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早前逝世,文化評論人鄧正健撰文追悼,也悼那些年他讀過的文化研究。他回憶本科時所寫的第一份功課就是關於「後現代主義」,那時第一次聽說詹明信的名字,後來他偶而都需要讀到詹明信,陸陸續續買了幾本他的原作和譯本,最後卻只留下北京三聯出版的《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然而,後來人們漸漸掌握了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文本歷史化」已成了常識,詹明信漸漸在他的文化批評語境中退場,但在詹明信逝世之時,鄧正健形容重讀他的「後現代書」,依然是一場令人十分快樂的閱讀過程,甚至想起當年對世界和理論思想充滿質樸的好奇,而正是這份情愫,才令人更容易進入詹明信的論述裡。 (閱讀更多)
由丹尼·波爾執導的英國恐怖片《28 Years Later》將成為首部以iPhone拍攝的大型商業電影,預算為7500萬美元。這部續集延續了2002年《28 Days Later》的故事,講述一種快速傳播的喪尸病毒摧毀倫敦的情節。導演波爾再次與攝影師安東尼 · 多德 · 曼妥合作,兩人曾因《一百萬零一夜》而獲得奧斯卡獎。製作團隊有針對使用「智慧型手機拍攝電影」一事要求工作人員簽下保密條約,但有照片顯示使用手機拍攝,此事尚未待官方確認。原作主角、憑《奧本海默》擔綱主角而獲金球獎視帝的席尼 · 墨菲將回歸,影片預計於2025年6月20日上映。 (閱讀更多)
現代的愛情故事由網絡主宰,任誰要說永遠已經很傻,尤其在交友軟件的世界裡,交心彷彿就是第一大忌。奈何,說些埕埕塔塔的話,總有人落疊,網絡情騙全球化之下,受騙的又豈止香港少婦,生於台中的養雞農婦也深受其害,隻身勇闖巴黎只盼與情郎相見,卻在出走之中找到自我。台灣導演練建宏的首部劇情長片《莎莉》 正是講述這個故事,由著名演員劉品言擔綱演出,電影先後在釜山影展、金馬影展首映大受好評,也在台北電影節共獲五項提名,並獲最佳配樂,近日來到亞洲電影大獎學院 舉辦的「亞洲電影巡迴放映」,為香港觀眾帶來農村與浪漫之都的網絡情緣。 (閱讀更多)
繪畫舊城市面貌,很容易被理解成懷舊的行為,但藝術家周俊輝說是接受了現實的變化,他在畫作中重視的是探討這種變化是否「公道」。近日他於中環H Queen's空間舉行個展「失憶地圖」,於9⽉13⽇⾄10⽉15⽇展出14件畫作,延續他對描繪⾹港集體回憶與電影的實踐,找出一些消失當中或已消失的地方,繼續講舊香港,並配合經典港產電影《雞同鴨講》、《天若有情》、《甜蜜蜜》、《義膽紅唇》、 《無間道》、《⾏運⼀條龍》中的場⾯,呈現出如鴻運茶餐廳、砵蘭街⿇雀館、⽂武廟、⾹港藝術館和蓮⾹樓等⾹港重要地標。 (閱讀更多)
第61屆台北金馬獎入圍名單於10月2日公布,八部香港電影入圍。最受矚目的是《從今以後》和《看我今天怎麼說》,分別獲得四項和三項提名。《從今以後》探討年長女同志的困境,故事中伴侶因缺乏法律保障而被趕離故居,入圍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另一部《看我今天怎麼說》聚焦聾人青年勇敢面對挑戰,入圍最佳男主角及女主角。最佳紀錄短片和最佳女主角都有三部香港作品入圍。最佳女主角中則有區嘉雯、鍾雪瑩和吳君如競爭,競爭激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