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圓"

《方圓》「西線無戰事.雷馬克」——編者話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今期《方圓》主題為德國作家雷馬克小說《西線無戰事》及其三部電影改編,故事講述一戰期間德國年輕士兵的遭遇,以其切身經歷呈現戰爭的殘酷,小說於2022年再度改編成電影,引起一時討論。一戰看似遙遠,但戰爭從沒離我們而去,在俄烏、以巴局勢仍未明朗的當下,重讀《西線無戰事》,反思戰爭的荒謬。對談邀得曾編輯香港影片大全的影評人、策展人傅慧儀女士,專門研究香港國防電影的趙傑鋒先生,探討三部改編電影之餘,亦深入探討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國防電影。本期亦特別邀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慕唯仁教授,刊出其新書《泛亞主義與中國革命的遺產》的第四章,從竹內好的名作《魯迅》,觸及了「回心」說、革命論和泛亞主義思想。

繼莫扎特弦樂三重奏之後 蕭邦出 「新」 的圓舞曲? 朗朗: 「這不是蕭邦最複雜的音樂,卻是你能想像的最純正蕭邦風格之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繼上月莫扎特推出「新曲」弦樂三重奏後,最近古典音樂界又有大師發佈新曲。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紐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於館藏約索引卡大小紙片中,找到蕭邦未發布圓舞曲(Waltz)作品。手稿由館長羅賓遜・麥克萊倫(Robinson McClellan)所發現。經博物館以及外部專家的紙張與墨水鑒定,以及手稿筆跡以及音樂風格分析後,被認為是蕭邦尚未被發現的圓舞曲作品,手稿的創作年份約在1830年至1835年之間,當時蕭邦只有約20多歲。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認為,手稿如此之小,可能意味著它本來是作為一份禮物,因此也沒被特別注意。此外,樂譜於2019年進入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收藏,由於新冠疫情等因素,這批收藏在5年內一直未經整理。

【字遊行・義大利】圓缺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9-20

在佛羅倫薩的學院美術館,大衛像吸引了廖子豐駐足欣賞。過程中,了解到米開朗基羅將未完成的作品稱為「囚犯」,因為他透過去除多餘的石材,解放了這些雕塑。大衛像的圓滿源於其剛好的「缺」,這讓他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缺憾。經歷了中學畢業、留學、疫情和離別,他逐漸理解這些「缺」讓生命更圓滿。他認為,許多人在面對缺失後選擇成長,最終發現自身的完整,欣賞美在於欣賞缺陷,一如大衛像的魅力所在。

【附完整名單】台灣第48屆金鼎獎頒獎典禮圓滿結束 梁莉姿觸動落淚: 願所有人都能保有免於恐懼的創作自由 廖偉棠:希望詩能帶給孤獨求索的人一個擁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3

中華民國文化部主辦「第48屆金鼎獎頒獎典禮」於前日(11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行,當中榮獲文學圖書類獎共有4位得主,分別為楊莉敏的《濃霧特報》、馬尼尼為的《今生好好愛動物— 寶島收容所採訪錄》,以及香港作家廖偉棠的詩集《劫後書》和梁莉姿的小說《樹的憂鬱》;《雄獅美術》月刊的發行人李賢文則獲特別貢獻獎。

《方圓》「川端康成・美麗與哀愁」——編者話〈哀愁中的美麗中的哀愁……〉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4-08-26

川端康成筆下的男女,多涉忘年、不倫之戀,其中的《美麗與哀愁》尤其經典——已有家室的作家大木年雄與十六歲的上野音子有段愛僧交織的戀情。過往《方圓》回應經典,甄拔濤在編者話簡介收編文章,如黃嘉瀛以性別理論讀川端,崔舜華和羊格的小說都有魔力,會反噬作者、或他身邊的人及現實生活,彭依仁評析黃燦然詩作,連繫到自然、靈魂、以致深刻的痛苦,都是我們時代的命題——我們的現實世界,同樣美麗、哀愁兼備。

《方圓》「繁花・金宇澄/王家衛」——編者話〈繁花不響,生死有數〉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4-07-20

《方圓》今年的系列主題是文學與影視改編,旨在探討經典文學作品如何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並與時代及大眾產生共鳴。今期就以近期熱播的影視劇《繁花》作為切入點,探討原著與改編、上海與香港的對讀。其中幾篇評論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解讀《繁花》,包括女性視角、香港濾鏡、幕後秘辛等,亦收錄了一些散文和詩歌,營造出一種鬼氣森森、死亡旁觀的氛圍。

