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李華 | 2024-10-24

2024年的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分享在台灣的出版與美術這五十餘年來的故事。2023年「雄獅圖書」出版結束,李賢文只說:「那時(1996)隱約覺得雜誌的時代要結束了,網路的時代要來了,而且我很想要畫畫。」然而,結束不代表消失。李賢文將307期月刊、四百多本圖書、歷年的印刷網片以及資料室裡的上萬冊藝術藏書等文獻史料,全數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回想當初創辦之時,他形容台灣是「美學沙漠」,1977年他創辦「雄獅美術新人獎」,成了鼓勵年輕人創作的一大推力。解嚴之後,社會氛圍快速變化,畫廊、美術館陸續出現,各式各樣的美術獎項也紛紛成立。於是,《雄獅美術》月刊便停刊了。雜誌停刊之後,李賢文恢復了畫家身分,畫了一系列山水寫生。50年來,仰望著許多的典範;50年後,他也成為了典範。 (閱讀更多)

遊記的鋒利與零碎 欲辯已忘言——淮遠 × 廖偉棠《懶鬼出門》復刻版分享會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7

詩人、作家淮遠的經典散文集《懶鬼出門》迎來復刻版,由作家鄧小樺主持,另邀得詩人廖偉棠作對談,一同分享旅遊的光景與旅行書寫的經驗。《懶鬼出門》於1991年初印,而淮遠的著作向來印刷數量不多,初版在現時坊間如同珍寶。淮遠回憶出版《懶鬼出門》的緣起,當時在港台工作,有點餘裕的錢去旅行,從八十年代開始積累,再由素葉出版社出版。廖偉棠指出淮遠的散文有著罕見的敘事方式,其遊記也有違我們的既有認知,令他聯想到以極其簡練的風格著稱的美國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廖偉棠認為有無感染力是判斷一個真正獨立的作家的標準,淮遠的抒情在克制得太好,所以如果要談論淮遠的話,其實是會破壞淮遠的,欲辯已忘言,當你想拆解它,就會失去它原有的味道。鄧小樺指出其中篇章〈門〉可見淮遠的直率,續說淮遠的真實性裡有文學的純粹性,是我們這個年代要去理解的東西,即使「在我們眼中是很離經叛道的東西。」廖偉棠則表示淮遠像警醒小偷一樣,也警醒我們有一些文學陷阱,不要重複別人的說話。 (閱讀更多)

第十七屆花蹤文學獎開獎 龔萬輝憑首部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獲頒馬華文學大獎 台灣作家黃春明獲頒第12屆世界華文文學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第十七屆花蹤文學獎於10月11日晚舉行頒獎典,龔萬輝憑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獲頒馬華文學大獎,龔萬輝歷二十年首奪馬華文學大獎,喜悅萬分,「這個獎的重量當然跟之前的重量比起來,對我來說會更大一點。」他比喻長篇小說為高空跳傘,自己是以傘兵菜鳥姿態一躍而下,充滿不確定和挑戰,他希望得獎作品可以為馬華文學帶來新氣象。第12屆世界華文文學獎頒發給89歲的台灣作家黃春明。黃春明得知消息後也頗感驚喜,直言道:「真的嗎?我九十歲了,年紀這麼大了,還能得獎?」黃春明因健康因素未克親臨現場,由兒子黃國珍代領獎項,本人透過線上參與典禮。黃國珍透露,父親非常想參與頒獎典禮,為此在住處爬樓梯,背兩公斤的背包走路,鍛鍊心臟和體力,但醫生擔心他心臟負荷不了,希望他留在台灣。黃國珍轉達,黃春明還會繼續寫作,最新的長篇小說已寫到最後兩章。內文附完整的得獎名單。 (閱讀更多)

當代哲學名家Peter Singer來港 與好青年荼毒室展開對談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Peter Singer將在十一月一日,與好青年荼毒室的關灝泉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郭柏年展開對談。題目為〈彼得·辛格專題座談會:有效利他主義——反思該如何行善〉。Peter Singer專事於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從效用主義的觀點來思考倫理問題,以著作《動物解放》、論文《飢荒、富裕和道德》而聞名。他認為道德的首要之務是增加快樂、減少痛苦,並主張說,若其他條件相同,不同個體、物種的快樂和痛苦應該被平等對待。是次講座將由Peter Singer介紹有效利他主義的核心價值和主張,並討論有效利他主義者尤其關心的三個範疇:消除極端貧窮及扶助極端貧困者、減少動物—特別是農場動物—的痛苦 ,以及降低人類滅絕的風險。講者將借這三個範疇,解釋依循理性思考和證據對行善而言有多重要。此次講座的對談無論題目或對談嘉賓都引人觸目,期待三人對話之間會為有效利他主義呈現怎樣的理解,以及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帶來怎樣的啟示。 (閱讀更多)

我知道,我在場,我記得,我見證了一切:顧玉玲《一切都在此時此刻》新書分享會側記

專訪 | by 李小孟 | 2024-11-07

作家顧玉玲近日甫出版的新書《一切都在此時此刻》,記述多年前在工傷協會任職時,經歷勞安議題、工傷事件、性別族群與階層等不同面向的人與事。在新書分享會中,邀請到作家吳曉樂與談。吳曉樂分享關於承擔他人痛苦經驗的紛雜感受,她深有共鳴。顧玉玲說,很多痛苦其實是怎麼做都無法分擔的;但是分擔痛苦的意願,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光是這個感受即已足夠。顧玉玲大學畢業後加入任職的《自立晚報》工會並擔任祕書,後來到工傷協會任職,長期與工傷者緊密共事,她說,「回想起來,我在工傷協會9年多,其實哭的時候不多,經常看到的是力量、是想盡辦法。我們不一定是打贏才去打,我們經常是明知會輸,還非打不可。但是在那打的過程裡頭,人就長出力量來了。」工人的生命中憤怒與快樂並存,一方面他們經受不人道的壓榨以及許多工作帶來的後遺症,但另一方面給他們也為自己勞動而有尊嚴和感到驕傲。在書寫過程中,顧玉玲認為紀實與虛構相互滲透,成為了他者與自我的生命交織。記憶並不完全反映現實,但對她而言卻是生命之中的一部分。:「是他們滋養、挑戰了我的生命,交織在我的生命裡頭,我不是在寫他者的故事,是我的故事。對,這本《一切都在此時此刻》就是我要說的話。」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編輯推介

《你存生的意義》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19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4-10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漫想《米奇17號》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4-08

後超人時代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4-08

【教育侏羅紀】病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4-07

雞蛋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07

詩三首:〈慣性〉、〈鵝之悲歌〉、〈這一邊和那一邊〉

詩歌 | by 丘亦斐, 王培智, 侯蔽 | 2025-04-04

廢話文學

散文 | by 潘逸賢 |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