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道"

你不可不知的性智慧,評《男人的憂傷,只有屌知道》

書評 | by 辛曉雲 | 2024-02-08

在長期的文化累積與建制中,我們的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的氣質與角色模板,有著單一而趨於封閉的形塑。這樣的形塑雖然為人們的性別發展帶來安全與定向感,卻也使得個人的差異及需要,隱身在角色模板之後,壓抑且隱晦。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這味道是禁止事項

小說 | by 黎特 | 2023-12-28

根據本國法律,所有死刑犯在行刑之前,都有指定最後晚餐菜式的絕對權利。作為當了二十年資深獄警的我,以為早已在這座監獄裡見識過地球上所有菜式,有時心裡不禁讚嘆我國法律的慈悲,還有每次必定順利製作出指定菜式的廚師們的技藝。據我所知,他們一次都沒有失過手——不管是哪個家鄉的罕見餸菜,還是極盡奢華的九大簋,他們必定如死囚所願地送上。相信今次將會是他們面對過最大的難題——囚犯(編號98017)最後想吃的,是他自己的心臟。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吃物

小說 | by 黃言丹 | 2023-12-27

她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第一次進食異物的感覺。可能是外婆在收拾桌面時遺漏的,可能是她自己偷偷藏在手心中,那枚磨得只剩下尾部的深綠色蠟筆。她記得外婆在廚房裡煮晚餐,房子裡塞滿一片甜膩的油香,電視裡的卡通人物唱著無聊透頂的兒歌,而她只是專注地盯著飯桌上那個指頭大的綠色物體。要是外婆再遲一分鐘發現倒在地上窒息抽搐的她,她短小的生命大概就在那天畫上句號了。

【虛詞・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草莓謊言

散文 | by 澪 | 2023-12-23

「謊言令人作嘔,但若然是草莓味的,甜蜜既精緻,那便另當別論。」在澪的童年,草莓屬矜貴水果,一盒草莓足夠買一大袋蘋果。她回憶起草莓之所以香甜,是母親為他汲去草莓酸味、擋下生活苦澀,使他得以大快朵頤。如今香甜漸去,卻又顯得滋味雋永,格外耐吃、回味。

【虛詞・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燒賣食記

散文 | by 箋箋 | 2023-12-23

箋箋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香港燒賣關注組」的存在時,心裏不禁想,北到內蒙古,往南到香港,不同地域的燒賣內外有別,但大家對這粒點心的愛仍是「江南江北一般同」。她繼而憶起在呼和浩特的三年生活,天寒地凍中有暖色的光和熟悉的人,以及皮薄餡靚的羊肉大蔥燒賣。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筆記留情

散文 | by 何秀萍 | 2023-12-21

「記憶不過筆記留情人、時、地」,走進酒店玄關的時候,腦中竟兀自哼起這句自己寫的歌詞,我手寫我心,我從來只寫自己相信的事。這天沒有旋律限制我會想在這句子後面加添一隻字:「味」,變成「記憶不過筆記留情人、時、地、味」,存有氣味、味道、風味元素的記憶,於我而言,更加鮮活。食物的滋味,往往連結著時間、地點、人物,單單一道菜,只我一個人獨享,就算多好吃也不能教我念念不忘,必得加上當時的環境、心情、氣氛和同伴,才能令那段時間或短或長,份量或多或少,菜式或豐或儉的進餐過程格外難忘。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潛伏味蕾的密語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3-12-21

先是想起了炸油糍。是外婆植在家族記憶裡多年。外婆炸的酥軟可口豆沙油糍,過年便會出現在餐桌上,我們家族的人必然吃過。村裡左鄰右里沒有這項食物,為我們家獨有。一顆顆脹卜卜的啡色小圓球,內含豆沙餡料,咬下去酥脆柔軟粘牙爾後一絲空氣的縫隙會從中釋出。甜度剛好的紅豆沙餡料塌陷在口腔,纏綿舌尖侵襲味蕾使得我們一顆完了會忍不住送第二顆進嘴巴。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回憶是那道苦瓜

散文 | by 饒雙宜 | 2023-12-20

當時並不明白,客家菜重「鹹、燒、肥」,是基於貧困以及資源匱乏,還有客家人節儉的特質,慣以鹽油醃漬或燉煮食材,以作保存。舅婆又甚少倒掉食物,剩菜被一直翻熱,重回餐桌,讓人更沒胃口。又因為忙著生計農務,客家菜的烹調手法偏向實際,毫無花巧,把一切燉至天荒地老萬物變色⋯⋯每當父母不在家,由她打點膳食,我大多皺著眉草草扒飯了事。兒時幼稚,厭棄與故鄉有關的事物,故鄉給我一種下等的羞恥感,而舅婆代表了故鄉的一切,包括那碟糜爛的釀苦瓜。她不幸的命運,她的苦況,她的喜好與鄉愁,離當時的我太遠。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吃黑

小說 | by 韓麗珠 | 2023-12-19

暫託貓的女人委屈的八字眉偶爾會浮現在萬花的腦海:「或許黑貓是因為太愛植物,才會忍不住把所有花和葉,葉連枝也咬碎。那是牠表達愛的方式。」女人以哀傷的語調表達她盡力而為的體諒:「可是植物是我賴以維生的職業。這陣子,我一直胃痛,彷彿牠在啃咬的是我的胃。若非如此,我才捨不得讓牠離開呢。」女人撫摸著籠子欄柵,就像在撫摸莫黑身上閃閃發亮的黑暗。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年年有餘

散文 | by 呂嘉俊 | 2023-12-18

沒錯,鯪魚肉雖然是下價食材,但認真細作,同樣不失風雅,最極致版本自然是釀鯪魚。做煎釀鯪魚,工序繁複。起、切、撻、釀、煎,一個程序都不能少。第一關是起肉,關鍵是要保留魚皮完好無缺,刀鋒要從魚皮兩旁順刀而入,一剝即起出兩大片魚肉,剩下魚皮像洩了氣的皮球,靜靜置在一旁。起出的魚肉要即剁,但鯪魚骨多而細,在剁前一定要以薄切的刀章把魚肉片出,順道把魚骨橫斷,化於無形。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哪個時勢能沒有歌|訪陳智德《樂文誌》

專訪 | by 韓祺疇 | 2023-12-14

〈年少無知〉與〈天與地〉代表了兩種態度,前者徬徨躊躇,後者是堅定與叛逆的rock and roll精神,但它們並不對立,因為頹廢與勵志的力量都是必須的。如何破除二元,以文藝的精神思索時代表徵下,眾多複雜的人性面貌,這是陳智德在《樂文誌》的課題。同樣地,也可以由外表迥異的兩首歌談起:陳百強的〈喝采〉與張國榮的〈風繼續吹〉。

被曝拖欠書款時隔一月 貳叄書房發道歉啟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2

獨立書店貳叄書房去月被曝拖欠巨款,引起業界迴響,時隔一月,本日(12日)貳叄書房發道歉啟事,承認過往未有清楚釐定與前店長楊喜盈(Joyce)的夥伴關係,並為早前失言「書店從來只有兩個老闆」致歉。除此之外,貳叄書房承認未能妥善處理帳目,導致拖欠書數;曾向朋友借款周轉,亦未在還款期內清還借款。現時,貳叄書房表示已付清Joyce為書店墊支的款項、供應商以及朋友的欠款,並就此事致歉。

那些你不知道與未見過的小王子:記於《小王子》80周年

書評 | by 阮若缺 | 2023-12-11

今年《小王子》80歲了。它是截至目前為止,除《聖經》外發行量最多的書籍,更遑論各類書評、論文、延伸書寫,甚至周邊產品,堪稱「濫情爆點」。然而阮若缺在閱讀《遇見小王子》之後,卻意外獲得更多啟示,越發了解聖修伯里本人及其創作的心路歷程。另兩位作者搜尋了有關聖修伯里或親友散落美、法各地博物館、基金會及私人收藏的珍貴史料、原稿,尤其是對相關繪圖加以研究分析,令《小王子》重生並另賦新意。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前置詞:尋味啟事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4-01-02

人最初的味覺記憶,潛藏在母親的肚子內。懷孕四五月起,胎兒開始發展嗅覺與味蕾,能辨識羊水的味道。口腔期階段,嬰兒透過吸吮、咀嚼、吞嚥獲得滿足,同時探索感知世界,約三歲起會找到自身的口味愛惡。然後隨著個體經驗的殊異,味道的記憶會日復一日累積、流變又遺失,我們懵然未知其意義,直到某日偶爾記起,才發現它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消逝,不復往昔。本期《無形》說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正要召喚獨一無二、在深處流淌的回憶。

張愛玲的一貫道——以《雷峰塔》作觀察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3-09-13

在〈童言無忌〉中,張愛玲提過「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可見顯赫的家世雖然不住走下坡,但童年的張愛玲姊弟仍不愁穿吃。當然,坐食山崩的結果自是張愛玲要面對家庭帶來的冷酷:「我不能忘記小時候怎樣向父親要錢去付鋼琴教師的薪水。」這段在《雷峰塔》有相當擴充的篇幅,首先寫後母榮珠嘲弄讓俄國老師教琴是祟洋媚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理據,實質是想僱用收費較廉的中國先生,然後琵琶直問「換個先生一個月能省多少錢?」引發一場金錢衝突,最後以琵琶放棄學習鋼琴告終。

