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馮以浤出版新書《春華秋實——拔萃山上的往事》,找來畢業於男拔的陳煒舜教授負責編纂書作。在序中,陳煒舜表示馮老師以學生、教師、校友多重視角,描繪拔萃從精英教育到平民化轉型的歷程,使他反思編纂母校校史的意義,其不僅考證史實,更以微觀視野揭示宏大社會脈絡。他指出馮以浤書中溫情與理性並存,平衡溫情敬意與客觀考辨,宛如一幅香港教育史的生動畫卷。 (閱讀更多)
第四屆《歐亞紀錄片週2025》將於由7月22日至8月10日在電影中心舉行,期間將上映十五部發自比利時、捷克、德國等歐盟國家紀錄片,亦有五部來自阿富汗、中國、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和蒙古的亞洲紀錄片,共20部紀錄片。題材涵蓋環境保護、人權、LGBTIQ+權利、長者照顧、性別平等,以及面對戰爭的堅韌精神。其中,特別選映《有種堅瓷叫烏克蘭》及《看我今天怎麼戰》,前者聚焦三位藝術家在俄羅斯殘酷入侵下,選擇留下堅守的故事;後者透過一位年輕聾啞人士的獨特視角,呈現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震撼畫面。 (閱讀更多)
七月是香港出版旺季,每年的重點好書多趁此時出籠,當然經濟不好,書業也艱難,「虛詞編輯部」今年特別精選以下書單,一方面紀念已故作家,另一方面希望重新發掘城市中歷久彌新的美好。不管你是到人流爆滿的香港書展,還是獨立出版社自辦「無處不閱讀」獨立出版書展,以及香港文學生活館在新蒲崗的搬遷散書祭,都可能出現選擇困難症。疾風知勁草,即使經歷何等亂流,閱讀依然能陪伴我們度過任何艱難時刻。 (閱讀更多)
作家黃念欣繼前作《夕拾朝花》,今夏重磅推出《熱風》一書,再度精選收錄近三年於《明報》「夕拾朝花」專欄文章。在序中,黃念欣表示新書命名承襲魯迅1925年同名散文集的精神——在環境寒冽中以「熱風」(熱諷)自說熱話,帶有自我挪用的冷嘲意味。黃念欣在序言坦言,書中輯錄的文章,文風冷熱交錯,時而熱情奔放,時而冷靜反思。她認為,身體若「沾寒沾凍」容易致病,但對寫作能讓自己在冷靜與熱情間自在游移,對此深懷感激之情。 (閱讀更多)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歷君教授推出新書《文學的外邊》,匯集他2002至2023年間的精彩文學評論,跨越香港文學、二十世紀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學三大領域。在後記中,張教授回溯其核心理論「香港作為方法」源自陳冠中與李歐梵,及後在2016年香港文學節任講評人後,開始認真思考和探究「香港作為方法」理論;2019年,為紀念五四運動百年並致敬李歐梵,他在中大舉辦講座,聚焦曹聚仁與李歐梵在冷戰時期香港開拓的魯迅「內面」解讀,揭示香港作為文學思想交匯地的獨特角色;2020年在台灣訪學時,他意外發現湯淺泰雄《身體論》譯本,深入和辻哲郎「人間」與「間柄」概念的思索,為「香港作為方法」注入新的理論深度。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