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烏雙方仍在酣戰,因而導致全球糧食及能源問題時,倡議「新氣候制度」的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卻因為胰臟癌而離開這個世界。拉圖試圖以其著作重塑人們對自身,對自然生態及對地球的認識,但彭依仁認為這對於描述拉圖這樣一位人物,其實遠遠不夠,並藉此文略談拉圖給人們的思想遺產。 (閱讀更多)
沒有陰道,亦無子宮。我的身體是座荒涼的空城。它未曾等待,與迎接任何事物。它唯一的作用,是排斥。身為創作者,貫穿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作品的最大特質,許是「共感」(l’empathie)。將自我溶解於群體,用串連起的複數經驗感同身受,在不同的生命節點,叩問當時對應的政治經濟,與法律情境。異秀之人必然無比挑惕,有甚至近乎偏執的完美主義。安妮・艾諾此方特質,或反映在她回覆外界評價其作時所貼上的任何標籤分類。 (閱讀更多)
皮亞形容,每個喜歡看電影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投射出來的高達。律師證實,高達選擇「輔助自殺」來結束生命,理由是,他覺得疲累,在尚能清醒時,有尊嚴地離開。皮亞想起《斷了氣》結局,男主角尚保羅貝蒙多中槍後長路前行,直至整個人倒下,演成漫長的告別。那一槍,變相是由他最愛的女人珍茜寶打出,他斷氣前,吐出遺言:「這讓我想嘔吐」。珍茜寶不明白,旁人便告訴她,「你讓他想嘔吐」——我相信,《斷了氣》的結局,對高達的生死而言,是一部預言書。 (閱讀更多)
近日有關稿費的討論,在港台作者間成為熱話,文藝待遇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鄧小樺延續前篇〈稿費這回事〉再次撰文,談及文學園地資助的現實,也講到既然「文章稿費要加」已是共識,為何仍然不成功的背後原因。 (閱讀更多)
港台作者近日群起討論稿費問題,彭依仁撰文說明自己看法,談到作者與編輯其實是種共生的關係,並舉歷史為例,闡述寫作如何體現金融資本主義的本質,現代作者的定義則是由「群眾」的出現而被形塑的。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