【新書】《同道心影——記憶中的文友》〈顧城的城〉

其他 | by 劉以鬯 | 2023-08-31

香港中華書局今年推出劉以鬯散文集《同道心影》,收錄了〈顧城的城〉一文,又適逢顧城離世三十週年,當年《香港文學》第108期特此設計專輯,劉以鬯為其撰文,說明顧城、謝燁夫妻倆與《香港文學》的緣分與通信內容,由此表達對兩人的不捨哀逝,紀念這名詩人。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天道酬勤李敬恒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3-08-21

李敬恒早前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尋常與作樂——關於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卻缺了編者序,同為普及知識夥伴的鄧小樺在此為他補上一個編者序。她認為以哲學觀念闡釋人生與藝術的書並不普遍,而Roger的書寫態度甚至是謙退的,以平等和欣賞的態度去看評論對象,更透露了定書名和封面的一波三折。此書得到跨界讀者的注意,皆因Roger日常的辛勤付出,是為天道酬勤。

相信光的情感教育——香港戲劇工程《銀河鐵道之夜》觀後感

劇評 | by 勞緯洛 | 2023-08-01

藝術總監把這次演出稱為「兒童戲劇」,關鍵乃是「成長」。「成長小說」是為文體,德文中稱為「bildungsroman」,有著生命與靈性經歷漸漸長成一個圖像(bild)的意味;我會說,這齣《銀河鐵道之夜》同樣是一場濃縮的、象徵化的「bildungsroman」。劇中阿喬因為父親的長期缺席、母親的病弱無力,因而被許多同學取笑、誤解,卻仍然保持純真、勤儉,始終是「一心為了他人的幸福著想」的人。舞台上的寓言正是將阿喬這個圖像,深深印刻在觀眾的眼睛裡、心靈裡。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乘搭銀河鐵道列車來到此處,就彷彿都成為了置身「天真」(naïveté)狀態的兒童,重新學習成為人的情感條件:不滅的勇氣與智慧,面對逝亡的莊重哀悼,立足此刻、謙柔待人的意志,以及仰望未來的信心。

【書展開幕】中小型出版社大減 獨立書店體制內外各尋出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21

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周三(19日)於灣仔會展開幕,是自疫情復常後首個書展,主辦方貿發局預計入場人次會比往年多。今年書展有更多內地展商參展,反之中小型出版社則蹤跡難尋。不過也有書店於今年首次參展,期望令讀者可在書展中發掘獨立出版書籍。而在書展以外,亦有獨立書店及出版商自行舉辦「小型出版銷售場」,為讀者提供接觸本地出版的另類選擇。

【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後記——你道是浮花浪蕊,他須是靈根異卉

其他 | by 崔舜華 | 2023-07-07

崔舜華在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的後記,談到自己必須不斷地寫作,直到再無分毫握筆的氣力。寫作十餘年,追尋的文學的誠實與生存的真實,究竟被握在何方神聖的大掌心裡,她感覺自己的身體離這世界很遠很遠,放棄了期盼卻依舊期盼著,自己是那天選的靈根異卉。

有線年代的影迷自述

散文 | by 陳衍誥 | 2023-07-03

有線電視在6月1號終止收費頻道服務,網上也有零零星星的文章討論,陳衍誥作為有線年代的影迷,分享自己曾經長期閱讀《有線月刊》,並將各大電影台的節目表由頭看到尾,電影一台長期播放著的港產片,也成為其日後逐漸增加電影知識的橋樑。

沉桴於海,幽道其變——羅貴祥《夜行紀錄》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06-06

在勞緯洛心目中,羅貴祥是位很特別的老師,僅僅是與文學相關的身分,也難以一言界定。當讀到羅貴祥的新書《夜行紀錄》,勞緯洛覺得首次朝他那無法觸摸的睿智與憂傷,與他深藏的意志,都更親近些微了,或許亦是首次和他在小說與小說之間,可以「坐而論道」。

【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序——迤邐.刺青.沉香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6-05

崔崔也必是理解,與我同樣的矛盾:極其痛苦而現實中難以承受的事物,在另一個層次看其實是理想。只是任執一端都好像磨滅了當中的複雜度,於是只能一再迎戰──我發現在書中,崔舜華的特殊成長型態是:能力與困境同時提升。像她有愈來愈強的搬家能力,就搬愈來愈難搬的家。像她喝了酒又服藥,酒量和藥量都一直增加,因為它們互相抵消,無有任何累積。

【無形・開門】三道門

小說 | by 余婉蘭 | 2023-04-27

一門之隔,引發無限想像。在余婉蘭的小說〈三道門〉,靈魂抖動,靈魂卸罪,黑夜讓萬物逐一都沉沒在意識、記憶的深淵。穿過這一道門,如像從一則寓言的隱喻裡穿出來。十支長劍立於橫陳的身體上,但沒有誰能肯定那代表甚麼。

【世界閱讀日】閱讀是個好東西!編輯部精選華文說書頻道PLAYLIST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2

書海茫茫,未必每個人都能在忙碌日常,抽空閱讀各類文學作品,透過影像方式吸收不同書種的精華,由此選擇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書,成為不少人獲取閱讀資訊的途徑。《虛詞》編輯部今年為響應「世界閱讀日」,精選在華文世界透過影像配合內容,鼓勵大眾閱讀的說書頻道,藉著以下這個播放清單,願我們都能在百忙之中,找得一本靜下心來細讀的好書。

《回首爾後》:國界是一道不會綻放的傷痕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3-03-27

黃柏熹認為電影《回首爾後》(Return to Seoul)有個非常準確的中文譯名,相比「回到」,「後」可能才是電影的真正關鍵。看著主角Freddie橫渡八年的成長歷程,歸根究底,所謂「根」不是指國族或家族上的認同,而是她如何攜著身軀穿過一切,最後回到自己身上。相比尋根電影,它可能更似一部超越國界的成長電影。

迎接升級版ChatGPT-4 喬姆斯基質疑道德冷漠:「表現出類似邪惡的平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4

由Open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全球爆紅,美國華裔科幻小說家姜峯楠以及語言學家兼哲學家喬姆斯基,與另外兩位作者Ian Roberts及 Jeffrey Watmull近期發表的文章,都在坊間引起不少關注及迴響。隨著OpenAI日前正式發表全新升級版的GPT-4模型,其後續發展勢必將會引起網民的另一番熱烈討論。

跨越生死維度的靈魂之窗:瑪莉娜的凝望與救贖

書評 | by 蘇麗真 | 2023-02-24

行為藝術是當今受誤解最多的藝術形式,談到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她和烏雷(Ulay)對立拉緊弓箭的一幀照片,在她的自傳《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中,道盡這位行為藝術教母和情人多年來的相生相剋、相愛相殺,一路將自己推向恐懼、痛苦、筋疲力盡的極限,追求情感與靈性轉化、絕不妥協的危險旅程。

【字在食.葡式蛋撻】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之旅

字在食 | by 艾苦 | 2023-02-10

對於葡萄牙文化,我們最熟悉的必定是葡撻了。我們之所以吃蛋撻,也全因為葡萄牙於澳門的殖民史,葡撻最早出現於1800-1820年左右,里斯本貝倫區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來到里斯本的艾苦,有幸參加修道院的聖誕演奏會,之後再到世上第一間葡撻專賣店,享用最經典的葡撻。

見證之書:繞道與痕跡——評李嘉儀散文集《曝光》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01-20

李嘉儀近來出版散文集《曝光》,勞緯洛認為她寫得簡單、清煉與溫柔,此中大概自有深意。一場場的書寫下來,為的並非純粹展現作者對他方的興趣,《曝光》所曝光的,僅是作者的內心,除此無他,那些繞道外部而得見的風景,因而成為了作者內心最珍視的某份憑據,足以支撐其言說下去、寫作下去和存活下去的憑據。

【已讀不回 S2 #39】李慧詩|集氣!一起修復殘缺的我城:石井朋彥《回憶修理工廠》

已讀不回 | by 李慧詩 | 2022-12-18

Book Channel 最後一位嘉賓,將會介紹今季(希望唔係最後一季)嘅最後一本書——今集繼續有請「牛下女車神」 Sarah 李慧詩介紹吉卜力 動畫製作人石井朋彥《回憶修理工廠》!

《驢子伊艾奧》——動物和人類知道了甚麼?

影評 | by 陳嘉銘 | 2022-12-16

牠在最後跟隨牛群,走入倉庫;對觀眾來說,相信是牠命不久矣,因為那個黑暗環境,似預示走入屠場前,動物會被昏迷處理。說的是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作品《驢子伊艾奧》的尾聲,那頭再次流浪的驢,或瀕臨死亡。這幕死亡的預示,尤其逼迫筆者多想英文片名《EO》的台譯——《如果驢知道》,而EO是牠的名字,卻被譯成如同詰問的茫然,因為這個詰問沒有主體:如果有甚麼必需要驢知道,那究竟會是甚麼?

