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翔讀畢《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認為作者Anna Haifisch透過幽默諷刺的筆觸,呈現藝術世界的荒謬、套路與殞地。《The Artist》中批評當代藝術被誤解為遠離現實、缺乏誠意與美感,實際上卻高度學術化且關注社會議題。從自以為獨特的創意幻滅,到藝術市場的殞酷真相,又揭示當代藝術繁榮背後,個別創作者的孤獨與焦慮。藝術家在巨大產業與個人夢想間的落差中掙扎,試圖以專業自勉,卻難以進入那個不存在的「藝術夢」。 (閱讀更多)
嶼艾傳來評論,指出在香港諷刺漫畫中,女性創作者從未具備男性創作者同等的影響力和社會認同度,但從60年代起,部分女性創作者開始奮描畫出別樣的諷刺漫畫。從1960年李惠珍以《13點》顛覆性別刻板,展現女性經濟獨立;80年代陳也的《一個女人三個墟》透過怪誕筆觸和政治諷刺批判社會現實重;90年代自稱女性主義漫畫家劉莉莉在《媽媽的抽屜在最低》說明性別是社會所建構,非單純的生理區分。當進入21世紀,更多東亞女性漫畫家採用自述視角,並將她們的性別觀點融會其中,形成另一種諷刺和幽默漫畫的範式。 (閱讀更多)
曾友俞傳來《罪人們》影評,指出電影以吸血鬼作為主題的故事,其創新之處在於融入賽博龐克元素的集體意識,吸血鬼在戲中作為群體存在,他們象徵反基督力量,同時體現集體主義特性,可視之為共產主義對抗資本主義與基督教的壓迫體系。縱使吸血鬼群體自身遭受迫害,他們仍成為迫害黑人的加害者,不論是吸血鬼群體或是黑人群體都是被這個更大的體制給壓迫著,展現出體制權力如何助長「弱弱相殘」的行為。 (閱讀更多)
香港粵劇藝術團音樂總監傳來文章,探討粵劇音樂設計如何取得平衡。粵劇音樂從早期「五架頭」硬弓組合,演變至二十世紀中西樂器混合的交響樂式大型樂隊,歷經百年轉型,已不僅限於唱腔伴奏,更融入過場音樂與氛圍襯托。王勝泉表示,當代粵劇雖融入西曲、流行曲等元素以豐富內容,卻可能沖淡傳統特色。他認為,粵劇音樂應保留即興拍和的獨特性,同時改善配器與排練機制,方能提升其精緻度與觀賞性,強化地方韻味及雅俗共賞的魅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