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2046》

影評 | by  lvymoksha | 2025-02-25

2004年的中秋節,我看著《2046》度過。

是特別場,和康城影展的版本不一樣。這三個月內,王家衛還是不住的改動電影。

對於王家衛,他的電影永遠是未完成的(unfinished),永遠有無限次竄改,只要他喜歡。


這也是他的風格,他成為被期待的導演其中一個重要原素。

這次,是例外。他真的未到最後一秒,電影還未完成。

看這齣電影,關鍵已不在於入場的兩個多小時。王家衛和觀眾之間的遊戲,並非純粹在電影本身,更多的是當中的等待、期望,把是說成非,浪費成為藝術;一場場的把戲皆比影片本身來得更重要。

其實我不買這一套的。偏激一點說法,這和欺騙沒有兩樣,觀眾甚至成為王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中的臨記,去締造他迷一樣的國際藝術地位(但我們不是受薪,反倒過來進貢!)。

《2046》最令我感到失望的,是安排梁朝偉從一開始就絮絮不休的voiceover以串連整個故事的舖排。同一手法見於王的《東邪西毒》,但《東》明顯配合恰當的剪接手法(沒有反應鏡〔Reaction Shot〕的鏡頭調度,即鏡頭一直落在說話的一方而沒有重回對手的身上),製造一種疏離和隔膜的氣氛。《2046》變相少了許多這類的鏡頭(其實由拍攝手法以至故事本身,《2046》可堪稱是王家衛作品中最顯淺易明的一部),voiceover 的安排頓時讓人感到一種“落雨收柴”的味道-五年時間,為何影像上沒法好好交待情節,永遠要由voiceover去交代一切?你說情節很混亂,以致要由周慕雲旁述事情以清晰多角及時空關係?抑或是突出孤獨周慕雲的氛圍?作為一種封閉式的唯我論(solipsism),一種自我沉溺的表現?或者是透過不斷的voiceover去發射一種周慕雲主導的舖設?我只感到這是因為耗上再多的菲林,故事還未能好好組織之過。林奕華(註1)亦寫道「看不明」王家衛作品的人,聽,一定明晒。林更說王只能局部地做到以影像來講故事,而不是全面,所以才選擇「不按常理出牌」-剪接幫不上忙的時候,由旁白來打救。

用最基本的觀眾心態角度,如果一齣電影不能從影像上告訴我們將要發生的故事,縱使其他的一切的確賞心悅目,觀眾如何找到位置去投入和膜拜它?如果我們對普遍港產片失望,我們理解的是它們泰半是時間上的吝嗇。半個月的拍攝,加上最多一個月的剪接、聲效和後期制作,我們將港產片比較於外國片,是我們錯放了我們的尺。但,對王家衛,觀眾應該有權要求多一點。因為,在王家衛的電影世界,他的電影權力是化有限為無限。

對王家衛的電影,我想,還是沒辦法斟酌那“五年”的必要性,這個提問其實也是不恰當的。他似乎就是要塑造一種形象效應,不論戲內的演員抑或是戲外的觀眾,為了他的電影,都要學習一種感覺上的蘊釀,一種氣氛的營造。《2046》的五年,其實是王以身體力行去教導觀眾如何投入他的電影,抽離現實的包袱,在他的電影之中忘卻現實(因為那是不重要的),著重的只是一種超越時空和歷史背景的感覺(就算影片有實在的時空和歷史背景,那也不過是蜻蜓點水,無助/礙影片故事的發展,亦沒有從影片中展示一種社會性的魅力)。如果王家衛的電影是按部就班的、是意料之中的,那似乎就失去意思。所以劉德華沒法遷就到王家衛的檔期去拍他的電影,因為王家衛根本從來沒有檔期。如果王能夠成為量產形導演,他也許不能夠蜚聲國際。王表面上嬴了名利,然一切不過是一場又一場心理戰。觀眾中了他的蠱惑。

《2046》還是有自身的根本性問題-它沒有安分守己去說一個簡單的故事。電影以外已經有太多的故弄玄虛,但可否在影片的兩小時十五分鐘內,切實的滿足一下已經四年沒有欣賞王大導作品之觀眾如我?從來他都是玩mood能手,這一次,我卻感到“懨悶”。因此,《2046》的情懷縱使仍然豐富,卻是很散落、很伶丁的片刻觸感。如果不把《2046》視為一個有故事的影像作品,它其實有很多很可取的地方,如果把它變成MV和still(沒有故事感和連貫需要),這就活脫脫成為一件藝術品。那些搖鏡、定鏡的鏡頭運動,獨特的拍攝角度,試問那一齣戲可與之媲美。雖然故事表達得不好,但影片很稱職地把未來世界大都會感覺和角色之間的獨特性立體地呈現出來。縱然每位都是明星(其實王不需要演員,因為重點不是他們的演技,而是王對他們的駕馭能力),導演在角色上的塑造還是功不可抹-至少我未見過梁朝偉那種王家衛電影的味道呈現於其他導演作品之中;張震的出場不多,卻好看得沒話說:那個太似張國榮的close-up和那滴眼淚,似乎王想締造的超時空並不止周的小說世界,更宏觀的野心是要樹立角色的永恆性(張震幾乎就是一個借屍還魂的旭仔;2046的王靜雯不就是重慶森林的阿菲嗎?梁朝偉既是何寶榮,亦是黎耀輝);不過看真一點,王不過在利用每一位大部分觀眾喜歡的明星去留住觀眾,除了緬懷過去的作品,我看不到再值得欣賞的地方。

