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2-04-11

在紐約,棟篤笑很受歡迎,查映嵐形容甚至是「很紐約」的節目,場地不是大型劇院、體育館,而是像小酒館般的固定場地。據說這種場地的表演者有不少是主流綜藝節目的寫手,喜劇酒館是他們的試驗場,他們在此收集觀眾反應、再調整笑話。每時每刻保持政治正確所造成的壓力,至少有一部份經由棟篤笑這個特殊的形式來排解。 (閱讀更多)

【字在食.香港】避風塘炒蟹的遷徙歷史

字在食 | by 紅眼 | 2022-04-09

以辣見稱的香港菜式不多,避風塘炒蟹算是土生土長的辣菜代表。在漁業仍然蓬勃一時的舊香港,避風塘泊滿捕魚維生的水上人家,以一些能夠長期保存的薑、蔥、豆豉、蒜蓉和辣椒為配料,將海鮮快炒上碟,跟岸上飲食文化相比,有著一番獨特風味。避風塘炒蟹的命運,與它的出生地一樣,或都隨著香港城市發展而不斷遷徙。 (閱讀更多)

隔離

小說 | by 蔡正軒 | 2022-04-07

蔡正軒以短篇小說〈隔離〉回應當下疫情及隨時因確診被隔離的恐懼。當日常時期突然就變成了非常時期,而昨天才剛好正常地生活、談天說地,今天卻突然被住進了一個細小的隔離空間。五十呎的房間在五百呎的公寓裏,卻要建起一道無形的牆壁用於隔離,隔離看不見的病毒。 (閱讀更多)

《方圓》「正午」——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2-04-04

尼采很喜歡講「正午」,那是超人降臨的光景。而用正午代表盛極一時,更是東西文學的共同想像。今期《方圓》以此為題,讓我們得以在酷烈的「正午」政治中,吁一口氣,遇上躺平之外的閱讀選擇。 (閱讀更多)

淮山

小說 | by 李瑞寧 | 2022-04-04

李瑞寧以「淮山」為題,寫下一篇關於母親的短篇小說。故事從母親帶著一根大淮山回家,鮮淮山的外型跟牛蒡相似,毛孔疙瘩,顆粒感很重,毛鬚分佈稠密,去皮後黏液較多。但母親獨愛清蒸鮮淮山佐酒,味如嚼蠟,如穿起白袍的書呆子喃喃自語,泛起陣陣納悶。 (閱讀更多)

如果我仍能和你一起走下去

散文 | by 黃照達 | 2022-04-03

離開可以有很多種,有些人可以隨時回來,有些卻可能永不能再踏足自己的家園,最可怕是我不知道自己屬於那一種。黃照達感慨提到,記得離開前還有很多東西想做,但到最後這些情節都沒有發生。現實會突然向你偷襲,在你出其不意時一下子把你和這地方的關係切斷。掛念在香港失去自由的人,掛念被迫離開的人,掛念愛惜自己的人。這種傷感,恐怕要伴隨離開的人好一段時間。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黛玉笑了〉:捻花而笑的林黛玉

其他 | by 余永曇 | 2025-07-03

編輯推介

Mackapär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7-12

離開拉斯維加斯

散文 | by ⿆卓穎 | 2025-07-12

慢慢游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7-11

蛇美文蛇美人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7-10

執拾遺傳症

小說 | by 彭慧瑜 | 2025-07-07

蘇苑姍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5-07-04

散文 | by 俞宙 | 2025-07-04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

詩三首:〈石身〉、〈春天〉、〈無題〉

詩歌 | by 王兆基, 黎喜, 潘國亨 | 2025-06-28

唐格朗(Tangerang)女子

小說 | by 悇愉 | 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