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輕畫家之中,Pen So 的黑白世界彷彿有種老派的浪漫,特別在電腦繪畫甚至近期舉世熱議的 AI 繪畫技術盛行之際,他仍樂於挑戰自己,憑著簡單的素描線條,構成一連串複雜和宏偉的城市景象。於筆法以外,Pen So 作品還有另一鮮明特色,從最早期的《香港災難》,到《災難之後》、《禁靈書》和《回憶見》,幾乎每年的精裝繪本都會明確呼應當時的社會現象。「這幾年都會反問自己,作品是否一定要具備公共性呢?有時我也只是想畫畫抒發自己心情,未必要讀者全部明白。但如果是做實體書,交出一部作品,還是想爭取讀者共鳴,透過自己的作品找到知音人,是很開心的事情。」 (閱讀更多)
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辦,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協辦的本地建築界盛事「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今屆香港的四個展覽場地選址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中環與尖沙咀的天星碼頭進行,並以「集籽種城」作為主題,集合五十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共同探索我城未來的方向。今屆策展團隊的其中四位成員何尚衡、盧韻淇、徐卓華與龍文菁,除了分享在碼頭舉辦「雙年展」的原因,也從「Resilience」蘊含的意義,談及今屆參展作品如何體現城市的韌性。 (閱讀更多)
在香港有「浪子詞人」之稱的潘源良,作詞逾千,其中最為人熟悉的代表作有《愛情陷阱》、《誰明浪子心》、《情已逝》等,均是八、九十年代炙手可熱的男歌手走紅的歌曲。早於1983年初次訪台,對他來說,台灣毫不陌生,卻沒想過這裡成為了人生下半場探索創作空間的地方。他如何看台港兩地發展?回溯大半生香港經驗,他又如何看廣東歌及香港文化? (閱讀更多)
這幾年,有人想離開愁城困局,找自己的新跑道,至於曾任《號外》主編及《what.》創刊人的鄧烱榕(Nico),自言屢敗屢試,不怕重頭開始。這一年,他繼續留在香港,卻離開了長年累月的 comfort zone,尋找人生的第三條跑道 —— 名為「18/22」的複合平台,一個將媒體、銷售、設計、本地文化等概念結合的營運模式。網媒時代,百家爭鳴,Nico 卻不滿足於只是安份守己做一個追逐點擊率的網媒。念茲在茲都是那句,有骨氣的文化人不等於要做個出色的推銷員,空降網絡演算法世代,他仍然想尋找不靠廣告都足以經營下去的路向。 (閱讀更多)
張婉雯像貓。像她家十九歲半的老唐貓,自我、獨立的表皮下,其實驚驚青青,有點怕人,「不過癲起上來都會抓人!」見文如見人,令人記起許迪鏘為她的小說集《微塵記》寫的序:「張婉雯人如其名的溫婉,文中冷不防來一記潑悍。」在她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參差杪》,見盡作家自省,有中大生活的閑話,有理想主義的失諸交臂,也有時代創傷和失語。文章寫作年期橫跨九十年代至今,篇幅長短不一,如一棵參天大樹的枝葉末節,從不同的方向伸向廣闊的天空,令人聯想到《莊子》之語,文學就是她的無何有之鄉,讓她領受無用之勇。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