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 | by 任弘毅 | 2025-06-26

任弘毅傳來《Around 1/4》劇評,指劇中聚焦五位25歲左右青年在人生四分之一階段的情感掙扎。當中他們的人生命題同樣也是關於愛、性、情,共同面對普遍出現在現代論述中的「靈肉分裂」,或「性愛分離」,如早苗深愛男友卻對性感到疲憊,康祐在性中無感卻渴望心靈相通。然而,即使「靈肉分裂」,「性愛分離」也好,愛情的幸福並非全源於肉體滿足,而是心意的契合,正如康祐與早苗兩人以愛的意志超越慾望。 (閱讀更多)

偽飾與博弈:論《安娜》劇集中階層越阡中的道德辯證法

劇評 | by 許瀚尹 | 2025-06-11

許瀚尹傳來《安娜》劇評,指出女主角誘墨的逆襲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她對社會博弈規則的精準洞察與策略性操控,呈現出社會晉升中的自我異化悖論。她的崛起揭示了階層遊戲的深層邏輯:道德因情境而異,規則為強者靈活、為弱者設限。誘墨以換位思考與符號資本操弄為武器,將底層的壓抑轉化為向上的動力,刺穿了精英階層虛偽的道德敘事,成為對階層固化的反抗史詩,也是獻給所有社會變形者的存在主義悲歌。 (閱讀更多)

當電影業陷入寒冬,電視台卻發起一場寧靜的革命——從《哪一天我們會紅》的三重創新說起

劇評 | by 寧霓 | 2025-05-27

寧霓傳來ViuTV《哪一天我們會紅》劇評,指出香港電影業寒冬的陰霾下,ViuTV卻以原創劇集《哪》為整個影視界帶來一線生機。《哪》起用年輕新演員並顛覆其既有形象、聚焦網絡生態與內容創作者的時代故事,以及採用繽紛多彩的視覺語言等創新形式,成功構建起新的觀眾群,為本地影視業開闢了新的道路。 (閱讀更多)

《螳螂捕蟬》:槍尖上的漫漫等待與救贖

劇評 | by 浮海 | 2025-05-15

浮海傳來舞台劇《螳螂捕蟬》劇評,指出劇中兩名殺手「生抽」與「老抽」等待目標,九十多分鐘的實時倒數,將觀眾與角色一同拖入虛無與迫切的深淵。《螳螂捕蟬》原著演於2000年,隱射後九七香港的時代縮影。浮海指出「神戲劇場」《螳螂捕蟬》相隔25年後再度重演,劇情依舊忠於原著,但彷彿在帶來了不同的探討——兩名殺手如今究竟在等待甚麼呢? (閱讀更多)

比一鏡過迷思更重要的疑問符碼——簡論《混沌少年時》的敘事策略

劇評 | by 朗天 | 2025-04-29

文化評論人朗天觀畢英劇《混沌少年時》,認為劇集以主角占美尿褲子此細節便營造出懸念起點,使觀眾被那每集一鏡直落的敘事方式所吸引。朗天認為《混沌少年時》從警署詰問到校園暗流,再到密室對話的語言交鋒,每一集都以「一鏡到底」的手法,正是編導引導觀眾與劇中角色身歷其境,更重要的是遮掩其他事情,形成巨大的懸念,吸引觀眾追看下去。 (閱讀更多)

慾望邊緣,垃圾核心——卓韻芝《我無醉》觀後隨感

劇評 | by 鄧小樺 | 2025-04-22

鄧小樺傳來卓韻芝最新獨腳戲《我無醉》戲評。她表示戲中是以寂寞空虛開始的,場景更搭配卓韻芝現實常去的「濃情」酒吧,用直接到有點粗魯的方式揭露單身中女的慾望不滿來反對城市的壓抑。鄧小樺認為,香港已是一座壓抑之城,「中年」亦為生命的一種壓抑,社會處處都充斥著對「中年」的社會期望。而卓韻芝透過《我無醉》用幽默與粗魯撕開社會規範的面紗,揭示清醒下的自我否定與醉酒中的真實解放。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

詩三首:〈石身〉、〈春天〉、〈無題〉

詩歌 | by 王兆基, 黎喜, 潘國亨 | 2025-06-28

唐格朗(Tangerang)女子

小說 | by 悇愉 | 2025-06-28

科幻小說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6-20

回憶的內在意識

散文 | by 黎喜 |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