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開創了日本戰後漫畫新文法。以誇張一點的說法來說,如果沒有手塚治虫,也許就沒有今天我們看得熟悉的日本漫畫了。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衣雲,為《「拜託你了,讓我工作吧」》作推薦序,指出手塚治虫對日本漫畫文法結構的開創性:他是戰後首個將電影蒙太奇的技巧系統性地用進漫畫中,如各種鏡頭的混剪、對表情的重視,以及大量無文字畫面的運用,同時延續戰前漫畫以來狀聲字的使用,將聲音帶入漫畫中。 (閱讀更多)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鄺可怡早前出版鉅著《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並與張歷君、鄭政恆,陳智德舉行新書對談會,施勁超摘錄並整理了各位講者分享的內容。鄺可怡先以三個關鍵詞介紹編著《跨越歐亞》的過程和構思——「重構」、「超越」和「協商」;陳智德以三、四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視野,分享他作為讀者和研究者,對《跨越歐亞》的所思所感;張歷君回憶當年小思老師已強調戴望舒編《星島日報.星座》的重要性,他再以書中四篇提及瑪雅可夫斯基的著作為例,淺析鄺可怡如何以跨文化視野將俄國形式主義等議題帶到香港。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