逸東酒店以「擁抱圓缺」 為題 設多元活動宣揚同志驕傲月 港首辦集體LGBTQ+婚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21

來到國際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泰國同婚合法化終於在參議院會上通過,成為亞洲第三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而香港今年的同志力量愈趨壯大,香港逸東酒店今年以「星體圓缺」這種天文現象為靈感,「擁抱圓缺 Eclipsed Bodies, Embraced Pride」作為主題,也響應7月的「身心障礙驕傲月」,舉辦30項多元化活動,包括座談、派對、工作坊、展覽、放映、彩虹雞尾酒和佳宿體驗等,希望反映性/別小眾及身心障礙社群被順性別異性戀霸權,及健全主義所遮蔽的身體和生活經驗,挑戰主流社會上對完美和殘缺的身體二元分類,鼓勵他們走出社會建構的陰影。

【卡夫卡逝世百年】無望的訴訟: 論卡夫卡的法律書寫(節錄)

評論 | by 張歷君 | 2024-06-14

【卡夫卡逝世百年】眾所周知,卡夫卡與菲莉絲的戀愛關係堪稱曲折離奇,在五百多封致菲莉絲的信中,其中夾有幾十封是給另一女子——格蕾特.布洛赫(Grete Bloch)的,如是者「形成了一種文學上的三角關係」,引致後來的他們在阿斯肯尼夏霍夫酒店解除婚約。卡夫卡在日記屢次稱之為「在旅館的法庭」,以詮釋自己與格蕾特的關係和位置。張歷君由此事件,借用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 提出的自我誣陷(self-slander)書寫,分析卡夫卡在《審判》的法律書寫及其「軟弱無力的自衛手段」。

【虛詞・◯】一對母子

散文 | by 廖子豐 | 2024-05-26

廖子豐看到《無形》最後一期主題,想起以前寫下的這篇文章,關於母子如何注定要經歷兩次生、兩次死,又如何在生死之間留下有形的痕跡。「兒子的離去,母親的死去,看似是 。但其實是∞,因為關係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活,相信《無形》紙本的暫別也是如此。」

【虛詞・◯】三維福音

詩歌 | by 石音 | 2024-05-24

【虛詞・◯】懸浮的空心

小說 | by 李曼旎 | 2024-05-18

一個步入中年的物理學博士男作家,曾有過一個很年輕讀文學系的女友,女孩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就聲稱自己除了他的書誰也不喜歡看,讓男作家感動不已。而他所留戀的,還有女孩那具潔白到不似真實的肉體。擁抱著它時,那份輕盈和柔軟,就好像能和文學中所描述的那種永恆的夢幻融為一體。他們聯同一些朋友創辦了名叫「氣生根」的文學雜誌,以最原始的方式尋找著能夠與它們相連的人。只是,後來編輯部起了爭執,男作家認為雜誌不如最初的純粹,部分朋友就此離去,男作家也與女孩漸生隔膜,雜誌也停辦了。直至女孩的文學系畢業論文,是寫一位生活在當代,他很不喜歡,覺得遠遠不如自己的作家,他們就此決裂,留下了一篇男作家只能用以回味的小說……

【虛詞・◯】夢中圓夢

散文 | by 陳慧寧 | 2024-05-13

當我們徘徊在過去的人和事:誰會被銘記?誰會被時空遺棄在歷史中?用什麼方式被永久懷念?當這些從記憶之書消散,是否意味著書寫終結?陳慧寧談「無形」結束,想起比利時文學批評家喬治・普萊的「圓圈蛻變」,而「無形」就像是個三重花園,從看見香港文學文化現象,城市轉變的變化,到觀看歷史,當中冉冉升起的是記憶的氤氳,可以目睹許多人在其中圓夢。

【無形・◯】〈莊周圓夢(給曉虹和沾樹)〉——「莊周都唔諗嘅嘢/留返畀佢哋諗啦」

詩歌 | by 飲江 | 2024-04-26

飲江聯想,莊周懷疑自己是機械人,又或莊周是機械人夢中的蝴蝶,又或蝴蝶愛上了機械人,誰又是誰的一生,如蝴蝶結一般難解,想解又捨不得解。飲江又說,平生不去窺人心事,半夜敲門佢會嚟話畀你知,敲門與否,還得看是穿繡花鞋抑或赤腳,抑或是否月圓——諗下都疏肝,要嚟嘅就留返俾佢諗啦。 這首詩,是贈給曉虹與沾樹的。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30

