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雙傳來《貓貓的奇幻漂流》影評,指出電影要角貓貓、拉布拉多君、蛇鷲君等在電影賦予人格化,而同為動物、使流水閃閃發光,在構圖上不可或缺的角色的魚群為何被高度物化呢?雙雙認為魚群被視為「人」的碎片,象徵故事中的角色與人際關係的流動性;鯨則代表家長般的守護者,結尾殞地隱喻生命無常。電影中的水流與動物的隱喻,均映照著人類情感的複雜與生命旅程的漂泊。 (閱讀更多)
SC傳來《虎毒不》影評。他認為《虎毒不》從戲名故意故意缺失了後半截,便直擊母子關係的陰暗面。SC認為《虎毒不》透過新手母親淑貞的經歷,揭示現代女性在照顧孩子與工作間的掙扎。又,刺耳的嬰兒哭聲貫穿全片,象徵無法逃避的責任,而丈夫阿偉的「喪偶式育兒」與婆婆的傳統觀念,更突顯社會對女性的不公。 (閱讀更多)
文化評論人朗天觀畢英劇《混沌少年時》,認為劇集以主角占美尿褲子此細節便營造出懸念起點,使觀眾被那每集一鏡直落的敘事方式所吸引。朗天認為《混沌少年時》從警署詰問到校園暗流,再到密室對話的語言交鋒,每一集都以「一鏡到底」的手法,正是編導引導觀眾與劇中角色身歷其境,更重要的是遮掩其他事情,形成巨大的懸念,吸引觀眾追看下去。 (閱讀更多)
在網絡時代,Brien John認為所有人都身處演算法編織的扁平世界裡,我們的文化與品味被無形之手塑造成單調的模樣,而在《扁平時代》一書中,美國文化評論人Kyle Chayka帶領讀者們窺探科技巨獸的運作,從同質化的咖啡店到音樂串流的狹隘曲庫,剖析演算法如何篩掉獨特性。在書中,Chayka提出一劑解方:培養個人品味,如同鍛鍊超能力,抵禦這場文化的平庸洪流,讓我們在選擇的洪水中找回自我。 (閱讀更多)
姚金佑傳來《貓貓的奇幻漂流》影評,他指出電影原名為Flow,概指劇中貓貓及其他動物在水災之下所坐帆船的流動,又或洪水的流動,但整個華文地區的譯名均以貓為重心。姚金佑認為儘管戲中其他動物有經歷前後的變化與成長,但都不及貓貓來得要多,而只有以貓貓為本來解讀這趟奇幻漂流,才能夠理解大家在電影後面感到迷惑的一幕——蛇鷲於山巔之上的消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