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雙傳來《風林火山》影評,嘗試以浮想聯翩為方法,探究於戲名「風林火山」(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其後的「難知如陰」,聚焦「家」與「愛」的陰性面貌。雙雙指出電影背景設定於1994年災難後的香港,呈現政商警黑四勢力角逐,然而女性角色劉思欣位居其後,象徵昏暗、秘密與詭譎。戲中的「下一代」與「不完整家庭」所代表的「陰性」之愛,將其與酷兒之愛、情感的複雜陰翳連結。 (閱讀更多)
金成看完麥浚龍(Juno)大作《風林火山》後,認為電影並非爛片,並肯定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製作上的不惜工本。然而,電影過度追求形式主義,華麗的視覺與刻意的「有型」,卻缺乏足以支撐的劇情深度與動人主題,導致星光熠熠的演員陣容也未能精彩發揮。 電影雖未至於是爛片程度,卻未能提供與其四億成本和萬眾期待相符的觀影價值,令人感覺不值$120的票值。 (閱讀更多)
雨曦傳來陳雪的自傳體小說《橋上的孩子》書評,指出其以自傳體筆法將童年創傷、「性」與「愛」的糾葛編織成一座迷宮。雨曦指出《橋》一書使他聯想到七等生〈散步去黑橋〉,看見陳雪在處理童年時,下筆的狠勁。雨曦認為陳雪透過極度克制又暴烈的敘述,把偽裝、孤獨與重複破碎的自我轉化為書寫的救贖,讓讀者跟隨記憶重走創傷現場,見證從破碎到開花的可能。 (閱讀更多)
近日《風林火山》在港上映,王建鏗傳來影評,指出《風》為導演麥浚龍的作者電影(Auteur Film),其延續他一貫黑白灰調風格,營造抑鬱、孤獨的末世氛圍,視覺效果奪目,融入香港下雪的夢幻設計,呼應毒品主題。然而,王建鏗認為《風》敘事結構鬆散,角色背景留白過多,導致情節漏洞頻現。《風》中可見麥浚龍想像的世界或許是鉅細無遺,人物關係千絲萬縷,而搬到大銀幕上,卻是超載失重。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