有形之物皆有時限,不論是感情、記憶,或是生命。喜愛文字的人,大概都會有種期盼,渴望將自己短如朝露的一生,化作可以流傳千秋的字句,讓一瞬成為永恆。而《無形》之所以名為「無形」,亦是希望以文字描繪各種抽象、不可見的「無形」之事物、關係與概念。不過在現實中,《無形》畢竟是本具有實相,可以拿上手翻閱的文學月刊,自然也有它的限期。

【無形・◯】閱讀乳房的?種方法

小說 | by 謝曉虹 | 2024-04-23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場景,回到那扇門內:姐的乳房,和我有甚麼關係? 問題其實可以換成:作為女性的,我的乳房和我有甚麼關係?又或,作為女性的,我們的乳房和我們有甚麼關係? 十一歲那年,在淋浴途中,我忽然摸到胸前有一微微突起的硬塊。那時,我誤把發育的跡象,視作癌症的徵兆,因而感到無比恐慌。現在回憶起來,當時的想法其實並不可笑。哪本書上說的?乳癌的頭號危險因子:擁有乳房。

【無形・◯】圓盡也是圓

散文 | by 曾繼賢 | 2024-04-22

關於「圓」,編輯曾繼賢想起〈生命之花〉的一句「圓盡也是圓」,然後嘗試尋找圓形的起點,沿著那些緣起順延下去,點與點之間的聯繫讓他看見了更多自己和香港文學的可能性。他說《無形》是一片園地,校稿散落於工作檯的四周,又像撒了一盤種子,而《無形》完了,失去確實觸摸得到的形態,園地卻未圓。

【無形・◯】Bez końca

散文 | by 陳芷盈 | 2024-04-17

無法再說下去,可以有很多原因。阿萊夫(Aleph)是希伯來語第一個字母,神秘哲學家認為,它的意思是「要學會說真話」。博爾赫斯借用到小說裡,將阿萊夫變成「從各種角度看到的、全世界各個地方所在的一點」,這個直徑約兩三公分的小圓球裡,每件事物都伴隨另一事物,無盡延伸。我們如何才能以貧乏的詞彙,去把握、傳達阿萊夫,言說不可言說之物?博爾赫斯又寫過,一本頁碼混亂、看過一頁後便會消失,以新一頁取而代之的沙之書。事情總如沙流失,如同遺忘才是記憶的主宰。那麼所謂寫作,是否在不斷的折損與消逝中,嘗試逼近,把當下的一點確定下來,留下可供記認的輪廓?

【無形・◯】絕對的圓

散文 | by 黃思朗 | 2024-04-10

完了吧如無意外,但信人生路途上,只要一日尚未完場,波始終都係圓嘅,有緣的話,路上總會再相見,畢竟,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現實世界,並不存在著絕對的圓/完呢。

【無形・◯】圓缺與離合:另一種紀念無形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4-04-09

香港就這樣,創建出一個紛雜、喧嚷、多元而自由、並存的雜誌時代。在那年代的某一刻,兩三人為志趣、為理想或至少為事業(卻很難是為賺錢),聯合起來構思專題、採訪、約稿、美術、排版、植字、跑印刷、招廣告、找訂閱,一兩年,或兩三年後,銷量不足、資不抵債,或更多情況是承辦者之間理念分歧、友情破裂,其後,再有另一夥同樣為期未來數年的志同道合者,籌辦同一類型、同一題材甚至同一「開度」的雜誌,又從零開始地構思專題、採訪、約稿⋯⋯製造另一刺激、緊張而不自知地哀傷的循環。

【無形・◯】給我畫個圓

小說 | by 劉平 | 2024-04-09

「給我畫個圓。」 星期天上午,森林中的小動物都來跟貓頭鷹老師上興趣班。這一天的興趣班內容是畫畫,貓頭鷹老師用樹枝在地上點了一下,出現了一個小圓點。他請小動物以圓點為基礎,在一小時內畫出一個完美的圓。

【無形・◯】前置詞:《無形》紙本結束,虛詞不可取消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4-03-27

因為藝發局不再資助,今期《無形》的紙本是最後一期。本期亦以「。」為題,它可以是句號,可以是一個圓——圓玄奧中空,再加一個圓,就是無限∞,無始無終。感謝作者們賜稿,本期加厚,前半是作家們以「。」聯想,後半部是(新舊)編輯部的感言文章。

「方圓兩三里」的詩——黃燦然《香港和香港詩與我》講座紀要

報導 | by 李盲 | 2024-02-21

黃燦然曾編過三本香港詩歌選集,自詡為「應該是讀香港詩最多的人」。過往談論香港詩歌多是介紹香港各個名家的個人風格,而甚少將香港當作一個「封閉的」整體、一個「有自己獨特語境的」地域,去談論這裡寫詩的風貌和氣候。黃燦然舉戴望舒為例:戴望舒在新詩史的正典地位,往往讓人忘記他寫作中最重要的十年是在香港度過的。在本次分享會中,黃燦然希望嘗試從「本土性」這一角度出發,談論「香港詩」:一個詩人詩如何從本土的語境和氛圍中建立自己個人風格?而反過來,「本土性」又是如何在他對個人風格的探索中烙下地方的印記?

