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翁稷安 | 2025-03-21

漫畫作為一種視覺敘事媒介,直觀易懂,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與啟發的重要工具。法國漫畫家蒂法恩‧里维埃將社會學大師皮耶‧布赫迪厄的理論消化,創作出《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一書,以漫畫的方式揭示我們所有的品味選擇,都深深受制於階級的牢籠,並期望讀者讀畢後決心作出改變,甚至徹底的革命。 (閱讀更多)

反抗。躺平。出軌——我們這一代的都市青春哀歌

影評 | by 鄧皓天 | 2025-03-19

鄧皓天觀畢《青春末世物語》,聯想到《函館夜空更深藍》以及《愛上透明系女孩》兩套日本電影,當中都描繪出角色在青春的迷茫中展現的各種面貌及感悟。鄧皓天認為《青春末世物語》將青春的茫然透過焦慮憤怒等情緒展現出來;《函館夜空更深藍》將春青應有的愜意與無憂無慮呈現在鏡頭;《愛上透明系女孩》將一個青春純真的人被社會後變成當初「討厭的大人」的模樣。 (閱讀更多)

無處不旅遊,到處有讀者——談淮遠的《懶鬼出門》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5-03-18

葉嘉詠傳來淮遠《懶鬼出門》書評,指出書名雖有「出門」二字,但顯然非單介紹旅遊的散文集。准遠在散文中故意淡化旅遊地點的獨特之處,目的就是讓讀者混亂和困擾,又會鉅細無遺地記錄眾多數字,旨在要讀者無意間從混亂之中墮進迷霧。葉嘉詠認為此舉會引起讀者求知欲,親身到訪當地,以另一種方法推廣旅遊。同時散文集甚少提及香港的原因,亦是淮遠本著Less is more的原則,引起讀者對香港的好奇,散發出《懶鬼出門》的獨特風格。 (閱讀更多)

唯一的大同

其他 | by 林喜兒 | 2025-03-18

方大同逝世的消失,相信眾多歌迷都仍未消化。林喜兒傳來懷緬方大同的文章。方大同對上一張專輯已是2016 年的「JTW 西遊記」,原本計劃在2020再推出新專輯,因為COVID,也因為個人健康問題,最終在八年後《夢想家》才面世。很多人對這張專輯作事後解讀,說是告別生命。其實透過音樂串流平台的介紹,方大同已告訴我們,在對抗疾病的過程中,繼續他的創作與夢想。「I wanted to turn my weakness into strength and create an album I could be proud of」。與其說是告別,不如說是久別重逢,記錄了他在這段日子的心路歷程。 (閱讀更多)

董橋的《從前》:一縷青煙裡的文心雕龍

書評 | by 凌宸 | 2025-03-18

凌宸傳來董橋《從前》的書評,他認為此書是一場遲暮的茶敘。茶是陳年普洱,紫砂壺底沉澱的歲月,是民國文人的長衫,是英倫書齋的壁爐餘燼,是香港報館的鉛字墨香。凌宸指出,董橋的文字像蘇州園林的漏窗,乍看玲瓏精巧,細觀則借景生情,筆下的人、物、書,總在雅緻中藏一抹淒清,如寒梅映雪,香冷而意遠,讓讀者從中感受到董橋文字的雕琢。 (閱讀更多)

我們能在詩中發現甚麼?——讀也斯《雷聲與蟬鳴》

書評 | by 徐竟勛 | 2025-03-13

徐竟勛傳來《雷聲與蟬鳴》詩評。也斯眾多琅琅上口的詩作經典均出自此詩集,尤其於「香港」一章。徐竟勛指出,也斯眾詩作描繪香港都市的繁華與變遷,將外部風景轉化為內心情感的投射,形成他獨有的詩意世界。又,〈雷聲與蟬鳴〉以雷聲與蟬鳴互相交織,呈現出消解物我界限,展現人與自然的交融,藉此發現詩人於社會中的位置,撰寫出眾多永不過時的詩作。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詩三首:〈慣性〉、〈鵝之悲歌〉、〈這一邊和那一邊〉

詩歌 | by 丘亦斐, 王培智, 侯蔽 | 2025-04-04

廢話文學

散文 | by 潘逸賢 | 2025-04-02

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天

小說 | by 阿元 | 2025-03-28

街市記

小說 | by 陳巧蓉  | 2025-03-26

白卡之城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3-24

撓腳

小說 | by 姚金佑 |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