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朱少璋 | 2020-06-24

至今已出版三期的《方圓》,朱少璋認為是創作與研究兼備的專刊,審稿制度嚴謹,稿件水平亦有保證,並寫下札記五則與讀者分享。 (閱讀更多)

《極樂品種》:曖昧的新時代寓言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9-24

作為象喻,Little Joe空洞卻又明確,可以是有毒心靈雞湯或小確幸,可以是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可以是軟性維穩工具,可以是武漢冠狀病毒⋯⋯但本質上就是全球資本主義社會產物,恐怖在害人於無形,人不是被魅惑,就是為了「和諧」若無其事,一旦遺禍全球並且不可收拾,我們就要從此跟它共存下去——21世紀電影對災難或怪物的嶄新觀點,不是說消失就消失,《真・哥斯拉》(“Shin Godzilla”,庵野秀明、樋口真嗣導演,2016)就是一例。 (閱讀更多)

虛構的能動力:讀陳冠中《北京零公里》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陳冠中擁有遠超一般小說家的視野,勝任一個大建築師,卻未必是個優秀的工人,而一部小說之完成,不得不仰賴大量工藝兌現腦力。 (閱讀更多)

駁雜的傳統:從《叔叔》看老年同志的處境

影評 | by 邱嘉耀 | 2020-06-23

《叔叔》一如電影中屢現的青山的《微風細雨》,以洗盡鉛華的敘事風格、細膩真摯的人情刻劃取勝。 (閱讀更多)

【疫症流行】封城小說解封時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4

出版社以該小說內容「極不現實,極不合理」(extremely unrealistic and unreasonable)為由,拒絕出版該部小說。 (閱讀更多)

再聚——Project Roundabout「不日上演」

劇評 | by 蔣曉薇 | 2021-09-24

信的標題為「給劇場點一盞永明燈」。為劇場點燈,顧名思義,是指劇院重開,觀眾得以進入劇院欣賞演出,有燈,有觀眾,劇場又重新運作;不過標題不止於此,它清楚點明「不日上演」這計劃是要為劇場點一盞「永明燈」,就是「有燈,繼後就有人」的意思。整個計劃,短期目的固然是要幫助業界度過疫情難關,長遠而言更要為香港劇場留住優秀的人才,讓演員不用因為生活困難而被迫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讀戲演出,為年青演員創造實戰機會,讓香港的舞台劇界能夠持續發展。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菩提在世間

書評 | by 亞C | 2025-08-26

周先陌詩作〈閨房〉的爆紅與爭議

其他 | by 嚕嚕米 | 2025-09-02

編輯推介

談《浮間舟渡》 ──筆訪曾詠聰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09-09

就在房間,能看到嗎

小說 | by 黑麥 | 2025-09-06

《離亂經》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白魚

小說 | by 胡果 | 2025-09-05

義大利時尚之王Giorgio Armani離世,享壽9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看貓(二)

散文 | by 雙雙 | 2025-09-03

大治曆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8-29

【字遊行·巴黎】Windows

字遊行 | by 孔銘隆 | 2025-08-29

《不赦之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