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小說家、劇作家拉斯洛獲2025諾貝爾文學獎後,廖偉棠認為拉斯洛為繼略薩之後久違的「文豪級」大師,亦是「卡夫卡的最佳繼承者」,其獲獎實至名歸。廖偉棠指出,拉斯洛的作品以「卡夫卡式」的荒誕、黑色幽默與末日景象,呈現本世紀的歐洲精神危機。其中《仁慈的關係》探討二戰集中營記憶與人性麻木;《反抗的憂鬱》則刻畫崩潰邊緣的社會與庸眾狂歡。拉斯洛視苦澀為靈感來源,預言黑暗時代需更多力量,其作品戳破文明僞善,提供反人類視角的贖罪機會。 (閱讀更多)
何曉旻傳來《他年她日》影評,指出電影以「重力牆」分隔世界、「優日區」一天等於「長年區」一年的奇幻設定實為現實愛情的深刻寫照,認為電影巧妙運用「時間」作為多重比喻,其既是物理時差,亦象徵戀人各自不同的人生規劃(人生「時區」)。其中,電影全在香港取景,以「同一城市」呈現「兩個世界」,隱喻現實中無處不在的「重力牆」,藉此探討愛情、時間的相對性,以及在差異中尋找平衡點的課題。 (閱讀更多)
陳躬芳傳來《潘廣樑札記:一個香港人的時代紀錄1920-1970年代》評介文章,指出潘廣樑堅持書寫日記長達68年,以平民視角記錄著他從潮連鄉間到廣州、香港的生命歷程,映照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廣州起義、日軍佔領香港等風雲變幻時代。日記中的半文半白「嗚呼哀哉」文體,承襲晚清民初嶺南悲鳴風格;記述戰火下的普通人求生、鄉愁思緒,以及對香港身分認同的轉變,為研究大時代下的個人生命史與西營盤地方史尤為珍貴。 (閱讀更多)
王兆基傳來李志的《梵高先生》詞評,指出李志藉荷蘭畫家梵高的悲劇人生為引,詰問人類本質上的孤獨與宿命的命題。歌曲開頭以對偶句式詰問,反映出梵高悲劇的人生。在副歌部分「我們生來就是孤獨」一句,強調出孤單為人生常態親情與愛情僅為暫時幻覺。王兆基認為偉大的藝術家皆降生於孤獨與痛苦的搖籃,藝術便成為他們唯一的救贖。 (閱讀更多)
姚金佑傳來《永遠在一起》(港譯:《長相黐守》)影評,認為電影作為一部肉體恐怖電影,戲中探討著現代社會中愛情如何面對疏離與永恆的渴望。姚金佑指出戲中以屍體意象、柏拉圖陰陽人神話及連體怪物暗喻創傷、愛與接納,結局以二人成為一張常人面孔,反問共生與自我消解的可能,其概念之新穎,為肉體恐怖類型的電影帶來不一樣的哲思。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