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楓觀賞九仞展覽後,認為何兆基近年的藝術創作以「山」為核心主題,以創作抽象卻具象的山形,探討人類與自然、虛擬與現實的互動關係。周丹楓認為何兆基透過個人勞力雕琢「山」,使其成為可觸及的對象,借鑒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的攝影理念,強調唯有虛構與創造,方能真正「見山」。 (閱讀更多)
陳栢青讀畢《虛度年華》,指出每篇文章皆以「距離代表作誕生尚有N年」作結,將作家生涯凝縮於「尚未完成」的懸置狀態——既是句點,亦是破折號。這種書寫揭露創作者的核心悖論:代表作既是永生起點,亦是創造力的終結預告,此後人生淪為「倒數與虛度」。書中選取28、33、46歲作為切入點,避免30歲的門檻壓力,反映當代焦慮,但當理解時間與作家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創作。陳栢青直言《虛度年華》為讀者的報時器與愛的告白:透過詮釋作家人生,讀者以自身時間延續其故事,讓創作在敘述中重生,共同虛度時光。 (閱讀更多)
香港詩人曹疏影今年年初出版《石榴海難》詩集,畢如意與祝梨選取了集內〈fragile〉和〈淡金路〉兩首詩作,並邀請了香港詩人、旅居台灣的詩人和大陸的幾位詩人共讀。季展伊、張雅婷、現三、不與易聚焦於〈fragile〉一詩。季展伊從語言質地與意象迴環入手,探討新天使的逃逸傾向與自我裂變;張雅婷強調珍珠的轉喻美學,重複結構中脆弱態度的轉變;現三以蚌殼隱喻詩歌的開合,捕捉甜美與危險的交織;不與易則層析脆弱的五種狀態,語言延宕如珍珠餘韻。謝曉陽、李曼旎、歐陽咻、嘻嘻、意寒則集中詩作〈淡金路〉。謝曉陽結合實地體驗,描繪從喧囂到靜謐的轉渡,強調破碎信仰中的微光;李曼旎視之為逃逸之詩,探討集體經驗的逸出與自我見證;歐陽咻借奧登與勃魯蓋爾畫作,分析依卡洛斯在親密語境的存續;嘻嘻融入個人遊歷與歷史碎片,連結海上花瓣般的台灣意象;意寒則辨識三條線索,突出詩人重建希望的能力。 (閱讀更多)
鄭政恆傳來「九仞」展覽藝評,「九仞」匯聚朱樂庭、何兆基、劉家俊及李寧四位藝術家的獨特視野。他們以多元的藝術風格,詮釋火炭與山的深層意涵:朱樂庭追溯逝去的痕跡,劉家俊紀錄當下的變遷,李寧勾勒虛幻的未來,何兆基則窮盡山的哲思。鄭政恆指出展覽使用了艾略特《四重奏四首》的詩句巧妙串聯起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從「在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到「旅人前行」,讓作品得以對話,交織成一場關於火炭與山的四重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