【已讀不回 S2 #38】李慧詩|踩單車、讀文學我全都要!: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

已讀不回 | by 李慧詩 | 2022-12-10

Book Channel進入本季完結最後倒數,有請今個禮拜世界級壓軸嘉賓——牛下女車神——Sarah李慧詩同我哋講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

草間彌生:離經叛道的女人,離經叛道的藝術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01

儘管跌宕,草間彌生憑藉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燦爛至今,正如她所說,創作成為了支撐生命的力量。這份強大的力量,邀請我們走進她的無限世界裡,比起名聲和市場價值,更藉得我們好好珍惜。

詩三首:〈為二〇二二年十一月所作〉、〈像一道閃電〉、〈疆外人〉

詩歌 | by 李盲、Sir. 春風燒 | 2022-11-28

新疆烏魯木齊一場大火,讓內地積累已久的民怨直接沸騰,越來越多國民走上街頭以示不滿,並開始拿起白紙,走上街頭,表達他們對防疫措施與無法自由表達言論的不滿。雖然白紙上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都知道在說什麼。詩人李盲及Sir. 春風燒亦決定以詩歌聲援抗爭。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前置詞:如果終究要道別,好好說再見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12-01

年尾將至,又是編輯部準備回顧系列的時候,其中少不了盤點年度逝世名人,看到一個個出現在名單裡的人物,只教人感到無限唏噓。在「失去」的時代,一切來得太快,就連說聲道別也如此匆匆。有見於此,今期《無形》邀請不同作者與文化人,各自揀選想要悼念卻來不及道別的對象,將彼此之間的點滴緣分化成文字,向這些心中佔有份量的人物好好作別。

【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前瞻】回顧歷屆得獎名單 盤點影迷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6

香港電影年度盛事,受疫情影響取消實體頒獎禮一年後,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將於明日(17日)舉行,花落誰家令人期待。金像獎由 1980 年舉辦至今,已踏入第四十個年頭,是華語影壇最具代表性的獎項之一。適逢頒獎禮前夕,虛詞編輯部跟大家溫故知新,回顧歷年來的得獎名單,盤點重要得獎數據:金像影史中,哪部電影是大贏家?哪些導演斬獲最多?哪些演員奪得最多影帝、影后殊榮?而史上得獎最多的,竟是一位幕後製作人員?事不宜遲,立即跟各位揭曉!

業主突指違反條款終止租借 「第一屆香港人書展」被迫取消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3

原定明天(14/7)開始在銅鑼灣Mall Plus商場舉行的「第一屆香港人書展」活動,主辦方之一、山道出版社負責人楊子俊表示,收到業主書面通知,指他們涉違反租約,須即時撤走場內所有物資,主辦單位宣佈「香港人書展」取消舉辦,並會保留民事追究權利,明早十時前再公布替代方案。

【2021文學季結集】《文以菜道》前言:你也還在種植些什麼?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2-07-12

「文以載道」是文學中常思考的宏大問題,香港文學季今年結集書名「文以菜道」,則嘗試以蔬菜的微小親切,來表達文學的大道,以「親蔬」作為主題,探討土地與耕耘的意義,與市民一同種植未來。耕耘必須長期堅持才有成果,願在這裡為堅持的人打氣:我們一起,不要放棄。

〈同齡的跑道上——悼念倪匡〉、〈童話神偷〉

詩歌 | by 崑南、驚雷 | 2022-08-15

作家倪匡及導演羅啟銳日前先後離世,文化界人士紛表悼念,崑南與驚雷分別寫詩,以〈同齡的跑道上〉與〈童話神偷〉作悼念。未曾攜手其實早已攜手,銀河上書寫不二的自由;人生多變幻,奢望一步難,然後就能一步佳。

《森山大道:過去常新 未來總是回顧》紀錄片——不帶執著,探求攝影本質

影評 | by 黃思朗 | 2022-07-07

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充滿傳奇色彩,導演岩間玄透過這部紀錄片,細緻刻劃其創作歷程,記錄了2018年森山大道首部攝影集《日本劇場寫真帖》「復活版」的製作過程,藉著重構這本包含149張大作的經典攝影集,回顧森山大道過去五十年的人生、作品、靈感與感受。

森山大道紀錄片M+上映 菅田將暉四分鐘獨白被刪走

影評 | by 寫在攝影邊上 | 2022-06-21

已正式開幕的M+戲院,早前放映首場森山大道紀錄片《過去常新未來總是回顧》,電影當初公開時曾發表過旁述是演員菅田將暉,但有入場觀眾發現其開頭獨白被刪去,雖不至於對劇情敘事有太大影響,但這四分鐘卻記錄了菅田將暉與森山大道之間的微妙緣分。

【無形.校服有惑】那些年的校服,與這些年的中庸之道

散文 | by 沈旭暉 | 2022-04-26

回望家中塵封的校服,沈旭暉憶述,當時懂得打扮的同學,總能夠在千篇一律的校服,往「非建制」方向變出不同花樣。另一方面,學校領導又會在校服之上,再賦予種種「建制」標記的花花草草,像領袖生章、學生會章之類。在兩極之間遊走,正是校園生存智慧。

一生的漫畫道︰《忍者小靈精》之父藤子不二雄Ⓐ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8

《忍者小靈精》、《Q太郎》、《叮噹》陪伴不少人長大,其作者日本漫畫家藤子不二雄Ⓐ(藤子Ⓐ)4 月 7 日於家中離世,終年 88 歲。

我自求我道:書寫周耀輝

其他 | by 洛楓 | 2022-03-21

雖以流行曲歌詞為題,但洛楓形容,新著《獨角獸的彳亍:周耀輝的音樂群像》是一本學術味道濃厚的書,既不想做坊間那種所謂「詞評」的短篇文章,同時亦不是想神化周耀輝或做「明星研究」,而是要從音樂、字詞、嗓音、歌手形象、工業體制,到歷史、性別、文化、媒體、文化身份和社會學的分析,借一個詞人研究去建構香港的流行音樂論述。

【新書】第一面世界獎牌——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書摘

其他 | by 李慧詩 | 2022-03-21

在新書《身上的每道傷疤》,李慧詩真情剖白內心的矛盾,談到成為世界級選手之前,自己也曾試過大部分運動員都必經的平台期階段。這篇摘自新書章節〈軀幹之無奈〉的文章,看「牛下女車神」如何成功克服停滯,並攀上更高的水平。

【新書】原來矛盾,一直在她心中,像車輪滾動——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序

書序 | by 劉偉成 | 2023-04-26

賽場上鏡頭前的「牛下女車神」李慧詩,總是予人冷靜且不失幽默的感覺,在新書《身上的每道傷疤》,Sarah真情剖白內心的矛盾,給她出版這本書的劉偉成,歸納這三年來跟她相處的體會,以及對這本書的讀後感,當作是給香港人走出陰霾、做好本分的小錦囊。

【已讀不回 S2 #1】大師兄Roger:支配自己,超越現實的惡:唐君毅《道德自我的建立》

已讀不回 | by 李敬恒 | 2022-02-22

全新一季「已讀不回BookChannel」,打頭陣的是重量級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這位當代新儒家宗師在著作中強調,人不能僅按照本能和欲望過活,我們應該要運用與生俱來的自覺能力為生活賦予道德價值,從而超越現實的種種限制,達致自主的人生。 鳴謝新亞研究所提供場地。

【文藝Follow me】說故事的人 訪米哈《佈道後的幻象》、趙曉彤《一》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2-19

StoryTeller 故事文庫出版了兩本新書,米哈《佈道後的幻象》及趙曉彤《一》,並以「Sound of Sunrise」為題,為兩本書開設期間限定書店及藝術展覽。「日出的聲音」是怎樣的?大概就是有一個人(或一隻貓、一隻狗)把你擁在懷內,你的耳朵靠在他的心口,聆聽他慢慢升起的心跳,沉實而溫暖。

我所知道的一行禪師

散文 | by 蔡芷筠 | 2022-01-28

【無形・酒呀!我叫你酒呀!】你永遠不知道那是最後一次酩酊大醉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2-01-28

對酒的經驗,與色無關,於鄧正健而言,不但像延綿多年的成人禮,更想到酒仙劉伶。劉伶最著名的事跡,莫如他發酒癲在家中祼跑,友人見狀嘲笑,他就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家,房屋為內褲,你為何走進我的內褲裡呢?」據《晉書》載,劉伶常常拿一壺酒,就坐上鹿車走入森山,並著隨從把鋤頭帶來,並囑咐:「死便埋我。」這直如一個有自殺傾向的酗酒者自白。但劉伶既要醉生夢死,每天大醉,也不屑估算那是否最後一次他的酩酊大醉。

訪《再會!山川人》——讓每道微小的藝術,滲透川龍細水長流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2-21

