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形容,雜文是劉紹銘文藝生命的最核心,兼具文人與學者風格,談翻譯、電影、人物、時事、報刊文化、異國生活的文字,在析論以外,時帶幽默、諷喻、警世甚或自嘲筆鋒,融會為夏濟安所讚許的「雋味」。六七十年代,劉紹銘在台、港兩地的報刊發表雜文,其後結集的《靈台書簡》、《二殘雜記》、《傳香火》可說是這雜文寫作階段的總結。 (閱讀更多)
痔瘡,後病也,英名 haemorrhoids 來自古希臘字 「haima」(出血)和「rhoos」(流出)。痔墊是位於肛管的血管組織,在正常情形下可協助控制排便,當它腫脹或發炎時便會變成痔瘡。痔瘡困繞人間後庭二千年,約 50% 至 66% 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時期會罹患痔瘡,且男女罹患比例相當,民間甚至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不過由於生病的部位比較尷尬,很多人都避免宣之於口,是為隱疾,但其實有不少文人雅士也身受其害,甚至將其視為寫作的題材,包括為人熟知的酒鬼蘇軾、風流民國才子胡適,以及捷克前總統哈維爾,也難以對抗這種「pain in the ass」。 (閱讀更多)
剛出版新作《Marie Kondo's Kurashi at Home》的極簡教主近藤麻理惠,日前終於轉身,承認自己推廣多年的斷捨離法則,連自己都守不住了。「我有點放棄了,其實我的家很亂。」她形容自己在 2021 年誕下第三名孩子之後,照顧孩子所花的時間實在太多了,整理家居雜物已不是日常生活的最優先事項。但不打倒昨日的自己,新書新思維就不吸引了。她轉而鼓勵讀者不要被斷捨離一說困住自己,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日常生活節奏。其心態轉變除了「生仔經」,可能還有更多「生意經」。頻頻接受訪問,寫書,拍電視節目、網片,還要經營自家網店的她,已逐漸遠離了最初的極簡生活。 (閱讀更多)
域多利城憑藉著天然地理的優勢而世代累積財富,然而此平穩的盛世終於也走到盡頭。當山城被塞進這麼多的苛令和限制,域多利城已然元氣大傷,曾經的繁華和生氣勃勃景象蕩然無存。一年到頭該是興奮辭舊迎新的時刻,而哀悼卻是我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遺憾。 (閱讀更多)
出生於二十年代的天佑女王在戰時許下一生謹守「服務人民」之誓言,此時終以九十六歲高齡駕崩了。剛剛仙逝的港產作家西西筆下的「我城」子民全程從螢幕上觀看倫敦街頭的送喪隊伍,以及全球直播的所有喪禮儀式。當風笛手在教堂及院長修道院中間的長廊吹奏起了最後的輓歌〈睡吧,親愛的,睡吧……〉,並緩緩轉身及在風笛聲中沿著長廊離去的畫面,觸動了戀戀不忘的英殖情懷,我們也終於告別了一個的時代。在金鐘領使館外,那插滿鮮花的路邊讓我們發現了一條不可跨越的界線,界內是過去,界外是現在。我們的文明在一條紅線、死線中也崩塌了,「香港傳奇」也落幕了。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