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國際攝影節籌劃的《嘯傲之相:酷兒之影像習作》,請來九位香港LGBTQ+攝影師分享他們歷時一年半的工作坊成果總結,勞緯洛則認為,「酷兒」在今日不單是性別身份概念,為多元認同所作出的抗爭,同時也潛藏著許多對於時代底下的政治事件與情緒狀態的密切呼應。 (閱讀更多)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繼續批判「離地」現象的需要。因為在最理想的國度裡——而我們應寧願在通往該國度的甬道裡掙扎,也不要在穩紮在起點的平地,等待被運載到彼岸——書寫藝術的目的,最後都是為了更接近人。貼地,就是貼近群眾。書寫,最終都是為了被閱讀、理解。所以其實「離地」所批評的,不是艱澀的藝評,而是不尋求理解、不求接近人的藝術評論。 (閱讀更多)
由鄧小樺、石俊言策劃的文學視藝合作展「木每雙生」不久前落幕,六位本地詩人分別為《再世紅梅記》的六折戲量身訂製,用詩的形式來詮釋、再造這部膾炙人口的粵劇。細讀余文翰這篇藝評,仿如身歷其中。 (閱讀更多)
反而在這種隔絕時期,因美術館博物館關門,越發留意到小型藝術空間中藝術家們活躍的身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