2018年,創不同協作成為「邂逅!山川人」的在地藝術策劃伙伴,團隊與藝術家走進荃灣川龍村,與村民創作活生生的藝術。三年過去,團隊再次重返川龍,與村民回溯共同創作的經驗,並將過程點滴輯錄成新書《再會!山川人》,將川龍村的藝術氛圍,一點一滴延伸下去。

藏在樹裡,是你不知道的新蒲崗 —— 《樹心邊.新蒲崗》鄧小樺 X 唐睿 X 盧樂謙

報導 | by 紅眼 | 2021-12-09

時至今日,恐怕新蒲崗直接會讓外界想到一幅工廈林立的街景,卻甚少與盤根錯節的樹木串聯在一起,然而樹木從未離開過幾經時代變遷的新蒲崗。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旨在結集新蒲崗區內樹與人的故事,書中邀請了多位本地作家及新蒲崗街坊參與,共同勾勒社區日常,亦期望透過樹木書寫,重新建立新蒲崗與文學的淵源。

【同體】《DEAR LABIA》互動藝術展︰給自己的陰部禮讚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Lisa、Patricia和 Vera 在上環一隅籌辦實驗藝術展 《DEAR LABIA 親愛的陰唇》,為香港帶來首個以「陰部與女性性歡愉」為主題的藝術活動,上周六(11 月 27 日)舉行的開幕派對率先讀出她/他們的陰道獨白,帶領參加者探索、肯定自我與身體的親密關係。展覽亦舉辦陰部石膏倒模等一系列工作坊,讓參加者感受每一個陰部的獨一無二,細聽每一個陰部的故事。

【文藝Follow me】我們與古董的距離 「走近—荷李活道貳」展覽帶你走入古董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1-06

一件超過一百年歷史的物件稱為「古董」,未夠百年則是「舊物」。一百年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也因此很多人覺得「古董」遙不可及。南豐集團「世界之約」與MUSTHAVEKEYS合辦「走近—荷李活道貳」展覽,以香港「古董街」荷李活道為主題,展出六位香港藝術家及創作單位的作品,包括陳麗同、石家豪等,拉近公眾與古董的距離。

當香港電影的跑道只剩下《媽媽的神奇小子》

影評 | by 紅眼 | 2021-10-26

改編自殘奧金牌得主蘇樺偉真人真事,由尹志文編劇及執導的勵志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將代表香港角逐第9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彷彿是當年在電視廣告綽號「神奇小子」的蘇樺偉離開運動場之後,再一次(在梁仲恆的演繹下)於電影跑道代表香港,以香港人的身份走上國際舞台。但「神奇小子」再一次跑出,或有許多時勢因素,而它最終說穿了也在讚揚一個聽話的香港小子。不要望終點不要亂跑,金牌之路是要「望阿媽」(On your mark),然後才可以「Go」。電影固然勵志,但勵志訊息各自表述,落在今日香港的政治語境之中,要聽媽媽的話,難免另有一番解讀。

村上春樹圖書館10.1開幕!男神的文學、音樂、咖啡和學運回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10月1日除了是剛過去的悠長假期的開端,更迎來廣大村上春樹迷的福音!設於村上母校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村上春樹圖書館已經開幕!日本民眾只要預約,便可免費參觀。不過受疫情影響,在港的迷妹迷仔就可能要多等一會,唯有繼續埋首書山飲啡… 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小編表示不想再得個「等」字,不想日日返香港的文學館,很想馬上就飛去東京的國際文學館,還要日日和男神讀愛,哀哉!

至道從來不遠人:評《女仔館興衰: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

書評 | by 陳躬芳 | 2021-09-29

由陳煒舜(主筆)和方頴聰(蒐集材料及審核文稿)所著的《女仔館興衰: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最近引起文化界廣泛的關注。到底「女仔館」(Female Diocesan School)是一所怎樣的女校?而1860年至1869年間,香港女性接受教育有何困境?在華洋社會文化衝突中,「女仔館」又何努力推動本地女子教育之發展?

《失落邊境》:食物與救贖

影評 | by 柴子文 | 2021-09-28

越南新生代導演黎豹的首部長片《失落之境》,今年榮獲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的極高榮譽,在苦行解脫和反烏托邦退化之間,構建出一片穩定又不安的張力之地。導演說,人的本性被激發出來,人才能得到安息,才能相識。味道,不過是一種救贖的儀式。

【蔡炎培逝世】悼蔡炎培詩輯:你要夠到自己的高度,才知道蔡爺的詩的好

詩歌 | by 飲江、淮遠、熒惑、黃潤宇 | 2021-09-09

痛失蔡爺,文人寫詩悼念。飲江憶起上月探訪教授,風采依舊,談吐風騷;淮遠以〈離譜〉一詩,致敬蔡炎培的長詩〈離騷〉。他沒有話要說了,其詩如燈火照亮銀河路上的永夜,熒惑與黃潤宇以詩,向蔡爺作最後致敬。

【佬訊專欄】鄭問——漫畫迷都未必知道的漫畫大師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8-09

佬編有個不太有用的技能,是睇漫畫睇得好快。正常追日漫為例,一晚可能都追到六十幾七十話(以週刊的篇幅計)。這麼多年來,自以為睇漫畫不算少,但老實說,未睇《千年一問》之前,真的不識鄭問。在紀錄片中,中港台日各個大師級人馬,無不對鄭問讚不絕口,而片名也像那些「千年一遇美少女」一樣,叫《千年一問》,意思是千年才能出一個鄭問。

《我香港,我街道2》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25

香港文學館的《我香港,我街道》今年出版續集《我香港,我街道2》,加上副題「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邀請不同作家書寫他們親密而熟悉的街道生態,織出香港社區複雜多元的藍圖,而多位評者如鄭政恆、葉嘉詠、崔舜華等,都從書中篇章回望自身對這一座城市的想像。過去一年,香港社會以至全球或已改變甚多,但作為離散的共同體,各地的華文寫作者都有著某種精神維繫,節同時異,初衷不改。

【文藝Follow me】華文作家共書香港街巷 香港文學出口轉內銷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24

不以地區,以街道作為單位,邀請不同作家書寫他們親密而熟悉的街道生態,織出香港社區複雜多元的藍圖。香港文學館的《我香港・我街道》今年出版續集,加上副題「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顧名思義,是不單單由本地作家掏出其對街道的雜憶,更具創意地要求作家找出記憶中同名異地的街道,把香港的印象疊印到世界裡去。

「我」與「香港」——讀《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書評 | by 淑清 | 2021-07-16

雖說漂泊是港人長久的精神狀態,但「離散」一詞,還是教人很難習慣。以此心情來讀《我香港,我街道2》,淑清認為它不論書名還是輯名,當中的「我」是以「香港人」為自我符號的象徵,熟悉又陌生的情緒,所及之事物都藏著記憶中的香港,港人之根,由此而生。

雨衣和它背後你不會知道的事

其他 | by 呂永佳 | 2021-07-02

呂永佳新書《於是送你透明雨衣》,是他個人第三本散文集,成書過程,是一個個與好人相遇的緣分。這種遇見,讓人確信世界真的還有美好的一面,藉著這本小集子,作者希望讓拿起它的人,有一點安慰,有一點共鳴,長路漫漫,從不相識,卻有同行的感覺。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視覺之書——《我香港,我街道2》

書評 | by 鄭政恆 | 2021-06-29

鄭政恆評《我香港,我街道2》,除了是文字之書,也是一部視覺之書,編輯策劃的痕跡歷歷在目。來到續集,天地更廣闊了,今昔之間、街巷之間,還有無窮故事,只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幸好有書與文學,提醒我們路是怎樣走過來。

【文藝Follow me】世道不仁 文字定心——訪米哈《昨天喝了河豚湯》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26

米哈最新出版的《昨天喝了河豚湯》,書名讓人好奇是誰喝了河豚湯,而喝了湯之後又如何。原來是日本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作品,除了他,書中還有五十位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這是米哈閱讀這些作家生平後的閱讀筆記,帶著對殘酷世界的感悟。「其實我讀一直以閱讀的每一本書的作者,在他們的時代,或多或少都面對一個殘酷的世界,可能是戰爭,可能是個人的失敗。但他們都是我喜愛的作者,所以便追尋他們的生活。」

【已讀不回#52】貳叄書房:香港路牌話你知:邱益彰《香港道路探索》

已讀不回 | by 貳叄書房 | 2021-06-25

邱益彰的《香港道路探索》從路牌的歷史說起,探討香港街道路牌的設計,以及字型和字體風格的由來。究竟路牌係邊個設計?字型又點解咁特別?今集繼續有貳叄書房,同大家講道路研究社邱益彰嘅《香港道路探索》,記得睇喇!

