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霧傳來美國桂冠詩人羅伯特·哈斯〈在拉貢尼塔斯沉思〉詩評,指出詩作開首從關於「思想與失去」的詰問出發,探討了柏拉圖理型論與現代詩學對「概念」與「實物」的兩種迥異看法。寧霧引述維根斯坦、威廉斯、米沃什等人的思想與詩作,闡明哈斯如何遠離抽象,親近具體可感的日常,並在其中發掘神聖與詩意。寧霧認為,此詩最終達成了詞語與物象、靈魂與肉體的和解,並指出詩歌的本質是作為記憶的載體,為所有終將逝去的美好事物吟唱溫柔的輓歌。 (閱讀更多)
詩人王和平早前在募資平台推出一項「詩專輯」計畫,以聲音重新詮釋其首部詩集《過動公寓》中的15首詩作,製成實驗性的有聲書專輯《怪咖啡因》。在臺南的詩專輯《怪咖啡因》導聆會上,王和平以lyre、電子音樂與中文、粵語、英文不同語言互想交織,營造出介乎朗讀、音樂與夢境之間的氛圍,構成嶄新的聲景藝術,用音樂語言挑戰文字的邊界,為觀眾產生閱讀體驗。 (閱讀更多)
香港作家韓麗珠睽違八年後終於出版最新長篇小說《裸山》,香港作家沐羽撰寫了書評,指出香港文學史上對這座城市的多樣命名,從「我城」、「浮城」到「失城」等,而韓麗珠在《裸山》中則將其轉化為充滿內在衝突與矛盾的「空城」與「裸山」,象徵都市與郊野的張力。他認為韓麗珠的寫作風格蘊含「陰森感」(Eerie),源自「應在場的事物卻缺席」的疏離。《裸山》核心在於「去看」的主題,亦化為一套「觀看世界的程式」,讓讀者重新審視這座城市,引導讀者直視那些近在咫尺的災難與創傷,並在失去的同時,尋找重新張開眼睛的力量。 (閱讀更多)
陳慧寧傳來有關劉以鬯的文章,指出劉以鬯以南洋經歷為對照,書寫香港社會,強調傳統與現代的互惠融合的重要性。他在《蕉風》革新號發表的〈借來的理論與技巧〉一文中,批評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雖借用歐美理論與技巧革除舊習,卻淪為蓄意模仿,缺乏原創性。故此,劉以鬯主張,在借用西方文學理論及技巧時,須經消化與反思,方能建立自身的理論,從而與時代接軌,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獨特風格的原創作品。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