《方圓》「曹雪芹・紅樓夢」——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4-02-02

《方圓》「卡繆.異鄉人」——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3-11-10

1957年,卡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大名在香港、台灣不逕而走,其中篇小說《異鄉人》由於被沙特深入討論,廣受關注,成為存在主義小說經典。今期《方圓》以此作為主題,由李敬恒和楊彩杰的《異鄉人》閱讀經驗出發,連結到不同作家的文本互涉,再由朗天的論述文章串連分析《局外人》及《麥田捕手》,構成一個局外人的系譜。

《方圓》「卡夫卡.審判」——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3-07-17

「香港文學散步」計劃——十年・圓滿

報導 | by 葉嘉詠 | 2023-07-11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香港文學散步」計劃已有十年,葉嘉詠撰文回顧過去十年點滴,也分享近日舉行以「書寫少年文學地景」為題目的大型公開講座,並期待在這十年計劃裡參與過活動的同學,都能發現寫作和閱讀的樂趣,繼續為香港各個地區的風景寫下屬於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方圓》「Re:/復」——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3-05-22

今期《方圓》專題題目「Re:/復」,既是重複,亦指回覆,落到文學創作,重複與回覆的雙重涵義,就體現於重讀與重寫的實踐中,藉此探索在文學領域中,重讀的意義以及它可開創的未來。

《方圓》「後/Post」——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3-01-27

《方圓》「元/Meta」——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2-12-10

起舞無幽影,何似在人間——「瘋日:方圓之展」開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默言 | 2022-11-03

《方圓》自2021年以降的「1984」、「正午」、「劫」及「敵」四期專題,共同回應香港當下時局、集體意識與思考空間。為了響應這一連串議題,早前(7/10)香港文學生活館在灣仔富德樓舉行開幕講座「瘋日日常──使徒意象」,請來文化評論人朗天與藝術家韓承灝共同主講,勾起了這時代所帶來的種種怠倦與疲乏。

《方圓》「敵/Anti」——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2-07-22

《方圓》「劫」——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2-06-06

世道很壞,運氣不佳,難免沮喪,「劫」的觀念,令遭逢災難有了一個說法。今期《方圓》以此作為主題,部分源於「在劫難逃」這一句話。劫作為源於佛家的時間觀念,承載了考驗、磨難而指向某一終極目標這複合意義,一難也是一劫,歷劫方可得道,方可成佛。

新界的故事如何說:「新界研究及其後」圓桌論壇記錄

報導 | by 蘇朗欣 | 2022-05-05

新界一直是香港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討論議題,從早期的新市鎮開發,到現在的東北發展爭議和大珠三角規劃,皆成就一場延燒數十載的「新界熱」。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香港研究小組主辦的「臨界:香港研究及其不滿」研討會,便邀來鄭肇祺、劉海龍和黃山參與會談,從個人經驗到研究方向,分享自身和新界之間的關係。

《願榮光》版權爭議圓滿化解 周冠威引《聖經》名言:「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8

以2019年反修例運動為題材、周冠威執導的紀錄片《時代革命》,近日因片中收錄的《願榮光歸香港》一曲,捲入連串版權爭議。幾經波折,事件日前迎來圓滿解決,雙方發表以「香港人,團結!」為題的聯合聲明,呼籲大家停止互相指摘,無忘初心,共同用藝術凝聚人心。

《方圓》「正午」——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2-04-04

尼采很喜歡講「正午」,那是超人降臨的光景。而用正午代表盛極一時,更是東西文學的共同想像。今期《方圓》以此為題,讓我們得以在酷烈的「正午」政治中,吁一口氣,遇上躺平之外的閱讀選擇。

傳奇外的旁觀者——論《小團圓》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2-03-09

對於張愛玲的《小團圓》,不同論者有以成長和疾病書寫作分析,亦有運用佛洛伊德學說作研究,喜歡看戲的江俊豪,則談《小團圓》與短篇小說集《傳奇》的關係,在其小說裡新舊碰撞所造成的不安氛圍,亦如那傳奇封面般旁觀作品裡的眾生。

