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詩人曹馭博讀畢約恩・福瑟(Jon Fosse)的《閃光》,指出相較成名作《Septology》,《閃光》反轉死亡視角,融入卡夫卡式困惑與柏拉圖洞穴寓言的顛覆,提出在Fosse的邏輯中,現實才是洞穴,瀕死的光芒才是引領我們進入未知世界的太陽。曹馭博認為《閃光》真正的命題,是「啟蒙」源於內部的黑暗。人必須先理解體內之暗,才能接受外在光芒,讓光「與你同行」,而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便是死亡。 (閱讀更多)
今年是東德兒童文學作家本諾.普盧德拉的一百歲冥誕,趙崇任傳來文章,指出Pludra對東德民眾而言,其地位堪比西德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凱斯特納。普盧德拉的作品如《泰迪警長》與《天鵝島》等,影響著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孩童。他尤其擅長平衡冒險趣味與道德教育,風格富詩意而不說教,所呈現的價值超越特定的意識形態框架,觸動許多人的情感並引起共鳴,至今仍能吸引到讀者關注。 (閱讀更多)
郭婷教授早前出版了新書《宗教、世俗主義和愛作為政治話語在現代中國》 舉辦了分享會,分享不同時期政權如何以「愛」為名進行情緒勒索,使政治宗教化,要求民眾盲目服從。梁明暉聽後繼而思考香港情感政治,指出「人情味」常為剝削借口,用以指責追求公道的個體缺乏人性。此源自結構性剝削的自覺,透過補償機制合理化不公。梁明暉認為若「人情味」作為意識形態,只會喪失對他人的真實尊重與理解。 (閱讀更多)
雙雙以「怪異閱讀」視角重探奉俊昊的《寄生上流》,指出一般觀點都將壽石視為「欲望」的象徵,但雙雙認為壽石不但只是隱喻,更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與靈魂的「角色」,例如敏赫急切送石、其主觀鏡頭、浮水顯靈、黏附基宇及化身凶器等細節,推測壽石表面帶來財運「祝福」,實則懷藏惡意,推動劇情向怪談發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