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於葵青劇院黑盒上演的綠葉劇團作品《大眼望細眼》,導演黃俊達把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繪畫哲學家瑪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作風搬上舞台,將現實種種荒謬折疊成黑色喜劇,在凝固時空中享受劇作的過程,如同看畫,愈是全神貫注,真相愈是像光一樣從我們雙眼的盲點溜走,不留半點印象。 (閱讀更多)
在春夏交接的日子,看海大概是最好的活動。《if you could see me now》(午後看海)以看海為主題,由Olivier Cong 江逸天與香港知名作家韓麗珠聯合創作。在初次接觸江逸天時已聽聞他的演出一票難求,然而不見得他刻意配合觀眾口味。這是第二次看Olivier音樂會的日子,同樣是帶雨的晚上,空氣中帶點雨水的氣味,熟悉的感覺,但Olivier卻帶來嶄新的音樂。 (閱讀更多)
混揉文學與音樂的跨界演出《午後看海》放置在城市邊陲的海堤地帶。夜間跋涉,下車走一段長長的路,已讓人有種全黑潛游的錯覺。《午後看海》場刊小誌內的七篇散文,如同散文集《回家》的後續。策劃演出的音樂人江逸天說,這次合作始於兩年前閱讀了《回家》。我很好奇人們從作家投映自身的文字裏,終究看到怎樣一面倒映自己的內部海域。能借取別人的骨架來繫住漂流的心靈嗎?他們是安坐於船上的過客,划撥浪尖的泅水者,還是水下很深很深的失溺遊魂? (閱讀更多)
以陳炳釗獨白開場,《鐵行里》早已預告這是圍繞個人的劇作,飽含私密的情緒,同時對於空間的解讀亦很有層次,除了提及人民與空間的關係,劇作亦聚焦於極權如何利用空間,壓迫人民,我們如何以保存記憶,以及肯定自己記憶是真實,作為另一種論述對抗? (閱讀更多)
「講古佬」雄仔叔叔看過《鐵行里》綵排寫來隨筆。沒有打針無法進場觀演,他由城市空間、人情聯想到權力關係,也在腦海重構九十年代,陳炳釗一台獨腳戲中,等待的一個哈維爾。歷史與記憶在離散,身份在潛行,他信我們總會領略到無權勢者的力量,守護記憶中的原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