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當年留下「香港的故事,為甚麼這麼難說?」一問;陳冠中則回應其實不太難說,反正「甚麼都沒有發生」,並指出香港有時更可以成為一種方法。在定位的問題上,香港似乎總是曖昧難分。事過境遷,站於當下視點的我們,可以從何回應?張歷君的最新文學評論選集《文學的外邊》便嘗試回應這個問題,他從自身的成長經歷和版圖建構出一個香港,並以香港文學、二十世紀華文文學和世界文學等三個領域的評論文章,展示這二十年來穿針引線編織而成、屬於自己的文學圖景,以及對認同的反思和理解。 (閱讀更多)
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近月再頒嚴厲教育指令,其高等教育部於2025年8月底向全國公私立大學發出通告,禁止使用679本被評估為「違反伊斯蘭教法(Sharia)及塔利班政策」的書籍,其中約140本由女性撰寫。此外,指令更明確禁止在大學教授人權、女性主義及性騷擾防治等18門學科,進一步收緊對女性權利的壓制。 (閱讀更多)
香港作家洛楓今年推出的新書《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理論的獨行者》,在9月時在台北與作家兼學者楊佳嫻舉行新書對談,並由作家鄧小樺擔任引言人。洛楓分享如何在城市困境與個人危機中,透過閱讀與寫作尋求生存力量,挑戰學院框架與社會規範;夏宇的遊玩美學、西西的標點符號哲學,以及昆德拉的自由主張,皆揭示文學作為邊緣自由的剩餘價值。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社將於今月推出普魯斯特經典巨作《追憶似水年華》全新繁體中文版,為首度由七位台灣譯者攜手翻譯,譯者之一的林德祐為套書撰導讀一文。林德祐從從早期穿梭社交圈蒐集素材,到晚期自我封閉的書寫生活。文中連結其氣喘與長句風格,並視喪母之痛為創作的解放,讓他得以處理同性傾向等深層主題。林德祐認為普魯斯特的作品不僅捕捉人性百態,更如地震儀般測量社會變遷,引導讀者窺看人性百態與時間的奧秘。 (閱讀更多)
第22屆香港亞洲電影節將於10月22日至11月9日舉行,屆時將放映多達75部電影及短片,影迷或許會面臨選擇困難。有見及此,虛詞編輯部精選了四部由文學作品而成的電影,分別是日本導演石川慶《群山淡影》、日本導演李相日的《國寶》、韓國名導許秦豪執導《良心風暴》以及井上剛與大江崇允執導的《震後餘生》,讓各位影迷藉由電影,體會文學所蘊含的深刻悸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