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帝女花》crossover A Cappella,再加上妙筆生花、嬉笑怒罵的邁克,單看這個組合已覺新奇刺激又好玩。成就此事的,正是香港首個專業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yatposingers),這次找來素來關注性別議題,又喜好鑽研戲曲文化的邁克編劇,以粵劇戲寶《帝女花.庵遇》一折為故事骨幹,炮製《庵藏不露》一劇,用現代角度加上瘋狂惹笑的情節玩轉經典,講述全男班粵劇團的當家男花旦突然退團,劇團緊急招募新人卻引來一位女旦,由此引爆關乎性別與人性的有趣思辨。 (閱讀更多)
作為亞洲文化盛事的「法國五月藝術節」,每年都為觀眾帶來豐富劇場演出與戲劇節目,《虛詞》編輯部邀得來自法國的編導的尼古拉・卡森鮑姆,從駐留香港期間的所見所聞,談及由他擔任藝術總監、編劇的《美麗的陌生人》 ,分享港法劇場交流計劃「讓鏡子說」的過程之中,如何回溯自身文化與城市脈絡的關係,讓港法文化互相映照。 (閱讀更多)
老店倒閉了,街道的招牌變換了,霓虹燈牌拆了下來,整個社區也可以被重建,所有記憶都仿似再無憑藉。當人們每天都在電視裡放聲高呼香港故事,她卻走進富德樓,開辦小小的地區出版圖書館——「臨時庫存」,收藏超過二百本地區出版刊物。在這裡她不談「香港」,只講社區。在這些地區出版中,她看見人在此地生活的真實面貌。 (閱讀更多)
元宇宙的興起,加上ChatGPT橫空出世,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科技進步迎來的鉅變,作家董啟章上月選擇以NFT形式,重新出版《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在華文世界的文學出版開創先河。踏入新時代的文學寫作,董啟章說他的所有新嘗試,都為達致完全自主的寫作模式,力求打破舊有傳統的枷鎖限制,與讀者建立真正屬於他們的社群。 (閱讀更多)
「我期望讀者在閱讀中會陷入不安或失眠的狀態,失眠就是你去了另一個空間/時間,雖然這樣聽來有點搞笑,但比起容易跟從的小說,不斷扯停和攔截讀者,讓他們讀到下一頁又拆返上一頁,這樣的閱讀經驗更加珍貴。」文學應該是可以不斷重覆閱讀、不斷詮釋的東西,這才是對他而言天才的作品,而他理解的寫作更接近苦行僧的姿態,「將每日每個時刻都服務於這個寫作的姿勢,將生存轉化寫成寓言,我的寫作者姿態應該跟生存的姿態是同一回事。」 (閱讀更多)
張飛帆銳意跨越種族界限,故這套音樂劇除了沿用一些非洲音樂、以非洲話唱歌,更引入來自五湖四海的角色,如越南、非洲、巴基斯坦等,通通都不是香港人,這正反映了重慶大廈的真實狀況,背負著不同過去的人,都曾在香港聚集。張飛帆說,「香港一直住了很多我們無法理解的人,即使我們去重慶大廈,最多都是去吃吃咖喱而已,但真正在裡面生存的人面對著甚麼、經歷過甚麼,我們只能靠想像。」故張飛帆豐富了每個角色的過去,他們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各自掙扎著,為了自由不得不付上代價,唯獨記者簡慧詩是相對自由的「局外人」——在原著裡,她本在重慶大廈的志願機構工作,但改編後卻成為富裕、受高等教育的記者。張飛帆解釋,這代表「香港人」的眼睛,以此理解、關懷外面的世界,亦象徵小小的希望,即使最後甚麼都改變不了,也並非毫無價值,「這幾年很多香港人的無力感都很重,即使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多一個好人,或者多一個幸福的人,世界就會少一個受苦的人,這就是我們最微小的力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