作〉

詩歌 | by 五口 | 2021-10-18

五口投來新詩四首,〈荷爾德林究竟看見了什麼〉、〈哀歌〉、〈夢〉和〈寫作〉,四首作品各具特色,而且不乏佳句,像「靜坐在懸崖上/我們每天目送自己出海/朝著 大海的盡頭出發/總是期望自己在哪天歸來」,引來頗多詩外聯想。

【文藝Follow me】工作、寫作、創作中找平衡——紅眼與《伽藍號角》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31

紅眼在2010年的明報訪問中說過,「因為心裏有些一定要寫、不然以後會後悔的故事。」十一年後,紅眼已是媒體多面手,專擅影評、流行文化隨筆,更是《藝文青》總編輯。最新出版的小說集《伽藍號角》,一來是他回歸久居的成長地元朗,二來是他近年在困身的文字工作之中,如何找到平衡創作的嘗試。

【教育侏羅紀】光

影評 | by 游欣妮 | 2023-02-23

很多人問過「她」為什麼寫作,也有很多人問過她為什麼喜歡寫作。她不是第一次聽到別人說看到她眼裡有光,她知道小卡片上的這一句話,足夠讓她記住很久,亦足夠成為她日後的寫作道路上的點點亮光。這一刻,因為這句話,她不自禁再次衷心盼望,無論有沒有人看見都好,希望將來有更多人可以為着自己喜歡的物事,默默地、持續地閃閃發光。

何福仁專訪(二):從詩到散文的寫作經驗

專訪 | by 王家琪 | 2021-06-08

「散文需要經營,詩較單純,需要靈光一閃。」雖為詩刊編輯,但何福仁除了寫詩,其實也寫散文。他認為詩是難得的,而散文卻是作者的基本功,而這亦關乎他的閱讀經驗,從梁實秋到魯迅及其弟周作人的雜文,好的散文沒有一定的標準,結果都是閱讀與寫作經驗的累積。

《也斯的香港故事》序——一個難說的香港故事

書序 | by 樊善標 | 2023-04-26

樊善標在王家琪的新書《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序言提到,作者選定了也斯反覆談論的幾個重要課題,縷述也斯關注各課題的緣起、經過,以及課題之間的連繫,從中透視他的香港文學史觀點,困難卻也是此書的吸引力所在。

訪潘國靈《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失去」是通往寫作的力量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5-20

由抗爭年走進抗疫年,潘國靈重新整理自己有關城市文化研究的文章,編成新書《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當生命不斷面對失去,一切跌到最幽谷的狀態,但在失去的過程,卻又迸發另一股力量,潘國靈說,這正是寫作最弔詭的地方。

寫作,在亂世——序盧卓倫《夜海》

書序 | by 陳麗芬 | 2023-04-26

盧卓倫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夜海》,陳麗芬為這位年輕作家的新書寫序,並從他的小説裡,看到一種有別於近年常見的城市寓言書寫或身份主體想像的創作方向,初試身手,已獨具一格。

【文藝follow me】書寫時代,文學的回音——訪問李智良(下)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1-02-22

李智良的小說會引用唔少資料,呢樣係關於佢寫作既道德思考。呢種「open source」既精神值得人尊敬。作家如何以文學回應社會、文學在社會扮演甚麼角色呢? 如果大家想知智良點答,就唔好錯過啦﹗ #李智良 #渡日若渡海 #文學 #疫症 #精神危機 #城市 #香港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2019文學季結集】《家,有處可逃》前言:有情的棲居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10-16

「居住」與人類安身立命相關,在香港尤其是個重要而引起情緒反應的題目,其中的苦樂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2019年以「居住」為主題,開展中學的寫作教育課程,以及大型文學節慶「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獲得了可稱豐碩的成果。在這本結集中,收錄了同學、參加者等的創作成品,也是一個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情感結構、多重現實的壓縮性呈現,層次豐富。

【無形・偷】寫作即僭越,渡過他者的海洋——專訪李智良《渡日若渡海》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0-08-05

一晃眼,是十二年。李智良終於要出版他稱之為「第 2.5 本書」的《渡日若渡海》。《渡日若渡海》裡,敘事者像散步一樣走過城市的每天,每個片段積疊成遭遇他人的短促經驗;李智良試著問這樣一個問題:關於那些沉默的他者,該如何寫?

【佬訊專欄】那些年試過的productivity hack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7-13

持久地寫作並不容易,寫作人總會遇過靈感乾涸、寫極唔出的日子。為了持續寫作,嘗試過不少所謂的「方法」或「系統」,失敗的成功的,在此分享他試過的種種productivity hack。

「董粉」之言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21-09-24

也實在難得,董先生多年以來筆下甘於寂寞,始終專治散文,心不旁騖。他的文章,修辭則細密而認真,內容則深邃而實在,結構則跳躍拈連斷續自如,風格則兼具中國傳統之儒雅與西方紳士之高華,表達則吞吐仰揚各得其妙。讀其文章,如讀大痴道人長卷,尺幅千里而無一敗筆。董先生的文章既是才情與美感的表現,也是表達能力的極致表現。

