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6

位於荷蘭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長期收藏其多幅珍貴作品,近日館方作出一個極為罕見且前衛的舉動,對三件林布蘭畫作進行了全面檢驗,並親自宣布其中兩幅為複製品,一幅則尚未得出定論。館方特別策劃了名為《林布蘭?》的專題展覽,並首次公開展示這三件飽經爭議的畫作,分別為《戴著頸甲的林布蘭肖像》、《老人特羅尼》及《老人習作》,供觀眾一同欣賞。 (閱讀更多)

創作,是要挖進自己的心裡,拿那滴眼淚出來——訪《送院途中》編導卓韻芝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5-05-04

生與死之間的距離,可能只是一念之差,也可能等於救護車趕往醫院的那段路。由卓韻芝執導及編劇,古天樂、游學修、袁澧林及潘燦良主演的電影《送院途中》,所說的便是這段她曾走過的路。卓韻芝在電影中談生死、談移民、談創傷,還有這個叫人又愛又恨的香港。「我相信創作,便是去直面自己的創傷,要挖進自己的心裡,拿那滴眼淚出來,然後記住那個質地。如果一個故事有重量,便是源自那份質地。」 (閱讀更多)

艾未未新作《迷彩》將登陸紐約四自由公園 引觀眾思考全球暴力衝突影響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2

藝術不僅能觸動人心,還能以其獨特的呈現方式,引導觀眾反思社會議題。近日,中國當代藝術家艾未未將在紐約羅斯福島的富蘭克林·D·羅斯福四自由公園推出全新大型裝置藝術作品《迷彩》(Camouflage),探討社會正義與自由等重要主題,並希望引發觀眾思考「脆弱與保護、真相與隱瞞,以及全球暴力衝突的深遠影響」。 (閱讀更多)

奧斯卡推重大改革!強制成員須觀畢所有提名作品才能投票 放寛難民電影製作人參選資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4-30

奧斯卡作為國際影壇盛事,一直吸引無數電影製作人夢想登台領獎。美國影藝學院(AMPAS)近日公布了2026年奧斯卡的新規定,涵蓋多項措施,包括投票人必須觀看所屬類別的所有提名電影方能投票、規範AI在電影製作中的使用,以及放寬「最佳國際電影」的提交資格等,旨在提升頒獎禮的公平性與專業性。 (閱讀更多)

Netflix CEO Sarandos直言電影業已過時?串流平台以特有方式拯救荷里活?「真正令我擔憂的是人們停止製作優秀電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4-29

Netflix、Disney+等串流平台的出現,令人不禁質疑他們正在摧毀以荷里活為首的電影產業,使其逐漸式微。早前在 TIME100 峰會上,Netflix CEO Ted Sarandos直言Netflix 並未摧毀荷里活,反而是在拯救它們,並通過其創新模式為整個荷里活保留了原先會消失的觀眾。Sarandos 指出現時電影產業正處於轉型期,認為讓陌生人在影院哭泣、場場爆滿,甚至多位導演所追求的戲院「共鳴體驗」,已是過時的觀念。 (閱讀更多)

【新書】張婉雯《有心人》——〈無需要太多〉、後記〈這些年來〉

書序 | by 張婉雯 | 2025-04-28

香港作家張婉雯近日出版小說集《有心人》。在後記〈這些年來〉,張婉雯表示自己多年前已有「以張國榮的作品為題,出一本小說結集」之想法,更解釋命名《有心人》是由於凡有「心」者,自然有各種情感與欲望,也造成壓抑與展示,互相拉扯,毋論輸贏,至死方休。就正如其中一篇小說〈無需要太多〉:中年男子球叔過著規律而平凡的日子,但在細節顯露出他對生活的靜靜眷戀。他穿梭城市街巷,與兜售女子的拒絕、公廁裡的邂逅,隱隱透出孤獨與邊緣的掙扎。夜晚,他回到家,啜著蝦子麵,聽著張國榮的〈無需要太多〉,在簡單中尋得滿足。小說角色誠如張婉雯後記中所言:「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張國榮般的經典,但求存之道即使再委屈曲折,仍自有其尊嚴。」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空心圓

小說 | by 石啟峰 | 2025-04-25

破皮

散文 | by 令菱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