閱讀《我香港,我街道2》的兩個關鍵詞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1-06-15

2020年出版的《我香港,我街道》,書中作者都是香港作家,名符其實屬於「香港」的書,不過,一年後《我香港,我街道2》出版,眼界開闊了,不論是香港還是外地的作家,只要熱愛香港,誰都可以寫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發生的事。葉嘉詠從書名的兩個關鍵詞:「街道」和「香港」,細談此書,並了解由「街道」組成的「香港」,再進而了解香港的故事和歷史。

《我香港,我街道2》——街盡處

書評 | by 崔舜華 | 2021-05-26

即使是他方,雨針織身之時,也是亂水朦朧瞥不清的。如今普世皆離散之人,崔舜華評《我香港,我街道2》,走過的港街都是電影裡學步而來,在每一條不動之街的日常動靜之中,她看見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具體而微的微縮膠片皮影戲。

《浪跡天地》:佛學味道的美國電影

影評 | by 左筠 | 2021-05-12

趙婷的《浪跡天地(Nomadland)》成為奧斯卡年度最佳電影,不過坊間評價則好壞參半,有論者認為電影過度浪漫化,忽略了真正的社會議題,但左筠則認為電影主題後段由體制與人的衝突,擴展到女主角與自己內心的衝突,反而將電影帶到一個有點佛學意味的層次。

寫信稱兄道弟的禮數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05-17

現代人不懂寫信,除了抬頭格式經常失禮,陳煒舜提到,另一問題是稱謂運用不當。無可否認,有些人際關係的親疏很難拿捏,而不分長幼「稱兄道弟」可謂通病,有時是謙遜,但有時則可能令對方感到冒犯。

整餅之道

書評 | by 張婉雯 | 2021-04-22

再讀吳靄儀的《整餅集》,作者曾言,「現時大都會,最好的糕餅美食隨時買得到,何須自己烹製﹖不是無端招惹不必要的麻煩是甚麼﹖深感此為本人一生寫照,以《整餅集》為書名」,似已預知後事。如今讀來,或許都像張婉雯文中的感嘆,整餅雖是小學問,未必救世,但從來也不容易,而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

《我香港,我街道2》推薦序:一片冰心在玉壺

書序 | by 陳慧 | 2023-04-26

《我香港,我街道2》與前作相距一年,而這一年亦正是大疫之年,社會氣氛萎頓,移民潮湧現,然而離散的香港人或對於我城有著一份跨地域的深厚感情。旅居台北的陳慧便為《我香港,我街道2》寫下推薦序,人在台灣,原來點點滴滴,都與香港相連。

【文藝follow me】如何了解一條街?陳苑珊、陳芷盈、黃思朗寫軒尼詩道故事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09

由香港文學館策劃嘅《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相信唔少人已經拎到啦﹗今次文藝follow me 邀請咗結集入面訪問上海三六九的思朗,訪問報紙檔嘅芷盈,同埋作家陳苑珊同大家分享背後故事,唔好錯過呀! #軒尼詩道 #香港文學館 #陳苑珊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 #街道 #書寫 #訪問 #上海三六九 #報紙檔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神奇女俠1984》:缺乏道德掙扎的超級英雄

影評 | by 祝雍華 | 2021-04-08

雖然神奇女俠天生擁有神力,但祝雍華則批評《神奇女俠1984》戲劇張力薄弱,超級英雄缺乏道德掙扎,喪失對正義的探討,結果只淪為偽善的正派。超級英雄電影喪失對正義的探討,英雄也不再具有魅力。

鄧小樺 x 淮遠 x 鄭政恆 x 陳子雲——七嘴八舌軒尼詩道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8

每條街道自有其生命,形形色色的街道日常鑄就一個社區的記憶,建構我城獨有的人文風景。由灣仔區議會資助,香港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以十篇訪談和十篇文字創作,拼貼出灣仔區的人情與故事。日前舉行的新書發佈會由鄧小樺主持,並邀得負責此項目的銅鑼灣區區議員邱汶珊,以及本書作者淮遠、鄭政恆、陳子雲等作嘉賓,與我們細說軒尼詩道。

《我香港,我街道2》編者序:他地在地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4-26

香港文學館主編、木馬文化出版的《我香港,我街道》,第一集得到亮麗回響,相隔一年再出版續篇,儘管過去一年全球大疫,香港社會改變甚多,移民潮再度湧現,但離散共同體或都有著某種精神維繫,節同時異,初衷不改。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生死印記軒尼詩——記那次與小思同逛灣仔

散文 | by 劉偉成 | 2021-03-31

走過灣仔的軒尼詩道,劉偉成想起與小思的一次灣仔散步。從小思童年逃避戰火的記憶,到劇壇名宿南海十三郎流落灣仔街頭多年的生死傳奇,還有新亞怪魚酒家的奇聞,三段往事,展現了不一樣的軒尼詩道。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小白紙

小說 | by 盧樂謙 | 2021-03-26

盧樂謙以軒尼詩道為題,寫下〈小白紙〉的故事。作為道路的功能,這百年來巴士行人熙來攘往,承載了不同的喜怒哀樂,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走過又回來。在忘記之前,寫下這個故事,給那從未出現的四口之家。

《狂舞派3》:對抗霸道可沒結果,但要為經營創作提供出口

影評 | by Moment Hung | 2021-03-25

前音樂記者Moment Hung評《狂舞派3》,借hip hop表達利益與創作之間的矛盾,雖然電影沒有為對抗地產霸權提供結局,但他認為創作者與平衡利益與立場之間,是可以有真正出口的。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開巴士送妳去軒尼詩道

專訪 | by 謝傲霜 | 2021-03-26

每天都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的,除了你我,還有從80年代開始,每天來回往返相同路線的巴士司機。路線不變,但街頭已變,巴士司機忙碌半生,正好見證軒尼詩道與香港社會的變遷。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編者序

書序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3-04-26

香港文學生活館2014開始在軒尼詩道落腳,如今終於為此地做了《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一書。書中備有歷史考察,以及街坊、常客的訪談與文學創作,希望呈現生命與動力,行動的可能,被行動引發的故事,同時以此提升社區的文學地位。這條香港的重要大道,值得有一本屬於它的專書。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從哈佛回到軒尼詩道、回到最初 —— 訪吳芷盈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3-19

哈佛畢業,沒有留在外國闖蕩,卻選擇返港創業,吳芷盈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到軒尼詩道辦學,從事幼兒教育。畢竟軒尼詩道盛載著外公當年帶她搭電車到灣仔補習的童年回憶。然而回到香港這「屋企」,面貌已改,灣仔亦隨著舊區重建,不再是她曾經所熟悉的模樣。遠去消散,但仍然保存在心底裡,是那些與外公一起生活,在補習社作弊,還有在軒尼詩道匍匐而行、想為這裡帶來一點微小改變的日子。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在十字路口給一杯涼水——訪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同工阿傑

專訪 | by 李日朗 | 2021-03-16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你可能不知道在哪裡,但說到坐落軒尼詩道及莊士敦道夾角的「紅磚教會」,則應該有點印象。從灣仔走向金鐘,磚屋的紅可以被視作終點前的一盞紅燈——再走多一步,就是警察總部了。但除此之外,香港堂與社區街坊最重要的連繫,據在教會工作多年的阿傑形容,其實是廁所。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灣仔十道風景

散文 | by 盧卓倫 | 2021-03-02

盧卓倫寫下灣仔十道風光,從過去的囍帖街走到太源街,再從修頓球場到富德樓,再沿著軒尼詩道走向高等法院。當電車與「豬籠車」錯身而過,今日讀來或許感觸更深。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訪灣仔老店「上海三六九飯店」——忠誠難求,知足常樂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2-24

從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開業,後來從盧押道的舊鋪搬到現址,「上海三六九飯店」歷經三代交替,對於經營餐廳的心得,對於灣仔的面貌變遷,對於軒尼詩道的各種變化,承傳著「三六九」這個品牌的戴氏父子,自有說不完的故事。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灣仔的直立藝術村,香港驚奇——訪富德樓 May Fung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03-16

位於軒尼詩道、樓高十四層的「直立藝術村」富德樓,或許就如艺鵠負責人馮美華所言,是一個文化沙漠的奇跡。今日的富德樓,除了樓上書店,還相繼進駐了文學團體、哲學普及團體、民間教育團體等等,已是遠近馳名的藝文地標。但富德樓的故事,得從2003年說起。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三世稀微——與灣仔的三段交錯

散文 | by 周漢輝 | 2021-03-16

周漢輝細數工作與生活點滴,來來回回的軒尼詩道,漫步了多少圈,看似親近但又有時陌生的灣仔社區,像文藝團體林立的富德樓、優哉游哉的日月星街、後巷即將結業的小店,還有街道末處警察總部旁的天橋,一切都與詩人筆下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一切消失前記下香港——「請讓我回家」麥海珊實驗紀錄片三部曲

影評 | by 陳芷盈 | 2021-02-22

假若我們已無法在城市內自由記錄它的一切,更遑論移動與根著、歌唱與自由,《誠》卻告訴我們記錄香港的可能,那就是拍下香港人在香港存在的痕跡。可能只需要一部有自拍功能的電話,可能只是一個低炒失焦的自拍鏡頭,但如開首所述,我們仍要以倔強和驕傲的神態,訴說一個無人可奪取的事實:此時此刻,我們還在城裡恐懼著,熱愛著,記錄著我們的香港。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搵啖食之餘,亦要學識搵啖笑——記灣仔舊報檔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3-09