【2019.回顧】亂世寫作的癡情人:2019十大香港文學佳作

2019.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05

在這個崩壞的年代,唔讀書,又唔做嘢,恐怕就會淪為橫行無道的green objects。讀書固然重要,若能讀到一本好書則更添個人修養,「虛詞編輯部」特此精挑細選十位作家的好書,並以新作為主,當中亦包括選集,以好書滋養每個因荒謬日常而變得脆弱的讀者心靈。

當詩歌「遇上」人工智能,誘發寫作媒介的想像

其他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上周末舉行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其中一個焦點話題是人工智能與詩歌的討論。「以人工智能作為切入點,討論何為人,何為詩人,何為詩歌。」這是執行總監兼策劃人宋子江舉辦講座的想法,而在幾位出席的參與者當中,尤以Ash Koosha與Yona的身份最為特殊。他們並非詩人,一個是生於伊朗的音樂人,一個是由人工智能開發的藝術家。人工智能如何令寫作媒介產生巨變,正好從這對音樂「拍檔」開始講起。

閰連科 X 蔣方舟︰我在困境與虛無繼續寫作

報導 | by 李日朗 | 2019-08-14

在困境中如何活著是人類永久的課題。在這個夏天,香港人就像西西弗斯般,在困境中不斷掙扎。而在香港貿發局主辦第三十屆書展中,正好以「在無盡的困境中活著與寫作」為題,邀請到閻連科及蔣方舟,大談「困境」、「活著」和「寫作」。

【無形.字宅】宇

小說 | by 董啟章 | 2019-07-31

我們被告知,因為我們是宇人,所以我們的名字都以宀為部首。以宀為部首的文字只有四十九個,扣除保留作公職名號和制度稱謂的用字,作為個人名字的選擇十分有限。聽說很久以前,情況不是這樣的,不過自從某個詞被刪除後,我們對於從前的事便愈來愈模糊了。我知道的最久以前的事,是我的祖父母叫寬和容。這是我父母告訴我的。關於祖父母和他們的時代的其他,我一概都不知道了。至於我對父母的記憶,也開始漸漸淡忘,但我記得母親叫做安,父親叫做定。

燈滅背後是有光——讀李維菁《人魚紀》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7-22

「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假如不寫,是否會活不下去?」讀《人魚紀》之前腦中自動響起里爾克這句話,我想知道,一個寫作者在生命最後階段傾盡心力想要完成的,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李維菁選擇了再造人魚公主的寓言。這本最後遺作在她身後才出版,帶著這樣的背景去讀,會實感到一種艱難。

【無形.三十】病態城市,慎密寫實——專訪張婉雯

專訪 | by 劉平 | 2021-09-27

訪問張婉雯那天,我們選在理大校園見面,在露天茶座坐下之後,直昇機偶爾飛過頭頂,卻無損我們談話的興致。想不到訪問過後不久,她就傳來稿子,由直昇機連結世界,一篇談及戰爭與和平的散文。原來她早在默默觀察,難怪張婉雯筆下的故事,平凡得來卻又驚喜處處,因為現實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從來都諗唔到會起人工島咁誇張,痴線㗎。」現實呀嘛,係咁癡線㗎啦。

【佬訊專欄】淡然而溫暖的鉛筆

專欄 | by 佬訊 | 2019-05-13

平心而論,電話寫文的確方便,然而鉛筆的美好卻一直在潛意識徘徊。用鉛筆洋洋灑灑在紙上傾瀉思潮,快感不是在電腦一字一句敲出來能夠比擬。在消耗中留低的字跡、握在手中的粗糙感、筆尖與紙張的磨擦,加起來是一場滿足視覺、觸覺、聽覺的感官盛宴。難怪有人說,鉛筆寫出來的字雖然筆跡淺,但印象卻特別深刻。不要說打字,就連墨水筆、原子筆也難有這般豐富的體驗。

【無形.虛擬關係】黃麗群︰我喜歡走路,但不喜歡出門——奇觀香港及靜止台北

專訪 | by 沐羽 | 2019-03-27

我記得黃麗群寫過不喜歡出門,但沒想過到香港接受訪問時,還是會把場地拉到自己的房間。她說她今天應該不會離開旅館,如此堅決,我完全被這股不出門的決心所打動。出版了小說集《海邊的房間》、散文集《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的她,曾任媒體編輯,現為自由工作者。

變速.散手.文人畫——樊善標談散文寫作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6

中大中文系教授樊善標近日出版散文集《發射火箭》——與他的首本著作《力學》一樣,都可能會被錯歸入科學類書籍。樊善標本來就有錯綜而跨越的歷史:他原為理科生,在大學卻入讀中文系;碩博左論文主題都以語言文字、古籍研究為專業,後來卻在大學中教授不少現代文學的課;研究及師承都與余光中相涉,卻不走新古典主義的路子,昔有「中港台散文試驗」一科甚受學生歡迎。九十年代加入呼吸詩社,並與凌鈍、杜家祁合編《後青年散文集合》——同樣地,樊氏第一本著作《力學/[]》也以書名點出了作者對於散文美學的個人看法:理性,在形式上追求對敘述的控制,強調散文的「骨架」而非血肉,提出一種幾何之美。

