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記憶在離散,許多人與事彷彿都也留不住,城市空間的發展與變遷,也令熟悉的社區變得陌生。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我們該如何安頓心靈,這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新作《鐵行里》,想與觀眾一起探討的領域。導演陳炳釗以家族故事為靈感,與朱栢康、梁天尺等舞台劇演員,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 (閱讀更多)
俄烏戰火綿延兩月,獨立廣場的藍黃星海,被蹂躝成一片頹垣敗瓦,怵目驚心的戰爭暴行,令隔岸觀火的台、港人民同仇敵㑶。港人在台灣成立的 1841 出版社,趕編出華文世界首兩本有關烏克蘭戰爭的書籍,並向烏方捐出港幣十萬元。《無形》越洋訪問兩書編者鄧小樺和孔德維,了解成書過程經歷的種種,亦為反抗者的意志留下札記。 (閱讀更多)
從浸大人文及創作系畢業的沐羽,當過哲學新媒體的記者,也算在香港文化江湖打滾過; 2017 年夏天赴台深造文學,今年初在台灣出版首部個人短篇小說集《煙街》,苦難年代裡,27 歲的香港作家透過文學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他相信作家筆下無數高低跌宕的人物,總會有天交織成錯綜複雜的一張製圖,跨越膚色與國界,呼召出尚未來臨的成千上萬張臉。 (閱讀更多)
作為今年「香港藝術節@大館」其中一項委約節目,《璃屋》聲音藝術裝置從德國詩人迪特里希·潘霍華在獄中所寫的詩作取得靈感,揉合文學與音樂的元素創作而成。負責裝置概念與作曲的盧定彰,分享如何透過這個藝術裝置,讓觀眾反思並叩問個人身分與價值觀。 (閱讀更多)
在強調大數據、演算法,甚至來到 NFT 虛擬概念橫行的新媒體時代,點擊率就是一切。要賺取追蹤人數,拍一條最快、最新的開箱影片,推介你不知道的隱世 XX,甚至開 live 直播打機、暴飲暴食、素顏爆喊⋯⋯但作為一個推廣閱讀的平台,「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則在順流逆流之間展現了其獨特的姿態,一方面順應網絡世代,認真拍片吸納年輕觀眾,與之同時逆潮流而行,不嘩眾取寵,謝絕內容農場,在大數據的汪洋中繼續說書。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