想當年,燕姐父母既要照顧小孩,又忙著做生意,分身不暇,索性「一揪二楞咁劈曬囝囡喺度」,在檔前用炭爐、火水爐給一家十口煮飯,濟濟一堂,可謂街頭一番奇景。吃過飯後,這些爐具又會借給其他街坊共用,人情就這樣以砂煲罌罉跨越街巷,一班街坊吃出三分情,「你煮完到我煮,大家開餐咁。」那段日子難捱但溫馨,當時報紙才一毫一份,漫畫三元一本,說到這裡,燕姐特別肉緊,「以前賺好微,一毫子張賺三個仙呀,爸爸媽媽咁捱大我哋喇,八個。」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清刷過的一切只能反覆髹上

散文 | by 洪曉嫻 | 2021-03-16

洪曉嫻對軒尼詩道的記憶,都是關於牽手和失散、行走和告別。「曾經我們走在路上,不逃竄,不驚慌,就那樣子慢慢的走著,更像是散步。」同一條路,來來回回走了多年,以為可以走向終點,卻發現所謂的終點是迴圈。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燕制軍與軒鯉詩道

散文 | by 鄭政恆 | 2021-03-16

軒尼士道、軒鯉詩道,都是指軒尼詩道,一條連接灣仔和銅鑼灣的大街。鄭政恆從第八任香港總督軒尼詩說起,以軒尼詩道來紀念這位港督,是遲了近半世紀的榮譽。如今,我們在軒尼詩道上行走,這條街道已成為香港人的自由之路。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軒尼詩道

詩歌 | by 熒惑 | 2021-03-19

世上沒有一條馬路比這裡更熱鬧,也更冷清了。循道衛理堂外的那個傍晚、官立小學創校時種植的大葉榕、被拆卸的同德大押...熒惑以詩,寫下軒尼詩道的華美與悲哀。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驅影之步

散文 | by 陳苑珊 | 2021-01-27

陳苑珊走過的灣仔街頭,駱克道、軒尼詩道、莊士敦道、皇后大道東,一街一景,都蘊藏著她的回憶與故事,只是沒能吸盡灣仔碼頭上的陽光,燦爛如初。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電腦城與廢墟

詩歌 | by 池荒懸 | 2021-03-16

詩人池荒懸散步軒尼詩道,寫下〈電腦城與廢墟〉一詩,遁入無人隧道,從海濱步至灣仔的中央,然後踏出電腦城,往山的方向亂走,突然被一句「Don’t grow up. It’s a trap!」所吸引。城市意象,便隨行走而誕生。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關於一些媚俗風景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1-25

個性不佳的人,向來習慣自命不凡,查映嵐分享自己坐火車橫越北海道的旅途經歷,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心裡藏著濫俗的板塊,大概今後還是會一邊瞧不起人,一邊裝著看不見自己血肉裡的媚俗吧。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五犯離場,不用慌張

詩歌 | by 淮遠 | 2021-01-22

那間最燈火通明的樓上書店,那場修頓球場舉行的系際籃球賽,那夥被稱為頹廢青年的驢頭,是淮遠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的回憶。四首詩作,記錄往事,也記錄時代。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人潮、塗鴉、平靜,那些軒尼詩道的相片與聲音——訪攝影記者陳朗熹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3-16

軒尼詩道是一條嘈雜而又日常的街道,不過每年到了某幾個大日子,軒尼詩道都會變成行人路,沒有了汽車聲和電車聲,只剩下沸騰的人聲。2019年香港經歷大變,攝影記者陳朗熹在軒尼詩道留下了不少回憶。

【已讀不回#24】阿泉:香港武俠——喬靖夫《武道狂之詩》

已讀不回 | by 關灝泉 | 2020-12-11

香港或者唔再係「國際金融之都」,但點都仲係「國際金庸之都」,因為金庸對武俠精神嘅追求,係喬靖夫嘅《武道狂之詩》中依然體現。係而家嘅香港,撇除門戶之見,集百家之所長,係咪先係最合時宜嘅「武道」?而如果我哋要「為正義,為良知。」我哋要點樣善用自己嘅力量?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白水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去片:https://youtu.be/clsMExqYTVU #關灝泉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喬靖夫 #武道狂之詩 #武俠 #武林 #仁義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荒謬當道,愛如何拯救之?——讀蔣曉薇《秋鯨擱淺》

書評 | by 張錦泉 | 2020-11-06

蔣曉薇先有劇作後有書的《秋鯨擱淺》,以卡繆的名句「荒謬當道,愛拯救之」為引子,寫下一個圍繞中學教師游敏兒、新移民學生蘇月秋和上一代社運青年楊帆立三人的當代香港故事。張錦泉形容是一部寫給文學和舊日香港的「情書」,並詳文分析書中的角色關係和情感牽連。

黃仁逵談創作——要隨心而行,先要知道心之所在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0-28

黃仁逵(阿鬼)甚少舉辦展覽,早前他在Sin Sine Fine Art展出了以往在內蒙古和法國所拍攝的照片,實屬難得。除了攝影之外,他亦有寫作和繪畫,創作媒介廣泛。在訪問中,阿鬼提到創作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創作對於他而言是一件怎樣的事?

【辰衝書店】辰衝最後一天,懷緬的是甚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06

辰衝結業,有人視之「一個時代的結束」,在沒有網絡、中文翻譯匱乏的年代,辰衝就是他們接觸外國文化與藝術的一扇窗;但亦有人強調不必留戀,因為辰衝經營不善,售書質素每況愈下,與時代脫節,早已衰亡。雙方各有執見,究其所以,辰衝值不值得懷緬?

【教育侏羅紀】君子謀道先謀食——香港社會亟須食育教育

教育侏羅紀 | by 周子恩 | 2020-08-04

香港雖有「美食天堂」之稱,但香港人卻未必真正懂得吃,仿效鄰近地區的成功經驗,向年輕學子推廣食育教育,或可帶來改變。

【無形・讀L】匱乏之書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0-07-24

他是一個說謊者,一個偽造的人——而他能到達最深的剖白是:「寫作是因為恐懼世上沒有一個人愛我。」

【毛塵份子The Way(s) We Live Now】山 與 道(三)

專欄 | by 毛淳宇 | 2020-06-15

毛淳宇延續《山與道》的故事,從一隻鯖魚虎蚊貓,講到80年代從日本來到香港的西田老闆。

廢墟探索者「香港隅地」:探索/保育兩難全?

專訪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0-08-03

黎寧(Alex)本身只是個跟普通香港人一樣喜歡旅遊的青年,但外遊總有厭倦的時候,三年前參加了一個廢墟探索的活動,始發覺香港原來都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地方,自始投身到虛墟探索者的行列,在臉書開創了名為「香港隅地」的專頁,分享探索廢墟時拍的照片,亦會附加這些建築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等資料,意外獲得不少回響。

【毛塵份子 The Way(s) We Live Now】山 與 道(二)

專欄 | by 毛淳宇 | 2020-07-06

在外面面對敵人很簡單,越大的痛擊就以越大的回彈力歸還,但在家裡經歷過體罰的人,多半從此難以單純地理解父母這個對象。毛淳宇延續上篇專欄,講起8歲前動輒就因些雞毛蒜皮的事而被打的他。

【佬訊專欄】奶茶的味道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4-20

港台泰「奶茶包圍網」大戰天朝網軍,是近日城中熱話。佬編自然說起心水陀地奶茶。問佢點解奶茶要飛沙,佢話純粹隨機,隨意度過生活最浪漫的部份。

【字遊行・美國】大道迢迢別墅悄悄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0-04-21

奧尼爾兩夫婦似乎嚮往異國風情,多於深切了解中國文化,庭院的黑漆木門,鐵鑄的「道大墅別」四個字已經顛倒乾坤,客廳火爐柴架插著「大別」、「道墅」的兩塊標籤,更是秩序大亂。奧尼爾屢獲殊榮,是戲劇界的泰斗,到底是血肉之軀,知識也有極限,成名後也沾染了上流社會的虛榮,既然聖人也會出錯,我們也就心安理得繼續做凡人。

【無形.疫症迫降】失意人在繁盛城──《我香港,我街道》裡的香港街道詩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1-09-24

這批詩作裡,對於「變化」的注視與歎惋是一大主題。一方面來自於時間之必然,另一方面,也與中港關係與開發主義有關。開放中國大陸遊客自由行十餘年以來,香港鋪租翻漲數倍,沖刷力極強,擠壓老店小店生存空間,那既是集體記憶,也是人情網絡,港味生活的基礎。加上房產商品邏輯下,縉紳化(Gentrification)範圍越來越廣,城市成了一部成長機器(Growth Machine)。這機器不但無法叫停,還有擴張、加固的傾向。

《你看港街招牌》:燈熄了會更發現你存在

報導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1-09-24

招牌是構成街道風景重要一環。近年招牌愈拆愈少,而講招牌的書就愈出愈多。是否「燈熄了才更發現你存在」?密集的霓虹招牌曾經是香港街道的特色,甚至啟發了日本九十年代cyber punk裡各種異色風格美學,著名的《攻殼機動隊》亦可見以香港街道為藍本的空間,時至今日,那種滿街霓虹的輝煌景象可能已經不再,但我們仍能從舊照片與書籍中瞥見那時代的一鱗半爪。暫且撇下懷舊的視角,放眼今天的街道,只要我們細心觀看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點。招牌識得睇,都可以好好睇。

【毛塵份子 The Way(s) We Live Now】山 與 道(一)

專欄 | by 毛淳宇 | 2020-05-10

隨著病毒在社區散播開來﹐家和山成為了兩類人重新學習生活的場所。毛淳宇的專欄由此著墨,講述一個他與她的故事。疫爆之前的他本來就靠不住,在無形病毒陰霾下更演變成環境恐慌症。她乾脆離開了這個家。

專訪《金都》導演黃綺琳:婚姻與中港身份討論 「互相知道對方優缺,而不去改變對方」

專訪 | by 陳子雲 | 2020-05-08

假結婚這個行為,或作為罪行本身,對婚姻而言是相當大的諷刺。明明不喜歡對方,又要和他結婚,算是假嗎?和為了錢而假結婚,兩者相比,哪種更加虛假?

