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 | by 黃詠詩 | 2024-03-28

如果要選一個字去形容這個戲,我會用 "Haunting"。如果可以選第二個字,我會選 "Romantic"。 看完之後久久不能平復。想不到,我估他本人也想不到,梁祖堯,寫了一篇《聊齋》。 (閱讀更多)

自我切割、綻放、生命樹的救贖——《植物人》選讀

劇評 | by 張紫敏 | 2024-01-23

去年本土劇團「藝君子」推出舞台劇《植物人》,張紫敏看過後大量的劇句、畫面、聲音一直在心中縈繞不去,於是反覆重播植物思人「植物誘讀」《植物人》的劇本,然後在導讀劇本和實時演出的時空穿插間,歸納出《植物人》的三條記憶線索:女人的自我切割與流露、女人與姐夫纏綿與憐憫的契約,以及對存在的拷問。 (閱讀更多)

香港原創音樂劇《大狀王》:飛雪、金蜻蜓和欄柵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4-01-03

馮曉彤評《大狀王》,認為雖然它描畫清朝,卻宏觀地呈現了不少關於人類及世界的誠實觀點,在一片歌舞熱鬧中,默默折射出一片公義的荒涼。然而在亂世裡,誠實卻是需要技巧,不可以甚麼也明刀明槍、直腸直肚。馮曉彤由此分析《大狀王》裡的飛雪、金蜻蜓和欄柵的意象,三者岔出不同的解讀,在歧義重重的罩幕下,保護想像的自由。 (閱讀更多)

福瑟劇作心法初探

劇評 | by 甄拔濤 | 2023-12-22

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立即引爆華文文學界對他的興趣。他的小說、劇本較少中譯,但是他的劇作經常在世界各地上演,可說是最常被公演的在世劇作家。劇作家甄拔濤以《有人將至》及《我是風》為例,探尋福瑟的寫作減法,由此看到了他跟前人的分別:文本不必以營造戲劇衝突為手段或目標。 (閱讀更多)

《我們來真的》旁注 At the marginalia of 'We are for Real'

劇評 | by 黃小燕 | 2023-12-27

黎蘊賢Orlean首次執導,棄文本、劇情、敘事主導的劇目,只就若干母題借題發揮,如擬真取信, 失敗(欲蓋彌彰地表演失敗)、重複等等,這些都連繫著劇場的脈絡,使這次演出甚有後設劇場的況味。至於作品的結構,anthropo-scenography 與object-oriented scenography 各佔一幕,屬過去20年來隨科技融入劇場的「新媒體劇場構作」(new media dramaturgy) 的格局。 (閱讀更多)

我想死 VS 我不想做人:從藝君子劇團《植物人》看自殺

劇評 | by 陳臻亮 | 2023-12-15

「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卡繆(Albert Camus)《薛西弗斯的神話》這樣說。近日社會再次泛起對自殺的關注,當中不乏關於情緒健康、生活壓力、社會前景的討論,似乎人們傾向分析自殺的外在因素,追究責任。事實上,自殺成因眾多,每個人的生命軌跡不盡相同,實在難以一概而論。但無論是突如其來地輕生,還是轟轟烈烈地尋死,死亡為生命帶來的衝擊都是充滿戲劇性。之所以用戲劇性來形容,在於尋短者所經歷的內心掙扎,以及所帶來的變化,都是強烈的、意料之外的。戲劇所能呈現的,正正是生死攸關的衝突。既然我們不可能經歷所有尋短者的決心,或許可以透過戲劇,去窺探尋短者的內心,思考自殺這回事。若果一個人走在自殺的關頭,表達「我想死」和「我不想做人」到底有沒有分別?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黛玉笑了〉:捻花而笑的林黛玉

其他 | by 余永曇 | 2025-07-03

編輯推介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16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Mackapär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7-12

離開拉斯維加斯

散文 | by ⿆卓穎 | 2025-07-12

慢慢游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7-11

蛇美文蛇美人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7-10

執拾遺傳症

小說 | by 彭慧瑜 | 2025-07-07

蘇苑姍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5-07-04

散文 | by 俞宙 | 2025-07-04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