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在劇場做觀眾,是乖乖等事情發生,做《遙》的「車手」卻是相當忙碌。之所以感覺真實而不覺虛擬,加插的大量互動元素,亦反映製作團隊的巧妙心思,揭示他們對「在場」(Presence)的理解與實驗。遊走場景的方式甚為好玩,車手需要「打機做任務」,畫面一角列有儀表板,顯示需要完成的任務數目。找出場景裡佈置的黃色旗幟。將車駛向旗幟按「X」鍵(一如遊戲手掣), 畫面右方會出現跟旗幟有所聯繫的物件背景,場景角色與別人的對話,甚至是錄音。透過收集旗幟的片段,「車手」 可更了解角色的故事,或是場景帶出的訊息。我進去的第一個場景,是一位獨居女生的家,佈置簡單舒適,有個小露台,地面鋪了她寫的書法,乍看並無特別。後來透過露台上的種子,和廚房的煎魚食譜,才得悉獨居女生身患紅斑狼瘡症,沒辦法曬太陽,推論出她需要尋求脊醫的協助減輕病症帶來的疼痛,脊醫也要求她多吃魚攝取更多Omega-3。《遙》除了讓車手組織場景故事,當中亦加入提示向演員索取物件道具。比如說獨居女生因為不能曬太陽,家裏有用不了的種子。車手跟演員索要種子後,演員便會把真的種子放到車上,畫面同時顯示得到相應物件,增強了整個場景的互動真實感。 (閱讀更多)
《未境作業.挫敗之慾》是石頭公社(澳門)繼2021年於第三十一屆澳門藝術節首演後,再於「香港藝術節@大館」的演出,結合了澳門及瑞士兩地共十一位特殊演員及四位分別來自澳門及德國的演教員的共同創作,導演之一的莫倩婷希望利用創作能達到「藝術平權」的理念。 (閱讀更多)
看老友記彎腰,躺在地板上舞動手腳時,總聽到有觀眾問「得唔得㗎」、「好牙煙呀」、「會唔會整親㗎」。只要是人,總得花一生與自己的血肉之軀相處,每日我們都會郁動身體,累積的力量與慣性就像樹木的年輪彎曲、壓縮,筆者是如此理解不加鎖舞踊館「身體年輪」這個意象;摺疊在年輪的,該是身體的韌性,為什麼我們越是年長,越不信任自己的身體有舒展、綻放的可能? (閱讀更多)
「呼吸,很日常。但經歷窒息,更會覺知它的存在。如果身體經歷不慣常的呼吸節奏,會帶來甚麼經驗?」這次是以呼吸為主導的一次實驗展演。至於怎樣用呼吸主導呢?首先就是要令呼吸具體化。編舞選擇以口琴作為媒介,令呼吸化為音樂,讓觀眾能夠聽見。這個想法十分有趣,當呼吸能夠被聽見,我們便更能夠感受到表演者的節奏。而口琴的聲音質地柔軟,亦帶有一絲詩意,而且亦不阻礙表演者的四肢。作為起點是一個很好選擇。 (閱讀更多)
Disney+的原創台劇《台北女子圖鑑》遭到台灣網民的大量負評,大部分留言都拿台北版的和原作《東京女子圖鑑》比較。原版雖沒網民所言拍得那麼出色,某些橋段例如角色對著鏡頭說出內心獨白的橋段在如今看來更顯突兀,卻依舊難掩劇本的出色之處。 (閱讀更多)
城市當代舞蹈團即將上演《棕色》一劇,尹水蓮教授形容,劇中的舞者,宛若大樹分杈出來的樹枝。他們動作一致,一同傾斜身軀,一同背着手、小踢腿。他們膝蓋微曲,保持彈跳,讓身體上下擺動。背景音樂由金在德本人創作,以弦樂器與打擊樂器組成一闕混合曲,造出敲木般的聲音,慢慢把氣氛推上高潮,然而這種重複的節拍和旋律,卻不斷地阻撓音樂演得過於戲劇化。作品有部份元素來自傳統音樂和舞蹈,像韓國的巫俗舞salpuri的步法以及小鼓舞chaesangsogochum中的反覆彈跳,而聲音則近似牙箏ajaeng(七弦低音樂器)和韓國傳統鼓buk。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