發現地景與民俗建構——從《我香港,我街道》的地區書寫說起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20-03-04

從策劃的概念開始,《我香港,我街道》的作者群便有意從地區「發現」風景,書內共十六篇小說過半數提及香港的房屋,大量掌故、歷史、風俗的添加,小說的敘事雖然容易受到阻礙,但這種有意為之的資料的充實,卻使這些作品擁有強烈的建立民俗志的意味,將「發現」的風景進一步脈絡化與歷史化。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失去的阿伊努茅希利,悲哀的阿伊努人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0-03-02

二月份跑了一趟北海道的查映嵐,除了被天空飄起若有若無的細雪擄獲心靈,也探究這片曾是阿伊努人世代生活的北方土地。被強制同化的阿伊努人,血統與習俗的繼承者為數甚少,如今奄奄一息之身再被借用來光耀大和民族引以為傲的奧運盛事,這會是阿伊努文化復興的契機嗎?

【我香港,我街道】如果香港不屬於任何人(推薦序)

其他 | by 胡晴舫 | 2020-01-31

當我們記憶一座城市,我們魂牽夢縈的,一直是那些街道。香港文學館在詩人鄧小樺主導及策展下,三年前開始「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大型書寫計劃,號召我城所有寫作者共同書寫香港街道,胡晴舫除了為此書寫推薦序,也以後來者的身份,寫了西營盤的第三街。我街道,我書寫,因為我路過,活過那一刻的美妙。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審查隧道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21-09-23

那是一條幽暗而具有吸吮能力的隧道,像一個漩渦,能把人拉到不知名的地方,只是,它是固態的,有路可循。韓麗珠從這條「審查隧道」開始講起,自己如何在生命裡曾經委曲地作出妥協。早在被扔進隧道之前,就會因為害怕而迴避和任何人之間的衝突。原來,在那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裡,是她本人覺得自己不夠重要。

城市研究者黃宇軒:沒有欄杆的街道或者更好?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2-24

「我自己也有幾次這樣的經驗--『咦,為何街道好像變得好走了那麼多?』,原來是因為沒有了欄杆。」城市研究者黃宇軒(Sampson)說。早前有民間規劃組織建議政府考慮不要重裝圍欄,藉此重新審視路面空間的規劃,Sampson也認同,現在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本來習已為常的「規矩」。

【無形.說好的世界末日呢?】專訪林超英:生物本該求生,死也要講道德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從16歲瑞典女生Greta Thunberg獲選美國《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足以證明氣候問題備受全球關注。然而,當權者的執迷不悔,與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同步催化著世界末日的降臨。沒有人確實知道最終能做到甚麼,改變甚麼,但林超英保持著的信念,是「生物本該求生」。有些事情,非只想著成功才去做。

來埋班作樂,組成一條可持續的音樂人鏈

報導 | by 陳芷盈 | 2019-11-27

於是「埋班作樂」音樂創作及製作人才培育計劃在音樂狹縫裡撒苗播種,為了提供更多選擇的權利,一群音樂人「行埋一齊」,由資深音樂人帶領新人組成班底,一邊「作樂」,一邊「玩樂」,在艱難的工業中組成一條可持續的音樂人鏈,做新的音樂,自己喜歡的歌。

【無形.黑】活著,來組一道明亮的人鏈

詩歌 | by 劉偉成 | 2021-06-24

活著為求甚麼?為了活著,我們又要做些甚麼?那夜,山人沿山線組發亮的人鏈,讓劉偉成醒悟自己並非苟且活著。也許,我們會對前路感到迷茫,也許,我們在黑暗裡找不到光明,但當感到無力失望時,想想那夜在獅子山上組成的人鏈,想想因它而結聚的每點渺小力量,那點照耀著的光芒,全世界都在注視著,而它,也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流水武魂,赤軀隨遇——李小龍的武術精神

散文 | by 江祈穎 | 2021-09-23

止戈為武,正是李小龍截拳道的精髓:攔截的拳術,靜待對方靠近進攻,以己之長攻彼之最近處,後發而先至,截擊來勢,對方每每出手即愈打愈傷,漸漸失勢而放棄打鬥,以此達到止戈之目的。這種消解自身的武,不單是以技術及運動為主的武術,亦超越打仗實戰,武鬥打擊的武功,截拳道是一種武藝,是哲學,是拳術,是道。作為香港人,我們都渴望和平,但面對失治之城的濫權暴力,我們只能以武制暴,而在新時代除了相信群眾外,我們亦能從截拳道中學會,我們亦能相信自己。

催淚彈後,深水埗市民的地攤日常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09-23

若果警察肆意往這些街道發射催淚彈是一種「暴力」,在深水埗擺地攤的基層市民每天面對被檢控的壓力,早已是暴力滲透日常的體現了。基層市民賣物維生,卻屢屢需在食環職員來到前收拾離去;稍一不慎遭到票控,不只賠上高額罰款,載滿財物的手推車都有機會被充公。

【教育侏羅紀】追求良善的路:回應教育局的「不知道」

教育侏羅紀 | by 余是說 | 2021-09-23

奧斯卡經典電影 Good Will Hunting 本有追求良善的意思,面對當前的困局,同行善良之路或許就是教育的真義。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傘子的道德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19-08-20

邀我寫專欄的人說,那怕我滿肚子不合時宜,也想聽聽,很好。但我打死也不承認自己不合時宜,因為我根本沒有時宜的浮念。甚麼是時宜呢?時間,不是一直流動、變化麼?更不要說相對於不同的空間了。至於適宜與否,真是見仁見智。對我來說,沒有時宜,於是也沒有不時宜。我平日翻閱的,往往不是時宜也未必不時宜的書……

名著隨時變禁書!資中筠著作成「政治敏感」,林榮基:「稍為開明都要被禁」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2019年6月17日,有中國網友表示,因在網店「微商」購買了兩本著名自由派學者資中筠先生所寫的書《老生常談》和《美國十講》,而被當局約談三小時。當局稱這兩本書是「政治敏感書」,不僅收繳了讀物、更取出了讀者與賣家的全部聊天記錄,並跨省追查拘捕了書商。

【無形・三十】說卅道四及其他

詩歌 | by 淮遠 | 2021-09-23

外交部發言人澄清說,我國尊重創作自由,只不過無法坐視勞動人民被剝削;據了解,該廠成年工人每磨一個口子,只有工資六毛,童工四毛。可是,靈通消息透露,發言人用字違禁,已遭罷免。

難道現代主義及不上現實主義嗎?──評李陀小說《無名指》

書評 | by 鄧正健 | 2019-05-19

《無名指》是一次對上述現代主義文學狀況的逆向實驗,李陀三番四次表示過,要繞過以普魯斯特、喬伊斯和吳爾芙等現代主義文學名家為代表的心理描寫套路,回歸以「對白」呈現人物為小說手段的偉大傳統。李陀列出來的標竿是曹雪芹和托爾斯泰,我們也輕易感受到他在小說創作上的復古態度。

隧道盡頭的唯美與虛渺——川端康成《雪國》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04-26

《雪國》的鏡頭不是倒帶,但在我看來乃是另一種駛入,以實為虛,走進了淒美和虛渺。然而,縱使川端康成的文字富有電影感,以景入情,一些人物心境的意象始終無法影像化,只可想像,更不用說川端康成已入化境,深諳日本美學的物哀和幽玄,拍成電影的確不易。

道德之舞︰作為姿態的超越——阿甘本《Karman》中的超卓洞見

書評 | by 朗天 | 2019-04-24

《Karman》直譯就是《業》。書中阿甘本把karman和crimen(crime)並置,這對東方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罪業或罪孽並稱,我們一向耳熟能詳。有婦之夫偷情,是種下惡業,這業,既指行動本身,也指行動的後果。種惡業便是會帶來不好的後果,產生壞的影響。世界由業的法則組成,這法則就是因果法則,善業就是善因業果,反之,惡業則為惡因惡果,統稱業報。

