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去之前,艾密利已經離開很久了。 艾密利她自知是幸運兒,縱使她偶爾還會想起幼年時每個清晨喚醒她的氣味;在沒有硝煙和火藥的日子,依稀是塵土混和花瓣分泌的甜香。一旦離開,故鄉便成了抽象的名詞。在沙地阿拉伯、意大利、德州之間她輾轉長大,最終落腳在紐約,居然還取得護照——從此便是第一世界的公民了。自由女神像俯首對她微笑。 (閱讀更多)
鄧小樺覺得人到中年,便愈來愈相信直接內心的簡潔寫作,卻同時會面對很多難以言喻的狀況,不知是中年的軟弱,還是心靈被渾濁,周遭看似沒有善意接收話語的環境。時間過去,終可以自己的語速談及已下畫或「過氣」的電影,說起如何繼續抱有信念、如何振作、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忍耐浮淺的話語,暗地裡卻有種希望自己過時的心態。 (閱讀更多)
他們在重磅中輕鬆,在實錘中 虛晃,在突發中安於稍煩勿躁。 道德的風,厄運的風,尤其是 且過的風,吹襲他們的無定向。 他們等待明天就像等待進監獄。 他們沒有勇氣就像他們有房子。 (閱讀更多)
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早前由挪威作家庸・福瑟(Jon Fosse)奪得,但其作品只曾兩度被翻譯成漢語,阮文略借助翻譯軟件,並參考其他中譯本,從英語版或挪威語版推敲重譯六首福瑟的詩。他說或許比不上專業譯者,但在翻譯時有好好記住福瑟的風格、注意原文中的韻腳和節奏,在遣詞方面下工夫,亦盡可能比照原文與英譯本的字句,希望可以帶動北歐詩的閱讀和討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