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洛楓近日推出新書《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理論的獨行者》,書中從理論及經典作者的作品中尋找書寫理論的根柢,探求書寫的內在動力與自我要求,又如何在閱讀氣氛低迷、時代狀況等負面情況下轉而尋找書寫的堅實意志。在自序中,洛楓自言將寫作視為「鎮痛」與「鎮魂」,療癒創傷。受理論大師如詹明信、三好將夫啟發,洛楓以「獨行者」自居,與巴特、村上春樹等同行,在亂世中挑戰主流,堅持寫作的「無用」價值,點亮微光,為時代留下希望。 (閱讀更多)
不論是本地還是海外文學比賽,只要符合參賽資格,創作者們都會積極參與。近日,文學界盛事「臺灣文學獎」於今年迎來重大改革,首度開放外籍人士參與。今屆臺灣文學獎的徵獎項目繼續分為「創作獎」及「金典獎」兩大類,共13個獎額,總獎金新臺幣370萬元(約88萬港幣),是臺灣目前官方舉辦總獎金最高的文學獎。 (閱讀更多)
程皎暘近日推出新作《飛往無重島》,他表示在閱讀此書時,建議讀者先想象逐漸脫離其所在的書店、辦公室、圖書館、地鐵車廂⋯⋯然後「咣噹」一聲,跌入另一個空間由他所編織而成的世界,內裡充滿著各種奇異怪事與人物,他們會不斷冒出,亦是完成這躺閱讀之旅的夥伴。程皎暘憶述此書是他從2015年至2021年陸陸續續玩耍的織字遊戲,書中插畫亦是由他以油畫形式繪畫而成。閱讀此書,讀者如同穿越一個沙漏,從奇幻的頂端逐漸落入現實的底部,並祝願讀者享受這次旅程,體驗其中的歡笑與思考。 (閱讀更多)
第四十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4月10日正式揭幕,日本名導中島哲也新作《懺悔有時》(The Brightest Sun)成為電影節開幕電影,其不但是全球首映亦以其細膩的影像語言與獨特的敘事視角,揭示了當代社會中一個隱秘而沉重的命題:殘疾兒童與家庭的掙扎,以及社會支持的匱乏,當中透過邃的筆觸,描繪出人性在絕境中閃現的複雜光輝。電影節亦邀請了著名演員安藤櫻以講者身份參加活動,分享自己的演熱生涯及對香港看法,更提到電影節放映她的四部經典之作宛若人生旅途剪影,如實記錄她當刻身心狀態。 (閱讀更多)
李紹基近日出版第二本個人作品集《半場香港,半場臺灣》散文集,收錄了他從2017年至2025年的文字創作。李紹基自言書作取名《半場臺灣,半場香港》,一來自己是足球迷,二來是出版時間恰好處於他人生上半場已然結束,下半場哨聲已吹響一陣子的階段。書中記錄了自他移民到台北後的新發現與衝擊,不乏他與臺灣人於磨合過程中所鬧出的種種趣事;另外,它亦收錄了他在人生上半場,於香港的土壤中埋下的斑駁回憶。《半場香港,半場臺灣》籌備了兩年半的時間,李紹基需在香港和臺灣兩邊處理眾多陌生之事,生活仿如在現實與夢想之間跌跌撞撞,好比進行一場漫無止境的球賽,也好像墮進一場接一場的夢。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