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的中國舞者伍詠豪(Skinny)經歷八年演藝修羅場洗禮,打滾過多少舞林盛會,橫掃多少獎學金,相隔十二年重返不加鎖舞踊館,在他的首部個人創作《专业不专业 Zhuānyè bù zhuānyè》,帶來一場舞蹈專業和身份認同的自我探索,尋找學院從沒教的「香港舞」,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舞蹈。 (閱讀更多)
曾獲奧斯卡與金像奬的導演楊紫燁,花耗五年心力,策劃主編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的《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粵語片劇照風華半世紀》,透過四百多幅精挑細選的珍貴劇照,帶領讀者進入粵語片五光十色的世界,在回顧昔日美好的同時,亦希望喚起年輕一代對粵語片的興趣,嘗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經典。 (閱讀更多)
近年因為疫情,表演藝術紛紛轉戰網上,不過對劉曉江、張靜瑜和孫禮賢來說,網上節目與劇院現場其實不是彼此的替代品,只是媒介不同,工具不同。「是否現場,經驗其實一樣,在音樂廳發生的事其實沒有改變。」這三位年輕音樂人,同是畢業於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從作曲開始,然後各自走出不同的聲音與跨媒體創作。 (閱讀更多)
初看《姊妹》,顧名思義,劇目圍繞一對姊妹周旋,當中必定包括戲劇性的衝突、角力,攝人心魄。香港話劇團文學部邀得劇團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訪談,道出這個作品的感染力,是為劇團45周年挑選這個劇目的原因,更談到對法國導演Pascal Rambert的敬佩,深度解剖劇本的挑戰,當中的意義比親情更為遠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