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雨曦 | 2025-10-09

雨曦傳來陳雪的自傳體小說《橋上的孩子》書評,指出其以自傳體筆法將童年創傷、「性」與「愛」的糾葛編織成一座迷宮。雨曦指出《橋》一書使他聯想到七等生〈散步去黑橋〉,看見陳雪在處理童年時,下筆的狠勁。雨曦認為陳雪透過極度克制又暴烈的敘述,把偽裝、孤獨與重複破碎的自我轉化為書寫的救贖,讓讀者跟隨記憶重走創傷現場,見證從破碎到開花的可能。 (閱讀更多)

《風林火山》:麥浚龍的世界

影評 | by 王建鏗 | 2025-10-08

近日《風林火山》在港上映,王建鏗傳來影評,指出《風》為導演麥浚龍的作者電影(Auteur Film),其延續他一貫黑白灰調風格,營造抑鬱、孤獨的末世氛圍,視覺效果奪目,融入香港下雪的夢幻設計,呼應毒品主題。然而,王建鏗認為《風》敘事結構鬆散,角色背景留白過多,導致情節漏洞頻現。《風》中可見麥浚龍想像的世界或許是鉅細無遺,人物關係千絲萬縷,而搬到大銀幕上,卻是超載失重。 (閱讀更多)

《一戰再戰》——暴力、性、革命與愛的輓歌

影評 | by 何兆彬 | 2025-10-02

何兆彬傳來《一戰再戰》影評,指出電影還未上映時,已被譽為年度最佳,備受矚目。何兆彬指出電影中,性是權力欺凌也是愛與傳承的載體,尤其體現在黑人女主角與白人指揮官的跨種族關係上。何兆彬直言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以往作品大多文藝,在《一》中的動作戲如此好看,畫面既暴力,又富詩意。 (閱讀更多)

《長安的荔枝》——未完成的部分與待完成的意義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10-01

姚金佑傳來《長安的荔枝》影評,指作電影以唐代荔枝運送為主線,透過九品官李善德的升遷與受命,呈現職場奴役與國家衰微。姚金佑認為電影的諷刺性書寫極具力度,尤其在楊貴妃欲取未取的荔枝上得以體現。然而,戲中存有不同問題,如蘇諒、阿僮等配角淪為工具人、喜劇元素頭重腳輕,造成斷裂感等問題。 (閱讀更多)

由〈找不著藉口〉到〈世界多了一個陌生人〉:淺談香港流行曲的情歌創作

其他 | by 羅顥熹 | 2025-09-25

羅顥熹以盧國沾的經典作品〈找不著藉口〉與雲浩影去年的〈世界多了一個陌生人〉為切入點,探討香港流行情歌創作的演變。羅顥熹認為盧國沾擅長用自然景物隱喻情感的筆法,並將其與周耀輝在〈世界多了一個陌生人〉中,以牆、蟬、城為喻展開他的歌詞,情歌創作從過往的內斂抒情,過渡到現今更為細膩、貼近現實的書寫,展現流行歌詞中跨越時代的情感共鳴與文學再生。 (閱讀更多)

五十年代跳舞文化的藝術自覺與表演意識

歷史 | by 梁明暉 | 2025-09-24

劉以鬯在《酒徒》中感嘆,在香港藝術一沾上交際舞便變了質。然而,梁明暉指出在五十年代的香港,交際舞曾有著另一種姿態。當時,舞女與女明星並列,社交舞從娛樂工具演化為藝術表演,尤以舞王謝魯八與舞后羅佩雲為代表。他們的舞姿展現肢體佈局的創作意識,透過舞廳、電影如《莫忘今宵》與《新娘萬歲》,以及南洋演出,將社交舞舞台化。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地震還未結束

小說 | by 楊焯雋 | 2025-10-10

《風林火山》:麥浚龍的世界

影評 | by 王建鏗 | 2025-10-08

那年切不成的月餅

散文 | by 陸裕欣 | 2025-10-0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10-03

詩三首:〈樹〉、〈某個瞬間就起了風〉、〈到達組詩〉

詩歌 | by 鄭偉謙, 梁偉浩, 李靈枝 | 2025-10-03

白頭翁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03

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

散文 | by Greenly, 羊格, 麥景琪  | 2025-10-01

光之帝國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9-26

詩三首:〈念尼泊爾〉、〈失控練習〉 、〈臺北寫真〉

詩歌 | by 王培智, 俊奇, 徐竟勛 | 2025-09-26

靈感獵人

小說 | by 勞國安 | 2025-09-26

計劃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