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七日的第 32 屆香港書展昨日(26日)下午閉幕,未見掃貨人流,大會錄得 85 萬人次入場,略高於去年的 83 萬;人均消費達 879 元。有參展商認為,受中小學今年提早放暑假、有書商被拒參展等一籃子因素影響,今年人流及生意均未如理想。
活在2022年的香港,「失去」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亂世之下,難以心安,唯閱讀能夠使人自由,讀書永遠都有意義,「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書單,通過文學與大家直面各種愁緒與黑暗,哪怕身處複雜混沌的世界,仍能存活下來繼續看得開,並信一切付諸的心血都不會白費。
書展又來了,鄭天儀卻形容,每年書展,都會想起「活」在書堆中,也「活」在書堆下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羅志華的「二樓書店」精神,猶如其書店之英文名字Evergreen,意義深遠。「開書店」是不少人美好的夢想。但開過書店的人,大抵會告訴你夢想與情懷可不能替你交租。開書店很易,有錢有蠻勁就行;但經營好一間書店,是心力交瘁的事情,守業難過創業,尤其是在消費模式劇變的年代。
原定明天(14/7)開始在銅鑼灣Mall Plus商場舉行的「第一屆香港人書展」活動,主辦方之一、山道出版社負責人楊子俊表示,收到業主書面通知,指他們涉違反租約,須即時撤走場內所有物資,主辦單位宣佈「香港人書展」取消舉辦,並會保留民事追究權利,明早十時前再公布替代方案。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與之作別的,除了這個曾經生活過的城市,一本本呼應自由與開放之靈的舊書,也靜候著藏書者忍痛斷捨離。適逢七月書展將至,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書」為題,從個人離散的體驗與經歷,分享各自封箱搬運或無法帶走的舊書,並從賣書藏書的角度,談及人與書之間的點滴。
去年書展因為疫情停辦,一年轉眼過去,但我們的口罩還是要繼續戴,可幸今年終於有返書展,「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的自肥新書清單,讓大家以好書尋得心靈歸宿。
原定下周二開始舉行的「2021台北國際書展」,因應當地疫情變化被叫停,文化界和出版界人士,對此反應不一,身於台灣的香港作家廖偉棠則覺得,停辦書展,是長痛不如短痛的做法。
疫情高峰,今年書展果然搞唔成,出版社的網絡書展卻仍搞得熱烈,證實人們不須書展才讀書。在看不到疫情何時會終結的當下,《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十三本好書,與讀者共同以書抗逆,療癒身心。
陳浩基很忙,剛做完講座,簽完書,又要接受訪問,一個接一個,連飯局都推卻了,說想要早點回家休息。不過,那一場集合五位本地推理、科幻作家的圓桌會議,是他再忙也要做的講座,「希望介紹些後生的類型小說作家給大家認識。」一個書展四場講座,雖然忙,但臉上依然掛住笑容,今年書展以科幻及推理小說為主題,談到推理小說,畢竟他是主角。
在困境中如何活著是人類永久的課題。在這個夏天,香港人就像西西弗斯般,在困境中不斷掙扎。而在香港貿發局主辦第三十屆書展中,正好以「在無盡的困境中活著與寫作」為題,邀請到閻連科及蔣方舟,大談「困境」、「活著」和「寫作」。
科幻是人們對未來的想像。既然是想像,就必然是虛構,需要和現實對立。但歷史的走勢卻不似預期,踏入今年七月,虛構和現實的界線變得模糊,時局變得「科幻」。而時值香港貿發局主辦第三十屆書展,正好以「科幻及推理文學」為年度主題,並定「從香港閱讀世界—疑真疑幻.幻夢成真」為題,舉辦不同文化活動。透過重量級講座「虛實之間與想像未來——華語科幻的不同面相」,邀請三地科幻小說作家,韓松、伊格言及譚劍,為讀者一講各自的創作靈感、方法,以及人類科技發展的可能性。
繼寵物展被強行取消之後,一度擔心香港書展也會遭逢相同命運。慶幸沒有,也因為沒有,更突顯知識與文學在流離亂世裡的價值,我們何妨把握機會多讀書、多準備,利用知識改變命運,亦利用知識堵塞歪理,同時以文學撫摸受傷、憂慮、悲憤、失望的心靈?綜觀今年書展,大書、一線書闕如,正好讓路給其他好書上位,「虛詞」便為大家搜羅了多本好書,本本高汁、本本精彩,不信?睇過你就知!
彷佛真的不堪回首——2018事多,也死得人多,真係無病無痛是不能入選年度文化大事的……有逝去,有崩壞,有消失,有重建,有創造。回顧是為了甚麼?留低擊傷你的石頭,從錯誤裡吸收。
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新作《刺殺騎士團長》,今年七月被本港淫褻物品審裁處評為第二類不雅物品,早前更在書展禁售,惹來文化界炮轟。此懶人包嘗試彙整淫審事件的相關報導與後續評論,並分為四部分:一、回顧淫審處公佈評級的相關報導;二、選錄文化界人士的回應;三、整合香港文學館與其他團體發起的聯署及記者會的報導;四、補上長篇的文化評論文章。
日前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新作《刺殺騎士團長》,被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判定暫列為第二類不雅物品,在書展要「包膠」方可出售,惹來全城嘩然。淫審處判決的先例一開,恐怕對日後的出版業和文化界造成極負面的影響。虛詞編輯部將繼續關注事態發展,同時邀請大家參與聯署聲明,要求淫審處撤回令香港蒙羞的裁決。
整體而言,「文間有情」專題展覽看看就好,認真就輸了。不要期望看展後加深對「愛情文學」的認識,十個作家中,只有張愛玲談的是嚴肅文學,流行文學數量多而雜蕪,很難疏理出「愛情文學」的脈絡。
對於「鹹濕」、「核突」有限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學閱讀能力,也讓金佩瑋一針見血地提出:「就是這些事件,令香港從一個大都會倒退成回一條小漁村了。