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時代巨輪之中,總讓我們反覆詰問自己與這片土壤的連結,有些人舉家拔除根部,移居外地,有些人卻依然感到自己跟腳下的土地骨肉相連,安土不遷。香港文學重要研究者小思(盧瑋鑾教授)在散文集《不遷》如是說:「在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上──是肥沃是瘦瘠,不能苛求了,好歹是自己的土地,算是命中注定,就在這土上一生一世。」今年,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並在書展期間舉行新書發佈會,以「從安土到不遷——談小思的『香港關懷』」為題,由李孝聰博士、黃念欣博士及劉偉成博士擔任講者,一同述說小思的筆耕與心田。 (閱讀更多)
夏日國際電影節(Summer IFF)將於8月13日至25日期間舉行,開幕電影由約化巴納希執導、榮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純屬伊朗意外》打開序幕,而由池田千尋執導的奇幻愛情片《九龍大眾浪漫》則為閉幕電影。 夏日國際電影節將有多部康城影展新作亦將率先登場,另外更特設「約化巴納希──關不住的電影人生」回顧展,向這位挑戰伊朗神權壓迫的知名導演致敬。同時電影節亦會回顧墨西哥導演艾力謝路依拿力圖以及巴西導演和路達沙利斯兩位電影大師早期之作,希望一連十三日的光影盛事為一眾影迷提供暢快醒神的消暑良伴。 (閱讀更多)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昨日(4號)由中央研究院與唐獎基金會宣布離世,享壽95歲。許倬雲一生致力於中國通史與古代政治文化研究,為近代華人世界具影響力的歷史學者之一。許倬雲的職業生涯橫跨台灣、美國及香港等多地,先後於國立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任教歷史學。許倬雲曾提出「中國文化三原色」代表性理論,其將中國文化比喻為三種基本顏色,分別為「親緣團體」、「精耕細作」與「文官制度」,以解釋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和演變過程。歷史學者杜正勝表示「三原色」理論是研究中國史的重點之一,此理論放眼到近代中國,雖社會結構已大相逕庭,但依然有著重視親族關係及文官政治傳統等,仍影響深遠。 (閱讀更多)
知名影評人及電影研究者羅卡早前出版新書《記憶穿越時代》,書中收錄著他七十年追光逐影的人生經歷。在序中,羅卡指出此書於2018年動筆,經社會動盪與疫情中斷,後轉化為紀錄片《聲影路》,並於友人鼓勵下續寫完成。全書共八章,順時序敘述從戰中淪陷至2000年後,聚焦於羅卡的成長環境與時代變遷的互動,以及逾七十年與電影的深厚緣分。當中夾敘夾議,收入舊文引用與大量圖片,希望藉此起到增進趣味和訊息量的雙重作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