看電影期間,我簡直感受到王的作品代言人已經非梁朝偉不可:梁在潛移默化之間已經成為王的,王想透過電影所表達的一切,都由梁“說”了出來。王梁合二為一,梁沒法在王以外的電影世界找到作為演員的肯定,更貼切的說法,可以是再沒有導演願意幫梁重塑。反之,章子怡是有先例以來最少感染王家衛風格的一個出現在王電影之中的演員,章的出現和她過去的作品是沒有兩樣的,這樣看來,王家衛應該沒有放太多心思在她身上。

作為導演,王家衛的建立其個人姿態的工程似乎較他的電影主旨、拍檔實力、演員陣容來得更重要。王不是不要賣錢(商不商業已經太間接,但肯定他比任何人更要求賣錢),他只是要擺出一副看似沒有計算的計算,其實他比杜琪峰,甚至王晶計得更精準,聰明的是他沒有把一切擺在眼前,你入局的時候還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的藝術!王其中一個導引觀眾墮入他“騙局”的重要因素,就是他電影中的音樂。他所挑選的電影音樂,作為觀眾的我們其實從來都感到好得沒話說的。綜合影像和音樂,王家衛真正做到他想帶給觀眾的感覺,故事拍不好不要緊,最重要是 “mood”真的到了。王就是能夠在看似沒有法則的遊戲當中節節領先,當人人都東施效顰的時候,他會再次展現給大家他的勝券不是誤打誤撞,只是那條數就只有他一個計得準。

從未愛過王家衛電影的人不會對《2046》另眼相看,曾經著迷他過去作品的人,則只會更不滿現在擺在眼前的《2046》。直至《花樣年華》,我已經感到一個不用心的導演的殘缺。當我抱著只要比《花樣年華》有同等水準已可收貨的心,在看罷《2046》,卻仍感到懨悶和憤怒。王家衛是否想藉《2046》表示自己就是不用再創作,也可以大賣,也能夠成功?

期待王家衛的,已經不是他如何超越他自己了。我憤怒的是他竟然如此這般就成功騙了海外國際的商家,他肯定有他的智慧,只是他更想走不用付出的成名路-而且,他真的可以,你看看《2046》投資者眾,未上映王便已穩操勝劵,況且,他從來不是著眼於票房,而是更重要的虛榮和名聲。

為什麼有真功夫而偏要走精面?如果我發問這個問題,是否也敗露了我不懂處世的一面?

大導演的處事不容我執著,不過這種現象也夠我們上一課:包裝比一切也來得重要,最聰明的,是被騙者甘之如飴。

散場時,我的腦海只是想:「不排除很多男生會喜歡這齣戲。」那個被拒絕的男生不幻想自己可以是周慕雲?那個男人心裡不渴望能夠週旋眾女之中?王總算呈現了大部分男性心態,男觀眾應該可以看得很爽。

女觀眾呢?能夠以梁朝偉作慾望投射對象,應該甘心命抵。只是,那些女角和梁其實一點交流也沒有,觀眾如何投入?章子怡的表情,其實和她在《十面埋伏》沒有兩樣;王菲呢,嗯,除了她教木村認路那一場,我覺得她每一場都是獨腳戲;劉嘉玲和張曼玉各自各精彩,但角色表面平白,都是因為她們的戲名讓觀眾對號入座她們的身份,但她們更可以是任何人而非關乎故事核心。鞏俐是唯一和梁有點交流的角色,只是角色的安排也就是牽強地把她套上蘇麗珍之名而矣。我感受不到角色之間的張力和情感,演繹出來的感覺,就好像看「周慕雲如何逢場作興」。 導演說影片關於「愛與被愛的意義」,對不起,我看不到角色之間當中有愛。如果導演是想以“輕”的感覺去表達他題旨中那種沉重的愛情(一個努力忘記過去的人:努力埋葬他不能忘懷卻又不能釋下的重負,這令他更難以忘記一切以往的經歷。),這就真正是言過其實。

關於這樣的一個題材,我無可避免地表達得太主觀和唯心,這從來不是純粹從一齣影片出發的感想,當中處處隱含自我對愛情的偏執。回到電影,真正驚嘆的,應該是梁朝偉的演技。如果影片拉扯了五年時間,他還可以連貫到那些感覺,做出那些連戲的表情,他肯定比王家衛更清楚正在拍甚麼,更明白角色的內心世界。

王家衛在首映禮上解說《2046》的題旨是“愛情後遺症”。片末字寫道「2046是一個尋找遺失回憶的地方」。如果他在《2046》裡的文字介紹沒有那麼引人入勝,我大概會像從前一樣一一愛上他的作品-在新港戲院看《春光乍洩》時我未成年,邊看邊流淚,因為何寶榮黎耀輝存活於每對情侶之中;七年後的今天,同樣在新港,如果看《2046》要流淚,也是心痛王家衛有才華卻又不好好使出來。


註1:節錄自林奕華《發花癲》-Edward Lam on Cinema (香港:陳米記/2002),文章亦輯錄於《王家衛的影畫世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叢書18:三聯書店)
我頗喜歡這篇評《花樣年華》的文章,最重要是它的寫作動機:因為多數城中的重要學者和文化人對待王都是絕對服從和效忠,林就因為這現象而「大發花癲」了。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怎樣去感覺力量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25-02-06

編輯推介

我看到的《2046》

影評 | by lvymoksha | 2025-02-25

《命運》交響曲

小說 | by 盧頌熹 | 2025-02-21

情人節必看愛情電影! 麥曦茵X月巴氏X陳煒舜X鍾雪瑩私藏片單

現身說法 | by 麥曦茵, 月巴氏, 陳煒舜, 鍾雪瑩 | 2025-02-13

逃課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2-10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