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韓麗珠睽違八年後終於出版最新長篇小說《裸山》,香港作家沐羽撰寫了書評,指出香港文學史上對這座城市的多樣命名,從「我城」、「浮城」到「失城」等,而韓麗珠在《裸山》中則將其轉化為充滿內在衝突與矛盾的「空城」與「裸山」,象徵都市與郊野的張力。他認為韓麗珠的寫作風格蘊含「陰森感」(Eerie),源自「應在場的事物卻缺席」的疏離。《裸山》核心在於「去看」的主題,亦化為一套「觀看世界的程式」,讓讀者重新審視這座城市,引導讀者直視那些近在咫尺的災難與創傷,並在失去的同時,尋找重新張開眼睛的力量。 (閱讀更多)
陳慧寧傳來有關劉以鬯的文章,指出劉以鬯以南洋經歷為對照,書寫香港社會,強調傳統與現代的互惠融合的重要性。他在《蕉風》革新號發表的〈借來的理論與技巧〉一文中,批評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雖借用歐美理論與技巧革除舊習,卻淪為蓄意模仿,缺乏原創性。故此,劉以鬯主張,在借用西方文學理論及技巧時,須經消化與反思,方能建立自身的理論,從而與時代接軌,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獨特風格的原創作品。 (閱讀更多)
《死神來了6》回歸大銀幕,姚金佑傳來《死神來了》系列影評,指出其非單純為電影「爽片」,反而是對死亡哲學的傳統論述的一種反動。姚金佑引用哲學家海德格將死亡視為一種時間性的存在,視死亡為生命終結、促使本真存在的威脅。而「死神來了」此名稱亦將死亡的哲思,由時間層面轉移至空間層面,戲中的「死神」有意識及計劃操控物理環境,編織出精密的死亡陷阱,挑戰觀眾對時間、空間與生命意義的固有認知,重新思考死亡與我們身處的「空間」究竟有何關係。 (閱讀更多)
金成看完陳可辛新作《醬園弄・懸案》後,讚揚電影以世界級規模呈現華麗美術、精湛導演技巧與明星陣容。他指出,電影弱化血腥細節,轉而聚焦時代脈絡,探討封建社會中女性絕境下的命運與反抗悖論。同時陳可辛模糊正反派界線,以疏離敘事呈現當時媒體、司法與民情的反應與權力。 (閱讀更多)
汪正翔讀畢《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認為作者Anna Haifisch透過幽默諷刺的筆觸,呈現藝術世界的荒謬、套路與殞地。《The Artist》中批評當代藝術被誤解為遠離現實、缺乏誠意與美感,實際上卻高度學術化且關注社會議題。從自以為獨特的創意幻滅,到藝術市場的殞酷真相,又揭示當代藝術繁榮背後,個別創作者的孤獨與焦慮。藝術家在巨大產業與個人夢想間的落差中掙扎,試圖以專業自勉,卻難以進入那個不存在的「藝術夢」。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