和幽靈一起漫遊——「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4-19

談起油麻地,你最先會想起甚麼?果欄?廟街?文青戲院?今年1月,媒體「一条」報導了一個名為「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的導賞團。兩位召集人陳可樂與陳玉峰(Melody)制定了一條1.5公里長的路線,沿途經過15歲私影女棄屍案、碧街便利店凶案、床褥捲裸女棄屍街頭案等命案現場,透過離奇命案,讓參加者思考這個城市的殘虐淒涼。相關影片瀏覽人數達12萬人,吸引到300多人報名參加。即使在年初五辦導賞團,都能見到十多個參加者的身影。

【現身說法】法律界你不知道的蠢人蠢事

現身說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12

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入得到法學院,不是最聰明的,就是最蠢的。聰明的人知道,選擇法律即是選擇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幸運的話還能在法庭舞台上一展辯術;愚蠢的人則一早下定決心——學習和從事法律,為的從不是自己。在香港法律界,這樣的蠢人蠢事並不少見。

【教育侏羅紀】逆流循道——中學生爭設文學科

教育侏羅紀 | by 李顥謙 | 2019-02-14

不少中學裡,中國文學科都面對被「殺科」的命運。課文繁複、考核冗長、配套匱乏,在講技巧與碎片化的新高中學制下,全港只有不足4成的學校開設文學科;報考公開試人數上,更從首屆的3000多人下跌到去年的1700多人。在這種風氣下,循道中學卻逆流而立,開辦新高中文學科。自2013-14學年起,同學都能在公開試考獲5**等佳績;今屆中六預科,也有15位同學準備應考文學。文學教育的種子得以發芽,實源於6年前,一班學生成功爭設文學科的的故事。

「人生客路永沒平」:許鞍華的旅程電影與香港意識

影評 | by 李展鵬 | 2019-01-22

在港片裏,香港故事常常是一段段的旅程。尤其在港片鼎盛期,整個年代的香港導演都在處理相似的議題:關錦鵬的《人在紐約》(1990)中,來自中港台的三個女人漂泊紐約,各有心事;嚴浩的《似水流年》(1984)中,一個煩倦的香港女人回鄉重訪兒時好友,心情複雜;王家衛的《阿飛正傳》(1990)中,「無腳嘅雀仔」旭仔拋下香港的一切遠走菲律賓尋親,客死異鄉。

【無形.意味】鹹的三味線

詩歌 | by 曹疏影 | 2019-01-17

腸子湧腮,弟弟扁桃體發炎/北方的姐姐燙羊肉/給南方的弟弟看/弟弟縮回臭腳/昔日的夢想醃了他/未來的結局嘲弄他/鹹魚被放回冰箱/夢見黃粱飯

憑什麼自我審查?梁文道要求順豐回應

報導 | by 凝蹄玉 | 2019-01-14

梁文道日前在蘋果日報專欄「普通讀者」中撰文述及,他自台灣寄書回港,受到順豐快遞審查而有三本書遞送不果。此事馬上引起關注,令人憂慮香港的物流及出版業是否存在不知名的審查而自由受限。梁文道要求順豐回應。

灣仔好行,故事說不盡——《「道」賞灣仔》展覽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1-10

《「道」賞灣仔》展覽由灣仔區議會與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合作策劃,挑選灣仔區的六條街道,包括譚臣道、克街、愛群道、渣甸坊、羅素街、銀幕街,由西至東覆蓋灣仔、銅鑼灣與天后,採訪每條街的街坊、商戶,透過收集他們的故事與生活記憶,側寫灣仔的歷史與變遷,最後由導演林森拍攝成六條短片,於一月七至十三日在時代廣場展出。

自傳式身體真假懸案

藝評 | by 李海燕 | 2018-12-04

當代舞的主題空間,讓藝術家以他/她選擇的方式,描述大歷史以外的個人史,尋找書寫平權的可能性。但基於媒介差異,自傳式舞蹈的成立可能比自傳寫作或自畫像困難得多。

喜歡《入樽》,其實是因為挫折

現象 | by 鄧小樺 | 2018-11-29

我買下《入樽》最後五集珍藏,20至24卷湘北戰山王一役,那五集數不清看了多少次,至今仍然流淚。湘北山王一役,固然戰術情節佈局精彩,畫功上也把動靜快慢的辯證對比表達到淋漓盡致,但我覺得最好看還是心理上的經營。聖女貞德的名言:「所有的勝負,都在於一心。」

從Chaekura傳說看IZ*ONE出道

現象 | by 甘甘 | 2019-01-03

若不是和友人合教了一科創意產業,加上自己正在學韓語,對甚麼K-pop、韓劇,基本上是不屑一顧的,更別說一天到黑開著韓語電視。今年夏天,我的韓語電視台開始播放Produce 48(PD48),一個南韓Mnet製作的大型選秀節目。

「我唔係要話俾人聽我有幾威」——專訪莊文強

專訪 | by 李顥謙、鄧小樺 | 2019-02-16

「《無間道》後,很久沒有人站在街上討論我的電影。這是十多年來的首次。」莊文強非常在意《無雙》於香港引起的反應。從數字上看,他完全可以漠視本地觀眾的評價——開畫至今,電影已在中國內地狂收十一億的票房,遠超《寒戰II》的六億記錄;若以單日的三千萬票房計算,《無雙》在中國內地的一日收益,已經超過香港市場的預期總成績。然而,《無雙》始終是一齣香港意味濃厚、訊息豐富的電影——挪用周潤發的英雄形象符號、起用大量本地二線演員、連周家怡的戲份也比張靜初的還要多,莊文強對電影、對香港的心意,需要更耐心地解讀。

【教育侏羅紀・為師之道】既不多言也不妄語

教育侏羅紀 | by 梁璇筠 | 2019-01-03

那時已經在讀中大的教育學院了,去問中學時非常尊敬的老先生,「老師,以後我也打算做教師呢,請問您有什麼忠告給我呢?」老先生頂著地中海髮型,托一托唐君毅式的茶色眼鏡,對我說︰「做老師的話,緊記不多言。」當老師的話,最緊要「不多言」—此話果然睿智!

親密味道、情懷與創傷——「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8-10-22

味覺記憶時常是關於親密的。親人家常便飯、友人偶爾聚餐,都是情事,在作家身上尤其烙下深刻印記。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主題講座「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邀來了詹宏志與馬家輝作講座主講。二人均是見多識廣的多面手作家,且是好友,他們分享自身的食事經驗、文字下的味覺記憶,已讓人滿懷感動。

老校長與壞學生

現象 | by 梁文道 | 2018-09-24

星期日(9月23日),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本編輯部有幸蒙梁文道授權轉載文章,記述高錕任校長期間,關懷照顧學生的溫暖點滴,以及懷念高錕校長,與中大一代開放包容、容許挑戰權威的學風。

【字遊行.伊斯坦堡】如果你知道「___對出海面」的名字

字遊行 | by 劉平 | 2018-08-31

在土耳其語中,「博斯普魯斯」跟「咽喉」是同一個字,這道長長的咽喉默默地貫穿伊斯坦堡,一左一右地將其切開,令伊斯坦堡成為世界上惟一跨越歐亞兩洲的城市。小時候的帕慕克,有年冬天跟哥哥同時患上百日咳,母親閒時就帶他們到博斯普魯斯來趟海上遊,呼吸新鮮空氣;自此之後,博斯普魯斯進入了帕慕克的生命,後來,他還視博斯普魯斯為伊斯坦堡生命與力量之源。

奇人佈道,紙媒雜毛

時評 | by 紅眼 | 2019-01-08

又感慨的是,想儲書的話,除了《100毛》和那些不知名基金贊助的耆英養生書,其他的選擇都不多了。

在歷史的傷口上沒有安全地方——評《給我一個道歉》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8-07-09

畢竟萍水相逢的人不可能有這麼大仇恨,但是種族可以令我們有諸多「良好又合適」的理由憎恨一個陌生人。來到法庭戲主導之後,法庭上有兩個主角、他們的家人與朋友、雙方律師原來是父女對陣、加上法庭最外緣的軍人與記者,層層疊合成一宗已經不再純粹、也不應純粹的審訊。

中文文學創作獎風波——編輯的權力有多大?

其他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一天之內,文學世界彷彿一下子翻轉了。敗象的形成自然不在一日,是社會長久以來文化、文學根基薄弱,美感教育失敗的惡果。

合十,祈禱,兩手之間有道裂縫——讀魯西迪《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加起來,剛好一千零一夜。談起《一千零一夜》,重點當然是說故事。跟名作《午夜之子》一樣,魯西迪(Salman Rushdie)再次取其敍事結構,從故事裡生出故事。讀著《兩》,我如在俄羅斯套娃裡,層層旋開後,像一種重現現象似的,將世界的不同影像重現,自己則一層一層縮至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