【無形・鏡無限M(irror)+】橢圓狀的神祕物體——淺評《Memoria》

影評 | by 羅昊培 | 2021-12-29

泰國著名導演阿彼察邦新作《Memoria》來到康城影展,在紅地毯上與Tilda Swinton等幕前幕後一同舉起寫上「SOS」的哥倫比亞國旗。Memoria,究竟是關於什麼的記憶?羅昊培認為從1976年泰國法政大學大屠殺,2020年至今年的泰國示威,又到了現在,一切彷彿只存在於記憶之中。歷史造成的創傷(Trauma),在各種時間裡的生命與靈魂中滲透,彷彿因此造成了「疾病」,也成為阿彼察邦的角色之中心。

《方圓》「1984」——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1-12-14

為何身在2021的我們,卻不禁感到1984緊緊抵著我們的腦袋?今期《方圓》陣容包括馬嶽、方可成、張歷君、飲江、朗天等,專題匯聚政治、傳媒、藝術與文學等視角,回顧相關理論與行動,再思「1984」在香港的意義。

《方圓》「Time Folds」——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1-12-14

不論文字聲色,時間旅行、平行時空等等題材大行其道,越是絢爛的狂想越能折射人心慾望——正因現實時間的進程無以挽回,此刻的遺憾驅使我們渴求對過去的補償或由未來開啟的可能。《方圓》每四期根據一個大方向錨定題目,今期開始的「Time Folds」,將為時間大做文章。

劉學成 x 葉梓誦 x Ren Wan@執嘢 x 鄧小樺——方圓讀書會:執.拾.斷捨離(不了)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25

收拾,一個尋常不過的動作,卻總會觸及收拾者內在的部分。一張褪色單據、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時代、一段回憶,在囤積與清空的過程中,總會讓人回看及整理自身。香港文學館第七期文學及文化專刊《方圓》以「收拾」為題,於日前舉辦了讀書會「執.拾.斷捨離(不了)」,邀得劉學成、葉梓誦、Ren Wan及鄧小樺作嘉賓,分享收藏整理的軼事,以及與「收拾」相關的書籍。

玉閣橫金鎖,疏雨滴圓荷——淺談《紅樓夢》的幾個角色

其他 | by 勞緯洛 | 2020-10-28

《紅樓夢》裡每個角色的名字都不是亂取的。賈寶玉之名,勞緯洛詳文分析,有缺之「玉」,其實就相通於「慾」,《紅樓夢》作為一部情書,寫的不僅是男女之間的小情小愛,更是對人的情慾作為本性的深刻考掘。賈寶玉則始終都是個為情而活的檻外人,如同異鄉浪子。

水流不器任方圓——讀《方圓》札記五則

書評 | by 朱少璋 | 2020-06-24

至今已出版三期的《方圓》,朱少璋認為是創作與研究兼備的專刊,審稿制度嚴謹,稿件水平亦有保證,並寫下札記五則與讀者分享。

團團圓圓缺缺

其他 | by 何潔泓 | 2021-09-23

開飯前還以為可以談談,對坐後愛恨情仇湧到飯桌上,阿言氣她不理解自己追求的理想,是一個活在舊時代的阿媽,跟這一代年輕人隔了七大洲;阿媽氣他不知感恩,何以會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而她根本就不認同這個新世界。結果誰也沒碰過那幾碟餸。

現實持續發夢.方圓共同出神——記《方圓》創刊號發佈會

報導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資源人力稿件空間四面楚歌、漏夜開會埋馬不停蹄……版在紙本蕭條的年代,要創建一本全新的實體雜誌,聽起來是「膽大妄為」。何況今年六月飄搖動蕩,《方圓》書誌立足於香港而創刊,可謂逆勢而行。更可貴的是,這本書誌有一特點——專門收錄四千至二萬字的長篇創作、評論,還在論文部分設下匿名評審機制,力圖填補民間與學院的間隙、達成真正的自由書寫,要達成以上種種,著實不易。

古巴花旦十年圓夢記

如是我聞 | by 魏時煜 | 2019-04-08

從斷壁殘垣的古巴來到香港,經過一整天的旅行,克服了十二小時時差,古巴花旦何秋蘭、小生黃美玉,在香港藝術節題爲「名伶花旦展演話當年」的演出中,盛妝登台演出三個王寶釧折子戲︰《拋繡球》、《西蓬擊掌》、《平貴別窑》。時隔六十年,八十七歲的秋蘭和八十九歲的美玉重新回到後台的梳妝鏡前,享受化妝、衣箱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