【教育侏羅紀・創意寫作】「規則」的必要

教育侏羅紀 | by 袁兆昌 | 2019-01-29

游走各校授寫作課十餘年,短至兩節,長則十八節,昔日學生都投身社會,從「愛看《哈利波特》」、「在看《暮光之城》」到「誰是蘿琳?」「老師你說的是幾多年前?」見證幾代中學生在潮流起伏的狀態。課程當隨之變化。不覺,思想日漸激進,繼而引進韓劇談「引用」、新海誠《你的名字》。談「意象」、林若寧《百年樹木》談「張愛玲」、宮廷劇談「政治」……就是不得不提冰心都會兼提清潔龍阿德(違例放紙船會被罰款千五)、不得不提巴金都會兼提「經典作品不會告訴你的那些怪叔叔」(鄰家阿伯欲娶鳴鳳)、不得不提金庸都會兼提「武俠小說懸崖的幾種功能」。這些「讀物」與主題漸漸成為我演繹的重要素材,學生似乎各有得著?我不知道。

離時代遠遠,沒人間煙火——專訪勞緯洛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9-01-19

他是這樣一個17歲少年︰最喜歡的小說是高行健《靈山》,去年還勇悍地以自資的方式,出版長篇小說《卷施》——他的名字是勞緯洛。這位即將應付公開考試的中六生,輕鬆地談起那獲諾貝爾獎肯定的大書:「《靈山》是難以理清順序的書。我總是隨意打開一頁來讀。就像日本動畫《魔法小神童》,主角加旋唸魔法書咒語那樣。」

【教育侏羅紀.補習】療癒的可能

教育侏羅紀 | by 李嘉儀 | 2019-01-08

他們每每在第一天考試的早晨肚瀉,一做習作就伸手拔掉前額頭髮,他們習慣抓破永遠在同一位置,那久久不癒的結痂,彷彿那裡總是有蟲在啃,有火在燒,一緊張便痕癢。他們的額頭佈滿細小傷口,指甲縫邊塞滿血跡,有時他們記得我今天要來,便在課前衝到浴室洗刷,更多時候,他們忘卻了⋯⋯

【虛度年華.四六】聶華苓:從白色恐怖到溫暖紅樓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30

國共戰爭紛擾,聶華苓於1949年來台避亂,隨後經引介進入剛創刊不久的《自由中國》,擔任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這份承載著台灣民主進程的傳奇刊物,創辦時得到蔣政府的支持,但因其堅持主張自由主義思想,並從50年代開始發表社論、指出台灣社會專政極權等諸多問題,逐漸受到當權者的打壓……

【教育侏羅紀:寫作教育】何福仁訪談(下):應該要有「失敗者的文學」

教育侏羅紀 | by 致寧 | 2018-11-27

何福仁:文學最忌簡化。我覺得諾獎詩人辛波絲卡說得好:「我不知道」(I don’t know)。你問有甚麽問題可以解決,我不知道。文學家,甚麼家都好,尤其是教育家,最難得的是肯承認自己不知道。W.H. 奥登在〈悼念葉慈〉一詩說道:poetry makes nothing happen (詩無濟於事)。文學作品不斷寫出來,你以為這個世界變好了嗎?

【教育侏羅紀・寫作教育】何福仁訪談(上):文學不做救世主

教育侏羅紀 | by 致寧 | 2018-12-07

按:文學館此前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寫作教育的研究,感謝何福仁先生撥冗參與訪談,分享對文學寫作教育的看法。虛詞現轉載稍經刪整的版本,題目為編輯所擬。

【教育侏羅紀・寫作教育】寫作治療,可以嗎?

教育侏羅紀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文學館此前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寫作教育的研究。感謝許迪鏘先生賜文,分享對寫作治療的看法。文章經虛詞轉載,題目為編輯所擬。

專訪董啟章︰我可能會被「董啟章2.0」取代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09-04

與董啟章見面的地方是中大的Cafe330,他看上去身體好像還不錯——至少不像傳言說的那樣差。《愛妻》(又名《浮生》)未出版前已經頗受關注,既是鍾曉陽經典《愛妻》的重寫,又是「精神史」三部曲的壓軸一部,不少讀者都攜著對《心》和《神》的疑問,寄望透過《愛妻》了解一下董啟章近年發生的改變。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百年樹蔭:劉以鬯的文學地景

其他 | by 洛楓 | 2018-08-10

《對倒》寫道:「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是的,劉以鬯那個文學副刊的年代、動輒連載十數萬字小說的黃金歲月,早已一去不返,我們在感慨追思之餘,仍必須相信時代總踏著前人腳步滾動。

Philip Roth逝世:我與寫作的搏鬥已經結束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9-01-03

「甚麼時候才到他?」每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禮,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都是呼聲最高的美國作家之一。由1959年出版第一本書《再見,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到2012年正式表示退休,他在長達五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了超過三十本小說。羅斯被認為是美國戰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地位等同於二十年代的海明威和三十年代的福克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