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君子劇團的同名新作《惡之華》,以詩集為基礎,嘗試與觀眾探索波特萊爾的世界。創作過程中,陳臻亮與創作團隊共讀《惡之華》、《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書信集》、波特萊爾晚年隨筆集《我心赤裸》,以至後世對他的評價與剖析,嘗試尋找蛛絲馬跡,重塑波特萊爾的面貌。陳臻亮認為今次創作把詩集放入表演,不禁會問,身處在2024年的時空,比起十九世紀的巴黎,人們還有甚麼憧憬與憂鬱? (閱讀更多)
浪人劇場回溯喬治.奧威爾文學世界的創作原點,根據他首本長篇小說《緬甸歲月》(1943年)的原型改編成同名舞台劇,繼2022年首演後,再次於本年四月登上文化中心劇場,引領觀眾一探他所緬述的精神故鄉。石啟峰看見劇作藉著援引薩依德對東方主義的定義,揭示了歐亞之間的不對稱關係,還呈現了緬甸社會中更多二元對立的權力結構。他慶幸,還能夠在劇場裡看到如《緬甸歲月》般真誠的作品,讓觀眾細思社會與個人的話語權,而不陷落迎合政治主旋律的俗套之中。 (閱讀更多)
如果要選一個字去形容這個戲,我會用 "Haunting"。如果可以選第二個字,我會選 "Romantic"。 看完之後久久不能平復。想不到,我估他本人也想不到,梁祖堯,寫了一篇《聊齋》。 (閱讀更多)
去年本土劇團「藝君子」推出舞台劇《植物人》,張紫敏看過後大量的劇句、畫面、聲音一直在心中縈繞不去,於是反覆重播植物思人「植物誘讀」《植物人》的劇本,然後在導讀劇本和實時演出的時空穿插間,歸納出《植物人》的三條記憶線索:女人的自我切割與流露、女人與姐夫纏綿與憐憫的契約,以及對存在的拷問。 (閱讀更多)
馮曉彤評《大狀王》,認為雖然它描畫清朝,卻宏觀地呈現了不少關於人類及世界的誠實觀點,在一片歌舞熱鬧中,默默折射出一片公義的荒涼。然而在亂世裡,誠實卻是需要技巧,不可以甚麼也明刀明槍、直腸直肚。馮曉彤由此分析《大狀王》裡的飛雪、金蜻蜓和欄柵的意象,三者岔出不同的解讀,在歧義重重的罩幕下,保護想像的自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