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陳進權 | 2019-01-03

自2014年出版《哀傷紀》後,鍾曉陽再推出新作《遺恨》。 說是新作,但又非全新創作,如《哀傷紀》内分別收錄的〈哀傷書〉及〈哀歌〉,〈哀傷書〉是重寫〈哀歌〉;這次推出的《遺恨》則是重寫1996年的《遺恨傳奇》。 (閱讀更多)

生之熱烈與悲哀是一個永恆辯證——從英瑪褒曼的《第七封印》到(我的)執迷

影評 | by Edith So | 2019-01-03

褒曼今年誕生一百年,經典中的經典《第七封印》再被搬上銀幕。就像卡爾維諾說,經典的定義是你只能說「我正在重看」,而不會說「我正在看」,《第七封印》就是這種重看的作品。 (閱讀更多)

城市在烈日下消融︰文美桃與消失症候群

藝評 | by 查映嵐 | 2019-01-03

Eva Hesse常使用不穩定的物料創作雕塑,大型作品如Contingent、Expanded Expansion用上膠乳(latex)製作,物料隨時間變黃、變脆薄,或許終有一天整幅瓦解、粉碎,多年來一直使美術館頭痛。而Hesse本人卻說:「生命不會永存,藝術不會永存,其實都沒所謂。」選擇使用可腐易變的物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針對藝術品以至藝術體制的挑釁。香港年輕藝術家文美桃的創作也時常使用這類物料,像蠟與髮,水和鹽;不見得是一種挑釁的態度,但也反照出將自身與創造物看得無比尋常的低姿態。 (閱讀更多)

關尚智「宇宙飄流記」:現實與虛幻的交疊

藝評 | by 張煒森 | 2019-01-03

嘗言道,香港是個移民城市,不論是想當年還是今時今日,也在不由自主的情況下發生。從歷史的向度中,不少人只將這個地方當作暫居之處,南來的文化人如是,英殖的管治如是,就算大敍事中1970年代始香港人的身份漸漸成形,或是在港土生土長的一代自有他們對於香港這個地方的獨特情愫,我們亦不能否定當中的身份建構某程度建基於拒絕接受或否認之上。要在此時此刻談鄉愁,甚至暗暗觸及到的歸屬感,實在談何容易? (閱讀更多)

《狂迷驚魂》:真實好危險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19-01-03

波蘭斯基的新作《狂迷驚魂》,其實關鍵在它的原名「based on a true story」,在我看來乃是關於當下時代的寫作,多於驚慄片。好了這代表以下可能會有劇透。女作家黛芬Delphine(艾曼妞薛納飾)擁有相當多書迷,同時寫作走到瓶頸,一再面對「為何你不寫你真實的故事,而孜孜於虛構呢?」的他人要求。 (閱讀更多)

保羅.穆杭與劉吶鷗︰短篇小說與快的美學

書評 | by Sabrina Yeung | 2019-01-03

無論短篇小說的發展如何,它都指向一種快的美學。快的美學是甚麼?或者我們可以從法國作家保羅.穆杭(Paul Morand, 1888-1976)的作品略窺一二。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10-03

詩三首:〈樹〉、〈某個瞬間就起了風〉、〈到達組詩〉

詩歌 | by 鄭偉謙, 梁偉浩, 李靈枝 | 2025-10-03

白頭翁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03

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

散文 | by Greenly, 羊格, 麥景琪  | 2025-10-01

光之帝國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9-26

詩三首:〈念尼泊爾〉、〈失控練習〉 、〈臺北寫真〉

詩歌 | by 王培智, 俊奇, 徐竟勛 | 2025-09-26

靈感獵人

小說 | by 勞國安 | 2025-09-26

計劃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9-23

藍移吧!

小說 | by 黎喜 | 2025-09-19

當代的某些關係

小說 | by 苦橙蒿 | 2025-09-19

智慧腐蛀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